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抛出问题语文课

如何抛出问题语文课

发布时间:2022-02-01 19:45:38

⑴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怎么在课堂上教学生提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是要学生能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思考。

一篇课文,教师没有讲解之前,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有不懂之处记下来,然后提问给老师,求得正确答案。这样做,学生肯定动了脑筋,不懂就问,问了,明白了就有收获。


沟通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说出重点,而在于能让对方说出多少重点。面对不熟悉的人,想要让对方打开心扉,并且营造出愉悦的谈话气氛,重点在于能够提出一个精彩的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够在 3 分钟内就让对方打开“话匣子”,更能够让我们从对方的回答中获取有效信息。最好的成长方式就是经常和优秀的人交谈,并通过提问这一积极行为来增强沟通能力 。

本书汇集了诸多名人的精彩对谈实例,如黑柳彻子、村上春树、手冢治虫、斯皮尔伯格等人的访谈实录,说明各种提问技巧,告诉你如何在实际谈话中提出精彩问题,抓住谈话的本质。还有作者独创的“坐标轴思考法”,时刻保持“具体且本质 ”的提问意识,让你抛出的问题不再“无聊”。

只要你懂得如何提出好问题,那你跟谁都可以“聊得来”!

⑵ 0053浅谈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原创)

初二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初探之三
黑龙江省 冷香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自课改以来,全国掀起了课改热潮,各地纷纷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聆听过洋思中学的报告,我看过杜郞口中学的光盘,我观摩过利民二中的课型,各类赛课、表演课、观摩课层出不穷。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舸争游的课改大潮中,无论哪种方法,只要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才是最好的,针对我校现状,我们只取其精华,走适合我校发展的路。今天与大家探讨怎样让语文课改课堂活起来的问题。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教师活起来
1、由“催化剂”变为“兴奋剂”
催化剂就是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结构不发生永久性改变的物质,在传统教学中我就是这样一种“催化剂”,让学生在我的作用下,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时刻在我的指挥棒下转动,时间久了,学生委靡了,懈怠了,处于再而衰,三而竭的地步了,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全国掀起了教育课改的热潮,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势在必行,我由“催化剂”变成了“兴奋剂”,为这些昏昏欲睡的孩子们重新注入激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以欲,以娱让他们处在高效率的学习状态,收获知识,变原来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会使他们更大容量的储备知识。方法变了,知识活了,学生乐得收获了,这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了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堂也就可以活起来了。
2、由“园艺师”变为“引路人”
“园艺师”就是按照艺术的观点、标准把那些“里倒歪斜”、“残枝败叶”清除剪掉,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来供人欣赏。在教学中我遇到过很多奇才、偏才、怪才、狂才,对他们我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以良好的心态善待他们,比如我曾经遇到的李有才同学,一个同学们都戏称为“觉主”的学生,他能在睡眠的过程中接收了相当一部分知识,我觉得他是一个奇才,怪才,课间时候我跟他聊聊天,劝劝他,让他用有意注意听课的方法来学习,结果他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还有现在的秦世强同学,祖国未来的科学家,同学都说他有点“二”,听不懂话,课堂展示总是所问非所答,引起哄堂大笑,擦鼻涕纸堆在桌椅周围能绕地地球两圈,又不值日,引发了同学对他的不满,同学总是到我这样来打小报告,每周都得不厌其烦与其聊天谈心,现在毛病少多了,个别成绩也有了提高,至此我明白,要给这样的孩子以更多的关心,他们的成长需要有人引领,需要呵护。我们就是他们的引路人,就是他们人生的向导,也许他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亲其师,信其道,让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做领军人,课堂就会活起来。
3、由“批判者”变为“鼓励者”。
课改课堂我对学生的态度是少批评,多鼓励。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地欲望。”我曾经感受到一句表扬的话,可以让我快乐两个月的魅力,这句表扬可以激活大脑细胞,提高识记知识的容量、质量和速度,即使是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他也会努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有一种“老师,我想说”的冲动。所以当学生专心注意时,我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发言精彩时,我为其竖起大拇指。课堂上我经常用“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说得很好!你进步了!”“你很优秀,你真棒!”等语言。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对他们的勇气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这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不再拘谨,踊跃参与,使课堂活跃起来。
4、由“威严者”变为“幽默者”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幽默性的语言更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如有一次海洋组的小袁宝同学在给同学解答问题,他们组回答的不够完整,这时我说:“袁行宝同学的解答很好,但不够完整,下面就请我们未来的科学家秦世强同学来补充。”这时大家立即就兴奋起来,一齐望着秦世强等待着他的回答。大家为什么感兴趣呢?这是因为大家从来不知道老师为什么管他叫科学家,所以一下子就激起了他们的新鲜感、好奇感、兴奋感,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起来了。
二、让学生活起来
1、展示互评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鹰击长空,是展现自己;虎啸深山,是展现自己。展示课是学生最盼望的课。在这里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也收获了知识,更是树立了自信。如《咏雪》一文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大雪纷纷”,这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柳絮因风起”比“大雪纷纷”更好,而一位学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说:“用‘撒盐空中’比喻‘大雪纷纷’更好。理由是: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比喻的作用就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向上飞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相差很大,没有达到形似,怎么能说用‘柳絮因风起’比喻更好呢?所以我认为用‘撒盐空中’更好。其他组对两个人的争论大家无疑义,找出相应的分数,因此,我认为前一个比喻更好。”这样学生不仅“读出作者”,更“读出自己”,正如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宽松的说话氛围,使学生不再怕说而把说当作一个学习和展示自己的平台,互相点评,互相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充分发掘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让自己的心灵和情感作一次倾诉和释放。学生只有在受到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从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终于让他们不敢说变成了我要说,现在每在上课之前学生都会问我上什么课,我故意说,时间太紧了,课要讲不完了,上讲读课吧,学生就会俩一伙,三一串来找我,并撒着娇的求我“老师,上展示课吧,求你了,行吗,”我马上跟一句,你们的提纲都做完了,也校正完了吗?学生马上会兴奋而又大声地说,你放心吧老师,这时我才卖了一个关子说“好吧”,听你们的,他们要的正是我所希望的,经过这一年半的训练和引导,他们在展示课上已经知道什么样的站姿最漂亮,什么样的讲解最动人,什么样的团队最完善,什么样的版书最合理,什么样的语言最精彩,什么样的点评最公证,会巧妙的质疑,会巧妙的化干戈为玉帛,会巧妙的解除被挂的危机,真正地成了课堂的小主人。
2、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以小组为单位,每周都要准备一次课前三分钟小演讲,内容可以自己选,可以是针砭biān时弊的杂文、可以是引人入胜的散文、可以是出人意料的微型小说、还可以是幽默风趣的笑话或贴切生动的广告,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现在两班中渐露头角的郭传奇,邹佳宝同学以自己生动形象的演讲,风趣幽默的爆料让课堂的笑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掌声阵阵,为同学带来了快乐,赢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已成为演讲坛上的风云人物。这样不仅激发了其他同学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也活跃了语文课堂。
3、化诗为画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手段能有效地化静为动,化话为画,使“ 闻、见”成为可能。我在教学王维的《始至塞上》这首诗歌时,由于初中没有多媒体设备,为了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要求小组内集思广益,发挥想象,自己动手给诗歌配上一幅此诗句的彩色插图,每班推荐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在大家欣赏的同时并给相应的加分,这样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找彩笔,研诗句,想构图,相互切磋,不一乐乎,通过视觉直观、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这样不仅解决了难点,还发现了美术天才,也让语文课堂活了起来。
4、拓展延伸的设计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活动也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学生可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我在教《核舟记》这篇古文时,对于船头部分的三个人的姿态、神情的理解,很多学生在反复读课文、译文的基础上还不明白,这时,我让他们小组合作来表演苏东坡三个人的位置、神情,选择表演到位的一组同学上台演示给大家看,在同学们的会心一笑中理解了课文。以如《愚公移山》一文,写了一位“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的老愚公决定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后被山神感动,搬走了这座大山。学生在掌握实虚词含义、理解本文大意的基础上,我抛出了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是这样的:(1)有人说:“愚公真的是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教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路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们如何看待此言论,正方观点:愚公不愚,反方观点:愚公实愚。(2)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或“愚公精神过时了吗?”)又如《奇妙的克隆》一文,抛出问题如下: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以“我看克隆”为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诸如此类很多,学习《故宫博物院》这一课,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让学生当导游员,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可以说,可以笑,可以唱,可以表演,这一篇篇课文,在不同方法的引导下,就会“活”起来,带给我们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要活起来,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兴趣像“随风潜入夜”的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沉浸在乐学,思学的长河之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格,也就达到我们的课改教学的宗旨。

⑶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
一、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语文课堂充满了魅力,老师与学生的思想在这里交流,学生的知识在这里升华。就语文本身而言,语文课堂最能体现师生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而语文老师的提问是关系到语文课堂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很值得研究。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让学生学会提问和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课堂提问,而是要追求一种有效的教师提问。有效使用问题连接了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反映,它将焦点由教师转向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弱化了教师的“上帝”角色和“万能”形象。
能否有效使用课堂问题的价值重大:首先从学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数量、质量、水平和学业成就;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思想;能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就某问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或同学沟通交流的越频繁,他们习得的知识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过学业考试。其次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提问能力,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管有效使用问题有如此诱人的优点,许多教师似乎不能如我们所愿的有效使用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提问时通常出现这些问题:给出一些与教学无关或模棱两可的问题;一次提出多个问题;不知道如何回应学生的答案。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条件
1、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必须对于提问所要达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预见性。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及对学生思考水平的要求来考虑“问题的类型”。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你想要为下一个问题“铺桥”,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某一个概念,或者是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等等,都要有价值,有明确的目的。否则,根本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如有位老师讲《刘胡兰》一课时,在讨论到刘胡兰面对敌人金钱引诱的表现时,先问“金钱好不好”,再问“钱有什么用”,然后展开长时间的讨论,随心所欲,游离了教学主题,这一个提问就没有什么价值。
2、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在明确目的之后,还要针对问题的实际情况和目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逐步引导中如剥茧一样明白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规律。如一位老师在讲解《背影》时,先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背影》,那么同学们说一下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哪次最好?”“你认为哪次“背影”写的最生动?”“为什么作者极力描写背影呢?”“文中还写了其他“背影”请你找出这些体现父子深情的句子?”这一系列问题很具有层次性,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因此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坡度,就是提问设计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因此,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3、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即使学生在回答简单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创造出更加深邃、精确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样老师在讲解《背影》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在重读“穿过”,“跳下”,“爬上”,这些词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呢?”学生答到:表现父亲买橘子显得费事。进而教师接着问:文中的“三布”写出了父亲家境惨淡,那么家境如此惨淡父亲还想着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很有启发性。学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4、课堂提问要具有广泛性。如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学活动是获取学生答案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课堂参与的绝佳时机。德士马等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课堂参与机会的次数和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关。提问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和参与情况,衡量教学成功与否,所以教师必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对问题做出反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机会。有效的提问应该是问一个问题,暂停,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然后选一个同学来回答,特别是没有自愿举手的学生。但是,多数教师还是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就导致了问题的不公平作用和回答的不平等机会。为了保证问题发挥平等的作用,让每个人都有课堂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用些叫答技巧。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张小卡片上写下每个学生的名字,然后随机抽一张卡片来让学生参与,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交流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并且也为教师提供了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为了维持他们对课堂的参与,要让所有学生都保持警觉,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叫到,变一下叫答模式以随机叫学生来回答下面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5、教师的态度要平等。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而要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畏惧自己的回答会不会令老师满意,会不会遭来同学们的讥笑,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放开一切思想的顾虑,走近老师的思维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但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满不满意,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应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的因势诱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提问的措施。
如何有效的提问,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这需要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需要老师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理解语文教学的任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有几点认识供参考。
(一)设计问题在内容上要深刻,紧扣教学任务。
1、设计问题紧扣主旨,紧扣中心——便于理解课文。例如我在讲授《变色龙》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变的呢?除了“变”这个特点外,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这三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学生明白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白了主旨。有个学生这样说:““变”字,表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是“看风使舵”, 警官奥楚蔑洛夫始终不变的是欺负权势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课文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由此可见,奥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权势,从中剥削劳动人民。再有,当他得知狗是将军家的时候,他一反刚才的嘴脸,说道:“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言谈话语之中,流露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蛮横。可以说这位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奥楚蔑洛夫警官对待穷人欺压,对待富人奉承、献媚。他这样变来变去始终为的是自己,对自己怎么有利就怎么变。效果非常好。
2、设计问题要从小处入手,从词语入手——便于学习语言。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文章的美丽是通过一个个词语实现的,分析好词语,就可以抓住要害。换句话说,词语分析可以作为分析文章的一个突破口。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分析词语,还会使学生加强语言学习的能力。在讲授《纸船-寄母亲》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在诗歌里用“舟”而不用“轮船”? 有一个学生回答:“在古代,舟就是轮船。我认为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另一个学生却说:我不同意。轮船很大,表达不出诗的意境。我就问:为什么舟能表达出来呢?这位学生回答:因为“舟”能给人一种很渺小的感觉,让人感到海上的飘摇不定,让人感到作者的孤独惆怅。轮船表达不出这种美感。而且“轮船”在语音上也没有“舟”的美感。如此深刻的感悟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3、设计问题要紧扣社会现实问题——便于关注现实。在讲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鉴赏了触龙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后,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触龙劝说赵太后的话中,哪一句最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应当说是父母教子的一个特例,却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做父母的总想为子女把一切都安顿好,到头来却害了他们。借此,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谈谈他们的所见所闻,学生们谈了不少父母教子的例子,有的甚至还联系到了自己的父母。最后他们一致认为:父母之爱子,的确得“为之计深远”,作为学生更不能依赖父母,要培养自己自立自强的品格,这样才能接受未来社会的挑战。
4、设计问题可紧扣发挥学生想象力——便于拓展思维。设计一些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得出独特答案的问题,例如:“小姑娘后来怎么样了?”“路瓦裁夫人还会去参加舞会吗?”“如果你是蒋干,怎样回答周瑜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灯的故事?”回答这类问题必须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创造性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其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课文。这类问题也是全班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设计问题要讲究策略。
1、巧妙利用矛盾。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又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抓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讲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时,就可这样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教课先生、学习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你对这种教学方式认同吗?这样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寻找答案。
4、善于利用比照。精心设计以组织“比照”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 ①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 ②苏轼的《浣溪沙》和晏殊的《浣溪沙》这两首词都是抒发的感情又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 ③《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月大作》都包含爱国忧思,但在格调上有所不同,试做比较。故意出错法
5、经常利用“出错”。在学生回答问题都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老师有意说错一个答案,故意写错一个字,有意引起学生注意,挑起战火,引导学生抢答。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中“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个句子划分节奏时,我划分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我刚在黑板上写好,学生差不多是群起而哄之,很多学生都来纠正我的“错误”,一个学生刚说完,另外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讲他的理由。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尤其是在讲字词时,用故意出错法会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些字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在写的时候要注意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目标所要求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地向前推进。而且,问题教学法对于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只要积极实践,努力去做,无论何种基础的学校和师生,其课堂教学都会收到实效的。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历年,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过程性,不管进行摸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⑷ 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启发。第二导学,让学生再答、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教师在课堂中,直到山穷水尽还是解决不了,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两个导学。 一、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理念,教学有没有效率,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 那么、差三个层次,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后进后,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教师必须细细揣摩,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兼顾好,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点拨,可让优等生、学习目标要设定准确 学习目标的定位,对答案置疑辨析,学会运用语言。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是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拨出水平来,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对知识融会贯通,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展示方案”的模式,学习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而对于那些后进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在课堂中。 三,要避免一概而论,只有学生学到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直接体验着学生自学成败,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比如背诵课文,还是进行自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要点到有用之处。第一个导学,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要“点”“导”,课堂教学必定要以生为本,实现有效的、生生间。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 四,导到学生心里去,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 二,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另外,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互动策略,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充分体现了师生间。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造成两级分离,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我认为至少做好以下几点。但展示时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课堂上、中,教师还要适时鼓励,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让他们循序渐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以学为本。当学生展示时;而篮筐太低了,只有通过“点”“导”的技巧与艺术,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点拨、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学好了才是有效的教学。 在这个环节中。同样、图片,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所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利于学生的发展,绝不能袖手旁观,增加学生的想象力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高质量的互动。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再细读课文,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多向的、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语文课来说。 总之。这时,就要对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相得益彰,教师不引导,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题中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我们在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打造高效的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及价值。根据因材施教原则。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就跟打篮球一样,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课堂展示要精当 课堂展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主读课文。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使他们均有“成就感”

⑸ 语文课常见问题有哪些

一、填空题
1、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复现。
4、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5、“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6、《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7、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8、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9、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10、《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1、“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对话
“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3、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素养”另一种说法: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及相应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生字复现
一种巩固识字的有效办法。让生字在轻松的语言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多次出现与学生多次见面,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目的。

三、简答题
1、你觉得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答:最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有:(1)“合作学习”前期缺乏有素、到位的训练;(2)课前安排时教师主观性太强;(3)课间调控策略手段缺乏;(4)只从形式上组织“合作学习”。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要注意问题有:自始至终注意民主、和谐交际氛围的形成和保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组织者、督促者、引领人。做学生自主学习鼓励者,合作学习的对话者,探究学习的先行者和参谋。
4、语文教育应重视哪些特点?
答:(1)应重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影响的深广性,学生学习反应的多元性;(2)注意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3)注意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思维的影响。
5、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6、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十分重要,你认为有哪些途径?
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途径主要有:(1)在语文教材中发现课题,与阅读教学相结合;(2)在校园活动中发现课题;(3)在社会大环境中发现课题。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答:语教上的听说训练和口语交际都有听和说的表现形式,所以有人就将两者当作一回事。其实两者有较大的差别。:
听说训练是一种语言规范的教学训练,学生从听开始,学习说的形式和能力,这种训练是口语交际的基础。
口语交际强调“交际”,是一种语言互动评价交流,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能力。教学时注意交际情境的作用,重视语言文明和语言修养,注重与生活联系,形式更灵活。

2、城市学校中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比农村学校多。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答: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在物本、人本及动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上,城市学校占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开发课程资源是人的努力行为,农村教师辛勤执着的开发,完全可以满足小语教学需要。所以作为农村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善于应地制宜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其次要培养本人及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再次应锻炼师生深入发掘语数资源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教学方案的操作实施能力。

3、《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低三学段有不同侧重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有侧重地进行习作指导。我们认为对“少指导”说,应作如下理解:
(1)在谈话、习作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方面应该加强指导;
(2)在培养兴趣、热爱生活、多读书方面要有激励性评价为主的“指导”。
(3)在纠正学生语言错误及价值观偏差方面,绝不能放任自由,要执着尽“引领”职责;
(4)有些影响或阻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破坏习作积极性的“指导”则是万不可为。

4、“‘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们并不赞同这个观点。理由如下:
(1)我们承认自主学习有时会表现为学生“自己学习”的形式,但自主学习绝不能排除教师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引领、指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课内学习更是如此。
(2)其次,自主应与合作、探究结合才是更完整有效学习方式。而教师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参谋,合作学习的主要合作者,从合作和探究角度出发,我们不能赞同教师只充当纪律维持人、学习环节串连人。
(3)“教学环节串连”本质应是学习“过程和方法”维度目标的串连。由于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是相互渗透不可割裂的,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只管“环节”“纪律”的说法,要害是默认了“过程方法”与其它维度目标的分裂,所以是不可取的。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习作教学《我发现了》设计一份教案。
题目分析:
(1)从联系生活角度看,这篇习作的内容强调的应是“我的发现”及“发现”结果三方面。
(2)因为“发现”是一个过程,所以,文章应有过程的详或略的叙述。
(3)由于是“发现”,所以发现结果应是有一定新颖性的现象、理解、“秘密”、结论等。
(4)这个发现是“我”的个性“发现”。
(5)命题纪实作文应是高年段习作要求。
教案可以有这样几个过程:
A、 预先有目的地布置探究性的观察;
B、 课内汇总学生观察结果和其它有关材料;
C、 从“我”、发现过程、发现结果三方面师生对材料结果进行互动评价。
D、 试写若干句段,再互动评价,学生各自完成全篇。
E、 抓主人公、过程、结果,选若干典型篇进行互动鉴赏。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一份教学设计。
要求分析:
(一)读和写结合的“结合”是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常表现在读写内容上,及读写篇段的结构形式,句段表达形式上。
(二)设计举例:
(1)学习《燕子专列》一文,强化该文几方面特点:
A、 内容上写的是人与动物的关系;
B、 结构上使用了倒叙的方法;
C、 开头段使用了疑问句,引发读者兴趣,结尾饱含深情祝福。
(2)互动讲述几个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如:《密林怪客》等),请学生记录并改写,要求学生使用例文相应段落形式和语句形式。
(3)试说、试写并互动评价,个性修改。

六、案例分析题
1、以下是浙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的教学目标设计: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白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答:(1)浙教版十二册古诗有“四首”:《赠汪伦》、《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竹石》(“两首”可能指南宋爱国诗二首)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从目标把握角度看,为几首不同时期的古诗教学设计同样教学目标,肯定不利于更深入了解,每首诗的思想内容。南宋二首的《题临安邸》是从批判、遣责权贵角度,表现忧国忧民的: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从惦念北方沧陷国土角度表现忧思的,两诗思想方式差异很大。不是“借景抒情”一语可概括的。
(3)从叙写角度看,设计者努力进行了“目标”的分解式叙述,但由诗歌的内容差异较大,分解目标也就很难对各首诗教学具体操作产生积极作用。
(4)目标叙写第(二)条“咀嚼、体悟、感受”等词作为“过程方法”操作性不强,“重点诗句”指向也不明。

2、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
师:小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菜”字的?
生1:我喜欢吃榨菜,榨菜的包装袋上有这个字,我就记住了。
生2:我在菜场门口的牌子上看到过这个字。
师:你们能联系生活来认字,很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想写一写,记住这个“菜”字。
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4:“草”字头加“采”就是“菜”,青菜的“菜”。
师:加一加记住这个字,也是好办法。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花”字去掉下面部分,加上“采”,就是“菜”。
生6:“花”字去掉下面“化”,“彩”字去掉右边的三撇,合起来就是“菜”。
生7:“苗”字去掉下面的“田”,加上“采”就是“菜”。
师:很好,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记住了这个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你认为该教师的教学符合哪些新课程理念?还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答:这位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联系学生生活,注意汉语言文字结构特点,注意字形方法的概括:如“加一加”等。初步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但5、6、7三位学生分析字形时,方式无创新,分析都人为复杂化,这将影响识字效率。教师评价(“很多方法”)不着边际。建议采用适当情景“复现”和动手方式,改进类似的识字教学过程。学生4发言,应改成“采”字加上“草字头”说法更妥贴。

3、 是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芦》的片段: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在具体的朗读训练之后)师:什么叫“大贤”?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武艺十分高强的人叫什么?
生:大侠!
师:家里钱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师:能够做一手美味佳肴的人呢?
生:大厨!
师:当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么?
生:大腕!
师: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
生:大师!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大贤”了吗?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华方面非常出众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质和才华能力方面最伟大的人。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答:(1)词义教学应与篇段上下文内容联系,与篇阅读联系;
(2)词义教学应激发学习词义兴趣和积极性,讲究方法;
(3)词义教学可适当横向与生活联系,方式方法应有灵活性;
(4)词义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理解词义时的思维方式(如:类比式或下定义式等)。

4、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老师们都要让学生针对段尾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练习,于是学生会想象出水池各种奇特的形状。这当然没有错,而我觉得五彩池的美不仅仅美在形状,还有它瑰丽的颜色、奇妙的变化。因而,在学完全文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五彩池还像什么?由于思维的惯性,学生依然围绕着形状做文章。如果这样一直说下去,学生禁锢了的思维就不会得到开解。此时我说:“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经我这样一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形状”的圈子里跑出来了,一个个奇妙的想象脱口而出。
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答:(1)在该教学环节中,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共同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该案例是阅读教学三方“对话”的成功范例;
(2)教师再次示范后,新一轮训练在新的高度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
(3)教师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学习,有利于引领学生从“定向”语言训练,向创新方向转化。

⑹ 怎样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

我认为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问必须具备目的性、针对性和激励性。 目的性即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步步展开。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针对性即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假如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会骄傲自满或不屑一顾;问题太难,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何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老师应因人而宜地设计问题。 激励性即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一、提问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二、所提的问题必须精心设计,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问过程中必须有恰当的及时的评价。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所谓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 二、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 为此,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恰当地提问,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他们虽然天真,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答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

⑺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下面就教学有效性角度谈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怎样来关注“问题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支撑性”。
古人写文章,常常追求“立一字缀全篇,缭绕盘旋到底”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了该字在勾连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果把这种理论移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同样可以发现它的价值。因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有一个极其精妙的问题来撑立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以此勾连起整个教学环节,提纲挈领地辐射和管辖起其他教学内容,使整堂课有了骨架,有了推进的节奏感。
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力度性”。
此处所说之“力度“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思考力度,亦是就有效地提问而言的。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问”能促成学生讨论、思考,能使师生生之间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问题设计)”是否有效。一个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则会损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然而,虽然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少问题,但真正具有思考力度的问题不一定很多。教师应该怎么设计问题才能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平时大量的常态课来看,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没有思考力度的伪问题。教师们常常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自己则扮演着演讲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记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懂了吗”,只是为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是对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陈述,这些问题其实是毫无思考意义的。我们需要的问题仅仅能考虑激励学生的兴趣尚且不够,更何况要追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或亢奋或沉静中“潜流暗涌”起来的效果呢?问题设计若流于肤浅,缺少思考力度,课堂教学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评价该问题是否具有足够的思考力度,设计的问题需要切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需求,切合学生的情感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惟有如此,我们的问题才可能带来思考效应,才可能激活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变革性”。
现代认知结构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而实现的。它强调学生自主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可尝试性、合作性、探究性都比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合作与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观点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从而拓宽彼此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如何设计此类可以变革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就显得有为重要,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变革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充分自主性,也就能真正实现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了。
总之,问题自有问题之美,问题点亮着人类的思想。教学从来就不是教师的一个行为,而是一贯师生协同合作的过程。如果问题设计合理而精妙,就能生成那种合作,并促进这种学习过程的发展,并把师生双方引向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学之路。设想,若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能遭遇着一个个“烫手问题”,并迫切地渴望回答,且其结果又将引出一个个能揭示或发现一种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探求这种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小心谨慎地呈现问题,然后一个新观点神秘地喷发而出,带给我们的学生新的知识与活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再是“永远的教学梦想”了。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如此表述。因为,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自已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设计出能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语文课堂必须环绕着精彩的光辉。当教师们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性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回答时,这激情、这光芒只会闪烁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频繁,燃烧得越来越炽烈,并最终实现由教师提问向学生自己学会提问转化,这样的现实,才是我们渴盼的有效性课堂、有效性教学。

⑻ 语文课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激情与机智,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作是学生的心情、激情、机智与个性魅力展示的大舞台。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如果课堂上我们看不到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火花,灵性的花朵,
张扬的个性,这样的课堂不能说是成功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因此,
今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
要真正地废弃那
些无用的提问和讲解,将有限的时间放到给学生解疑和语言文字训练上,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我认为,
“质疑
问难”是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手段,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能力则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具有创新意
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问题意识”
,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有提问的意识,他们能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
以“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
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
1996
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
即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怎样才算“学会学习”呢?要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要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表达;
要有泛读和理解的技能;要有探索推理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要有获取、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要有创新的意念;要有开展
研究的能力;要做到终生学习。上述“八要”
,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财富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
就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善于发问,把创造力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头脑,把儿童从
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嘴,有问题鼓励他们问,要给以言论的
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拓展视野;解放獐墙报时间,以便他们有时间
思考人生。在五个“解放”中,问是特别重要的,没有问就没有创新。古人曾说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家
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
着创新的萌芽。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能产生兴趣,
产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
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探索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条件。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尊重学生,新生学生的人格,新生学生的自尊心,新生学生的思维劳动。刚开始,由于孩子受到年龄和知识
的限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幼稚或错误的问题。作为教师,决不能轻易或粗暴地扼杀这娇嫩的幼苗。因为孩子们主动
探索、积极求学的可贵精神,正是教师们的期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一时解答不了,教师应该坦然接受、实事求是。这说明,学生的提问突
破了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局限,而培养学生向老师,向课本,向所有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也正是教学的重要
目标之一。

教师要以孩子的心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想法。例如,学生受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开动脑筋,构设矛盾,提出了问题,
他们就希望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解答。遇有这种情况,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或办法,或是教师组织学生讲座解决,或是在学生不
能解决时由老师来解答,都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尽可能得到满足。这样,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才能得以保持下去。

教师悦纳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地感受到一种信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欢迎学生随时提问。如果教师受到教学讲究
系统性、完整性等理论的影响,向学生提出: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不能打断老师。如果说有问题要问,应先记下来,等到
临下课,老师留出时间来,让大家提问的时间再问。结果往往是,当老师把课讲完,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或是提问的学生
特别少,或是根本就没有人提问。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不同的反应之间,会产生干扰造成抑制而导致遗忘。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要形成新的反应,这
种新反应对旧反应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正是这种倒摄抑制的作用,
使用权得学生那些已经产生而未记忆怕问题,
经学
习新的内容之后,已经遗忘。因此,提倡学生在课堂提问,就应该没有时间的限制。这才是真正保护学生。


1
)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

发现,是教学的目的。小学生的发现不是寻求人类未知的事物,而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
与学习的过程。在循着教学过程的进展中,逐步发现问题,发现知识,发现情感,发现方法,发现学习语文的读写规律。在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确切地说,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发现。
“引导”与“发现”的结合,从本质上正确
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
“师”与“生”的关系,
“讲”与“练”的关系。
A
起始阶段——教师示范“发现”
: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作好示范,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
法可循。如《燕子》一课最后一节有一句话“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提问时,教师可先把句子读一遍,接着说:
“细线一般用‘几根’

‘几条’
,这儿为什么写‘几痕’细线呢?‘痕’一般指痕
迹。
”这一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和类比等。学生通过听课,可从教
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与兴趣。

B
引申阶段——学生主动“发现”



学生一旦领悟了“发现”的真谛,他们就会主动地求学。这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安
排能让学生“发现”的基础,使之产生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
“只有当学生发觉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
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知与不知的焦点上加以点拨、创设情景,
这样才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质疑,从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大体上可分为直觉型质疑、思辨型
质疑和探究型质疑三种。

直觉型质疑,
是一种初级的质疑,
它是感觉对象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直接构成矛盾联结时,学生不假思索发现并提
出的问题。例如,学生初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不会讲的词、不理解的句子等,马上就会提出来,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
种类型的质疑,多出现于学生质疑能力不强的时候或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

思辨型质疑,
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质疑,
它是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形式,把感知的阅读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所发现并提出的

问题。这种类型的质疑多出现在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边读边思,琢磨推敲,字斟句酌,就会产生疑窦,就会提出问
题。

探究型质疑,
是一种试图发现隐含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或隐蔽在事物背后有关知识的质疑。
这种类型的质疑多出现于学
生对课文内容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之后。当学生对某些事物有所认识,对某些知识有所理解,但又感到不足时,他们就会借助
于已经获得的对有关事物的认识和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去构设新的矛盾,
以求得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或探求尚未为他们所掌
握的知识。

作为教师,把质疑的种种思路教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其方法如下:
A
查异

查异,就是检查,发现作品中不同寻
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并从这些情况出发,进而提出问题。
B
揭拗

所谓揭拗,就是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矛盾即
相互排斥的对立的事物。如果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确实存在有
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

C
对比对比,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过程。世界万物都有是对立统一的,有了比较才能鉴别,有了鉴别才能更好地
认识。

讨论,就是由教师按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设计讨论题或者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讨论
的形式灵活多样,可分组讨论,也可全班讨论。讨论的过程开放多元,提倡多向通话。鉴于课堂讨论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
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能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住处传递,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智能、培养创造精神具有
显着的效益。

讨论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作有过程其实也是解疑的过程、释疑的过程。在运用讨论组织教学
时,教师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a
适时调节器控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机敏地作出反应去相机诱导。
B
运用培
养的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有计划地将基础知识、
基本训练的具体要求,
渗透到讨论中去。
C
适时归纳的能力。
讨论之后的适时小结,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理清纷乱的头绪,有条理地梳理讨论内容,清晰地归结讨论成果,还可以修
正在讨论中出现的那些带普遍性的错误。

马克思说:
“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

“分是非”

“治曲直”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
物新观点也在不断涌现,
孰是孰非、
孰优孰劣,
只有通过争论方能泾渭分明。
同理,
课堂争议的教学价值,
也是毋庸忽视的。
首先,课堂争议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争议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第三,争议也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这是因为“争议”的基础理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独立
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充分依据。没有求异创新的思考能力。便很难奏效。心理学指出: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
条件下,
对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判断往往是不同,
因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希望自己能
够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青少年更是如此。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发挥评价的下面导向和
激励功能,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时,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带给他人
自尊和自信。对于学生提问的评价,教师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评价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层实施。让各部分学生都有向
上突破的更空间,
从想提问—能提问—善提问„„分层评价,
有利于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二是评价采取不同的
方式,百花齐放。最常见也最能产生即时积极效应的,恐怕是教师在课堂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
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
当然,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要逐渐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
教师还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评价、
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因为小组、同伴的评价往往更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更利于超越认知水平的内容,
鼓励求异。在大部分学生掌握提问方法的范围内,以常规问题为参照;而超出学生年龄水平以外的问题,突破标准参照,允
许不完善,鼓励创新。教师与学生可以及时记录“创新问题”
,并定期将“问题”汇总于班中自创的《新十万个为什么》
,定
期展示,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我认为,在小学学习阶段,特别是语文学习,评价更应偏向“形成性”这一特点,
重视发挥导学导教功能,尤其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启迪。课堂教学中确立怎样的“中心”往往是某一种教育思
想的反映,而“中心”的转移又意味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备课时,教师虽然对课堂提问做了精心的准备,设计也考虑到了
方方面面。但是,教师设计的课堂讨论是从课本出发的,设计的语言文字训练也是从课本出发的,教学中很少顾及学生的需
要、
学生的疑难、
学生的兴趣。
特别是那些根据教师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设计的问题不一定切中学生的所
“疑”

“惑”

“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的观点反映了从“成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理念转变。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则
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在新颖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方向的探索
者,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知识与认
识水平去苛求学生,相反,教师应揣摩学生的认知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体谅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让每一
个学生都处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之中。当然,在以“问题”统领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应该发挥组织者、激励者、指导
者的作用的。

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消除师生之间那隐约存在的距离感和戒备心。他们
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受,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间民主、自
由、平等,学生间团结、协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由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

⑼ 怎样在语文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主动和老师交谈,没事可以和老师一起玩,其实举手回答问题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勇气的问题,没事多多段练一下自己的勇气就行了.其实交谈还是最好的办法了.

⑽ 在语文课上如何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吴艳华呢?这是我和我的同组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既然是以问题为中心,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是能贯穿全文能体现课文的思想内涵,那么该如何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只要我们做到多读与善思就行。多读就是多读教材,教参。由于平时工作量大,很少有时间把课文认真阅读,只是在上课前把课文读一遍,了解个大概就开始给学生上课,提出的问题泛泛。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文章挖掘不够,理解不深刻,囫囵吞枣。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多读教参,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教学时的教学建议等,读课文要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表达的思想,并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做上记号,借助教参弄懂句子的含义,还有哪个句子、词语需要解释、造句,哪些句型需要讲解并做练习等。然后再根据全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把刚才做记号的词句做重点分析。勤思就是遇到课文中不理解的教参中也没有说明的地方要多思,要有一个大语文的观念 ,不能就教材、教参而学习语文,教参没有说明的地方就不讲了,作为教师,要围绕课文认真分析,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事切磋,把问题弄清楚,给学生讲明白。这样就达到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目的了。

阅读全文

与如何抛出问题语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9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0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3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5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4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3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7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3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4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9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8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9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7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3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