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默读设置在哪个环节

小学语文默读设置在哪个环节

发布时间:2022-06-21 08:12:39

A. 小学各学段在默读学习上有哪些变化

小学各阶段默读学习上的哪些变化?一二年级默读生字,词语课文四年级的生词思想词语一次

B. 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默读更有效

一、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一二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低年级小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例如在教学时先用投影打出一句话,并问同学们:“谁能不出声就能知道这句话写得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接着又一连气儿让学生练习几个句子。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就是默读”。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随后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开始学习默读时,可以领学生到图书馆去看看,观察人们是怎样默读的。注意观看人家默读时的姿势。如怎样持书?眼睛和书保持怎样的距离以及怎样的坐姿?大家一起议一议,做一做,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默读的感性认识。平时,还可以请高年级默读成绩较好的学生,到班上讲讲他们默读体会。还可以让他们进行现场默读表演,从而使每一位学生乐于接受默读训练。二、训练默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1.训练“不出声、不动唇”默读能力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朗读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发展的。但根据人的认知特点,默读又先于朗读。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基本上不会默读。开始训练默读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嘴唇动并发出轻声等现象。他们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词句的意思联系起来,而需要读出声来,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有时,学生升入中年级后,还有小声“默读”现象。所以,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小声“轻读”阶段;二是无声阶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应该是只转动眼球,依靠视觉运动进行,而不能借助“唇动”辅助的多余动作。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默读速度要比借助“唇动”的默读速度快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逐步培养。2.培养视读的广度在开始学习默读时,有时会出现指读现象。有的同学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这样,就会在每个字上都停一下。这不仅影响了读的速度,也影响了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视读的广度。从不能迅速,准确地进行大单位阅读,过渡到迅速,准确地进行大单位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记忆效果。由一眼能看到一两个词,发展到能看到一个句子,一句一句地读,就容易理解意思了。然后发展到由句到行,进而由行到段,从而逐步地提高默读的速度。3.掌握不同的默读方式实际上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精读等方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加强这些方式的训练。略读,顾名思义就是粗略地默读,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地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学会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种默读方式一般都在初读课文或阅读了解性读物时使用。浏览,主要是从阅读媒介(网络、报刊等)中捕捉自己需要的,或是一些重要的信息,搜寻主要事实,捕捉个别细节,讲究的是既快又对,以节省时间,确保阅读的高效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五六年级“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精读,即: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仔细地默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即表现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精读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有时要对字、词、句、段或篇章结构进行反复地斟酌和推敲,以达到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如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或难于理解的地方可让学生进行精读训练。4.教给多种默读的方法默读过程就是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是作者对自己感知的事物,经过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写出来的。因此,不采取一定的默读方法,就很难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只有掌握默读的种种方法,才能够加快阅读速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读写水平,现简要介绍几种默读的方法:间读参阅法:默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新词或不懂的词句子时,需要停下来想一想;默读完一层或一段文章之后,需要想想这一层和这一段的主要意思;还有时需要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参看有关书籍和资料,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是间读参阅法。勾画批注法:一边默读文章,一边运用各种符号,对生字新词、妙语佳句或重点段落进行勾画,作出标记。有时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随时写在书眉上或文章中间的空白处(如给课文列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理解重点词、句、段的含义或者自己的某些想法等)。运用勾画批注法,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跳跃品读法:在初步理解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有时为了深入研究某些句段的含义和写作方法,就将一般的段落丢掉,集中精力默读重点句段,认真品味,反复推敲,真正弄懂弄通,这就是跳跃品读法。设疑释疑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例如教师平时可培养学生看到课题就想问题的好习惯。如学习《特殊的礼物》一课时,看到课题马上就会设疑——特殊的礼物是什么?这特殊的礼物送给谁?……看到《无声的竞赛》课题时,马上设疑——为什么说是无声的竞赛?这无声的竞赛是什么竞赛?……有时也可在课文的字词句段上设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带着兴趣默读,注意力就会更集中,也就更有助于理解课文。联想构图法:例如,在学习《夏夜荷花》、《海底世界》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把课文中的内容画下来。然后把自己画下来的画面,展示给大家看,说给大家听。这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默读质量。角色置换法:无论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还是其他人称的文章,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其中。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课文中的“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一员。例如,《草地夜行》、《欧阳海舍身救列车》、《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默读的质量。生活联系法:在学习《壁虎》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中看到的壁虎,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壁虎的外形特点与它捉虫的联系。三、加强默读评价,做到循序渐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五六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就告诉我们,默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速度和效果。自评:方法是,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默读一篇文章,再计算出自己的默读速度,公式表述为:默读速度=文章字数/默读文章所用时间。平时要经常性开展默读速度的测量活动,随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默读速度,以便不断提高。师评:让学生默读同一篇文章,并笔答文章后面的每个问题,最后根据答题的情况,测算出每个学生的默读效果,公式表述为:默读效果=答题的良好数量/完成时间。这既要看所用时间的长短,又要看答题的良好数量。也可以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和答题的难易程度规定出最低限度的完成时间),默读同一篇文章,并笔答文章后面的每个问题,最后主要看在相同时间内答题的良好数量。最后经过反复的评价,评出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检查学生的默读速度和能力是不是进步了,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默读的积极性。

C. 默读指导的方法有哪些

一、打好三个基础
1、默读训练首先必须打好独立查字典和使用字典的基础,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新词问题,扫清默读过程中的障碍。
小学语文关于默读的指导方法
2、要全面打好朗读基础。因为默读是在朗读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默读就无从着手,就年级说,低年级朗读多些,中高年级默读逐渐增多,朗读相对减少;就文体来说,文艺作品朗读应多些,常识性文章默读要多些;就配合次序说,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先默读后朗读,不仅要从技能技巧上打基础,更要注意从良好态度和习惯的培养上打基础。
3、要打好思维能力的基础,默读时既要能通过语言文字抓住思想内容,又要有一定的速度,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要有全面的了解,要重点深入,当然,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必须同掌握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紧密联系。
二、轻声带读
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小声朗读、无声默读两个发展阶段。所以,从二年级开始默读训练时,可以由教师轻声朗读。学生不随着读,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由于低中年级的学生默读的速度与朗读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学生跟着默读,是与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相适应的。
三、默读训练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检查
由于默读时学生不读出声音,别人看不出,听不到,很大程度上是个别活动,是内心活动。因此指导默读的要布置任务和提出要求,要及时进行检查,以逐步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保证默读质量。如要求学生默读准备回答问题、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准备分析文中的重点难点;准备讨论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准备有表情的朗读;准备复述课文……有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就可防止学生漫不经心,匆匆过目、不求其解地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边默读边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默读的指向性,提高默读质量。
但要注意:一次提出的要求不宜过多,以一两项为宜。教师在默读训练中要着重抓住“读前提示――读中辅导――读后检查”三个环节。老师还可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或者启发学生质疑等等,以进一步提高默读效果。
四、指导品读、训练技能
品读,就是欣赏文中的妙词佳句。课文中有些语句对表现文章中心有突出作用,有些语句生动、优美,有些语句含蓄深刻、耐人寻味。这些都可要求学生多品读。品读是默读训练的重要方法,对帮助理解、记忆、写词记、丰富语言都有很大好处。同时要重视技能训练。如:眼停的时间次数要逐步减少;防止出现回视;扫视的宽度逐渐扩大,速度加快;按句默读,提高默读速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静心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的感动。默读不只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有什么疑问,它还唤起了学生的独特联想、体验、认知,成为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

D. 怎样对学生默读进行指导

怎样对学生默读进行指导
《语文新课标》指出,1-2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默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稍有难度,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注重对他们默读习惯的培养。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阅读课文,第一篇就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引入了默读指导。首先我告诉他们什么是默读: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默读,所以,我让他们带有简单的问题开始逐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很简单,让他们边读边想,在课文中勾画出他们觉得有趣的地方。开始读了,我发现问题了,大部分的同学开始拿着笔逐句逐段的读课文,速度很慢,于是我再一次强调什么是默读,并且详细的介绍了默读的方法:默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时,不用一字一句的细细读,而是要跳跃性的快速度,一边读一边用笔做标记。与问题无关的段落可以不读,有趣的地方要做上标记。学生们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畅游在阅读的海洋里,连平时上课不爱思考问题的王旭昊都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回答问题了。
学会了默读课文,孩子们充分地体会到小猫的得与失在卡罗尔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感悟到卡罗尔对小猫的热爱,感受到了小动物带给人们的生活情趣。

E. 如何培养小学中高段语文默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九年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阅读板块对于默读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开始学习默读,到第二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再到第三学段对于默读要求要有一定速度,最后到第四学段要求养成默读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语文教学实践证明,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又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多方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依照学习的渐进规律,明确提出默读的合理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落实。
首先,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默读时通过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直接发送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处理,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为口语,需要通过口、耳结合的中间媒介,才能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实际就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
其次,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一般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协调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要潜心专注,认真读懂,有思考默读,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
第三,默读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对于某些在理解上稍微有难度的课文,在默读中,理解能力好点的学生可以反复咀嚼、品味,理解能力稍欠缺的,遇到课文的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阅读向老师、同学质疑或自行思考。
第四,默读的实用价值高。因为默读速度快,就能读更多的文章,了解并积累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因为默读不出声,不相互影响,能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在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使用默读这一教学手段,但是纵观阅读教学中的默读,有的把默读等同于朗读不加以纠正,有的在该朗读时要求学生默读,有的在该学生默读思考时要求朗读,还有的干脆在阅读教学中舍弃了默读。这就使默读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阅读形式,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无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各学段坚持训练默读能力
小学低段开始涉及学习默读,语文教师在低中两学段要从默读的姿势、用眼、用脑、用手等方面,开始指导训练学生学习默读,重点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手指,第三、四学段进一步要求学生默读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最好还要经常带着问题动笔圈、勾、划、写,因为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注意在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课中用好默读,及时纠正学生中不正确的默读方式。
二、寻找语文教学中的默读时机
1.根据课后思考题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
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在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为理解某个重点内容采用默读。如《童年的发现》课后思考练习题:“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后思考练习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这种类型的思考题,答案在文中比较明显,采取默读形式解决问题既省时又省力。
其次是根据课文内容谈体会谈感悟时采用默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这种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理解的问题采用默读能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并有效梳理出自己的见解。
再次是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时采用默读。如《草船借箭》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类较长篇幅的故事,在导入课文学习后就需要让学生在默读中对文本进行梳理、归纳,最后总结出课文所诉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主要内容。
2.利用篇幅较长的课文进行默读训练
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时一般不适宜朗读,而默读却能彰显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不管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有很多篇幅较长的课文在预习或是教学时更多地使用默读这种阅读形式。如《鲁滨孙漂流记》、《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较长篇幅的课文,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文章的梳理,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俯瞰全篇。
3.针对课文学习的难点进行默读训练
在学习某些课文时,遇到理解的难点或瓶颈,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反复默读对课文的前后内容或相关的链接资料进行分析理解。如学习小说《孔乙己》时,要求根据贯穿孔乙己故事的众人的哄笑来体会小说的主旨,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默读寻找文中的几处“哄笑”,分别体会他们为什么而笑,再从默读中联系全文体会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可进行默读训练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先默读,在默读中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合作探究,可更好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三、通过阅读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见识,语文教师都会有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并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任务。学生在完成相关阅读任务时都采用默读,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默读任务。通过长期的课内外安排的阅读任务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开展专门进行默读训练的活动课
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选择相关课文材料和适合的课外读物,开设测试学生默读能力的竞赛活动课。利用学生喜好活动和力争上游的心理适时开展有意义的默读比赛,通过比赛形成学生喜欢读书看报的氛围,促进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
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所说:“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语文教师在培养提高学生默读能力时,要遵循科学适度的原则,把握好时机,找准方法,循序渐进,真正让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阅读效果。

F. 默读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哪些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浅谈如何让默读更有效
如何让默读更有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课标要求,把握各学段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的要求分别是这样表述的:“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从“学习”到“初步学会”再到“有一定的速度”,这是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各学段对默读的要求,切勿随意拔高或降低。
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小声朗读、无声默读两个发展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应从二年级开始默读训练,可以由教师轻声朗读。学生不跟着朗读,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由于低年级的学生默读的速度与朗读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学生跟着默读,是与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相适应的。到了中年级,应训练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速度,一般来说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训练时要根据课文字数的多少向学生提出阅读的大概时间,同时要重视技能训练。如:眼停的时间次数要逐步减少;防止出现回视;扫视的宽度逐渐扩大,速度加快;按句默读,提高默读速度。每节课都要像朗读一样,设计默读的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让默读落到实处。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默读习惯。
我们在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如何默读,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还可以做旁批。通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在这些方法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因为这样做能让学生的阅读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三、正确解决好几个问题,保证默读高效。
(一)保证默读时间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默读一篇四年级的达八百字左右的课文,不到两分钟就要求学生停下来了。而按照课标要求四年级的学生最少要三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往往要更多时间。如果不给足时间,蜻蜓点水,怎能让学生回答问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又从何谈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文的长短,学生的实际,设计好默读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默读训练更为扎实、有效。
(二)正确处理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同样,当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之后,如果不进行默读训练,也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那么,什么时候该朗读,什么时用默读,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根据年段而定:低年级朗读多些,中高年级默读逐渐增多,朗读相对减少。二是根据文体来定:文艺作品朗读应多些,常识性文章默读要多些。总之,朗读与默读应根据实际交替使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科学评价默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默读时,既要关注到有没有出声读,有没有指读,有没有按要求动笔批注等有关默读方法、默读习惯的问题,也要关注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是否思考了问题,有没有按时读完规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举手,也可以抽好中差三类学生进行检测,查看默读情况。总之,要让默读讲方法,有速度,求效果。
(四)落实读后检查
默读训练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检查。由于默读时学生不读出声音,别人看不出,听不到,很大程度上是个别活动,内心活动。因此指导默读时要布置任务和提出要求,要及时进行检查,以逐步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保证默读质量。如要求学生默读准备回答问题、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准备分析文中的重点难点;准备讨论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准备有表情的朗读;准备复述课文……有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就可防止学生漫不经心,匆匆过目、不求其解地读,有利于学生养成边默读边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默读的指向性,提高默读质量。老师还可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或者启发学生质疑等等,以进一步提高默读效果。
四、加强课外阅读,发展默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阅读,才能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崔峦老师说:“无论从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来说,还是从给每个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来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写,是我们的份内之事。”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每天有阅读量,每周有阅读量,每月有阅读量,每学期同样有阅读量的要求。阅读的时间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调配。也正如崔峦老师所说:“时间从阅读课中省一点儿,自习课、活动课借一点儿,一周能安排两三节就安排两三节,至少一节总可以吧!集中这一、二、三节课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做一些推荐图书,指导阅读,组织交流的工作。可不定期地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或推介读物,或进行阅读指导,或进行展示交流,召开班级读书会。在小学阶段,如果使自己的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做到 ‘ 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样,学生的默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就会水到渠成,迅速提高。
总之,默读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阅读能力。加强默读训练是课标的要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扎扎实实地加强默读训练,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具实效性。

G. 默读方法研究

一)比较默读法

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默读。《生命生命》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飞蛾求生和瓜苗破土而出的内容,其中有两个词语用得令人叫绝:“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在理解此句“鼓动”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鼓动”换成“震动”“挥动”进行比较,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鼓动”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尽力求生的欲望。还有一句话:“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个“冲破”与“鼓动”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瓜苗不惜一切,用尽全力向上生长的顽强。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冲破”换成“挤破”等词进行比较,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瓜苗的顽强不屈,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二)勾画批注法

一边默读文章,一边运用各种符号,对生字新词、妙语佳句或重点段落进行勾画,作出标记。运用勾画批注法,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跳跃品读法

在初步理解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有时为了深入研究某些句段的含义和写作方法,就“舍弃”一些直白易懂的一般段落,集中精力默读重点句段,认真品味,反复推敲,真正弄懂弄通文章的内在涵义。

(四)设疑释疑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能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如平时上课时,遇到适宜质疑的课题时,我定会抓住时机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如学习《与象共舞》一课时,学生看到课题后马上就会设疑———谁与象共舞?为什么会与象跳舞?……看到《再见了,亲人》这一课题时,马上设疑———亲人指的是谁?谁和亲人分别了,为什么要分别?……有时也可在课文的字词句段上设疑。这样带着问题默读,学生读书的兴趣会更浓,注意力会更集中,也就更有助于理解课文。

(五)联想构图法

例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海底世界》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把课文中的内容画下来;然后把自己画下来的画面,展示给大家看,说给大家听。这种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默读质量。

(六)生活联系法

在学习《刷子李》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中看到的刷墙工人,从而深刻体会到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的娴熟以及技艺的高超。

(七)角色置换法

无论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还是用其他人称写的文章,都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觉到———课文中的“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一员。例如,《祖父的园子》《半截蜡烛》《晏子使楚》等课文,都可以利用角色置换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故事,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默读的质量。

二、刺激训练,让学生形成默读意识

艾登·钱伯斯在《阅读环境———大人如何帮助孩子们享受图书》中提到了持续默读。持续阅读的前提,就必须确保不受任何干扰。小学生受年龄和心理发育程度的影响有时会缺乏意志力,教师应有意识进行培养,创造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投入阅读,持续默读。

(一)观察法

教学时,让学生集中注意,仔细快速地观察我提供的观察材料,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观察材料可以是小物件,挂图和名画等,选材的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且富有趣味性。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默读设置在哪个环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1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