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沙县有多少年历史

沙县有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16 06:17:44

Ⅰ 沙县是福建哪个市

沙县,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以县治所在地南端有一块沙源地而得名。

在古代,沙县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较为便利的交通,成为商贾云集之地,人称“金沙县”。几千年来,沙县这片土地上,也走出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风云人物,清朝干隆时期的着名儒将罗英笏,就是沙县人。

商贾云集之地,往往又是文化习俗融合汇聚之地。在南来北往饮食文化习惯的碰撞和融合下,沙县逐渐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小吃风格。沙县小吃中比较典型的豆腐、腊鸭、扁肉、粽子、糍粑,以及各类面食,都是中原饮食中的常见品种,并非沙县独有。

沙县小吃的影响力

10年前,沙县小吃已经作为中国小吃界的后起之秀,在业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0年来,沙县小吃在全国遍地开花,将门店开到你的身边——不管你是在商业中心、城中村,还是城乡结合部。

数据显示,目前沙县小吃在全国开了大约8万家门店,是麦当劳的30多倍,是肯德基的20多倍,营业收入达到了100多亿元——那可是几元一份累积起来的。因此,有人将沙县小吃誉为“中国的麦当劳”。

Ⅱ 沙县的历史来历简便

沙县县名是因县治所在地南端有沙源地而得名,别称沙阳。884年,沙县治所由沙源地迁往沙溪水北凤林岗(现沙县人民政府驻地凤岗街道)之后,相传沙溪流经沙县城关河段(沙县县治在沙溪之北)水中有一条“虬”,即“无角龙”,故此河段又称虬江、虬溪,沙县又别称虬城。
沙县步行街夜景
沙县夏、商时代属扬州。周朝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辖地。秦属闽中郡。汉初为闽越国领地。汉昭帝神爵四年(前58年)属会稽郡冶县,汉建安初(196年)属南平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为吴国建安郡南平县境地。东晋太元四年(379年)改南平县为延平县,同时在延平县南乡沙源地设沙戍。东晋义熙中(405~418年)设沙村县,属建安郡。宋、齐建置、隶属不变。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改名为沙县,隶属建州。后并入建安县。唐永徽六年(665年)又复置,从此县置至今。
沙县大历十二年(777年)属汀州。五代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改属剑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为别于蜀之剑州,闽之剑州改称南剑州,沙县隶属南剑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大德六年(1302年),南剑州分别改为南剑路、延平路;至正末(1360年)陈有定据守延平路,沙县为陈有定辖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平陈有定,改延平路为延平府。清袭明制。元、明、清三朝,沙县隶属不变。
沙县自晋未建县,历经宋(刘宋)、齐、梁、陈、隋、唐,皆为蛮荒之地,唐永徽六年(655年)之前,随设随废。
民国初废除府、州制,民国三年(1914年)实行省、道、县制,沙县属建安道;民国十七年废道,沙县直属福建省。民国二十二年12月14日,“福建事变”中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将沙县划归延建省,在延建省政府成立之前,政务由设在福州的闽海省省府兼理。
1934年1月,中华共和国失败。中国工农红军攻克沙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沙县革命委员会,2月底,红军撤离。
红军撤离之后,沙县仍为国民党统治区。民国二十三年末,福建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沙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全省设7个行政督察区,沙县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6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沙县,成立沙县人民民主政府,隶属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2月,属福建省南平专员公署。1970年7月1日改属福建省三明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撤销三明地区行政公署,改设三明市,沙县为三明市辖县。

Ⅲ 沙县小吃中的沙县是指哪里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北纬26°06′-26°41′,东经 117°32′-118°06′,闽江支流沙溪下游,位于南平和三明市之间。总面积1815.09平方千米。2003年末,户籍人口24.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0万人。通行闽中方言永安话。 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东出南平至福州,西过三明至厦门,北上浙赣至京,自古即为闽西北重要商品散地。 县人民政府驻凤岗街道,全县辖2个街道、6个镇、4个乡:凤岗街道、虬江街道、青州镇、夏茂镇、高砂镇、高桥镇、富口镇、大洛镇、南霞乡、南阳乡、郑湖乡、湖源乡。 闽中明珠──沙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县份。从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年)设县,有着1600年的发展历程。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闽江支流沙溪下游,距省会福州市约200公里,距三明市和南平市分别为20公里、60公里。沙县建县已有1600多年,自古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金沙县”之称;全县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辖6镇4乡2街道和1个省级开发区,总人口24.2万人。 沙县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全县有耕地面积19.58万亩;林地面积2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9%;竹林面积42万亩,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南方重点林区县、福建省竹子重点产区。河流水力资源蕴藏量25.72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6.6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25亿千瓦时;矿藏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已发现具有一定储量和开采价值的矿藏有石灰岩、钾长石、黏土、高岭土、石英石等。 沙县是闽中重要的交通枢纽,福银高速公路、鹰厦铁路、205国道、沙溪河航运和规划建设中的向莆快速铁路横贯全境,兴建中的三明机场距城区仅3公里,公路、铁路、水路畅达,交通十分便捷。近年来,随着向莆快速铁路、三泉高速公路、厦三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相继动工建设,特别是向莆快速铁路在沙县设立联轨站,并与三明机场及高速公路互通口集中建设,实现铁路、机场、高速公路“三位一体”建设方案的基本确定,成为福建省四个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邮电通讯发达,已建成6万多门程控电话和无线通讯等一批电信设施,可直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和世界182个国家和地区。水电设施齐全,城区日供水能力达5.5万吨,供水普及率达100%,相继建成了城区3座变电所,完成了供电网改造,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县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 沙县山川秀丽,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迥异,名胜古迹众多。有淘金山长达38米的华夏第一岩雕卧佛、省级名胜风景区七仙洞、省级楠木林自然保护区罗卜岩以及“十里平流”、“七峰叠翠”、“洞天瀑布”、“二十八曲”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东南沿海现存最大的城隍庙等古迹。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文体事业进一步繁荣,沙县肩膀戏饮誉澳门,并先后到四川、湖北等地演出,获得了全国第五届民间艺术会演金奖。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等系列荣誉称号。 沙县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质量较好的县份,1999、2002年两次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在\'2004福建省县级经济评价中,被福建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评定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县份之一。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沙县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林业、金属深加工、生化等工业主导产业。竹业、畜禽业、茶果业和沙县小吃业成为农业农村特色经济,获得“中国竹席之乡”、“中国小吃之乡”荣誉称号。 晋义熙中(405—418)建沙村县,唐武德四年(621)改名沙县,永徽六年(655)之前时设时废。历属建州、汀州、剑州、南剑州、南剑路、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1934年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在沙县建立苏维埃政府。1949年6月16日解放,历属南平专区、三明专区(地区)、三明市。 1995年,沙县辖凤岗镇、青州镇、夏茂镇、高砂镇、高桥镇、虬江乡、琅口乡、西霞乡、南阳乡、郑湖乡、大洛乡、湖源乡、梨树乡、富口乡、南霞乡,13个居委会、158个村委会。 2000年,撤销大洛乡,设立大洛镇;撤销际口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凤岗镇;琅口镇古县村划归凤岗镇管辖。区划调整后,沙县辖8个镇、6个乡:凤岗镇、青州镇、夏茂镇、琅口镇、高砂镇、高桥镇、富口镇、大洛镇、虬江乡、南霞乡、南阳乡、郑湖乡、湖源乡、梨树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2854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风岗镇 67320、青州镇 21630、夏茂镇 23746、琅口镇 9787、 高砂镇 15251、 高桥镇 13142、富口镇 14184、 大洛镇 9398、 虬江乡 12293、南霞乡 8635、际口乡 4775、 南阳乡 8065、 郑湖乡 9154、湖源乡 5320、梨树乡 5848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2]264号)批复同意沙县撤销梨树乡,并入夏茂镇、高桥镇:梨树、中堡、月邦、坡后4个村并入夏茂镇,新桥、池窠、泉水峡3个村并入高桥镇。2002年底,沙县辖8镇5乡:凤岗镇、青州镇、夏茂镇、琅口镇、高砂镇、高桥镇、富口镇、大洛镇、虬江乡、南霞乡、南阳乡、郑湖乡、湖源乡。 2003年8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闽政文[2003]258号)同意沙县凤岗镇虬江乡和琅口镇撤并整合为凤岗和虬江两个街道办事处:(1)撤销凤岗镇、虬江乡和琅口镇,设立凤岗街道办事处、虬江街道办事处。(2)凤岗街道办事处辖原凤岗镇的城西、府西、春晖、东门、城北、莲花、石桥7个居委会和大洲、西门、西山、北门、东山、庙门、西霞、村头、根坑、漈(石亥)、祭口、古县12个村委会,以及原虬江乡的西效、三姑、际岩、垄东、井后、水美、龙坑、灵元8个村委会。凤岗街道办事处驻城西南路(原凤岗镇政府驻地)。(3)虬江街道办事处辖原凤岗镇的城南居委会、水南村委会和原虬江乡的金泉、墩头、洋坊、长红、官南5个村委会,以及原琅口镇的茅坪、麦元、曹元、镇头、茶丰峡、田坑、田口、肖墩、山峰、安坪、后底、琅口、柱源13个村委会。虬江街道办事处驻洋坊村。(三明市人民政府2003年9月22日批复 明政文[2003]118号) 2003年,沙县辖2个街道、6个镇、4个乡:凤岗街道、虬江街道、青州镇、夏茂镇、高砂镇、高桥镇、富口镇、大洛镇、南霞乡、南阳乡、郑湖乡、湖源乡。

Ⅳ 沙县究竟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到处都是沙县小吃

在中国各地,沙县小吃可谓是最常见的街边食肆之一,很多人都曾在沙县小吃用过餐,沙县小吃的寻常可见往 往也使我们对之熟视无睹。究竟什么是沙县小吃,与沙县有何关系,沙县小吃从离开沙县本土到扎根各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沙县地处福建省中部偏西北,闽江三大支流西沙河下游,东邻尤溪、南平,南接大田,西靠三明、明溪,北连顺 昌、将乐。全县面积1 815 平方千米,境内人口26 万。沙县设县于东晋年间,迄今已有1 600 多年历史,为闽西北重 要商品集散地。今日之沙县是福建省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之一

从沙县到全国各地,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沙县小吃”及其文化建构。沙县本地的小吃被当地人视为传统、纯 正的沙县小吃,乃至基于其日常经验与地方的认同,他们依旧青睐拥有悠长历史、手工制作、慢工细活的滨河路正 宗小吃,且不太接受近年产生的,更多带有展演意味的沙县小吃。

与之相对,在作为沙县旅游名片与文化展演的沙 县小吃中,我们可以看见行政力量、资本运作、旅游开发与大众传媒的身影。在大众旅游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背景 下,沙县小吃被抽离出原有脉络,经历了口味和空间上的重构,成为一种被建构的游客体验和想象,并因此成就了 以小吃闻名的沙县,

而遍布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则是一种地方化与标准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地方化体现于各地沙 县小吃对各地饮食习惯的妥协与接纳,而标准化则是各地沙县小吃之所以成为“沙县小吃”的重要原因。另外,在 政府的鼓励下,私人投资的小吃快餐加盟店也在悄然兴起。

Ⅳ 沙县小吃的历史

追溯沙县“原创”小吃的源头,必须从400多年前那个悲壮而又感人的故事开始。

元末明初,日本分裂为南北朝,西南各领主为了筹集响款,常派武士到中国沿海抢掠。南朝覆灭后,一部分不愿归顺的武士下海为寇,有组织地对中国沿海实施海盗行为,倭寇成了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百姓的大灾难。

嘉靖三十四年起,倭寇沿海南下福建一路抢掠烧杀,福宁、流江、福安、相继遭灾。嘉靖四十一年四月,大股倭寇进攻长寿、江田福清。福建各地军民奋起反击,但最终抵不过剽悍的日本浪人,百姓死伤无数。于是,福建巡抚向朝廷请援,朝廷令浙江就近增援。浙江总督命参将戚继光率所部6000余人由浙江入闽。在这6000将士中,有位沙县藉“原”姓将士将祖传的烧饼开个口,将各种山珍海味剁成馅填入其中,系在战士脖子上,一边吃,一边作战,俗称“光饼”。同年八月,戚继光率部在福宁的横屿与倭寇展开激战,戚家军个个奋勇争先,杀敌立功。经过三个时辰的战斗,全歼倭寇,斩首2600余级,夺回百姓3700余人,打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后来,为纪念这位抗倭将士,沙县人在原氏“光饼”的基础上,结合沙县特有的优质食物,逐步发展了多系列、多品类的着名沙县原创小吃,如扁肉(混沌)、芋饺、米冻、豆腐丸、香芋饼、青草冻等等,成为当地居民最喜爱,最推崇的乡土美食。改革开放后,沙县“原创”小吃逐步从沙县风靡全国各地乃至美国、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始了浪漫全球的旅程。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国内外食客推崇和赞赏东晋义熙年间,从中原举家迁移的客家先祖们在沙县打尖休息,一些省时省钱、方便简捷的食品(如拌面等)成了他们的日常饮食,它们就是最初的沙县小吃。经过1601年的发展,如今沙县小吃品种多达240个,其中36种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沙县小吃”已经成为福建着名商标。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小吃之乡”及“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称号。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闽江支流沙溪下游,建县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自古即为闽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素有“金沙县”之美誉。沙县小吃是沙县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年来蓬勃发展,遍布全国各地,全县在外经营沙县小吃达1万多户5万多人,沙县17万农业人口中有5万多农民在外经营“沙县小吃”,全国各地开店1.3万多家,沙县小吃业年收入达5亿元。

Ⅵ 福建沙县小吃的起源

沙县小吃始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义熙年间,历史悠久。此地的先民都是中原各地汉族的后裔,使沙县小吃蕴含着古老汉族饮食文化的“基因”,如闻名遐迩的沙县腊鸭(现称板鸭),是在洗净的鸭肉抹上盐、姜等佐料腌渍起来,然后风干、晒干或烘干而成,基本承袭了周代的制作方法;白嫩的沙县豆腐,不是用石膏或盐卤点卤,而是用隔夜的老浆水,这种方法则来自汉时淮南王的刘安。

沙县地处闽西北山区的沙溪下游,在旱路难行的古代,这里曾经是相当繁华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当时的城关,可谓“江中百舸争流,陆上商贸云集”,闽西北和闽西一带的大米、木材、笋干、茶叶、香菇等土特产,大都汇集到沙县,再通过沙溪、闽江运至东海之滨的福州。因此,福州、汀州、闽南、尤溪、莆田以至江西、浙江等地客商,都纷纷到这里经营药材、布匹、山货、鱼货、凉果等等,不仅促进了沙县小吃的繁荣,而且使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特点,又有汀州一带的客家的风味,形成了用料以面、豆、肉为主,制作比较精细,口味清、淡、鲜和用料以米、薯、芋为主,制作比较粗放,口味咸、辣、酸两大流派。当时,沙县的商贸以小商贩、小店居多,饮食既有所讲究、又不想花大钱,小吃便顺此潮流,重在经济实惠,并延续至今,成为它能够进军各地的主要优势。

沙县小吃,一般分为米类,比如炒白粿、鸭汤粉干、米冻皮、喜粿团等;面粉类,包括馄饨、拌面、烧麦、花椒饼、荷叶包等;豆类,其中有夹心豆腐丸、玉卷豆腐、煲豆腐、梅花豆腐等;其它还有芋包、牛粉肠、夏茂烤鸭等。在众多的小吃中,传统名牌小吃有50种,馄饨(亦称扁肉)、芋包、烧麦、包心豆腐丸、米冻、米冻皮、喜粿、鱼丸、花椒饼、泥鳅粉干为十大品种,而前面4种为全国品牌的小吃。

沙县馄饨,与饺子有亲缘关系,已有1400多年历史,北齐颜之推就如是说:“今馄饨,形为偃月,天下之通食也”。沙县馄饨与众不同之处是:皮薄馅多,馅肉是用木槌捶打而成,包制时视不同口味,再适当加上葱白、虾肉等,配以高汤、味精、香油、葱花、米醋等佐料,吃起来脆嫩美味、清爽可口,1997年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烧麦,原名为梢梅,因蒸时竖立,上部形似梅花而得名。沙县烧麦与其它地方的烧麦相比,有它自己有特色,如烧麦皮坯是用冷水、而不是用温水或热水和面;个小似山枣,蒸熟后呈透明状,显得小巧玲珑、晶莹如玉,也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沙县芋包,是古代客家先民用当地盛产的薯芋,代替面粉做成的包子。现在的沙县芋包,是用菜芋和木薯粉制成,馅料有水发笋干、豆干、生姜、葱白、香菇、虾仁、瘦肉等,可拌吃、也可煮吃(称芋饺)。芋包煮熟后,放入盛有加进酱油、味精、猪油、芝麻油、葱花、胡椒粉和醋的高汤里,吃起来嫩滑软韧、清香可口,2000年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沙县包心豆腐丸,是以沙县豆腐和地瓜粉为主料,加上盐、味精搅拌成豆腐泥包上用五花肉、香菇、虾仁、葱白、生姜、芝麻油等做成的馅。吃起来外嫩润、内味美,在第三届全国烹调比赛中荣获银奖。

Ⅶ 沙县在哪个省

沙县在福建省,具体在中部的三明市。

1934年1月,中华民国被打败。中国工农红军攻占沙县,成立了中国苏维埃共和国沙县革命委员会。2月底,红军撤退。

红军撤退后,沙县仍在国民党的控制之下。2003年底,福建省设立了10个行政监督区,沙县第三行政监督区;2004年,全省设立了7个行政监察区,沙县设为第二个行政监察区。

1949年6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沙县,成立沙县人民民主政府,隶属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2月,属福建省南平专员公署。1970年7月1日改属福建省三明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撤销三明地区行政公署,改设三明市,沙县为三明市辖县。

(7)沙县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沙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福建省竹子重点产区。萝卜岩南木种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以楠木为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县小吃世界闻名。

有开县祠堂灵卫寺、唐代兴国寺、宋代理学家罗从严寺、明起义领袖邓茂奇山寨、清代城隍庙和中国最大的石雕山卧光佛。

Ⅷ 沙县小吃是什么它发源于哪个省份

沙县小吃遍布全国各地,不论是省会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能看见沙县小吃的踪迹,沙县小吃的历史很悠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在民间享有极高的普遍性,有着古代汉族传统饮食“活化石”的称号。

一是价格经济实惠,正常来说三、五元就可以搞定一次用餐。二是口味方面,沙县小吃一般都是小店,商家也都是当天制作,比如扁肉就是再点现做。三是店面简单,很多小店都开了很多年,旧旧的店让周边居民都有着浓厚的亲切感。比如在我老家湖南邵阳,也有着一些沙县小吃,在原有的特色里面,还融入了我们当地的口味。

沙县小吃在推广之初,沙县政府是花了大力气的,甚至出台政策鼓励机关干部停薪留职出门开沙县小吃店。

Ⅸ 沙县小吃有什么故事来历

沙县小吃的故事和来历:

1、元末明初,日本分裂为南北朝,西南各领主为了筹集响款,常派武士到中国沿海抢掠。南朝覆灭后,一部分不愿归顺的武士下海为寇,有组织地对中国沿海实施海盗行为,倭寇成了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百姓的大灾难。

2、嘉靖三十四年起,倭寇沿海南下福建一路抢掠烧杀,福宁、流江、福安、相继遭灾。嘉靖四十一年四月,大股倭寇进攻长寿、江田福清。福建各地军民奋起反击,但最终抵不过剽悍的日本浪人,百姓死伤无数。于是,福建巡抚向朝廷请援,朝廷令浙江就近增援。浙江总督命参将戚继光率所部6000余人由浙江入闽。

在这6000将士中,有位沙县藉“原”姓将士将祖传的烧饼开个口,将各种山珍海味剁成馅填入其中,系在战士脖子上,一边吃,一边作战,俗称“光饼”。同年八月,戚继光率部在福宁的横屿与倭寇展开激战,戚家军个个奋勇争先,杀敌立功。经过三个时辰的战斗,全歼倭寇,斩首2600余级,夺回百姓3700余人,打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3、后来,为纪念这位抗倭将士,沙县人在原氏“光饼”的基础上,结合沙县特有的优质食物,逐步发展了多系列、多品类的着名沙县原创小吃,如扁肉(混沌)、芋饺、米冻、豆腐丸、香芋饼、青草冻等等,成为当地居民最喜爱,最推崇的乡土美食。

Ⅹ 福建省一个县,小吃闻名全国,建县历史1600年吗

沙县,古名沙阳,简称虬,隶属福建省三明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闽江支流沙溪下游,位于南平和三明市之间,介于北纬26°06′-26°41′,东经117°32′-118°06′之间,东出南平至福州,西过三明至厦门,北上浙赣至中原华北,自古即为闽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对于沙县来说,虽然总人口不到30万,但是其却将沙县小吃做到了全国各地。而这,无疑是令人称赞的地方。

最后,很多人提到沙县,第一反应就是沙县小吃。沙县小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起源于夏商周、晋、宋中原黄河流域中华饮食文化,在民间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沙县小吃传承了古代中原华夏民族汉族的食文化,以其风味独特、做工精细、品种繁多和经济实惠而着称,共有162个品种,常年上市的有47多种。据统计,全国沙县小吃店超2万家,几乎是肯德基的5倍,麦当劳的10倍,可谓覆盖了全国各地。如今,沙县总面积达1815.09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27万人。

阅读全文

与沙县有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