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安排小学语文教学

如何安排小学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2-06-17 23:54:16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所谓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就是指一节小学语文课的设计过程。它大致包括解读文本、设定目标、整合资源、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方面的内容。

一、解读文本

“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教学中的“文本”呈现形式,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如一篇课文,一部名着,甚至是一段文字或一句话;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如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

教师可按下面的步骤实现对文本的解读。

1.“走近”文本,即感觉文本,把握要旨。就要首先摸准作者的思路和思想,初步建立起对作品的感觉与认识。

2.“走进”文本,即感知文本,品味独特。品味文本内隐的独特意义,体验美的熏陶,真正地实现与文本的情感交流,讲究“披文入情”之理,追随“情动辞发”之境。

3.“走出”文本,即感悟文本,创生文化。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审视与重组、升华与提炼,是领悟内涵、发现理趣、挖掘本质的阅读活动。它要求教师不仅应从文本解读中创生问题、创生精神、创生个性,而且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去加工和创造新的发展空间,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将文本的解读延伸到动态的教学中,展开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体现其人文导向,创生文化精神,追求诗意的教学风景。

二、设定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和价值、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其中“知识和能力”属教学目标的基本层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考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首次列入课程目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极为重要。“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标准》突出强调的目标,内容是隐性的,而其形式是外显的,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须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内容与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其既互相渗透又融为一体。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学生当作是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来看待,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制订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 教学目标设定要全面。

第二, 教学目标设定要合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植根于文

本,不拔高、不牵强。

第三,教学目标设定要灵活。一方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得太窄、太死,要具有灵活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要随机调整,甚至让学生参与到确定教学目标中来,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过程中实际需要的变化,注意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第四,教学目标设定要适当。即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按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安排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层次。

三、整合资源

《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⑵ 如何衔接小学语文课的个个环节

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关键。整个教学过程是不是衔接有序,是不是张弛有度,是不是游刃有余,自然重点体现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上。环节的设计离不开形式、手段和方法。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设计上过于求新、求亮而忽略了求实。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学环节随意、目的性不强;教学方法贫乏,偏重手段;教学形式浮华,作用甚微的问题。

案例:某教师在新授拼音d t n l 时第一个环节安排了复习,其设计是在黑板上贴了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上面贴着学过的六个单韵母和b p m f 四个声母。教师让学生把苹果树上的拼音放到树下标有声母和韵母的两个篮子中。孩子们看到这棵漂亮的大苹果树自然喜欢,比较兴奋,然后教师指了几个举手最积极的同学完成了任务。

分析:此教师能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以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这一意识是值得肯定的。在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复习也是正确的。但拼音教学的任务,复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拼音是工具,学习它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借助此工具进行识字、阅读帮助他们学习普通话。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拼音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发音,可是案例1中只让学生看一看,放一放又怎能知道其发音是否准确呢。再有,复习检查环节的设计目的一是让学生对旧知进行回顾,对自己有个认识,查漏补缺,以便更好的学习新知,二是教师可以通过此环节对本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那么我们再看案例1,教师只让几名学生而且是举手的几名进行操作,涉及到的面太小,举手的孩子大多都是已经掌握了的,那些不举手的是何种情况呢,教师不得知,故不能全面了解学生。

从上可知,小学语文课的各个环节既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更要求教师能在课中随机应变。如此,语文课才能异彩纷呈。

⑶ 如何定位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如何定位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制约因素;它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合理设计,语文三维目标应遵循什么原则?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什么行动策略?本人试着从以下内容进行论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它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而它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和原则及实施,也必须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实际,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 二、制订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 教学目标设定要全面。 第二, 教学目标设定要合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植根于文 本,不拔高、不牵强。 第三,教学目标设定要灵活。一方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得太窄、太死,要具有灵活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要随机调整,甚至让学生参与到确定教学目标中来,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过程中实际需要的变化,注意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第四,教学目标设定要适当。即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 三、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什么行动策略? 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的,这是一种新理念的体现。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入教学目标并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是过去教学大纲从来没有的。这既可以说是对过去语文教学弊端反思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在深入课堂之后,就明显感觉到,在具体的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中,对三维目标的表述却存在着共同的问题。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要求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针对具体课文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问题。我们必须看到问题,找准对策。为此,下面从表述的角度,就三维教学目标表述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表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表述三维目标,直接反映出教学设计者的观念问题、方法问题。从教学实施中,最普遍的问题是下面两种。 1.表述的传统化,忽略方法与过程。 先看案例: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 (1)了解文意, 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积累一些重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在这里,我们从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只看到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把握什么、积累什么,突出的是知识与能力上的要求,而没有过程和方法的注入。目标中,“要求了解文意, 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达到这一的目标,不清楚;“把握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何达到“把握”?通过什么途径?是通过揣摩语气,还是分析语言,或者是通过与其他文章的比较?都不清楚。这些最关键的东西都未能在教学目标中表述出来。这与传统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没有任何区别。这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与传统教学目标表述中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融入其中。而传统注重的是知识的掌握, 知识的学习是孤立的,未同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种教学目标设计的定位表述,可以看出往往只重视的是结果,而忽略实现结果的过程,这必然造成教学上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 2.表述上的繁杂与分割 请看案例: 《秋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诗歌的朗读能力。 (3)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加强诗歌的朗读技巧训练。 (2) 重视对诗歌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 (3) 通过音乐、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提高效果。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诗歌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3)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从上面目标的确定和表述上来看,虽然全面,但是问题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三维目标分割开来,没能将三者有机渗透、融合。事实上,在教学中三者是无法分开的;二是多而杂,一篇文章共确定了11个目标,一般说来,在课堂上是难以达到的,不够符合教学实际;同时,表述中其内容还有重复之嫌。在很多学校中,这样的确定和表述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比较普遍,值得探讨。

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然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假“对话”现象开始纷纷涌现。比如,从对话内容上看,有“空谈式”和“预设式”。“空谈式对话”就是没有主题的对话,学生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这种对话虽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但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领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预设式对话”就是教师设计好了走向预定目标的路子,教师围绕某一话题拼命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感悟”,“启发”少数尖子生回答预设的答案,获得教师既定的答案。这样的阅读对话,多数中下学生成了课堂遗忘的角落,成了对话的旁观者,个别学生成了教师思想和教参、标准答案的代言人,背离了“对话的主体是每一位学生”的对话原则。
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此问题,我浅谈几点策略:
一、搭建平台,平等对话,营造融洽氛围
心理学家分析:当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氛围时,他的生理机能将大大弱化,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一种僵化的状态。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营造具有民主、平等、合作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教学对话氛围。
1、平等、民主,营造对话氛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活跃的两个条件是自由、安全”。课堂中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法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学生心理只有在平等、安全,毫无束缚的前提下,才会把教师作为交流伙伴畅所欲言。师生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灵、价值平等,使课堂成为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2、倾听、表达,引入课堂机制
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一个侧面,一个点,并未能全面深入地领悟。倾听时,不同的对话者将各自的 “视角”打开,将其所含的内容与同伴的“视角”交叉、碰撞、融合,使学生借助别人“眼睛”,看到更多文本所含的“风景”。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表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建立倾听与表达的机制。1、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2、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观点、看法表达完整。3、教会学生耐心地倾听同伴的意见。4、在倾听中认真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
3、公平对待,尊重生命差异
学生生命本身的差异性造成课堂上对某一问题认识的程度,思考的深度等存在差异。阅读对话中不管生命体的“前期水平”有多少,也不管对个体的“私有感情度”有多少,我们教师都应公平对待每一个生命体,尽可能让每一个对话者机会均等,珍视课堂中生命意识的“真本性”和“真个性”。既要请上举手的学生,又要照顾到不太爱举手的学生,切莫让遗忘的个体在课堂中“诞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加深学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的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深切感人,不舍杀害大黑骡子却又不得不杀这一矛盾的情感贯穿故事始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的情感变化,在对话中走进人物内心,体验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师:战士们都舍不得杀大黑骡子,作为大黑骡子的主人彭德怀舍得吗?
生:舍不得。
师:是啊,彭德怀更加舍不得呀!既然舍不得,为什么又要杀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
师:是啊,纵有万般的不舍,但为了战士们能走出草地,彭德怀不得不忍痛割爱。但战士们仍在请求,彭德怀只得下了第二次命令。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生:大家每求一次,其实就让彭德怀的心痛一次,彭德怀的心里比谁都难过……
师:然而,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谁也不愿意开枪,彭德怀不得不第三次下命令。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彭德怀的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也许怕自己会改变决定,所以他已是非常恼火。
……
课堂上,学生与彭德怀一起经历了“爱”与“痛”的心路历程,整个教学成了学生心灵中难以遏止的“情感之旅”。师生动心动情,师生间的对话更是为体验文中的情推波助澜。这样的心灵对话,对学生来说,绝对是深刻的。
三、抓住契机,适时开拓,维系师生对话
课堂中,对话无处不在,提升对话质量关键是教师抓住对话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对话真度、深度、广度和效度,维持对话,让课堂“对话”展现生命的精彩。
1、紧扣疑点,适当点拨,实现对话的真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质疑、寻疑、解疑开始。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实度,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
如《李时珍》一课学习第2自然段“有一回,父亲遇到个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张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学到此,有学生问:“为什么李时珍知道良方还要轻声地对父亲说?”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引导所有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同伴对话:
生1:我认为李时珍怕给父亲丢脸。在当时父亲已小有名气,而那天却遇到了杂症。他怕说响了父亲不开心,影响他的地位。
生2:我觉得李时珍“轻声”说,只是想帮父亲的忙,不想表现他的本领比父亲强。因李时珍的良方是他“偷学”来的,只能轻轻地说。如果大声说,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况且父亲还不同意他学医,令父亲不开心。
师:(追问)你怎么说“是他偷学来的”?
生3:因上文说“那时侯,行医是受人鄙视的。李时珍的父亲不让儿子再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偷偷留心学习父亲的本领,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
生5:李时珍也不想让人们现在就看不起他,其实他也想当医生。
生6:因为李时珍如果“大声”说话,会影响旁边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静,如果声音很大,受了刺激会更糟糕。
生7:我也这样认为,况且这病人还是疑难杂症,病人心情本来就糟,如果他还大声说,或许不但惹父亲生气,还令病人心情郁闷烦躁。他心里一直替别人着想的呀!
……
这里,教师抓住了学生疑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与同伴对话,从而使学生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并通过不同角度的再读、再解,思维从疑点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对话提升了真实性。
2、巧抓浅点,引导感悟,开掘对话的深度
学生解读文本因生活、阅历、知识的有限,其阅读对话质量有时肯定与文本真正含义有所差距。此时教师应持着“珍视孩子内心独特感受”的原则,及时抓住学生理解上的浅点,适当引导感悟,让学生的感悟从“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提高语文能力,开掘对话的深度。
3、善捕难点,联系生活,拓宽对话的广度
“生活即教育。”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唤起他们的生活记忆储备,帮助提炼生活经验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阅读对话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课本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不断建构更深、更广的对话体系。
如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学生提出:“蜜蜂明明在为人类酿蜜,可课文却说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这时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蜜蜂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生活中,你知道蜂蜜的哪些用处?”因为架设了问题与生活的桥梁,思维在已有生活经验积累基础上绽放,精彩对话展开。有的说,蜂蜜可治疗便秘,还可消炎止痛;小孩子的药里添加蜂蜜,所以还可入药;有的说,喝蜂蜜可强身健体;有的说,蜂蜜可增加家庭财富,带来幸福;还有的说,喝蜂蜜是解除酒后头痛的好方法……
因为对话源自于学生生活,所以虽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但经教师的点拨,学生不但认识了蜂蜜的用处,还清楚理解了文中说“蜜蜂酿造最甜的生活”的真正含义,对话也自然提升了广度。
4、珍视个性,遵从文本,提升对话的效度
“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阅读教学完全应

⑸ 如何选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已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仍然是个大问题,原因既在于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存在一个落差,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之间又存在一个落差,还在于我们的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数理学科,在上课前,“教什么”已经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而语文学科不是这样,“这节课教什么好呢?”语文教师常常感到困惑。数学教师似乎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其它学科的教师似乎也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唯独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头脑中首先会冒出这么一句。别小看这一问,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师心中常常并不清楚要教些什么,更不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合适。
一篇篇的课文,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就同一个语文知识,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每次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种比喻的修辞方法,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教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有些甚至已经不是语文学科应该教的内容,变成了科学课、历史课等等别的什么课。对此,崔峦老师在《加强语文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一文中指出,《课程标准》在制定与修订中,有一个比较大的疏漏,就是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没有明确规定,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这就使得我们一些教师以为一篇篇课文就是教学内容,教语文就是讲课文。所以,我认为目前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程来说,“教什么”的问题是第一位的。难怪一些专家直呼吁:我们的《教师教学用书》应该编得厚些,更厚些,具体些,再具体些,对每一课要教的内容作出具体的、明确的、保底的硬性规定,把内容与目标细化并落实到每一册、每一组、每一课中,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开始实施教学之前,也能像数理老师一样,胸中有数,十分清楚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十分清楚哪些是“基本口粮”, 只有这样,才能清楚“我们种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田,浇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园”,才能避免教学内容的盲目性、随意性,才能革除“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课就是分析内容”的弊端。(谈到内容分析,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表明加强语言习得、创新教学模式的决心。)事实上,语文课说白了就是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教什么,第二个维度是怎么教。教什么涉及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问题,怎么教涉及到教学方法问题。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建设到现在为止还不尽如人意,到现在为止还只是停留在经验思辨的层面上,所以教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才真正具有语文课程的特性和价值,我们依然在摸索中、徘徊中,我们依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地追问自己、反思自己,我教的是语文吗?是语文课程吗?是语文内容而不光是“教材内容”? 我们在选择“教内容”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你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了吗?关注学生的学习盲点了吗?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了吗?
那么,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呢?
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个问题的探讨与学习
我们都知道,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并对其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作教学化处理,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
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则故事。
传说有一位国王给大臣们一个任务:编一套古今智慧录,将世界上最聪明的思想传给子孙。大臣们悉心搜集后,编成智慧大全共12本,国王看了,说太厚。大臣们精心挑选后,编成智慧大全一本,国王看了,又说太厚。大臣们反复斟酌,编成智慧录一章,国王看了,还说太厚。大臣们又把一章缩成一页,一共40条,国王看了,还是“太厚了”那句话。最后,大臣们从40条格言中精心选了一句,国王看后满意了。
最后选中的格言,其实就是今天我们都很熟悉的那句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国王让全国所有的人都记住这句话,于是人们变得勤劳了,国家也变得富裕强盛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繁中求简,才能成功!
语文教学也同此一理。语文教学之所以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面对一篇课文,不知道如何取舍。任何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都会在几十个点上。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有字、词、句、篇、点、语、修、逻等;从能力的角度来说,有朗读、默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多种能力;还可以从方法的角度、习惯的角度、情感的角度、内容理解的角度列出一大堆项目。一篇课文就是一只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部位都有研究的价值。正因为每篇课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特征,因此我们常常会做出错误决断:一节课教学内容多则七八项,少则四五项,面面俱到,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结果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西瓜芝麻一锅煮,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学结果难免“少慢差”。
删繁就简是一种大智慧。我国古代许多智者,都提倡简洁,“大道至简”“多则惑,少则得”“删繁就简三秋树”“任你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国的古文,少则几十字一篇,多则三五百字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很少见。国画,寥寥数笔,便形神兼备。国粹京剧,一把胡琴,一把椅子,演来却妙趣横生。可见,简洁比起繁杂更有力量,更有效率。
现代的智者,同样提倡简洁。现代社会有二八定律之说。它倡导“有所为,有所不为”“四两拨千斤”,这些观念,对于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同样是难得的法宝。
选择教学内容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什么需要教”的角度来思考,这是顺向思路,常规思路;还有一种是从“什么不需要教”的角度来思考,这是逆向思路,非常规思路。教学中采用两种思路比采用一种思路常常更富创意。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有个着名的法则,叫做“三不教”:学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学生自学能懂的,不教;教了暂时也不懂的,不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某个内容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也许更好,不教。有了这四不教,一篇课文需要教的内容就不多了,阅读教学就会变得“少而精”了。
下面我们分学段对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做一些分析、探究
第一,低段,要凸显字词和朗读,其它内容可以不教或少教。
教学,贵在抓住重点和难点。低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识字、写字、积累词语和朗读,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根本,其它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自学或点到为止。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可教的内容有如下几项:①学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②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③掌握“盼望”等8个词语;④体会感叹句子表达的情感;⑤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⑥理解课文内容;⑦了解童话有三次反复、对话多等特点;⑧懂得燕子等是益虫,蚜虫是害虫;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⑩学习自主识字的方法。如果选定以上10项作为教学内容,那么两课时教完的话,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有5项之多。“多则惑”,一手抓5只跳蚤,结果一只也抓不住。
对以上内容,可作如下选择:①②③项是关于识字写字、词语、朗读等内容,是低段的教学重点,应牢牢抓住不放;④项的感叹句,在本文中不突出,不如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⑤⑥两项理解课文内容,一点不难,学生读一两遍就能明白,不必再教;⑧项关于害虫、益虫的知识,学生在幼儿园就已懂得,属于已知;⑨项培养科学精神,应以渗透为主,不必单独设项;⑩项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可融入①项进行。这样经过筛选、整合,教学内容只剩下①②③项,其中③项学词语又可以与①②项结合着进行。因此真正需要教的是①②两项,可以分别安排在两课时完成。这样安排,每课时凸显一个重点,这比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地教学,效果会高很多。
又如《地球爷爷的手》,花太多时间教“地心引力”,就大可不必,有不少教师甚至以此为重点,更是费力不讨好。再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是怎样反反复复才找到妈妈的,花许多时间去问,也似乎大可不必,让学生多读几遍,再模仿着自创一段岂不更好!总之,低段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都应遵循强化字词和朗读的原则,为学生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语文基础。
第二,高段,要凸显表达方法的领悟,力求读写结合,其它内容可以少教或不教。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凡是学生已学已知的,决不重复讲解;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的教学重点要选择学生必须掌握而又未能掌握的内容。
如薛法根老师教的《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只重点选择了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课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子——把“?”号拉成了“!”号,二是让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三个事例时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其余如生字、生词、朗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里讲的三个故事等内容,一般教师都可能选作重点的,他都没有教。因为他认为,学生在课前对这些内容已作充分预习,学生手里占有的资料甚至比教师的还多,再教这些,难免在已知中兜圈子。教学效果证明,这样的选择的确高人一筹。

⑹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⑺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如何制定

语文教学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迅速提高我校的语文成绩,抬升学校的综合地位,特此制定学校的语文教学计划。本计划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基础,以解放思想、一心一意抓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干事创业、放开手脚抓质量为突破口,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真抓实干,扎实工作,狠抓作文教学和写字教学,为我校语文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⑻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每个语文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年轻教师,都很关心这样的问题,渴望知道答案,这问题就是:如何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当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本人建议如下,与君共勉:

一.追求内在于心灵的财富——专业成长

我们参加骨干班培训、新秀班培训、校本教研,以及外出听课学习等等,应该追求的是自身的专业成长,并非为了外在的荣誉证书,或者外在的功与名。我们应该追求生命本质的东西,专业成长正是内在于我们心灵的财富,专业智慧,专业能力,专业经验,如金一般的宝贵。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比任何荣誉证书都更有人生价值。

二.积极学习,积淀文化素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也许学习是老生常谈,但学习正是每一个有所成就者的不二法门。谁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谁就能永远保持青春活力。什么时候放弃了学习,什么时候就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失去了读书学习的兴趣,觉得没什么好看了,好像什么都知道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我们开始固步自封了。

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读的能力,它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老一批特级教师令人惊叹的便是极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而文本解读能力背后,则是深厚文化素养的支撑。文本解读三个层次:课文说了什么,课文怎样说的,课文为什么这样说。

提高文化素养,我们已经失去了优势,因为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不是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这是无法追回的遗憾。但先天不足后天可补,那就是学习。学习是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的,广泛阅读经典,阅读名着,日积月累,仍可期待。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素养也是,文本解读能力也是,教学智慧也是。只要我们有心学习用心积累,总能一步一步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正是一直以来的积淀,才成就今天的你我。我们应该树立一生备课的理念。

三.心存理想,坚持实践

今年《小学语文教师》第7、8月合刊,第一篇刊出了《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管建刚是江苏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苏州市学术带头人。他的作文教学革命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分为两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他的作文教学革命逐步构建了三大系统,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动力系统第一年等级评奖,第二年积分活动,第三年稿费活动。

他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作文教学革命有多创新,而是他坚持做了8年,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这是一种令人震撼的精神力量!正如他自己说的:“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智慧孕育和诞生之际。”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打井的精神!契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缺少灵感,缺少的正是灵感之后的坚持不懈!浅尝辄止,见难即退,正是我们不能成为大家的根本症结所在。平庸,就是这样形成的。

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想了之后做出来的。只有想是没有结果的!更重要的是要实践,坚持不懈的实践,不断加以反思的实践!

因此,我们如果能够心存理想,坚持实践,此生必有所成,必有所获。

⑼ 小学语文学习计划安排

一、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方法

做任何事情就要讲方法,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学习也是一样。微观具体的做法叫做学习方法,宏观整体的做法叫学习策略。语文学习有具体的方法,也有整体的策略。我们先来谈学习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未来社会里,“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语文的学习方法,有涉及语文整体的,有涉及语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关于语文整体的基本学习方法,中外教育家、学者、作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论述。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关于对小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为字词的学习方法,句子的学习方法,段的学习方法,篇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写作文的方法等。如:字词的学习方法有:运用汉字的构造规律来理解字的方法,组词法,造句法,查字典法,用词素分析理解词语的方法,同义法的比较法,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方法,追根溯源理解词义的方法,等等。

句子的学习方法有:扩写、缩写句子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用关联词语理解简单复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学习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给段分层的方法,调整段中语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学习方法有: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有:审题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选材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二、小学生语文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这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四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其学习方法;三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四是学习策略和认识策略的关系。

如何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呢?首先,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是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第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包含着学生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要考虑到他们学习策略的差异。第三,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地的活动,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最后,学生的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

通过对学习策略的分析,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或认知活动,一种思维或信息加工的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活动有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特征。

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知识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词汇学习,其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保持,因此,如何依据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成为促进简单知识教学的主要问题。复杂知识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指概念、规则的学习和阅读、写作的学习,其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新知识内部各要素之间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

(一)注意策略。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如"带着问题读书"可能并不是一种最佳的阅读方法,而"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思考问题",可能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策略。

(二)编码与组织策略。人们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够长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无论是拼音、识字、阅读教学,语文老师都需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排队,找出规律,就是这种策略的运用。

(三)精细加工策略。如在阅读和听讲时,一边听(或一边看),一边做笔记,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应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但真正要使笔记成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技术而单纯的信息记录,却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为了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教师讲课时应注意语速不宜太快,复杂的、重点的内容要适当重复,对讲课内容的结构、层次和重点应进行板书。

(四)复述与复习策略。如,学生为了记住汉字,必须一遍遍地读写生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和尝试背诵交替进行。另外,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复习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用画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等。

这些都是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训练。

三、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林崇德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概括为基础的,由四种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的,有20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概括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现:听的关键是"听得好"。即会听,听得准确,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说的关键是"说得清"。即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这是在"说"中的概括能力表现。读的要素较多,一是朗读与默读的阅读形式,二是理解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的阅读内容,三是分析段落层次、获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基础。写作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小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仿写)两个过渡,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里就有一个综合提炼的过程,即概括过程。

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传统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这种提法是正确的。如果说听、说、读、写反映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那么,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差异密切相关。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通常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这五种思维品质,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 2007-11-16 19:15:00 | By: 小叶子 ]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学科的工具,所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而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将成为重中之中。到底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我想简单地和家长交流一下。

其一,语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学生上课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效率高。

其二,多读多练,培养语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读书能力差,这就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希望家长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恳请家长重视读说训练,并可以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读书的同时,给他一些掌声,一句鼓励,一份自信。假期中,您可以引导孩子预习新课,阅读儿童着作,或背诵古诗文时实践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勤于练字,认真书写。

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迹,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拥有一手好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我建议学生可以练习楷书,可以临摹,久而久之的楷书练习,其精神与风格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要给予扎实有恒的要求,让学生的意志受到了考验与磨炼。这也是这学期的教学重点。

其四,留心观察,写好作文。

三年级教学就是教孩子如何写好作文。的确,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必须重视它,正视它。其实写好作文不难,但必须留心观察,把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组织好语言,汇集成篇即可。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说总是很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本学期我刚刚接班,对学生情况不是很了解,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字词及基础知识。并将鼓励他们每天或每隔一天写一篇日记进行练笔。作文水平有待提高的学生就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拓展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争取有大的进步。希望学生在保证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多看课外书,在写作文时就会语言优美.生动.妙语连珠,这些都是因为阅读面广,知识渊博。希望家长可以重视阅读,假期中给您的孩子准备一俩本儿童读物,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平时也可把书带进班内,放在图书角里和同学共享.我相信您的孩子将受益终身.

其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7、 课外阅读的习惯。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子的起步阶段,其知识基础与行为习惯往往要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学生相对独立且又合作的思维方式与人格也就尤为重要。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同时,他们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头蛇尾。家长必须帮助并指导孩子的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都是我的一人之见,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浏览指教,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和您有再次交流的机会。

⑽ 如何制定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制约因素;它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合理设计,语文三维目标应遵循什么原则?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什么行动策略?本人试着从以下内容进行论述.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它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而它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和原则及实施,也必须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实际,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二、制订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第一,教学目标设定要全面.第二,教学目标设定要合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植根于文本,不拔高、不牵强.第三,教学目标设定要灵活.一方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得太窄、太死,要具有灵活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要随机调整,甚至让学生参与到确定教学目标中来,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过程中实际需要的变化,注意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第四,教学目标设定要适当.即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三、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什么行动策略?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的,这是一种新理念的体现.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入教学目标并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是过去教学大纲从来没有的.这既可以说是对过去语文教学弊端反思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在深入课堂之后,就明显感觉到,在具体的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中,对三维目标的表述却存在着共同的问题.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要求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针对具体课文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问题.我们必须看到问题,找准对策.为此,下面从表述的角度,就三维教学目标表述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表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表述三维目标,直接反映出教学设计者的观念问题、方法问题.从教学实施中,最普遍的问题是下面两种.1.表述的传统化,忽略方法与过程.先看案例:《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文意,理解文章内容.(2)把握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积累一些重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在这里,我们从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只看到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把握什么、积累什么,突出的是知识与能力上的要求,而没有过程和方法的注入.目标中,“要求了解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达到这一的目标,不清楚;“把握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何达到“把握”?通过什么途径?是通过揣摩语气,还是分析语言,或者是通过与其他文章的比较?都不清楚.这些最关键的东西都未能在教学目标中表述出来.这与传统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没有任何区别.这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与传统教学目标表述中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融入其中.而传统注重的是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学习是孤立的,未同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种教学目标设计的定位表述,可以看出往往只重视的是结果,而忽略实现结果的过程,这必然造成教学上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2.表述上的繁杂与分割请看案例:《秋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诗歌的朗读能力.(3)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诗歌的朗读技巧训练.(2)重视对诗歌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3)通过音乐、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提高效果.(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情感.(2)培养学生对诗歌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3)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从上面目标的确定和表述上来看,虽然全面,但是问题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三维目标分割开来,没能将三者有机渗透、融合.事实上,在教学中三者是无法分开的;二是多而杂,一篇文章共确定了11个目标,一般说来,在课堂上是难以达到的,不够符合教学实际;同时,表述中其内容还有重复之嫌.在很多学校中,这样的确定和表述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比较普遍,值得探讨.

阅读全文

与如何安排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2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