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姜子牙,历史上确有其人
历史上有姜子牙,他是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㈡ 姜小白和姜子牙是不是同一个人
不是,姜子牙是辅佐武王伐纣的军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小白是姜子牙的十二世孙,也就是齐桓公。
㈢ 齐桓公为什么叫姜小白
因为姜是姓,吕是氏。姓氏最早是分开的,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周朝时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姜太公自然姓姜,但由于其先祖曾被封在吕,所以他又以吕为氏,被称之吕尚。因此齐桓公姓姜,吕氏 ,通常又被称为吕小白。
在先秦时期,姓、氏却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两者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古人有所谓“三代之上,姓氏有别”之说,就是由此得出的结论。
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由于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只能出自想象的祖先——往往是半人半神的人物;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晚近,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
例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3)历史上的姜小白是个什么人扩展阅读: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时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随母亲姓。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妫、姒、嬴等,都是女字旁。显然,姓所标志的血缘关系最早是由女性来确定的。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便是姓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周代,姓氏制度已相当严密,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姓与氏都是贵族才有权使用的称号,没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们统一以其职业称呼,如庖丁是对姓丁的厨子的称呼、优孟是指姓孟的俳优等。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
秦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并渐渐合二为一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更将姓氏混同成一个概念。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史记甚至出现了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子原本姓子,孔是他的“氏”。
㈣ 齐桓公到底叫姜小白,吕小白还是齐小白
因为齐桓公名:小白,所以有小白一称。齐桓公的别称还有:齐桓公、公子小白、齐侯。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 ,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齐桓公在位时致力于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他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
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4)历史上的姜小白是个什么人扩展阅读:
推动齐桓公千秋霸业的"幕后英雄":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就让管仲做长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次公子小白的老师。齐襄公12年的时候,齐国发生了内乱,管仲于是就跟随纠逃往鲁国,鲍叔牙随小白逃往莒国(今山东诸城、莒县、日照一带)。
后来齐襄公被刺杀,齐国大乱,纠和小白为了继承侯位分别快马加鞭地赶回齐国。管仲为了阻挡次公子小白回国即位,特借鲁国军队埋伏在途中进行拦截。
双方激战时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箭头正巧击中腰带铜钩上,鲍叔牙让小白立刻仰面躺下佯装已死,驾车带小白飞驰到齐国。等到了临淄城下,鲍叔牙先进城说服诸大夫,然后迎次公子小白进城即位,成为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与长公子纠从容前行,六天后回到齐国时才发现已经晚了。随后鲁国就率领军队拥护纠来争夺王位,齐桓公连忙问鲍叔牙应该怎么办,鲍叔牙说:“以兵迎之。”
鲍叔牙于是率领军队布阵,派两个将领各带兵丁在两边埋伏,另派一队人马与鲁国军队正面交战,假装战败,诱敌深入。等鲁国军队深入埋伏圈后,鲍叔牙亲自率军队迎战,并号令三面夹击鲁军,鲁军大败,鲁国国君鲁庄公偷偷换了衣服才得以逃脱回国。鲍叔牙取得了胜利,齐桓公也巩固了王位。
㈤ 有人认识江小白吗,历史人物,不是酒的名字
是姜小白吧.
他是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请采纳。
㈥ 姜小白是古代哪个名人的真名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㈦ 齐桓公为什么叫姜小白,他姓姜吗历史上好像姜姓很少啊
姓为大宗,氏为小宗,你可以理解为氏是姓下面的一个分支,姜姓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例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齐桓公是姜姓,吕氏,所以叫吕小白,也有称姜小白的,但是叫姜小白的话就不知道你的氏了,所以叫吕小白更好的能让别人知道你的血脉继承关系。结论就是无论姓姜姓吕,齐桓公逃不脱一辈子被人叫小白的命运,杯具的人生无需解释。。。
㈧ 历史上公子小白是什么人物
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以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王位。一个多月后,雍廪、高傒诸大夫又杀了公孙无知等,准备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哥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他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把国家大家事委托于管仲,让其一展才华。 管仲确实是一个匡世济时的良才。他认为君主要创建霸业,首先要能识贤、用贤,要防止小人的渗入。他建议齐桓公起用隰朋,宁越等五个人,同时悬榜国门,号召国人献计献策,招纳四方志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尊奠定了基础。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的声誉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称霸后,他进一步治理好齐国,还帮助救周围弱小的诸倔敌国。他驱戎赶狄,平鲁伐楚,救卫助邢等功绩,极大地提高了威望。当时周王室想裁决一件大事,也要请齐桓公召集各会盟诸侯共同商议。 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在位43年后,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这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㈨ 【姜小白个人资料】
称谓:齐桓公
姓名:姓姜,名小白
生卒:公元前685—前643年
描述:春秋时齐国第十六代国君
相关历史事件:管仲拜相、葵丘会盟
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僖公次子,襄公之弟,齐国第十六代君主。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为君,率军击败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的鲁军于乾时(今山东桓台南),稳固了统治地位。纳大夫鲍叔牙之谏,释怨于政敌管仲,以其贤能重用为主政大夫。次年,不听管仲之劝,过高估计齐国军事实力,发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于长勺(今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继又联合宋国攻鲁,亦无**而还。遂采纳管仲提出的先内后外,富国强兵,以实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经济、政治、军事改革,增强战争潜力。同时,出兵攻灭近邻小国,多次与诸侯会盟,用“轻其币而重其礼”(《国语·齐语》)的外交手段控制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霸业始成。鉴于“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年》)的形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于周惠王十四年(前663)率军大破山戎,解燕国之危,进击令支、孤竹,获胜而还。此后出兵击败狄人,救邢于危难,助卫复国。
二十一年,率八国之师击破蔡军,进而伐楚,因见楚抵抗决心甚坚
[齐桓公]
齐桓公
,乃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之会中,按兵修礼,假周王之命责楚,与楚妥协。后与诸侯平定王室内乱,多次抗击戎人扰周。周襄王二年(前651),与周王卿士及诸侯会盟于葵丘,将霸业推向鼎盛。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竖貂、易牙、开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时,曾警告桓公,说他死后一定要驱逐竖貂等3人出宫,不然3人必然为乱。管仲死后,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逐3人出宫。但离开小人,桓公食不甘味,于是桓公复召3人回宫。其时,齐桓公年事已高,已面临立储之事。竖貂、易牙、开方极力主张立长子。后来齐桓公生病,竖貂、易牙他们为了矫托王命把王宫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桓公饮食,全靠小太监从洞里送入。并很快连饭也不送了,桓公在饥渴中悲惨死去。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直到67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议下发丧,其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虫蛆爬出户外,恶臭难闻。齐国霸业随之衰落。
附一张图片:
㈩ 令人非常不解,为什么齐桓公姓姜,但又是吕氏,又叫吕小白而不是姜小白啊
这和氏族制度有关系。姜是氏的姓,吕是族的姓。氏的姓一般用在比较重大的场合,而姓是在比较小的场合用的。小白是私人用的名字,所以加族姓比较合适。
西周初年,大功臣姜尚被封到齐地,这以后齐国就是他与他后代的属地了,所以春秋时齐国的君主都姓姜,但姜子牙的族姓是吕,只是史书上是重大场合所以称氏姓姜。
(10)历史上的姜小白是个什么人扩展阅读:
齐桓公在位时致力于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他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
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