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语文逻辑关系有哪些
谈谈语法和逻辑的关系
语法是关于语文结构规律的科学,它是研究词的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的;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研究概念、半段、推理这些思维形式以及正确运用这些思维形式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的。语法和逻辑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一般地讲,语法要服从逻辑;(二)语法和逻辑又不是同一件东西。
为什么说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呢?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同思维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人们的思维活动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表现者,思维是被表现者。讲语言规律的语法和讲思维规律的逻辑,必然也是相联系的。具体地说,语法中的词是和逻辑中的概念相联系的,概念通过词表达出来;语法中的句子是和逻辑中的判断、推理相联系的,判断、推理通过句子表达出来。例如,“黑板”在语法中是一个词,在逻辑中是一个概念;“他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在语法中是一个单句,在逻辑中是一个判断;“我是共青团员,应在学习和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语法中是一个复句,在逻辑中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的)推理。再看下面例子:
1、 五月的富阳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
2、 谁也不能否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的。
3、 我决心在短期内改变自己的写作水平。
例1的主要句子成分子是“.…..富阳是……季节”。“富阳”怎么会成了“季节”?语
法上,这就是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逻辑上,就是违背了“判断要恰当”的原则。例2的“不能”和“否认”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就是肯定,但是后面又加了一个否定词“不”,句子表达的意思恰好与原意相反。这是逻辑上研究的肯定判断、否定判断,也是语法上研究的肯定句、否定句的问题。例3“改变……写作水平”是不通的,应把“改变”改为“提高”才对,语法上这时动宾搭配不当;逻辑上,是由于对“改变”这个词的概念没有理解清楚,违反了“概念要明确”的原则。以上例子说明,语法和逻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确的语法形式,要有正确的逻辑意义作基础。一个句子要做到不违背逻辑的基本要求,才能算是通的。尽管一个句子没有违背语法规则,但要是它不合逻辑,那么这个句子还是不通。看下面例句:
4、我们一定要学好外语和英语。
5、前一阶段,由于我重视了数理化,因而忽视了语文。
6、一个人如果骄傲就要落后,某同学最近落后了,说明他骄傲。
这样的句子,从语法上看似乎也是通的,但我们又不承认它们是正确的句子。为什么呢?因为:例4种
的“外语”是一个大概念,“英语”是包含在这个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不能把这两者并列在一起。例5、例6都是违背了逻辑推理中的规则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因此,这些都是病句。所以说,语法离不开逻辑,语法要服从逻辑。
为什么说语法和逻辑又不是同一件东西呢?
因为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相互交际的工具,它只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规律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作为语言规律的语法当然也就具有民族性。因此,语法和逻辑之间除了有密切联系的一面,还表现为不同的一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第一,相同的逻辑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这种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待说了(比如汉语的“我读书”、英语的“I read book”和德语的“Ich lese Buch”),在同一种语言里也是极其常见的。例如,“我们打败了敌人”、“敌人被我们打败了”、“我们把敌人打败了”。这三个不同的句子所表达的逻辑意义是相同的,只是语法形式不同。汉语中大量的同义词就属于这种情况,如“妈妈”、“母亲”、“娘”等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一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少数语言现象表面上看好像不符合逻辑,可是在语言中却约定俗成,在实际运用中又不会产生误解,那么,语法就得承认它。比如:
7、真可惜,5号那个球场点儿没投中。
8、人人动手,打扫卫生。
9、除非你去,我才去。
类似例7的句子还有“教室里好不热闹”、“我好不容易学会骑自行车”等。这些句子用逻辑来衡量是不通的,但在汉语中已成为习惯用法,因此我们也不说它们是病句。例8“打扫”是谓语,“卫生”是宾语,怎么能把“卫生”打扫掉了?类似的例子还有“恢复疲劳”、“救火”等,这些也已成为语言社会公认的习惯用语,人们在交际说话中不会产生误解,就不必再用逻辑去死抠。例9也有人说是不通的,他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你去,我才去”、或“非你去,我才去”(两句都是“你不去,我才去”的意思)。“除”和“非”都是排除的意思,现在两个否定词并用,两负等于一正,不是就不排除了吗?这些事例都说明,根据逻辑意义去解释语言社会中某些约定俗成的习惯语是不必要的,也是徒劳的。语言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反映语言规律的语法也不应该只是呆板的一个或几个格式,汉语中像以上这样的同义异形格式是很多的。
第二,相同的语法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逻辑意义。先看下面例句:
10、这是社会发展不可改变的逻辑。
11、写文章要讲逻辑。
12、中学生要学点逻辑。
同时“逻辑”这个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表现的是不同的意义。上例10是指“客观规律”,例11指“思维规律”,例12指“逻辑”这么学科。它还可以是指“理论”、“观点”等,如“这是荒谬绝伦的逻辑”。同一个句子也可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我想去活动活动”这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就表达不同的意义。既可指“想去参加体育活动”,也可指“想出去走走”,还可指“想托托人情、拉拉关系”等意思。
第三,有些语法形式并不表示逻辑意义。如语言中的虚词就不表达概念。句子当中,疑问句、祈使句不表示判断;叙述或说明性的复句、句群一般也不表示推理。例如:
1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4、祝你成功!
15、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妈妈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也一定早回家了,因为现在我们大家都好了。(冰心《小橘灯》)
例13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作出直接判断。例14只是表达了一种愿望,也不表示判断。例15是一个句群,但并不是一个推理,因为它不具备推理的逻辑特性。
以上所述足够让我们认识到,语法中的词语、句子、句群,和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尽管有密切的联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但并不是同一个东西,两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逻辑是思维的内部规律,不受语法的约束;语法是语言的内部规律,不受逻辑的决定。它们之间虽然可以相互影响,但各有各的特点,不能混为一谈。也正因为如此,语法和逻辑才成为不同的独立的科学,语法是语法,逻辑是逻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认为学了逻辑就不要学语法,学了语法也不要学逻辑了
② 语文推理题目
首先,因为乙有一个哥哥,所以甲为男。
题目已知丙是女。
知道丙有两个妹妹,丁有两个弟弟,所以丁也是女。
再者,己是女的,因此丙的两个妹妹确定为丁和己,所以 戊和庚为男。
最后一步就是戊有两个姐姐,因为丙和丁为女,已确定条件,所以乙为男。
甲:男 乙: 男 丙: 女 丁: 女 戊: 男 己: 女 庚:男
③ 简单的语文推理题
第一题:这位同学的母亲是一名下岗工人,每天靠帮别人送早餐牛奶挣点钱,上个星期六他的母亲突然病倒了,现在都还在住院,他最近一个星期就每天早上都代替母亲去送牛奶。送完了才来学校。
第二题:他们下车发现,在他们停车5米远的地方大桥断了,那两辆车都冲下去了
④ 一个语文逻辑推理题应该选择那一项(图)
每行和每列 分别加 黑星和空心星的总数 都分别是5,最右下角的空推断 只有两颗黑星,没有空心星,所以选择 A
⑤ 语文中有哪些推理方法.文言文中,什么叫连锁推理
推理方法:演绎,归纳,溯因,数字,图表等等方法.
连锁推理:从A推出B,又从B推出C,还可以从C推出D.上一个推理的结果,又是下一个推理的原因.从推出的结论中还可以再推出新的结论.这样的推理叫连锁推理.《孟子》中“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
⑥ 语文.推理
应该是A,从暗号推断,3代表字母C,25代表字母Y。而数字9可能指酒,也可能是为了隐藏暗号而设置的干扰。
⑦ 语文推理
按一般人的理解,“心愿”是指“希望得到好处”。因此人们往往都从“什么好处只对这位妇人有利,而不有利于她的仇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结果难以找到合乎要求的答案。而这位妇女则换了一个角度,从“得到某种坏处”出发,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1、妇人先向妖怪提出了三个心愿:第一,要一笔钱;第二,要一座房子;第三个心愿是把我吓个半死。
⑧ 小学语文题,推理的
礼物是蛋糕,因为在此猜礼物的过程中,爸爸不参于猜测中,叔叔则认为不是衣服.妈妈则认为不是蛋糕,也不是字典,更不是衣服.而婶婶则认为不是字典,从以上资料可看出,认为不是蛋糕的只有1个(妈妈),不是字典的则有2个(叔叔和婶婶),认为不是衣服的也有2个(妈妈和叔叔),所以,只有蛋糕在此猜测中被否认率最小,因此选蛋糕
⑨ 语文文言文中的推理方法
翻译规律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手段即录:抄录释:确切解释理:理顺添:增添删:删去缩:凝缩
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⑩ 语文中有哪些推理方法。文言文中,什么叫连锁推理
推理方法:演绎,归纳,溯因,数字,图表等等方法。
连锁推理:从A推出B,又从B推出C,还可以从C推出D。上一个推理的结果,又是下一个推理的原因。从推出的结论中还可以再推出新的结论。这样的推理叫连锁推理。《孟子》中“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