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一个姓氏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最出了最大的贡献
倒退回五千年你问这个,那肯定是神农氏和轩辕氏,说姓那就是公孙(姬)、姜,还有伏羲氏的风姓。没人反驳。㈡ 世界上最尊贵的姓氏
刘姓可以说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尊贵的姓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它的姓氏起源,刘姓始祖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而尧帝则是黄帝的嫡系士胄,目前四大姓氏中,可以考证的属于黄帝嫡系子孙的只有刘姓一个,可见,刘姓的血统本来就非常高贵;二是刘姓的姓氏图腾非常好,从远古时代便与龙结缘,所以刘姓亦叫御龙氏;三是刘姓的字体结构也非常好,文刀刘,也就是文武双全的意思;四是刘姓是世界上出皇帝最多的姓氏,有着高贵的皇族血统。
刘姓,汉朝国姓,世界第四大姓。全球人口9000多万。 中国人口在7000万人以上,大约占汉族人口的5.5%,早在汉朝就已有“遍地刘”的说法。中国自古就有刘天下之说,无论是建立王朝的数量,还是称帝的人数,刘姓都远多于其他姓氏,另外,历史上的刘氏诸侯国也是世界最多,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10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帝王专业户” 。自刘累、刘康公开始,刘氏政权4000年连绵不断,先后建立朝代包括韦国、西汉、东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辽朝、刘国、西辽、玄汉、北辽、胡夏、后辽、大齐、东辽、汉国、东丹、燕国等王朝。另有越南占城国王刘继宗、朝鲜百济国王刘付俞,刘圣、刘永、刘显、刘黎、刘迦论、刘龙儿、刘芒荡、刘武周、刘黑闼等 割据政权。根据《王统世系明鉴》记载吐蕃帝国、古格王朝、象雄王朝和拉达克王朝的君主徽号,汉姓翻译为刘。在人类历史上,刘姓建立政权最多、统治时间最长、称帝称王人数最多[4] ,刘姓曾被套称为帝王之姓,《古今图书集成·民族典·卷三四三》载”大约得姓至尊、称帝至贵,无过于刘”。刘氏是唯一两次统一中国、三次推翻统一中国的前代王朝,和在世界多个国家建立统一与割据政权,并在春秋战国、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中国所有分裂割据时期都拥有正统政权,且首赐日本国王汉朝金印的全球最伟大姓氏。当今专家在评论刘姓文化的时候用十六个字精辟的评价和总结了这一伟大的姓氏:“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响之巨、万姓之首”。而且,历史上的皇帝里面,刘姓是出明君最多的姓氏,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等,都是卓越灼着的一代英主!
远古的不说,刘姓在现代社会,也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各个行业的尖端人物,都不乏刘姓人身影。比如政治方面的刘少奇;军事上的刘伯承、刘华清等;商界的刘永行兄弟;文学界的刘震云、刘庸;体育界的刘翔、刘璇、刘国梁等;娱乐圈的刘德华、刘若英、刘亦菲等。特别是对身体素质、智力和情商要求都非常严格的航天员里,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的九位航天员中,刘姓独占三籍,占了三分之一!分别是刘伯明、刘旺、刘洋。此外,近年的高考状元中,刘姓也是产生高考状元最多的姓氏,这个可以在网上考证的。可见刘姓人的综合素质在所有姓氏中是很有竞争力的。
㈢ 人口不足三万,历史上却出了十五位帝王,哪个姓氏这么牛
每当提到中国的姓氏,很多人都会想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句话,毕竟,这一句话小孩子都会背。但是其实这几个姓氏并不是中国存在人口最多的姓氏。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张王李赵遍地刘。这句话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中国人口作为庞大的几个姓氏。不过虽然说这几个姓氏比较庞大,但是却敌不过历史上司马这个姓氏。现在来看,复姓司马的人只有不到3万人,但是在历史上却出现过15位皇帝。有关资料考证,司马姓氏在巅峰时期其人口数量达到了10万人左右。如今司马姓氏比较少,主要是由于后来司马姓氏发生了一定转变。在历史上有着复姓改单姓的规律,同时后来由于司马政权的衰败,导致很多司马姓的贵族为了免去自己受到迫害,因此也选择了改姓的方式,将司马姓氏改为司氏或者马氏。
㈣ 哪个姓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
中国影响力较大的姓氏应该是张、王、刘、李、陈这些姓氏。但真要在这些姓氏当中比个高下,可以夸张一点地说,在百家姓当中,论影响力,论实力,应该是刘姓比较突出。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是李或王,那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姓氏人口总数比较大而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但就实力而言,应该是刘姓要强大些。王、李很多时候是量胜,但质胜,或者说是量、质两方向的综合实力,刘姓应该是强于王、李等。刘姓的厉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刘姓是中国古代产生帝王最多的姓氏:在网络和搜狗网络中都可以查到,无论是建立王朝的数量,还是称帝的人数,刘姓都远多于其他姓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帝王专业户” 。先后产生正统皇帝多达92人!另外,历史上的刘氏诸侯国也是世界最多,刘姓称诸侯王者多达1000多人。自刘累、刘康公开始,刘氏政权4000年连绵不断,先后建立朝代包括韦国、西汉、东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辽朝、刘国、西辽、玄汉、北辽、胡夏、后辽、大齐、东辽、汉国、东丹、燕国等王朝。刘姓不但皇帝数量众多,而且,皇帝水平也高,刘姓也是中国产生明君最多的姓氏,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等,都是功勋卓着的一代英主!中国十大杰出皇帝的名单里,就有三个属于姓刘!中国封建社会的15个盛世,由刘姓皇帝统治下产生的就占了6个,超过了三分之一!分别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元嘉之治!搜狗网络里明确指出,中国历学家在评价刘姓时用了简短的二十个字:“泱泱刘氏,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响之巨,万姓之首!”
二是刘姓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姓氏:刘姓统治的汉朝是属于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其对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唐朝!很多人会误认为唐朝比汉朝强大,那是因为唐朝离现代时间较短,让人产生错觉。而事实上,刘汉的强大程度,远超唐朝,盛唐的巅峰时期,的确比不比汉朝的鼎盛时期差,但可惜唐朝的强大,只是短短维持了几十年 ,当唐朝中后期,回迄,吐蕃多次占领血洗长安,洛阳。一个首都六次被攻陷、天子九次出逃、开国称臣、军旗挂狼头,和晚清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汉朝却是封建皇朝维持时间最长的,版图最为稳定的,从来没被当时异族血洗过的。其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世界历史上最着名的罗马帝国相当!刘姓统治的朝代,定义了一个民族的名字,叫“汉族”,定义了一个国家的语言,叫“汉语”,命名一个国家的文字,叫“汉字”!而李唐,只有在美国某个角落的一块小地盘叫“唐人街”。【多插一小段来论证刘汉比李唐影响更深远,刘汉PK李唐:1,汉立国四百年,唐立国三百年,汉胜(东西汉中间虽有个王莽篡位,但唐朝中间也有武周代唐)。 2、军事上,汉胜唐。汉朝除初期对匈奴作战比较被动外,对内对外战争完胜,拓西域,灭匈奴,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使汉亡,它的继承者“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对付四方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完全是打着玩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曹魏一己之力能征辽东(高丽),控西域(这一点宋朝的皇帝应该脸红),蜀汉七擒七纵孟获。更难得的是,汉朝四百年,不论长安还是洛阳,都城始终都在中央政权手中。唐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世界着名。唐初对突厥也比较被动,后虽然也消灭了突厥。但是对西域的控制力度较弱,比不上两汉,不但表现在对中亚的开拓过程中与阿拉伯帝国竞争失利,即使自汉朝以来就归顺中央的西域诸国也是反叛无常。再次表现在与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终唐一朝,吐蕃始终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并且始终威胁着唐朝的安全(青藏高原是元、明、清三朝千辛万苦才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所谓的几个着名的公主嫁给干部,那是国与国之间的联姻。不是上下级的赐婚。唐朝都城长安曾四次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叛军、潘镇割据军队攻破(755年,安禄山破长安,763年,吐蕃破长安,783年,泾原叛军破长安,881年,黄巢破长安),长安基本被打烂了,龙脉尽失,这也是为什么唐朝灭亡后,再也没有中央政权将都城定在长安的原因之一。唐朝灭亡后,它的继承者汉族割据政权完全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压制,比起三国时期汉族割据政权差远了。就算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甚至都不能控制幽云十六州和河套平原,更别提西域了。3、经济上,汉胜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强弱的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口数量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GDP。《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汉桓帝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唐朝即使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大发展,至最顶峰的安史之乱前,都没有达到东汉末年的规模。 4、文化上,汉平唐。汉朝武帝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年的主流价值观。最牛逼的是,汉朝给了古老的华夏族一个崭新的名字—汉族。即使有唐诗,即使有万邦来贺的天可汗和现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两千年来,汉人从来就是汉人,没有变成唐人(不信的话可以看自己的身份证)。汉朝还给中原农耕民族注入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血性,封建社会两千年来,中华名将灿若星河,能说出这句话的也只有汉将陈汤。】
三是刘姓人口数量较大,分布极广。刘姓人口在百家姓当中排第四位,刘姓人口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可以通过一些民间彦语来印证。在姓氏民俗方面,有很多关于刘姓的流传很广的句子,比如:“刘天下,李半边”,“张王李赵遍地刘”、“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刘李张王满天下”,这些关于姓氏文化的口头禅中,都有刘姓的影子,可见刘姓在百家姓中实力之强,影响力之大。
四是刘姓名人数量大,综合影响力高。在《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录古今刘氏名人达1500多位,列中华名人姓氏的第三位,名人综合影响指数位居第一名。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尖端位置,都不乏刘姓人的身影。有千古一帝刘彻;有与诸葛亮并称,代表智慧的象征性人物刘伯温;有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刘徽;有着有《战国策》的伟大史学家刘向;有着名诗人刘禹锡;有杰出宰相刘罗锅;有歌神刘三姐;有抗英法名将刘铭传。。。。远古的不说,刘姓在现代社会,也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比如政治方面的刘少奇;军事上的刘伯承、刘华清等;商界的刘銮雄大亨、刘永行兄弟;文学界的刘震云、刘庸;体育界的刘翔、刘璇、刘国梁等;娱乐圈的刘德华、刘青云、刘若英、刘涛、刘亦菲、刘诗诗等。特别是对身体素质、智力和情商要求都非常严格的航天员里,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的九位航天员中,刘姓独占三籍,占了三分之一!分别是刘伯明、刘旺、刘洋。
五是刘姓子孙人品相比其他大姓而言相对较好。刘姓人士中刚烈之士比较多,像民族英雄刘铭传,反元义士刘福通,反封建烈士刘光弟,革命先驱刘志丹等,就连刘姓女子,也不失刚勇之气,比如说为真爱舍生的刘兰芝,为革命献身的刘胡兰。。。。并不是说刘姓就没有坏人,但相比而言,败类在刘姓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其他大姓要低很多。像“上联:李刚李阳李浩李双江,下联:车祸家暴强奸冲锋枪;横批:李家牛逼。”这样的段子,没有机会写得出来。大的范围不说,单单是是非最多娱乐界,这么多刘姓明星,口碑貌似都不错,像刘德华,刘若英,刘涛等,堪称娱乐界的典范,想在刘姓明星中找出一两个类似春哥、冠希之类的人物,似乎很难。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刘姓人氏智商总体在各大姓氏当中偏高。这点可以通过公认的最能代表智商水平的全国范围内的高考结果来作说明。据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对1977-2014年中国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的统计,王姓高考状元人数最多,有132人,雄居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5中国高考状元姓氏排行榜100强榜首;李姓状元有129人,名列第2;刘姓和张姓状元各有120人,并列第3;陈姓状元有111人,居第5。王姓、李姓状元总量虽然多于刘姓,但其人口数量都在9000万以上,刘姓人口总数只有6700万,却能产生与张姓8700万人口同样多的状元,比例也高于李、王、张、陈等,说明刘姓人口的综合智商在各大姓氏当中还是相当高的。
综上所述,刘姓应该是中国范围内最厉害的姓氏,这是我研究姓氏文化多年来得出的比较客观的结论,这也应该是绝对经得起考验的答案!如有网友有其他答案,欢迎砖拍。可能会有极个别人口较少的小姓人口综合素质也会比刘姓高,但由于小姓缺乏研究素材,一般不在主流姓氏学者的研究范围之列,而且,即使小姓人口质量高,人数较少,也难在国内形成姓氏影响力,所以亦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名门望族,所以也谈不上所谓实力和厉害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㈤ 历史中哪个姓氏的地位最高
不同时期,各个姓氏地位的高低不同,比如:
-----宋朝时,赵姓地位最高。根据当时编的《百家姓》和《千家姓》,都把赵姓派在最前面。
-------唐代,以李姓为荣。
-----曾经有“徽民多睿,黄姓满天下”,说明,黄姓在安徽曾经有过地位最高的时候。
-
------还有“王与马(司马)共天下”之说 ,是说王姓和司马姓地位最高;
至于曾氏资料,你可以参考网上“曾氏家谱”:
家谱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干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年)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干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书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守约堂木刻本 三十九册 河北大学
安徽黄山·曾氏文献存征五卷 曾士璋辑 清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谱》
湖南衡阳·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圣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山东历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辑 清干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 (清)干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国三年(1914年)重镌本 一册 河北大学(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曾百容等续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大渡乡 注: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少衡创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一卷 (民国)曾毓南、曾广发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 注:清咸丰十一年曾毓楷、曾红万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谱八卷 (民国)曾志益重修民国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武城曾氏族谱二卷 木刻本 湖南来凤县志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
湖南·湘乡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书、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湖南·曾氏支谱齿录不分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衡山、湘乡等地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贯之、曾得宗修,曾志坚、曾纪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图 存八卷
湖南湘乡·曾氏田宅族谱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录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图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谱四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乡·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传着、曾怀柳等修,曾毓绪、曾广镕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9)、美国
湖南·湘乡田田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二卷 (民国)曾芸阁、曾茂才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益阳·曾氏四修族谱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继纂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图(存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曾广杰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连胜修,曾连峰、曾祯祥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又一部存二册,又一部存三册)
湖南衡阳·衡西曾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养志堂活字本 七册 吉林大学
曾氏宗谱不分卷 曾星炳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辑 民国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曾彬文卒于清咸丰十年,后人增辑记事至宣统间
江苏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谱口口卷苏南京市档(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谱 木刻本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谱四卷 江西铜鼓县丰田木刻本江西档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 残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口口卷 (民国)曾大方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江西吉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庆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江西萍乡·萍邑曾氏祠册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绪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照临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江西图
江西·袁祠曾氏族谱四十三卷前编二卷后编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七卷)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达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义庄活字本 一册 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江苏苏州市图、日本、美国 注:首修于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蜀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启濂、曾尔楷等修民国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历史所、河北大学(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图 注:清干隆五十八年曾痴园始修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1967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 林添福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册 美国
香港·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写本 一册 美国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国(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编修者不详清干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册美国国会
武城曾氏续修家谱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咏同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民国)曾达文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义庄排印本 三册 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江麻苏州市图、江苏常熟市图、美国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册 日本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庆良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册 日本、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一卷 曾文玉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日本东京帝大
曾氏家训八卷 曾克专 民国铅印本 一册 日本东京帝大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清)曾宪柘主修 清官统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辑 明嘉靖刻本 上海图 存五卷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六种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图、天一阁
富顺·曾氏宗圣支谱 曾昭煌等编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绵竹·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文生续修 清咸丰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 注:此谱首修于清干隆年间曾仁山
四川·富顺曾氏宗圣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昭煌编纂民国间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四川简阳)曾氏宗谱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四川图(存一册)注:记事迄同洽年间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忠谋堂刻本 四川图 (存一册)
武城曾氏全国通谱七卷 (民国)曾贡三、曾介圭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7)
湖南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国间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活字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修,此为四修
四川内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曾锡光、曾传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内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晋江·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 (清)曾濠修 清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龙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钞本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系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注:记事补止清光绪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文鳌三修 清干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东梅县·曾氏家谱 清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册 台湾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万万斋 附注五代闽南安郭忠福后受封广泽尊王之谱传、附土库凤山寺尊王版画像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
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附注湘乡曾氏文献、曾约农、曾宝荪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谱
宗圣志不分卷(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
------顺便说一下,事实上,真正很出名的曾氏,有曾国藩、曾宪梓。
------曾国藩,洋务运道能够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大清“三杰”之一。
------曾宪梓,关注教育,设得有“曾宪梓奖”。
㈥ 清朝很多凭姓氏上位的,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中国人最重视家族,而一个姓氏是了解这个家族最重要的切入点,因为中国人都是有家谱的,尤其是一些大家族,可以按照族谱排除家族地位,外人更是可以根据族谱看出你家的显赫,看过甄嬛传的,对钮祜禄氏应该不陌生,这也是满族的一个大姓氏,在满语中代表狼,这个姓氏也出过很多名人,除了上面提到的甄嬛,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和珅,也是出身此姓,如今这个姓氏大部分人改姓郎。
至于索绰罗氏在满八旗中人数较少,如今汉姓是“索”。赫舍里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着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如今汉姓“赫”,最后大家都熟悉的爱新觉罗氏,其实只是因为清朝的皇帝是这个姓氏,要是从渊源上来说,它并不是满族的大族,今天这个姓更多的都改为“金”,也有一些皇室改姓廖
㈦ 中国十大姓氏:哪个家族最辉煌
一、陇西李氏
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
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孙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然而,当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陇西以李氏为羞耻。于是这个家族自李陵后,在两汉三国到西晋,一直默默无闻。而这期间的李氏着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赵郡李氏。
不过从东晋开始,陇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杀的李广的三子李敢,留下一个孤儿。这个孤儿的后代,在五胡乱华时,出了陇西李氏第一个君主:李暠。关于李暠是李广的后代,虽然中间隔了几百年,但已无任何争议。史学界都已经承认。
当西凉被北凉灭后,主要着名的后代分为两支:一支是西凉后主李歆之后,后来在北朝,柱国大将军李虎被封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祖父。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宝,逃往北魏,后来成为北魏灭北凉的功臣。其后人李充这一支被称为唐皇族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武阳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
南唐是从杨行密的子孙手中夺得吴国的政权而建立的。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初为徐温的养子,叫徐知诰,但是他实际上是唐朝的没落皇孙贵族,乃宪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孙。
再来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在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两支着名人物。一支柱国大将军李弼(瓦岗领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义(唐初战神李靖的祖父)。这里要特别提醒:李广虽然是纯粹的汉人,但是他的后代却逐渐胡化。
陇西李氏,随着最后一位着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杀,而渐渐的隐没在史海中。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多半是附会罢了。
关于李唐皇室的真正来源,当代史学界有太多的争论了,除开陇西李氏说,还有赵郡李氏说,以及鲜卑汉化说。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关于南唐皇室的真正来源,也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是李唐后裔说,与冒姓说。不过由于是曾孙辈,作假几率比较小。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二、沛县刘氏
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
汉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是的的确确的不假。
至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演义》如此记载: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可是,事实上,刘胜的儿子有记载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刘备是谁生的。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宋武帝刘裕,正史记载为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亲刘翘时,已经非常没落了。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据了。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注意,唐朝着名大诗人刘禹锡虽然是离沛县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实际上,其六世祖刘亮,却是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来洛阳的,也就是说,他是匈奴刘渊的后代,并非沛县刘氏。这就是刘氏另一大支——彭城刘氏的来源。
其实到了现在,沛县刘氏早已没落。如今的刘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刘氏。
三、陈郡谢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历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体现,就是这位乌衣巷内最后的豪门——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始祖是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进入仕途,使得陈郡谢氏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
东晋时,谢尚,谢万使陈郡谢氏逐渐崛起。而谢安、谢石、谢玄、谢琰四人所导演的淝水之战,更是让华夏数千年历史永远见证了这一传奇时刻。
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成为远比皇族还高贵的士族领袖。这其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谢灵运、谢眺。还有六朝第一才女谢道韫。
然盛极必衰,一场飞来横祸——侯景之乱横扫江南,加之历朝皇帝对谢氏的猜忌,陈郡谢氏急剧没落。陈朝末年,当谢贞去世后,这位昔日华丽豪门,伴随着乌衣巷一道,无奈的落下了帷幕。
四、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沈约)。
如果说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闻名的“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奠基了琅琊王氏,那么他们的孙辈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则开启了权倾天下的江左豪门。
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带个“之”字。除王羲之外,还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辈兄弟,还有徽之、献之、恢之、陋之等等儿孙辈,名字带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绝了。
由于与陈郡谢氏同样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开始衰弱,这时候,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时,琅琊王氏的一个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孙王潮与王审知,进军闽地,建立了十国中的闽,成了如今福建台湾广东王氏的先祖。
五、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家族”——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噢~~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颠峰。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杜甫的母亲,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着名士族之一。
六、范阳卢氏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着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
七、 荥阳郑氏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从燕太子詹事郑温开,温生四子;涛(西祖)、晔(北祖)、简(南祖)、恬(中祖)。
从北朝入随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宰相接连不断的诞生。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八、太原王氏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东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时期,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着名的有司徒王浑。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随司马氏南迁,从而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尚书令,与儿子王国宝等,威震朝内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儿是东晋哀帝的皇后,孙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太原王氏的权势强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大将军王恭,尚书仆射王愉也是这一家人。
王愉之孙王慧龙北奔北魏,开创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业。其后北魏镇东将军王琼,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正式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显赫,诞生了着名诗人王瀚、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以及横扫印度的传奇将领王玄谟这样的赫赫人物。
九、弘农杨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中国历史上又一传奇家族。
弘农杨氏,始自东汉太尉杨震。杨震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三国中的着名将领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把这个家族推到极至的,则是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也是这一个家族的着名人物。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
十、兰陵萧氏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今证明,这也许是后人伪托。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着名诗人。
隋朝统一全国后,兰陵萧氏贵为后族。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㈧ 历史上最好听的“四大姓氏”,随意搭配的名字都很好听,你觉得是哪四个呢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姓名都是很重视的,尤其是自己的姓氏,毕竟以前的中国是氏族观念很强的,姓氏就代表了自己的家族。
不过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名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听起来很好的姓氏来说,毕竟他们的名字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就差好的名了。历史上一些很好听的姓氏一般都是复姓,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用了,比如慕容、纳兰、上官、欧阳、诸葛等等,应该大多数人也都认为复姓确实是比单姓更好听一些的,不过我觉得一下这四个是最好听的姓氏,因为它们随意搭配在一起的名字也是十分好听的。
1、慕容
慕容姓在《三国志·鲜卑传》中被提到过,西汉时期的鲜卑族被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中部的首领就是复姓慕容的。但是从氏族书籍记载之中,又可以发现这个姓氏其实是出自中古时期,当时部族的首领高辛氏的后裔建立鲜卑国,说自己慕二仪之道、继三光之容,所以把慕容作为自己的姓氏,也就是说慕容这个姓氏是鲜卑族的人特有的。
这一点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之中就表现的很明显,里面的慕容复和慕容博就是试图复兴鲜卑国的鲜卑皇族,虽然在小说中他们的人设不好,但是名字却是好听的,而且在历史上也是有名声好的慕容姓氏的人存在的,比如宋朝的将领慕容延钊就是个例子。
4、宇文
宇文这个复姓其实也是鲜卑族的部落姓氏,后来的北周皇族就是以宇文为姓的,不过后来被拆分成了宇和文两个姓,现在我国宇文姓氏仅有两万人而已。而宇文化及和宇文成都这两个名字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姓宇文的历史名人了,尽管他们下场凄惨,但是名字确实很好听的呢,这个姓氏是怎么搭配都不错的。
不知道大家觉得还有什么姓氏是很好听的呢?毕竟现在有一个好听的姓氏的话,就算是随便取得名字听起来也是很好听的,何况现在孩子的名字那个不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配上好听的姓氏,就更加的好听又有内涵了。
㈨ 所有姓氏中,哪个姓氏出的名人最多
中国姓氏在文献中可以找到的一共有5662种,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姓氏翻译过来的汉字姓。简单来说,中国的姓氏数量庞大。要想知道在所有姓氏中哪个姓氏出的名人最多,还得看看所有姓氏中人数占比最多的是哪些姓氏。
2017年的第八次人口普查则更为详细,不仅将中国各姓氏的人数进行了排名,还列出了这些大姓的人口总数和所占人口百分比。分别是:
李,9530万,7.94%
王,8890万,7.41%
张,8480万,7.01%
刘,6460万,5.38%
陈,5440万,4.53%
杨,3700万,3.08%
赵,2750万,2.29%
黄,2680万,2.23%
周,2540万,2.12%
吴,2460万,2.05%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李姓名人2251名,占总名人数的4.95%,排行第二位,着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5.3%,排在第二位;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建立过十多个政权,名人举例(粗略的说几个,这个说不齐的):
李耳:老子,道家创始人,着《道德经》
李斯:秦朝丞相,《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
李世民:唐太宗,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
李靖:卫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着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
李白:唐代大诗人,诗仙,反正他的诗大家从小背到大。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李时珍: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着有《本草纲目》。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建立大顺政权。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创始人之一。
李小龙:武术家,国际巨星,功夫巨人。
李嘉诚:连续十多年为“华人首富”、“亚洲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