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美国历史与文化考什么不同

美国历史与文化考什么不同

发布时间:2022-06-16 02:57:39

1. 美国历史与文化

要了解美国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此消彼长,不得不从美国的历史说起。美国最早的移民,都是欧洲移民过来的虔诚清教徒,自由主义的开国精神是内含在基督教传统之中的。罗伯特•贝拉在其名着《心灵的习性》里面分析说,在美国的历史传统里面,有深厚的基督教和共和主义传统,美国的个人主义是以这两种传统为自身基础的:“古典共和主义提出了为公共利益尽心尽力的积极公民形象,宗教改革的基督精神,以清教主义与教派主义的形式,倡导以个人的自愿参与为基础的政府观念。然而,以上两种传统都把个人的自主性置于道德与宗教责任的背景之下。” 个人主义与基督教的内在结合,使得美国直到1950年代,一直是一个在道德价值上非常保守的国家。所谓的保守,实际上是一种以基督教为背景的个人主义,或者崇尚个人价值的基督教主义:既尊重个人的道德自主性,同时个人又对家庭、社群、国家和上帝负有责任。美国是一个有着共同宗教背景和价值观的文化大熔炉,新的移民不管你来自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都要融入这个以基督教为主流价值的自由社会。

然而,1960年代的文化反叛和种族平权运动,使得美国发生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反叛和种族平权,虽然是两场相互平行的运功,前者是青年一代对上一代人所奉行的基督教价值的文化反抗,后者是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族群争取社会经济权利的平等,但二者在精神目标上却有着内在的默契和联系:解构以基督教为核心的社会主流价值,为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打开决堤的闸门。《白宫中的上帝》作者哈切森这样写道:“60年代文化反叛造成的根本变化之一,乃是新教主流派与美国社会的主流利益之间互相支持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愤怒的敌对关系。……面临激增的多元化和在公众生活中明显缺乏以宗教为基础的价值观,犹太-基督教传统受到明显的侵蚀,随之造成了公共道德的衰退。这一衰退正是美国基督教中日益发展的福音派潮流主要关心的事情”。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重心,战后的美国,如果说1950年代的重心在意识形态冷战,1960-1970年代在种族平权的话,那么,1980年代以后的社会焦点,就逐渐转移向宗教、道德和文化价值的分歧。由于美国的早期移民具有基督教的共同背景,而二战以后的新移民大量来自非基督教民族,美国成为了一个文化多元主义与基督教福音主义同时并存的国家,因而在文化价值上似乎也分裂成了两个美国:一个是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美国,它存在于学院和媒体,在地域上主要分布于东西海岸,另一个是基督教福音主义的美国,它扎根于美国的草根社会,占据了南方和中部这些腹部地区。近年来,围绕着堕胎、同性恋等问题的大争论,正是两个美国之间的文化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小布什与克里较量的“胜负手”所在。

一方面是文化激进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波涛汹涌,以及多元文化传统提出的“差异的政治”和“承认的政治”,另一方面是基督教福音主义的强烈反弹,夹在中间的自由主义真是左右为难,苦于应付。作为建制化的自由主义,本来作为“公民的宗教”,本来在文化价值上与基督教个人主义并不冲突,而且后者还是自由主义的伦理基础之一,然而,如今被文化激进主义一冲击,自由主义就陷入了价值上的尴尬境地:正如甘阳所分析的:“以罗尔斯为代表的美国自由主义近年来可以说一直在辩护两个多少有点矛盾的立场。即第一他们要维护美国的新政自由主义传统,从而论证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合理根据;但第二他们作为对六十年代种族、性别、文化问题上所谓‘文化多元化’的支持者,则强烈论证国家不能干预道德宗教文化领域。”(《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

已故的哈佛名教授罗尔斯作为美国自由主义的一代理论宗师,在《正义论》里面做的前一项工作:论证国家要在经济领域实行合理的干预,实现“公平的正义”;而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重点论证的是后一项工作: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自由民主社会中,如何达成关于正义的“重叠共识”?作为建制化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一方面要回应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挑战,将价值的诸神时代作为一个合理的事实予以确认,另一方面又要应对基督教传统和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避免滑落到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为社会整合找到一个共识的基础。罗尔斯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调整:将自由主义从一个整全性的伦理政治学说,改变为仅仅是一种政治社会的组织原则。自由主义首先将善(good)与正当(right)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区别开来,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美好的人生这些伦理价值问题,自由主义没有任何特定的立场。自由主义只是坚信:人是有理性的,他能够为自己决定什么是最好的价值,只有自主选择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因而,各种互相冲突的宗教、道德和哲学,从它们各自的价值立场来说都是可理解的、合理的、可证成的。自由主义对它们保持完全的价值中立。不过,对于什么是正当、什么是正义这些政治价值问题,自由主义容不得半点的价值相对主义,它坚信“正当优先于善”,不管你在信仰的私人领域里供奉的是哪路神仙,或者什么也不相信,在政治的公共领域,必须遵从由宪法的核心观念和程序规定的公共理性,遵从普遍的正义原则。而这一普遍的正义,是各种不同的宗教、道德和哲学通过公共讨论和对话,反复的“反思平衡”最终达成的“重叠共识”。

罗尔斯虽然是一个学院派知识分子,但他所论证的政治哲学,正是当代美国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公平的正义”乃是从罗斯福新政到六十年代种族平权法的合法性论证,而政治自由主义则是多元文化时代解决公共认同问题的自由派纲领。在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中,以克里为代表的民主党自由派人士,正是按照这一思路来回应同性恋、堕胎等辣手的价值冲突问题。然而,这次克里的败选,表面上是民主党的政治失败,从深层来说,乃暴露了政治自由主义深刻的理论困境。

自由主义放弃了自己特定的整全性学说,退而成为社会政治层面的组织原则,本来期望收到双刃剑的效果:以价值中立主义回应多元文化,以正义的“重叠共识”整合社会,与文化虚无主义划清界限。但是,从这几年美国国会、总统大选中,保守主义屡屡得胜、自由主义连续失败之中可以看到,在道德价值这一当今时代焦点问题上,政治自由主义显得苍白无力,交不出一张令选民满意的答卷。为了使正义原则在一个多元价值的社会中能够获得最广泛的认同,政治自由主义不惜放弃自己的整全性,将价值问题搁置起来,把它驱逐到私人领域。然而,从前门被公共事务驱逐的东西,又从后门溜回来了,不仅回来,而且成为公共领域各方舆论瞩目的主角。

以当今争得一塌糊涂的堕胎和同性恋问题来说,按照政治自由主义的逻辑,这些都属于私人的价值偏好,属于个人的怀孕意向或性取向,与公共领域的正义问题无涉。不过,自由派人士忽略了,在这个政府权力空前扩张的时代里面,过去属于宗教或道德管制的私人事务,如今统统变成了由法律和政治来管理的公共事务:堕胎是否合法?几个月大的胎儿享有不可剥夺的生命权?同性恋可以合法化吗?他们(她们)是否享有与异性恋同等的合法婚姻权利?――这一系列高度分歧的社会文化问题,保守主义的回答十分干脆,而政治自由主义则像克里在大选中的回答一样,含含糊糊,莫棱两可。文化价值不仅是个人的取向,也同时是公共事务,任何个人的价值选择都离不开公共的价值标准,政治自由主义的善与正当二分的基本预设,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却处处碰壁,文化冲突的本质就是政治,政治背后也是文化的分歧,所谓的“文化政治”是也。

当然,罗尔斯早就预见到私人的价值(善)与公共正义(正当)之间并非那样井水不犯河水,他所论证的政治自由主义,设定了一条核心的基本原则:“正当优先于善”。也就是说,当自己的宗教、道德或哲学学说与社会正义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普遍的正义相对于特殊的善,拥有无可争辩的优先性。然而,问题在于,“正当优先于善”,只是自由主义的特殊信念,而不是社会普遍的规范认同,不要说各种宗教学说坚信信仰的绝对优先性,社会的正当性只可能来自宗教价值上的善,而且连社群主义、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等各种保守主义,都反对抽离善的价值观念来预设正当的优先性。“正当优先于善”这条政治自由主义的第一原理,在一个价值多元的自由主义社会里面,它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甚至是不可通约的分歧性。当今美国社会的主要分歧,几乎都发生在文化道德领域。那些善与善之间的价值冲突,以“是否正当”的政治方式体现出来,而且无法用法律或政治的普遍正义原则来裁定它们。

政治自由主义的正义原则,来自各种宗教、道德或哲学学说的重叠共识,然而,由于价值上的分歧,有些可以通过理性的合理对话形成重叠共识,有些则不可通约,难以形成共识,比如同性恋问题、堕胎问题就是这样,越是涉及到世界观的核心价值,就越是难以找到共通点。罗尔斯之所以认为在不同信仰的人群中间,能够形成“重叠共识”,乃是有一个“政治人”的预设: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有可能按照公共理性来进行公共对话,以“正当优先于善”的方式进行价值选择。然而,即使美国这个有着两百多年立宪民主历史的国家,由于多数人依然是基督教徒,凡是涉及到文化政治的诸多社会问题,他们更多地不是从法律的程序正当性,而是从上帝那里寻求选择的答案。薛涌在书中分析说,美国是一个基督教立国的国家,但后来的历史发展使得宗教一分为二,一个是理性宗教,相信政教分离,他们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基本上是一批投票给克里的自由派,主要分布在东西海岸的大都市里,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另一个是情感宗教,其信徒大多是一些投票给小布什的基督教福音主义者,他们云集在南部和中部地区,生活在半封闭的小城镇里,每个周末要上教堂,向上帝祈祷。

两个美国,两种宗教。克里所抓住的只是理性化的美国,这个美国相信罗尔斯,相信“正当优先于善”。就像很多中国人以为纽约、波士顿、洛杉矶就是美国一样,他们也以为理性化的自由主义代表了美国精神。殊不知还有另外一个美国,另外一种美国精神。那就是小布什所依靠的美国,基督教福音主义所代表的情感宗教精神。这些生活在乡下的传统“杨基佬”,平时是沉默的大多数,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这些全国性大报上,看不到他们的踪影,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但是他们确确实实在地存在,每当选举年的时候,这些相信信仰高于一切、善优先于正当的虔诚教徒们,就成为了左右白宫的力量。这次决定布什和克里最后命运的俄亥俄州,虽然经济衰退,但多数选民最终还是选了布什。他们所作的选择,不是功利自由主义的“经济人”选择,也不是政治自由主义的“政治人”选择,而是虔诚地相信上帝、相信信仰高于一切的“宗教人”选择。正如一位俄亥俄州选民所说:“这四年我收入少了三分之一,但我不会责怪布什。工作来了又去,但信仰却是永恒的”。

在文化道德问题上,政治自由主义的价值中立政策,实际结果是对文化激进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宽容。自由主义对它们的步步退让,使得后者不断挑战政治和法律的底线:先是自由堕胎,然后是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大麻合法化?自由克隆后代?…这些在政治自由主义看来属于个人自由选择的非公共性问题,已经或者即将成为公共问题的焦点。难道生活伦理真的仅仅是私人事务?难道在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这些问题上,真的什么都行?文化激进主义者当然会这样认为,自由主义者虽然内心不赞成,但碍于价值中立主义的原则,只能保持宽容,就像克里对待切尼副总统的女儿同性恋的态度一样,有着过多的暧昧。

当文化激进主义步步紧逼,而自由主义只能对此保持绥靖政策的时候,就产生了保守主义的强烈反弹,保守主义在精英层中,表现为施特劳斯的古典贵族政治哲学对罗尔斯主流自由主义的挑战,在民间草根阶层,则是基督教福音主义的再度崛起。这两股势力,一个是强烈置疑从自由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保守主义思潮,另一个是诉诸信仰和情感的宗教大众,它们正是小布什政府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

这些保守主义的力量,本来是一盘散沙,分散在学院的边缘和民间的草根,不要说没有建制化,连组织化都谈不上。然而,小布什政府上台以后,以白宫为中心,保守主义终于获得了建制化的机会。特别是9•11以后,小布什以反恐战争为借口,为美国制造了一个外部的敌人――自由制度和基督教文明的敌人,并且大打新“政治正确”的爱国主义牌,试图以保守的基督教价值观,重新将上帝召唤回世俗社会,整合美国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基础。

去年,亨廷顿发表了他的新书《我们是谁?美国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此书已由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中译本),这位美国学院保守主义权威人物将“文明冲突”的视线从国际社会外部转向了美国社会内部。在他看来,美国的国家认同,过去有四个组成部分:民族(不列颠民族)、种族(白人)、文化(基督新教)和政治(美国宪法),经过一个多世纪中欧、南欧、东欧移民、拉丁美洲移民和亚洲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多元主义的冲击,如今只剩下一个东西:共同的政治信念。这也是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立论的基本事实基础。不过,在亨廷顿看来,仅仅靠政治信念立国是非常危险的,当初的罗马帝国、苏联帝国就是因为缺乏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而靠国家意识形态的粘合力维持整合,最好这些帝国无一例外,通通崩溃解体。为美国之未来忧心忡忡的亨廷顿大声疾呼:要坚决抵制国家认同中的文化多元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坚定地捍卫盎格鲁-基督新教文化在美国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由“五月花号”船带来的原初定居者的文化,正是美国国家的立国之本。显然,亨廷顿这本书提出的观点,为白宫的基督教复兴作了理论上的背书。

一方面是文化激进主义的咄咄逼人,另一方面是保守主义的强大复兴,自由主义何去何从?相信价值中立的自由派何去何从?这次民主党的败选,不仅是克里个人的失败,而且是其背后的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重大挫折。自由主义所预设的“正当优先于善”只能是一半美国人的公共理性,无法整合另一半美国人,因而在如今冲突最激烈的道德价值问题上,自由主义显得左右为难,拿不出一个让多数人服气的方案,这正是政治自由主义的现实困境所在。

在政治社会经济权利的公平安排上,自由主义基本实现了不同的宗教、道德和哲学学说之间的重叠共识,但是在更核心的道德价值问题上,因为各自有各自对善的理解,重叠共识何其之难!政治自由主义的重叠共识,其背后的价值基础是比较单薄的,虽然它有其道德基础:对人的尊重和对不同信仰的尊重,但当不同的信仰发生冲突时,中立的自由主义就很难像解决分配公正一样,给予弱势者以适当的补偿。善的失落、美好生活的丧失,是无法用任何其它的物质或精神方式所能补偿的。

理性的美国,情感的美国。这是两个美国,也是同一个美国,分别体现了美国精神的两个侧面。这是美国有活力之处,也是麻烦之处。搞得好,理性与信仰、精英与草根,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平衡的互补;搞得不好,冲突频频,威胁国家的社会道德整合。自由主义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整合另一个美国,另一个信仰的美国、基督教的美国;是如何回应文化道德价值问题,不再是用消极的办法,用括号将善的问题搁置起来,将之放逐到私人领域,而是积极地面对价值的分歧,重新将之置于公共领域予以对话和讨论,寻找自由民主生活最一般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底线。

马克斯•韦伯当年指出现代性就是“祛除魅力”的过程,自由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祛魅”的产物,是世俗化时代的公共宗教。它相信随着世俗化的发展,人会越来越告别传统的宗教、信念和情感,成为“理性人”,这也是自由主义对自由民主秩序理性王国乐观其成的缘由所在。然而,自由主义忘记了韦伯当年对“祛魅”以后“价值诸神”冲突的忧虑,世俗化越是深入,神圣、超越这些价值之物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以更尖锐的方式表现出来。自由只能提供给人选择的可能,民主赋予人以平等的尊严,但它们并不能因此给人的生活带来意义,告诉你美好的价值何在。而只有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才是完美的人生。然而,现代性的世俗化以工具理性的方式摧毁了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道德生活的完整性,使得价值危机在民主化以后格外地凸现出来。9•11事件所触动的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世俗社会最深处的一根宗教神经”,(哈贝马斯语) 而布什、克里之争所反映的,正是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民族国家内部同样的问题:世俗社会的“价值诸神”冲突。

2004年美国总统的选举,预示着美国的自由主义不得不面临新的突破,在实践层面期待着一位像罗斯福、肯尼迪一样能够改变美国历史的伟大总统,在理论层面则期盼着一位自洛克、康德、罗尔斯以后有能力开创自由主义新生命的一代大师。不过,这一切都可望不可即,或许几年,或许几十年,将是下一代人看到的故事。

2. 美国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1、历史不同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是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变迁中历经沧桑沉淀下来的,包括很多独有的智慧。而美国文化的历史基础较短,是由于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不够悠久和丰富。

2、家庭观念不同

中国的家庭观念倾向于家族、孝顺、尊崇、尊老爱幼等,讲究一代一代老幼的传承,而美国的家庭观念则相对更加自由和多样化,美国家庭的教育主张鼓励、独立、自由。

3、文化精髓不同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礼射”不仅贯穿与融合了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而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美国文化的精髓是自由与民主,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个人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

3. 对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看法

历史就是一步进化史,不停扩张,然后又出现问题,然后又不挺的解决问题,美国是由一群欧洲的探险者和罪犯这种流浪者建立的,这些人有野心,有能力,而且有些时候很团结,当他们踏上美洲大陆,不管你在欧洲是什么地位,大家都要团结在一起,为了大家共同的权利而斗争,这是一群渴望自由的人,所以自由成为了美国一个口号。随着欧洲贩卖黑奴导致美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黑人,印第安人,白人,导致了美国出现一些很严重的社会矛盾,随着奥巴马成为总统,这个问题也在慢慢的被解决了。美国的历史就是一个不停添加佐料的过程,就如一棵树不停吸收外界的养分,茁长成长。当他吸收到了一些危险成分那就有危机产生,而这个树的根基确比较牢靠,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也在增强。

4. 中美文化的历史差异

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美企业文化差异,这古老的岁月本身就具有无尽的财富,文化也同名胜古迹一样,时间愈久远,便愈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然而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你望着这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中美饮食文化差异,你会为她的苍劲美丽而折服,你也会想象有多少岁月神奇的秘密蕴藏其中。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就好比这棵大树的根系,树越古老,中美文化差异英文版,根系越繁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
而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没有丰富的历史宝藏可挖掘,但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去承受,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5. 美国历史与文化的编辑推荐与评论: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的核心课题之一,是构建符合现代社会理念并能体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教学知识体系。理想的大学教学知识体系应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学术性和适切性,并且具体体现在能够展现上述先进理念与特征的教材体系与课程内容之中。全书分为三篇,主要内容包括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运动,清教精神与实用主义,发明创造和科学探索精神,乔治·华盛顿等。
American culture美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因为美国人的语言、她的人口构成,以及她的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又与欧洲不同,因为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上驱赶走印第安人后,在一片荒芜旷野之地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灿烂文明。
History 美国是个移民之国,它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住地。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因为差异十分普遍,人们就不特别注重统一性。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宽容性(tolerance),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里可行的习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宽泛。
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她的西部开发史。那时,美国拓荒者或徒步跋涉,或骑马坐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里有机遇,就往那里移居。频繁的迁移和不断地更换居处使人们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对暂面临的种种不同现象更易于宽容和接受。此外,经常迁移还能够帮助人们扩大眼界,知多识广,对不同的习俗持同情、理解的,并逐渐形成多样性胜于单一性的开放性观念。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的总司令,1789年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其同时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在接连两次选举中都获得了全体选举团无异议支持,一直担任总统直到1797年。
华盛顿早年在法国印第安人战争(French and Indian War)中曾担任支持大英帝国一方的殖民军军官。之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率领大陆军团赢得美国独立,他拒绝了一些同僚怂恿他领导军事政权的提议,而回到了他在维农山(Mount Vernon)的庄园回复平民生活。
在1787年他主持了制宪会议,制定了现在的美国宪法,并在1789年,他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了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也自愿的放弃权力不再续任,因此建立了美国历史上总统不超过两任的传统,维护了共和国的发展。之后他便再次回复平民生活,隐退在弗农山庄园。
由于他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华盛顿通常被称为美国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Literature 美国文学美国文学(American literature或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指在美国产生的文学(也包括建国前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用英语写成的美国文学可视为英语文学的一部分。 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几乎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较少受到封建贵族文化的束缚。美国早期人口稀少,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美国人民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为强烈,这在文学中有突出的反映。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自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化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美国民族文学形成于独立革命时期。这场斗争产生大量的革命诗歌,并且造就了美国头一批重要的散文家和诗人。政治上的独立促进文化上的独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作家的作品陆续增多,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垄断局面。年轻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并吸引着旧世界更多的人们奔向新的大陆。这样的社会条件促使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作家们吸取欧洲浪漫派文学的精神,对美国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进行描绘,美利坚民族内容逐渐丰富和充实起来。从20、30年代到南北战争前夕,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全盛时期,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家泉涌而出,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批评家们称这一时期为美国文学“第一次繁荣”。到了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文学的基调由乐观走向疑虑,迫切的社会矛盾,如蓄奴制,又使某些作家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民族文学的诞生独立革命是美国民族文学诞生的背景。早在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殖民地人民在欧洲启蒙主义学说影响之下,已经具有民族独立的意识。
富兰克林(1706~1790)世俗的格言比爱德华兹清教主

富兰克林
义的教诲更能吸引广大群众。富兰克林用清晰、幽默的文体传播了科学文化,激发自力更生的精神,他的爱国热忱和关于自学、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民的人生观、事业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立革命期间充满反抗与妥协之间的尖锐斗争,迫使作家们采取政论、演讲、散文等简便而又犀利的形式投入战斗。发表“不自由毋宁死”这一名言的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象战鼓那样鼓动战士奋勇杀敌的托马斯·派恩(1737~1809),行文朴质无华却字字击中要害的托马斯·杰弗逊(1743~1826),都是无畏的战士,他们为了战斗的需要锤练自己的语言艺术。
那个时期的诗歌也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大量的革命歌谣出自民间。菲利普·弗瑞诺(1752~1832)是当时着名的革命诗人,他的创作开创了美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早期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初,一些以美国为背景、美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开始出现,初具美利坚民族的特色。欧文(1783~1859)致力发掘北美早期移民的传说故事,他的《见闻札记》(1819~1820)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库珀(1789~1851)在《皮袜子故事集》中以印第安人部落的灭亡为背景,表现了勇敢、正直的移民怎样开辟美国文明的途径。诗人布莱恩特(1794~1878)笔下的自然景色,完全是美国式的,他歌颂当地常见的水鸟和野花,而且通过它们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作家的作品满怀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色彩阴暗的爱伦·坡在诗歌、短篇小说和理论批评方面达到新的水平,标志着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在艺术上的发展。
超验主义与后期浪漫主义
19世纪30年代以后,东北部沿海的美国文化中心新英格兰地区成了最早的工业区。杰克逊总统的民主主义路线又使国内的民主空气增涨。这在意识形态上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出

爱默生
现了超验主义者团体,另一 方面使一些作家产生不少疑虑,浪漫主义文学的基调由乐观转向怀疑和消极。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创作领域。以爱默生(1803~1882)为首的超验主义者为了摒弃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吸取康德先验论和欧洲浪漫派理论家的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这一派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人的价值,反对权威,崇尚直觉,主张个性解放,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的束缚,对美国作家产生不小的影响。
到了50年代,随着工业化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作家们敏锐地感受到民主制的弊病。梭罗 (1817~1862) 侧重超验主义中人的“自助”精神,主张回返自然,保持纯真的人性,因此与资产阶级社会秩序发生冲突。在霍桑与梅尔维尔身上,这种矛盾以抽象、神秘的形式表现出来。霍桑(1804~1864)深受加尔文教派的影响,又想有所摆脱,于是转向对人类状况与命运的探索,如《红字》(1850)。梅尔维尔(1819~1891)同霍桑一样,把他所感觉到的社会矛盾归结为抽象的“恶”,而“恶”的强大与不可理解使《白鲸》(1851)等作品蒙上神秘、悲观的气氛。
废奴文学
19世纪30年代之后,北部进步人士掀起越来越高涨的废除黑奴运动。黑人的处境激起许多作家的同情,从爱默生、朗费罗到惠特曼都写过反对蓄奴的诗篇。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林肯(1809~1865)称她为“发动了一次战争的小妇人”。诗人惠蒂埃(1807~1892)抗议蓄奴制的诗篇数量最多,反映了19世纪废奴运动历次重大的斗争。废奴文学虽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却推动了废奴斗争,在文学史上,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伟大的民主诗人惠特曼 美国19世纪的民主精神在惠特曼(1819~1892)的《草叶集》(1855)里得到充分发挥。他以丰富、博大、包罗万象的气魄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乐观向上精神。他歌颂劳动,歌颂大自然,歌颂物质文明,歌颂“个人”的理想形象;他的歌颂渗透着对人类的广泛的爱。诗人以豪迈、粗犷的气概蔑视蓄奴制和一切不符合自由民主理想的社会现象。他那种奔放不羁的自由诗体,同他的思想内容一样,也是文学史上的创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 美国的历史和文化

美国文化是一个逃避者文化或者叫恐惧综合症文化,因为无论从最开始五月花号上的第一批清 教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建国,还是美国因为受到了恐怖袭 击,从而派 兵阿富汗和伊拉 克,又或者是美国的一般老百姓觉得持有枪 支才是安全的保障,以至于每次自己国家出问题,都会把屎 盆子往别个国家扣的习惯中,都可以看出,美国的文化根本是恐惧,嫉妒和逃避。

7. 有谁知道美国具体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
殖民时期以前(1607以前)
在两万多年前, 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 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约有2,000万, 其中有大约100万人住在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 其余绝大部分住在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 大约1万年前, 又有另一批亚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这是后来的爱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 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渔人, 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 殖民时期(1607~1753) 1607年, 一个约一百人的殖民团体, 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 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后150年中, 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 定居于沿岸地区, 其中大部分来自英国, 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 18世纪中叶, 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 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 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 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
独立运动(1754~1783)
18世纪中叶, 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扩张, 使他们产生某种自觉, 自觉到英国的迫害, 而萌生独立的念头. 1774年, 来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费城, 召开所谓第一次大陆会议, 希望能寻出一条合理的途径, 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 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 并接受处分. 1775年, 在麻州点燃战火, 5月, 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 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 并发表有名的独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来打这场仗, 这也是最后致胜的要素. 1781年, 美军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783年, 美英签定巴黎条约, 结束了独立战争.
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国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达他们政治观念的机会. 1787年, 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 会中华盛顿被推为主席, 他们采取一项原则, 即中央的权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须有审慎的规定和说明, 同时, 他们也接受一项事实, 那就是全国性政府必须有税收、铸造货币、调整商业、宣战及缔结条约的权力. 此外, 为了防止中央权力过大, 而采取孟德斯鸠的均权政治学说, 即政府中设置三个平等合作与制衡的部门,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权占控制地位.
向西扩张(1820~1849)
19世纪初期, 数以千计的人, 越过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动, 有些开拓者, 移居到美国的边界, 甚至深入属于墨西哥的领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 开拓者勇敢、勤奋地向西寻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冲突(1850~1869)
引起内战的原因, 不单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问题, 还包括了思想上的冲突. 内战暴露了美国的弱点. 对这个国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验. 经过了这次考验, 美国才步向一个中央集权化之现代国家的坦途. 南北之间, 为奴隶问题而起争执, 南方在全国政治上的主要方针, 就在保护和扩大"棉花与奴隶"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制造业、商业和 金融的中心, 这些生产无需依赖奴隶, 这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冲突都是由来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个南方的州脱离联邦, 另组政府, 北方则表示, 为了统一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1861年, 内战爆发了, 这场美国人面对面的流血战,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严重的破坏, 而且留下深深的伤痕. 1865年, 北方战胜了, 这项胜利不但显示美国恢复统一, 而且, 从此全国各地不再施行奴隶制度.
工业化与改革(1870~1929)
19世纪初期, 美国开始工业化, 而内战之后, 则步入成熟阶段. 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 她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 机器代替了手工,产品大量增加. 全国性的铁道网, 增进了货品流通. 应大众的需要, 许多新发明应市了. 银行业提供贷款, 促成工商业经营的扩大. 故从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所谓"进步时期", 1914 年, 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美国终于被卷入大战漩涡中, 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0~1959)
经济大恐慌, 影响的不只是美国, 世界各国都受到它的打击, 经济大恐慌, 使上百万的工人失业, 大批的农人被迫放弃耕地, 工厂商店关门, 银行倒闭,一片萧条. 1932年, 罗斯福当选总统, 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 新政府虽然解决了许多的困难, 但美国的经济还是要到二次大战, 才苏醒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苏两国, 关系日趋恶化, 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 加紧准备, 一如战时, 这种状态, 被称为"冷战".
70年代中期, 经济一度复苏,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现通货膨胀. 1976年, 美国建国200周年, 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 1981年4月12日, 美国成功地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1985年, 里根连任总统, 在日新月异的人类发展史中,美国将展开新的一页.
文化
语言

虽然美国没有法定官方语言,英语是事实上的国家语言。据2003年统计,约2亿1480万(81.6%)的五岁以上人口在家只说英语。英语是最通用的交流语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也是移民归化的要求之一。一些美国人呼吁把英语提升为官方语言,有27个州已经通过地方法律确保英语的官方地位;有3个州承认其他语言与英语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语,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语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语。除英语外,使用人口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包括西班牙语(2970万)、汉语(220万)、法语(140万)、塔加洛语(130万)、越南语(110万)、德语(110万)。除了这些主要语言外,还有其他336种语言在美国被使用,其中有176种是当地土产的语言。

教育

在美国,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责任,而非联邦政府。不过,联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过控制教育基金来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有法定义务在公立学校接受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通常,18岁才可以毕业,但是许多州允许16岁以上的学生离校。除了上公立学校,家长也可以选择在家教育孩子,或送他们去教会或私立学校。高中毕业后,学生们可以选择上公立或私立大学。公立大学从联邦或州政府接受经费,也接受其他渠道的资金,但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仍需偿还学生贷款。私立大学的学费通常比公立大学还高。许多学生会在入学大学和学院前进入职场或军队以赚取学费,美军和许多私人企业也会补贴职员的高等教育学费。
美国的平均教育水平极高,联合国的经济指数调查中将美国的教育水平列为世界第一。目前有7,660万的美国人正在接受教育(从幼稚园直到大学都包括在内)。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竞争力,无论是公立或私立的。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学中,美国占168所,前20名中,美国占17所。全美有约3600所大学,因此能在全美大学排名挤进前50名的都是名校。而最有名的有六所(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史丹佛大学),因为它们不但是最难申请上的,而且在每次的全美或世界大学排名都能进前10名;超过80%的美国诺贝尔奖得主都曾在这六大名校之一学习或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哈佛大学的文、史、医则是美国公认最好的。

宗教

美国政府对于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并没有作过正式的登记,不过,2001年一次民间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6.7%的美国成年人自认为基督徒,52%的的成年人自认为属于新教的某个特定教派;24.5%则是天主教徒;而即使少如犹太教(1.4%)、摩门教(1.3%)、以及其他各形各色的宗教也都对美国文化有着深刻影响。不过,也有14.2%的人在调查中自认为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宗教气氛最浓厚的一个国家。2004年一项盖洛普调查显示,大约41%的美国人都至少每星期参加一次宗教活动(这个比例高于欧洲国家几倍:法国15%、英国7%、以色列25%)。不过全国分布的情况很不相同。比如在南方和中西部的圣经地带,人们参加宗教活动要多一些,在东北和西岸要少一些。南方州中,浸信会是最大的教派,其后是卫理公会;而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一大片地区中,天主教是占主导地位,因为当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欧洲天主教地区(如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和波兰)移民的后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和波多黎各)移民的后裔。美国其他的大部分地区的基督教人口则都是多种教派混合在一起。尽管大多数美国基督徒信奉基督教新教,但因为新教徒往往属于各个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会拥有最多的成员。
美国保障宗教自由的权利,政府实行政教分离制度,不支持也不反对任何一种宗教。但宗教在美国政治中相当活跃。大多数美国总统都宣称是基督教新教信徒,只有建国初期的几位总统是自然神论者,另有一人是天主教徒。

健康

美国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和保健技术,每年有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民前往美国以接受更好的医疗照顾,数不尽的医学技术和创新也是由美国发明的。不过,美国也面临一些公共健康问题: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有着肥胖、吸烟的问题,同时艾滋病的问题也是隐忧之一。
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美国政府并没有一套全民健保的制度,这是因为相信个人(而非社会)应该替自己负起责任。健康保险是透过私人的契约加以提供的,而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负担保险费用的人,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州政府运作的医疗援助(Medicaid)[3]使他们能够享有基础的医疗服务,但很多人仍没有得到完善的医疗服务。私人慈善机构和保险公司在医疗保健支出方面起重要作用。医疗保险在美国是员工福利的一部分,很多情况下有法律强制。同时,无论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费用,医院必须提供急诊服务。在美国,医药费是导致个人破产的最大因素。另一方面,国家在国家健康研究院这类联邦机构投入了巨额研究资金。
音乐
美国音乐的种类和风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国的文化大镕炉特色。摇滚乐、节奏布鲁斯、爵士乐和乡村音乐等世界闻名的音乐类型都是源自美国。在20世纪初,从美国灌录、复制的唱片流行音乐逐渐传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国的流行音乐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听到。
美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国原住民的传统宗教音乐,随着大量欧洲国家移民的到来,替美国音乐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乐乐谱的的色彩。之后的每波移民潮都带来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乐。大量的非裔美国人也带来了具有非洲特色的传统音乐,19世纪后期开始浮现的美国流行音乐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这些非裔美国人的布鲁斯,以及1920年代开始发展的福音音乐。非裔美国人音乐成为了美国流行音乐的根基,混合了欧洲与土着的音乐成分。美国也有大量的民间音乐以及来自乌克兰、爱尔兰、苏格兰、波兰、墨西哥和犹太人等移民的音乐。许多美国城市和乡镇也都发展出独立的地区音乐。底特律、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大城市以及数不尽的小城市都发展出自己的音乐风格。
文学
如同其他所有国家一般,美国的文学是由其独特的发展历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国是由东岸的一系列英国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国文学的传统较亲近于英国文学。不过,随着历史的进展和不断的移民潮,美国文学的特色和宽广度都已经超出英国文学的范畴。
在最早的殖民时期,美国文学主要的题材是赞扬新大陆替殖民者和欧洲母国所带来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争议也是题材之一。随着革命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独立,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潘恩等人写下的政治着作在文学和政治上都有极大影响,也催生了新国家的独立意识。写下了独立宣言并在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托玛斯·杰弗逊也被认为是美国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随着1812年战争和对于独立文学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国特色的作家如爱伦·坡等人逐渐崭露头角。奴隶制度的冲突和接踵而来的内战也对美国文学有深刻影响,到了19世纪末,由于工业化的进展和国土开拓时期的结束,美国文学脱离了原先的边境文学,马克·吐温成为第一个不在东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开启美国本土文学之先河。英国作家毛姆认为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是世界十大文学名着之一,地位更在马克吐温等人之上。
进入了20世纪,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转变使美国文学发展的更为多元和复杂。海明威反映了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厌恶情绪。1925年费滋杰罗出版《大亨小传》代表着20年代经济大恐慌前美国人的迷梦。黑人文学、南部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也在同时期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代、和新的种族、地区、社会特征都与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学和新兴的女性主义文学也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了。
影视与戏剧
并非所有的美国文化都是源自其他国家,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便都是源自美国的。英国出生的美国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拍下了人类史上第一部电影奔跑的马匹。自从那时开始,美国的电影产业便开始高速发展,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成为人类电影发展的重镇,绝大多数电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是源于好莱坞,好莱坞电影也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国每年平均产出高达800部正规电影,查理·卓别林的喜剧、依据小说飘改编的乱世佳人、和超人等电影流传至几乎每个大陆和国家,成为家喻户晓的美国象征。这些电影的出口也使美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润。除了电影之外,由迪士尼开创的卡通技术也是源自美国。
美国也是世界上电视技术发展和普及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今天,美国有着数千家电视台,电视是美国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爱看电视也是大多数美国人的少数共同特征之一。美国民众透过电视得知国内外的新闻时事,观看电影、比赛、卡通和肥皂剧。99%的美国家庭至少有一部电视机,绝大多数家庭还拥有两部。
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从美国独立直至19世纪末期,广大的土地都无人居住和拥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据并投资和开垦。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则使得快速的社会流动变的可能,而且这种趋势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
依据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借由自己的奋斗获取财富。美国梦成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无论过去或现在。在今天,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人成为合法的美国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国家。
美国教育文化概览
美国教育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教育形成于其对一定社会文化的理解,反过来又促成这一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美国人认为,社会需要各界人士的高度参与,人们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事务。换言之,人们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其职业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负起一定的责任。
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接受教育。各州都有强制性入学的法律规定。所有16岁以前的儿童,除非有严重残疾,必须进学校学习。美国有80%的孩子能接受中等教育,50%的中学毕业生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美国有些学校为公立。公立学校由地方财政来支持,并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私立学校一般都要收费,不直接接受社会管理。私立学校分为两类:宗教学校和非宗教学校。
宗教学校由宗教团体支持,占私立学校的绝大部分。非宗教性质的私立学校主要为中学或学院。
公立学校承担着88%美国儿童的教育任务。美国的公立学校有四个特点:地方管理,不受宗教影响,男女同校,财政支持。每个州均选举或指定一个州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公立学校不讲授宗教课程。由于美国公立学校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各种宗教信仰的孩子在一起上课。这种不分宗教派别的公立教育使得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
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美国的学校把教学的实用性放在首位。按照杜威的哲学,最有用的知识是那些可以应用的知识。这一观点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愿讲授那些很快就被遗忘的没有用的东西,他们希望培养人们的观念和技能,造就有用的、负责的、快乐的人。
美国各类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课上任何时候都鼓励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课堂参与的程度被列为期终的成绩评定。在课上教师不仅仅提供给学生食物——知识,而且通过实际练习教给学生学会如何自己获取食物的技能。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安排课外活动。
长期以来,美国高等教育至少在数量上一直领先于世界。1825年英国仍然只有两所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然而这时的美国尽管人口不多,但却拥有50多所学院。现在美国除初级学院、师范学院和一些特殊学校之外,有2000多所大大小小的、公立的或私立的、出名的或不出名的大学、学院或其它类似的教育机构。美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在高速发展,并早已远远超过了欧洲。
最早的大学由私立慈善机构设立,这些机构大多为宗教团体。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都是私立大学。每个州在其本土内都至少建有一所大学,大一点的州有几十个校区。有些州立大学是综合性的,可以提供各类教育,但也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院,比如农学院等。近来一些这样的学院已转为综合性大学。每所州立大学都向本州的居民免费或收取较低的费用提供教育机会,当然学习过程中的书本费、生活费由自己负担。一些大学由较大一点的城镇支持,一些原为私立的大学如今部分或全部由城镇支持。较大的私立大学有许多优势——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长期的信誉。他们不断地通过校友会筹集巨额资金。
小费与礼节
关于小费
在美国接受服务之后有付小费的习惯。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不太习惯。在西海岸的城市,很多都把小费写在账单上。小费是对劳动的报偿,有很多以此为生的人,所以要支付小费。
开门服务员机场搬运人员
每件行李$1-2。下雨时不好叫出租车,叫到出租车给小费$1。
餐馆用餐时
消费额的15%-20%是用餐后恰当的小费金额,但当餐馆收取服务费时可相对减少小费金额。另外,在酒吧每杯酒给调酒员$1。
出租车
小费为总额的15%。至少给$1。人数多或行李多时还要相应增加。
机场小巴
$1-3组有,按规定线路运行的大巴可以不给小费。
饭店搬运行李员
一件行李$1。
看大门的人
如果只是简单的问题不要小费,但是如果请他帮忙买比较难买的票的话根据难易度给$10、20、30的小费
打扫房间的人
如果是叫人来的话一般是服务费的10%-15%,要毛巾等物品的话$1。
观光巴士
大型观光巴士1日游或专线游$1-2,小型面包车1日游$5

基本的礼仪常识
美国是一个习惯、宗教、文化等有众多不同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与人接触时要多加小心。同时,遵守公共礼仪是必须注意的。稍有不慎也许会引起诉讼。这就是美国社会。
稍与人碰撞就说声“ Sorry”“Pardon”以示歉意
给别人添麻烦或要求别人让开时,常说“ Excuse me”
在邮电局及公共场所要排队等候。不过超市除外。
一般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如果你想吸烟时,别忘了向周围的人问一声:“ May I smoke?”
遵守“女士优先”。坐电梯等场合,让女士,尤其是年长的女士先行。
给老人孕妇让座!
在私人住宅厕所不使用时不要关门
不论在什么场合与人打招呼先说声“ Hi”或“Good Morning”
在酒吧等允许饮酒的场所要携带身份证明,几乎所有的州允许饮酒的年龄为21岁以上
饮酒必须在餐馆、酒吧、夜总会等褂讪场所。严禁在公园或者边走边饮酒
美国除褂讪的吸烟场外,禁止吸烟、严禁边走边吸烟
在美国,有些餐馆对着装非常严格,着休闲服装的人不得入内,特别是高级饭店,预定座位时最好确认一下对服装的要求

8. 美国的多元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哪些不同呢

地域以及人口等因素。

任何国家需要传承的都存在差异,所以每个国家的文化也存在差异,看起来类似,但也存在意义上的不同,那么,美国的多元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哪些不同呢?中国文化几千年,古老的岁月存在无尽的财富,文化也一样,时间越长,价值结越高。然而像千年古树,根深蒂固,生机勃勃;含有部分的枯枝败叶。中国先哲留下宝贵的历史遗迹,留下历史包袱。望着这棵参天大树,会被苍劲而折服,你想象有多少秘密隐藏在其中。

汉族占总人口的90%,其他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与汉族差异不大,中国是单一人种和文化的国家。儒、佛以及道家文化形成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对国人的思行占有统治级别的地位。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尤为突出。美国属于移民国家,人口构成复杂,世界各国在这里聚会,各种文化辉映,形成多元文化的特点。美国文化存在多元化这种显着的特点,带有时代气息,随时代的变化而逐渐的发生变化。

9. 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不同在哪

1.历史底蕴不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中华文化起源于华夏文明,从远古至秦、汉,为中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汉朝之后,历经在北方异族多次入侵与统治,而被鲜卑、蒙古人、满洲人等统治中国的人影响。

美国文化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

2.精神内涵不同

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

3.影响力不同

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外,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地。

美国文化主要是外来文化汇聚而成,对别国影响力比较小。

(9)美国历史与文化考什么不同扩展阅读:

中华文化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请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10. 美国文化与历史

在四万多年前,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当哥伦布到达他认为的新大陆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约有3,000万,其中有大约2000万人住在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 其余绝大部分住在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 大约1万年前,又有另一批亚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这是后来的爱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渔人,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
殖民时期
1607年,一个约一百人的殖民团体, 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多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18世纪中叶,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 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
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扩张,使他们产生某种自觉,自觉到英国的迫害,而萌生独立的念头。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反倾销。1774年,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所谓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寻出一条合理的途径,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1775年,在马萨诸塞州莱克星顿点燃战火;1776年5月,在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发表着名的《独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来打这场仗。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扭转了独立战争初期的不利的态势。此役使美国人民信心大增,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相继参战。1781年,约克城战役大捷,美军赢得决定性的胜利。约克敦战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会中华盛顿被推为主席,他们采取一项原则,即中央的权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须有审慎的规定和说明,同时,他们也接受一项事实,那就是全国性政府必须有税收、铸造货币、调整商业、宣战及缔结条约的权力。此外,为了防止中央权力过大,而采取孟德斯鸠的均权政治学说,设置三个平等合作与制衡的部门,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权占控制地位。
19世纪初期,数以千计的人,越过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动。有些开拓者,移居到美国的边界,甚至深入属于墨西哥的领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开拓者勇敢、勤奋地向西寻求更好的活。
引起南北战争的原因,不单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问题,还包括了思想上的冲突。内战暴露了美国的弱点。对这个国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验。经过了这次考验, 美国才步向一个中央集权化之现代国家的坦途。南北之间,为奴隶问题而起争执,南方在全国政治上的主要方针,就在保护和扩大“棉花与奴隶”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制造业、商业和金融的中心,这些生产无需依赖奴隶,这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冲突都是由来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个南方的州脱离联邦,另组政府,北方则表示,为了统一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1861年,内战爆发了,这场美国人面对面的流血战,打了四年,南方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留下深深的伤痕。1865年,北方战胜了,这项胜利不但显示美国恢复统一,而且从此全国各地不再施行奴隶制度。
19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工业化,而内战之后则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从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所谓“进步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被卷入大战漩涡中,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
在战后的10年间,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可说是个无生气、无感情、属于商人阶级的10年。据1929年统计,居城与居乡的比率是56:44,这时举凡现代生活的特色,诸如汽车、电话、收音机、洗衣机,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战后经济呈现极度的繁荣,原因有二, 一为政府不再干涉私营企业且有立法保护之;二为新技术的带动。虽然经济成长很快,但是基础不稳。
经济大萧条影响的不只是美国,世界各国都受到它的打击。经济大恐慌使上百万的工人失业,大批的农人被迫放弃耕地,工厂商店关门,银行倒闭,一片萧条。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新政府虽然解决了许多的困难,但美国的经济还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苏醒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轴心国的战败、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和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世界被分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美苏及其各自阵营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加紧准备,一如战时。这种状态,被称为“冷战”。
美国历史自1960以来,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经济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仍旧是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继续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1960年代中期,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此外,由于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中,6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70年代初期,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大恐慌以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现通货膨胀。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了苏联,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两大阵营之间意识形态的壁垒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在最早的殖民时期,美国文学主要的题材是赞扬新大陆替殖民者和欧洲母国所带来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争议也是题材之一。随着革命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独立,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潘恩等人写下的政治着作在文学和作家如爱伦·坡等人逐渐崭露头角。奴隶制度的冲突和接踵而来的内战也对美国文学有深刻影响,到了19世纪末,由于工业化的进展和国土开拓时期的结束,美国文学脱离了原先的边境文学,马克·吐温成为第一个不在东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开启美国本土文学之先河。进入了20世纪,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转变使美国文学发展的更为多元和复杂。海明威反映了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厌恶情绪。1925年费滋杰罗出版《大亨小传》代表着20年代经济大恐慌前美国人的梦想。黑人文学、南部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也在同时期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代、和新的种族、地区、社会特征都与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学和新兴的女性主义文学也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了。
电影的发展主要源自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电视技术发展和普及最早的国家之一。英国出生的美国摄影师爱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拍下了人类史上第一部电影奔跑的马匹。自从那时开始,美国的电影产业便开始高速发展,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成为人类电影发展的重镇,绝大多数电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是源于好莱坞,好莱坞电影也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国每年平均产出高达800部正规电影,查理·卓别林的喜剧、依据小说飘改编的《乱世佳人》、创下史无前例票房的《泰坦尼克号》、《超人》、《蝙蝠侠》、《阿凡达》等电影流传至几乎每个大陆和国家,成为家喻户晓的美国象征。这些电影的出口也使美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润。除了电影之外,由迪士尼开创的卡通技术也是源自美国。
元旦(New Year's Day)——1月1日
马丁·路德·金日(Birthday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1月第三个星期一
华盛顿诞辰日(Washington's Birthday)——2月第三个星期一
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5月最后一个星期一
美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7月4日
劳动节(Labor Day)——9月第一个星期一
哥伦布日(Columbus Day)——10月第二个星期一
退伍军人节(Veterans Day)——11月11日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11月第四个星期四
圣诞节(Christmas Day)——12月25日

阅读全文

与美国历史与文化考什么不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