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早的柔道运动起源于哪里
柔道,顾名思义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运动起源于日本武术的一种,即“柔术”。但实际上,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柔道比赛要求选手对对手的四肢、脖子作出“锁臂”、“扼颈”等动作。将对手扔倒或压制在地,直到对手认输或清楚地将对手扔倒在地,方可取得胜利。
1882年,日本的嘉纳治五郎将中国武术的踢、打、摔、拿以及日本的武技、柔术等技术融为一体,创立柔道。同年在东京永昌寺开设讲道馆,1884年设立柔道段位制,1890年开始女子柔道训练。1900年制定柔道竞赛规则,1931年日本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女子柔道协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柔道传播到欧美等国。1956年举行首届世界柔道锦标赛,1980年起举办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
比赛按体重分级别,运动员身穿白色或米黄色柔道服,徒手赤脚,腰扎段位带。每场比赛男子5分钟,女子4分钟。比赛中不许用头、肘、膝顶撞对方,抓头发或对肘关节以外的其他关节使用反关节等动作。男、女柔道分别于1964年和1992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㈡ 柔道运动是怎么起源的
柔道诞生于日本,为日本人民所喜爱。它在日本开展得极其广泛,因此日本素有“柔道之国”的称号。柔道是日本武术中特有的一科,是由柔术演变发展而来的。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日本战国时期到德川时代(公元十五世纪一十六世纪)。一直把柔道称为柔术或体术。现在所用的柔道这个一名词,是由“日本传讲道馆柔道”简化而来的。
柔道的历史非常古老要了解它的起源是件复杂的事。在柔道各流派的着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传说是:在垂仁天皇时期(公元前29年即位,野见宿弥和当麻蹴速二人进行了一次有名的格斗。他们的格斗是用搏击和角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此后,一些人吸取了其中角力的技术,发展成为现在的相扑运动;另一些人总结了格斗中搏击方面的经验,发展成为柔术,进而演变成为柔道这种体育运动形式。另一种说法是:柔术起源于我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斌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术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
在柔术的流派中,据记载,最早的流派是天文元年(1532年)六月创始的竹内流派;接着在丰臣末期(约1590年)兴起了荒木流派;德川家光时代(1623年)以后,又出现了梦想流派、制刚流派、吉同流派、直心流派、良移心当流派、天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涉川流派等。蕴酿时期(939~1466)
日本国从公元939年平将门的反叛开始。再经1056年阿倍赖的叛乱及1086年清原武士的叛乱,一直到1192年镰仓政府成立。在此时期是日本国的封建时期,也是封建武人的政治开始,日本武士道随着封建武人的政治完成,因而开始孕育发达了起来。日本武士道就是在这种以战争为职业的武士社会里、发展出来的特殊实践道德,到了镰仓政府时代,他的实行德目方面,已经有了大体的确定。其德目道德、信仰,都是武士们从实际战争中磨练出来的,并不是很高深理论。其主要的精神德目有;忠孝、武勇、信义、名誉、礼仪、质朴、廉洁等七项。这也是后来柔道的创立所依循的精神所在。根据史学上的记述,此期我国儒家思想已介入日本的社会,基于历史文化的交流作用,不免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力量,因此这些信条基本上几乎与我国儒家思想接近。
柔道运动的精神观念根基,即取自武士道精神优点,所延续过来而加以发展。所以柔道训练非常讲究,修身的生活行为教育,养身重于养术的道德观念,就像礼节的表现,道场坐位的区分,辈份上下秩序的画分等,皆充分表现出秩序、规律、法则、伦理道德,以及生活规律之教育,柔道的演化过程,在蕴酿时期属日本国的封建时期,在封建体度的模式下,其规范、法则较易孕育而生,因此在此期的发展主要是奠定武士道的生活精神。
拓荒时期(1467~1637)
到了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日本国从此以后天下大乱,开始进入了所谓“战国时代”,由于战争乱象促使柔术“体”,自然而然随着混乱形成自卫需求,产生了各自为阵各个不一的流派。也因在这种战乱时代,为了要求达到胜利,因此在道德行为是最容易沦丧的环境,此时的武术也就只重于胜利。
此时期的武术称“体术”,后来改称为“柔”,或称“柔术”,这时的柔道虽然尚未定名成立,但已有了柔术之武术,只是尚未较有系统组织代表,从“古事记”的“比力”与“日本书记”中,均记载了野见宿弥以“捔力”杀了当麻蹴速的故事,显示柔术与相扑存在的实情,证明此时已有柔术的存在,柔道是后来才由柔术提升而定名的,而柔术的更早期则称为体术。
关于柔术流派的起源,乃有不同的说法;其一为平安时代受奖励在宫中举行节会的相扑,逐渐形成具有仪式,娱乐性的竞技比赛,进而由江户时代的劝进相扑,发展为近代相扑。其二为自平安朝末期至源平战国时代,各国短兵相接的战事频繁,武士上战场杀敌势必有必备的技术与体力,于是在平时便展开实战性,格斗技术的研究与练习,进而形成有体系的组织,此为柔术流派的形成。
有关各流派最早的记录,首见于1532年(天文元年)竹内中务大夫久盛创始的竹内派,到了德川初期,又出现荒木派、三浦流、梦想派、矶贝流、制刚派、关口新心派、福野流,到幕府末期更萌生涉川派、起倒流、杨心派、扳心派、天神真杨派,诸多流派中,其中三浦流、矶贝流、福野流三派即为陈元斌之门徒。
柔道的拓荒时期,在此期,属日本国的战国时代,因此格斗技自然而然形成各自为阵的局面,各个区域均各自发展创造,造就各流派的产生,柔道的成长演进,也再此一时期由“体术”演进为“柔”。
扎根时期(1638~1877)
公元1638年陈氏(陈元赟)在日本江户(今之东京)麻布“镇国寺”,公开传授中国传统武术(包括中国摔角、擒拿、拳术),日本人称为“柔术”,当时日本的战斗技术受中国武术所影响,因此开始起了全盘的变化,使原本以体术之称的格斗武术,改以“柔术”称之。
陈元赟号既白,浙江杭州人,生于(1587~1672)年,即明万历15年~康熙11年间,原在福建少林寺学艺,擅常少林拳术,亦精通擒拿、摔角等武术,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武术家,其人文武双全、能诗亦善书法、又能自制陶器世称元赟烧。陈元赟前往日本前后有三次,他是在第二次公元1638年(明崇祯11年)日本宽和15年,到了日本后于日本麻布“镇国寺”庙中,公开传授中国武术。第三次至日本是公元1659年(清顺治16年、日本万治二年),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故国,相传陈氏娶日本少女为妻,其子名为“源太郎”,公元1672年(清康熙11年)六月九日病发,享年八十五岁(体育大辞典)。
陈氏第二次到日本时,他曾授艺给三位日本浪人,即福野七郎右卫门正胜、三浦与次右卫门义正、矶贝次郎左卫门等三人,再由他们三位各自立派,分别传授门徒,演成“三浦流派”、“福野流派”、“矶贝流派”,发展至德川末期,共有五十一个流派,也奠定了柔术发展之基础,柔道的根源即扎根于此时,此亦为中国武术流入日本后扎根之源迄。此期的柔术发展,由于我国陈元赟的介入,促使日本的“体术”,与中国传统武术(包括中国摔角、擒拿、拳术)起了结合,柔术在日本德川时代,盛行了有二百多年时间。柔道的发展至此时期是武术结合期,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规范架构,称为扎根时期。
㈢ 什么是柔道
柔道(Jūdō,じゅうどう)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柔道运动是嘉纳治五郎在19世纪80年代创立的,并且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当时日本作为奥运会主办国可以增设一项比赛项目,于是日本选择了柔道。东京奥运会只设4个级别的比赛,日本选手夺得了其中的三枚金牌。
但是在无差别级比赛中,身高1米98的荷兰选手安东·格辛克,在日本武道馆15000名观众面前,击败了连续三届的日本冠军神永昭夫(Kaminaga Akio),并且在复活赛中再度将其击败,从而打破了日本柔道高手能够战胜任何对手的论调。
柔道比赛要求选手对对手的四肢、脖子作出“锁臂”、“扼颈”等动作,将对手扔倒或压制在地,直到对手认输或清楚地将对手扔倒在地,方可取得胜利。
㈣ 柔道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柔道是两个人徒手较量的一项竞技运动。柔道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能最有效地发挥身心能力,有利于身体的敏捷性、灵活性、力量性的发展,可以锻炼意志品质。
中国明代就有柔术的记载。1638年浙江人陈久贸去日本帮助创建柔术。1882年日本创立了现代柔道,兴建了训练柔道运动员的讲道馆。1893年讲道馆开始训练女子柔道运动员。柔道是日本大、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内容之一,全国学校、企业、军队、警察、政府机关都推广柔道。1949年成立了“全日本柔道联盟”。1951年欧洲也成立了柔道联盟,1952年初改名为“国际柔道联合会”,本部设在东京。1956年在东京举行了第1届世界柔道锦标赛。1965年第4届世界柔道锦标赛开始分4个级别进行比赛,并规定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柔道锦标赛。第18届奥运会把柔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过柔道表演赛。1979年在北京举办了两期柔道教练员训练班,邀请日本柔道界人士授课。1980年中日两国柔道队员相互访问比赛。同年9月在秦皇岛市举行了首届全国柔道锦标赛。1986年,在荷兰举行的第4届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上,中国内蒙草原农家姑娘高风莲战胜世界名将玛尔约莱因·范·厄南,夺得72公斤以上级桂冠,成为中国第1个女子柔道世界冠军。
㈤ 柔道的历史发展
柔道的历史非常古老要了解它的起源是件复杂的事。在柔道各流派的着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传说是:在垂仁天皇时期(公元前29年继位,野见宿弥和当麻蹴速二人进行了一次有名的格斗 。他们的格斗是用拳脚和角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此后,一些人吸取了其中角力的技术, 发展成为的相扑运动;另一些人总结了格斗中搏击方面的经验,发展成为柔术,进而演变成为柔道这种体育运动形式。据记载,最早的流派是天文元年(1532 年)六月创始的竹内流派;接着在丰臣末期(约1590年)兴起了荒木流派;德川家光时代(1623年)以后,又出现了梦想流派、制刚流派、吉同流派、直心流派、良移心当流派、天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涉川流派等。
㈥ 柔道为什么叫柔道起源于哪个国家
柔道(judo)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柔道诞生于日本,为日本人民所喜爱。它在日本开展得极其广泛,因此日本素有"柔道之国"的称号。柔道是日本武术中特有的一科,是由柔术演变发展而来的。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日本战国时期到德川时代(公元十五世纪一十六世纪)。一直把柔道称为柔术或体术。现在所用的柔道这个一名词,是由"日本传讲道馆柔道"简化而来的。
柔道的历史非常古老要了解它的起源是件复杂的事。在柔道各流派的着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传说是:在垂仁天皇时期(公元前29年即位,野见宿弥和当麻蹴速二人进行了一次有名的格斗。他们的格斗是用搏击和角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此后,一些人吸取了其中角力的技术, 发展成为现在的相扑运动;另一些人总结了格斗中搏击方面的经验,发展成为柔术,进而演变成为柔道这种体育运动形式。另一种说法是:柔术起源于我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斌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术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在柔术的流派中,据记载,最早的流派是天文元年(1532 年)六月创始的竹内流派;接着在丰臣末期(约1590年)兴 起了荒木流派;德川家光时代(1623年)以后,又出现了梦想流派、制刚流派、吉同流派、直心流派、良移心当流派、天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涉川流派等
㈦ 简述一下柔道的发展历史
柔道起源于中国唐朝,他在唐朝作为一种祭神的仪式,类似于摔跤。后传至日本。最早传至日本的柔道也是用于祭神,后来慢慢演变为一种武术,脱离唐朝后而自成一体。而随着中国唐朝的衰败,柔道在中国也随之衰败。但传到日本的柔道却发展得极其广泛,因此日本素有"柔道之国"的称号。柔道是日本武术中特有的一科,是由柔术演变发展而来的。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日本战国时期到德川时代(公元十五世纪一十六世纪)。一直把柔道称为柔术或体术。现在所用的柔道这个一名词,是由"日本传讲道馆柔道"简化而来的。
柔道的历史非常古老要了解它的起源是件复杂的事。在柔道各流派的着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传说是:在垂仁天皇时期(公元前29年继位,野见宿弥和当麻蹴速二人进行了一次有名的格斗。他们的格斗是用搏击和角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此后,一些人吸取了其中角力的技术, 发展成为现在的相扑运动;另一些人总结了格斗中搏击方面的经验,发展成为柔术,进而演变成为柔道这种体育运动形式。另一种说法是:柔术起源于我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斌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术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在柔术的流派中,据记载,最早的流派是天文元年(1532 年)六月创始的竹内流派;接着在丰臣末期(约1590年)兴 起了荒木流派;德川家光时代(1623年)以后,又出现了梦想流派、制刚流派、吉同流派、直心流派、良移心当流派、天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涉川流派等。
明治十年(1877年)三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学生嘉纳治五郎,当时十八岁,他从健体的愿望出发,立志学习柔术。最初在天神真杨流派的福田八之助门下就学,后在同流派的矾正智处学习,随后又在饭久保恒年的起倒流派学习。经过数年努力,业艺达到很高水平。他对天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以及其它各流派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视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经过整理改革,使柔术技艺理论和技术趋向完善,并制订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训练方法,取消了具有危险性的动作,确立了以投技、固技、当身技三部分为主的新的柔术体系,从而使传统柔术的面貌一新而改革创造成为现代柔道运动。从此,对柔道成为具有教育性的体育项目开始了科学探讨;并使柔道在培养高尚的意志品质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日本人民出于对柔道的推崇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非常敬仰嘉纳治五郎先生,把他称为"柔道之父"。 嘉纳不仅是现代柔道运动的创造者、倡议者,也是日本着名的教育家,一位对国际体育界有重要影响的伟人。
明治十五年(1882年)二月间,嘉纳治五郎先生移居在下谷稻荷町永昌寺内,把专院作为道场(训练场),教授学生,开始了以柔道为中心的训练活动。这个永昌寺也就成了 "日本传讲道馆柔道"的创业地。,第一年,来学习的学生只有九名,以后逐年增加,讲道馆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柔道吸收综合各家柔术固有之长。又有可供比赛的规范可寻,所以它不仅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卫技能,而且是一项引人入胜的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增强人们体质,而且有益于精神锤炼,可以提高人的警觉、应变能力,加强自信心和意志力。
柔道这项运动,在日本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日本每年围绕着全国柔道比赛大会,要举办名目繁多的各种类型的比赛。例如,各地区的中学生(相当于我国的初中生)柔道比赛。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的高中生)的全国比赛、全日大学生优胜赛,以及各种形式的对抗赛等。柔道在日本不仅仅是娱乐性质的体育运动,而且是学校体育的一个教学项目。这就使日本人民从少年时代起就有机会接受系统训练,为提高柔道技艺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享有"柔道之国"美誉的日本,在历届奥运会和世界比赛中,几乎每次都获得半数以上的金牌和团体冠军
柔道运动起源于日本武术的一种,即“柔术”。但实际上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柔道经过近代的发展之后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东道主可以选择增加一个奥运会比赛项目,日本选择了柔道),日本作为柔道的发源地在早期的确拥有优势。但是在无差别级比赛中,身高1米98的荷兰选手吉新克击败了日本三届全国冠军,从而也改变了人们对柔道的幻想式看法。
㈧ 柔道起源于哪里
柔道的历史非常悠久,因此在柔道各流派的着作中,对柔道的起源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在垂仁天皇时期(公元前29年即位),野见宿弥和当麻蹴速二人进行了一次有名的格斗。他们的格斗是用搏击和角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此后,一些人吸取了其中角力的技术,发展成为现在的相扑运动;另一些人总结了格斗中搏击方面的经验,发展成为柔术,进而演变成为柔道。
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为大家所接受。相传早在十二世纪以前,中国唐手和手搏,向琉球传至日本。到了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少年时代曾在河南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赟随浙江道奉檄使单凤翔赴日本,成为尾张藩主德川义直的门客。后在江户城南国正寺里,以少林武术教授寺僧。当时正好有武术家福野七郎史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浦与次右卫门三人借住寺中,也跟着陈氏学习。经他们苦心钻研,深得少林武术的奥妙。后来三人到各地传授,不断研究、提高,致使柔术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并经过民间辗转相传而形成了许多流派和各自的体系,名人辈出。
“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
但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日本正值大动荡时期。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睦仁登上天皇宝座,改号为明治。从此,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模仿西方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文明之风日盛,柔术也因被视为封建之物而遭到人们的摈弃。柔术家受到影响,有的消沉隐居,有的替贵族当卫士,有的做杂耍表演。然而没落武士却依仗柔术,在社会上进行骚扰,欺侮平民,敲诈勒索。当时的柔术成为一些浪士打架殴斗的工具,为社会各界蔑视和厌恶,柔术面临着衰败的境地。
明治十年(1877年),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学生嘉纳治五郎(1860~1938),因幼年时身体孱弱,常受同伴欺凌,遂从健体的愿望出发,立志学习柔术。经过数年努力,对各流派都进行深入研究,不视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嘉纳先生的柔术技艺理论和技术已趋向完善。他以胜负、律己、修身为法规,以修养身心、修养精神为宗旨,亦即养道重于练术。同时也为了区别于以往的柔术,于是采用了直信流派偶尔用过的“柔道”这个名称。
“柔道”战胜“柔术”
明治十五年(1882年)二月间,嘉纳先生移居到东京下谷稻荷町永昌寺内,把专院作为道场(即讲道馆)训练柔道,教授学生,开始了以柔道为中心的训练活动。这个永昌寺也就成了“日本传讲道馆柔道”的创业地。后来讲道馆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步成为当时日本柔道的训练中心。
但彼时日本的柔术界却对嘉纳传授柔道颇多非议、指责和对抗。他们认为,讲道馆的柔道是欺师灭祖,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东西,在技术上也未必能胜过柔术,因此经常有人到讲道馆寻衅闹事。柔术与柔道成了势不两立的两派,欲与柔道决一高低。明治十九年(1886年)五月,在警察总监通庸的倡议并亲自主持下,举行了柔道与柔术的大决战。这场交战实际上关系到柔道的成败与存亡,引起了国民的极大关注。当时,柔道与柔术双方各出15人进行决战。比赛结果,讲道馆大获全胜,特别是作为征服各派柔术的强手而闻名的西乡四郎和杨心流户冢派柔术高手照岛太郎的决战,以西乡四郎获胜而告终。这样不仅确立了讲道馆柔道在社会上的地位,而且在技艺上也因为以绝对优势压倒柔术,而使柔道声威大震,争取了社会上的支持,统一了柔术界。日本的柔道在警视厅的积极支持下,终于发展成为一种体育运动,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
国际柔道联盟至今还在其规章第一条明记:“国际柔道联盟承认由嘉纳治五郎创始的为柔道。”他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公认为“柔道之父”。也正是由于嘉纳先生对柔道运动推展所做的不容忽视的功绩,使得柔道在亚洲和欧美各国蓬勃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运动。
所以水浒传里就有柔道的记载
㈨ 柔道是谁发明的
柔道的历史非常悠久,因此在柔道各流派的着作中,对柔道的起源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在垂仁天皇时期(公元前29年即位),野见宿弥和当麻蹴速二人进行了一次有名的格斗。他们的格斗是用搏击和角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此后,一些人吸取了其中角力的技术,发展成为现在的相扑运动;另一些人总结了格斗中搏击方面的经验,发展成为柔术,进而演变成为柔道。 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为大家所接受。相传早在十二世纪以前,中国唐手和手搏,向琉球传至日本。到了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少年时代曾在河南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赟随浙江道奉檄使单凤翔赴日本,成为尾张藩主德川义直的门客。后在江户城南国正寺里,以少林武术教授寺僧。当时正好有武术家福野七郎史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浦与次右卫门三人借住寺中,也跟着陈氏学习。经他们苦心钻研,深得少林武术的奥妙。后来三人到各地传授,不断研究、提高,致使柔术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并经过民间辗转相传而形成了许多流派和各自的体系,名人辈出。 “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 但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日本正值大动荡时期。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睦仁登上天皇宝座,改号为明治。从此,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模仿西方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文明之风日盛,柔术也因被视为封建之物而遭到人们的摈弃。柔术家受到影响,有的消沉隐居,有的替贵族当卫士,有的做杂耍表演。然而没落武士却依仗柔术,在社会上进行骚扰,欺侮平民,敲诈勒索。当时的柔术成为一些浪士打架殴斗的工具,为社会各界蔑视和厌恶,柔术面临着衰败的境地。 明治十年(1877年),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学生嘉纳治五郎(1860~1938),因幼年时身体孱弱,常受同伴欺凌,遂从健体的愿望出发,立志学习柔术。经过数年努力,对各流派都进行深入研究,不视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嘉纳先生的柔术技艺理论和技术已趋向完善。他以胜负、律己、修身为法规,以修养身心、修养精神为宗旨,亦即养道重于练术。同时也为了区别于以往的柔术,于是采用了直信流派偶尔用过的“柔道”这个名称。 “柔道”战胜“柔术” 明治十五年(1882年)二月间,嘉纳先生移居到东京下谷稻荷町永昌寺内,把专院作为道场(即讲道馆)训练柔道,教授学生,开始了以柔道为中心的训练活动。这个永昌寺也就成了“日本传讲道馆柔道”的创业地。后来讲道馆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步成为当时日本柔道的训练中心。 但彼时日本的柔术界却对嘉纳传授柔道颇多非议、指责和对抗。他们认为,讲道馆的柔道是欺师灭祖,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东西,在技术上也未必能胜过柔术,因此经常有人到讲道馆寻衅闹事。柔术与柔道成了势不两立的两派,欲与柔道决一高低。明治十九年(1886年)五月,在警察总监通庸的倡议并亲自主持下,举行了柔道与柔术的大决战。这场交战实际上关系到柔道的成败与存亡,引起了国民的极大关注。当时,柔道与柔术双方各出15人进行决战。比赛结果,讲道馆大获全胜,特别是作为征服各派柔术的强手而闻名的西乡四郎和杨心流户冢派柔术高手照岛太郎的决战,以西乡四郎获胜而告终。这样不仅确立了讲道馆柔道在社会上的地位,而且在技艺上也因为以绝对优势压倒柔术,而使柔道声威大震,争取了社会上的支持,统一了柔术界。日本的柔道在警视厅的积极支持下,终于发展成为一种体育运动,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 国际柔道联盟至今还在其规章第一条明记:“国际柔道联盟承认由嘉纳治五郎创始的为柔道。”他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公认为“柔道之父”。也正是由于嘉纳先生对柔道运动推展所做的不容忽视的功绩,使得柔道在亚洲和欧美各国蓬勃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运动。 所以水浒传里就有柔道的记载
㈩ 柔道创始人是谁
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日本的嘉纳治五郎创立,一说是中国的陈元赟创立。
柔道具有悠久的历史,国内有人说浙江人陈元赟于公元1638年去日本创建柔术,日本人学到了其中的踢、打、摔、拿等技术,结合本国武术和本国国情以及外国武术形成了新的流派,然而国际上无人赞同。
1882年,被誉为“柔道之父”的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生嘉纳治五郎综合当时流行的各派柔术的精华,创立了以投技、固技、当身技为主的现代柔道,同时创建了训练柔道运动员的讲道馆。从日本战国时期到德川时代(公元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一直把柔道称为柔术或体术。
所用的柔道这个一名词,是由“日本传讲道馆柔道”简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