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正确看待两宋时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少数民族政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应该是促进作用。两宋的灭亡都与少数民族有关,但并不是说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从一开始赵匡胤所立下的政策就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种子,后来的农民反抗,土地兼并现象,冗官冗员冗费都致使北宋最终走向了衰落。之后的金灭北宋也是必然的。即使少数民族不灭掉北宋,也会有汉族人去推翻宋朝的统治。所以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有贡献的。
北宋和西夏是对峙局面,和辽也是对峙局面,这也不能说关系不融洽。毕竟北宋和西夏还有契丹族的合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北宋和西夏的《绍兴合约》,北宋和辽的“澶渊之盟”)
❷ 综观古今,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文化是一个“多元交汇”的体系,少数民族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有的尚保存在现存少数民族之中,如藏医、蒙族的天文学等,比较容易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已融化到华夏族或汉族科技文化的历史成果中,这就不那么容易能看得见、摸得着了。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不但要注意前者,而且要把后者从历史的尘封中剔发出来,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估量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后者是更为困难、也更有意义的任务。
《齐民要术》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经典,它产生汉族传统的活动中心——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它的作者贾思勰是汉族人。但它的内容不但包含了汉族人民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包含了汉族以外许多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通过这个典型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 少数民族育种和引种的成就
《齐民要术》卷十为“五谷、果蓏、菜茹中非中国物产者”,所谓“中国”是指黄河流域中下游汉族传统活动中心。因此,该卷所列将近二百种植物,除部分重复的以外,都应视为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栽培作物或野生植物。我曾以此为线索,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首先驯化或引种的作物[1] 。其实《齐民要术》前四卷论述种植业的有关篇章中,也包含不少这方面的材料,有些作物仅根据其名称或记述即能确知产于少数民族地区。例如,我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泛称为“胡”。而《齐民要术》中产于“胡”地、冠以“胡”名的作物或品种就有十几个。
一是原产少数民族地区的作物和由这些少数民族育成的作物品种。例如,“戎菽”就是东北民族驯化和培育的大豆的品系。《要术》引《尔雅》曰:“戎叔之谓荏菽。” 今本《尔雅》作“戎菽”,“菽”是大豆的古称。郭璞注《尔雅》谓“戎菽”即胡豆。孙炎、樊光、犍为舍人、李巡也认为是胡豆。按《逸周书�6�1王会解》说周成王时北方民族的贡品中有“山戎戎菽”。《管子�6�1戒》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山戎是东胡族系的一支,春秋初年活动在燕国之北。可见,“戎菽”是山戎族驯化和培育的一个大豆品系,人们着眼于山戎的族属,把“戎菽”称为“胡豆”。类似的还有产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矩豆”和、从高丽引进的“高丽豆”。《要术》又记载了也泛称为“胡豆”的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杂豆[2] 。又如,水稻是南方百越族系先民首先驯化的,《要术》记载了不少水稻品种就是出在南方,如《要术》引《广志》:“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这里的“南方”指岭南,“蝉鸣稻”就是岭南越人选育的早熟水稻品种。“盖下白稻”是我国迄今首见的再生稻,从其“正月种,五月获”看,也应是南方民族首先育成的。原产少数民族地区的蔬菜,有被称为“楚葵”的芹菜,被称为“越瓜”的甜瓜,以及“西域之蒜”(亦称“胡蒜”)“南夷之姜”等。此外,还有产于西部地区的“胡椒”、苜蓿等。“胡芹”则是胡人种植的用作调料的蔬菜,中原人况以芹菜而名之,恰如芹菜之名“楚葵”。
二是原产中原,传至少数民族地区并育成新的品种的。如粟黍是中原华夏族先民所驯化的,传到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后,育成适应各地风土条件的品种,《要术》中有“胡谷”、“胡秫”、“辽东赤粱”、“白蛮黍”等记载。葵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主要蔬菜,桃、李和枣是原产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果,《要术》中所记“胡葵”、“胡桃”[3] 、“羌李”、“氐枣”、“西王母枣”[4] 等,当系这些蔬菜和果树传到胡地后育成的新品种。又有在少数民族地区辗转传播形成新品种的。如“柰”(绵苹果)原产我国新疆地区,东传首先到达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时河西走廊已成为柰的中心产区,并育成“冬成柰”——一种体大味美的绵苹果新品种。
三是原产外国的作物或品种,首先传到少数民族地区后再引进中原,或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新的品系。例如原产南部非洲热带草原的芝麻,首先传入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5] ,再由西北地区传入中原,故有“胡麻”之称。西汉以来已在中原地区种植,我国从此才有了大田油料作物。《要术》:“《汉书》,张骞使外国得胡麻。” 沈括《梦溪笔谈》说:“胡麻直是今油麻。……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与此相类的还有起源印度北部、锡金等地的胡瓜(黄瓜)[6] ,起源地中海、里海地区的葡萄,从安息(今伊朗)传来的安石榴等。原产地中海沿岸和中亚的胡荽(芫荽),是西北部游牧人喜爱的调料[7] ,胡荽与游牧人的这种饮食习惯一同传入中原,《要术》中有种胡荽专篇,是一种获利颇丰商品性生产。小麦是原产西亚冬雨区的越年生作物,通过中国西部新疆河湟一线传到中原。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传播中,产生了春播秋收的“旋麦”和类似大麦的“�麦”,见于《要术》所引《广志》。又,《要术》引《西京杂记》曰:“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 瀚海梨可能就是新疆梨,据俞徳浚研究,新疆梨是“中国梨和西洋梨自然杂交的产物”[8] 。这样说来,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在新疆地区的结晶。
从以上情况看,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向前发展的:一种是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另一种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前一种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后一种文化交流也往往以少数民族为中介。总之,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少数民族都为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该指出,上述材料只是在《齐民要术》中一个特定范围(1—4卷)内抽取出来的,它没有包括卷十中的大量材料,即使在卷1—4中,有些材料由于没有在名字或直接记述中反映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暂时把它们舍弃了[9] 。因此,这些材料所反映的是极不全面的。事实上《齐民要术》所记述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多半或出产于少数民族地区,或与少数民族有这样那样的瓜葛。但是,即使这样不完全的材料,也已经说明了不少问题,那么,少数民族对中华农业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和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二、少数民族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对中原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许多发源于北方草原的原游牧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他们带来了北方牧区的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对中国科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❸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中国历史的滞后作用
第一、每次少数民族都是趁中原王朝衰败的时候南下
第二、都给中原带来的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中原地区生产力处于滞后水平。
第三、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屠汉,汉族损失殆尽。
第四、元朝南下,肆意屠杀汉人,使南宋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资产阶级萌芽给摧毁了。
第五、满清入关也一样,给逐渐强盛的沿海资产阶级萌芽带来了彻底的毁灭。
次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无不是在中原王朝衰败的时候,例如西晋在经历八王之乱后遭到五胡入侵、五代以及两宋遭到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的骚扰、明时被关外满清所困,虽然少数民族入主中土初期会对中原生产力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军事入侵推进了历史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外中原的高度文明往往会同化掉这些游牧民族的游牧习性,慢慢的他们就变成了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你所说的滞后,只是相对的,在某一段时期会造成历史的停滞或是倒退。
❹ 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汉族民族英雄的
从历史学角度,岳飞是抗金英雄,不是民族英雄。在任何教材及出版物中只能这么写。戚继光,郑成功这样的人物才是民族英雄。现在在定义民族英雄时所指的“民族”即“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历史上战争是民族融合的过程,只有参与对外抗争的英雄才称之为民族英雄。真正剔除民族界限才是今天认识英雄们的客观立场。
过去与现在,历史观已经发生的更变是你困惑的地方,中原人眼中的民族英雄,是在狭隘民族观下的认为,其他民族不必认可,对岳飞的纪念是对其气节的赞赏,已经超脱出那个时代了,我们在学习岳飞时绝不是学他杀死多少金人,而是精忠报国的气节。
❺ 中国古代历史总让人觉得古代的少数民族总以占领中原为最高目标呢
不完全是这样,这既要看是具体什么民族,还得分具体时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政权无远虑,那更将是毁灭性的后果。忘战必危,任何朝代,无论经济如何发达,但如果不重视军事建设,那都会面临不断的战火。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境界。
❻ 如何看待少数民族统一中国这一历史现象
元朝和清朝都属于征服王朝,它们之所以能统一中国首先与它们所采取的生产方式、民族心理有关。而匈奴和北魏等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与中原的农业完全对立的畜牧业还不足以支持他们征服中国,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历史现象。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国家理应由多民族联合治理,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但历史事实却不是这样:自从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逐步形成了华夏族也就是后来的汉族以来,在多数时间内中国都是由汉族的剥削阶级来统治,其他少数民族虽然也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一些民族性的政权,或者也曾入主中国北方,但直到蒙古统一中国以前,少数民族从来没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统治者。汉族的统治阶级,凭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暴力,不仅对广大汉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且对周围的少数民族进行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这种统治是极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因此必须用暴力来维持,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自周秦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及其统治者,曾多次反抗汉族剥削阶级的这种统治,或者企图同他们争夺对中华民族的统治权,但这种斗争往往以失败告终。战国和秦朝曾经抵抗或战胜了北方的匈奴;西汉、东汉统治者迫使一部分匈奴人投降,另一部分匈奴人西迁欧洲;唐朝打败了突厥并迫使一部分突厥人西迁;曾经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北魏统治者,也没能统一中国
❼ 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
主要贡献就是开疆扩土,蒙古是满清时期也是中国国土变化最大的时期。蒙古以前西藏和台湾都不在中国版图,(唐帝国打西藏打了多少年都没打下来)。游牧民族擅长征战嘛。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某某地方历史上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个历史上其实就是指的清朝。
❽ 少数民族的历史课本都是如何描述中国历史的在明洪武初西南少数民族被明军屠杀、赶往山上过着极度艰苦的
只要是国内的教科书,不管什么民族用,内容都是一样的。
❾ 古代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何贡献
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中华民族有着五干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 文化历史悠久, 色彩丰富, 这是汉族人民与少
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漫民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 既有高度发展的汉族文
化, 也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少数民族独特的创造和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就不会
像令大这样光照寰宇, 绚丽多姿.下边笔者仅从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文化成就及交流等
领域中, 谈谈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一、思想方面
首先, 少数民族思想家不盲目迷信, 敢于反对旧的封建礼教, 提倡新的思想文化.明代着
名思想家李赞, 回族人, 我国十六世纪反对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所写的《焚书》等着作以锋利
的笔触揭露了假道学家的丑恶和罪恶, 这是我国思想发展的一大进步.他敢于公开反对封建传
统思想束缚, 深刻地揭露了儒家核心思想“ 仁” , 认为孔子的言论不能作为今天的是非标
准;他批判了划分“ 高下贵贱” 的封建等级制度8 他讥笑封建士大夫口讲“ 仁义道德” ,
行为却卑鄙无耻;他提出“ 人人皆可以为圣” , 认为“ 圣人不曾高, 众人不曾低” .李赞
特别反对封建礼教, 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他在晚年专心着述讲学时, 公然招收女学生,
以实际行动抗议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与卑视.这些观点和做法在当时无疑都是很进步的, 也
是非常有远见的.李赞的勇敢战斗精神对当时社会起了很大的震撼作用, 对其后的思想界、文
艺界, 都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他死以后, “ 而书益传, 名益重” , 以至流传到日本.少数
民族中也有不少进步的爱国志上.近代学者、进步思想蒙古族的罗布桑却痛恨清王朝的腐朽统
治, 同情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其次, 少数民族对于宗教特别是佛教的传入和传播, 起了重要作用.唐代玄奖西行取经时, 高昌镇〔当时西北重镇)替玄奘“ 度四沙弥, 以充给侍”, 出银钱法眼等大宗物资.(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文集》).不仅如此, 少数民族对佛经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涌现了很多佛经翻译家.被称为我国古代三大翻译家之一的支谦,是三国时代西域月氏后代, 他收集众本4 将《大明度无极经》等大小乘经典从梵文译成汉文, 文笔流畅, 语言丰富, 因而广泛流传, 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样, 通过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及介绍, 使佛教流传越来越广, 影响也愈来愈大.以至从中国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如果没有这些少数民族翻译家, 佛教很难传入朝鲜、日本.
二、史学方面
在二十四史中, 宋、辽、金三部史书是在元朝蒙古族人脱脱等人的主持下编纂的, 是蒙占
族史学家和许多维吾尔族、汉族史学家共同完成的, 这三部史书史料丰富, 为研究这三个朝代
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三部史书各具特色,《宋史》篇幅之大, 居二十四史之冠, 该书
列传部分曾为二干多人立传,从而为我们研究宋朝历史提供了大量人物传记资料《辽史》史
料价值珍贵, 是唯一一部较系统、较完整地记载辽政权历史的史书, 本书编写富有新意所列
之表很多, 如《游幸表》、《部族表》均为前史所未有, 弥补了其它记传记载的许多不足, 从
而使“ 一代之事迹亦略备” .女真族在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 但以往记载这一民族历史的着
作为数不多, 特别是记载其早期历史而又能完整保存至今的, 更为稀少, 因而《金史》史料价
值一向受人们重视.它史料完整, 叙事文笔流畅, 编写体例有创新,如金国世系只有九帝, 书
中本纪第一卷首创《世纪》,用以追叙金太祖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迹, 便于人们对女真族先世
的了解8 本书首创《交聘表》, 用表格形式把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庆吊往来诸事, 一
一记录下来, 颇便观览.井且, 这三部史书都把这三个朝代列为正统,各为一史, 各系年号,
独自成书, 在一定程度七突破了汉族为正统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而
且, 蒙、汉、维三族学者共同编写三史, 也开创了各族史学家合作修史的先例.还有, 蒙古汗
国窝阔台当政时命人模仿汉字《实录》的形式, 用蒙古文编写了《蒙古秘史》, 对研究蒙古族
兴起以及蒙古汗国建立初期的历史, 有着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
三、文学方面
由于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生活, 为其文学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 在小说
创作方面.如众所周知的《红楼梦》是清朝伟大的文学家、满族人曹雪芹所着, 他在书中有力
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他这部宏伟
巨着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是我国占典文学宝库的瑰宝, 也是一部
享名于世界的小说.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创作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 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在
蒙古古典文学史上是空前的, 这是一部讴歌民族英雄的史诗.他的另一部小说《一层楼》及续
编《泣江亭》是蒙古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其次.在诗歌创作方面,
少数民族更是人才倍出, 硕果累累.北朝时代, 民歌是当时文学发展的主要特色, 这些民歌主
要反映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 具有刚劲、质朴而又爽朗、活泼的特色,
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歌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和北方其它少数民族, 如流传深
远的《救勒歌》是北方鲜卑族的民歌, 它优美和谐, 读起来朗朗上口, 歌词说; “ 救勒川,
阴山下, 天似弯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歌词描述成群的牛羊,
放牧在苍茫无际的原野上, 让人仿佛看到了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它的出现以其耀眼的光辉赢
得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一千多年来, 不断有诗人、学者对它投之以青睐.北朝民歌艺术成
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辞》, 描绘了一位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的形
象, 表现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劳动妇女的淳朴、勇敢和坚强, 一千几百年来, 这首诗一直为人
民所喜爱, 它和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 双璧” .
在历史进程中, 几乎每个朝代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杰出的诗人, 如唐代着名回鹊.今维吾
尔族/诗人坎曼尔在《忆学笋》中有这样的诗句; “ 古来汉人为吾师, 为人学字不疲倦.李杜
诗坛吾欣赏,迄今皆通习为之” , 不仅展示了一千多年前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的动人情
景, 同时也表现了他向兄弟民族学习先进文化的诚挚之情和谦恭态度.契丹族女诗人肖观音的
《回心院》词, 委婉动人, 成就很高8 女真族着名诗人完颜赎多才多艺, 文笔出众, 他不仅喜
爱诗词, 也擅长书法, 在金代文坛上很有影响, 他是金代女真族中“ 百年以来, 宗室中第一
流人物” (元好问之评语).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是鲜卑族的后裔, 他的诗文很多, 他继承和
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 推崇建安风骨, 赞扬唐代的诗歌革新, 崇尚“ 天然真
淳” , 无愧为金代文坛的大文豪.少数民族诗人、学者对我国历代诗歌文化繁荣的发展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
四、音乐方面
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是祖国文化的一枝奇葩.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僳僳族人民酷爱唱歌,
常说; “ 盐不能不吃, 歌不能不唱.”少数民族还创造了大量千姿百态、极富民族特色的传
统舞蹈.蒙古族的安代舞, 维吾尔族的刀朗舞, 藏族的热巴, 壮族的绣舞, 土家族的摆手舞,
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等, 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艺术生活.汉代以来, 西域的龟兹
乐、高昌乐等先后传入内地, 给古老的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的艺术血液, 受到内地人民的热烈
欢迎.到了隋唐时期, 少数民族音乐就有了相当高的地位, 唐朝的“ 太宗十部乐”有六部是
直接从西域传入的.隋唐宫廷中, 就有不少西域艺人, 如善奏琵琶的曹保8 善作歌曲兼独唱的
白明达是龟兹人, 这位音乐家能模仿鸟声作《春莺嗽曲》, 表现了他高深的音乐修养.这些音
乐家对交流中外音乐作出了很大贡献.另外, 少数民族传统乐器也非常丰富, 据说达二百多
种, 其中有数十种传入中原,如羌笛、琵琶、胡琴、喷呐等等, 广为内地人民喜爱, 并在中国
乐器方面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五、美术方面
少数民族的贡献主要在于石窟艺术上.闻名于世的甘肃敦煌莫高窟, 原来在断崖上开凿了
1000 多个洞窟, 现存492窟, 所以又叫千佛洞.洞里的塑像很多, 个个神情逼真, 姿态自然;
最大的佛像高达33米, 外面修筑了一座高大的楼阁, 才把它罩住;洞窟四壁满绘着金碧辉煌豹
彩色图画;身披飘拂长带、凌空起舞的飞夭和反弹琵琶、载歌载舞的仙女, 是敦煌壁画杰出的
代表作, 倾注了西域各族厉代佛门艺术家的心血, 敦煌莫高窟现存的壁画总面积有45000多平
方米, 大量壁画表现了西域少数民族人民耕地、收获、饲养牲畜的景象, 奏乐、舞蹈的场面,
各个民族首领的形象, 和中外商人进行贸易的情景.这些图画形象地反映出各族劳动人民辛勤
操作的艰苦, 也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的繁荣景象.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它深刻
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另外南北朝时期修建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在艺术上
堪与敦煌等石窟艺术相媲美, 也是研究佛教史和古代西域各族人民社会生活、建筑、绘画及雕
塑等方面的重要史料.云冈石窟里雕刻着大小不等的佛像, 有的高大魁悟, 有的容貌庄严, 有
的体态安详.窟里除了佛像外,周围石壁上还刻满了浮雕, 顶上刻着姿态不同的夭女, 凌空飞
舞, 似云在风里飘荡, 又如鱼在水中游动.这些宏伟和精巧和作品, 也同样展现了我国各族人
民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我国石窟艺术有着辉煌的成
就, 在世界各民族之中占居着首位, 这巨大的荣誉是与我国少数民族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
发挥分不开的, 石窟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聪明才智的体现.
除了石窟艺术, 在绘画方面值得提出的还有西域画家对中原画的影响.如留居唐朝的于闻
人尉迟跋质那及尉迟乙僧父子, 他们善作奇禽、异兽、佛像人物等.尉迟氏活跃于长安画坛,
唐人誉之为大、小尉迟, 堪称“中华罕继” .尉迟乙僧所作的人物壁画“身若出壁” , 可见
其手法之高.尉迟氏的印度“ 凹凸画法”对我国画坛影响很大, 唐代着名画家、被称为“ 画
圣” 的吴道子就受这种画风影响, 而创造了大量艺术珍品.另外,流传到今天的海兽、海燕
以及海马葡萄铜镜, 是唐代艺术珍品, 其图案也是由西域传入的.
六、科技方面
古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时期处于世界前列, 在这些举不胜举的科技成就中, 也不乏少数民族
的点点星光.特别是少数民族在建筑实践中取得了光辉成就, 为我国建筑发展增添了不少色
彩, 尤其是历朝少数民族统治者命人修建的佛塔、佛殿和石桥更是我国古代建筑群中一颗璀璨
明珠.例如辽代的今北京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 设计精心, 符合力学要求, 一千年来几经较大
的地震, 至今尚无损坏, 堪为我国古代木制结构楼阁中之杰作;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迎塔更为着
名, 它建于辽代道宗年间, 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木塔.今北京西南金代建成的芦沟
桥更是驰名中外, 它设计科学, 采用“ 连续桥”的结构法, 是我国桥工因河制宜技术的创造
性应用, 桥长266.5 米, 共有11孔, 两边桥栏石柱上雕有485个神情活现的狮子, 其雕刻之精
美、神态之动人, 堪为建筑史上的杰作.
北京城曾是辽、金、元、清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元朝
时, 政府在金代的基础上大力修建, 历时18年.宫殿建筑群庄严雄伟, 布局规整, 又是当时闻
名于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世界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 就是这
个时期, 中国的火药、火药武器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 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
一定的作用.可见, 蒙古族人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而今天的北京格局是明朝在
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的, 北京城是我国各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无限感慨地说; “ 城之如此美丽, 布置的如此巧妙, 我们竟是不能
描述它了” .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明朝蒙古族鞋靶部落首领俺答汗与夫人三娘子修建了呼和浩特城, 成
为当时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以后该城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数学
方面, 我国的少数民族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比如清朝蒙古族正白旗人明安图是我国用解析方
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个人.当时法国人杜美德将圆径求周、弧背求弦、弦背求正矢三个
公式介绍到中国, 但却“藏匿根数, 以炫异欺愚” (《清史列传》).明安图从干隆初年起,
经过三十年的苦心钻研, 不仅用解析方法证明了三个公式, 又提出证明了超出当时西方水平的
一些新公式.他证明这些公式的方法总称割圆十三术, 后来被学者誉为“ 明氏新法” .他初
稿、其子明新整理续写的科研着作《割圆密率捷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数学着作, 明安图父子
也被称赞为堪与南北朝大数学家祖冲之父子相媲美.
最后, 值得特书一笔的是, 少数民族在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历史上, 中
国同南亚、中亚和欧洲的三条主要通道即“ 丝绸之路” 、“ 蜀身毒(今印度)道” 、“ 吐
蕃泥波罗道” , 其在国内通过的重要地段, 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少数民族对于开发和
维护这儿条通道, 作出了特殊贡献.中国的许多发明如丝绸、养蚕、缀丝技术, 以及井渠法、
造纸术等都是从这几条路传播到中亚、阿拉伯、南亚地区的;印刷术是由新疆传至高加索, 再
传到埃及、小亚细亚的.同时外国的许多文化也是由上述通道传到国内的, 如中亚、西亚的特
产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胡豆(蚕豆)、葡萄、大蒜、首楷等等经此路传到中国;又如菠
菜, 又叫波斯苗, 唐时沿吐蕃泥波罗道传入中国.正是因为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区作媒介, 才
得以使中西方文化得到了交流, 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还有我国明朝的航海家、回族人郑和.他率领船队
七次远航,历时十八年, 途经三十多个国家, 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创造出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比欧洲人哥伦布和达· 迎马的远航早半个世纪,
规模与船舰之大, 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第一流的.郑和每到一处, 都以中国的瓷器、铜铁器
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 把中国文明传到了东南亚、西亚和非洲,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
来往, 扩大了中国的影响.至今, 南洋各地还保留了不少有关郑和的遗址.
总之, 少数民族在我国古代文化领域里取得了不朽成就, 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我国人民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 少数民族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少数民族在中国历
史上的作用是不容怀疑的, 我们对于那些“歧视少数民族”的人应该加以反对、批评.少数民
族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样为历史的发展前进作出了贡献, 同样创造了自己丰富
多彩的文化, 同样是历史的创造者.
❿ 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促进了与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从春秋战国到今天,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和个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决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2、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例如,先秦时期,除了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之外,四周还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原居北方的少数民族因政治、经济或其他原因纷纷南下,与汉族一起生活,形成了民族与文化的大融合,创造了现时灿烂的中国文化。
3、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并不限于北方民族作为统治民族入主中原,甚至在风俗、语言、艺术上都对中国历史有深远的影响。例如:长袍、马褂、旗袍等清朝服饰到现在仍然流行,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之一。
(10)少数民族如何看待中国历史扩展阅读
游牧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恰恰是因为游牧文明与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是相适应的。说游牧民族没有文明是错误的,能在史书上出现有记载的游牧民族都是有文明的,没有文明的游牧民族都被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同化了。
中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谱写了一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历史上匈奴、鲜卑、羯、契丹等游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权,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和涤荡,他们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在历史中湮灭,一部分融合入汉民族,一部分仍保持了本民族的特征和习俗,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