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延安重大历史事件
延安重大历史事件如下:
1、红军长征到达延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西北革命根据地。
2、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秦邦宪、邓发、何克全、李维汉、张浩(林育英)、杨尚昆、王稼祥、彭德怀、郭洪涛等十余人。
3、抗日军政大学成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初改为此名。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进驻河北邢台县浆水一带,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1943年起,校长徐向前,兼任中央处理委员会主任、抗大总学习委员会书记。
4、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 林伯渠任主席。边区辖23个县及神府特区,面积12.9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心,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国家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1950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
5、延安大学成立
延安大学(Yan’an University)简称“延大”,坐落于革命圣地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陕西省属重点大学、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
6、宜川战役
宜川战役也叫“筑子街战役”, 1948年2月29日 宜川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后,以主力五个纵队转入外线作战。解放军从四面向敌军发起猛攻,激战至3月1日,将敌近3万人全部歼灭,毙敌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3月3日,攻克宜川城。使西北野战军由内线反攻转入外线反攻。
参考资料:网络-宜川战役
Ⅱ 延安的历史
延安市,简称“延”,陕西省地级市,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 ,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
秦汉时,延安属上郡(郡治肤施,今榆林市南)。秦昭王时期,秦在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县治在今延安城东尹家沟。这是延安筑城之始,其城垣迄今犹存。
民国二年(1913年),延安属榆林道。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05月,撤销陕北行政公署,成立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0月,改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延安专员公署。1996年11月0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2)延安有什么简洁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历史文化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延安更是中国革命圣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风景名胜
延安市境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革命旧居140多处。
延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中国第一号古墓葬——轩辕黄帝陵(5A)、宝塔山景区(4A)、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4A)、中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干坤湾)、延安国家森林公园、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等。
Ⅲ 关于延安的故事
老八路讲述延安红色故事
【金陵晚报报道】“终于等到开馆了,我想见一见延安的同志!”10月13日,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展馆,一位80多岁的老人见到记者时这样急切地说道。“我是抗大5期的学员,我在三大队二支队,支队长是聂凤智。”
老人这句话,一下吸引了周围的观众和延安的工作人员。大家围在他身边,听他讲述延安的故事。这位老人名叫贺立德,虽然今年88岁高龄,但身体仍然十分健康,还背着相机照相。
“我是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贺家海村人。1938年2月,鲁西北特委选派我们6名同志到延安抗大学习。到延安时,我们从山东到延安的学员就有500多人。”老人找到展馆里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照片说:“当时在欢迎仪式上,冼星海和丁玲指挥我们唱起《抗大校歌》和《游击队之歌》。开学以后,正值日本鬼子飞机轰炸延安,我们在校长何长工带领下来到庆阳,修房子,挖战壕。我们边学习,边生产。在国民党经济封锁时,我们一边战斗,一边生产。”
老人来到百团大战的展板前,一场场战斗又回到了眼前:“1940年,我们开赴抗日前线,在山西平型关参加了百团大战,我记得是103个团参加了战斗,我们天天行军,天天打仗。日本鬼子20里就筑一个据点,我们在一个村子发现敌人,我们是贺龙120师358团,赶到那里,团里一二营急行军,占据了一个高地,用重机枪掩护,等三营赶到已经把敌人赶跑了。这次战斗,我们牺牲了一个班长。后来,我们又急行军,打死了一个日本“鬼子”。就这样打下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
据贺老介绍,日本投降以后,他就在山西大同搞地方工作,后来又到东北工作。抗美援朝时,贺老在东北空军医院,接收朝鲜战场上回来的伤病员。后来,他又在南京的东南大学担任武装部长,直到离休。通讯员 宋伟
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
孙振法
我是抗日战争初期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后来又参了军。在延安时期,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我不但看到毛主席日理万机、操劳党和全国抗战大事,也看到毛主席身体力行,同大家一起艰苦奋斗。
一粒米、一口菜都不浪费。1943年,组织上派我去照顾毛主席的生活,主要工作是整理主席的办公室,每日三餐为他打饭。主席的饭菜很简单:一小盒米饭,两菜一汤。饭菜吃光了,他很高兴,饭菜剩下时,他总是叮嘱我们:“给我留着,下顿热热吃。”饭是用一个木质的盒子盛着。我多次看到主席将掉在桌上的米粒拣起来吃掉。主席注意节约粮食,可是当时的卫生条件很差,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我和另一位警卫员琢磨怎样保证主席的饮食安全。想来想去,找出一个最简便的方法:打饭前烧一壶开水,把饭盒烫烫,消消毒。
一套棉衣穿三冬。1943年春暖花开之时,毛主席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衣棉裤。就在这时,国民党驻榆林的司令官邓宝珊路过延安,要拜会毛主席。主席要接见客人,穿一身破衣服怎么行?办公厅委婉地告诉客人说,主席工作太忙,请稍等。有关部门为主席赶制了一套夏装,毛主席脱下旧棉衣时对我说:“这套棉衣,你们给拆洗了,缝补一下,明年我还能再穿一冬。”
那时我们是两年发一套棉衣,而毛主席却是一套棉衣缝缝补补穿三年。这身棉衣最显着的标志就是棉裤的两个膝盖处一边一个大补丁。
摇铃集体吃饭。陕北地区1945年时大旱。一天上午,毛主席叫我通知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几位中央领导来开会,不到半小时会就散了。中午吃饭时,主席对我说:“从明天起,我们几个人取消个人灶。听见摇铃告诉我,集体去食堂吃饭。老天爷不下雨,就得节省粮食。你们也要吃一顿干的、两顿稀的。有没有意见?”首长们都取消了个人灶,带头节约粮食,我们有什么说的?我们干脆地回答:“没有意见。”
毛主席的大青马。1943年有关部门从骑兵团给毛主席弄来一匹大青马,由一位名叫侯登科的老红军喂养。平时毛主席很少骑马,但在转战陕北时它成了主要交通工具,毛主席一直骑着它。据毛主席的警卫员讲,沙家店战役前夕,毛主席从“前总”回驻地,大青马的马掌磨掉了,走起来一拐一拐的,主席舍不得骑它,是跟在马后边走回驻地的。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由平山移师北京。毛主席在上汽车前,特意去看望侯登科,并对老侯说:“我们先走一步了,委屈你了。这匹马归你了,你可以骑着它进北京。”后来大青马老死在北京动物园。延安博物馆把大青马的笼头、马鞍等收集起来展览,人们看到毛主席始终没换过新的。
夜以继日工作。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始终很忙:指挥前方抗战、领导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组织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反共浪潮。这期间,主席工作起来都顾不上吃饭和理发。夜间办公,天亮睡觉,中午起床,下午五六点钟吃午饭,接着又是办公,吃晚饭就没准了。我们工作人员一般在夜里12点钟提醒他该吃晚饭了,主席总是说:“啊,还没吃饭?快弄饭来吧!”当我们把饭打来,给他摆好,他又顾不上吃了,说稍等等,继续思考问题或是写东西。我们怕打扰主席的思路,时间等长了,饭凉了只能再热,这是经常的事儿。主席工作效率极高,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社论及一些重要文章,都是一夜成稿,第二天见报。天亮时,我们在门外只要听到订书器的“咔嚓”声,就知道主席写完了。
主题:【征文】流传在“小延安”的抗日故事 [精]
单县朱集镇张寨村是单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第一届中共单县县委、中共鲁西南工委、中共苏鲁豫特委、湖西专署和全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抗日自卫团联队诞生地,享有“小延安”之美誉。近日,作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这片红色热土,拜“读”到一则则脍炙人口的抗日故事。
最受队员喜爱的抗日歌谣
1938年3月,县委从张寨、张花园、王岗等十几个村抗日自卫团中抽调骨干力量80余人,组成张寨抗日自卫团联队。为了鼓舞士气,教育群众,联队坚持大唱抗日革命歌曲,并号召人人自编鼓动性强、教育作用大、易记易唱易理解的抗日歌谣。为此,队员们都怀着满腔热情,摽着劲儿试编。不长时间,就编出了几十首。他们从中评选出10首优秀歌谣,其中米风海编的一首《千万不能打呼噜》最受联队队员喜爱。后经队友们集体修改,这首歌谣更富感召力:日本鬼子打进东三省哟/我们还在打呼噜(即不觉醒)/日本鬼子打进山海关哟/人们还在打呼噜/哎哟,日本鬼子打到芦沟桥哟/我们才睡醒/同胞们醒来吧/鬼子打进了济南府/兄弟们醒来吧/鬼子打到了家门口/我们不做亡国奴/敢与鬼子刀见红/同胞们,扛起枪拿起刀/对准鬼子头/同胞们,千万不能打呼噜……勇士们高唱着这样的歌谣,“小延安”一带迅速掀起了抗日卫国的高潮。
农家院里编印抗日小报
1939年2月,中共苏鲁豫特委针对当时抗日形势的需要,根据我党的方针政策,为广泛团结各群众团体和各阶层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定创办《团结日报》,由魏钦公(解放后曾任河南省委党校校长、省政协副主席)负责并担任主编,报社设在与张寨相邻的张花园村张昌学家。开始油印,后来搞了一台印刷机,每期份数由几百增至几千。再后来,社址迁到张寨村,报名改为《哨兵》。这张生在长在“小延安”农家院里的报纸,当时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启蒙”良知,有的国民党匪首率部起义,弃暗投明;不少地主豪绅纷纷献枪献马、捐钱捐粮,支援抗日战争。
一场扬眉吐气的“狙击战”
1938年7月2日,刚刚被编为湖西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八大队的张寨抗日自卫团联队,获知日军吉谷师团1000余人从砀山沿单砀公路向单县进犯。在教导员高文甫率领下,抗日自卫团联队火速赶往马良集附近狙击。待鬼子兵踏着大皮靴啪啪地接近时,高文甫一声令下,长枪齐鸣,把鬼子打得晕头转向,乱作一团,当即死伤几十人。待鬼子头目哇哇叫着回过神来的时候,机智的勇士们顿失踪影。气急败坏的鬼子头目指挥着向他怀疑的方向好一阵猛烈扫射,我掩伏在安全之处的勇士们哈哈笑着直骂小鬼子笨蛋……
张昌伦
【《菏泽日报》推荐】
Ⅳ 延安 的长征故事50个字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自己摘抄一个!!
Ⅳ 关于延安和他的革命历史
延安旧称肤施,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西北边塞重地。从1937年至1947年,它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
这里保存着很多革命遗迹,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让我们一起走进延安,观瞻远景近物,纵览大事小情,感受历史名城的际会风云,追寻革命圣地的峥嵘岁月。
延安时期,毛泽东到各个干部学校给学员作报告,经常是安步当车,不让接送。1939年秋的一天,他去马列学院作报告,从学院到毛泽东的住地杨家岭有四五公里,中间还横着延河水。半路上遇到了学院派来接他的教育处长邓力群等人。
抗战初期,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来到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相当数量的人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新党员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各不相同,目的和动机也不尽相同,导致党内存在着诸多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对于他们的教育,他们自身的修养和锻炼,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刘少奇对党员干部的作风和修养非常重视。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为争待遇、争个人荣誉而纠缠不休的人。
刘少奇满怀感触地说,所谓大公无私、秉公、奉公等等的意思,就是要求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不要把个人的利益掺杂进去,不要把自己的利害得失摆在第一位。
(5)延安有什么简洁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延安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
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
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