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的字意多怎么才会用

语文的字意多怎么才会用

发布时间:2022-07-01 06:08:37

① 语文字词的意思和区别分不清怎么办

注意积累,把一些字记录下来。没事儿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特别是近意词。例如:
做客:以客人的身份探访别人作客:旅居在异地他乡
安祥:从容不迫,多用来指人祥和:吉祥和平

② 语文中的“的”“地”“得”都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得〈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助〉
1.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ic,-ve…]。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of,'s]。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
〈代〉
pron.
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4.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5.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8.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9.
[口]∶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0.
〈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1.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2.
同“地”(
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1.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used
after
an
adj.,noun,adverb
or
verb,etc.to
form
an
adverbial
adjunct]。如:他认真地学习;天气渐渐地冷了;有计划地安排生活。又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2.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
杜甫《越女词》
希望你能满意

③ 语文的定义是什么学习语文的作用是什么

1、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

2、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价值体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3)语文的字意多怎么才会用扩展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

1、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2、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

3、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

④ 如何才能学好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全面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什么是语文?语文即语言和文学。并不是认得几个字就学好了语文。如何学好语文是一个老话题了,人人都能说出一大套来。我这里首先要谈的是学好语文必须改变观念: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人学语文太容易了,谁学不好自己的母语呢?还有人则认为语文难学,见效太慢。认为难学者当然学不好语文,认为易学者是否就能学好语文呢,我看未必。因为在我所接触到各类人群中,读错字音,写错字形,说错词义,弄错文学常识的文化现象可谓数不胜数。可见不少人并没有真正学好语文。究其原因,还是对语文这门学科认识不足,观念上存在偏差,语文这门学科实际上既不难学也不容易学,此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怎样才能“会”呢?一句话,掌握科学 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自然而然能将语文学好。

二、学好语文要抓好课堂和基础

(一)抓住每一堂课

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课堂。语文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抑扬顿挫的朗读,循循善诱的讲解,无不引导我们去感悟语文。同时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出自古今中外文学名家之手,我们上课时实际上是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去结识这些文学名家。

如何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呢?简言之要做到四动:动耳、动脑、动口、动手。

动耳:即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看戏时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上课时也要能听出门道,要抓住要点和重点,要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

动手:上课时要边听边记,画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和疑点,记下老师补充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以便使听课过程系统化和以后的复习。

动脑:即上课时要高度投入,充分调动思维,多思考、多分析、多设疑、多问一问为什么?达到专心致志的程度。

动口:就是敢于举手发言。举手发言是与动脑密切相关的,举手之前你已动脑思考了。举手发言益处多多,它使你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能锻炼你的思维、胆识和口才。

如何上好课,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关键在于思考。我们要用心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抓牢双基

双基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语文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可谓包罗万象,按照高考考纲上规定:主要是字的读音、字形、词义、成语运用,语法修辞,文学文化常识等。

扩大语文基础知识除了课堂、课本外,课外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怎样扩大知识面,下文另有介绍。这里专门谈谈我们应持什么态度。对待语基,我们应“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比如“汨”和“汩”二字,粗心者则会混肴,还有不少人读错写错一些常见字也是粗心造成的。学习语基不能“不求甚解”,遇到生字生词应随时查看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不可走马观花。

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能力。这里着重谈一谈“读”和“写”。

“说”,即说话,要说普通话,闲谈、读书、回答问题都应讲普通话。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普通话将更显示其重要性。

“写”,指写字和写文章。

写字,应写规范字,书写字体端正、美观大方.我们每个同学都趁着年轻时利用睡前饭后练好钢笔字,有条件的和有兴趣的同学最好练一练毛笔字.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外衣.怎样练好钢笔字呢,很简单,选择你喜欢的字体,买一本字贴。每天临写一两页,坚持一年半载即可。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不仅能使你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更会使你终身受益。

会写文章,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具有的能力。怎样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主要了解一些常用文体的常识和特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不仅各有特点,而且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怎样写好文章,则不是一日之功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文章,你得有东西可写,这就要像古人所说的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观察世态万象,也就是说要有素材,同时要掌握一些词语、名言警句、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设想一下,如果一篇文章,既无成语,也无名言警句,既未运用修辞手法也不讲究写作技巧,那肯定不能算好文章,要写好作文,首先是立意和语言,其次才是结构。人们常说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是强调写诗要重意境。同样写文章也要注重一个“意”字。

三、学好语文重在“三多”

(一)多积累

语文知识可谓浩瀚无边,这就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集腋成裘。那么怎样积累呢?

多记忆,像成语典故,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要靠平时记忆。“胡服骑射”、“庄周梦蝶”“《诗经》四始”“《春秋》三传”“五岳”“花中四君子”“三元及第”、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民间故事中四大传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着等知识,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忆。

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诗文,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极好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这个道理,诗圣杜甫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也得益其书读得多,背得多。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还应主动地去背诵课外的诗文。

勤作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笔记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好方法。平常读书看报、看电视与人交谈,碰到一些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方面的知识和好的词句、对联谚语、名言警句什么的,应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你的语文知识自然会丰富起来。要做到不动笔头不读书。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叫“七录斋”,是说他每读一篇诗文都要抄录七次,边抄边记,撕毁再抄,至少抄七遍,直至烂熟于心。

另外,也可作一些知识卡片,或用电脑建立个人知识库等方法。

(二)多读课外书

人们常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说学习语文仅靠课本还远远不够,这就要去广泛阅读,多方汲取。

广泛阅读课外书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思路,丰富和提高我们的思想,那么读哪些书怎样去读呢?

我们首先应该把目光投向中外名着之上,如古典小说四大名着,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其次历届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的作品,诗经、《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元杂剧也应该去广泛涉猎。再次一些名人传记也值得一读,因为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名人们是怎样奋斗的是怎样同命运抗争的,从而领悟到人生之真谛。另外当代文学可以选读一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顺便说一下,武打小说也不是不能读,像金庸、梁羽生的作品是值得一读的,而大部分武打小说文字粗俗、品味低俗、思想庸俗,看这样的书,既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语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还是不看为好。

学海无涯,书海无边。这么多的书怎样读呢?可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之法。

泛读,就是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这样做是因为一个人有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要博览群书,杂采众家,只有如此,而实际上有些问题随着书读得多了,也会迎忍而解的。泛读,就是解决“面”的问题,面越广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

精读,就是认真研读。因为仅靠泛读,语文水平不会多大的提高。精读既可精细到字词、修辞,也可从篇章结构入手。有人读《红楼梦》能读二三十遍,甚至可倒背如流。为什么红学家从《红楼梦》中可以学到文学、建筑、医学、烹饪等知识,这就是精读的效果。

另外看报刊杂志,看电视新闻,也是一项很有益的课外阅读,它可以使我们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也接触了文学。

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可谓至关重要。首先使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其次是理解能力的增强,第三是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后就是通过大量阅读我们

的眼界更开阔了,看问题的方法、对事物的见解便有了独到之处。

(三)多练笔

语文水平究竟如何,一篇文章便可得知。所以近几年高考试卷加大了作文分的比重。要写好文章不是一日之功,仅记住一些程式化的东西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我们要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

多写日记,每天一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不必事事详尽,只要记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难忘的事件,甚至一句话、一个词。这样长期以往,日积月累,你的素材便会越积越丰富,你的文笔便会越练越流畅。

多作读书笔记,我们在看书读报之时每每有所感悟,深受启迪。这时可将看书的感受述诸文字。这样做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也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

多写一些自由命题的作文,我们在课堂上写作文大都是按照老师要求作文,有些题目有时使我们感到无话可写,因为自己对题目涉及的内容一无所知,当然无从下笔。所以我们在平时可以多写一些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文章,心有所思之际灵机一动之时,有感而发,欣然动笔,往往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

多写一些文艺性作品。要想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上一个台阶,我们就要多参加作文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各类体裁的文章都应有所涉及,童话、故事、小说、散文、杂文、评论、诗歌等,我们都试着写一写,虽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作家,只有写得多了,你才会才思如泉涌,才会达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细心的过程,讲究的是日积月累、无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学好语文。

⑤ 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含义是什么,语文是怎样来的

语文(语言和文学(文字))编辑[yǔ wén]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是语言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此解释概念较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或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是为自己和他人的言论与文字。
中国大陆地区汉语区的语文特指汉语文,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民族语文。在中国台湾省,汉语文被称为“国文”。每个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只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也有几个民族使用一种语文的情况)。
——摘自网络

⑥ 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在青岛举行。论坛以课(青岛南京路小学刘默晗老师执教《猴子种果树》、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林莘执教《蟋蟀的住宅》、江苏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刘广祥执教《船长》)为例,分组研讨如何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着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达成一些共识。“共识”部分由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同志传达。陈先云理事长还就“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谈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此文分三个部分叙述,即(一)如何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的小组研讨成果;(二)陈先云理事长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认识与体会;(三)笔者在小组研讨中对把握学段目标与第三学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侧重点的认识与体会。仅供参考。
一、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到位而不盲目越位——各小组就如何“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的研讨成果
(一)第一学段
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天性;
2.重点做到“四好”:认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
3.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4.字词句训练要抓住关键点,即对阅读理解有帮助、有启发、可以迁移运用的点;
5.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打开学生的思路;
6.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突出“四要素”: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说(敢说想说),背(背诵积累的内容要有价值、终身受用),演(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运用)。
(二)第二学段
1.重视围绕听(倾听与提问)、说(说具体连贯)、读(表达感情的朗读方式)、写(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2.确立教学目标以段为主,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学法指导与运用;
3.逐步树立训练意识,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训练点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泛;
4.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提供一定的时空主动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既要保证学习的趣,又不断提升学习的质;
5.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能力、水平),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需知;
6.加强语言的积累,逐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7.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供示范。
(三)第三学段
1.挖掘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找到、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要学会取舍,力争一课一得;
2.加强体会、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重视读写结合;
3.增强文体的意识,注重整体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4.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得意得言;
5.注重语言学习的开放性,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扩大学习运用的领域;
6.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和习作的方法,形成综合运用能力。
二、从“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理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陈先云理事长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认识与体会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意义。2011年版课标提出一个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理论界和一线教师那都予以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此理念跳出了过去某一辞家之说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争论,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特性是什么”的正面回答、是中国本土化的核心理念。
2. 2011年版课标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背景。课标修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2004年修订基本完稿)。修订教材到现在还没有。“2011年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某年版”——说明课标还要有变化——这种变化可能非本身的变化,可能是小、中、高乃至大学的语文课程的整体设计所带来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理论性强于实践性,教学中往往“人文性”强于“工具性”。“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出现“去知识”、“去训练”、“去能力”的现象。语文课堂离“语文”本位越去越远。课标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回归、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的调控。
3.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运用”不仅是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狭隘处理表现为——仅只每节课动动笔写一写就算“运用”了,或多在阅读教学中讨论、在口语和书面语运用中讨论——这是误解、窄化。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还要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学习、运用。
4.厘清概念,少走弯路。语文课程基本的、核心的概念,如,“语文素养”,大家争论不休。概念不清,就容易走弯路,让老师们感到“忙碌”、“茫然”,最后是“盲动”,甚至出现方向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厘清基本概念。如,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从目标角度这样定义行不行?“我个人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其要素有哪些?“我个人认为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或其他方面的运用”。“语言文字运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运用是目标,学习是过程。”由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在开设的课程中探讨、要区分语文课堂运用与生活运用。关键要弄清学校开设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语言文字的训练”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又回到“以训练为主”的道路上去?这种担心是有必要的,忌矫枉过正。定位在学生已经会用的情况下讨论怎么运用的问题——思考、讨论,不要忽视“过程”——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是不完整的。“学习”与“学会”有本质区别,“学习”要有科学方法的引导,方法贵在实践中运用。“学习”体现由不懂到懂、由知少到知多、由不会到会、由不得法到得法、由不能到能。要体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综合的、多元的、具体的、实践的。即便如此,训练也不应该成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唯一方式。单就“训练”而言,我认为要把握四个方面的核心因素:(1)训练什么?即选择什么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教科书层面,鼓励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大部分教师要达到“用好教材”。“教科书内容”与“教学内容”有区别有重合——学生的因素(学生已知)、教师因素(教师水平、经验)都影响着取舍“教科书内容”为“教学内容”;课程资源、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其取舍。从文本中挖掘训练点是总体方向。(2)怎么训练?有了内容怎么练,涉及方法、步骤、环节等。(3)用什么训练?事关教学手段,资源运用的问题。(4)为什么训练?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能回答“为什么”的老师不多,但这是核心问题,是关键所在。弄清楚了“为什么训练”,语文教学才会走困境。
5.“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我用‘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来认识”。
(1)理解。建国以来,课标和大纲都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2011年版课标虽未提“理解”,并非意味“理解”不重要。理解与运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理解是前提和基础,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体会内容和主旨;品味和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的方法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已有能力去思考和推测。联系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阅读经验以及具体语境理解、推断字词的意思、中心句或关键句的意义、文本的主旨和表达方法。思考、推断、揣摩,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的过程。
理解的重要途径是什么?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书声朗朗。朗读有三重境界,一是在初读时,读懂词句意义、疏通文意,读得正确、流利,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二是在精读时,读出词句段的意义结构,读出感情;三是诵读,读出文本情趣、主旨,读得声情并茂。读的目的不同,方式就不同,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等,要训练,才能获得技能和策略。读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形式。
(2)表达。形式主要是写。表现为书面语言文字表达,实现由口语向书面语转换。口头语言体现在教学中、生活中,书面语言发展主要通过学校语文课程实现。传统阅读教学的做法——读写结合——值得提倡。理解是手段,运用是目的。
(3)交流。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在谈启发式教学时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反馈评价环节是交流的集中反映。在评价环节,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规范,评价要到位,不要太随意。
(4)分享。有对象才有分享。分享还有个人情感因素,离不开参与者的倾听——倾听的习惯与能力要培养,还要编码和加工以做出及时反馈。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运用听说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情感价值观的过程——涵盖听说读写,体现三维目标。
这四者的关系:理解是前提,表达是目标;有了理解和表达,才有交流和分享。四者都不忽略、不割裂。我们不是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语文课堂不仅是引导学生亲历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课堂,还是情感激荡、思维碰撞的过程。总之,没有理解与表达是空泛的,没有交流与分享是无趣的。(注:以上根据笔者现场听讲的笔记整理,未经陈先云理事长审核。)
三、用“四种视角”察视学段目标以及第三学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侧重点——笔者在小组研讨中的发言
(一)用“四种视角”察视学段目标
由于语文学科目标(学段目标)是清晰与模糊的“混合物”——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所以,需要课程实施者——教师运用四种视角来审视目标,在“清晰”与“模糊”之间“游刃”而至“有余”。
1.四种视角。第一种视角——平视,察视学段乃至年级、单元、课时目标,找准此时此在“教(学)什么”;第二种视角——俯视,察视“此时此在”之前,它从哪里来、是什么样;第三种视角——仰视,察视“此时此在”之后,它去哪里了、又是什么样;第四种视角——环视,将平、俯、仰视所得汇聚成一个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进语言文字运用并汲取语言智慧。
2.四重境界。与“四种视角”对应的是四重境界——如同“庖丁”察“牛”。第一重境界——不见全牛,只顾眼前而不知前后左右深浅高下;第二重境界——见全牛,把此时此在放在全局中,明白之间的联系;第三重境界——见筋胳机关,明白所教所学之精髓、精华,瞄准举一反三的“一”;第四重境界——不见全牛——眼中无牛心中有牛,达到为我所用,游刃有余之境,达成“不教”之教。
比如阅读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一)目标。其来龙去脉——第二学段是“能初步”;之前的第一学段没有明确要求,但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向往美好情境”、“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后的第三学段发展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表达方法”进而又分文体提出阅读要求:“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以及第四学段的再发展(略)。
那么,有这样的目标,对应到具体的年级、课文的教学如何找到对应的训练点、训练方式和训练度?比如,《船长》(六年级)是小说,刘广祥老师开宗明义“雨果的小说”,要求学生“简洁”概述“主要写了件什么事”进而精简为“三句话”,最后精炼为“三个词”——“遇险”“自救”“殉职”,不断提高抽象概括能力;然后重点学习“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以人物语言是怎样表达准确的意思和人物内心及品质——是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而《猴子种果树》(二年级)是童话故事,刘默晗老师则分两步渗透性引导二年级孩子“初‘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第一步“猴子种过了哪些树?”并连起来说(体现故事性或语言性);第二步“猴子为什么‘什么树也没种成’?”(体现思想性)——突出文体、学段和学情特点,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故事(演一演)——读出人物语言、行为、心情等;第三步,拓展续编故事——“猴子重新种果树”——实现将被动语言(文本语言)转为主动语言(学生创作)。
(二)第三学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在连续中有所侧重
第三学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1.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在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培养初步的辩论能力;在简单发言的基础上,培养初步的演讲能力。由此,口语交际课由“泛”交际向主题明确的“实”交际过渡,如,主题演讲、问题讨论(辩论)。
2.加强浏览报刊杂志和“读整本书”的训练,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升阅读速度、尤其在快速浏览中捕捉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在精读中重点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及精妙、汲取语言表达智慧并即时迁移实践;在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培养做读书笔记的能力,提升阅读品味。

⑦ 提高语文的好方法

你才初二,努力完全来得及。学语文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你要调整好心态,不要着急。
1.关于文言文方面,我只能说你得学,谁也不是刚开始就会,每个文言字都有多个不同的解释,你要是平时不积累,空有一颗急切的心,是不管用的,亲啊。你只要肯学,就一定有进步,想想你才初二,到考大学还有四五年吧,这么长的时间,两个字:坚持。学语文没有速成。。。
2.课外阅读啊,亲,从我懂得以独立人格来思考问题以来,我最耿耿于怀的语文考试题目就是课外阅读(说明文、科技文那些不算)了,不知道你听没听过这样的说法:曾经有课外阅读的问题让原作者回答,原作者连一半的分数都达不到。。。我个人的观点是,作者写文章时怀有的感情是独一无二的,外人怎能参透?但这是中国的语文考试,谁也没办法,所以你只能顺着答案所需要的关键点来答。类似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什么手法,以后你做题的时候多多积累吧。
3.作文: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首先你要思想里有,才能写出来。我已经好几年不写作文了,现在估计都生疏了,但我还是要这么说,就像我在第一条里说的,这个真的是日积月累,一点一点的,作文也是源于生活的,只有你在生活中也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体会,发现,落实到笔上才会言之有物。
4。关于老师的问题,千万不要让老师影响你太多,这样对你以后的学习也不好。老师好不好,你都得学习,你是为了自己学习不是问了老师。若是因为讨厌老师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吃亏的是自己。
说了这么多,你会不会嫌烦啊,鄙人浅见,仅供参考哈、、、

⑧ 高中语文文言文,单个字意思有很多,不好背,除了硬背有没有其他好用的方法

个人经验之谈,单个字多义里分清楚自己能明确记住无需再多记忆的和容易混淆、遗忘的,对于后者可以选取例句(尤其是必背诗词原句),通过词性及字义在文章中的实践使用来记忆。可以将平时练习考试中遇见的多义字做成笔记,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别人整理好的资料自己进行补充。
例如:间
①遂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隔断,隔开)——《桃花源记》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口技》
③又何间焉(动词:参与,参加)——《曹刿论战》
④立有间(名词: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⑤间令吴广之次所旁(副词:悄悄地,暗中)——《陈涉世家》
⑥期间往来种作(名词:之间,中间)——《桃花源记》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的话,麻烦点个采纳叭~

⑨ 语文语法关于字的使用

“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处“感谢”作为名词使用,它前面只能使用助词“的”。而“我由衷地感谢你”,此处“感谢”有动词的意思,它前面只能使用助词“地”。

⑩ 语文的生字如何好

查字典

阅读全文

与语文的字意多怎么才会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1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