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社会历史哲学指什么

社会历史哲学指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17 03:14:59

⑴ 历史哲学在史学史中的地位

一、“历史哲学”与“思辨的历史哲学”

所谓“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历史的哲学”(philosophy about history)。但无论是作为一个概念,还是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哲学”从来都是枝蔓丛生和复杂多维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和“哲学”这两个词的暧昧不清造成的。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历史”既指发生在人类身上的各种事件,也指有关这些事件的叙述或知识。而从观念史的角度看,单就“历史哲学”中的“哲学”一词来说,其内涵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在《历史的观念》导论中,柯林武德(R.G.Collingwood)曾经对几种历史哲学中的“哲学”概念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其中,对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来说,“历史哲学”指的是“普遍历史或世界史”,而其中的“哲学”也就意味着“将世界作为一种整体来加以思考”。在19世纪的实证主义者看来,“历史哲学”乃是“发现那支配着各种事件(这些事件由历史学负责叙述)进程的一般规律”,而“哲学”在这里也就相当于“发现统一规律”。②

柯林武德自己则赋予“哲学”另一种不同的含义,那就是“反思”(reflection)。作为反思性的“哲学”,它既不是单单思考一个对象,也不是仅仅思考一种没有思想对象的思想,而是思考“有关”对象的思想,也就是思想与其对象或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严格说来,“相关于对象的思想不是单纯的思想而是知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思考、认识和叙述过去本身,属于第一级的思想;而历史哲学家的职责则是思考历史学家是如何思考、认识和叙述过往事件的,因而是第二级的思想。③

可见,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关注的是历史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是一种历史知识论。他有时也把这种历史哲学称为“历史思想的哲学科学”,研究的是“主观性历史”(history a parte subjecti),亦即“运行于历史学家头脑中并体现在其历史书写中的思维”。当然,历史认识论也同时指向一套以它为根据的历史学方法。因此,历史哲学也是一种历史学方法论,是一种“有关历史学方法的逻辑”。④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历史学的根本性质、意义、目的和价值问题,亦即,历史学是什么?”⑤它涉及历史知识作为一门学科的真确性和有效性、历史知识在知识版图中的地位,以及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历史学的根本性质是解决其他方法论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后来,沃尔什(W.H.Walsh)将这种反思性的历史认识论称为“批判的或分析的历史哲学”。⑥

总之,由于时代和语境的变迁,加之“哲学”一词的歧义多变,“历史哲学”往往具有多重面向或内涵。但依据“历史”这个词的两种基本含义,“历史哲学”通常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对于历史事件进程的概观,二是对于历史思维过程的反思。

⑵ 什么是历史哲学

请参照如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最早使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是法国哲学家伏尔泰,1765年出版了他的《历史哲学》一书。在伏尔泰看来,“历史哲学”就是寻求在其整体上理解历史、理解支配历史的那些原则及它可能隐含着的意义。伏尔泰认为,历史研究不应该只是堆积历史事实,它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理解高度。

⑶ 恩格斯是如何评价费尔巴哈社会历史哲学的

指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分析了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
指出 18 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指出费尔巴哈没能克服 18 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
指出施达克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必然造成的混乱
指明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根本原因。
揭露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错误及其唯心主义实质。
批判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揭露了费尔巴哈伦理学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实质
深刻地指明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阶级实质和危害性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作了小结,明确提出了马克思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第一,任何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费尔巴哈企图创立一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普遍的道德原则,结果是“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第二,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恩格斯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而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利益的要求,制定了一整套道德标准,有些是专门用来要求别人的,而他们自己从来不受这些道德的约束。

⑷ 简述3种基本历史学观,急需!

1、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4、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全球史观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5、(近)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近)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

(近)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⑸ 什么是哲学

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问,在人类思想史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几千年来,哲学作为一门“爱智之学”,随着社会生活、人类实践方式的不断变迁,以及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着自己的理论形态。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特殊的学科性质和社会功能。综观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到哲学在整个社会以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进步中始终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作用。总之,哲学总是在反思、批判和自我超越中以不断变化的理论内容和形式,回应社会历史的变化,反映时代精华的精华,从而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 什么是哲学

“元哲学”(metaphilosophy)一词虽然是在20世纪西方分析哲学兴起之后才出现的,但过去每个时代的哲学家大都从自己的哲学体系出发对“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进行过反思,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哲学观。黑格尔说:“哲学系统的分歧和多样性,不仅对哲学本身或哲学的可能性没有妨碍,而且对于哲学这门学科的存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绝对必要的,并且是本质的。”j换句话说,对哲学自身的这些理解虽然充满“分歧和多样性”,但这种“分歧和多样性”与其说是对立的,还不如说是互补的,把这些不同角度的阐释综合起来可以大致明了哲学这门学科的一般特点和共同性质。
从词源考证的角度,可以把哲学理解为“智慧学”或“爱智之学”。英文“哲学”一词philosophy是由古希腊文philein和sophia这两个词演化而来的,philein 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这两个词组合起来的含义就是“爱智慧”。在古汉语中,“哲”也被解释为“智也”(参看《尔雅》)。因此,从字面上讲,哲学可以说是智慧之学。马克思也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k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奴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他还认为,只有哲学才是追求“头等智慧”的。中国古代文献《尚书·皋陶谟》(大约为战国时代的作品)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孔氏传》解释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根据这些古老的解释,我们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从一产生起就是要给人们以智慧,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奴一切。哲学就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奴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哲学的智慧并不是从哲学家的头脑中产生的。任何智慧都是在人们处理和驾奴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l哲学要真正成为智慧之学,首先就必须研究这种关系本身,并把人们处理和驾奴这种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集中到自身中来。人类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是做着两件事,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处理和驾奴自己同外部现实世界关系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人与世界关系展开的基本表现形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与世界关系的展开,以及由此所创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都是历史性的,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哲学不能不立足于自己时代的人们处理和驾奴自己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的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因此,它不能不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哲学具体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从与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可以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者称之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和根本的看法,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完整,也不是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哲学家把一定的世界观用一定的哲学术语、按一定的逻辑结构、采取概念体系的形式,即理论的形态完整的表达出来。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其他科学一样,都以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是,各种具体的知识部门只研究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而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从总体上把握和处理人和世界之间复杂而重大的关系和问题,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关涉整个世界的一切领域和一般知识。当然,这不是说哲学的知识和具体科学的知识割裂的,相反,哲学的知识只能是在各种具体知识的基础上,从具体知识中概括出来的,“哲学之功外在于哲学”,来自非哲学,但哲学较之具体科学又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从哲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以最普遍的范畴及其构成的逻辑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哲学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由社会存在决定,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是,由于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方式不同,各有特点,哲学又不同于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对其他意识形态起指导作用,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规范和影响人们的行动,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对社会存在起巨大的反作用。
概括起来,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以世界整体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实践及其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其“活水源头”,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概括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既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才能真正给人以智慧,真正教导人们更有智慧地处理和驾奴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⑹ 哲学 是什么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⑺ 哲学是什么

哲学
哲学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它所关心的是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哲学这门学科的内涵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争议。

不少的哲学家认为别人的哲学不是哲学。事实上,我们可以概括的说,这些哲学家的批评,是批评对方对于真理的认识有所偏差。不过,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常常被后来的学者所讨论,并且增进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

哲学的历史

哲学在欧洲语言里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ος”(拉丁化希腊字母/拉丁语philosophia),即“philo-”(喜爱)和“sophia”(智慧)(爱智慧)。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后来的希腊三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研究终极真理的学科),知识论(我们是否有知识,知识是什么)与伦理学(我们应该如何做)的哲学问题,至今依然被热烈地讨论。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这些哲学家做注脚而已,那也就是说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与古希腊同时,在古老的中国,也产生了哲学的萌芽。西周以降,传统的社会制度发生巨变,周室衰微,列国纷争。这时候,一些具有社会抱负的士人走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着书立说,设坛施教,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说人和自然。后世称其为“诸子百家”,这就是中国的哲学的开端。其中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家,对后来整个的东亚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与其同时,西方哲学也正式的传入中国,由此,中国哲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学术意义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些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形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yti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领域里它们互相交叉,而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知识论也就是在架构主体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伦理学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方面都有良好的说服力。(伦理学就先不谈了,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多数的哲学家往往只专精一个领域,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论。他们的理论通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从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它们不仅仅解释了科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了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里有效?它们的权威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可见: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借。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哲学史 的主要分支:

-东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印度哲学史

--伊斯兰哲学史

--日本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罗马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史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史

--英美哲学史

--欧洲大陆哲学史

⑻ 哲学和历史的关系

历史主义是一种方法。
通过历史的联系和变化发展来考察对象,这种原则和方法就叫做历史主义。
历史哲学是指一种学说。
一般的通史类历史书籍仅仅是历史而已,但历史哲学是用哲学方法写作的历史,即“用哲学方法写作的社会历史”。因此历史哲学类书籍既是历史书,也是哲学书。
有必要再说明的是,‘历史哲学’和‘哲学历史’也不同。
‘哲学历史’就是哲学史,即单独的哲学发展史。
但‘历史哲学’是整个社会的历史(只是用哲学方法写作的)。

⑼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是什么

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生平与主要着作: 黑格尔 黑格尔学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主要着作包括《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哲学思想 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这一看法不同于他以前的观点,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这一观点,转入论证绝对知识。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着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着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在纽伦堡,黑格尔完成了另一部巨着即1812、1813、1816年先后分3 卷出版的《逻辑学》。这部着作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在黑格尔的体系中,《逻辑学》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现象学》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着作都看作是《逻辑学》的展开和应用。《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在逻辑史上具有革命的意义。

1816年黑格尔开始在海德堡担任哲学教授,他根据讲课提纲编辑成《哲学 全书》于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还 发表了政论《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坚持他的君主立宪制观点,批评邦议员们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

1818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的教授。在柏林的主要着作是《法哲学原理》。在这一时期,黑格尔还讲授历史哲学。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通过理性主宰世界这一客观唯心主义原则,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从而结束了把历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团紊乱的观念。

宗教哲学是黑格尔在柏林时期开讲的一个课程。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后黑格尔派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点上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理性主义的神学传统,表现了明显的近代色彩。从来不把宗教归结为教士的欺骗,而把它看作是历史和当代深刻矛盾冲突的表现及其解决。人对神的观念同人对自己的观念相应,这是黑格尔的一个重要观点。黑格尔在柏林作了6次关于哲学史的讲演。他把哲学史和哲学统一起来,哲学史在他看来是在时间中发展的哲学,而哲学是在逻辑体系中的哲学史。因此哲学史在总体上可以说是哲学本身,哲学离开哲学史本身便不能成为哲学。哲学史上的多样性对于哲学的实存不仅绝对必要,而且具有本质意义。他的哲学史讲演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

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网络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特点。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20世纪,黑格尔哲学重新受到广泛重视。黑格尔研究成了国际现象,不同阶级、不同的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释,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今天东西方很少有哲学家和哲学派别不同黑格尔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黑格尔派或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历史现象。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也正在得到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伦理思想 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他的着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 “ 绝对观念 ”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 绝对观念 ”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 绝对观念 ”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 绝对观念 ” 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 “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⑽ 历史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和背景是什么

历史哲学的产生是这个时期西方社会的重要思想成果。这一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人类历史意识的成熟。在自然科学有长足进步的时代里,人们认为,历史发展与自然科学一样存在着普遍规律,历史学家能通过经验研究去发现它。人们反对对历史作纯思辨的思考,主张从对经验史实的经验研究中总结出规律来。人们觉得可以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历史研究,历史学家能客观地描述历史事实,如同事实所发生的那样去再现和描述过去。

阅读全文

与社会历史哲学指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