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姜有什么历史

姜有什么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13 19:01:32

㈠ 姓氏"姜"的由来是是什么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干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着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着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33090.html

㈡ 姜在中国有着多少年的历史

生姜原产于亚洲东南部热带多雨的山林地区。公元十五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生姜很快从亚洲传到了墨西哥,进而输入到西印度群岛。一五八五年圣多明各岛已能向外出口。现在牙买加已是生姜的着名产地,其质和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传入西非的姜也来源于亚洲地区。
在我国,生姜的栽培历史悠久,栽培地区也很广泛。从泰山脚下的莱芜市,到金沙江北岸的沫川、键为等县,从广西的西林县,到东北鸭绿江畔的丹东市,都有生姜的分布。历史上我国形成了许多生姜的名产区。例如山东省的莱芜、泰安等地的片姜,辽宁省的丹东白姜,陕西省汉中的觉姜,浙江省临平的红爪姜和黄爪姜,湖北省的来凤、枣阳生姜,安徽省的临泉、阜阳姜,湖南省的茶陵生姜、新邵的“北路生姜”、隆回生姜,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的马蚌姜,四川省键为白姜、沫川的白姜、黄姜、金堂生姜。河南省的清化姜、鲁山氦南阳姜、方城姜、南召姜、浅川姜、上蔡姜等。

㈢ 历史上姓姜的名人有哪些

最早的是西周时的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后裔姜小白(齐桓公,姜姓吕氏)为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彭城广戚人、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着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天水郡冀县人、蜀汉着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姜维;
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肃兰州的左相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
南宋有饶州鄱阳人、着名词人兼音乐家姜夔;
南宋还有濠州人、抗元名将姜才;
明代有瑞安人、书画家姜立纲;
清代有江苏扬州人、书画家姜彭,浙江慈溪人、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
如皋人、女书画家姜宜,善墨兰及竹石,工诗;钱塘人、画家姜思周,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象山人、干隆进士姜炳璋,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
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姜桂题;
近现代及当代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原主任、外交部原副部长姜恩柱。
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
画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国画家姜东;
国学大师、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姜亮夫;
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姜立夫;
浙江苍南人、数学家、拓扑学家姜伯驹;
祖籍山东烟台的国家特一级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
祖籍河南郏县的易学家、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姜智元;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生态学家姜春云;
沈阳市政府副市长,民进辽宁省副主委姜军
第二十三届全国学联副主席姜风鸣
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姜文
绵阳微电影协会荣誉主席姜联
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姜增伟。
姜宏波,曾用名姜鸿波,中国内地女演员。
姜妍,中国内地女演员。
姜梓新,中国内地女演员。
姜逸磊,也叫papi酱,中国内地女演员。
姜佩瑶,中国内地女演员。

㈣ 姓氏"姜"的由来是什么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㈤ 生姜起源何处了解起源对栽培有何作用

姜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e.,古名A,别名生姜、黄姜,为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能形成地下肉质根茎的栽培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蔬菜栽培。染色体数:2n=2x=22,其食用器官为地下形成的肉质根茎。
生姜起源何处,目前尚未定论,但比较公认的起源地是亚洲南部。中国南部及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可能是生姜的起源中心。目前,这些地区仍然是世界上生姜种植面积最多的。
由于生姜的起源地多为热带雨林区,气候温暖、潮湿,光照相对较弱,这就使生姜形成了喜温暖,不耐寒冷,适应性较强等特点,现在已广泛栽培于全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且都安排在温暖季节生产。
但由于至今尚未发现姜的野生种,因此,对姜的确切起源地仍存有异议。从姜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来看,一般多倾向于姜原产于亚洲较温暖的山区。根据目前有关生姜起源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推论:
一是,东南亚起源说。现在的蔬菜植物都是由野生种类演化而来的,是经过人类长期的栽培与选择,才成为现在的栽培状态和优良品种。100多年来,对于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有过不少论述,其中前苏联着名农学家和遗传学家N.I.Vavilov曾于1923—1931年组织考察队进行一次全球性考察,按照Vavilov提出的“基因中心学说”认为世界的栽培植物有8个起源中心,并将姜的起源归入印度—马来亚中心,该中心包括印度、缅甸、马来半岛、爪哇、婆罗洲(现称加里曼丹)及菲律宾等整个东南亚地区,但在印度与马来半岛等地很少看到姜能够开花,而在东爪哇很容易野生化,东爪哇的气候颇适合生姜的生长发育,或许可以认为这里就是生姜的原产地(Burkill,1935)。
二是,中国云贵及西部高原地区起源说。在《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一书中,李璠指出:地理上的原因对于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认为中国的自然环境是“得天独厚”的,在西部高原生长的栽培植物,可以达到世界高度的极限,在其东南和东北的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因而设想,原来青藏高原、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成一片,形成了在地势上由青藏高原向东逐渐降低的阶梯式高原地形,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也不相同,到了平川河谷地带,有的气候竟接近甚至超过亚热带。在古时候,那里有茂盛的原始森林和广阔的草原,所以可以相信中国西部广大高原才是我国栽培植物的故乡。同时,在植物学论据方面李璠提出在我国南方山区分布有一种所谓球姜,在西藏亚热带(东部)林区也分布有姜科的野生植物,似姜而辛辣味较淡,全株可以食用。由此推论,它很可能就是栽培姜的野生原始种。因此认为,姜的原产地应在云贵高原和我国西部广大高原地区。
三是,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起源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吴德A研究认为:姜的栽培起源地可能是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地区,其主要论据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历史资料考证,中国种姜历史悠久,早在古书《论语·乡党篇》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表明在春秋时代姜就常供食用了,这是见诸文字的记载。实际上种姜的历史,还要比文字记载早得多。姜作为药用,也有悠久的历史。《管子·地员篇》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有“群药安生,姜与桔梗、小辛、大蒙”的记载,战国以后有关姜的记载就更多了。文献史料表明,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而春秋战国以前,我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均无交往,不可能由这些国家输入,因此认为姜应为中国原产。
第二,从文物考证,在考古遗存中有姜,如湖北江陵楚墓曾出土过外形完整的姜;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亦出土有姜,其文物的历史都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也在我国与印度交往之前,因此,该文物可作为中国自古栽培生姜的佐证。
第三,语源学考证,Tackholm曾主张Zingiber这个字是从汉字译音而成,而非源于印度的梵文“Sringavera”,Zingiber这个词极有可能是波斯商人将中国话“姜”(居音切)加上本民族的土话“bil”而成的。如果希腊语“Zingiberi”以及后来的拉丁语“Zingiber”是直接源自汉语,这对研究姜的起源是很有意义的语源学证据。
此外,从古时气候条件的变迁情况分析,古代黄河流域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3000年前,黄河流域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动物和植物种类,可能有野生姜的分布,只是后来由于气候变冷,森林遭受破坏,才使得这种喜温暖湿润并需荫蔽生长的林下植物失去了自然生存的条件,因而便逐渐消失,所以直到现在找不到野生姜,留下来的只是人们栽培条件下的姜了。
关于姜的确切原产地,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广义地说,姜的起源范围是在亚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似乎已为大家所认可。

㈥ 生姜最早起源什么朝代

生姜最早起源春秋时期。

在我国,食用姜的历史相当悠久,流传着很多名人和姜的故事。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

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 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论语》记载孔子说过:“不撤姜食,不 多食。”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顿都不多吃。

(6)姜有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作用:

一、抗氧化,抑制肿瘤

生姜中所含的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结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抑制肿瘤作用;吃姜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姜可除“老人斑”。

二、开胃健脾,促进食欲

在炎热的夏天,因为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食欲,如果饭前吃几片生姜,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

三、防暑、降温、提神

在炎热的气温下吃一些生姜能起到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的作用。对于有一般暑热表现,如头昏、心悸、胸闷、恶心等情况的病人,适当喝点姜汤是大有裨益的。

四、杀菌解毒,消肿止痛

科学研究发现,生姜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是对沙门氏菌效果更好。在炎热的气温下,食品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而且生长繁殖快,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适量吃些生姜可起到防治作用。

㈦ 姜的姓氏故事是什么。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以水命姓为姜,《说文》记载: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水经注》记载: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

㈧ 姜姓历史渊源是什么 姜姓的远古复姓是什么

姜佳氏

姜姓起源有三:

1、炎帝神农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
编辑本段炎帝神农氏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㈨ 百家姓中"姜"姓的由来与历史

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老的姓氏之一,有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姜姓源自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姓。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另外,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例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目录

姜氏起源
迁徙分布
姜姓名人姜子牙
姜小白
姜维
姜夔
姜才
姜立纲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姜桂题
姜镜堂
姜东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号
姜姓辈分
姜姓诸氏姜氏起源
迁徙分布
姜姓名人 姜子牙
姜小白
姜维
姜夔
姜才
姜立纲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姜桂题
姜镜堂
姜东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号
姜姓辈分
姜姓诸氏
展开 编辑本段姜氏起源
姜姓起源有三: 1、炎帝神农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 炎帝神农氏
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1)、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辅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续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孙,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易为其他姓氏,姑且不论。夏商以来,姜姓,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显诸侯,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为 姜姓
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发源地,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金学孟曰:“其中一支西迁甘,史误为姜戎,其实为中原炎帝部落后裔”。 (2)、“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潘承祥语)”。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和封底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吕为姓。也有姜姓《左传-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为《左传》中第十五项用“通”记载之事):“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这些婚外恋活动,《春秋》载作“纯客观报告”状。如“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3)、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田和灭齐姜子牙后代西迁移西戎---姜戎一支,东渐入陕,公元前368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西汉以前,姜姓,其后代继续东归河南等地,不断繁衍发展,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西汉初,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西汉为充实关中人口,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关东大族迁至关中,姜氏望族被迫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遂世居天水(今属甘肃),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 (4)东汉末、三国---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后姜氏已有徙居到今四川者,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汉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发展繁衍中心(姜方语)”。两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乱,姜族纷纷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四川姜族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张友茂语)”。 (5)、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转汉中,入天水,继续融入姜姓发展繁衍中心地。便是蜀国北出汉中,西迁甘肃天水的那支,姜方为三国名将名臣----姜维后裔。其中天水姜维后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神翊后裔,为保血脉,继续远迁蛮荒之地,发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后沿海岸线西迁广西。 (6)、南宋末期---姜氏河南。姜方的先人,因忽必烈军团,远征大理国,姜族一部自广西北还中原故里---河南,融进当地姜族土着居民之中。明洪武年间---此支系继续在豫繁衍生息,复成望族。清---其一脉,就是姜世良11世孙于清干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其一脉,迁往海岸城市青岛等地,暂居齐鲁境内。 (7)、其族人居小青岛,以捕鱼为生。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小青岛改名为“阿克那岛”。1898年夏,改名为“青岛百合”,或“百合绿岛”。姜先人退出该岛,去海岸内定居。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侵占了青岛,地名全换成日文名称。姜方曾祖父,因抗拒日本黑暗的殖民统治,而投身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牺牲。其祖父,于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一律将日文的名称改为中国的名称)前夕,“西返中土河南故地,形成现代姜方的河洛近祖(日不落语)”。当代,全国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东北、河南四大块姜姓聚集区。 姜姓图腾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干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编辑本段姜姓名人
姜子牙雕像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着闻,兄弟相互友爱, 姜子牙
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着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子牙
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
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 姜小白
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维
(202年—264年)字伯约, 汉族,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着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姜夔
(jiāng kuí 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
姜才
(?-1276)南宋末抗元将领。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端口市东南))人。宋德?元年(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国兵力,以伯颜为统帅,大举南侵,姜才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扬州。元军尾随而至,姜才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战三里沟,战败元军,再战扬子桥,又获胜。激战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挥刀,所向披靡。
姜立纲
(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他是中国明朝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
姜肱
字伯淮,东汉彭城广戚人也。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着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二弟名声相次,亦不应征聘,时人慕之。肱尝与季江谒郡,夜于道遇盗,欲杀之。肱兄弟更相争死,贼遂两释焉,但掠夺衣资而已。既至郡中,见肱无衣服,怪问其故,肱托以它辞,终不言盗。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征君。肱与相见,皆叩头谢罪,而还所略物。肱不受,劳以酒食而遣之。后与徐稺俱征,不至。桓帝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中常侍曹节等专执朝事,新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欲借宠贤德,以释众望,乃白征肱为太守。肱得诏,乃私告其友曰:“吾以虚获实,遂藉身价。明明在上,犹当固其本志,况今政在阉竖,夫何为哉!”乃隐身遁命,远浮海滨。再以玄𫄸聘,不就。即拜太中大夫,诏书至门。肱使家人对云“久病就医”。遂羸服间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召命得断,家亦不知其处,历年乃还。年七十七,熹平二年终于家。弟子陈留刘操追慕肱德,共刊石颂之。
姜彭
江苏扬州人,清初着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第一,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姜宸英
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能诗文,工古文,善画墨,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姜宜
如皋(今属江苏)人,清代女书画家,善墨兰及竹石,工诗。
姜思周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
姜炳璋
象山(今属浙江)人,干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
姜桂题
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后投左宗棠,历任直隶提督、热河都统、兼毅军军统,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爵,袁死后,归附皖系。
姜镜堂
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等。
姜东
当代着名画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姜亮夫
国学大师、着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
编辑本段姜姓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江苏连云港赣榆县志里面记载,姜姓,石桥镇居住,乃是姜子牙的后裔。
编辑本段姜姓堂号
中华姜氏堂号大汇集 这是本人多年来收集的姜氏堂号:(目前已知堂号有56个,以下未尽录入) 堂 号 分布地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盐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 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干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后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后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编辑本段姜姓辈分
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 《唐.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系50世》 世运承先泽 光华继后如 家国文明远 廷贤任尔思 一邦登政仕 永绍吉人图 三伯从公久 天壁可为谟 子能辉前志 兆泰俊良储 井泉庄姜氏为接“储”字辈下延 储文茂胜永 大守志兴启 贤能道仲时 金常必正家(之) 迁至北京的姜姓氏族字辈,接“家”字辈下延: 书文仲永严 才丰志训贤 侯武德秀昌 丁书相信唐 英双乔如坦 祖士育卞恒 义全工画炽 海言东慧婵 姜姓合大成统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传衍庆 勋烈降昌 肇基建业 丹书训详 英才左汉 忠信相唐 封侯赐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辈: 1.循环用字字辈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派来进行循环 赣榆石桥镇姜家辈分:(……开知银 守先启厚 同月效贤 天伦红日…………)始于元时端祖,我辈厚字,祖父讲从姜太公算起,我是117代。
编辑本段姜姓诸氏
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现在,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吕姓、许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章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卢姓、骆姓、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1]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话,姜姓的分支姓氏则达到247个。[2]

㈩ 姜姓历史有什么名人

1、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着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2、姜埰

姜埰(1607—1673)明末清初学者。字如农,号敬亭山人、宣州老兵,山东莱阳人。与弟姜垓明亡后居吴下以遗民终。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除密云县令,改知仪真县,有政绩,入为礼部主事,选授礼科给事中。以弹劾权贵,受廷杖入狱,谪戍宣城卫。

北都先后为李自成军、清军所破,乃移家江南。南明弘光朝以原官用,鲁王又授以兵部右侍郎,皆不就。它的诗文皆直写胸臆,自能落落不凡,然纵笔所如,不暇锻炼,故粗犷之语,亦时时错杂其间”。着有《敬亭集》。

3、姜公辅

姜公辅(730年-805年),字德文,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唐朝宰相。建中四年十月,朱泚率叛军进攻奉天,姜护驾,献策有功,升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言忤德宗,罢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贬泉州别驾。

姜公辅为相仅半年即遭罢斥,时间短促,未能充分施展其才华抱负。但此时恰逢唐王朝迭发重大事变,藩镇叛乱,危及京师。他是在皇帝逃奔途中被任命为宰相的,是奉职于国家多事之秋,受命于危难之际。而且他尽心辅弼德宗,一腔忠悃,嫉恶如仇,料事如神,政绩可述,不愧“名相”称号。

4、姜晟

姜晟(1730-1810),字光宇,号杜芗,江苏元和人,清朝大臣。干隆三十一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湖南巡抚、总督,直隶总督、刑部尚书、工部尚书。

干隆三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擢光禄寺少卿,转太仆寺,仍兼刑部行走。四十四年,出为江西按察使。逾年,超擢刑部侍郎,屡命赴各省按事谳狱。五十二年,授湖北巡抚。时大军征台湾,晟运米十万石济饷需,上嘉之,予议叙。

5、姜实节

姜实节(1647~1709)字学在,号鹤涧,山东莱阳人,居吴中(今江苏苏州),姜埰子。有孝行,笃友谊。明礼科给事中,入清隐遁,不入城市,布衣终老。晚岁于虎邱筑谏草楼,吴人谥之曰孝正。

阅读全文

与姜有什么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