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上哪个朝代制服最完善

历史上哪个朝代制服最完善

发布时间:2022-06-16 19:06:31

①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制度最好

制度要跟社会生产力结合,能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让百姓安康,让国家强盛才是最好的制度,所以没有绝对,只存在相对的最好。比如按当前生产力来说王莽的新朝制度就比较符合现代主流观点,但是在当时却是个大错误,所以也只能昙花一现。综合各朝代历史情况,汉朝制度最好是无疑的,历史已经为其正名。

先秦

秦朝之前,受到生产力的制约,物资有限,脱产军队更有限,交流交通不便,所以首先是部落联盟的制度,商周主要是分封制,也就是大家共尊一君王,但是各地诸侯有绝对自治权。所以才有商末八百诸侯,周末春秋战国的形势,君王只能管到国家中心这一块地方,除了国都,其他地方根本管不到。

中国古代

隋唐宋

② 历史朝代中,哪个朝代的服饰最好看,最具有特色

清朝的最美,最有特色。


除了闪耀和高端之外,不同阶层的人出席不同的场合还要有不同款式和做工的衣服作为搭配,万一穿错了还有可能连累到全家人一起跟着受惩罚,规矩真的是近乎苛刻了。参加皇家宴席或者贵族邀请必须把自己最为值钱的衣服掏出来穿,内衬和外衣在长短尺寸上要有渐进性的搭配,内衬展露出来的部分要带有和外衣相照应的花纹,日常所穿也不能太过含糊寒酸,更不能太邋遢,否则就是丢了大国脸面,就连普通老百姓在结婚当天都可以尝试一下贵族服饰。

③ 中国每个朝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服饰简史
简介
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如战国人所撰《吕览》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内出土的实物有纺轮、骨针、纲坠等,又出土有纺织物的残片。我国中原甘肃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绘,已将上衣下裳相连的形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和“虎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周、伯蔡文簋)等。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服饰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因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象。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愈多。
夏商周时期:
商周服饰
周朝的服饰: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商周时代的服饰: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侈,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缛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
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统治时间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人类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地生活在伊甸园里,没有清规戒律束缚,活得挺自在。可后来受了蛇的引诱,就吃了果子,就开始有了七情六欲,就开始有了羞耻之心,就羞愧愧地把无花果叶子连缀成衣,聊以遮羞,大约人类的始祖的衣服凝聚的是人的一种羞愧的情绪,还没有遮风挡雨抗御寒冷的功用,也或许伊甸园中压根就没有寒冷。 可大自然毕竟有严冬与酷暑。所以说后来大约又加入了自然的因素,人们便开始用衣服来一层层地包裹自己,并且越来越厚,越来越严实。内衣之外要有外衣,外衣之外还要加罩衫,并且是从头到脚,头上加了各式的帽子和头巾,而脚上穿了鞋还不算,还要套上一种叫作袜的东西。到了印度则更甚,妇女们裹了头巾还不够,还要在脸上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分析起来,这其中除去了御寒的用途与民俗的原因外,大约还有一些道德观念在作怪。因为答尔丢夫给我们作了一个极好的例子,桃丽娜因穿得不够严实,脖子下露出了一点白的肌肤,答尔丢夫便内心慌乱,赶紧掏出手帕,吩咐桃丽娜挡挡前胸,从而维持一个正人君子的清白的眼睛。幸而答尔丢夫死的早,因为衣服发展到后来出现了比基尼,出现了超短裙,并且在料子与做工上勇敢地向“薄露透”发展下去,衣服甩掉了一些实用属性进入审美的领域,时装业成了热门,而时装模特也尽情地在舞台上一展风采,答尔丢夫先生即使阳寿不尽,见了这东西大约也要气得吐血身亡,或者为了维护自我的“贞洁”而索性搞瞎自己的眼睛。 拥有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也不甘于落后,虽偶有村夫野老如农夫樵夫之类或许会赤了膊,《三国演义》中就记载了一个叫许褚的人赤了膊去大战马超,那是基本合法的。可女子就不行,有三从四德压着,衣着上就得密封自己。若出了嫁则更甚,动辄就要犯“七出”之条,就要吃休回娘家之苦了。可是通过衣服这渠道对女性包装归包装,卫道者气势汹汹归汹汹,包装不住的倒是永恒的人性。相反,过度的包装倒似乎可以扭曲人性。如一双赤着的脚,不论男女,不论老少,现代人看了似乎没有丝毫的感觉,不就是一双脚嘛。可中国满清之女性则要用布缠紧缠严,以致缠小缠残,成三寸,穿绣鞋,藏于裙裾之中。因为层层隐蔽,所以也就神秘,因神秘也就令男子心颤而想探个究竟。庆幸的是,人毕竟是万物之灵长,人类逐渐地解决了自身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翻过历史沉重的策页,衣服终于发展到了今天。 倘追溯到成衣之前,衣服原本也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一卷卷的布呆头呆脑地挤在布店的柜台上。可经了裁缝的那双巧手,简单的事情就复杂化了,因为便有了阿Q的毡帽,孔乙己的长衫;也有了三仙姑绣了边的夹衣与老杨同志二斤半重的鞋子。有了衣的不同,便也有了人的不同。因为大多数的人就演过或正演着以衣取人的闹剧,譬如现代婚姻上的一见钟情,虽是诗人所极力歌颂的,这却反映了一部分人看问题只限于表面的一种浅见。衣服少、暴露,人的的思维方式就认为必淫荡,见了留长发着奇装异服的男人就认为必是无赖。因为这未免鄙陋,不曾听说美院里是找些最淫荡的人做人体模特。所以倒需要我们记住的话便是:“衣服就是衣服。” 至于穿衣的目的,或有避寒、遮羞、审美、标志等的争议。其实这种争议也大可不必,因为穿衣的目的是绝不可用唯一的功用来限定而是要因人而异的,譬如一个不名一文的乞丐穿衣是大约很难顾及到审美因素,而一个面对着如山的衣服却叹息没衣可穿的贵妇人大约也不用去考虑避寒的因素吧。挥金如土的主儿多了,衣店便也投其好,把衣的价码由一位数两位数很快升值到四位,甚至五位。为了博得“我可比你阔多了”的面子就不惜花了重金去买,而往往穿在身上后让人的感觉并不一定很美。人之丽质自天生出如同美的芙蓉是自清水出,衣服充其量是个点缀如红花之与绿叶。难道说如果我们家有了万贯就去搞一套足以显示阔气的金缕玉衣?岂不知显示来显示去却把自己显示到老古董的出土文物堆里去了。至于衣服的功用在于遮羞,似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羞是源自于知善恶果的一种人类所共存的原始情绪,是人存羞存。然羞在何处似乎又出了些差异,被人撞见裸身的女子,马来女人要挡肚脐,某些非洲女人要挡臀,阿拉伯女人要挡头与发,中国女人要挡脚与腿,而埃及女人挡的是脸。如果埃及女人手头没有别的遮盖物,宁可撩起裙袍裸了下体也不能让人看到她的脸。由此而言,习惯与风俗给穿衣得体与否进行了内涵不同的定义。穿衣服不是人类耻于裸体的结果,而是穿衣服产生了这种羞耻感。 秦汉服饰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祎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服饰
男服服饰: 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饰: 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隋唐五代:
到了隋唐,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却有了新面貌,闹到了后 皇帝服饰
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因此这是服饰史上的重要时代。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男服服饰: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女服服饰: 大礼服: 袆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宋: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候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宋代服饰
男服服饰: 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方心曲领”。 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 女服服饰: 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元: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朝服饰
男服服饰: 冕服: 天子衮冕服。 皇太子衮冕服。 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层主要服装。
明: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明代的男装 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明代衮服
明代服饰
男服服饰: 冕服:从宋代起皇帝几乎只穿一种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办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复唐宋时代的常服系统。 女服服饰: 礼服: 袆衣:为皇后受删、谒庙、朝会时穿着。 翟衣:为皇后的第二礼服。 礼服:品官命妇的大礼服。
清:
清朝是中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公元1644年,原居中国东北的满族进入关内,占领北京,建立了清王朝。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俱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干隆帝亦属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干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清朝服饰
男服服饰: 礼服外褂:因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 衮服:为皇帝穿着。 龙褂:为皇子所照。 补服:依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 朝服:最隆重的大礼服。 吉服:清代的礼服,次于朝服是为吉服,用于吉庆典礼时穿着。 常服:清代之服装制度,唯对常服,规定甚小。 女服服饰: 朝服: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为一整体。 吉服:由外褂与袍组成。 服饰搭配中还有众多的技巧。
编辑本段服饰的分类
(1)按性别、年龄分类。
①年龄。有婴儿服、儿童服、成人服,或少年服、青年服、中 年服、老年服。 ②性别。有男子服、女子服、男女通用服。
(2)按着装方式分类。
①体形型。按照体形分别包装的着装类型,基本上是上下分 开的两部分。如中国男女绝大部分的穿着型式。 ②佩戴型。把天然的或人工的装饰品固定在身体的某一部分。 这类型多见于原始时期或现代民族的服饰形态。 ③系扎型。把绳、线、带等材料系扎于人体的一部,特别是 系扎于腰部、颈部、腕部、脚部等。 ④挂覆型。用布类披挂于身上的形式,如披肩、斗篷、坎肩 等。 ⑤缠裹型。用长方形或半圆形的布把躯干部缠裹起来的形式。 如印度妇女用的纱丽等。 ⑥垂曳型。上下连在一起的全身衣,长长地垂下的形式,如 婚礼服等。 ⑦贯头型。即贯头式、套头式、钻头式。这种类型在长方形 或椭圆形的布中央挖个洞的贯头衣,如现代人的套头衫等。

④ 各个朝代服装的特点

各个朝代服装的特点:

1,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2,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彩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

3,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4,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

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

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图卷。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

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6,隋唐时期,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最流行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

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7,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男服服饰: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8,元代,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

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9,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10,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4)历史上哪个朝代制服最完善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服装布料的发展:

1、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2、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3、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⑤ 古代最漂亮的服饰是在哪个朝代

个人觉得是【汉朝】的,曲裾深衣充分展示了女性纤细优美的身材,长袖善舞,姿态轻盈活泼,还有九环仙髻、坠马髻等飘飘欲仙的发式,上面装点纤细精美的步摇钗,纤纤细步,摇曳生姿。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
3、王室贵族。
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
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
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
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三、秦汉时期
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
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
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
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
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
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
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
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
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
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
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
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
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
五、隋唐服饰(581~907)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六、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于延祐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违禁小说请删除子帽。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
七、明清服饰(1368~1911)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低俗作品请删除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着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⑥ 古代官僚制哪个朝代较为完善

应该是明朝的内阁制。
内阁制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 公元1402年,明成祖永乐皇帝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成立内阁制,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制就应运而生。
内阁性质
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专制
大明永乐帝实际上是明朝最后一个成功的专制皇帝,在永乐朝以后,专制者必误国,分权者必振兴。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内阁中人才济济,只要给予内阁权力,皇帝再怎么潇洒都无所谓(如隆庆帝和英国女王);而内阁权力被虚化,被剥夺(如大明崇祯十七年换52任内阁),那就是再勤政也是要误国! 大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清朝则与明朝不同,大臣们只是奉命办事,皇帝则往往是把权力全部抓在自己手中,因此专制成为大多数清朝皇帝的特点。
政务流程
以前,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皇帝的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后来,大明宣宗朝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票拟与批红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或叫“朱批”)。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文渊阁
明朝的内阁就设在文渊阁。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当时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再者,万历帝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内阁首相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西方的内阁是由中世纪英国国王的顾问机构枢密院(the Privy Council)中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和明朝的内阁制度并无直接关系。

⑦ 中国历史朝代众多,那么哪个朝代的服饰最好看

夏商时期的服装,就不再简单的是遮阴蔽体的作用了

当时的衣服以窄袖为主,长腿度也仅是没过膝盖,或者是与膝盖齐平,后来逐渐到了东周时期,中原服饰的发展,也进一步向豪华和华丽的方向发展,贵族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衣服的设计也不再仅仅简单的只追求实用性,更兼具美观得体的优良特征,毕竟贵族不需要下地干活,离简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服装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服装独具特色,别具一格。或许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古人的衣服,定然没有我们现如今衣服的绚丽多彩,但你要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屈原的《离骚》当中,对于衣服的描写,也足够让人惊叹:“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当然对服装美观程度的讨论,其实仅限于皇宫贵族,平民百姓的服装更多以实用为主,真要评判出哪一代的衣服最丑?我觉得应该没有答案,没有人愿意把最丑的衣服穿出去,只要人们准备穿衣服的那一刻,如果不是没有选择,定然会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他人,即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看,但最起码在心中,一定认为它是最完美最好看的!

⑧ 每个朝代古代官服特点

一 官服:古代官员在正式场合的着装.
古代官服的颜色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古代帝王官服
5000年的服饰花色繁多,变化万千,数不胜数,应从哪里说起呢?我们就从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成为贯穿数千年来礼仪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官员礼服谈起。
商周时期的礼服,代表当时最高级的服饰式样。衣服有长及足部的长袍,也有分为两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紧口、领子缘有宽边,以对襟为主,也有偏衽的式样。裳是长齐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黼黻"。当时没有裤子。只在小腿上缠绕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脚上穿各种质料制的鞋子。头上戴的,是贵族男子专用的冕、冠、弁等"头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要加穿各种兽皮制成的皮裘。贵族的礼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别是白色的狐裘,极为珍贵。贵族们为显示礼仪,就在毛裘外面罩上丝织的锦衣,叫作"裼"。有时在裼衣上还可以再加上一层外衣,叫作正服,这是在重大礼仪中穿的礼服外衣。 西周宗法礼仪制度的形成,不但确定了尊卑上下各个等级的不同服装式样。而且要求随着不同的礼仪换用不同的服饰。
周代的帝王礼服由衮、冕、黻、带、裳、幅、舄、衡等服饰组成。衮,是绘制上或刺绣有各种图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顶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悬挂的长方形织物。带,指用皮革制作或丝线编织的腰带。裳,是下身穿的长裙。幅,又叫邪幅是缠在腿上的布带。舄,是金线和红线编织的厚底鞋。衡,是用来固定冠冕的头饰。
帝王礼服的装饰品和专用花纹,大概也是从周代开始有了具体规定。帝王的服装花纹共分成12种。如有龙纹、山纹、华虫纹、宗彝纹、藻纹、火纹、粉米纹、黼纹、黻纹。这些花纹,只有在天子的服装上才会全部出现。诸侯们只能使用龙以下的纹样,士用藻纹与火纹。大夫的服装上可加上粉米纹。
经过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废除了原有的六种冕服,仅留下一种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时使用。因为秦人根据五行学说认定自己符合水德,水与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从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装。秦始皇对旧礼制进行了彻底破坏,使得到了汉代初年仍没有统一的礼服、制服。
西汉的官服,只不过是一种长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头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来区分官职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员佩带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开始,官员们就要佩带绶带。这种官绶制度在汉代被严格执行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百官的礼服官服基本上沿袭汉代的式样,直至隋唐时期才有了一个重大改变。隋唐的帝王官员礼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备的,形成了个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隋开皇年间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后将它定型,唐代则因循了隋代的定制。唐武德四年,颁布衣服诏,规定了皇帝的服装共12种,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为6种。群臣的礼服有10种。大臣们穿礼服时,除冕以外,还使用其它4种冠服。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礼中穿。在其它的日子里,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统一规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见时穿的服装,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员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与朝服基本相同,但更为简便一些。常服以襕衫为主,是一种圆领窄袖,左右开衩的长袍。
在隋代末年,隋炀帝下令用颜色来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衣着,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们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许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黄袍。
宋朝统一全国后,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颁布了新的服饰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种。祭服维持唐代的式样,但各种的等级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样仍与唐代朝服相同,仅将进贤冠的梁数做了改变,由二梁开始,直至五梁。到元丰二年,宋神宗废除了隋唐以来依照官员品级确定冠绶的规定改由官员职位决定服饰,共分为七等冠绶。 从宋代开始,官员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个上圆下方的饰物,叫作方心圆领。宋代的常服继承了唐代的衣式,并和唐代一样,常服靠颜色来区别品级。 宋代官服中变化最大的是头的幞头。唐代的软幞头在宋代变成了硬胎硬脚的一种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状。胎架用铁丝和竹篾制成,外面罩漆纱。官员最常戴的是直脚幞头,脑后有两根直尺一样的脚,水平伸出。开始较短,后来越伸越长,甚至有一丈长。至于低级吏员和皂隶,服装较为简单,衣裾较短,衣袖较窄,戴的多是脚向上弯起的交脚幞头。
辽国在北方与北宋并峙,所以辽国的官员服制就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辽代官员分南北两班,太后和北班契丹大臣们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饰,而国王和南班汉族大臣们使用汉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后晋服式。它由圆领长袍、玉带和裤、靴所组成。
继辽国之后在北方兴起的金国,自天眷三年正式宣布冠服制度。这种制度较多吸收了唐宋时代汉族帝王官员服饰的特点,只是比较简单一些。皇帝的祭祀礼服采用通天冠、绛纱袍;朝服是淡黄袍,腰束乌犀带。官员们的朝服为红色大袖罗衣、红罗裙、戴进贤冠;公服采用襕衫。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叶,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础上,下令中书省规定服色等级,严格了衣冠服饰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样的基础上确定了和它们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帝王官员的服饰制度达到了最完备、最繁缛的地步。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这是明代才开始形成的礼仪制度。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这种绣龙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装,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除了织有金盘龙纹的圆领窄袖黄袍外,还有折角向上巾,玉带和皮靴几种成分。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经规定了一种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乌纱弁帽、玄色袍、玉带和白袜黑履组成。明代给每级官员都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作标志,把它绣在两块正方形的绵缎上,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这种就是补子,这种官服就叫补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规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袭唐宋朝服的式样,外穿红罗上衣、下裳和蔽膝,内穿白纱单衣,足登白袜黑履,腰束革带和佩绶,头戴有梁冠。官员的等级通过冠的梁数和绶带的不同纹饰表示。明代官员们在重大朝会的场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脚硬幞头和盘领宽袖长袍组成。袍服的颜色根据官品而定。
由东北关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彻底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官服面貌。这些服式的满族特色突出表现在冠帽、马蹄袖、袍褂和长裤上。
清代官员的礼帽十分特殊,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拖着羽毛长翎的圆顶大帽。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从8月戴到来年2月,叫暖帽,另一种在3月至8月戴 ,叫作凉帽。暖帽为圆形,中间圆顶,周边有一道宽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绒布或绸缎制成。帽檐是貂皮、海龙皮、狐皮等名贵皮料做成。帽子顶上缀有红色的帽纬,中央装着顶珠。顶珠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作,是区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标志。凉帽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外面罩上罗纱,缀有红色帽帏,加有顶珠。皇帝的帽子最为华贵,有3层帽顶,上面嵌有金龙。冠顶用金丝嵌制,上镶4条金龙,每条龙都口衔宝珠,冠顶中央嵌1颗大珍珠,周围也嵌有珍珠宝石。 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时挡在手部的防护衣物。外形酷似一只马蹄。它装在清人常穿的开衩箭衣袖口上,平时可以翻起,行礼时放下来盖住手。它是清人特别看重的满族民族服饰。
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皇室袍子开四衩,官员百姓的袍褂只许在前后开两衩。袍子均为圆领,右衽。皇帝的礼服袍子用明黄色,绣有龙纹。官员和命妇们穿绣有蟒纹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满族服装的一大特征。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较宽松,袖口平齐。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对襟马褂也经常被当作宫中礼服穿用。黄色的马褂最为尊贵。与马褂相近的还有马甲,这也是由骑射生活决定的衣服式样。马甲没有袖子,主要贴穿,用以保暖,后来逐渐成了外衣。
清代的官服
文官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鸬鹚,七品鸿漱,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紫金鱼袋
唐、宋官衔常有此名,紫指紫衣;金鱼袋,用以盛鲤鱼状金符。一般佩于腰右。
官服分别颜色,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须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州的长官刺史,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
另金鱼袋\银鱼袋也可作为一种类似荣誉称号的职位授予官员。以上历代略有不同。
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出品级。简言之,清代公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以用绛色;外褂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⑨ 哪一个朝代的汉服最好看呀或者是体制最完全

汉族人的传统服装叫汉服,不是朝代服装。汉服最早出现在商朝,大约是在五千年前,还在石器时代,当时就已经有了比较原始的纺织业,用来支撑麻布衣作为衣服,而皇帝的妻子螺祖也发明了养蚕和丝纺。到了商朝时期,冠服一就开始初步形成,西周的时候,服饰制度已经逐渐完善。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文字来记载一些东西。


一.汉服是有朝代之分的,汉服,既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明末初期近40000年中,以华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汉服复兴者们穿着的汉服款式有曲裙、直裙、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玄端等。


四.汉服宽松舒适,具有民族文化的代表。外形大同小异,只是花色材质上有所不同。当今中国服饰西方化的说同时,我们也可以多挖掘一下自己的传承变化,并走向世界如果能掀起一股穿汉服浪潮,那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大有裨益的。汉服真的很美,穿汉服的人气质一下子就提升了。汉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⑩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官制最合理

论官制的话明朝最为合理,
首先明朝官制沿袭改进了历代官制,体制极为完备,很多沿用进化至今,比如省府(市)县的划分大体沿用至今,从选拔(科举各种级别考试的划分、武举、军户世袭等)、考核(吏部对每位官员任期届满要做评价,还有京察等)、监察(都察院每省都有监察御史),提拔官员(廷推,就是集体意见),六部制分工比较合理清朝沿用。
第二地方上将行政财权、司法、军权三分设置三司,后期设立巡抚,总督,避免了唐朝的割据又避免了宋朝的冗官。
第三,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内阁的设立,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皇帝的专断独行和昏聩造成的国家灾难,即使明朝出现了很多个性奇特甚至昏聩的皇帝(代表人物武宗、嘉靖、万历、天启),也没有对国家造成以前王朝那样的直接毁灭性灾难。
第四,关于宦官,秦朝、唐朝的宦官能够废立皇帝,明朝虽然屡有权宦,但对皇权威胁很小,刘瑾、魏忠贤也被皇帝很轻易拿下,因为太监的势力受到文官、藩王、勋贵的制约。
第五,关于明朝的文官集团,有一定操守,虽然比较固执,有时迂腐,但基本上能公正,有一定决断不完全为皇命是从,比如于谦等人拥立新帝,东林党,万历的废立太子之争(很多大臣被廷杖打死)等等,清朝官员基本上就完全是奴才了。
总结起来,秦朝官员军政不分,军功为重;汉朝官员重家世和品德,轻才能,机构比较简单;魏晋士族横行,庶族没机会;隋唐三省六部制相当不错,科举也兴起,本来算不错的,但后期节度使制度很烂,加上隋唐家世还是很重要,机构也并没有明朝完备,所以不选;宋朝机构比较完备,但是估计因为自己是武将篡权害怕别人也这样,分权很严重,结果冗官冗兵冗费,死气沉沉;元朝这个汉化的很差,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官职体系;清朝沿用明朝,还加上个八旗制度,民族压迫划分等级,官制中各部尚书侍郎特别设置满汉各有,属于畸形。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哪个朝代制服最完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