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记得曾和一位教育局长聊天,“在我教高中语文那几年,没听课的学生考起来了,听了课的学生都被毒害了”记得我高中就没听过一节语文课,高考成绩不能说太好,但也不算差。高中语文不外乎分三部分,基础、分析、文采要说怎么教就看你了,基础多练习,阅读的部分教学生如何分析,作文部分叫他怎么积累自己的文采啦呵呵,鄙人愚见,望海涵
② 中学语文到底教给学生什么
中学语文到底教给学生
文这样一门基础学科,它到底在教什么?一个最可能的回答是:中文。语文教师一般出身于中文系,接受了有关汉语言的基本训练。
还有一个可能的回答是:文学。语文老师在中文系接受教师训练,除了汉语言,还有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那就是文学。从中国文学史到外国文学史,从古代文学史到现代文学史。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收录的课文也大多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名篇。
③ 初中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初中的语文主要是开始讲一些文言文,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教学文章了。你按照教学大纲讲就行了呗。
④ 初中语文教什么
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拆解成更为具体的两个问题:
第一:假设这位学生高中之后不再从事该专业的学习,你应该教他什么?
第二:假设这位学生以后不再从事该专业的学习,同时又他对该专业感兴趣,你能否传授给他方法让他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提升?
而这两个问题,就是对“语文应该教什么”的终极解答。
下面再引入一条公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它首先是一种交流工具,各国母语教学都指向这一点,作为工具,教法是比较简单直接的,趋近于自然科学。
即小学到高中识记各类词汇,掌握基本的现代汉语语法,能用各种方法阅读,有一定的阅读量,能读通基本的文言文和古诗,能写一篇逻辑、语言等较好的文章,能写一手较为好看的字,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交流(如演讲、辩论、朗诵等),即可。
所以,当你把中文替换成英文的时候,把古诗文替换为拉丁语(共性都是不再通用但仍有解读的价值),估计你就不再困惑。
《死亡诗社》里教拉丁文呈现的一个环节也是老师讲一个词,学生跟读一个词。略显无趣但有用,至少你能知道自己的进步。
既然答案看似简单,那么为什么学生觉得学语文学不到什么东西呢?
几个原因:
第一、没有明确的教学框架与结构,学生无法清晰地感受到自身知识的层进与提升。比如我们没有清晰的作文教学课程,而类似于美国的writing课程教材是极为清晰的,学生至少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
第二,没有清晰的评估反馈手段。当然这一点也在不断改进中,如几种国外的阅读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地引入。但是因为有高考的指标,所以基本上是以考试为评价指标的,而即使是高考也是不尽合理的,我们完全以这个为评价体系是很有问题的。
第三,语文本身作为语言类学科,本身就有渐进性的特征,拿自然科学作为标尺是不太公平的(其实英语也是如此,只不过通过背单词可以让自己感觉有进步,但无法像数学物理那样清晰明确)。
⑤ 初中语文怎么教
2019洪老师初中春季班(11G完结高清视频)网络网盘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⑥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毕业后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如今,新知识日新月异爆炸式地增长,新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平日在教书育人之余,我也萌生了许多困惑:语文课上,不管自己如何精心备课如何处理教材,学生就是提不起精神;一节课下来不少同学也就写出了不到五百字且不怎么通顺的作文……于是,我有了自己越来越不会教书的感觉,常常自问: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近日,拜读了广东南海市第一中学袁小雄老师的《语文到底教给学生什么?》一文,颇受启发。袁小雄老师的观点大体如下: 触目惊心的现实提醒人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像过去那样仅靠常识和经验或一次性学校教育已显得远远不够了。如何应对急速变化的社会,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使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我们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自我完善,不断学习,而且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本领——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的前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进入废寝忘食的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愈浓,追求得也就愈执着,学习效率也就愈显着,改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自学能力是学会学习的条件。 自学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面对着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的迅猛发展,任何学校都不可能使学生学到他终身受用的知识,更何况21世纪是人们工作难以固定,不是以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世纪。在这种情况下,要立足于社会,贡献于社会,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学,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就会以在学校里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基础,进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并使之产生迁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学能力是人才成功的必需具备的条件,它是以独立性为核心,自觉主动地总结自己学习生活的方式、规律,有效地组织、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地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 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代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是适应现代社会的至理名言,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不管知识陈旧周期如何缩短,社会发展多么迅速,他都会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 三、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需要。 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是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教师要充分明白,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要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潜能,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学,是适应未来现代化教学方式的需要。随着教学手段的变化,远距离教学、现代化电教设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的运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获得知识的多渠道,要求学生必须主动与现代化教学方式接轨。 开展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实现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学的需要,是建立现代素质教学模式的需要。教师只有把学法指导落到实处,学生才能学会学习。 1、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科学的学习模式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率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全面开拓学生的智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学法,展示学法,化教法为学法。学法指导要针对学科特点进行。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学法。展示学法还要坚持“练中导”,让全体学生参与全过程的操作,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3、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最佳学习策略。比如:科学地使用大脑,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自我监控学习的能力等。 四、学习意识是学会学习的保证。 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人们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等。常言道:“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惟命是从、循规蹈矩的“人才”;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应变。 再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如今知识爆炸不再是一种预言,而是已经和正在成为一种现实。知识空前增加,而学习时间并未增加,这个矛盾在21世纪会更加突出。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的矛盾,教师要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教育学生克服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加强学习的计划性,终生学习,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教师观念要更新,教育要创新。 1、教师要具有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只有创新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 2、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转变。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师包揽一切,只教给应试知识与应试技巧,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法指导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效应。 (1)相容效应。“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心理相容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教师要注重师德修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你指导的学习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2)马太效应。教师往往注重优生,强化“尖子生”,忽视“后进生”。因此,教师要防止“马太效应”,即要克服定势心理,树立发展的观念。 (3)皮克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用这种效应说明,只要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希望,肯定多于否定。 现今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袁小雄老师的看法和观点,我认为很好地体现了当今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及新课改的特点和要求,它不仅解答了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更是我今后去努力实现的目标。
⑦ 中学语文课到底学什么
站在世界之交门槛上的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世纪末的尴尬,耗时甚多而收效甚微的语文教学更是让人为之流泪。从1997年初《北京文学》大举讨伐中学语文课到1999年汕头大学推出《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分进合击的围剿,中学语文教学始终处在狼狈不堪、欲诉无语的境地。虽然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事,也不仅仅是语文课上的事(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语言学习的“主阵地”——中学语文课上到底讲什么仍是一个不能够也不应该回避的课题。 要弄清语文课上到底讲什么的问题,有必要先弄清现在老师在语文课上讲着什么。受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囿于中学语文教师个体的特质,目前的中学语文课不良倾向有三: 一是急功近利式的什么可考讲什么 如果说以前那种时代背景、作家作品、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讲解模式不足取的话,现在的中学语文课确实已经扬弃了这种模式,代之以对课文的恣意肢解胡乱诠解,“断章”也能“取义”,“微言”总有“大义”,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共同心态:“小心地雷!”于是处处设“雷”,处处排“雷”,忙得不亦乐乎。跳舞时永远戴着镣铐,这“镣铐”便是“考试大纲”,它增删什么知识点,我便在课堂上详略什么知识点,而且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把“镣铐”戴,每学期的联考题和毕业班的模拟题的版块构架,题量多少,分值大小,命题取点(知识点)等跟考试题如出一辙便是明证。因而大量的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被淡化了。譬如1999年“考试大纲”取消了古代文学常识、中国名言警句的考点,语文课(含语文早读课)上便很难听到讲读这些内容的声音,而曾几何时,这些内容还在语文课尤其是语文早读课上充当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不考了便不讲、便不读,这是何等的短视行为!殊不知,作为一个中国人,古代文学常识焉能不知?读文言文又如何能少得了古代文学常识?文化的底蕴中又怎么能少得了古代文学常识这一块?至于中国名言警句对人生观的形成,对写作的助力等方面的作用就更毋需赘言了。人们常用“一桶水”与“一杯水”来比喻老师教导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库存,其实,考试与平时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想取出一杯高质量的水就必须以一桶水垫底。既如此,我们又岂能急功近利地什么可考讲什么呢! 二是我行我素式的什么拿手讲什么 魏书生老师曾经画过一棵“语文知识树”,那枝上可谓根深干粗枝繁叶茂,语文的博大精深于此可见一斑,而“术业有专攻”,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可能对语文学科的所有知识点都很熟稔,于是带有普遍性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式的讲课状况迭现。像擅长修辞的老师脑子里盘桓得最多的是修辞,课上“触处自引申”,每课必讲,每讲必大讲特讲,重复信息多,新鲜刺激少,讲者津津乐道,听者索然无味,而教学时间有限的,厚此必然薄彼,于是另外一些也应该掌握的知识因为这部分被不恰当地“强化”而相应地被冲淡了,这种无视“教学大纲”的要求,不顾学生心理需求的讲课,热闹似乎也很热闹,繁荣似乎也很繁荣,只是它是“泡沫经济”式的虚热闹、假繁荣,单位时间的利用率低,有效劳动少,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当然也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三是人云亦云的什么省事讲什么 目前的教材都配有“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应该说,“教参”在积累资料、提供思路、传授方法、启发思维等方面起了不少作用,尤其是对刚涉足教坛的新教师来说更是如此。然而,“成也教参,败也教参。”许多教师渐渐地形成了对“教参”的依赖甚至近乎虔诚崇拜,开口闭口“教参说”,言必称“教参”。于是,四平八稳的“教参”在磨平教师思想棱角的同时把活跃张扬的学生思维也装进了同一模式,这使得《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成为《红楼梦》一书的窥豹之“斑”,这使得学生的考试作文充斥着虚假造作,这使得中学生思维雷同和创造力萎缩,这使得我们本来应该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的语文课变得面目可憎,惹人厌弃。 确实,面以当今的语文教学,我们汗颜,我们更为之流泪。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尴尬境地的重要一步就是要解决语文课上讲什么的问题。 我以为,语文课应该讲“大语文”,抱住教材不放的语文课必然是失败的;语文课应该讲基础知识,因为这是建筑语文大厦的基本材料。不能一味地跟在考试卷后面跑,你总不能因为考试卷没有考拼音、标点之类的基础知识便弃之不顾了吧?毕竟,这些是语文科的重要内容啊!语文课应该讲出语文课的特色,必须强化语言因素,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锤语言;语文课应该在讲授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 虽然我们不是政府决策者或教育管理者,虽然我们不是教材编纂者或教参撰述者,但是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学执行者仍有可以变通的空间。只要我们能克服语文课的不良倾向,还语文课以语文的特色,那么,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尴尬之境的日子将不会太久!
⑧ 初中语文家教教什么内容
最主要的还是作文指导。其他的课堂上都会涉及到一些。或者一些古诗词 的背诵和课外知识的拓展。
⑨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大致有哪些
初中是一个为高中打基础的过程,初中最后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高考.当然,学好语文的技巧能够让你在考试中比别人高一等.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关于怎么学好初中语文的方式方法吧!
诗歌鉴赏套用术语
一般学好语文还是要多写,多看的,需要写作,需要背诵书当中的一些古代文,这些都有助于你考试的时候提高自己的成绩.所以呢,请一定要多写多看.
上面这三种学习方法都是关于怎么学好初中语文的,希望大家呢,可以借鉴一下.最后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成绩,考上理想的高中.
⑩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1、思维可视化教学法
思维可视化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如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等),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推进语文的思考深度,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起科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从语言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规律,提升了语言文字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2、三力三度教学法
三力三度教学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用扎实的学养力成就课的广度,用广博的阅读力成就课的厚度,用敏锐的思考力成就课的深度,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
3、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应该针对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调整和完善,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读写一体教学法
“读写一体”专题教学法,是以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阅读”篇目,师生共同整合相关学习材料,精心设计专题教学内容,师生共选“拓展阅读”篇目供大部分同学们研读,“挑战阅读”篇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读。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课前做批注,写阅读感受;课堂上再做批注,写作思考认识等;课下写作随笔、摘评、专题报告等。读写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5、思维导图法
语文教学中研究和运用思维导图法,有助于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有助于建构语文学科特色,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有助于探究语文教与学创新之法,提升教学效率。思维导图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包括笔记法、记忆法、知识整合法、演讲法、阅读法、写作法、答题法等,为学生有效、高效学习语文开辟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