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备课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备课

发布时间:2022-07-01 07:48:57

① 初中语文如何备课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二、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三、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② 怎样进行初中语文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本、语文学习本质是一个言语实践活动等;还需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排比这种修辞是怎么回事,其结构有哪些类型,又如散文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散文该用怎样的方式阅读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馈等。下面就选择其中几个关键点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
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课程层面的自觉,他熟记的那些理论、概念、语文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就是一些华丽的碎片,单看起来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暗淡无光,有时还会互相冲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课标、教材、学生、教师等诸因素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整体。
二、以实实在在的学情分析作为起点
其实,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尤其着重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析学生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学情内容比较庞杂,涉及许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学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落实为常规的具体的做法。其次,学情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时候,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又看不出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一问题却常常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下面就“学情”的内涵展开一些讨论,大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这届学生整体的代际特点以及这个班级的基本风格。如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状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个性心理特征、学习需求、认知风格、兴趣爱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点。总体上说,是社会、时代的特点投注于年轻人、通过“这一群”人反映出来、又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特质。
(2)与该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包括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年代、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对课文体现的价值观、情感色彩及审美倾向的认同程度,对该话题的熟悉与敏感程度,对该教材语言习惯的接受程度。例如,学习《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甚至交通条件,就直接关系到对课文的理解;与该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情况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学设计,教师须知道学生以前学过哪些着名散文,他们可能了解哪些关于散文的知识等。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于课堂教学组织的学习信息,大的方面包括班级常用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班级风格;小的方面诸如班级学生名单、座次、学习小组情况、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学生的个性特征等。这类信息,可以供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完成课堂组织和调动。例如,某校有个很有个性的学生,他读书较多,善于思考,但好发奇谈异议,原来的一位语文教师怪他上课总喜欢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课堂上也就越来越冷漠。后来换的一位教师,了解了他的情况,在讨论时,教师有意识地让他做总结发言,不仅调动了他本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常常能提升课堂讨论的层次,这样,上课的阻力变成了动力。这就是根据学情来优化教学组织的成功例子。
学情有许多内涵,在针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当作考虑重点,因此,判断学生哪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就显得至关紧要。
三、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份额,阅读教学目标的选择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种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课文介绍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教材’”。这种设计以课文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说了什么”为主要目的。例如课文是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就是“理解题目含义,概括段落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课文是记叙文的,教学内容就是“梳理文章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体会这些景物有多么美、人物有什么品德”;课文是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就是“介绍了对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么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观的接受过程,“教‘教材’”式的教学设计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辩证地看,“教‘教材’”其实是一种接近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设计,它本身具有两面性,不可一概而论。因为语文学习具有价值多重性,有的课文(教材)内容不仅有价值,还可能是核心价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经典,思想价值突出而文体与表达特点不突出的,如《论语》等,就不妨把其“内容”列为主要学习对象;另外,以介绍语文知识和表达技能的课文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也不妨主要学其内容。
当然,有些课文的内容,只要学生有基本的识字理解能力,他们一看就能明白,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明白文章说了什么”,教学价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最好还是能兼顾“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了解“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怎样写的”。
(2)通过一篇课文,学习读文章、揣摩思考问题的路径,领会文章的写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经过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观念差不多已经被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中,能自觉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师并不多见。可以说,“用教材‘教’”的难度不在观念,而在于具体操作,即如何借助一系列教学活动,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不妨依据下面几点来尝试:
教材、教参里明示过的特点或知识;
属于某类文体中公认的典型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识;
在这篇课文里属于比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达特点,不能牵强和凑数;
以前的语文课中没有学过、或值得重新认识的表达方面的知识,一般不要作简单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特点有整体的、宏观的,有中观的,也有微观的。一般来说,宏观的容易空,微观的容易琐碎,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来说,以取中观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为宜。
三种层次教学内容的差异面的例子:

不过,需要强调两点,三种层次的大小是相对的,不要拘泥于概念;微观特点虽然不宜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手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微观的语言特点。
(3)以课文作为引子,借题发挥,讨论社会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课文,这些课文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历史、哲学、政治、艺术、自然,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想和议论。如有的教师可能本来敏于思考、长于议论,自然也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以课文所涉及到的某个问题为焦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或当下的每个问题。
四、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
“怎样教”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等诸多问题。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就是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就是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法与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等各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以时间为维度的呈现顺序,使得一节课中一连串的行为具有课程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以怎样的步骤达成这些目标?这是教学过程设计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区分:
从时间流程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导入、学习准备、学习主活动、总结巩固等阶段;
从活动主体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活动、学生个体活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讲授、读书、问答、小组讨论、评价等;
从课堂节奏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节奏的快、慢,铺垫、高潮、调整、结束等;
从达成的目标来分,教学过程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匹配;
从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还要考虑“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应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与相应的活动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将上述各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以一节课时间为单位的教学流程图。这个教学流程,应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现一定的节奏,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结构”就是“把一堂课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或环节,主要板块的学习目标相对集中,板块之间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节奏”主要是指板块或活动之间应体现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以适应学生注意力和情绪上的变化。
按照这个规律,设计一堂课,也应该把它分成前后几个部分或板块,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划分教学板块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活动板块不宜太多;
每个板块的功能明确、指向集中;
不同板块之间逻辑关系清晰,指向这节课总的教学目标;
设计贯穿全课的主问题,使教学活动形成一条主线。
一节课一般在40~45分钟左右,从上课伊始到下课铃响起整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一直保持高参与度,学习的内容之间也有一些区别。这些特点都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一节课划分成许多段落,但一节课的时间总体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则也没有相对独立的时间完成某些教学任务。一般来说。一堂课以分为2~4个板块为宜。
从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有两种倾向是比较普遍的,一是教学过程不分板块,一口气到底,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二是时间分割太碎,活动太多,学习任务太杂,没有停下来集中学习的时间。尤其以后一类为多。许多教师总认为,教学若不涵盖该课文里的所有内容、不涉及有关知识,心里就不踏实。实际上,教学活动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很低,很难形成清晰有效的学习脉络,而游离状态的破碎信息稳定性比较差,很容易被遗忘。
每个活动板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二步,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为了增加教学活动的关联性,还应做到环环相扣,即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或前提,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深入与发展,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三步。
设计主要活动板块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课任务学习的主要保证,如何保证这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设计一组相关联的问题,形成活动主线。这是教学设计的第四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根据各种因素判断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去丰富教学设计的细节,使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由宏观框架到具体细节、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趋于成熟。
五、设计合宜的作业,落实学习反馈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师对作业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比较随意,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对作业量的要求考虑大于对质的追求,缺少有效设计作业的意识,这是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需要指向教学目标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学习内容的保持与迁移,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第一个关注点就是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一致,学生的学与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一致,这是考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2.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全体的学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业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作业的难易度、作业量,乃至作业的形式,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学生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书生在《教师课上“十条”》中的第八条强调:“一堂课要留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这两位教育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作业的难度等作业设计的针对性问题。
3.作业形式最好能丰富一些
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种的差异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活动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需求。
4.要求具体、表述明确
作业是布置给学生做的,很容易因为理解障碍而影响学生对作业的感情色彩与投入。在内容上,作业应向学生提出指向明确、要求具体的任务,不要出现笼统、空泛的要求。具体说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明确作业涉及的范围,如读一段、读一篇、读一册,还是做其他事情;
规定或建议采用的方法,如上网查阅资料,向父母做调查、小组讨论、做批注等;
作业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组讨论,应要求几人一组,是否选出讨论主持、记录人、汇报人等;
作业质与量的要求,如完成时间、作业的字数,应尽量有明确要求;
发布、交流的方式,如网上发布,还是口头交流等;
评价的依据,大体给出评价标准,以便学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励的办法,告诉学生可能获得何种奖励,会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在语言表述上,作业要尽量做到句式简短,表意明确,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甚至有歧义的词句,否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5.适合教师检查批阅
一般情况下,一位语文教师总是需要教授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不少语文教师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加上备课、改作业、与学生谈心、家访等日常事务,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业很难批改,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甚至会影响教师的日常生活。实际教学中,也有教师面对没有设计好的难改的作业敷衍了事的现象。例如,不少教师会布置“名着阅读”的作业,可学生一旦写好读后感交上来之后,老师往往只给了一个“阅”字,或者含糊其辞地给出“优”“良”“中”一类的等第,缺少翔实的批改。几次之后,学生得不到有效反馈,做起这样的作业来往往敷衍了事。反思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大原因是教师对作业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没有进行设计,教师布置的作业很难批改,这样的作业是起不到什么训练效果的。与其学生做起来没劲,教师改起来马虎,不如选择有代表性的章节请学生摘录点评,既有针对性,有利于批改,作业也就起到相应的作用了。
以上谈的五点只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几个方面,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当然,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

③ 初中语文怎样搞好集体备课

(一)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的侧重是一方面,编者的侧重更重要。具体来说,编者把包含同一知识点的若干篇课文编入一个单元,目的无非是想让学生对此印象更为深刻,从而更快地掌握、运用这一知识点。如上文提到的《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第四单元的“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单元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单元里的若干篇文章割裂开来上。然而语文教师大多有这种经验,备一篇课文都觉得很辛苦,不要说备一个单元。集体备课在这时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充分利用集体的能力、智慧、手段等,帮助备课组的老师从这种劳累中解脱出来,使备课更加轻松,更加有效,同时也让学生能共享全体备课组老师的知识、智慧,因此确定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在集体备课中是首要的。教参上虽然有现成的单元教学目标,但过于繁琐,如此多的目标不说学生掌握困难,老师也很难将其一一实现。如此,研究单元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则至关重要,找出课文间的共同点,大家讨论确定目标,不必拘泥于教参,目标不可过多,从人文性和工具性角度出发各设一个即可。
(二)划分课文主次:课本已将课文划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并按一定顺序编排,这为老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但老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自行调整文章顺序,这种行为一方面源于各人对文本认识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对单元目标的不明确。集体备课便要解决这种各自为阵的问题,语文知识体系异常庞杂,语文知识点异常繁多,因此语文教师切不可各自为阵,需要精诚合作团结一致。另外语文课不是文学欣赏课,课文无论是否经典均只是例子而已,有时一个知识点在经典篇目中不一定典型,而在非经典篇目中却很典型,那么,非经典篇目就该详讲。总之,语文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开展,集体备课便能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哪些课文应详讲,哪些课文可略读。必要时可考虑调整篇目顺序。
(三)准备参考资料:上一堂语文课,当然可以只看教参,但要上得精彩,拓展或延伸必不可少。但个人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相较其他老师而言,语文老师的阅读或许更兼收并蓄,但仍不能保证上任何一篇课文都能做到举例信手拈来。教学参考资料在教参中当然可以找到,但每个老师的人生阅历不同,阅读习惯不同,掌握的知识范围也各有不同。有些老师爱读古诗,他对古诗知识了解可能较多;有些老师爱好历史,他对作品的背景掌握可能较多;有些老师爱好自然科学,在备说明文时举例更能顺手拈来;有些老师爱读散文,他对语言可能比较敏感等。而这一切爱好大部分人不会共有,因此当一位老师备到他不熟悉的内容时必须去搜集他并不感兴趣的知识,效率必然低下,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不知如何下手。集体备课便能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备课组成员应毫无保留地提供本单元教学中可能用到的资料,以提高整个年级语文水平为己任,不宜偏私。

④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大致有哪些

初中是一个为高中打基础的过程,初中最后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高考.当然,学好语文的技巧能够让你在考试中比别人高一等.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关于怎么学好初中语文的方式方法吧!

诗歌鉴赏套用术语

一般学好语文还是要多写,多看的,需要写作,需要背诵书当中的一些古代文,这些都有助于你考试的时候提高自己的成绩.所以呢,请一定要多写多看.

上面这三种学习方法都是关于怎么学好初中语文的,希望大家呢,可以借鉴一下.最后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成绩,考上理想的高中.

⑤ 初中语文教学集备的意义和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博览众长,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集思广益,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初中语文教师集体备课,能显着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特别是初中语文课,如何把握教材、如何创新方法,有的教师心中常感惴惴不安,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有时甚至会出现误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初中语文教师集体备课,能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氛围的形成。

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受应试教育的冲击,搞得不是很好,集体备课使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学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逐步提高。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交流,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可使老教师焕发教学的青春生命,年轻老师更熟练地驾驭教学。

⑥ 初中语文如何备课的好呢

1、教学目的要明确
教师在备课或授课之前,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做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这就需要研究教材,确定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状况的目标,如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德育目标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对教材本身的研究来确定,需要强调的是确立目标一定要于课堂教学相一致,这样才算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重难点要突出
要确定重难点,首先教师要仔细揣测编者编排教材的用意;其次,教师应根据�0�0标准�0�3中对同类题材或体裁的文章的学习要求来加以确定;再次,教师还应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加以确定。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是关乎到教师能否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之所在。
3、方法要灵活多样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运用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学会创造和总结方法。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如朗读法、默读法、背诵法、复述法、揣摩法、摘抄法、列提纲法、分解法、综合法、探究法、提问法、问题法、训练法等。面对这么多的教学方法应该怎样灵活选取呢?这主要取决文章的题材、体裁课堂组织形式等。比如上散文,适用朗读法,时空拓展等方法,记叙文则适用复述法,概括法等。当然,每一篇文章不一定用一种方法,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要根据题材、体裁、教学实际等来确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4、设计的内容要全面
上课或搞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该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即备课要扎实。虽然每一篇课文因教材、教师的不同而不同,也不一定全都给学生讲或全都要求学生掌握,但教师必须对那些不讲的东西要熟悉,做到科学的预见性,不能等到学生提问时,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关于“扎实”,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设计讲析部分,讲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课文所做出的示范,使该文章中凝聚重难点或知识点较多的一个段落。在本段中应主要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此外,最好能设计有关提高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类比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其次,应设计综合讨论部分。新课程教学推崇自主性的参与式教学,而这种参与式的学习主要包括思考与实践(动脑于动脑)。在这个小环节里,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导读、合作探究、文段阅读(训练)等三个更小环节。其中问题导读的设计是将学生引入文章,让其掌握和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助合作能力。文段训练实际上是课内阅读训练,在这个环节了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第三、课前的预习指导也非常重要。预习是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的首要环节。为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应该科学的设计预习指导,可以包括资料的收集、字词的预习、课文的复述、入门问题的设计等内容。其中入门问题的设计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设计一些难度不大却容易引导学生深钻的问题。
第四、开展拓宽训练,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现有的文章或写作素材,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此外,也可以指导和帮助学生搜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五、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
本着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与训练的目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贴近教材实际、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设计适量的、科学的、有效的作业,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估。
最后,教学设计中还应注意板书的作用。板书是教学中的小结和脉络,学生通过它,可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为此,板书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并且要有趣味性和概括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结构和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⑦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备课工作

其一、怎样备课.首先要明确教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准绳,其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要落实到各册教材、各个单元及各篇课文之中.每篇课文要教给学生什么,须认真仔细地推敲.任何体裁的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从语文知识的传授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可教的东西很多,教师备课时要勤加钻研,尽量做到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但要注意,千万不能把自己的钻研所得倾囊相授给学生,应有尽有,西瓜芝麻一把抓,课不然是模糊一片,重点消失,学生难以掌握.每篇课文的教学,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取舍,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可教的内容、写法、语言十分丰富,但放在初中教,重点在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对一些关键句子的深意能理解和感悟,至于怎样选材、怎样剪裁、语言的风格等等,就不作探讨了.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取舍.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取什么,舍什么,教师不能主观臆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来作决断.教材特点不是一般性的说说,而是要深入研究,掌握它不同于类似文体、类似题材的个性.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具备得如何,教师心中要有底.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教学,学生是绝对不欢迎的.比如景物描写,从小学到初中,如果只是一般化地教,说要抓住特点,要仔细观察,学生就味同嚼蜡.如果深入研究,找出景物描写的个性——如有的是勾勒,气氛悲凉;有的是工笔细描,细腻入微;有的是油画,光感、质感清晰,等等,学生就会兴奋,感到求知的愉快.教师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在备课时要弄清文本的来龙去脉,深究底里.准确深入的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学时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亦步亦趋,而是要根据所制定的 教学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要明白:教材要拿来为我所用,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方法,启发、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可以匠心独运,但前提必须建立在把握教材个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能凭主观想象,违背语文教学规律,要把实际效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搞形式,或异想天开.第一、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的几种方法所谓由宏观到微观,就是教师备课从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所谓“由大到小”是指备课的范围,要按照全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的程序来备课.“由粗到细”是指备课的深度,即教师对所教课程,要反复推敲,深入钻研.宏观备课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是微观备课的指南.而微观备课是对每一课时,从知识到方法的逐一设计,是对宏观备课的具体落实.从宏观到微观,教师备课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1、常年备课.也就说教师备课不能局限课前的几个小时,他应包括教师平时的对现实生活素材的留心地观察,包括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这就是说的常年备课.2、学期备课.学期备课是指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整册书的钻研,学期备课可粗一些.学期备课后可编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3、单元备课.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进行备课,单元备课拟出单元的教学计划.4、课时备课.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5、课前复案.这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6、课后备课(课后反思).这是教者课后回顾,反思总结的过程,可以写教学后记.第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课时备课就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显然,要完成单元的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靠每一个课时教学计划逐一落实.所以课时备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全单元和全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的好与坏.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课时备课呢?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吸纳(收集备课信息)——构思(设计教学方案)——输出(编写教案)三个阶段,分三个步骤来操作.通常教师备课之初不应急于编写教案.一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努力从方方面面搜集吸纳备课信息.因为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备课信息吸纳的愈多,愈有助于对备课内容和方法的理性认识,愈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二是对备课信息进行构思加工,设计教学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以便以简驾繁,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是编写教案.教案编写应详略得当,言简意赅有操作性.一份好教案总是反复修改得以完善的.当然,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吸纳备课信息中有对信息的加工,在加工信息中也常会伴随着对备课信息的吸纳.尤其是在编写教案过程中,有时既是设计教学方案的信息的加工,又是信息输出的物化过程.不过,教师按三个步骤三个阶段来考虑备课将会更有效提高备课的层次和质量.第三、从网络到课堂——知识信息的取舍过滤网络世界中缤纷芜杂的信息就像“三千弱水”,如何备课,重点就是在这“三千弱水”中,“取哪一瓢”给学生“饮”的问题. 学生们虽然通过网络搜索与浏览,可以获得和教师相同的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展开阅读,并且也缺乏在这众多信息源中及时捕捉住那些最具导向意义的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这项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就成了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那么,哪一瓢“弱水”,才是学生最需要“饮”的呢?最能适应学生的知识积累需要、能力培养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就是教师备课中需要准备的那“一瓢”.从知识积累的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摒弃那些单纯识记类的简单信息,而代之以 “路标”性的信息资源.网络时代的课堂教学,将是由未知走向已知,由已知走向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未知,由知识走向能力、由现象走向思考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就如同知识旅程中的无数的岔路,每个岔路都通向着不同的目的地.备课的作用,就是要在这旅途的每一个岔道口处设置一个有价值的路标,然后用这路标引领着学生沿着教师提供的最有价值的那条路继续行走下去.只有如此,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才能在此后的教学中辨伪去妄、直达目标.从能力培养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依照欣赏思维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用作比较、拓展、批判的信息,这是备课中必须要取的“一瓢水”.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置于学生的理解力所能够达到的程度,过分艰深或过分浅易都没有价值.因此,备课中,精心挑选这些材料,十分重要.从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吃透文本,解读文本的深义.这就迫使教师在备课中要在阅读借鉴他人的同时,在信息资源中纳入自己的价值取舍.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各种信息的把握,不仅要“广积粮”,还要“深挖洞”.并把“深挖洞”之所得,转换成浅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教师“深入浅出”,才能学生“浅入深得”. 其二、备课还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实践证明:大凡成功的教学都与教师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教材有关.为此教师在课时备课时,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1.弄清《课程标准》精神.各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2.弄清教材体系.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明确本学科教学任务,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最终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3.弄清教学重点、难点.我们知道,在任何一本教材里,都有一些同类知识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学生难懂、费解和不易掌握的内容,这就构成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备课时就要找出这些重点和难点.例如有一位老师说:“每个假期我总把课文通读二至三遍,了解重点难点.备重点时,我要反复细细体味,记下许多零散笔记,然后归纳总结,再去琢磨教法.有时,一课书在我头脑中孕育许多天,设计多种教案,我总是要反复推敲才定下教案.”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是知识的关节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着纽带作用.它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全局性,因而占教材知识总量的比例较大.教学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多数处在教学重点之中,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它们占教材知识总量比例较少.教学重点容易被确定,而教学难点不易被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把重点与难点混淆起来.教学难点具有有限性、差异性、局部性的特点.4.弄清教材特点.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点.如小学数学有的内容偏重于数量关系的分析;有的内容偏重于演算;有的内容则偏重于联系实际等等.从中学语文来看,对记叙文的分析,要从人物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则要抓住境和意的血缘文脉,洞察作者心头的感情;而议论文则要抓住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作者的论点及其论证方法.由于教材的特点不同,选择的教法就不同.教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法的选择.教师在研读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点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去选择恰当的方法.5.弄清教材疑点.所谓疑点,就是课堂上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地方.语文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胄”字,胄与胃的不同这就是疑点;数学的除法性质、分数性质和分式性质,除数和被除数、分母和分子同乘或同除一个数,其大小不变,这个数必须强调“零除外”等.教师在备课中,要去分析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质疑,以便给以释疑解惑.二、备学生——做到六个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重要.一位老师就有这样的体会: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辛苦苦地备了课,教案写得详,课讲得细,可学生听了感烦生怨.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了解,是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从这位教师的体会可以看到,教师要上好课既钻研教材,又必须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牛的学习情况,做到目中有人.否则,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需要等情况若明若暗,一无所知.即使教材备得滚瓜烂熟,也容易因为脱离学生实际,而造成教学的失败.教师备学生应做到以下六个了解.1.了解班级基本情况.教学班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以及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所持的态度,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班级中各正式闭体和非正式团体的构成等.2.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一个班级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做到了解,还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个体自然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同学和老师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的学习基础,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优中差生的比例等.而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又要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2.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3.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教学的科学与艺术,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要了解学生对哪些方法适应,哪些方法不适应,喜欢什么样的方法,不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等.5.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山、记忆山、想象山、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还包括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是有很大个性差异的:教师要从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力式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6.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从静态上了解学生,还要从动态上了解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例如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还了解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表扬产生的变化,同学之间闹纠纷吵架后的变化,在家里受到叱责或打骂后的情绪变化,考试成绩下降后的情绪变化等,针对这些变化,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尤其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强化引导,使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产生巩固自己成绩的力量和继续前进的愿望.三、备资料——掌握四项原则.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教师必须吃透,但是,如果教师上课只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这势必就像清水煮白菜一样,让学生感到一点油、盐、酱、醋的味道也没有.怎样才能把课上“活”呢?他山之石可攻玉.教学参考的恰当利用,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吸收,生活经验的观察积累.给教材“添油””加醋”,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这就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合理取舍,死课活教.那么教师怎样去学习和吸收各种教学资料呢?应掌握这样几项原则.1.博览精选,厚积薄发.作为语文教师应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识都略知一些.2.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学习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要科学取舍,不能机械照搬照抄,更不能喧宾夺主,重在消化吸收,贵在创新运用.如对教学参考书不能照搬,而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去创造.3.凡引入教学内的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要避免错误.4.引入教学的资料应尽可能是新鲜的,要避免陈糠烂谷子.四、备教法——掌握教改动态.备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学方法具有多层次、多形式.但总体上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两大类.1.单一性教学方法.单一性教学方法是狭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问、或用演示、或让学生自学、讨论、练习等单一活动的方法所进行的教学.2.综合性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把教学原则、教学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如魏书生创造的“定向→自学→时论→设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等都属于综合性教学法,教师备方法,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应重点学习掌握教学改革中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出来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多半是综合性教学方法.五、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教师备学法指导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学法指导的内容.通常教师指导学法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2、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3、学科学习方法(以各科教师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外语的方法等)(二)学法指导的原则.教师的学法指导要想卓有成效应遵从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 (2)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3)体现操作性(不繁琐笼统抽象,操作方法具体明确) (4)体现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5)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三)学法指导方法.学法指导应体现多层次多形式;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 (l)渗透指导.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2)讲授指导.这是开设学法指导课,向学生直接讲授学法知识. (3)交流指导.这是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4)点拨指导.这是学生在学习迷茫时,教师给以恰当点拨提示.(5)示范指导.有些方法仅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必要时教师要做示范,让学生效仿.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安排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最忌讳把课堂变成教师演讲的讲台,学生无须动脑筋,无事可做,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潜能受到抑制,就不可能精神振奋的学.
语言不是无情物,诗和文都是情铸成的.教师备课时要深味文中情意,受熏陶感染,有真切体会.文字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教师先被文本感动,领悟、品味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尚的情操,才能带着感情教,领着学生阅读、思考、咀嚼、体会,学生心田得到滋润,主动学习语文的劲头就会倍增.
学习是十分艰苦的事,尤其是语文学习,不可能立竿见影,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因此,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十分必要.青少年学生好奇、好胜,对新异的刺激物特别有兴趣,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精心安排整堂课的总体布局,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导入课文的语言以知识吸引学生,寻找探讨问题的切入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训练语文能力.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设计,效果会大相径庭.心中有学生,处处从学生的学考虑,就会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备课,在某种意义上和作文一样.详细解读文本以后,要确定教学的方向,然后把细读中呈现出来的的琳琅满目的素材依据确定的中心进行取舍.与主题相关联的留下,相距较远的舍弃.教师在备课中只有敢于取舍、善于取舍才能让教学不至于成为一棵挂满铃铛的圣诞树,体态臃肿不堪.也才能达到线条明晰,结构干静,简约而丰满的境界.

⑧ 如何实施初中语文的集体备课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于是,集体备课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各个学校教科研的一大“亮点”。必须肯定的是,集体备课在发挥集体智慧,贯彻新课标理念,弥补教学不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列出当今集体备课中的不合理现象。
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集体复制”。备课是每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对备课本的检查历来是学校各项常规检查的重点。于是,各个备课组为了应付检查,在“集体备课”的名义下,将教材的各章节分配给同组的各位任课教师,而各任课教师更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网络上“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材料”。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却严重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集体备课”成了一种最简单的抄袭,没有了各任课教师的参与讨论,“集体备课”成了“集体不备课”。
现象二:集体备课只关注“备课”,而忽视“反思”。作为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备课和反思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教师在进行集体合作时,往往只关注集体备课,而忽视集体的反思。于是,理论和实践脱节,集体备课的意义被大打折扣。
二、集体备课资源
(一)备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②因此,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实现新课标这一要求,使学生对语文能学以致用,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时就要注重对课程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课程资源不仅仅包括书本、教参、练习册等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课外教学资源,还包括每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家庭等环境资源等等。
语文教师应通过大小语文的沟通交流,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等作为课外教学资源,先“引进来”再“走出去”。归纳起来语文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备环境资源:
1.具有适应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需求的教学空间。
力求让学生得以在各种机会和场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可能在“学中做”。这种教学环境主要在对谈式教学、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中创设;这种教学环境的创设,在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主要应注意的是“小环境”的设计和现场处置,如谈话线索和导向、问题预设和答问应对、合作组织的活动、选题评价、学习方案建议等等。
2.具有利于学生与周围进行交互作用的场景。
学生在学习中与各种信息、与他人、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协商讨论等交互作用,以加强在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更新自己的学习经验,充实自己的学力。这类场景的特点是群体活动、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是通过学习者群体的智慧与思维成果促进学习个体完成意义建构的。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场景,主要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社团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就要商讨、交流应该怎样创设这些场景做到恰到好处。
3.具有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的情境。
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些媒体和资料主要的并非考虑教师辅助自己的教学,而是考虑如何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学习经验的丰富。在这方面,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除了讨论怎样安排、引介、设计相关的资源支持外,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使用和控制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信息资源情境的设置主要应加强的是:学生应获取哪些信息的指导,信息获取渠道的开拓和指引,信息利用方法的辅导。其中信息利用问题最为关键:语文教学的相关资源的来源渠道较为复杂,资源内容有时真伪、良莠混杂,对资源的文化品质高下、雅俗、正误的筛选、判别水平往往决定着资源情境的效应。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备课时提出、判别和选择了。
(二)备课件
21世纪是一个计算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沟通、交流。教育这一行特别是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制作高效精美的课件,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现代教学技能;同时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一个好的课件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前要用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了课件辅助后,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很好了。语文教师应该把搜集了的相应的课程资源,通过课件合理有效地制作呈现出来,使课件充分发挥其辅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备课件时,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持有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在在皆与语文课程习得有关的资源眼光。要把在生活化的备课中随时积累的素材性资源,同时结合网络资源灵活地引进课件里。具体做法是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尽量多而且对教学有用的资料,借鉴一些优秀课件,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就算是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制作出来的课件,其他老师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爱好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修改,才能更好地发挥课件的作用,更能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最优的教学效率。如我去实习的那所学校,人手一台手提电脑,要求老师上课时要用课件上课。但那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贪图方便大多都是在网上直接把课件下载下来很少做修改,甚至不做修改就拿去用来给学生上课了。这样就达不到有效地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了。
总之,教师只有切实领会新课标精神,做到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备好课,上好课。而备课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又不应拘泥于事先的教学设计,而应该视具体的学情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备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的角色,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的参与者”。作为知识型的参与者,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教材内容呈现顺序和形式,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大胆处理教材”。老师不光是让学生在“教室里”看“标本”、仿“标本”,还要让学生到“动物园”去看“活本”、明“活本”,更要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亲历”、“体验”,从而“活用”。这是知识的活呈现形式,生活化的呈现形式。要以这种形式呈现知识,单靠老师个人闭门造车很难造出一辆近乎完美的轿车,要使学生能敞开心怀驾驶到舒服的高质量的轿车,要想把“标本”尽可能完美地活化集中每位教师的智慧——进行集体备课能把知识呈现得活灵活现。同时,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强化在言语实践和技能训练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使语文知识的掌握过程“活动化”、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生活化”、语文知识的价值体现“切身化”、语文知识的意义认同“‘功利’化”、语文知识的习惯经历“趣味化”,以期使语文知识教学长期以来的“应试原料”性质和“死呆”状况得到改变。
当然,除了这种形式还有其他很多呈现形式也能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这就要求老师在集体备课中多想办法,力求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备学生的“可能”
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备好上述三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备课有三要素——“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课标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笔者以为,从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集体备课开始,语文老师除了备知识,备教法,备环境,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一些老师在集体备课“重教轻学”,教师只重视如何教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与探索。教师要研究如何运用教法,学生如何运用学法去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认识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一定要一起研究预设学生在学习此课文时由于一些什么因素,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哪种可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如很多课文学习完都要让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对于积极向上的体会,应该怎样让学生学习;对于有些学生谈了些不健康或不那么正确的体会,又应该怎样去指导他们等等。这样备课就较胸有成竹,做到运筹帷幄,不至于在课堂上遇到突发情况,一时不知所措而出现尴尬场面。

⑨ 如何抓好初中语文的课前备课环节

首先,要认识到备课是一门艺术.科学备课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 地创造性劳动
1、教师备课要备教学内容.尽管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甚至教学参 考书都是固定了的,但是并不等于教师只要对上述教学内容按图索骥、照本宣科就行了,相反要求教师在这 种固定的模式下,对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地选择,巧妙地组合,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程序,随机应变 调整和最佳最好的教学效果等等,这既表现了教师的科学头脑,也体现了教师的艺术风格,是教师心灵的一 种创造.
2、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面对的不是物, 而是人,是一群活生生、有血有肉、丰 富多彩的青少年个性.要教育他们,就必须充分了解他们.从他们的年龄、个性、心理和原有知识的特点出 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得到全面发展.这就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个任你驰骋的艺术天地 ,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单单学法上的指导,也就够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地劳动了.
3、教师备课还要备自己.备自己, 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备课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有随机应变的 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要做到有机结合,和谐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靠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了.
其次,还要认识到备课艺术从根本上来讲,乃是一种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课堂教学设计艺术和其它的 设计艺术一样,除具有创新、求美、灵活等特点外,还有独特性、科学性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说作为一种 设计的艺术,将对上述“五性”展开自己的追求.
1、创新性及其要求.所谓创新性, 就是指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才能,使自己的备课 ,既不同过去的备课,也不同于别人的备课,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是追求备课艺术的首选目标,因此, 许多有经验的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备课的这个特点.然而要做到“创新”,却是非常辛苦和艰难的. 因为它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摆脱旧思想,探索新的途径,这种开先河的工作要求语文教师付出比平时更 多,更为艰辛地劳动,甚至要到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地步,才能做到超凡脱俗,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2、求美性及其要求.所谓求美性是指在备课活动中, 始终要“美”进行不懈地追求.不仅要追求内 容的美,而且还要追求形式的美;不仅要追求环节上的美,而且还要追求整体美;不仅要追求教师个性风格 美,而且还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按照美的规律得到全面发展.要使备课具有美的特性,需 要教师进行多个方面的努力,比如备课要有新意,教案要合理搭配,讲课要生动有趣,板书要美观大方等, 使美的旋律流淌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灵活性及其要求.所谓灵活性是指备课时要多设计几套方案,多考虑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做: 一是便于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效果来推进语文教学之车顺利前进.二是一旦发生突发 事件时,备有应急方案和挽救措施,不至于惊慌失措.把握备课艺术的灵活性,还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准确 又要敏锐,不能太离谱,也不能太呆板,要根据教材、学生和自己的特长来灵活备课.
4、独特性及其要求.所谓独特性, 是指在备课过程中所形成不同于他人的“个性风格”.尽管在统一 的教育制度下,许多语文教师都在同一教学内容进行着预先设计,但是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的认识特点、 情感特点、意志特点,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以及不同等层次的能力特点,这一切都必须要在 备课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这就是备课的独特性.可以说没有了独特性, 就不能构成备课的艺术性.备课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师的“精神个性”和工作个性上.独特就是不 同,不同便包含着个性艺术.
5、科学性及其要求.所谓科学性是指备课不能马虎了事, 随心所欲.要具有目标的无误性,内容的准 确性,程序的合理性和效果的最佳性.比如备课前要知晓备课的目标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在分析归纳教 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语意的准确性,不能出现常规性的错误.另外还要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先上什么,后上 什么,什么时候板书,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讲课,都要有一种合理地安排,才能使教学过程和谐有序地 进行.最后备课的好坏还要经得起教学实践地检验,教学效果好,证明备课是成功的,为今后继续提高备课 的艺术性,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有益经验.教学效果不好,证明备课失败,也为今后备课提供了改正的方向 和有益教训.备课艺术就是这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证明,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更新而逐渐完美起来的.
最后,教师要掌握实现备课艺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由于备课艺术实质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按下列步骤和方法来进行.

⑩ 初中语文该怎么教

一 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我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浓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息。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标新立异,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流淌的舞台,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
如我在讲完了《伯牙绝弦》这一课时,在班上开展了以“伯牙为什么绝弦”为主题的辩论会,在论辩过程中,正反双方唇枪舌战,谁都毫不示弱,充分展示着自己个性风采。通过辩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还让学生爱上了语文学科,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课堂“独裁者”,退居为课堂中普通的一员,为和谐平等教学氛围服务,和学生享受着一起辩论的乐趣。
二 讲授得当,形式多样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语文课的讲授,切忌照本宣科,死搬硬套,陈旧呆板,可采用以下方法:
1.投其所好
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喜好,在课堂中巧妙穿插,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比如:讲课时适当讲一下与课堂有关得故事就会吸引学生,因为初中的学生毕竟喜欢故事,课堂方式应灵活多样,除了讲故事,我们找出课文中有关成语进行接龙,还有利用多媒体教学等。
2.化繁为简
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学生比较难接受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只会使课堂更枯燥,可以用生活中的浅显的例子做解释。比如:《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我的学习样子,这样,课堂气氛又被调动起来,学生兴趣又会调动起来。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1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