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探讨初中语文如何开展支架式教学模式

探讨初中语文如何开展支架式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2-07-07 01:55:25

㈠ 写作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搭建支架

本文论述写作教学中“支架”存在的原因。写作建构鼓励搭建支架,写作教学蕴含搭建支架,写作实操需要搭建支架。同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搭建支架的类型及其功能,阐述支架能辅助儿童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在写作教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观点。
加涅对“写作教学”有如下定义:写作教学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学会写内容相对简单、篇幅短小的文章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和加速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使他们的写作素质全面提高。写作教学最重要的问题是探讨写作过程中“对于什么样的问题,教学才是解决的方法” 。基于此,我们引入“支架”的概念。“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用来帮助工人完成伸手不能及的工作。支架的功能是“帮助”而不是“代替”。 1976年,wood ed al首次在学习领域内提出支架概念,意指成人或技能熟练者控制超出学习者能力范围的任务因素,从而使得学习者只关注在其能力范围内的任务。 借用“支架”概念完成的教学,特别注重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的“教”为儿童的“学”提供帮助与保障。在支架辅助下,学习者能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儿童写作教学领域内特别提倡搭建“支架”。合理有效的支架能在语篇“无中生有”的产生过程中,让“教”与“学”的互动更有利于写作活动,确保这项特殊“工程”的实施。儿童是“工人”,是完成写作的主体,支架在写作不同阶段为其“施工”提供框架、支撑、扶手、借力点;将复杂任务分解;辅助原有知识内化、更新;指导储备素材选择、运用;提供攻克写作难点的方法、策略,确保顺利完工。写作完成后,支架要撤除,因此容易被遗忘。
一、“支架”在写作教学中的存在性
(一)写作建构鼓励搭建支架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生是自己认知结构的搭建者,而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学不是传授课本知识,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在个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逐步深化的知识智能结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信息的输入、存储、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新旧经验之间的重组包括同化与顺应。一方面,学习者将外在信息纳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而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进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就是一个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循环往复过程。 写作,就是认知不断更新,水平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增长的学习建构过程。写作中各方信息介入,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融合,产生新的写作思维,这种思维与写作中的“环境”“心境”“语言”等各个因素发生冲突,需要互相协调,融合产生新的认知结果,以语篇形式呈现。教学作为写作建构的重要途径,设计中重视搭建支架,决定了教学是否有效。其一,支架提供了支持。写作的复杂和困难无法回避,让儿童独立或者草率面临源自各方面的困难不科学也不合理的。支架的设计就是最为有力的支持,让儿童有所依存。在遭逢困难时得到帮助所带来的结果,不仅仅决定了写出语篇,更是对写作态度的改观,或将长远影响儿童对写作的价值确认。支架的存在是写作教学的应然需要。其二,支架就是强有力的支撑。写作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儿童在写作中要获得发展,要向上提升,需要支架提供支撑。有效的支架设计,让教师成为写作新知建构的促进者、辅助者,儿童在写作中会遇到新入和旧有的信息冲突,此时需要整合。良好的支架应为信息的交融点、调和平台,儿童需要借助支架在“预写”“构思”等各个阶段做好准备,借足力量。设计,确保写作教学顺利推演,是必需的保障。其三,支架是迈向高阶的支点。写作进步就是向写作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进发的过程,也是写作目标达成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是目标设定的参与者,随着目标的逐渐发展,教学可以依学习者而调整,直到满足需要。可见,发展不是平推前进,一步达成,也不是一层不变。写作中的发展需要一层层台阶登临,一步步踏实向上,还有不断调整,重新建构。支架的搭建为儿童提供了向上攀爬,转变方向的支点。师生之间,儿童与写作之间,各种信息资源,都在一个个关键的支点上相互借力,重组。点滴的进步汇聚起来就是一个阶段的提升。设计支架是建构理论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生动体现。
(二)写作教学蕴含搭建支架
苏格拉底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责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去发现、挖掘、引导,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写作教学就是苏格拉底所述的“产婆术”。教学中,教师与儿童是学习伙伴,教师注重激发儿童写作兴趣,开发写作潜能,鼓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写作,达成目标。写作教学中涉及四方面:“写什么”(内容)、如何呈现(文体)、“怎么写”(方法),如何教(课型)。各方面都包含着搭建支架。
关于写作内容。孙绍振教授认为当前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写作应该贴近生活”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贴近生活说”会导致人的主体感觉的钝化,也就是“无话可写”。因此,孙教授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贴近自己”的主张。但我们也感觉光是对自我的反省与挖掘,还不能满足写作需求。叶圣陶用“经验”来概括写作内容的:“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照诸位现在写作的几个方面看,所有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这正是非常顺适的事。顺着这个方向走去,是一条写作的平坦大路。”叶圣陶所用的“经验”与杜威定义的“经验”相一致。综合看,写作内容既不能单纯地贴近生活,也不能一味贴近自我,而应指向两者的交互部分———经验。 经验“人人都说有,个个笔下无”,不能主动转化为文字。搭建支架,就有利于勾连旧经验,接纳新经验,还能焊连新旧两种经验,重组为新知。支架,就是经验向文字转化的枢纽。例如人教版三年级《熟悉人的一件事》教学中,搭建“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支架,让参与者回忆并叙述“熟悉人方方面面的细节”。参与游戏,借助支架整理了“交往中旧经验”,参与游戏进一步了解写作对象,又增添了“新经验”,活动过程本身也能成为写作素材。游戏作为支架让写作内容得到丰富和重组,经验成为可用的写作素材。
关于写作文体。写作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文体的实践与认识。文体写作是人类特质,值得在教学中传承。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可见,人在写作前就存有文体意识,写作,就是将文体真实地呈现出来。潘苇杭,潘新和特别指出:“文体”不是指所谓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些伪文体,而是指真的文体。只有真文体写作,写作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我国语文教育中所谓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是教学教的、考试考的,是由“表达方式”逐渐演而来的虚拟的教学、考试体式。伪文体感的思维定式会对培养真文体感产生干扰作用。真文体一般分为三大类:文学体式(或称审美体式)与实用体式。文学体式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实用体式包括新闻体式、公文体式、私文体式、法律文书体式等;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半审美半实用体式”,如报告文学、科学小品、杂文等。搭建支架进行文体教学,首先要通过实践,传授给儿童基本的文体知识,打开广阔的文体视野,帮助其走进无比丰富的文体世界,感悟表情达意绚丽多姿的形式美,在写作学习上拥有充分的选择自由。 其次要安排儿童在写作实践中体验文体规范,运用文体知识,在文体限定的专属领域内表达。情境、活动支架能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可以发挥支架的功能作用,提供交际交往的真实语境,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真实文体达成交往目的。例如人教版四年级《学写书信》一案中,教师设计了活动支架,组织两个班级建立鸿雁之情,鼓励书信往来,让 “书信”成为一种交往的媒介。支架设计带给写作文体教学强大的驱动力。
关于写作方法。借助方法达成目标,方法本身就是支架,支架也为写作提供了更多样的方法,二者原本就融合一起。可以从写作教学的任务属性,次确证支架与方法的并存。周子房博士认为写作有三个任务:一是唤醒学生写作交往的需要,增强写作的动力。这一任务中,支架是能够激活写作欲望的方法。二是提供学习的支架。在写作遭遇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地提供支架。让学习者经历“更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对于写作中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更易于写。此条明确将所提供的方法定义为支架。三是引向目标经验。 当教学活动中学生暂时偏离目标时,教师介入可以使这种偏离及到纠正。此时的支架就是确保目标达成的方法。 支架在写作教学中无处不在,与写作相伴相生。
关于教学课型。魏小娜教授概括了当代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四种类型。我们发现不论哪一类教学,搭建支架都是关键要素。其一,文章本位教学,关注重点是学生能否写出规范的、像模像样的文章,采用技能训练法,教学侧重点“怎么写”。在技能到文字的转化枢纽上,支架辅助儿童理解、运用。其二,摹写本位教学,旨在真实再现发生过的一切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特别关注作者的真情实感,采用活动教学法,创设帮助开掘写作内容的活动,侧重解决“写什么。”活动支架在此类教学中运用最多,是不可分割的教学组成部分。其三,交际本位教学,教学价值取向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事务,采用交际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目的、对象、任务)来完成写作,教学的侧重于“为什么写”。 根据需要,可搭建活动、情境、问题等多种类型支架。其四,认知本位教学,写作除了表情达意功能之外,还有助于思考、学习和研究,采用认知写作教学法,多以跨学科的姿态出现,通过写作促进其他知识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侧重“以写作促进学”。 支架搭建更为重要,学习过程中接受、理解、综合、运用、探索等多环节都需要设计支架实现顺利的跨界整合。
(三)写作实操需要搭建支架
王荣生教授发现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关注“两头”: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审题,或是通过活动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写作情境,明确“写什么”;二是在写之后,对已经成篇的作文进行讲评,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而对最感困惑的“怎么写”却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指导。“文章”这项工程如在迷茫中摸黑完成,只能靠瞎编、胡说、造假,即便最后通过针对字词句的修改把语篇“装修”得再美,也是在假冒伪劣的产品上进行的二度包装,其虚伪的性质更具麻痹效果,产生更为隐蔽和巨大的伤害,导致作者对写作的错误认识,甚至终身让其与真正的写绝缘。其实,在写作实际操作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写的过程。年纪尚小的儿童更需要教学帮助完成。例如:如何针对命题从素材储备中提取有效素材,进行加工、整合、运用?如何将内部语言顺利转化为外部语言,让文字精准清晰地表达出心中的思想?如何借助写作知识让语篇写作更为规范,更加诱人,吸引读者,打动观众?写就的语篇如何传播、流通,让其在真实的交际交往中具备功能,给作者本人带来福音?诸多的问题就是“教”的任务,却被一句“开始写”的命令取代,儿童只能随意乱写,写出套路文。无怪顾黄初先生说:“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成绩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指导不得法,有人说是命题不恰当,也有人说是批改不起作用,如此等等,大家都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 但是在这众多的原因里头,什么是最根本的原因呢?我想,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教学的程序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地不一致。” 对“怎么写”过程指导的缺失造成教学无效,写作虚伪。我们观照美国写作教学,非常注重过程指导,明确界定在预写、拟稿、修改、校订和发表这五个阶段需要实施教学。例如,预写阶段,教师组织各个作者通过头脑风暴和讨论活动,全力思考选择一个题目,并针对特定的读者形成自己的思想。此处,“命题写”成为“选题写。一旦选定了题目并能解释题目,就可以开始“拟稿”了。这时作者会受到教师的鼓励,努力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而无需估计表达形式或技术的好坏。“小心写”成为“放胆写”。初稿完成后,他们复读自己的文章,并根据老师和他同伴的反馈准备修改。修改的目的在于使文章尽可能有效地传递作者的思想。“改得美”成为“改得有用”最后,作者为发表而校订标点、拼写和语法。 正确认识写作,发现“过程”在整个写作系统中的重要性,就会重视支架的设计。搭建“支架”,是写作过程的呼唤,也是教学的必然选择,是写作教学中最核心的任务。在人教版三年级《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教学设计中,为达成“能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的目标,搭建了由低到高的各层支架,如:一件事写父母的爱——叠加两件事写父母的爱——依据方法选择两件事写父母的爱。支架的设计确保儿童循序渐进掌握方法,顺利写出语篇。
二、写作教学“支架”的类型及运用
(一)范文支架
教学中提供范文,充分借助范文的“示范”功能,达到欣赏、模仿、分析、启发等作用。范文作为支架有多种类型。从来源看,可以选择名家名篇,提供优质的语言表达图式;选择同龄习作,鼓励模仿超越;直接用教师的下水文,其中涵盖需要的教学元素,适合分析指导;教材作文教学,最适合的范文就是课文。从使用时机看,可以在儿童动笔写之前;也可以写之后;还可以在二次习作的修改间隙使用。从功能侧重点看,有注重对通畅规范的语言文字的欣赏;有注重对写作技法的学习;有注重对写作难点突破的借鉴;有注重对思想立意的表达。范文是儿童写作教学中常见的支架。搭建的方法可以是直接提供;伙伴推选;同类比较;相关链接。例如人教版三年级《熟悉人的一件事》中,儿童第一次写下“熟悉人的一件事”片段,分享后发现几个普遍的问题:写得太简单,甚至一句话写了事件名称,就认为写了一件事;写得太含糊,大量使用“有一天”“有一次”等方式记叙,千篇一律;写得失真,不少事读起来感觉“不真”。经历了自由习作,发现问题但尚且不知如何解决时,教师提供了“教材为范文”,做了如下教学安排:
师:看,《灰雀》这个片段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1:作者写灰雀很好看,写得很细致。
生2:作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下来,给人以真实感。
师:是啊,当事件发生时,自己如果在场,就会看到和听到,把这些写下来,不就显得具体了么?
师,再看看《小摄影师》,你发现作者怎么让我们感到这件事是真实的?
生1:他写了信的内容。
生2:他写到1928年夏天,时间很具体,很准确,就像真的了。
师:《奇怪的石头》中,作者写李四光小时候做游戏时发现的故事。这也可能是个传说,但是作者写得像真的一样。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生1、作者很详细地写了李四光怎么玩。
生2:他还写了李四光心里想到的。如果不是真的,怎么知道心里想什么,就是因为真正去玩,心里才会想到这些。
师:这些课文我们都学习过,现在再次看了三个片段,大家应该学到了一些把事件写真实,写具体的本事。我想请大家在原先写下的片段基础上做好修改,把刚刚学到的方法用上,让自己写的片段更能够被熟悉的人接受,喜欢。
生:第二次修改片段。
(二)问题支架
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在“问”与“答”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语篇,引导写作目标达成。问题的设计是搭建问题支架的关键。有利于写作的问题不是“应答型”的“好的”“可以”,也不是“判断型”的“对或者不对”“好或者不好”。问题要能够引导儿童构思语篇,丰富表达,运用技法,倾吐感受,修正结果,是与写作全程相关的“思维型”问题。问题的回答就是写作的构思。Mc Carthy提出“四何”的问题分类法,值得我们借鉴。1.“是何”,指向表示事实性内容的问题。2.“为何”,指向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的问题。3.“如何”,指向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4.“若何”,指向一些表示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这类问题易于帮助儿童产生思维迁移。 借鉴美国写作教学经验,问题覆盖写作全程,对每一步骤写作都有精准且具体的操作指导。如美国六年级教材《语言的艺术》中有关个人故事的写作单元,在预写、草稿、修改、校订和出版各个阶段都设计了由问题组成的支架系统。“预写阶段”:1.你思考过你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吗?2.你做了一份经历清单吗?3.你选好了题目并冥思苦想了吗?4.你用图表去组织你的想法了吗?5.你有没有用重要的细节去支撑你的主题思想?6.你需要调研吗?“草稿阶段”:1.你的故事适合你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吗?2.你用了时间顺序的词语去呈现事件的顺序吗?3.你用了你的思想和情感去使你的写作具有个性吗?4.你用了能感觉到的细节去让你的读者脑海中浮现一幅想象的画面吗?5.你的中心思想清晰吗?你的细节能让读者感到自己就在故事里吗?“修改阶段”:1.你的故事适合你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吗?2.你描述了一次个人经历吗? 3.你的故事的任何一部分都需要详写吗?4.你用了多彩的、精确的词语去描述你的经验和感受吗?5.你使用了时间顺序的词语讲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吗?6.当你大声朗读时,句子通顺吗?7.你添加了有趣的标题吗?“校订阶段”:1.每个段落你空格了吗?2.你有没有把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组在一个段落里?3.你检查了难单词的拼写吗?4.你每句开头使用了大写字母以及每句最后使用了正确的标点符号吗?5.你的句子能连贯起来吗?该分段的地方分段了吗?“发表阶段”:1.我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我描述了一次个人的经历吗?2.我选择了一个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话题吗?3.我用了好的标题吗?4.我的句式有变化吗?我的句子通顺吗?5.每个句子结尾的标点符号正确吗?6.我正确地使用了复句吗?7.我用了时间顺序的词语去呈现事件的顺序吗?8.我用了特别的细节去让读者容易想象我的经历吗?9.我校对和改正了所有的错误吗?
我国的问题支架设计则指向全篇幅写作,直切“写出来”这一内容呈现,服务与“最终结果”,有点类似“写作提纲”(如左图)。对比中美两国在问题支架的设计上,呈现“具体”与“笼统”、“实效”与“低效”、“过程”与“结果”的差别。美国的问题支架紧密结合写作过程,对语篇写作的方法、规范有启发,也有指导。甚至影响写作意识,改良写作习惯,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三)活动支架
教学中通过组织活动帮助儿童理解要求,丰富内容,实现交际交往的写作功能。活动支架可以分为三种:模拟情境活动。创设与写作相关的情境,让儿童融入其间体验,在情境的感染与浸润下更加主动地表达。如人教版四年级《创编童话》一案,创设“大森林动物开会”的情境,儿童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围绕着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创编故事;真实体验活动。组织与写作内容相关的真实的活动,鼓励儿童通过眼、耳、口、鼻、手、心的亲身体验,产生最直接,切实的感受。体验内容可以作为写作参考,也可以体验活动本身为写作内容。如人教版四年级《介绍我自己》就组织了“绘制简笔画”的体验活动,通过观察、学习、创作简笔画,更为准确地捕捉自我特征,让描述更为生动;拓展链接活动。课堂教学之后,继续组织与写作相关的拓展活动,链接写作与生活,课内与课外,让素材不断丰富,通过实践实现“以写作学”的认知发展。如人教版六年级《调查报告》一案,在“如何写调查报告”的范式教学完成后,组织儿童在课后自定主题,自由分工,自主展开调查活动。有一组围绕“校门口珍珠奶茶店”的话题,调查并撰写了《校门口的“珍珠港”事件》,内容真实,角度与新颖,很快被发表。参与的儿童都认识了这些店铺的“经营内幕”,自觉抵制,良好的自律效果伴随而生。 搭建活动支架要注意“本”“末”关系。不要让活动的分量超过写作,更不要用活动取代写作,活动在适当的时候要撤离,“让位”才能服务,支架的作用是“帮助”而不是“替代”
以下为案例描述,在“拓展链接”活动支架的辅助下,调查报告的写就变得有意思且易于完成:
一、问题的产生:我们的学校位于福州市中心的鳌峰坊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校园周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许多“珍珠奶茶”店。在短短的巷子里,有不下二十家,密集程度几乎达到了“五步一小站,十步一大店”的程度。有人戏称此现象为“珍珠港”现象。每天上学或是放学期间,每间小店前都会聚集着十几个手持钞票,“嗷嗷待哺”的学生。这一切既影响了整个学校周边的人文景观,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也影响着学校正常的教学次序,引起了广大家长、部分学生、教师、校领导的广泛关注。我们针对校园周边“珍珠港”现象的产生、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开展调查。
二、调查的开展:“深入虎穴”,收集第一手资料。为了更充分地了解这些小站的运作情况,我将分成几个活动小组,每天上学、放学的时间段里到这些小站“实地考察”。这一活动为“深入虎穴”。经过一周左右的观察、暗访,真有收获。收集到了很多资料:(见表)除此之外,还观察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小店的进货都很随意。送的东西既有原料(油炸食品、烧烤串、麻辣烫、关东煮)也有调料(主要是油),不管是哪一种,都使用简易包装,或是塑料袋包裹,看不到商品标示。巷子的下水道比较老旧,通畅不足,部分小店老板将剩余的残渣直接倒在下水道的隔网上,日子一长,孩子们担心会造成整条巷子下水道的堵塞。
分工合作,整理材料。面对收集来的材料,我们根据各自特长、能力水平和家庭组成情况,分配了不同的任务。一部分同学做剪报:收集有关“三无”食品的危害的报道、地沟油的报道、相关食品中毒事件的报道;一部分同学上网收集信息:美食信息(真正的珍珠奶茶、关东煮等食品的来历以及制作工序)、查阅食品卫生法、检验检疫法、个体工商户营业许可等相关法律、法规信息;还有一部分同学向自己的家长打听:向在居委会工作的家长打听“门前三包”责任制,向在食品检验所工作的家长打听食品检验检疫方面的知识,采访老师们对种现象的看法……在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对校园周边“珍珠港”这一现象有了许多自己的见解、感受。
三、认识的形成。经过一个多月的“明察暗访”,在活动中掌握了材料,增长了见识,渐渐感到心理“有话可说”。全班同学开了主题班会——校园不是“珍珠港”,我们不能被“偷袭”。在班会上,同学们展示了近一两个月来收集的资料,畅所欲言。意识到校园周边“珍珠港”现象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盲区。1、饮食卫生、营养问题。2、安全问题。学生放学后长时间逗留在这些店里,延长了放学时间,造成了交通、人身安全隐患。3、零花钱使用失控问题。4、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从调查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来看,在这些小站中闲聊时的话题多和性、暴力、游戏有关。总之一些明知不该讲的、在校园内无处可讲的话都可以讲。中学生还会向小学生“传授经验”,实在令教师、家长担忧。班会课后,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四)情感支架
文章是抒发情感的载体,写作需要情感投入,缺乏情感就缺乏阅读吸引力。情感的融入让语篇更能打动读者,更具阅读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儿童因富含情感的写作而获得审美体验,成全生命滋长。在教学中激发出情感,丰富情感,转化情感到文字表达,让儿童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写作,这都是情感支架的功能也是搭建的意义。情感支架呈现方式也有多样:景物、文字、音乐、画面、经验、活动等都能催生情感。搭建情感支架要注意度的把握,煽情,滥情,过度沉迷情感,对写作并无益处。情感就像催化剂,添加剂,融合剂,过多或是不足,都会影响反应,左右表达效果。例如创意写作案例《绘本读写:大卫,不可以!》中,为客观理解绘本中“妈妈”的形象,设计了情感支架体验作者对“母爱”的特殊感悟。从“直观感受”到“对比发现”,之后提供“资料补充”,最后再“调整认识,重新表达”。支架的搭建伴随儿童情感经历起伏,从“抱怨”到“回归冷静”,再到“细心体悟”“感同身受”,最后内心中“满溢爱与感恩”,写出带有爱意的诗句。分享案例节选:
师:大卫这么顽皮,她的妈妈只有一句话,那就是?
生:大卫,不可以!
师:是啊,整个绘本,大卫妈妈就这么一句话,而且,翻阅正本书,他的妈妈只有半身像,看就是这幅。【课件展示】可是,在各种绘本中,妈妈的形象都是这样的,脸部表情丰富,而且非常温暖,给人浓浓的爱意。现在,请你展开想象,为妈妈添加一幅头像,只要简单几笔,勾勒出妈妈脸的轮廓以及五官就可以啦,通过你的绘图,我们看看妈妈在你心中是什么样。
生:绘制妈妈的头像。
师:看样子,他的妈妈确实是这个凶巴巴的样子。可接下来的故事,就让我们大跌眼镜啦。当大卫打破花瓶后,他的妈妈却说了一句让世界上所有读者都为之动容的话。大家继续看。妈妈说:宝贝,来这里。之后,紧紧搂住了大卫。大卫在书中特别写了一段“作者的话”:

㈡ 如何有效的实施支架式教学

教学模式的相对性更表现在它只是一个教学过程的基本框架,并不等于教学过程的全部。人们在按照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时,要补充许多生动具体的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成功的精彩的教学,也可以有失败的糟糕的教学。这里有教师教学功力的差异,更有对教学模式背后哲学主题和教学理念理解和把握的差异,所以模式化教学不是绝对的.如何有效的实施也很重要.1. 主线贯穿,淡出虚置的目标不同的目标体系层次愈来愈多,要素愈来愈多,要点愈来愈多,似乎什么都考虑到了,遗憾的是教学中最应落到实处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命体验被众多的目标架空了。教师应有主线意识。比如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证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不是支架中的目标,它对学生来说只要求了解。2.重视过程,认清支架中各节点及其间网线生活经历:小时候跟父亲进城走亲戚。好多次去,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可是当我一个人再去时,虽然一些路段似曾相识,可关键的拐点却还是无从记忆.竟迷了路.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重视探究过程,更不可忽视探究结果和其关键的重要性。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没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以为这就是学生的思考训练,这便是“数学”,其实这只是数学的“形式”。我深深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学生看上去把知识学得很明白,可是在做练习稍加改变学生就束手无策了的原因。如果探究的重点和方向没有设计清晰,造成课堂探究时间不够集中,不宽余,探究结果来不及分析推理,只好不了了之。我们说探究是一种过程,只是要人们以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结果,而不是说探究可以脱离现有知识去建“空中楼阁”。每一次的探究结果都是下一次探究的基础,环环相扣,逐渐形成学生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策略体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对每堂课的探究内容适当取舍,保证时间用于重点内容核心问题的探究。这样才能有序,有始有终,保证围绕某一核心点探究的完整性,这应该成为课堂探究教学设计的努力目标。而不能探究到哪儿算哪儿,不了了之。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是一条规律性的教学要求,方法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只能融于知识的教学之中,没有知识,探究就失去了着陆点,因此,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要以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才是对探究教学的正确理解。3. 数学思想、方法是支架式教学的灵魂支架教学模式如果是一个教学过程的基本框架,那么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支架式教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被内化后能很好地加强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自我生成数学知识.学习中的同化顺应都是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潜意识阶段、领悟形成阶段、深刻化阶段.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的实践,经过多次应用,反复的体验,逐渐认识、理解、内化为个体认知结构中,对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有着生长点和开放面的稳定成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该贯彻通常的数学教学原则,但是它又有某些符合自身特点的特殊教学原则,渗透性原则,渗透到具体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原则,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与知识教学、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系统性原则,一方面研究在每一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进行哪些思想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研究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在哪些知识点进行渗透.明确性原则,在反复渗透的过程中,利用适当机会,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强化和提高.最后分析了中学一些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认知结构建构中具体作用.如类比能强化认知结构中知识的可辨别性,概念间的类比、方法间的类比、性质间的类比等.化归、转化揭示知识内在联系,化归是高层次的指导性数学思想,它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最根本的思路,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抽象与直观相互转化,一般与特殊的相互转化,转化贯穿于整个数学知识中.分类思想使知识条理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把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或把数的问题转化为形的问题,获得简便易行的方法.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对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㈢ 第二语言教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建立支架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教学模式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之后, 为学生创造的概念框架,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将该模式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最终宗旨,真正提 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忽略了语言的层次性和梯度性,没有形成一个不断丰富的授课过 程。就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构建语言“支架”进行探究,以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㈣ 新型教与学融合模式如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1.搭建支架,就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就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就是让学生独立探索
4.协作学习,就是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5.效果评价,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就是围绕当前学习为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任务性支架,使之明确和分解完成目标所要做的事情,先后顺序。

㈤ 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哪些

五大教学模式概念:构建主义,元认知,支架式教学……

文字金银岛
2019年08月14日 · 国际市场营销经理
学习是每个人一生必经历的一件事情。它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对于学习和教学的理念,作为好学的天才,我们也应该要做个明白,我们需要去认识这些模式的理念,帮助我们认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正在使用额教学模式。有哪些教学模式呢?

一些关于学生和教育环境思想的专业名词有:构建主义;元认知;支架式教学;任务与学生之间的最佳错位性;形成目标时专家行为的角色。

构建主义:这个概念表述了教育是一种缺失方向的混合体,他一方面强调的是教学,另一方面强调如何让学生共同学习重建当前的知识,学会探究并培养学习的能力。简单地说,教师要直接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教他们如何学习知识。

构建主义有多重形式,其源于早期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开拓了关于自然知识以及人们如何去建构知识这些领域,杜威是20世纪这一项研究领域的主要代言人,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对此予以关注。

构建主义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学习就是构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存储信息,组织信息,同时修订先前的思想。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吸收新知识,观点和技能的过程,而是重新建构新材料的过程。其次,思想与生俱来。孩子们学习文化,尤其是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中的文化知识。构建主义者认为,知识和文化一样,不仅可以由教师和家长传输给学生,而且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的反馈也会获得知识。

元认知理论:元认知与构建主义相关,连接点即为大多数有效学习者能够逐渐意识到他们是如何学习的;他们拓展学习的方法,并对过程监控。换言之,他们在学习策略上强调“执行控制”而非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

支架理论--交互式的阅读理解式教学:交互式教学主要针对于听力和阅读理解的教授过程,在这里,理解力被看成是一种探究者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对课外知识思考和理解的能力,提高他们作为探究者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近发展区:教学最具有挑战的一个方面就是制定出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又不超越学生实际掌握能力的目标极限。有时我们会遇到十分棘手的任务,而有时我们学习的课程则轻而易举。因此教师面临的挑战就是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前进而不是阻碍学习进程的环境。

确定一个班学生的平均智力和情感水平处于哪一个成长发展阶段比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更加困难。在对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几种理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在构建主义中,维果茨基使用了“最近发展区”这个术语来表示对学生发展水平问题的理解,并根据学生的水平认知任务,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环境。我们还可以用皮亚杰的理论来了解学生的发展阶段,创设一种既有利于学生成长又没有负担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充分活动。

选择目标时专家行为的角色:所有课程领域的学习都可以利用专家行为帮助确立目标。例如:在阅读方面我们可以研究专家型读者怎样理解文章,辨别单词,深入理解主旨,构建词汇,然后,通过课程安排来帮助学生形成这些能力;在写作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作者如何确立题目,介绍主题和安排人物角色,组织句子,等等,准备学习写作的一年级可以利用图画书上的题目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题目;在社会研究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学家所使用的方法收集和组织来自社会团体,邻居和社区等渠道信息,还可以通过使用社会专家不同的概念来比较不同的群体。

总之,我们从构建主义出发,我们应该尽可能少地把学生当做信息的接收者,而应该尽可能多滴把它们看做知识的构建者;从元认知理论出发,我们应该把学生看做知道如何学习,如何创造更多学习策略以及如何运用学习策略意识的个体。从支架理论出发,我们将自己的工作理解成研究学生的反应,不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技能,包括对行为的元认知理解。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应该通过适度超前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工作去吸引他们向前发展。从专家行为概念的视角出发,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目标。

㈥ 如何理解支架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采用框架的结构,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体系纳入到框架中来,能够体现一个知识的完整性。

㈦ 什么是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7)探讨初中语文如何开展支架式教学模式扩展阅读:

在具体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时,要准确理解支架的含义,不能肤浅更不能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支架的含义。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基础不同,所以支架的选取自然也不一样。学生选取的支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并且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学习思路和解题思维。

2、教师要根据学生真实能力合理设置教学支架,支架的作用就是较好地帮助学生渡过困难、加深知识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之成为创新品质和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教师设置支架的最终目的。

3、教师设置的支架必须是渐撤的也必须是动态的,教师设置教学支架的范围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每天都在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再加上外界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教师所设置的数学能力发展的支架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是依据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渐学渐撤、渐学渐支,使设置的支架处于一个动态撤支的过程。

㈧ 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脚手架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㈨ 如何运用支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就必须根据学习者的认知需求设计相应的活动。学生需要知识方面的储备,需要背景图式的激活,需求策略技能方面的基础,否则学习难以开展。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支架。那么,什么是支架,教学设计中又该如何搭建支架?本文以一个写作设计原型为案例,介绍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支架。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保障,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教学设计的诠释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1]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2]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促使有效学习的发生为目的,运用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教育传播学等原理和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实施设计、评价、不断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3]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但是,作为一个系统,教学设计表现为机构、管理、教学和学习四个不同的层次。[4]目前的教学设计系统多是教学层次作为基本层次,关注的是教师应该如何教。

㈩ 语文教学支架的类型

语文阅读支架的类型及价值

支架式教学就是为学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的概念框架。[1]支架式阅读教学就是指阅读者无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新

的知识处理,而是需要教师的加入,帮助学生搭建一个适宜的框

架以激发学生在阅读时的所感所言,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

行对话,用语言表达阅读的思路。本文试从搭建语文阅读支架的

类型、特征及价值入手,分析阅读支架的基点。搭建语文阅读支

架有利于语文阅读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语文阅读支架的基本类型

对于支架的类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根据新课标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三维目标的规定,我们把语文阅读支架分为知识性支架,方法性支架,情感性支架。

(一)知识性支架

所谓知识性支架,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为载体,

教师搭建阅读教学的支架,以知识的学习带动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这种知识性的支架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郑桂华老师在执教《双桅船》时,就是

通过搭建知识性的支架,为学生的顺利学习提供帮助。

师:……看一下我提供的一点资料。请个同学来读一下。

生:公共象征,是在某种文化传统中约定俗成的、读者都明

白何所指的内涵。与人的公共经验有关,指向性明确,只要具备

一定的文化积累,便不难解读。私设象征(个人象征)是作者在

具体作品中靠特定方法建立的个人化象征,它更多地与诗人个体经验和个人独特理解有关,诗人把一个非公共性的意象变成深有

寓意的象征。它的标志或是诗人直接点明,或是同一意象的复现提示私设象征。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哪些是公共象征?

生:月亮、菊花

师:啊,私设象征……“双桅船”在这里是私设象征,那私

设象征和公共象征有没有关联性?

……

(二)方法性支架

所谓方法性支架,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搭

建支架,以利于学生的学习。魏书生在执教《扁鹊见蔡桓公》一

文中,运用“六步教学法”为同学搭建方法性的阅读支架。第一步:定向。老师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即字词、通假字;作者;读译背、做课后题。第二步:自学。找同学在黑板上写生字;学

生自读课文……第三步:讨论。找出课文的通假字;讨论课后练

习题。第四步:答疑。找学生翻译全文,遇到疑难问题,教师给

予解答。第五步:自测。搞一次一分钟记忆比赛,……第六步:

自结。同学总结本节课学习步骤。

魏书生正是通过“六步教学法”为同学搭建了方法性支架。

通过定向,课堂教学导向性明确,事先确立课文的学习重点,即

从宏观上确立了课堂教学目标,避免了上课的随意性。通过定向为学生搭建整体支架,与后面的五步环环相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测、自结,学生自己动手,有利

于主体地位的确立。在自结阶段中,魏老师找同学总结课文的哲理,是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的,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为学生搭建方法支架,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学习支架,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性支架

所谓情感性支架,是指为教师采用的,能够影响学生对特定学科内容问题情感反映的类比、比喻以及叙事的教学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室

在情感性支架中采用的比喻、类比等方法,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原有知识掌握基础上的。教师就是要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

根据这些认知图式才能搭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感性支架。于漪老师执教的《春》,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现在我问一问大家,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对啊!他是从两个黄鹂在青绿色的柳条上鸣啭,来描绘

春天美好啊!再想想看,王安石也有一首诗是描绘春天的,……

背背看。“京口瓜洲……”

生:“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绿――绿满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其中写春的内容可多啦!

《绝句》和《泊船瓜洲》这两首诗是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而现在将要学习的这篇朱自清的《春》,对同学们来说还是新的

知识。因此于漪从这里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对这两首诗的认知情况,先让同学们回想这两首诗,接着简单分析,“是从两个黄

鹂在青绿色的柳条上鸣啭,来描绘春天美好啊!”和“绿――绿满天下!”通过这两首诗的回忆,让同学们了解“春”的知识。让同学回忆的两首诗,其目的就是为《春》的学习搭建阅读支架,让学生逐渐进入情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全文

与探讨初中语文如何开展支架式教学模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1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