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信官灯纹饰是什么样的
将汉代宫女日常姿态的一个倩影,如同摄影一般定格并镶嵌于一件宫廷灯具之上,人灯合一浑然天成,既是生活用具,又是艺术塑像,因而是汉代生活的直观写真,不仅浓缩包涵了汉代文化的珍贵信息,而且透射闪烁着汉文明的光芒。
铜灯的外形恰恰正是一位宫女,正举灯照亮作服侍之姿,即宫女执灯塑像。名为长信宫灯,实际上应称为宫女铜灯,或宫女执灯,似更妥切。宫女双手执灯,身姿曼妙优雅,双膝跪地,跣足撑体;面容端庄沉静,头微前倾,目光专注;梳髻覆头巾,身着广袖内衣,外罩长袍,交领右衽。神态逼真鲜活,酷似写真,犹在眼前。
㈡ 刘揭的“长信宫灯”是什么样的
西汉之初,刘揭在消灭吕后的势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阳信夷侯。汉景帝时期,刘揭的独生子因参与“七国之乱”而被废除了爵位,他的财产被没收,进入了长信宫,其中就包括一盏做工精巧的青铜灯。
长信宫是汉景帝时皇太后窦氏居住的宫殿,这盏灯被送入长信宫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长信宫”字样的铭文以示宫灯易主。
后来,这盏“长信宫灯”又由窦氏送给她心爱的孙儿刘胜。刘胜之妻窦绾将铜灯视为珍宝,死后就将灯随她埋入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墓中。
此灯的形态为一跪地执灯的梳髻覆帼、着深衣的跣足年轻侍女,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
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阳信家”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
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两片弧形板合拢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
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灯座底部刻铭文9处,共65字,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如:“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
宫灯通体鎏金,光彩熠灼。宫女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凝眸前视,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宫女双手持灯,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宛如举灯相照的神态。
长信宫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长信宫灯形象秀美,设计精妙,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㈢ 青铜器的历史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着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㈣ 有关灯的历史谁知道
“灯”字来源
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战国以前都还没发现名为灯的实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见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烛”应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
西周时“烛“应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为?,故可以抱?,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置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
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 徐铉曰:今俗别作灯,非是,晋郭璞云:礼器也。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
灯的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
“火”是人类祖先抵御猛兽的主要工具,灯也是因为“火”而得到发展。根据古书最早的记录。灯具的出现始见与战国。当时候的灯具结构已比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可见在它以前,灯的发明和演变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只是工艺说明已经失传。
玉勾连云纹灯
战国灯大多由金属或陶土制成,而玉制灯仅此一件,堪称绝品。玉灯以新疆和田青玉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灯由盘、把手和座三部分组成,分别用三块玉雕琢后粘合成一体。上部灯盘圆形浅腹,盘中心凸起一个五瓣团花柱。中部把手成圆柱形,上饰浮雕的仰形三叶饰,中间束腰,腰下满饰勾连云纹。灯座为覆圆盘形,并以五瓣柿蒂纹和勾连云纹装饰,足底亦饰勾连云纹。
人形铜灯及铜勺
此灯1957年出土于山东诸城葛端口村,灯高21.3厘米,盘径11.5厘米,整体为一身着短衣男子双手擎灯盏状。此人双手各擎一屈曲带叶竹节形盘柄,盏盘下的子母榫口与盘柄插合,可根据需要随意拆卸,构造精巧。人足下为屈曲的盘龙形的圆盘。出土时还随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长柄铜勺。这件铜灯设计巧妙,造型新颖,专家研究认为它应是战国时期齐国宫廷中所使用。
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体,多为贵族实用器。陶质灯因与传统的陶豆无异,往往被当作陶豆,并没归于灯类。这类灯为下层社会所用,玉质灯造型精美是上层社会的实用器具。战国时期的灯具造型
除了个别多枝灯外,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实物较为少见,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这些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持灯方式有站立两臂张开,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一俑所持灯盘从一至三个不等。灯盘有圆环凹槽形和盘形两种形制,前者有三个支钎,后者多为一个支钎。仿日用器形灯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实用器的演变,主要为仿豆、鼎和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以豆形陶灯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铜灯。
秦代铸造的灯也是极其华丽的。雁足灯,形制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三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
人骑骆驼灯
人骑骆驼灯是青铜铸造的一件实用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在长方形平底座上站立一只昂首垂尾的双峰骆驼,一人双脚后夹端坐于驼身,双手稳稳在握住一圆形灯盘的灯柱。整个青铜雕塑制作精巧,人与骆驼的形象以曲线为主导,旨在传神,而不着意细部逼肖。从整体来看,底座、骆驼、人物与灯柱、灯盘浑然一体,驼背上的人举重若轻,似擎一顶华盖,其重心设计极为科学合理。这件雕塑品中骆驼的出现,为研究楚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灯的种类
照明灯
电灯、日光灯、油灯、煤油灯、铜灯、铁灯、马灯、壁灯、路灯……
装饰灯
霓虹灯、花灯、灯笼、走马灯、卡通灯、宫灯
警示灯
航标灯、红绿灯、警灯……
特殊功能的灯
无影灯、探照灯、追光灯……
灯的用途与原理
日光灯;:电源开关刚闭合时,日光灯管内的水银经灯管两端灯丝加热蒸发,形成稀薄的水银蒸汽,镇流器产生的高压加在灯管两端,使汞原子电离出电子,电子加速后与汞原子碰撞,使气体迅速击穿,产生弧光放电,激发紫外线。紫外线再激发涂在管壁上的荧光粉,发出柔和的光。它不含红外线,所以它的光是很温和的,不伤眼睛;因为不含有热线,用起来比较省电;它也会发出许多美丽有色的光。这就是由荧光粉里所含的化学药品的性质来定了,例如涂上钨酸镁的,发蓝白色光,涂上硼酸镉的发淡红色光。
蒸汽灯:是由密封在玻璃管里的各种蒸汽通过电流而发光。它们的构造,有点像日光灯,由于多个灯泡从不同角度同时发光,就产生无影灯。
氙气灯的发光原理:超高电流,通过没有钨丝、只填充氙气的石英管,使气体碰撞产生有如白昼般强烈之电弧光,接着再将电压转成8,000V,稳定持续供应氙气灯泡发光。HID灯光的特性比较接近太阳的白光而不是一般卤素灯(Halogen)之黄光。HID色温接近白昼的阳光。(阳光色温为 6000K,HID色温为4300K-6500K,卤素灯色温为3200K-3600K)HID亦免除一般卤素灯从第一次发亮钨丝就开始氧化及发亮时间越长,光线就越暗的困扰,同时发亮体集中,照明距离宽而且长。HID更拥有较一般卤素灯远3倍的超长视线及超广角的宽旷视野,但HID的用电量仅需35W,但其光亮度是一般卤素灯的3倍,使用寿命较一般卤素灯长约10倍。卤素灯的发光原理是用钨丝发热所致,因此在长久的高热下,难保不烧断损坏。而氙气灯是利用电流刺激气体发光,基本上不会产生过高温度,所以只要其中的氙气还没用完,它就可以一直正常发光,不易损坏。在正常的用车条件下,一组HID气体放电灯可用上6年有多。HID的耗电量仅为35W比卤素灯的60W更为省电,因此油费等于间接省下来了,而且越用越亮。
㈤ 初一历史
青铜立人像 青铜立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1厘米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立人像头戴莲花状(代表日神)的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后脑勺上铸有一凹痕,可能原有发簪之灯的饰物嵌于此。身着窄袖与半臂式右衽套装上衣三件。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类 似编织而成的"绶带","绶带"两端在背心处结襻,襻上饰物已脱。衣左侧有两 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为两条,呈"已"字相背状。
衣服右衽前后两边各有竖行的两 组纹饰图案,一组为横倒的蝉纹,另一组为虫纹和目纹(甲骨文和西周金文蜀字是 由目和虫组成)相间的纹饰。中间一层为V形领,短袖。衣左背后有一卷龙纹。最 里一层深衣分前后裾,前裾短而平整,后裾长,两侧摆角下垂近脚踝。在前后裾上 有头戴锯齿形冠的兽面纹。脚戴镯,赤足立于兽面台座上。
三星堆青铜立人环管状手之谜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诡秘怪异的各类文物,足以证明殷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古蜀国,正处于各种原始宗教观念杂存并茂的时代,近十几年来,史学家们通过对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研究,已揭示出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存在着对祖先英雄——蚕丛、鱼凫、杜宇的崇拜,也同时存在着对图腾自然物——蚕、鱼、凫、竹、太阳、鸡、树、山的崇拜。在2004年第4期的《四川文物》上有学者着文分析了三星堆存在的“眼崇拜”,令人深感三星堆还有许多待解之谜。
尽管人们已经发现和确认三星堆存在着为数众多的祖先英雄崇拜和图腾自然物崇拜,但对三星堆大型青铜立人的一双超常巨手,至今还鲜有人从原始崇拜观念的角度予以全面诠释。笔者以为三星堆存在着对环管状巨手的崇拜,其含义博大,影响深远。
一
古蜀人特定的“手崇拜”集中表现在大型青铜立人身上。为尊由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可能是鱼凫王或某位“群巫之长”的形象。它通高2.6米,头戴太阳花冠,两臂一上一下举在胸前,双手各自握成环状(见图一),手势十分夸张。据笔者掌握的有限资料,三星堆还有一尊头戴三叉高冠的青铜人像,双手在胸前也呈环管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有着一又环管状巨手的青铜人像在陕西西周墓葬中也有发现。宝鸡市博物馆就有两件这类藏品:其一为男相青铜人像,由宝鸡茹家庄1号墓出土,属西周中期,通高17.9厘米,秃顶,颧骨凸出,细眉大眼,宽鼻隆起,衣下有孔,双臂举至肩,两手握成环管状(见图二)。其二为女相青铜半身人像,由宝鸡茹家庄2号墓出土,属西周中期,通高11.6厘米,头戴三叉形发饰,穿对襟袍服,双臂下垂,两手也握成环管状(见图三)。这两尊铜像的出土地点正是建于西周初期的、与三星堆鱼凫族有密切联系的“(yu)国”王族墓地。而“(yu)国”很可能就是商周之际强盛的鱼凫族的一支由巴蜀地域进入渭水平原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当时随着周武王伐商的鱼凫族军队,因杜宇称王、鱼凫灭国而滞留在渭水平原的结果。但是,不管茹家庄出土的青铜人像来源如何,其夸张的环管状双手证明它们与三星堆大型青铜立人有着文化的同源性,而且以环管状双手的不同摆放姿势,丰富了三星堆青铜立人的文化内涵:或许它们作为帝王或是巫师,在祭祀时挥舞着巨大的环管状双手,窥天瞅地,向臣民们传达着上天之意、神灵之意、祖宗之意。夸张的环管状双手大大增加了神秘的气氛。
巨大的环管状双手是古蜀人出于对帝王或巫师的敬畏而臆构的夸张,但更可能是当时的“真实”存在。显然不论是谁,都不可能长有如此大的一双肉手。那惟一的可能便是帝王或巫师举行巫术礼仪活动时,双手握有两只制成环管状的手饰,即法器,并在袍袖遮掩下远远望去与真手浑然一体。这一双巨型环管状手形法器,若为青铜制造会因过重而不便使用;估计当为木质,其使用时的情景被铸成青铜而记录下来。今天人们看到的三星堆大型青铜立人像和宝鸡茹家庄出土的青铜人像,正是三千余年前古蜀帝王或巫师们在巫术礼仪活动中的真实形象,是他们多种姿态的瞬间定格。
二
然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古蜀人为何如此崇拜环管状巨手呢?显然,对这两个用巨手握成的特殊形状所显现的“环状管道“圆”和其中的“虚空”,古蜀人赋予了某些神秘和神圣的理念。
环管状双手所握成的“空心管道”是对玉琮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众所周知,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是“天”、“上天”、“天帝”观念的产生期和扬播期,玉石礼器滥觞于华夏大地。而作为祭器的玉琮,“内圆像天,外方像地”,其内圆即为中空的环状管道(正投影为空心圆),被视为能够穿天贯地、知古达今的通道,是人类与天地、神灵、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显然,古蜀国帝王或巫师们创造性地将这一观念移植在了他们自己的身上,让双手“长”成环状管道,无疑是在强调他们是超人,是人神;只有他们才能与天地、神灵、祖先对话,传达上苍的指示和祈求上苍的护佑。这是古蜀国帝王或巫师们非凡的独创。试想,当一位身材高大、穿着宽大袍服、面目庄严的人物站在烟雾缭绕的祭坛上,挥舞着一双硕大朋的环管状巨手、口中念念有词的时候,匍匐在四周的庶民百姓是何等的诚惶诚恐。就是直到今天,有着巨大环管状双手的青铜立人也会观者感赋予一种震慑力。
环管状双手所握成的空心管道,以“圆“和”“虚空”体现着古蜀人的宇宙观——哪怕当时仅仅是十分原始朦胧的宇宙观。如前所述,双手握成的空心管道与玉琮的空心管道一样,其正投影都是空心圆。而“圆”,无论平面还是环形的都应是人类印象中最神秘的几何图形,“虚空”则与“圆”伴生。对古蜀人来说,情况也是如此。有人曾猜测青铜立人举在胸前的环管状双手本应握有何种东西,其实可视作什么都握有或什么都没有握有;因为双手本来就是“虚空”,就是包罗万象的“圆”,就是宇宙。现今虽无法知晓古蜀人对此的确切用意,但我们可以从与古蜀人有着族源关系的彝族那里看出这种观念的端倪:古彝文的“宇宙”二字为“○⊙ ”,前者表示充满万物的空间(虚空的圆),后者代表不停转动的磨盘;即天地万物有虚空中产生、在虚空中永恒运动即为宇宙。这体现着一种对宇宙实质的深邃的认知。古人将至高无上的天视为“圆”,“圆”可作为天的代称并用来表示运转无穷,故而有“体圆用神”(《文史通义·书教下》)之说。
三
环管状双手以“圆”和“虚空”所体现的古蜀人宇宙观,在中国道教文化中得到表达。道教也崇尚“圆”和“虚空”,有名的太极图就是在一个“圆”里用黑白双鱼图,表达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客观规律。但最精湛的表达则在道教最高天神——原始天尊那里。正如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屈小强先生着文所言:三清殿中的元始天尊“是开天辟地、管天管地的最高天神”,“他‘左手虚捻,右手虚捧’,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有的三清殿中,“元始天尊则捧一颗圆珠”,也是一种“无极”。(《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第415页)显然,“无极”便是“虚空”,“虚空”亦是“无极”,均是指宇宙无形无象的本体。然而《管子·心术上》曰:“虚者万物之始也”。道家亦认为由“无极”生“太极”,再由“太极”分化出阴阳“两仪”,从而构成了包罗万象的宇宙。所以“虚空”和“无极”又是宇宙孕育化生万象的本体。在这里,无形无象与化万生象实际上都被巧妙地容纳在与双手有关的“圆”之中。尽管道教产生于东汉,但其发源历史却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上,“可以说,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智慧人类,中国道教的胚胎,就开始孕育、发生了。”(同上,第411页)所以,三星堆大型青铜立人环管状双手的朦胧“虚空”或许就是原始天尊双手的理性“无极”的先声,两者理念一脉相承。
纷繁复杂的三星堆文化是构建中国道教文化基本元素的重要成分,但惟有被古蜀人崇拜有加的大型青铜立人那一双环管状巨手超越了时间、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作为一种可以外在显现的普遍形式,化生成原始天尊的双手而得到了新的生命。
㈥ 灯的历史
“灯”字来源
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战国以前都还没发现名为灯的实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见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烛”应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
西周时“烛“应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为?,故可以抱?,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置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
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 徐铉曰:今俗别作灯,非是,晋郭璞云:礼器也。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
灯的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
“火”是人类祖先抵御猛兽的主要工具,灯也是因为“火”而得到发展。根据古书最早的记录。灯具的出现始见与战国。当时候的灯具结构已比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可见在它以前,灯的发明和演变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只是工艺说明已经失传。
玉勾连云纹灯
战国灯大多由金属或陶土制成,而玉制灯仅此一件,堪称绝品。玉灯以新疆和田青玉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灯由盘、把手和座三部分组成,分别用三块玉雕琢后粘合成一体。上部灯盘圆形浅腹,盘中心凸起一个五瓣团花柱。中部把手成圆柱形,上饰浮雕的仰形三叶饰,中间束腰,腰下满饰勾连云纹。灯座为覆圆盘形,并以五瓣柿蒂纹和勾连云纹装饰,足底亦饰勾连云纹。
人形铜灯及铜勺
此灯1957年出土于山东诸城葛端口村,灯高21.3厘米,盘径11.5厘米,整体为一身着短衣男子双手擎灯盏状。此人双手各擎一屈曲带叶竹节形盘柄,盏盘下的子母榫口与盘柄插合,可根据需要随意拆卸,构造精巧。人足下为屈曲的盘龙形的圆盘。出土时还随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长柄铜勺。这件铜灯设计巧妙,造型新颖,专家研究认为它应是战国时期齐国宫廷中所使用。
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体,多为贵族实用器。陶质灯因与传统的陶豆无异,往往被当作陶豆,并没归于灯类。这类灯为下层社会所用,玉质灯造型精美是上层社会的实用器具。战国时期的灯具造型
除了个别多枝灯外,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实物较为少见,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这些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持灯方式有站立两臂张开,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一俑所持灯盘从一至三个不等。灯盘有圆环凹槽形和盘形两种形制,前者有三个支钎,后者多为一个支钎。仿日用器形灯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实用器的演变,主要为仿豆、鼎和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以豆形陶灯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铜灯。
秦代铸造的灯也是极其华丽的。雁足灯,形制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三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
人骑骆驼灯
人骑骆驼灯是青铜铸造的一件实用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在长方形平底座上站立一只昂首垂尾的双峰骆驼,一人双脚后夹端坐于驼身,双手稳稳在握住一圆形灯盘的灯柱。整个青铜雕塑制作精巧,人与骆驼的形象以曲线为主导,旨在传神,而不着意细部逼肖。从整体来看,底座、骆驼、人物与灯柱、灯盘浑然一体,驼背上的人举重若轻,似擎一顶华盖,其重心设计极为科学合理。这件雕塑品中骆驼的出现,为研究楚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灯的种类
照明灯
电灯、日光灯、油灯、煤油灯、铜灯、铁灯、马灯、壁灯、路灯……
装饰灯
霓虹灯、花灯、灯笼、走马灯、卡通灯、宫灯
警示灯
航标灯、红绿灯、警灯……
特殊功能的灯
无影灯、探照灯、追光灯……
灯的用途与原理
日光灯;:电源开关刚闭合时,日光灯管内的水银经灯管两端灯丝加热蒸发,形成稀薄的水银蒸汽,镇流器产生的高压加在灯管两端,使汞原子电离出电子,电子加速后与汞原子碰撞,使气体迅速击穿,产生弧光放电,激发紫外线。紫外线再激发涂在管壁上的荧光粉,发出柔和的光。它不含红外线,所以它的光是很温和的,不伤眼睛;因为不含有热线,用起来比较省电;它也会发出许多美丽有色的光。这就是由荧光粉里所含的化学药品的性质来定了,例如涂上钨酸镁的,发蓝白色光,涂上硼酸镉的发淡红色光。
蒸汽灯:是由密封在玻璃管里的各种蒸汽通过电流而发光。它们的构造,有点像日光灯,由于多个灯泡从不同角度同时发光,就产生无影灯。
氙气灯的发光原理:超高电流,通过没有钨丝、只填充氙气的石英管,使气体碰撞产生有如白昼般强烈之电弧光,接着再将电压转成8,000V,稳定持续供应氙气灯泡发光。HID灯光的特性比较接近太阳的白光而不是一般卤素灯(Halogen)之黄光。HID色温接近白昼的阳光。(阳光色温为 6000K,HID色温为4300K-6500K,卤素灯色温为3200K-3600K)HID亦免除一般卤素灯从第一次发亮钨丝就开始氧化及发亮时间越长,光线就越暗的困扰,同时发亮体集中,照明距离宽而且长。HID更拥有较一般卤素灯远3倍的超长视线及超广角的宽旷视野,但HID的用电量仅需35W,但其光亮度是一般卤素灯的3倍,使用寿命较一般卤素灯长约10倍。卤素灯的发光原理是用钨丝发热所致,因此在长久的高热下,难保不烧断损坏。而氙气灯是利用电流刺激气体发光,基本上不会产生过高温度,所以只要其中的氙气还没用完,它就可以一直正常发光,不易损坏。在正常的用车条件下,一组HID气体放电灯可用上6年有多。HID的耗电量仅为35W比卤素灯的60W更为省电,因此油费等于间接省下来了,而且越用越亮。
㈦ 青铜匈奴当户跪举灯中有什么历史信息
青铜匈奴当户跪举灯 为中山靖王刘胜生前使用 的灯具,以匈奴官吏下跪举灯的形式,显示了西汉统治者战胜匈奴后的喜悦心态。
㈧ 提灯是啥
可以提挈的灯。
出处:
1、《红楼梦》第九六回:“按宫里的样子,用十二对提灯。”
2、郭沫若《北伐途次》一:“在那天晚上要举行提灯行列。”
3、杨朔《昨日的临汾》:“是旧历元宵的夜晚,许多救亡团体利用百姓们积习难除的旧习惯,举行一次提灯大会,游行,喊口号,宣传。”
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火把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徐铉曰:今俗别作灯,非是,晋郭璞云:礼器也。
㈨ 长信言灯历史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文物流传
文物出土
1968年,国家考古专家卢兆荫负责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工作,对长信宫灯、金缕玉衣和朱雀衔环杯等国宝级文物的发掘和修复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2]
汉墓发现
1968年5月,解放军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悄悄地开进了河北省满城县,他们将在县城西南一座海拔只有200余 米的孤山上执行一项秘密的国防施工任务。1968年5月23日,当机电12班的战士们在距离山顶30米处朝东地带打眼放炮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这次放炮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崩下来许多碎石头。对于这一奇怪现象,战士们决定上前看个究竟。不料,走在最前面的一名战士, 突然感到双脚还没站稳便失去了支撑,整个人掉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里。随后班长带领几名战士也爬进了洞里。他们打着手电走进洞里后,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凌乱而腐朽的木料,还有许多造型奇特而古怪的铁器、陶器和青铜器等。
汉墓发掘
1968年6月27日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总体负责考古工作队开始进驻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的陵山“军事禁区”。专家们进行一番细致勘察后进入后室,古墓的后室发现的 “金缕玉衣”和一件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铭文字样青铜器,以及宏大高贵的墓葬规格,初步断定满城古墓应为西汉第一代中山国国王刘胜之墓。刘胜墓被发掘后,王仲殊等人汇报说墓室北面的地貌特征也很奇特,这再次引起了郭沫若的兴趣。于是,郭沫若在对刘胜墓地的方位、地形和周围环境做了长时间的观察后,向北走出了一百多米,然后对考古队员说:“这里应该是刘胜妻子的墓地”,郭沫若解释说汉代有“同坟异葬”的习俗,并建议考古队做好准备,在此继续发掘第二座汉墓。1968年7月22日晚,郭沫若回到北京后便给周恩来写了一份关于满城汉墓的考察情况报告,并建议由原班人马立即发掘刘胜妻子之墓。1968年8月3日,周总理批示说:“可以按照郭老的设想去做”。按照郭沫若的意见,发掘清理第二座汉墓的战斗打响了。1968年8月13日下午,在当地驻军的协助下,第二座汉墓的发掘正式开始了。考古队员们在距离第一座汉墓墓道口平行往北120米处一片被人工翻动过的乱石堆中发现了一个缺口。经过一天的艰苦发掘,在当天下午挖出了封堵岩洞门口的卧砖,至此第二座汉墓的墓门全部暴露。考古人员在二号墓的后室里发现了长信宫灯、朱雀铜灯和朱雀衔环杯等一大批珍贵文物,特别是在墓主的贴身随葬品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窦绾”铜质印章,这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明。经过20多天的辛苦努力,二号墓的发掘工作在1968年9月17日全部完成。历时111天的满城汉墓发掘工作也宣告结束。[3]
文物修复
考古专家们打开窦绾墓主室时长信宫灯散落一地,并非它的完整形态。由于窦绾墓主室顶部为两坡式构造,并不十分牢固,主室的东半部顶发生过坍塌,原本放置在几案上的长信宫灯被震落在地上摔散,侍女头部、灯盘、灯罩等零部件散落一地,后经专家们的修复才得以回复原本的容貌。
文物特征
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
通体鎏金,显得灿烂而华丽。铜器上的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铜器经过鎏金处理后,表面金碧辉煌,而且经过鎏金后对于铜器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作用。这件出土的长信宫灯就是最好的见证。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4] 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文物铭文
铜灯灯体的一些部位,有九处刻有铭文,共计65个字。
长信宫灯上部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仔细观察,其字迹稍嫌潦草,可能是后来才刻上去的,故“长信尚浴”似乎并不是此灯的最初所有者,最初的所有者应当是先刻上去的,且字迹比较工整,所以灯体上6处“阳信家”字样的铭文说明宫灯原本是属于阳信夷侯的刘揭之家。[5]
该宫灯还有“长信”字样,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文物名称
名称来源
学者周长山等据宫灯灯身上“阳信家”的铭文推测宫灯原属刘揭家中所有, 《史记》记载刘揭之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而遭到废黜,封国与家财收为国有,长信宫灯被送入皇太后窦漪的宫殿“长信宫”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长信宫”字样的铭文以示宫灯易主。
名称争议
学者赵化成等认为依照汉代“阳信家”青铜器的出土记录,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大量“阳信家”铜器均属于汉武帝之姊平阳长公主(阳信长公主),故长信宫灯最早属于哪位皇室成员尚没有确实定论。
文物价值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产生的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中,其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过长信宫灯,并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㈩ 汉代青铜灯具长信宫灯运用什么原理,
宫灯的形态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跪坐在地,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阳信家”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
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灯上刻铭文九处,共65字,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 如: “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 (位于灯座底部)。 缸灯其灯体设吸烟管,能将烟体导入灯身,灯身常可贮水,以使烟气溶于水中,可降低空气污染。 长信宫灯属釭灯一种,但对气流流通,单吸烟管不如双管,且此灯底部有孔,不能贮水,故此灯并不很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