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 王昭君是哪里人
王昭君是西汉时期的人。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必须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王昭君不能接受,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
但成帝令她遵从胡俗,昭君只得下嫁。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即须卜公主,小女即当于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二十年后),53(33)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㈡ 请问 王昭君的陵墓到底在那里
昭君墓是中国汉代王昭君的陵墓,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南郊大黑河南岸。因为传说中周围的草木一到秋天就会凋零,唯有昭君墓上草木常青,所以又叫“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昭君墓高33米,占地20余亩,是人工夯筑的大土堆。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
墓前立有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得并马青铜塑像,和1963年10月中共元老董必武来此赋诗的诗碑。墓园内有文物陈列室和休息室,后院环绕陵墓陈列清代以来有关昭君墓的碑刻。
历代诗作中的昭君墓
唐代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宋代王安石《明妃曲》:“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清代耆英:“忆昔出宫闱,志在不负主。挥手去遐荒,非死无以处。曲弹马上调,肚肠向谁吐!声泪动天地,名独垂千古。边草伴芳魂,红颜与朽骨。何使若有神,一杯万世睹。王嫱有青冢,炎刘无寸土!要知作诗人,还应处其苦。”
民国李廷玉:“奇策安边付女流,琵琶一曲自千秋。寒凝青冢烟犹惨,声咽长河水带愁。忍辱岂为胡地妾,论功羞死汉关侯。炎刘一尽单于没,剩有昭君土一抔!”
现代董必武提昭君墓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㈢ 中国四大美人王昭君的故乡在哪里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2006-08-03 10:20:26选出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据传,她是齐国王襄的女儿,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她年方17,被汉元帝选入宫中,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的,深居后宫的宫女们,为了能被皇上幸召,总想把自己画得美点,所以,她们不惜重金贿赂画工。
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规矩,再加上自己认为美貌,不愁皇上不召见,据说,画工毛延寿在画王昭君时,曾暗示过,但王昭君没有搭理他,反而讥讽了他,毛延寿见王昭君如此傲慢,便把那点该点到眼睛上的丹青,点到脸上。结果王昭君在后宫里不知守了多少时光。 这时,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要娶汉人女子为妻。因为汉元帝无法抵御匈奴的侵犯,见到呼韩邪来朝求娶,觉得正是开展政治和亲外交的好时机,于是赐给他五名宫女。王昭君久居深宫,感觉面见皇帝无望,听说匈奴前来求亲联姻,便主动要求离开汉宫去匈奴,汉元帝知道她没有姿色,就同意了她的要求。
到了呼韩邪单于临到的那天,汉元帝见王昭君丰容盛饰,大吃一惊,宫中竟有这么美貌的女子?他本想留下,可是怕失信于人,只好忍痛割爱,让王昭君出塞和亲。据传,汉元帝对画工毛延寿大为恼火。又有杀了画工毛延寿之说。王昭君到了匈奴,生儿育女,尽了贤妻良母之责任,但好景不长,没几年,呼韩邪单于驾崩。其前阏氏之子继位,根据匈奴习俗,王昭君要嫁给他为妻。昭君不从,此时汉元帝已死,成帝即位,成帝下令让她按匈奴的习俗办,昭君无奈,又成了后单于阏氏之妻。据传,王昭君积愁太深,最后服毒药而死。
据传,王昭君死后葬于匈奴,墓地在今归化城南30里处,北方秋冬草木枯落,王昭君墓旁树木皆青,方向朝南,杜甫诗有“独留青冢向黄昏”之句,后传为“青冢”。据传,王昭君为何出塞,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上面所描述的,王昭君因自傲,未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被丑化,美貌的昭君因此得不到皇上的宠爱,她久留在深宫实在无聊,于是自己请求去匈奴,经汉元帝同意,便出塞去和亲了。 其二,王昭君所以出塞,是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因为毛延寿见王昭君貌美非凡,生怕已经沉恋于女色的汉元帝更不能自拔而误国,于是在画王昭君时,故意丑化了她。后来呼韩邪入朝要娶汉人女子为妻,汉元帝原想以丑送人,结果将王昭君送了出去,但当见到王昭君时,并非如此,曾想反悔,但君无戏言,无奈只好忍痛割爱。其三,据正史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边疆的安宁起了良好的作用。在呼韩邪父子当政时期,汉匈关系和睦,这说明政治联姻是有积极意义的。
王昭君与青冢:
昭君死后,没有人知道她确切的埋葬地点,可是人民为了纪念她,却在昭君出塞的沿途修建了大大小小数十座昭君坟。其中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又称“青冢”)因它所独有的景致——“青冢拥黛”而最为着名,关于青冢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多种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昭君本是天宫的仙女,她完成了和亲的使命以后,玉帝便要召她回天宫。可是昭君毕竟在塞外生活了多年,对那里的人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浓厚的眷恋之情,无奈天命难违。昭君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飞身升空,百姓们舍不得她走,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七手八脚地铲土塔台,想要离空中的昭君近一些,把她拉回人间。土台越来越高,眼看就能碰到昭君的衣袖了。忽然,空中一声巨响,一道耀眼的红光闪过之后,昭君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了这个高高的土台……
还有一种说法被很多人所信服,那就是现在的“青冢”只是昭君的衣冠冢,里面只埋着昭君娘娘的一只绣花鞋。传说当年昭君出塞路过黄河渡口时,因为河水湍急,昭君所骑的白马受到惊吓,嘶鸣一声,前腿立起。昭君急忙拉紧缰绳,身体前倾,一不留神脚上的一只绣花鞋脱落了,随后滚进了河里。昭君的送亲队伍走后,当地的百姓纷纷下河打捞,终于找到了那只绣鞋。百姓们把它当作吉祥之物埋进了土中,以示敬重。
多年后的一天夜晚,黄河渡口突然红光乍现,瑞彩升空,紧接着一声巨响,在埋着昭君绣鞋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坟茔,简直就像小山一样。后来百姓们才听说,昭君娘娘在匈奴胡地已经去世了。大家感怀昭君“客死异乡”的千古悲哀,遂把这座一夜之间突兀而出的大型坟茔当作昭君的真正坟墓来祭奠了,这也就是今天的昭君墓——青冢。
类似这样的传说还有很多,传说的真伪我们也用不着去深究,但这确实说明了昭君在人民心中的位置。王昭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了,她代表了一种象征,他为民族团结所做出的贡献使她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王昭君其人其事、历史功绩:
昭君,本名王嫱,字昭君。西汉时期,她出生于今湖北兴山县香溪河畔的一个平民之家,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勤劳善良、热爱祖国、反对战乱。汉元帝时,昭君因人才出众被选入汉宫。当时汉王朝与北方匈奴战事频繁,灾难深重的各族人民迫切要求和平。公元前三十三年,匈奴国王呼韩邪单于自愿归附汉朝,并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王昭君得知此事后,自愿请求出塞,充当和亲使者。昭君到达塞外单于庭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自此双方友好往来长达六十年之久,出现了和平繁盛的局面,这是符合汉匈两族人民共同愿望的。因此,王昭君深受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王昭君被称为民族友好的使者是当之无愧的,面对艰难曲折的出塞道路,她毅然决然地请求前往,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团结友好的需要联系起来。出塞以后昭君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巩固了汉匈两族的和平,致使汉匈之间维持了六十年之久的和平局面。与此同时,她将南方先进的文化技术引入塞外,促进了中原文化向漠北地区传播,扩大了汉匈两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消除了汉匈两族的隔阂,使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其时间之长、贡献之大、影响之远,在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昭君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㈣ 王昭君是历史上怎样一个女人出塞到现在那里
公元前54年农历八月十五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之家。
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根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将王昭君画得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没有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之中。昭君进宫多年,得不到皇帝临幸,心生悲怨。
出塞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 [1] ,并改元为竟宁。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生涯
王昭君画像
王昭君画像(39张)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 [2] 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昭为文帝,为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被改称王明君,史称明妃。
身后之事编辑
公元2年王莽专政,为取悦王太后,厚赏乌珠留若鞮单于,令其送王昭君长女须卜居次返回中原,进宫服侍王太后。
㈤ 真正的昭君墓在哪
今天,已发现的昭君墓有很多,它们分布在很多地方,对于哪座才是真的昭君安息处,至今仍无定论。可以确定的是,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昭君墓,说明各地百都十分爱戴昭君,都希望和她亲近,并得到她的护佑。那么,昭君墓到底在哪呢?
由此可见,昭君基到底在哪里,其实已经并不重要。在众多的昭君墓中,有一座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体状如覆斗,高达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基之一。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有关昭君的许许多多美好的传说:如婚后不孕的妇女,可到青家上和衣睡一觉,如果梦见许多鲜花竟相开放。
当年就可怀孕;昭君到了这里留下一把剪刀,剪出了牛、羊、马;留下了一棒种子,使塞外一片青葱无限;留下一柄琵琶,止息了漫天风雪。昭君在做完许多好事学家万伯赞先生曾这样说:“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后,化做霞光返回天界,这座小山是昭君升天之地。对这些传说,着名历史四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燕也不是一个放,而是一座太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监位于呼和浩特的这座昭君,也成为了影响最大、最权威的一座,其远望表黛色濛,因此历代相传称为“青家”。
对此很多年来学术界有争议,已成为历史之谜。早有人认为王昭君随游牧民族从蒙吉高原迁徒到了帕米尔高原后、客死在那里,葬于阿尔泰山。二是据史这一叫“乌克”(意思是“天尽头”)的地方。丈母娘死了、帮助委子厚学家考证,王昭君的长女云嫁给甸奴的轴佐大臣须ト,当时须ト就负责管其母,也是可能的。三是从阿尔秦山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依照汉代改制的车辆及汉代丝绸服装、铜镜、器等文物,说明阿尔泰山早在200年汉文化就在这里驻足。
“冰美人”不仅身裏黄色丝,面且从富有弹性的臂部及柔软的大腿肤色看是黄皮肤、黑头发。猜测归猜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测定和研究。发现者娜塔丽娅表示:“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DNA测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可能最终搞清楚这位‘夫人’的真实身份,重写横跨欧亚大陆的马背民族的历史。”
只要昭君真正长眠之地一日不被证实,关于这个“冰美人”之谜就一日不能破解。也正因如此,昭君及昭君墓才会一直以神秘示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不失是一种幸运。
㈥ 历史上的昭君出塞,走哪条路,终点在现在的哪个地方
“昭君出塞”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也知道她去了匈奴,但是从准确的概念上讲,她走那条路去的,目的地在什么地方,大家都是一知半解。就拿小编来说,以前看到“昭君出塞”,很自然地想到,新疆,西藏,青海这些古时候边塞地区。
读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下意识之下,是否也有小编的这种念头?尽管这是错误的,但是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总是毫无征兆地出现。原因很简单,汉朝的疆域范围,边塞的概念,与现在迥然不同,他的范围要小得多。
来到匈奴之后,王昭君深受呼韩邪的宠爱,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汉族和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只是无心插柳,意外收获而已。
为何历史上,对于王昭君出塞路线没有记载,这因为中国历史记录,有一个惯例,那就是“常事不书”,也就是说,呼韩邪三次入汉朝拜,都是走的秦直道,王昭君跟随其回匈奴,自然也是走秦直道,是一件“平常”之事,没有必要着重的记载。
㈦ 历史上昭君出塞的地方在今天的那里
昭君出塞的塞是指光禄塞,在五原郡以外兴筑的长城,遗迹分布在今固阳县、乌拉特中旗及乌拉特后旗境内。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