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能解释一下贵阳有“九门四阁十三关”之称
准确的说是九门四阁十四关
对于我们长期生活的城市,我们早晚都在与它打交道,所以我们最了解它、最熟悉它,其街道的走向,商场的位置,基本上都能一一说出。但是,对于它的过去,它的历史,它有多少城门,有几座楼阁,周围有哪些关隘,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并不一定都清楚。尽管有些名称至今还在延用,但大多“名存实亡”,如果还有那么一点“实”,也仅是些残垣断壁,败楼朽阁,碎砖旧石而已。
“贵阳”一名,人们习惯地以为源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建置的贵阳府。但查阅史料,我们发现,贵阳一名早在贵阳府之前就已经存在,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曾有两处就提到“贵阳”二字,曾有“贵阳八景”记载。为什么叫“贵阳”,有“贵山之阳”之说,也有贵阳是贵州的别称之说,至于哪种更科学更准确更符合历史,这个问题还有待考证。
旧时的城,由于防御的需要,都筑有围墙,有墙就有门,有门一般就有楼。城内是官府办公和居民生活的场所,因此就有衙门、民房和楼阁。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而城在通往四面八方的驿道上都设有关卡,用于防止敌人入侵、控制人员往来,查验货物进出等。旧时的贵阳城,就有“九门四阁十四关”之说。
贵阳城垣,修建的确切年代因历史久远,资料缺乏无从稽考。可查的最早关于贵阳城的记载,是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宣慰史范汇写的《八番顺元宣慰使题名碑记》,“我军到其地,诸部悉归顺,始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改贵州为顺元,屯住城中”。文中虽提及“城”,但过粗略只能想象。明郭子璋《黔记》说:“国初建贵州省城,率因元旧城址狭隘,城垣卑薄。”清《贵阳府志》载“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也。顺元旧设土城,东、南、西三面与今城同。北面仅至今钟鼓楼。”由此可见,贵阳在元代就有城,只不过是土城而已。
明清两代,先后曾两次对贵阳城进行了扩建。随历史的推移,明朝在贵州的行政机构曾几次易名,时间的流逝人口也逐年增多,原来城池当然拥挤,不敷所用。因此在元城基础上,洪武十五年(1382年),镇远侯顾成、都指挥马烨建进行了第一次扩建。甃以石,门五:东曰武胜,南曰朝京,次南曰德化,北曰柔远,西曰圣泉。清《贵州通志》对贵阳城的记载,除了马烨建将北门由钟楼拓展至今喷水池外,城门名称也有所变化,但其格局基本上与明朝大体相同。此次扩建,土城墙改为石墙,比之以前更加规模和完整,俗称贵阳老城或旧城。
明万历年间,播州杨应龙起事,多次扬言渡乌江逼贵阳。天启初,贵州发生奢(奢崇明)安(安邦彦)事变,贵阳城被困十月余,城内粮道断绝,居民饿死无数。于是明中央政府决定修筑贵阳外城。天启六年(1626年),贵州总督张鹤鸣、巡抚王瑊于北门外增砌外城六百余丈,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至此,经过多次维修和两次大规模的扩建,贵阳城垣全部建成。包括内城(老城)和外城(新城)两大部分,中间以北门连接,共九个城门,即老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北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和新东门。它的形状南北长,东西狭。它的范围,包括了今贵阳市环城路以内的地区。
老东门:明代称武胜门,清代称昭文门。在今文昌巷,文昌阁就建在老东门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墙,墙高二丈七尺,城门曾被毁,前几年修复。城门有联:“楼伫蟾光先人座,山随龙势远穿城”。
大南门:明代称朝京门,清代称迎恩门,这是通往贵州南部惠水、长顺、罗甸等地古驿道必经之地。在今大南门南明桥北转盘处,旧境不见,前几年改建为大南街心花园,塑兰花城雕。
次南门:明代称德化门,清代称广济门。城门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墙上建有回龙寺、关帝庙,解放后寺庙改建,墙长杂草,一片荒凉。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门有联:“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
大西门:明代称圣泉门,清代称振武门。在今交通街与瑞金中路交汇处。旧时门外多为菜地,市西一带只有几户人家,河岸皆为稻田,城门不很热闹,但到市西的桂月寺、华家松山、后期的慈母园等都要由此经过。有门联:“近听河声宜洗马,远窥山意欲搏狮”。
北门:明代称柔远门,明代称布德门。在今喷水池,是旧城与新城的分界线,也是连接旧城和新城的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贵州,修城内马路,城门被拆除,南北遂贯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筑台塑周西成铜像一座,俗称“铜像台”,解放后改建为街心花园,如今成为各民族节日的庆典场所。有联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
威清门:俗称威西门,在今威清路,即黔灵西路上端。因此门可通威清卫(即今之清镇县。清镇系由威清卫、镇西卫各取一字合称得名),有门联:“蜂挺狮形争巽位,岭穿龙脉演乾爻”。
六广门:在今中华北路与白鹭巷交汇处。此路是明代贵阳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门可通龙场(今修文)六广河,城门因此得名。
洪边门:也称红边门,在今普陀路与豆腐巷交汇处,因此门可通洪边十二码头(即今开阳)而得名。城门联为:“隔岭田耕乌党近,插云山拥鹿疃高”。
小东门:也称新东门,在今黔灵东路与余家巷交汇处,因次于城内之东门而得名。城门有联:“谷播元辰农待雨,花探上巳女如云”。写出了城门的田园景色。
贵阳的“四阁”,现存在的只有文冒阁。其余的皇经阁、灵官阁、玉皇阁均已消失,而其遗址今在何处,即便是土生土长的 “老贵阳”,知者已不是很多。
文昌阁:贵阳原有两个文昌阁,一个是原建在城内府桥上的文昌阁,已不存在,早被人们遗忘。另一个就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建于老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该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取文昌名,寓文化繁荣人才昌盛之意。阁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风格独特,巍巍耸立。立于阁上,可览在半个贵阳城景。
皇经阁:在今省府路小学内,从字面看好似皇家藏经处所。此地解放前为志道小学,并存有古建筑遗痕,后经过多次翻修重建,现已完全消失。
灵官阁:在今普陀路建国巷,始建于清干隆年间,原是二进四院大庵,拆毁时间不详,地基上现建立幢幢大楼。
玉皇阁:在今城基路,现为城基路小学校址。玉皇阁应为道有修身之所,原古建筑于1958年全部拆除,改建教室。
贵阳城外的“关”,大抵皆建于山道峡口处,多位于古代交通要道上,筑有拱门和相应的房屋,派士兵把守,承担着进入城池的重要防卫的任务。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贵阳又设南北二关,为征收杂税之所,与旧时的关作用和意义有所不同。明清时期,贵阳城外大体设有十四关。
新添关:明《贵州图经新志》说:“新添关,在治城东南三里,贵州站在其下。”新添关因其通新添卫(今贵定县)而得名,贵州站在今油榨街,据此可知,新添关应该在今油榨街附近,因无足迹可寻,地点待考。
图云关:原名油柞关、图宁关。《贵阳府志》说:“图云关,在治城少南五里,旧名油柞关。”康熙四十年改图宁,道光元年改图云。油柞关,古名贵阳站,位于今油榨街东端森林公园,附近有图云桥,石壁上存留的几帧石刻,使得关口尚存古韵。
鸦关:俗名小关。明《贵州图经新志》说:“鸦关,在治城北三里,群山环叠,中惟一可守。”原为贵阳通四川的驿道必经之处,旧有拱门一座,其旁有店铺供往来客商食宿,在公路修通前,此处是贵阳北面门户。拱门额嵌“北门锁钥”四字。
凤凰关:俗称大关。《贵阳府志》说:“凤凰关,在城北十里,旧名大鹏关。”原为贵阳至四川驿道所经之处,后来公路不经过此地,才冷落下来。现为贵阳市乌当区野鸭乡大关村。
蔡家关:清爱必答《黔志识略》说:“蔡家关,在治城西北五里,亦谓之响水关。”蔡家关今位于贵阳市西面,1958年于此建贵州工学院,现为贵州大学之一学区,贵黄公路由此经过。
打铁关:《贵阳府志》说:“打铁关,在府南百纳副司打铁寨,去府六十里,有塘。”由此推断,打铁关在今花溪区黔陶乡打铁寨,东靠黔陶,西邻青岩,青岩至黔陶的公路由此经过。
白沙关:《贵阳府志》说:“白沙关,在府西二十八里麦西里刘家庄。西达清镇,东通扎佐。”白沙关在古代贵阳通往修文的要道上,今属白云区艳山红乡所辖。
百达关:《贵阳府志》说:“百达关,在浑水屯。去城十七里,高入云表。”百达关在今之贵阳西面,其北为阳关农场,南为野鸭塘,属于野鸭乡浑水屯村。
六冲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记载,“城东五里曰六冲关,贵开公路经其下。”六冲关原名鹿疃关,在今茶店北面,属云岩区黔灵乡。因上有童文献修建的天主教小修院,后改精神病院而闻名,其侧为贵州省植物园。
汤粑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说:“城东三里曰汤粑关,为通黄平旧州之路。”汤粑关在今贵阳东南面,属南明区云关乡,南接油榨街,东靠冒沙井,为贵阳东出口,贵新公路机场段由此经过,每日车流如潮,甚是热闹。
土地关:俗名大土地关,即(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所说的梯岭,旧时为省城贵阳通中曹司的要道,在贵阳东南部,今属南明区后巢乡。
小土地关:位于土地关南面一里之处,旧时系省城贵阳通中遭遇司的必经之地,今属南明区后巢乡。
北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在普定路(即今之云岩区黔灵西路基督教教堂处)设北关,为征收杂税之所。
南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在太平路(即今南明区新华路南明医院处)设南关,亦为征收杂税之所。
老贵阳的九门四阁十四关,有的由于保护得当,遗迹可寻,尚存当年之风貌。而多数由于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失却踪影。但至今还延用着过去的名字,这些名字也许只是某种符号,人们一般也不会去考究它的历史和内容,只有那些怀古思旧、刨根问底的人才会去关心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B. 日本京都起火建筑将被拆除 ,中国哪些建筑被烧令人惋惜
今年7月,京都动画工作室起火已经导致了接近36人死亡。据日本媒体近日报道,京都动画公司决定拆除在大火之中烧毁的首座工作室大楼。京都动画公司总裁安田英明在记者招待会之上表示,看到如此关键的建筑变成今天的样子,真是令人心碎。然而,这种灾难其实在我国也在上演。即使在我国,仍有许多历史遗迹因各种原因遭到破坏。现在让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将近几年在火灾之中被烧毁的中国古代建筑!
纵观这些建筑,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非常容易着火。但楼房不会无缘无故起火,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没有一个专门的防御系统,导致这些贵重的古建筑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我们,对我们所有中国人来说来时一种遗憾。这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来说还是很大的影响,我们文化的传承需要以前的建筑才能更好传给后代。
C. 成都市玉皇观在哪
德阳玉皇观座落于四川省德阳市东湖山公园(东湖山又称"凤翥山")东湖山公园内,最早始建于东汉,兴盛于西晋(公元28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玉皇观几经毁兴,现存宫观是于改革开放后大规模重修的。如今也是德阳市道教协会所在地,且德阳 地名也源于此。
现今观内有灵官楼(山门)、慈航殿(圆通殿)、玉皇殿、三清殿、天师殿、圣母殿(斗姥殿)、药王殿等,以及后园游廊、茶舍、、、香火鼎盛。
D. 北京故宫建于那年间,已有多少年历史
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含义: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两代皇宫收
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
特点:最大,收藏文物最丰富
种类:实物和图书文物两大类
陈列方式:分展馆陈列
E. 中国哪座古镇,拥有将近400年历史,至今还过着明清时期的生活
中国最神秘古镇:已将近400年,至今还过着明清时期的生活!
春节马上就要来了,趁着年假时间,除了陪伴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以外,还要筹划自驾游带家人出去玩一玩,在繁华都市生活一段时间,难免会让人产生厌烦。因此就想寻找一处能够拥有古朴气息的小镇子,这里能够让大家回忆起电视剧中的某个片段,如果有机会到这样的古镇,估计会让你瞬间有种穿越的快感。
街道正中是戏楼,仿佛随风扬起的风帆。街尾的灵官庙,好像是船舱,因此这里也被人们叫做船型街。这里拥有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带着全家人到这里游玩,一定会让你们在新年留下美好回忆的。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新街
交通路线:距乐山市60公里,从乐山联运汽车站搭乘班车前往罗城只需1.5小时左右;从成都石羊场客运站经成乐高速路直达罗城,只需2个半小时左右,也可从自贡客运站乘直达车到罗城
F. 四川绵竹灵官楼突发大火 亚洲第一高木塔被烧毁了吗
今日中午13时许,位于四川绵竹市九龙镇灵官楼突发大火,火势非常猛烈。视频显示,寺庙塔式建筑已燃起熊熊大火,伴有黑烟四起。据了解,这座寺庙还未完全建成,起火地点位于大殿,起火后引燃旁边的高塔。被大火烧毁的木塔已修建8年,采用中国传统卯榫结构,共16层高,号称亚洲第一高木塔。目前,火势仍在蔓延。事发后,当地组织扑救,暂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
据介绍,灵官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据传是当时宰相首辅刘宇亮为纪念天官——王灵官而建。几百年来,香火旺盛。灵官楼在“5·12”地震中损毁,震后原址重建,占地20余亩,由七重金殿组成。
G. 岳阳楼有多少年历史了.重建是多少年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至今已经有1792年的历史了。
岳阳楼曾经有两次重建,宋代和光绪年间(1879年),现存的岳阳楼是光绪年间重建的。
H. 紫禁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紫禁城有大约600年历史。紫禁城是北京故宫的旧称,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I. 兰州市仁寿山公园有哪两处历史古迹
摘要 仁寿山公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安宁区刘家堡北部的桃园之中,距市中心15公里。公园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山上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红花之间。山坡上塑一长27米的青龙,似腾空跃起,怒目奋爪。山中建有玄武庙、凌云阁、祖师殿、仁寿亭等仿古建筑。仁寿山周围有十里桃海,每逢桃花盛开之际,这里隆重举办桃花会,观者如潮。
J. 天津玉皇阁的构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玉皇阁位于天津市老城东北角南侧,是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口西岸,近邻海河,坐西朝东。
始建于1368年的明朝洪武年间,后来经过历朝的修葺,成为古代天津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天津玉皇阁原有的建筑群落十分庞大,由旗杆、牌楼、山门、钟鼓楼、前殿、八挂亭、清虚阁、南斗楼、北斗楼以及三清殿组成,其中的清虚阁是庙内的主体建筑。
但到了近代,由于各种原因,玉皇阁的建筑群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清虚阁是玉皇阁建筑群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明代建筑,也是天津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楼阁,但依然沿用了玉皇阁的名称。
清虚阁建筑建在用砖石垒成的台基上,台基高1.5米左右。台阶踏步6级,两侧设有垂带石。整个楼阁分为上、下两层。九脊歇山顶,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
其中的梁架结构具有明显的明代风格。梁上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条的“千秋带”,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历朝为它修缮的年代。
清虚阁上层檐下设有木制回廊,廊进深1.1米,方形檐柱,宝瓶式栏杆,站在廊中可凭栏远眺,四方景色尽在眼底。
殿内主要供奉的是在道教神系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玉皇大帝,它是道教世界中级别最高的神明之一。但在民间的神仙世界中,玉皇大帝却是众神之王,统领三界十方,就连人间的皇帝也由它管辖,因此玉皇大帝也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世界主宰。
玉皇大帝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持玉笏,金童和玉女分侍两边。玉皇大帝一副秦汉帝王的装扮,是人间帝王形象的生动再现。
在玉皇大帝神像的两侧,配祀有斗姆神像和两尊侍奉在玉皇大帝身边的侍者,其中的一尊侍者就是“三只眼的马王”,是守护玉皇大帝的天神。
马王也叫“灵官”,是道教中的护法神将。马王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
斗姆神像则为额生3目,肩扛4头,左右各有4条长臂,正中两手合掌,其余各手分别执有日、月、宝铃、金印、弓、戟等。斗姆位镇中天,统领三界,是诸天法王之师。
相传斗姆在每年的庚申、甲子、三元八节之日就会下降到人间解厄赐福。
楼阁的顶盖为九脊歇山顶,檐心为黄色琉璃瓦,脊、兽和檐头瓦是绿色琉璃瓦,这种建筑做法在古代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是当时天津等级规格最高的木结构楼阁。殿内四周墙壁上绘制有许多壁画,雕梁画栋,栩栩如生。
至后来,由于年久失修,玉皇阁建筑已经残破不堪,墙内14根檐柱全部糟朽,上、下层檐头翼角变形严重,瓦屋面瓦件、脊饰件残缺损坏。屋面灰背开裂、漏雨严重,油饰地仗已剥落,室内外彩画破旧难辨,已经失去保护木构件和美化建筑物的作用。地面、台明、墙体、楼板、栏杆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于是朝廷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方案,沿用原建筑材料,将一些风雨侵蚀严重的部位,根据历史资料最大限度地将其恢复。
玉皇阁内的精致彩画,修缮保留,对于无法保留的,组织专门人员按原彩画的色调和工艺进行重新描画,使得这座明代古典楼阁式建筑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玉皇阁濒临三岔河口,是津郡明清时期重要的民俗活动场所之一。每逢“九九”重阳节,四乡人士云集此处,登高赏菊,盛极一时。
天津玉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