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上台湾有几次失而复得,都是怎样收复的
历史上台湾有两次次失而复得,
第一次是明末被荷兰侵略者霸占,公元1662年,反清英雄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
第二次是在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割让给日本,公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第三次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至今
㈡ 台湾历史书怎样描写内战
台湾的国()立编译馆在11年就改组
现在是一纲多本
白话说就是独一科历()史貌似有5~6本不同民间出版社的书
考试范围就那么回事
不过你想以这样的逻辑来定义当地人民怎么思考
比较片面
咱这边早就过了官()方唯一说法
民间唯一服从()领()导那年()代
第一 年轻一代普遍不关心 考试就是考试
第二 关心的也不按照课()本来 只按照课()本来的sb也没必要当参考
第三 资讯来源多样 没有()墙 没()禁()书 一般读过这些资料的人不多谈 因为两边Z()F当年都干了不少肮()脏事 在历()史()正()确上偏()坦谁都是自打嘴巴 整天在论坛上乱放炮的都是偏听偏信的sb
得补上个第四 没有皿()敢()词()过()滤 多讲两句就进小()黑()屋
㈢ 台湾历史简介短一点,大约150字左右,急!!!!!!
台湾历史简介:
1、史前时期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2、荷西时期
随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欧洲新兴的海权国家纷纷往亚洲拓展势力。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在今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罗民遮城(今赤嵌楼)作为殖民统治的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迁往台湾开垦。
3、明郑时期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1624年生于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77]早年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
1661年4月,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厦门、金门,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爷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
4、清朝时期
明郑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逐步演变成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刘铭传在台湾积极推行洋务运动,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
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台湾现代化事业进展颇多,在马关割台前已是中国现代化最进步的省份之一。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着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南宋澎湖属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末被荷兰和西班牙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台湾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于199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台湾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半导体、IT、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全球领先。
㈣ 有关高中历史“解放战争”一课的问题
第一问,当年月亮谁敲破句,有比喻的意思。形容台湾和大陆本来是混元的一体,由于中国国民党的错误方针,终于败退至台湾,行政自行独立。使得和大陆分隔开来到如今没能真正团圆合一。第二问,我相信,台湾一定能够重回祖国怀抱,这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两岸同胞终会团圆。大陆的政策一向以和平谈判主导。我想,台湾早晚会和平得到解放。这也是大多数中华儿女,台湾同胞的殷切期望吧。(欢迎参考)
㈤ 台湾的一些资料
台湾是中国一个由岛屿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包括台湾本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 多个岛屿,陆地面积共约36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台湾岛位于我国大陆东南的海洋中,北临东海;东滨太平洋; 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相望,最近处仅有130公里。台湾岛约有三分之二为山地,岛上多火山、地震。在众多的 山脉之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阿里山,它是台湾岛上一处着名的风景区。另外,玉山山脉的主峰玉山,高3997米,为台湾第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风光秀丽。
岛上河流短急,水能蕴藏量大,最长河流为浊水溪,全长仅186千米。日月潭是本岛最大的湖泊,是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附近建有日月潭水电站。
资源丰富的 宝 岛
台湾省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台湾山地森林资源丰富,树种繁多,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全省经济林面积约五分之四,其中以樟树最为着名,樟脑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台湾的地下矿藏多种多样,煤是最主要的矿产,另外在岛的北部还有丰富的天然硫磺,这是我国天然硫磺储量最多的地方。
台湾四面环海,海产十分丰富,一向是我国重要的产渔区。在西部海岸沙滩广布,日照充足,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享有“祖国东南盐仓”的美誉。
人口与风俗
台湾全省有人口约2300万,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居民以汉族为主,大部分是从福建和广东迁移过去的,通用闽南话和广东客家话,风俗习惯与闽粤两省差不多。
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高山族,约有40万人。高山族是 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也各具特色,大体可以分为祭舞、酒舞和模拟舞。舞蹈是高山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台湾民间的习俗与大陆相差无几,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的各个节日里,海峡两岸的同胞们互相思念,企盼能早日团圆。
第二章 宝岛沧桑
早期台湾与 大 陆
台湾进入中国历史的范围,台湾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是由来已久的。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曾派人到夷州(台湾)去寻访仙药,以求长生不老。元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官兵“浮海求夷州及澶州”,到达了台湾。
随后在距今约1300多年前的隋代。隋炀帝曾先后数次派遣官兵渡海到达台湾。隋代称台湾为“流求”。
虽然以上几次行动没能真正把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切实地联系起来。但这几次行动毕竟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台湾情况的机会,为台湾以后的开发提供了契机。
直至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立了政府管理机构——“巡检司”,来管理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事务。从此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在以后的明清两代,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台湾。
不屈的抗 争
从来没有一段历史是不充满斗争的,台湾的历史就是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
在1624年9月,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并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直至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2万5千多人,战船百余艘进军台湾。经过一系列的激战,于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经历了郑氏父子几代的统治和经营,台湾开始改变其落后的状况,社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郑成功的后代于1684年归降清政府,清政府同年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管理事务。
随着清政府的腐朽,台湾的命运也变得更加坎坷。1883年12月,法国挑起了中法战争,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侵略目标首指台湾。1884年清政府派老将刘铭传率军进入台湾,加强台湾海防。刘铭传军重创法军,法军被迫撤出台湾。后经左宗棠建议,于1888年建立台湾省。首任台湾巡抚为刘铭传。
时间进入到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在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自此台湾人民过了长达50年的殖民生活。在此期间台湾人民不断的进行抗争,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
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中国政府于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接受日军受降。收回了台湾、澎湖列岛的主权,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离开母亲的 怀 抱
抗日战争的硝烟还没散尽,国民党政府悍然发动了内战,经历了三年的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1949年12月,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第三章 根在大陆
台湾与大陆地理的相 似 性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是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变为海岛。
台湾与大陆古
文化的一致性
两岸不仅在地缘上相近,在文化方面也有许多的相同。 现今在台湾出土的各种文物,许多都与大陆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台湾古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大陆古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台湾与大陆人
种的血缘性
两岸学者研究认为,台湾先住民的族源主要是大陆东南地区的古越人。他们与大陆有着浓厚 的血缘关系。
祖国大陆与台湾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大陆与台湾一水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同、骨肉相亲,海峡两岸人民自古是一家。
㈥ 关于台湾的历史
一、 地理与居民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着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台湾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台湾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宝岛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大陆移民始从厦门移往台湾。相似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生活习性沟通了厦门与台湾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台湾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台湾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两地人民情同手足故乡情。这种特定的地理与历史渊源关系使厦门成为与台湾各项交流交往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经贸交往的集中地。
二、 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㈦ 解放战争的主要历史进程及其基本史实。
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其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㈧ 解放战争时期,台湾人民反抗国民党暴政的重要活动是什么活动
“二二八事件”,
1947年发生在台湾的“二二八事件”,
为台湾光复之后发生的大规模流血事件,也在台湾和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沉重的一页。二二八事件的导火线是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的一件私烟查缉血案。此事件触发2月28日台北市民的请愿、示威、罢工和罢市。同日,包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请愿市民遭驻署的卫兵攻击,事件因此由请愿转变而为对抗公署的政治性运动,进而激化为省籍、族群冲突。抗争与冲突在数日内蔓延全台湾,最终导致国军镇压。此事件中,造成许多台湾平民伤亡;而死亡人数有少于一千人至万余人的概估。
㈨ 说明一下:台湾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将台湾归入中国版图。
明朝后期荷兰侵略者侵占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并统治台湾。形成割据
康熙时期打败郑克爽。清朝收回台湾。隶属福建省。
1898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国民政府。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国名党逃到台湾。至今没有回归
㈩ 解放战争大概过程
1、序幕(1945年9月—1946年6月)
1945年下半年,国共两方军队围绕受降问题发生了激烈冲突,在山西上党、绥远、察哈尔等地,北上的国民党军队与当地或先到达的中共军队之间发生激战。10月,接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乘美国运输舰到达大连时被苏联军队拒绝登陆,后转到葫芦岛仍无法登陆只得转在秦皇岛登陆。
2、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
1946年6月26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国民党军队仍称国民革命军,共产党军队则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时期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战略防御时期。
3、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
国民政府的8个月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收到预想中的效果,解放军主力依然存在。这样国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
4、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西会战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和平津战役(平津会战)。至此,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中国大陆几乎全部归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共内战大势底定。国民党政权经广州、重庆、成都直至于12月7日迁往台北,解放军开始集结东南沿海,预备进攻台湾。
5、第四阶段——战略追歼(1949年12月—1955年2月)
随着国共内战大势底定,大规模的军事会战已经不可能再出现,战争的规模趋于中小型。略重大的战役只有西昌战役和昌都战役。
西南地区部分,由于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西南方残余的军事力量很难再有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进入成都后,便继续一路追击这些已经无法大规模组织战斗的军队。1950年10月解放西康后解放军挺近西藏地方,围歼昌都地区的藏军主力,为西藏和平解放奠定基础。
(10)台湾历史如何写解放战争扩展阅读
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1颗原子弹,日本败局已经注定。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无条件停战。所以苏联红军未经大规模抵抗,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岛和朝鲜半岛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军投降。
中共中央指挥河北、山东所属小股部队于8月下旬向关内进发,9月下旬才分别开始从晋冀鲁豫等地或陆路,或水路,或武装,或徒手,陆续动身赶往热、察和东北,先后抵达十几万人。
蒋介石一方面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命令日军就地集中并固守待降,命令八路军等中共所属武装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时命令其他国民党军队日夜兼程向日军占领区后方进军;另一方面又接连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虽然中共中央政治局派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首先提出谈判的程序、议案,双方并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
虽然国民党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但中共中央以扩张势力与地盘为首要考量,从未遵守国民党控制的中国战区统帅部的命令,反命令所指挥的八路军等中共武装力量积极向日军进攻。
参考资料
网络-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