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顾绣有多少年的历史

顾绣有多少年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16 19:43:25

㈠ 中国的四大名绣都有什么啊都产自哪里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啊

苏绣,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它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说到这里,不得不先要说说顾绣,因为它对中国东部近、现代的剌绣影响太大太深了。顾绣原指明代上海顾家的刺绣,顾氏家族的顾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进士着称。他的孙子顾寿潜善画,从师于董其昌。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工画花卉,擅长刺绣,在顾家众多的名手中堪称代表,连董其昌看后惊叹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经济已较发达,由于顾家的刺绣名扬海内外,因此到了清代时,江南一带的绣庄许多干脆挂起"顾绣"的字号,广义的“顾绣”便由此而来。苏绣正是在广泛吸取顾绣的特点和长处后,逐渐从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为奇艳的鲜花。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粤绣,广东地区刺绣品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着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蜀绣,亦称“川绣”,指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刺绣。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数是花鸟虫鱼 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长沙城里的商人们为了满足一批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的新贵,开设了“顾绣庄”,不久又以湘绣之名压倒了顾绣。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㈡ 中国古代四大名绣是什么

四大名绣,指的是刺绣中的苏州苏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 刺绣两种。
四大名绣指的是传统刺绣工艺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刺绣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苏绣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苏绣自古便以精细素雅着称于世,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仅以苏绣所用最细的线以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为例,足见其精细之极。
湘绣是在吸收苏绣和其它刺绣的优长处发展而来的。湘绣使用不同颜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是湘绣的狮、虎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粤绣的题材广泛,多为百鸟朝阳、龙凤等图案。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传说来源于仲雍的孙女“女红”首制绣衣 。古代江南地区百姓有把蛟龙文在身上的习俗,仲雍想破除这种陋习,孙女女红发明了把蛟龙的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为了纪念刺绣的发明者,民间至今仍将妇女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活动称为“女红”。
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特点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粤绣
粤绣,粤绣(Guangdongembroidery)是广绣和潮绣的总称,以广东省广州市和潮州市为生产中心,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悠久的历史
广绣有文献可以考证的历史则在唐代,唐人苏鹗《杜阳杂编》记载道,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
广绣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远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细非常。因图样乃西方油画风格,绣工为绣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绣线种类及改革绣法,丰富绣品的表现力,使广绣技艺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绩成线缕,以马尾缠绒为勒线等。
特点
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潮绣
“潮绣”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
1.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各具特色。
2.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绣。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3.线绣。纯用丝线平面绣制。
广绣
“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
广绣针法多变,针步均匀,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题材广泛,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更注重绣品的艺术效果,讲求“功”为“艺”用。广绣品种齐全,按刺绣材料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
广绣针法多变,针步均匀,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题材广泛,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更注重绣品的艺术效果,讲求“功”为“艺”用。广绣品种齐全,按刺绣材料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
蜀绣
蜀绣,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数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重要的商品绣之一。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特点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且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纱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
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
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特点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
随着湘绣商品生产的发展,经过广大刺绣艺人的辛勤创造和一些优秀画家参与湘绣技艺的改革提高,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划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㈢ 顾绣的顾绣今昔

2005年中国丝织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八开“韩希孟花鸟册页”成交价达165万元人民币,一帧“群仙祝寿图”拍出77万元。这只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流入民间的藏品。
顾绣,相传得于宋代宫廷绣技法。顾名世的长子顾箕英之妾缪瑞云,在闺阁就擅长宋绣,进露香园后有机会见到了不少家族珍藏的宋、元名家字画,又兼顾家文人雅士往来评点,艺术熏陶,绣画水平更臻精致。她在继承宋绣劈丝、配色、针法等优秀传统基础上,把自己的观察和艺术感受渗透到刺绣创作中,在针法运用、配色和材料选配等方面有不少创新和发展。清姜绍书《无声诗史》中,称缪氏刺绣人物“气韵生动,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当时就有“上海顾绣始于缪氏”之说。
集顾绣之大成的是有“武陵绣史”之称的韩希孟。她是顾名世的次子顾振海的二儿媳。出身湖南武陵书香门第,尤擅工笔画,所绘山水花卉笔墨清丽,当地有才女之名。“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别有会心。”(徐蔚南《顾绣考》)
韩希孟嫁入顾家,正值露香园鼎盛时期,高朋满座,衣食无忧。丈夫顾寿潜曾师从明代着名大书画家董其昌,不仅能诗善画,难得的是对顾绣亦情有独钟,别号“绣佛斋主人”。夫妇两人琴瑟和谐,进一步发展针法的特技加之丝线辅助羽毛、麻、绒等丰富色彩和质感,以及补色技巧来体现原画稿的神韵,力求使所绣的人物、山水、花鸟达到“不是写生画,胜似写生画”的意境。
明崇祯七年(1634年),韩希孟以宋、元名画为蓝本,摹临刺绣,历经数年,汇成八幅方册。其中的《洗马图》仿赵子昂风格,《女后图》摹宋画风格,《米画山水图》仿米芾笔法,《花溪渔隐图》仿元代王蒙笔法……册尾有其丈夫顾寿潜的跋文,董其昌逐幅题词。这便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堪称绣画第一藏的《顾绣宋元名迹册》。
顾绣至此时生成为与琴棋书画齐列的一种艺术样式,成为士大夫阶层相互鉴赏馈赠的奢侈礼品。顾绣真正走向社会,影响到四大名绣生成,产生商业价值,却是由顾家露香园的衰败开始。
顾名世的曾孙女顾玉兰,美貌能诗画,而且家传绣技不亚于韩氏,出嫁后生有一子,24岁守寡,家穷以卖顾绣扶孤成长。据清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记载,顾玉兰“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顾绣。顾绣针法外传,顾绣之名震溢天下”。她历时30余年传授顾家绣技,城中许多妇女学习顾绣以营生计。达官显贵、富商巨贾争相购藏顾绣珍品,顾绣身价陡增。至清代,宁、沪、苏、杭纷纷设立顾绣庄、顾绣店,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顾绣几乎成为丝绣美术工艺品的通称。明朝着名文人谭元春在《顾绣考》中云:“顾绣,女中神针也。”可见声誉颇高。
露香园顾绣源起于名门闺媛,是观赏性的画绣艺术品,并无实用功能,成就一幅好作品不仅要有钱、有闲,而且要有艺术修养的女子才能完成。晚清的腐败动荡使顾绣走向衰落,鸦片战争后彻底打碎了“士大夫”阶层生存的社会基础,“闲情雅致”的顾绣退出“江湖”,但它精湛的技艺随着绣娘散入实用性绣品的工坊而对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顾绣从此在民间艰难地生存着,1905年松江慈善机构“全节堂”开设“松江女子学校”(后改为“松筠女子职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设立“女子刺绣班”教授顾绣。后来学校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最后一届毕业生中的戴明教女士成为“文革”后松江工艺品厂的传艺之人。另外,上海戏剧服装厂、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以及徐家汇天主教堂都曾是传承经典顾绣的重要基地。
2005年上海鲁克龄先生集25年挖掘整理建立了“露香园顾绣研究所”。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顾绣列入其中。渐行渐远的顾绣跨越400年又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㈣ 刺绣的悠久历史

中国刺绣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
刺绣 ,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号称“五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
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㈤ 刺绣发展的起源

刺绣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简介】
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号称“五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
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绣按照材料又可分为丝绣、羽毛绣和发绣。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明代刺绣中最着名的是顾绣。
刺绣在渭南世代相传,遍及全市。花色品种达上百个。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门帘、鞋垫、床围、针线包、荷包、动物玩具等,其内容多为花鸟虫鱼和风俗画面,潼关一带的妇女,将象征富贵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绣于布马镫两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称“东府刺绣一绝”。随着时代的变化,乡品内容有所更新。同时一些传统绣品已进入外贸市场。
百鸟裙,唐中宗安乐公主拥有两件百鸟裙,都是旷世珍品。就是用天然羽毛做成的衣服。羽毛绣不但能绣出山水花鸟,还能绣出各种日用品抱枕、羽毛绣地毯、羽毛绣服装。
【源流】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𫄨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着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在当时既有绣画并用,也有先绣纹形后填彩做法。
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除各种针法外,还发现了贴绫的作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富有立体感。
明代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着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禧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刺绣保存难度较大,正因如此,古代刺绣的价值远超过其它收藏品。清代刺绣保存至今的大多数颜色脱落,变色,或者已经开始腐烂,现存的保存较好的刺绣为甘肃民间藏品《福禄寿》,市面上常见的清代刺绣大部分变色,绣工较粗,构图简单,但是《福禄寿》(长260cm、宽110cm)至今保存完好,颜色鲜艳,绣工精细,人物栩栩如生,属名家绣品,此藏品曾用于民国总统府过节或寿辰时的中堂。此类绣品极其少见,市场上仅此一件,其价值远超过千万,除了有较高收藏价值,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代刺绣艺术家沈寿,不但绣艺高超,还分类整理历代刺绣针法,继承顾绣、苏绣传统技艺,并引用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法,创造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她绣制的意大利帝王肖像,在意大利都朗世界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会展出,获世界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
1911年,沈寿在天津开设自立女工传习所,传授绣艺,组办女子师范学校传习所,培养专业人才,晚年病中写成《雪宧绣谱》,总结中国自唐宋画绣、明代顾绣以及她的美术绣所刺绣针法,为中国刺绣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苏绣的发达与创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许多新的刺绣,如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广及书画之制作,渐乃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时代最早者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为清代。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几乎皆为精品,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到了汉代,刺绣品的应用更加广泛,出土的实物也较多。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上海的露香园顾绣,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刺绣。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到了清代顾绣不仅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商人来上海,大量订购顾派刺绣品,一时顾绣成为刺绣的通称了。
中国古代的刺绣,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不走俏,价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收藏家们10年时间的努力。近两年国内的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竞现高攀,非常吸引买家竞争。
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2006年,扬州刺绣技艺被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㈥ 明代顾绣的顾绣溯源

顾氏女眷中较早从事画绣的,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顾绣名手中,造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略迟于缪氏的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又名韩媛)。顾名世次孙媳韩希孟善画,在针法与色彩运用上独具巧思,显着提高了这种绣法的艺术品格,顾绣由此又称画绣。顾绣在明清时期曾风靡全国,大有无绣下姓顾的势头,顾绣之专称代替刺绣之通名,以后发展起来的苏绣、湘绣、蜀绣等,都曾得益于顾绣的技法。
据明代崇祯年间《松江县志》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做(作)人物,刻划精巧,为他郡所未有。在顾绣的发展中,顾名世的孙媳韩希孟最为杰出。其所绣山水、人物、花鸟已达到无不精妙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陈列有她的仿宋元名迹册十余帧,其中的《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为精品,这些作品已达到让人分辨不出是绣还是画的意境。明代松江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对顾绣极为赞赏,称它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人巧极天工,错奇矣。韩希孟创立画绣阶段是顾绣发展的初期,绣品多为家庭女红,世称韩媛绣,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
顾名世曾孙女顾玉兰,因家道中落,逐设帐授徒,历30余年,将家传秘绣技艺传于外姓。其时,城中四乡许多妇女习顾绣以营生,形成一定规模,当时有百里之地无寒女之说。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争相购藏顾绣珍品,使顾绣身价陡增。
在韩希孟之后,顾氏家道中落,逐渐倚赖女眷刺绣维持生计,并广招女工,从此顾绣由家庭女红转向商品绣。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得缪、韩之亲授,并将技艺传承下去。据清代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记载,顾兰玉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顾绣。顾绣针法外传,顾绣之名震溢天下。清代道光年间,松江丁佩既精刺绣又通画理,着《绣谱》,于顾绣心知其妙而能言其所妙者。后以仿效者皆称顾绣,绣品肆竟以顾绣相称榜,凡苏属之绣几无不以顾绣名矣。
但是,顾绣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制约条件很多,所以难以普及,难以为继。清末,顾绣逐趋湮没,以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被吸收顾绣技法和营养而崛起的苏绣所替代。
上海露香园地属松江府,松江人一直以恢复顾绣为已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松江慈善机构全节堂设立松筠女子职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设立女子刺绣班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松江工艺品厂响应周恩来同志关于挖掘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指示,于1972年底开始筹备恢复顾绣艺术。聘请二、三十年代在松筠女子学校学过顾绣技艺的戴明教老师收徒授艺。不久,又因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使刚复苏的顾绣遭到复旧复古罪名而夭折。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松江工艺厂成立顾绣组,才恢复对顾绣的研究、授艺与生产。以后,松江工艺品厂正式成立顾绣车间组织生产。松江顾绣艺人不断创作出一批精美绝伦、雅韵欲流的顾绣新作。松江顾绣有如旱苗沐雨、枯木逢春,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
1987年5月,松江博物馆在松江工艺品厂支持下举办《顾绣艺术展览》,向世人介绍顾绣的历史和新生。展览中展出大量新作并进行现场表演。6月初,经上海市文化局审定推荐,调往上海首届国际艺术节文庙展区展出,好评如潮。

㈦ 刺绣始于哪个朝代

刺绣艺术历史悠久,它始于(远古时代),发展于(唐代和宋代),盛于(明代),到了(清)代,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刺绣起源于缘故人类的纹身,在纺织业兴起之后,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秀出各种的花纹,来进行身份的标识。

大概到了战国时期左右,刺绣已经完全在平民中普及,成为了一种日常的手工制作方法。刺绣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艺术,在17世纪左右,日渐成熟的中国刺绣技术传入法国,极大的带动了当地刺绣业的发展,并且成为了一种时尚。

刺绣的主要特点

手工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就刺绣的针法而言,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共有9大类43种,主要有齐针、抡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切针、平金、打点、打子、结子、网绣、冰纹针、挑花、纳锦、刻鳞针、施毛针、穿珠针等等,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生产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手工刺绣艺术表现效果。

例如,运用施针、滚针绣的珍禽异兽,毛丝颂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采用散套针绣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朴鼻,尽态尽妍;使用乱针绣的人像和风景,绒条组织多变,装饰味浓,艺术效果强,富有浓郁的民间、民族特色;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不同图案的工艺。根据各种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知,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在河南发现的商代刺绣实物,是中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品。

这种刺绣花纹为菱形纹和折角波浪纹,在花纹线条的边缘使用加绞拈的丝线,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的刺绣印痕发现于陕西省宝鸡茹家庄的西周墓中。这种刺绣采用今天还在使用的辫子股绣的针法,运用了双线条,线条舒卷自如,针脚也相当均匀齐整,说明刺绣技巧是很熟练的。

㈧ 顾绣的历史起源

“它起源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上海地区的顾氏家族。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1~1567年)上海进士顾名世,晚年在上海建筑了一座林园居住,取名露香园。顾氏后裔精于刺绣,绣品精美典雅,技法独到,常用于家中陈设和馈赠亲友,因此称之为顾绣。顾绣素来享有画绣的美誉,是中国织绣工艺中的奇葩。
清初松江府状元戴有祺着作《寻乐斋诗集》“露香园缪氏绣佛诗注”曰:上海顾绣始于缪氏(缪氏是顾汇海之妾),尤其擅长山水人物。顾绣,作为绘画中的一种特别形式,早就引起了有祺的关注与兴趣。“顾绣始于缪氏”之说,是戴有祺第一个指出的,这是他悉心研究顾绣后的结果。
据传顾氏的绣法出自皇宫大内,绣品使用的丝线比头发还细,针刺纤细如毫毛,配色精妙。绣制时不但要求形似,而且重视表现原作的神韵,且做工精细、技法多变。仅针法就有施、搂、抢、摘、铺、齐以及套针等数十种,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均精细无比、栩栩如生,受到官府和民间的广泛推崇。
明代还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顾绣名手。韩希孟是顾名世的孙媳,在顾绣诸名手中最有代表性。她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认为刺绣不应只是衣裙装饰的从属物,而应以它的独特风格,显示出独立的艺术地位。其绣品大多以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的名画为题材,她充分运用针锋特技来表现画面的神韵。所绣人物神采奕奕,呼之欲出。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苏绣也受她的影响很大。
到了清代(公元1644~1911年),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始设立刺绣作坊,广收门徙,传授顾秀技法。自此顾秀在上海附近地区流传开来,民间妇女争相仿制,商人开设绣庄,收购绣品,顾绣之名传遍江南。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1年)以后,顾绣逐渐衰落,几至失传。新中国成立后,这项绝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明代后期,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顾绣,为高雅的刺绣艺术,对后世影响很深,清代四大名绣皆得益于顾绣。明代顾绣秘笈主要在于作者的文化艺术涵养、题材高雅、画绣合一、用材精细、针法灵活创新、择日刺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六要素。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实物,文化艺术内涵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
上海露香园地属松江府,松江人一直以恢复顾绣为已任。上世纪二十年代,松江慈善机构全节堂设立松筠女子职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设立女子刺绣班。现年近九旬的戴明教老人曾为该班学生,她是近半个世纪顾绣在松江的代表性传承人,着有《顾绣针法初探》一书。可惜后来学校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再也没有恢复。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松江工艺品厂响应周恩来同志关于挖掘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指示,于1972年底开始筹备恢复顾绣艺术。聘请二、三十年代在松筠女子学校学过顾绣技艺的戴明教老师收徒授艺。不久,又因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使刚复苏的顾绣遭到复旧复古罪名而夭折。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松江工艺厂成立顾绣组,才恢复对顾绣的研究、授艺与生产。以后,松江工艺品厂正式成立顾绣车间组织生产。松江顾绣艺人不断创作出一批精美绝伦、雅韵欲流的顾绣新作。松江顾绣有如旱苗沐雨、枯木逢春,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
1987年5月,松江博物馆在松江工艺品厂支持下举办《顾绣艺术展览》,向世人介绍顾绣的历史和新生。展览中展出大量新作并进行现场表演。6月初,经上海市文化局审定推荐,调往上海首届国际艺术节文庙展区展出,好评如潮。

㈨ 刺绣是“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为什么顾绣不属于我国四大名绣

感谢邀请

为什么顾绣不属于我国四大名绣?在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四大名绣。

四大名绣指的是中国民族传统刺绣工艺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刺绣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可见,四大名绣相对于顾绣历史起源更悠久,影响力更广,这也可能是顾绣未能入四大名绣的原因。

㈩ 刺绣历史悠久,当代刺绣界的着名大师有哪些

1、朱凤

朱凤不仅是一位刺绣艺术大师,同时又是一位刺绣艺术教育家,刺绣艺术理论家。她一生从事刺绣艺术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刺绣生涯里,她继承了顾绣、沈绣的传统,对苏绣承先启后,继承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她还先后撰写出版了大量总结刺绣理论与实践的着作,如:《中国刺绣技法研究》《刺绣学教学大纲》《中国刺绣色彩研究》《手绣实用品色彩学》《刺绣法演变时》《中国刺绣史》《针上组织几何图》等书。

2、陈英华

陈英华,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家。1973年出生于苏州刺绣之乡。自幼喜爱家乡刺绣艺术,并得到刺绣前辈的精心指导,深得刺绣艺术的精髓。二十多年来,她以针代笔,以线着色,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中西方绘画、摄影作品与刺绣艺术相结合,

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她用活泼潇洒的针法,丰富多彩的色线,创作的水乡风景,花卉,动物,静物,人物肖像等作品,形象生动,逼真传神。2014年获得“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阅读全文

与顾绣有多少年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