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档案全宗由哪几部分组成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档 案 工 作 中通 用的专业 术语,在中国 也称“国家全部 档案”。 基本 含义是:归国家 所有的 由国家统一管理的一切档案财富的总和。这一思想和制度是列宁及其领导的苏维埃创立的,其实质是解决档案所有权和国家档案管理原则的问题。机关档案的国家所有制,是由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所决 定 和要 求的。中 国 “国 家档案 全宗”的思想,是在民主 革命的 过 中,特别 是 建 国以 后在国 家 生活实 践中 逐步 形 的。1 9 56年4月 1 6日 国 务 院颁 布的 《关于 加强 国家 档 案工作 的决定》,明 确 宣 布 了机 关 档案的国 家 所有制,以 及国 家全 部 档案的 成分。中国国家档案全宗由以下3部分组成:1.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档案。包括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中央及地方各级机关、部队、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属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个 体经济 成分 的企业、 私人公司、城 乡专业户、包括由国 家 征集 或个 捐赠 某些着名人物形成的档案;2.革命历史档案。主要是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整 个新 民 主主 义革命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权、军队、企业事业单位、青年团和其他革命团体、革命活动家所形成的档案;3.旧政权时期的档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历代王朝、中华民国、北洋军阀和日伪政权时期的所有机关、军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反动党、团、会道门的档案,以及社会团体、私营企业、私立学校和为国家所接收的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
2. 档案怎样分类
一、文书档案:
(1)党群工作类:党务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纪检工作、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协会工作等;
(2)行政管理类:行政事务、治安保卫、审计工作、人事劳资、教育工作、医疗卫生、后勤福利、外事工作等。
(3)经营管理类:经营决策、计划工作、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企业管理等
(4)生产管理类:生产调度、质量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管理、科技管理、环境保护、计量工作、标准化工作、档案与信息管理、基建管理、设备管理、合同等。
二、科技档案:
(1)产品文字材料:各种任务书、建议书、协议书、说明书、鉴定书、试验大纲、试验报告、分析报告、审查报告、运行报告、总结、产品图样等
(2)科研文字材料:各种合同(协议书)、任务书、科研报告、调查报告、开题报告、实验报告、鉴定证书、发明申请书等。
(3)基建文字材料:各种建议书、任务书、计算书、开工报告、概(预、决)算、检验分析材料、施工图样等
(4)设备文字材料:各种申请书、说明书、技术规程、维护保养规程、设备图样等。
三、财务档案:会计原始凭证和报表中所附的各种借据、书面证明材料、分析报告等。
四、人事档案:职工的招聘、履历、培训等。
五、电子档案:计算机磁带、磁盘和光盘等。
六、声像档案:照片、缩微胶片、电影胶片、录像片、录音磁带和唱片等。
(2)革命历史档案是指哪个时期的档案扩展阅读:
档案分类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档案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异同点,对档案进行有层次的区分,并形成相应的体系。
广义为档案概念分类、档案实体分类、档案检索分类的总称。这 3种分类的功能各有侧重,概念分类主要为了具体认识档案,实体分类主要为了科学管理档案,检索分类主要为了准确查寻档案。狭义指全宗内档案分类。
即档案整理的分类,它仅是档案实体分类中一个方面的内容。档案分类是多种角度、多层次的分类系统,分类方法比较复杂,一直有多种意见,是档案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3. 革命历史档案是指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机构、军队、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党政领导人在革命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档案的总称。包括电报、会议记录、调查材料、信函、传单、照片、手稿、日记等文件。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
4. 档案管理国家标准有哪些
档案管理国家标准有很多,比如:
GB / T 28624-2012组织机构代码数字档案管理和技术规格
GB / T 27703-2011信息与文献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保存要求
GB / T 28042-2011为基础的电子商业的主要活性交易个人信用档案规范
GB / T 24422-2009信息和文献 - 档案纸耐久性和耐用性要求
GB / T 15418-2009档案分类索引规则
档案开放的起始时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档案(包括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档案;民国时期的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向社会开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
(三)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
5. 档案局五零年的档案有吗
要看是什么地方的档案局如果是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档案局因为有历史感会保留好答案通过是三线小城市就不会保留50年的档案因为小地方的人不喜欢保留档案
6. 档案分为哪几类
1、以档案的形成者为依据可分为:
国家机关档案、社会组织档案、企业档案、事业单位档案、家庭档案、个人档案。
2、以档案的内容范围为根据可分为:
综合性档案和专门性档案。
3、以档案内容性质为根据可分为:文书档案、人事档案、诉讼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军事档案、外交档案、司法档案、经济档案、工商企业登记档案、教学档案、艺术档案、书稿档案、病例档案、人口普查档案、地名档案、城建档案、商标档案、专利档案、产地产档案、金融档案、涉外项目档案、宗教档案等。
4、以档案的制成材料为根据:
除纸质档案外,还有甲骨、竹简、缣帛、胶片、磁带、光盘和其它实物形式的非纸质档案;按信息表达方式又可分为文字档案、音像档案等;按记录方式还可分为普通档案(机械和模拟记录)、电子档案(数字)等。
5、按档案所属时期可分为:
有建国前档案(包括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建国后档案(包括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和各个机关、部队、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前者通常称为历史档案,后者通常称为现实档案。
6、以档案所有权形式为根据可分为:
国家所有档案、集体所有档案和个人所有档案。
7、以档案的语种为根据可分为:
中文档案、外文档案。中文档案还可细分为汉文档案、满文档案、满汉对照档案等;外文档案也可细分为英文档案、日文档案、俄文档案等。
8、以档案的产生领域为根据可分为:
社会管理领域档案,科学技术领域档案,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领域档案,军事领域档案,外交领域档案,文学艺术领域档案等。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现实种类(非严格逻辑种类)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业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实物档案。
7. 中央档案馆的红色档案历史镜鉴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所形成的重要革命历史档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国家机关形成的重要档案,被称之为“红色档案”。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利用部主任王绍忠向本刊记者介绍,这些档案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在提供利用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要求。为此,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实际情况,从档案利用手续、审核、报批、利用方式等各方面,对中央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多年来,中央档案馆就是在严格执行这些规定的前提下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既保证了中央档案在提供利用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又发挥了档案的作用。 中央档案馆1959年10月正式开馆。现收藏保管着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们从事新文化运动,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筹建中国共产党等伟大革命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和派出机关在各个时期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
本刊记者看到,这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会议、特别会议,历届中央全会的档案,中共中央发布的各种决议、决定、指示、通告等,中国共产党与外国政党的来往文电等等;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起,相继在各地成立的苏维埃红色政权、抗日民主政权、解放区民主政权形成的档案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和各直属机构、全国政协形成的档案 ,其中包括筹备成立新中国的文件,历次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文件,国务院发布的决议、决定、指示、命令以及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等;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共青团中央等全国性人民团体形成的档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着名社会活动家的手稿、书信、日记等档案和资料,其中数量最多、相对最完整的是毛泽东主席的手稿,共有4万多件 。
据统计,截至2010年,中央档案馆共收藏档案125万卷,有1亿多页,案卷排架长度达13774米。另外还有照片16万张,录音、录像磁带16000多盘,电子档案3900多盘。收藏报纸、期刊、图书等资料234万册。这些档案主要是从各个中央和国家机关接收而来,但也有的是从国内外的单位和个人手中征集而来,或由个人主动捐赠而来。
“我馆最早的一部分档案,来自党中央在上海时期建立的档案库,代号为‘中央文库’,正式名称是‘中央秘书处文件保管处’。”中央档案馆保管部主任许卿卿对本刊记者说,“中央文库”的档案包括有:1921年至1934年中央的各种文件材料和记录;中央各部委、各区中央局、红军各部队、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群众团体向中央报送的材料;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的文件;旅欧、旅美等中共党组织和团组织的文件材料;以及党内书报刊物等。
在白色恐怖时期,虽然中央文库负责人几经变换,保存地点也不停地辗转迁移,但这些档案都始终得到了妥善保管。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下,1950年2月,中央文库由专人负责清理登记并被安全押运到中央秘书处,成为1959年中央档案馆开馆时中央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延安及西柏坡时期的档案。“延安时期的档案不仅有中央在延安所形成的档案,还包括红军长征时携带的中央苏区等5个根据地所产生的档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出版物、会议发言报告等)以及红军长征的有关材料等等。”许卿卿介绍说:“1948年中共中央到达西柏坡,中央秘书处在此期间,又接收了中央工委的档案若干箱。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往北平,延安和西柏坡时期的档案由后任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的曾三率领转移,安全无损地到达北京香山。”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还包括从苏联接收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档案。1956年,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苏共中央主动向中共中央提出,把保存在苏联的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档案移交给中国。中共中央对苏共的这一表示立即作出积极反应,派人前往苏联进行整理、清点、装箱、封存,由苏方将这批档案送到北京。这些档案内容包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会议记录、部分代表团成员的手稿、发言记录,中共一大至六大历次代表大会的文件等等。这批档案记录了我党早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些是国内档案所没有的。
除了纸质档案外,中央档案馆还保存着录音录像档案。本刊记者此次聆听观看的不同历史时期四段珍贵录音录像资料——1924年孙中山《告诸同志》录音;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1988年邓小平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时的讲话,都属于这一范畴。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具有党政档案统一管理、档案形成单位级别高、公文类档案居多、均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都是永久保管等特点。这些档案主要是1990年以前形成的档案,而较少有1990年后形成的档案。 整理档案,对档案进行编目、鉴定与统计,是档案馆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些工作,使档案有规可循,有目可查,才能便于保管和利用。
1958年7月,在中央档案馆筹建期间,周恩来就对将要到中央档案馆工作的同志说:“到档案馆工作不仅要整理和保管好文件,更重要的是熟悉业务,多做些索引、目录,使利用时查找方便,别找一个文件花半天工夫啊!”
中央档案馆开馆后,针对利用与基础工作的矛盾,1960年底中央档案馆提出:“以内部建设为基础,以利用工作为主导,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想。档案整理工作,应当是围绕当前需要有重点地进行工作。”
本刊记者了解到,当时针对馆藏档案的状况,中央档案馆把馆藏档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规有目,基本上可以查找利用;第二类是有规不可循,有目不可查;第三类是无规无目,无法查找利用的零散文件。对此,整理的相应具体办法是:对于第一类,即使有些小毛病,也可以不重新整理。对于第二类,可以在原有整理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加工整理,但不打乱重整。对第三类,要认真进行整理,分清全宗,把文件按形成规律组卷、编目。总之,整理历史档案,不是根本不能动,而是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不打乱重整。
许卿卿对本刊记者介绍道,档案的整理工作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从建馆后到1963年底,中央档案馆总计整理加工各种历史档案近10万件,清理了历史档案150余万件,编制了档案目录,写出了档案全宗介绍或内容提要等参考资料。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央档案馆更加重视档案基础工作,集中人力进行目录数据库的建库工作,结合建库进行档案整理编目,经过十年的努力,档案检索从全部手检达到部分目录机检。
1993年馆局合并后,中央档案馆集中人力物力,花大力气,对馆藏零散档案进行整理,呈现突出效果。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中央档案馆正以档案数字化为龙头,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以此带动档案的整理工作,使档案整理更加趋于规范。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长久地发挥档案的作用,是档案馆的基本职能。”许卿卿表示。
为了维护档案的长久安全,防止人为的和自然的有害因素对档案的破坏,中央档案馆研究了许多长久保存档案的办法,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是,库房条件的好坏,对档案的安全保管关系极大。许卿卿说,“中央档案馆建有两座适合于保管档案的库房,这就给安全保管档案创造了好的条件。”
从本刊记者实地采访观察,中央档案馆档案库房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外墙坚固,采用厚墙体,并使用了高效保温、隔热、防水的材料等;第二,档案库房内布局结构合理,安全、方便、适用;第三,库房门窗紧闭,设置通风、去湿、降温、采暖的设备可以控制库内温湿度。“整个库房达到了防光、防潮、防霉、防尘、防火、防盗的要求。”许卿卿介绍说。
除此之外,中央档案馆还采取了多项安全保管措施。比如说,档案提供利用,一律以复制件代替原件,确保档案原件不受损坏。对档案害虫的防治,采用化学的、物理的多种办法,杀虫防虫;对于破损档案的修复,主要采取传统手工托裱;陆续购进一批革命历史报刊的影印本,对保护报刊原件,提高利用率,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据本刊了解,为防止突发事件,特别是战争对档案的损害,中央档案馆还提出必须制作多份档案并要有多处保存地点,加之用缩微照相的方法将重要档案复制成缩微胶卷、用数字化的方法把档案复制成光盘、磁盘等,这就为档案的多份、多库保存奠定了基础。
8. 革命历史档案的年限是什么
30年
9. 分为五类的档案是什么
常见的档案分类有以下几种:
1、根据档案形成时期分类
历史档案:明清档案、民国档案、新民主主义档案(即革命历史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建国后档案,也有称现行档案)
2、根据档案载体分类
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电子档案等,古代时有甲骨、竹简、木牍、缣帛等
3、根据档案的内容和使用范围分类
文书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科技档案以及艺术档案、诉讼档案等各类专业档案。
10. 沈阳市档案馆的馆藏类别
一.清代档案
沈阳市档案馆的清代档案主要为沈阳县公署、奉天市政公所全宗当中保存的1909-1911年(清宣统年间)形成的档案,共256卷。另有一些征集进馆的清代零散档案,如功牌、敕命、房契、家谱、家族陵寝官员总册、大清全图等。其最早形成时间为1855年(清咸丰五年)。
二.民国时期档案
这部分档案的形成时间为1912-1948年,共67个全宗,82093卷。其主要形成者为沈阳县公署、奉天市政公所、沈阳市政府、沈阳地方法院以及一些该时期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国民党联勤总司令部等。其内容为政治、军事、外交、文教卫生、宗教、工商业、农业、财经等各个方面的活动记录。
三.革命历史档案
这部分档案主要是1945-1949年9月30日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沈阳地区进行活动所形成的档案。主要形成单位为中共沈阳市委员会、中共沈阳市工作委员会、中共沈铁抚联合县委、中共沈阳东南郊分委员会、中共沈阳(北郊)市委等。其主要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在沈阳地区进行党和政权建设、开展对敌斗争、培训干部、接收城市、支援前线,等等。这部分档案共72个全宗,1024卷。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
这部分档案主要是建国以来沈阳市市级党政群机关及部分企业事业单位所形成的档案,共有364个全宗,190981卷。这部分档案是沈阳市档案馆馆藏主体,记录了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领导沈阳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历史。
五. 着名人物档案
这部分档案记录了沈阳地方名人的生平、论着、创造发明及社会评价、社会交往活动历史。其形成者有中科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着名作家、烹饪大师、着名表演艺术家、教育专家、荣誉市民等61位着名人物。
六. 科技成果档案
科技成果档案主要为1978-1995年期间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沈阳市研制的新产品、新技术的档案。
七. 照片档案
沈阳市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为20世纪以来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照片,共24060幅。其主要内容为中共沈阳市党代会议、沈阳市的人代会议、政协会议、其它会议、市政建设、工业生产、农村工作、科教文卫工作、领导视察、旅游风光、宗教庙宇、抗灾抢险、环保绿化、商贸金融、民族风俗、友好往来、扶贫等活动的记录。
八. 音像档案
这部分档案主要是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市档案局、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沈阳电视台等单位所形成的录音、录像档案,其中录音档案2580盘(盒),录像档案270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