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灭佛的皇帝有哪几位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1、北魏太武帝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
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侯庄乡故城村)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
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2、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更重视儒学。天和二年(567年)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国库收入骤减,还俗沙门改宗道教的卫元嵩上书请删寺减僧,此论深合帝心。
武帝为制造舆论,从天和至建德年间(566年-578年),曾七次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辩论儒释道三教先后;甄鸾、道安等屡上书驳斥道教,纷纭不息。天和三年,武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亲讲《礼记》,欲以儒术治天下。
建德三年五月始议禁佛,诏僧人、道人大集京师,斥佛教不净,下诏禁佛道二教:经像悉毁,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予王公。其他奉祀崇拜,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当年六月,设置通道观,选佛、道名士120人,普着衣冠,为“通道观学士”,并置官吏统管。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周武帝入邺城,在原齐境内推行禁佛之令,沙门慧远与帝争论不果。
禁佛后,北方寺像几乎灭绝,僧众多逃奔江南。武帝死后,宣帝、静帝先后继位,佛法又兴。
3、唐武宗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
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从会昌二年(842年)开始渐进地进行毁佛,在会昌五年(845年)达到高潮,于会昌六年(846年)武宗死后终止。
在毁佛同时,景教和祆教也受到波及。但由于当时地方上藩镇割据,唐中央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贯彻,如河北三镇就没有执行;有的地方执行命令不力,各地毁佛规模不一。佛教徒称这次毁佛运动为“会昌法难”。
4、后周世宗
后周时期由于佛教寺院僧尼构成了国家财政上的负担,世宗下诏禁止私自出家;订立严苛的出家条件,并规定必须在国家公认的戒坛受戒,否则无效;
不许创建寺院或兰若,违反的僧尼,课以严刑;未受敕额的寺院,一律废毁;民间的佛像、铜器,限五十日内交由官司铸钱,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处死。总计,废毁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通钱,世称一宗法难。
(1)历史上哪个皇帝灭佛扩展阅读:
皇帝资料:
1、北魏太武帝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bì]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着名军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
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号始光。 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
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善用骑兵,轻骑奔袭,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粟特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攻取刘宋河南重镇,统一中国北方。向北,远逐柔然。
向南,“饮马长江” 。作战鸷勇骁强,受到敌方的敬畏,被刘宋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冒顿和檀石槐。
在休战期间,他常常抚恤孤儿和老人,体察民间疾苦,劝课农桑,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偃武修文。
广召汉族士人,重用了汉臣崔浩、高允等人,改革官制,整肃吏治,抑退奸吏,提拔忠良,显着促进了北魏官民之间和睦相处。他又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鲜卑民族汉化发展。
恪守节俭,奖赏慷慨。每逢作战,不畏艰险。料敌于先,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但是,在执政末期,诛戮过多,因此后悔。
正平二年(452年),为中常侍宗爱所弑,时年四十五,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2、北周武帝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祢罗突,汉化的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武乡(今陕西大荔)。
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
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西魏辅城郡公。周闵帝宇文觉继位时拜大将军,出镇同州(今陕西大荔)。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官任大司空,封鲁国公。宇文邕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
建德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北齐。
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复领兵七路攻齐。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灭北齐。
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还军长安,当月病逝,年仅36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孝陵,传位长子宇文赟。
3、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0-846年在位),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异母弟,母为宣懿皇后韦氏。
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初封颍王,拜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病重,宦官将领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废黜皇太子李成美,拥立李瀍为皇太弟。
唐文宗去世后,李瀍即位为帝,年号会昌。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积弊,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
会昌三年(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后,从子刘稹企图袭位割据。唐武宗采纳李德裕的建议,命诸道出兵征讨,最终刘稹遇害,叛乱平息。
会昌五年(845年),鉴于寺院经济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拆毁佛寺,派出御史分道督察,没收大量寺众土地,成为毁佛运动的“三武一宗”之一,从而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
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运动,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唐武宗信仰道教,服食长生丹药。会昌六年(846年),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三十二岁,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4、后周世宗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字号不详,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
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从小在郭威家长大,谨慎笃厚,成为郭威养子。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沉重寡言。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
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经济开始复苏。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显德六年,商议攻取幽州时候病倒。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于庆陵。周世宗心怀统一大志,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武灭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拓跋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宇文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柴荣
㈡ 上下五千年,有4位灭佛的皇帝,为何人生结局都很惨
在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皇帝追捧佛教,同样也有很多皇帝反对佛教,灭佛最彻底的有北魏太武帝、后周世宗、北周武帝和唐武宗这4位,他们灭佛为国家和民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而结局惨是因为他们触动了佛教徒的利益,还有些皇帝的死因跟灭佛没啥关系,纯属巧合。
抛开他不讲,隋文帝、隋炀帝、清章帝这些信佛之人,横死的横死,亡国的亡国。再说说唐朝的武则天,迎佛骨不出一年就病死,唐中宗刚还佛骨,就被毒死;唐肃宗、唐宪宗、唐懿宗迎奉佛骨之后,短则3个月,慢则2年,都很快横死。
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皇帝不会因为灭佛而悲惨,也不会因为信佛而幸运。
㈢ 会昌法难”是哪个皇帝的灭佛之举
唐武宗
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于会昌五年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宗教迫害运动——唐武宗灭佛,会昌灭佛虽然只是短短六年时间,但其灭佛的根由早在“安史之乱”的时期就已经种下,更早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大唐初年,唐朝皇帝将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尊为祖先之时。 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在位6年,终年33岁。
㈣ 历史上这四位皇帝都是有为之君,他们为什么要大规模灭佛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本土宗教是道教,而佛教是域外宗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释迦摩尼。在中国汉代时期,佛教东传,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在洛阳兴建白马寺,自此域外宗教佛教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开枝散叶、遍地开花。
拓跋焘、宇文护、李炎、柴荣这四位君主都是有为之君,尤其是拓跋焘和柴荣更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明君,他们发现这个域外宗教——佛教占据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僧侣们整日无所事事,吃斋念佛,对国家并没有什么大的贡献,为了让国家经济发展,只有让和尚们也成为国家的建设者,所以才有“三武一宗”灭佛。
㈤ 历史上有名的灭佛的皇帝是“三武一宗”,他们分别是谁
一、灭佛的原因
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僧人带来很多的经济利益,再加上佛教寺庙会享有免税和田地等特权,就造成了社会财富逐渐地向佛教寺庙的集中。佛教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集中,也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各种矛盾不断地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统治阶级采取政治手段进行解决。这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毁灭佛法的事件。其实这也是各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4)后周世宗柴荣
后周世宗灭佛,并没有大规模地屠杀僧尼和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但经过打击之后,整个佛教的发展已经慢慢地萧条衰落了。
㈥ 历史上为什么三次大规模灭佛
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三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主要是由政治、思想文化、佛教自身内部问题等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的。这三次大规模灭佛事件分别发生于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这三个皇帝的在位时期。
唐武宗灭佛事件唐宪宗时期由于这位君王十分崇信佛教,所以连带着唐朝百姓也十分笃信佛教。而继唐宪宗之后的多任皇帝也同样非常提倡佛教,故而佛教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佛教发展相对应的是僧侣以及寺院数量的持续增多,而这两者数量的上升则严重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于这种背景下登基的唐武宗为去除唐朝积弊,促进唐朝发展,故而决定灭佛。841年唐朝在唐武宗的诏令之下开始灭佛,至846年此次灭佛行动进入高潮阶段。
㈦ 唐朝哪位皇帝灭佛
唐武宗尚未即位时,已偏好道术。即位后,即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宫,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并亲临三殿,受法箓。在日益偏信道教的同时,武宗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而赵归真因曾遭京师诸僧的诮谤,常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宋高僧传》卷十七),这时便利用武宗对道教的偏信,于宫中“每对,必排毁释氏”(《佛祖历代通载》)。他向武宗荐引了道士邓元起、刘玄靖等人,以声气相求,同谋毁佛。道教徒的煽动,加强了唐武宗灭佛的决心。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迅速衰退。以往那种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完全开放的勇气和信心丧失殆尽。佛教作为异族宗教,自然也就在被排斥之列。会昌三年(843)四月,朝廷“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着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会昌四年三月,以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而“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 唐武宗灭佛,实始于会昌初年,而至会昌末年达到高潮。早在会昌二年(842),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充入两税徭役”(《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会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为彻底灭佛作好准备。同年四月,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面毁佛运动。僧尼不论有牒或无牒,皆令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八月,下诏宣布灭佛结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同时还“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以使“不杂中华之风”。
㈧ 历史上灭佛的皇帝有哪些
北魏太武帝、被周武帝、唐武宗(三武灭佛)
后周世宗
统称为:三武一宗
㈨ 历史上灭佛的皇帝有哪些
有四次,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周世宗灭佛。
㈩ 遇佛杀佛,历史上有哪四位君王毫不迟疑的进行灭佛运动
东汉时期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在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中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做众生平等好多学说都给普通大众精神上的支持。尤其是在战乱时期,人们更需要精神信仰。所以这一段时期佛教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但是历史上却有四位皇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灭佛活动。他们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在位期间也掀起了很大规模的灭佛行动,但是却保留了不少的寺庙。总而言之,这四位大规模灭佛的君主都是非常有作为的明君,并且在执政时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