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合音是什么意思

语文合音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7-08 12:50:14

⑴ 合音者是什么意思

合音的意思。
如果是古汉语中的合音,是指一个字表示两个字的意思,最典型的是“诸”,作介词时是“之于”的合音。

⑵ 什么是合音词

比如“诸”字,书面上的文言词语,相当于“之于”或“ 之乎”的和音。“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意思是自己有了这种高尚品德,然后再要求别人具有(这种品德)。

⑶ 合音偏旁是什么意思

一个元音和它前面紧挨着它的那个辅音共同组合成一个“合音偏旁”。

⑷ 汉语有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请问叫什么

儿化”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中存在的一种突出现象,也是广大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语音现象之一。赵元任认为“儿”是唯一不成音节的后缀,吕叔湘说:“[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其他成分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做‘儿化’”。这是当今语言界上公认的一种说法。但是这种说法也不是很正确:1、既然认为“儿化”中的“儿”是一个后缀语素,那么它就应该具有一定的语音形式,既是是一个音节或一个语素,并且具有一个一致的构词能力,但是回答是否定的。2、把“儿化”中的“儿”看作是一个后缀语素,大都是因为历史的或是方言的影响造成的,不考虑时地因素就违背了语言研究的基本规律。在汉语史上,从“儿尾”到“儿化”是一个本质的变化, 而这种质变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北方话中完成了。在现代方言中“儿尾”与“儿化”并存,应当区别对待。如果说现代汉语中仍有部分证据说明“儿”是一个后缀语素,那也只能算是一些特殊情况,不足以概括“儿化”的性质。

二、儿化的定义
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它在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失去了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只保留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儿化”。

儿化是韵母的音变结果,是伴随脱落、增音、更换和同化的现象。音变主要表现在韵尾,其次是韵腹,对韵头声母没有影响。

三、“儿”的语素身份

3.1、“儿”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儿”的语音形式是不足一个音节的卷舌动作,它可以结合所附着的语言成分增加“小”、“喜爱”、“随意”等附加意义,可见“儿”是音义结合体;而且“儿”也不可再分割,显然符合语素的两个条件——音义结合体和不可分割,应该将“儿”看作语素。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因此,汉语的绝大多数语素与音节对应,即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汉语语素也有与音节不对应的现象,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语素对应不止一个音节,这又分联绵词、音译外来词两类。联绵词包括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叠音几类,如“仿佛”、“伶俐”、“徘徊”、“彷徨”、“潇洒”、“犹豫”、“奶奶”、“太太”等;音译外来词如“英特纳雄耐尔”、“奥林匹克”、“吐鲁番”、“克隆”等。几个音节合起来表示一个语素,分割开来则每个音节都没有意义,此时语素的语音形式大于音节。另一种情况是一个语素不足一个音节,合音词中的语素即属此类现象。合音词是由语流中两个相邻的词并合而成,并合后的词包含两个语素,比如“俩”是“两”和“个”的并合,不考虑语体因素,则“俩”出现的地方“两个”都可以出现,反之亦然。“俩”是两个语素对应着一个音节,此时语素的语音形式不足一个音节。其他的合音词还有“仨”、“甭”、“孬”、“啦”、“喽”等。

3.2、“儿”是构词要素。从在词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儿”也应该看作语素。

3.2.1、把现成的词变成另一个新词。如:

(1)动词儿化后转化为名词。如:吃→吃儿、盖→盖儿、垫→垫儿

在汉语中,动词要转化为名词,可以直接由行为或过程范畴转换为事物或实体范畴,也可以通过其他两种方法:一种是与另一个词根语素组合成复合词,如“铺盖”、“扮相”;另一种则是与后缀语素组合成派生词,比如,“盖子”、“盖头”。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儿”与“子”、“头”的作用是相同的。

(2)形容词儿化后转化为名词。如:干→干儿、短→短儿、弯→弯儿

由一个名词通过儿化转化为另一个名词的情况相对来说少一些,更为常见的是一个多义词儿化后一个义项衍生出另一个义项,不同的义项之间尽管存在着渊源上的联系,但所表达的概念是不同的,宽泛一点说,这也相当于由一个词转化为另一个词。例如: 道~道儿、胆~胆儿、地~地儿、里~里儿、门~门儿

(3)名词儿化后转化为另一个名词。如:豆→豆儿、白果→白果儿

(4)量词儿化后转化为名词。如:个→个儿、块→块儿、袋→袋儿

(5)动词、名词儿化后转化为量词。如:拨→拨儿、过→过儿、串→串儿

(6)名词性短语儿化后转化为名词。如:白粉→白粉儿、小鞋→小写儿

(7)动词儿化后转化为另一个动词。如:颠→颠儿

把现成的词或短语变成新的词或短语,除了上述几种类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情况,如 “吃喝~吃喝儿、扳不倒~扳不倒儿”是动词短语儿化后转化为名词,“倍~倍儿”是量词儿化后转化为副词,“八成~八成儿”是数量短语儿化转换为副词。儿化后的成分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构成另一个词或短语,例如,名词“刺”儿化后作为构词成分可与其他语素组合构成新词“刺儿话”、“刺儿头”等;形容词“干”儿化后可与“白”、“瓜”构成名词“白干儿、瓜干儿”等。

3.2.2、把不成词的语素变成词。其中“儿”和名词性语素组合构成名词的情况比较多。如:伴→伴儿、脖→脖儿、柜→柜儿

3.2.3、儿化后语言成分的理性意义不变,增加或改变了附加意义。也就是说,改变了“小”、“喜爱”、“亲切”等的意义或者改变语体色彩。如: 刀→刀儿、鸡→鸡儿、字→字儿

3.2.4、把一个词转化为另一个词,把不成词的语素或语素组变成词。

四、儿化的作用

4.1、表示喜爱或亲切的感情色彩。如:鲜花儿 女孩儿 脸蛋儿

4.2、形容细小或轻微的情态。如:一点儿 针尖儿 冰棍儿 红头绳儿

4.3、改变词性,连词义也有所改变。主要是指“儿”与动词性、形容词性、数量词性和各种短语性词根构成各类名词。与动词性词根构成的名词,有的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如:盖儿、垫儿、铲儿;有的可以表示与词根意义相当的名词,如:唱儿、开儿、闷儿。“儿”有形容词性词根构成的名词,有的具有词根的性状,如:圆儿、黄儿、干儿;有的具有词根的属性,如:短儿、亮儿、准儿。“儿”与数词性词根构成少数表示小孩乳名的名称,如:三儿、五儿。“儿”与量词性词根构成表示事物的具体名词,如:粒儿、块儿、本儿。“儿”与短语性词根构成表示事物的名词,往往带有形象色彩,如:把手儿、铜板儿、围脖儿。

4.4、不改变词性,但有辨义作用。主要是“儿“与名词性词根构成新词表示事物,由于事物间往往有某点相似,通过人们联想,利用儿化构成表示联想物的名称。如: 头(脑袋)——头儿(带头的人) 门(房门)——门儿(门径,办法) 眼(眼睛)——眼儿(小洞) 白面(面粉)——白面儿(毒品海洛因)

4.5、习惯读“儿化”的词语。如: 好玩儿 聊天儿 纳闷儿 快板儿

五、 儿化韵音变规则
5.1、 儿化音变是从从后向前使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尾音)发生变化,对声母和韵头i-、ü-没有影响。
5.2、丢掉韵尾-i、-n、 -ng。
5.3、在主要元音上(主要元音是 i、 ü时除外)加卷舌动作。这些主要元音大多数变为带有卷舌色彩的中央元音ar和er。
5.4、在主要元音 i、 ü后面加上er[ ?r ]。包括原形韵母5个: i、in、 ing、 ü、ün。另外,儿化时舌尖元音-i[ ? ]和[ ? ]后加上一个er,实际读音是用[ ? ]替换了原来的韵母。
5.5、后鼻尾音韵母儿化时,除丢掉韵尾 -ng外,往往使主要元音鼻化。
普通话39个韵母,除本身已是卷舌韵母的er外,理论上都可以儿化,但口语中韵母e^、ou、 eng(把bo、po、mo、fo后 o看作是uo的省略。认为“瓮”可以儿化比较勉强)未见儿化词,实际只是35个韵母可以儿化。

六、儿化韵的读音规律
6.1、以a、o、ê、e、u(包括ao、eao中的o)作韵尾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其读音变化不太大,卷舌动作与其本身的发音冲突不大,所以儿化时直接带上卷舌音色彩即可。其中,e的舌位稍稍后移一点,a的舌位略微升高一点即可。如:
a→ar:哪儿nǎr 、手把儿shǒubàr
ia→iar:叶芽儿yièyár、 钱夹儿qiánjiár
ua→uar:画儿huàr 、浪花儿lànghuār
o→ou:粉末儿fěnmòr 、竹膜儿zhúmór
uo→ror:眼窝儿yǎnwōr 、大伙儿dàhuǒr
e→er:小盒儿xiǎohér、 硬壳儿yìngkér
ue→uer:主角儿zhǔjuér、 木橛儿mùjuér
ie→ier:石阶儿shíjiēr 、字帖儿zìtiěr
u→ur:泪珠儿lèizhūr、 离谱儿lípǔr
ao→aor:小道儿xiǎodàor 、荷包儿hébāor
ou→our:老头儿lǎotóur、 路口儿lùkǒur
iao→iaor:小调儿xiǎodiàor、 嘴角儿zuǐjiǎor
iou→iour:小球儿xiǎoqiúr 、顶牛儿dǐngniúr
6.2、韵尾音素以i、ü为主要元音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i、ü开口度较小,舌高点靠前,i、ü此时又是韵腹不能丢去,故与卷动作有冲突。处理的方法是先增加一个舌面、央、中、中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i→ier:锅底儿guōdǐr 、柳丝儿liǔsīr 、玩意儿wányìr
ü→üer:ih 小曲儿xiǎoqǔr、 毛驴儿máolǘr、 有趣儿yǒuqǔr
6.3、韵尾音素为I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I的发动作与卷舌有所冲突,儿化时韵尾I丢失,在主要元音的基础上卷舌。舌位在有的主要元音,由于受卷舌动作的影响,舌位向央、中方向后移。如:
ai→ar大牌儿dàpáir 、窗台儿chuāngtáir
ei→er:同辈儿tóngbèir 、宝贝儿bǎobèir
uai→uar:糖块儿tángkuàir 、一块儿yīkuàir
uei→uer:口味儿kǒuwèir 、一对儿yīìr
6.4、韵尾音素为n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为n的发音妨碍了卷舌动作,所以儿化的韵尾n音要丢失,在主要元音基础上卷舌。原来舌位在前的主要元音,儿化后其音的舌位向央、中方向后移,主要元音妨碍卷舌的i、ü时,要增加一个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an→ar:顶班儿dǐngbānr、 传单儿chuándānr
en→er:亏本儿kuīběnr 、命极儿mìnggēnr
ian→iar:鸡眼儿jīyǎnr 、路边儿lùbiānr
in→iar:用劲儿yòngjìnr、 手印儿shǒuyìnr
uan→uar:好玩儿hǎowánr、 拐弯儿guǎiwānr
uen→uer:皱纹儿zhòuwénr 、开春儿kāichūnr
üan→üar:圆圈儿yuǎnquānr 、手绢儿shǒujuànr
ün→üer:合群儿héqúnr 、花裙儿huāqúnr
6.5、以舌尖前元音-I或舌尖后元音-I作韵尾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其发音的开口度小,且舌尖已接近齿背或前硬腭,已妨碍了卷舌动作,故儿化时应将其变为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卷舌。如:
-i→er:找刺儿zhǎocìr、 柳丝儿liǔsīr
-i→er:树枝儿shùzhīr、 找事儿zhǎoshìr
6.6、以nag为韵尾音素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nag的发音部位在后(并不妨碍卷舌动作),但由于nag是鼻音,发音时口腔中没有气流通过,所以卷舌时就不能形成卷舌特点。故作儿化处理时要将nag音完全丢失,再在主要元音的基础上卷舌。若主要元音妨碍了卷舌动作的话,就增加一个鼻化的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ang→angr:茶缸儿chágāngr、 药方儿yàofāngr
iang→ iangr:小羊儿xiǎoyángr、 菜秧儿càiyāngr
uang→uangr:竹筐儿zhúkuāngr、 门窗儿ménchuāngr
eng→(e上面小波浪)r:跳绳儿tiàoshéngr、竹凳儿zhúdèngr 、裤缝儿kùfèngr
ong→ongr:小洞儿xiǎodòngr 、抽空儿chōukòngr 、酒盅儿jiǔzhōngr
iong→iongr:小熊儿xiǎoxióngr

七、“儿化”的结构分析

7.1、把普通话中“儿化”作为一种“音变”的语音现象来认识,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它们进行音节分析。

7.2、汉语音节结构分析中已经有了对卷舌元音成音节的结构分析。

7.3、虽然儿化音节目前缺乏规范,但从来没有取消过儿化音节,而且很明确的作为一个音节的“儿化音节”概念,有音节而无音节分析,一般很难说的过去。另外,在书面上很少有儿化音节,但确实存在不少能区别词性和意义,在书面上也要使用的儿化音节词。

7.4、分析儿化音节结构确实比较复杂困难。因为儿化音节中存在大量的音变现象,但这只是技术问题,不能作为回避的理由。相反,正因为它复杂困难,在更必要深入研究分析。

7.5、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对儿化音节的分析,可以澄清对儿化音节错误的认识和模糊不清的表述。

八、结语

“儿化”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中存在的一种突出现象,也是广大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语音现象之一。从现代汉语中“儿化”的语素身份、作用、音变规则及结构分析,简单的讨论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现象及问题。“儿化”是现代汉语语音中一种突出的现象,有很多作用,是人们不能忽视的一种语音现象。

[参考文献]

⑴朱德熙 《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1984
⑵吕叔湘 《吕叔湘语文近着》 商务印书馆 1982
⑶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 商务印书馆 1982
⑷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 商务印书馆 1979
⑸鲁允中 《儿化现象一例》 《中国语文》 1985 6
⑹李延瑞 《“儿化”性质及普通话儿化韵的发展趋势》
⑺李立成 《“儿化”的性质新探》 《杭州大学学报》 1994 9
⑻刘雪春 《儿化的语言性质》 《语言文字应用》 2003 8
⑼宋玉柱 《关于“-儿”的语法性质》 《语文月刊》 1991 2
⑽林 焘 《北京话二话韵个人读音差异问题》 《语文研究》 1982 2
⑾张学涛 《普通话“儿化”音变韵复的趋变规律》

⑸ 合音字有哪些






早期的合音字,是一个字的声音等于它形体毫不相干的两个字的读音的快读拼合。如“诸”由“之乎”、“之于”合成,“诸”在意义上相当于“之乎”、“之于”。合音字“诸”作为形声自在形体上与它所合音的两个字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后期,合音字干脆由两个字拼成,形音义都是拼合了。如“甭”,由“不用”二字形体拼合,音、义也都是“不用”拼合成的,即音为“不用”快读合音,义为“不用”,即“不需要”的意思。这样的字多流行于某个地区的方言字。
化学上造新字也使用了这种形、音、义拼合法,不过,不是采用完整的两个字,而只是字的主要部分或声符。
“羟”,由“氢”、“氧”二字的声符组成,音也是它们的合音,读成qiáng,“羟基”也就是“氢氧基”。必须说明,“羟”这个字形,古已有之。《说文解字》四卷羊部“羟,羊名,从羊。但无论音、义,与现代的化学用字毫不相干,原来是个形声字,义为“羊名”,“羊”是表义的形旁。现代造的化学用字“羟”并不是形声字,而是个合音字,它们都是拼合字音的声素,意义上都代表原来他们作声旁的字(氧、氢)发挥作用。所以化学上用字“羟”,与《说文解字》中的“羟”,完全是两回事,音义都不同,不过形体相同而已。
“巯”由“氢”、“硫”两字的声旁合成,读音为qiǘ,化学上“巯基”就是“氢硫基”,音、义都是“氢”、“硫”的拼合,而形体只是它们声符的拼合。
“羰”,由“碳”、“氧”二字的声符合成,读音是“碳”“氧”的拼合tāng,化学上“羰基”就是“碳氧基”,意思也是“碳、氧”的组合。
此外,还有复音合体字,如“瓦千”字形是“瓦”、“千”的结合,语音上不拼合,仍读为“千瓦”,还有“呎”、“唡”等,都是一个音chǐ、līǎng,又可读两个音:英尺、英两。《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收了一个特别的字:“”,从音、义上它都是“图书馆”合成的,是个三字合体字。(

⑹ 语文中什么叫"语素";"单音节";"双音节";"连绵词";"单纯词";"合成词";"消极修辞"

二、词的分类

1、根据词的音节分类,看一个词由几个音节构成。根据音节数量分类,汉语的词一般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三类。

2、汉语的词的双音节化倾向及其作用:

(1)现代汉语的词有明显的双音节化倾向,这是语言系统演变调整的结果。

(2)双音节化倾向的重要作用:①同音词少了。如yi这个音节,文言有“一、医、衣、依”等好多词,改成双音节的“医疗、衣服、依靠”等词,就都不是同音词了。②多义词少了。如文言“道”这个词,有“道路、道理、道义、道学、道德”等许多意思,改成双音节词,它们的意义也就分开了。③可能还有韵律的作用。有的词语组合变成双音节后读起来比较顺口。如制/电影片 变成:电影/制片

3、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分类,看一个词由几个语素构成。

(1)根据一个词中包含多少个语素,可以把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从音义结合的角度不能再分解;合成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可以分成更小的各自有意义的几个语素。

(2)单纯词语单音节词,合成词与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统称多音节词)之间有一定联系,但不是相同的概念,特别是汉语,但音节词中除极个别的如“俩、仨、卅”等几个合音词外,基本上都是单纯词,但单纯词却不仅限于单音节词,也就是说,单纯词既包括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词,也包括由一个多音节语素构成的词。反过来说,即汉语中的合成词绝大多数是多音节词,但多音节词却不一定是合成词。汉语中多音节但又不是合成词的情况主要指拟声词、连绵词、译音词等。其他语言也有这种情况。

4、单纯词、合成词与单音节词、多音节词的关系:

(1)划分角度不同。单纯词、合成词是从包含的语素的数量上划分的;单音节词、多音节词是从音节数的多少划分的。

(2)单纯词不-定就是单音节词,也可能是多音节词,如拟声词、连绵词、译音词、叠音词等。单纯词绝大多数是多音节词;单音节词除极个别的合音词外,基本上都是单纯词。

(3)合成词绝大多数是多音节词,但多音节词却不-定是合成词。例如“盘尼西林”就是多音节的单纯词。

5.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分类,分为同音词、同形词。看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语音或语形(拼法或写法)是否相同。

(1)语音相同的叫做“同音词”,语形相同的叫做“同形词”。各种语言都有同音词和同形词。

(2)根据音形关系,汉语的词可分为三种:同音不同形、同形不同音、又同音又同形。

(3)汉语同音词多的原因:语音偶合;历史音变;词义分化。

6.根据词的地位,用途分类。

(1)从词的重要程度可先分出“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一般语汇)。①基本语汇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基本语汇的特点: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构词能力强。②非基本语汇中词的数量比基本语汇的词要多得多,但相对来说产生的历史短,使用范围较窄,构词能力较弱。根据词的不同来源可分为“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等。③语汇的任意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往往是基本语汇的特点;而语汇的理据性、民族性、活跃性常常由一般语汇体现。

(2)从词的用途和特点看,词还可以分成“常用语汇、非常用语汇(罕用语汇)”和“通用语汇、非通用语汇(专用语汇)”等。

7.什么是方言词,汉语方言词有哪些主要类别:方言词是指只在某一地域方言中使用的词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汉语中的方言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广义的汉语方言词。一方面既包括官话方言以外方言地区的词语,也包括官话方言或北京话本身使用的词语;另一方面既包括方言词语中进入共同语语汇的词语,也包括只在方言地区通行的词语。

(2)狭义的汉语方言词是指相对已经成为全民通用语汇的词语来说,那些本来只在方言地区通行,进入共同语不久,并且被全社会接受和比较广泛使用的词。比如吴方言中的“名堂”,方言中的“看好”“亮丽”等。

(3)仅在方言地区通行,或者偶尔在共同语交际场合或媒体上使用,还没有固定下来的词不能算作方言词。

(4)来自方言但是进入共同语时间很长并已经固定下来的词就不再是方言词了;进入共同语时间很长但是没有取得通用语汇地区的词是一种有特定作用的方言词。

(5)不是来自方言的词语也可能是方言词。如北京话中的“压根儿”“抠门儿”。

8.基本语汇、常用语汇、通用语汇三者之间的关系:基本语汇是根据词的重要程度分出来的,常用语汇是根据词的使用频率分出来的。通用语汇是根据词的使用范围分出来的。

(1)基本语汇和常用语汇的关系。二者是有区别的。基本语汇根据的是词的产生历史、使用的范围和构词的能力,常用语汇只是根据词在一定语料中的出现的频率。二者又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如果把来自各种综合性语料包括口语语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叫做常用语汇,那么实际上排在最前面的那些词与基本语汇的范围就应该是差不多的。

(2)基本语汇和通用语汇之间的关系。因为通用语汇是全社会普遍使用的词语,因此基本语汇肯定是通用语汇(甚至一般语汇中的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的绝大部分也是通用词汇)。通用语汇的范围大于基本词汇。

(3)常用语汇和通用语汇的关系。常用语汇是语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那部分词语,通用语汇是全社会普遍使用的词语,因而常用语汇肯定属于通用语汇。通用语汇的范围也是大于常用语汇的。

⑺ 合音字有什么

羟 巯 羰 呎 唡

早期的合音字,是一个字的声音等于它形体毫不相干的两个字的读音的快读拼合。如“诸”由“之乎”、“之于”合成,“诸”在意义上相当于“之乎”、“之于”。合音字“诸”作为形声自在形体上与它所合音的两个字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后期,合音字干脆由两个字拼成,形音义都是拼合了。如“甭”,由“不用”二字形体拼合,音、义也都是“不用”拼合成的,即音为“不用”快读合音,义为“不用”,即“不需要”的意思。这样的字多流行于某个地区的方言字。

化学上造新字也使用了这种形、音、义拼合法,不过,不是采用完整的两个字,而只是字的主要部分或声符。

“羟”,由“氢”、“氧”二字的声符组成,音也是它们的合音,读成qiáng,“羟基”也就是“氢氧基”。必须说明,“羟”这个字形,古已有之。《说文解字》四卷羊部“羟,羊名,从羊。但无论音、义,与现代的化学用字毫不相干,原来是个形声字,义为“羊名”,“羊”是表义的形旁。现代造的化学用字“羟”并不是形声字,而是个合音字,它们都是拼合字音的声素,意义上都代表原来他们作声旁的字(氧、氢)发挥作用。所以化学上用字“羟”,与《说文解字》中的“羟”,完全是两回事,音义都不同,不过形体相同而已。

“巯”由“氢”、“硫”两字的声旁合成,读音为qiǘ,化学上“巯基”就是“氢硫基”,音、义都是“氢”、“硫”的拼合,而形体只是它们声符的拼合。

“羰”,由“碳”、“氧”二字的声符合成,读音是“碳”“氧”的拼合tāng,化学上“羰基”就是“碳氧基”,意思也是“碳、氧”的组合。

此外,还有复音合体字,如“瓦千”字形是“瓦”、“千”的结合,语音上不拼合,仍读为“千瓦”,还有“呎”、“唡”等,都是一个音chǐ、līǎng,又可读两个音:英尺、英两。《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收了一个特别的字:“”,从音、义上它都是“图书馆”合成的,是个三字合体字。(

⑻ 合音兼词是什么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1)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2)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
兼词“诸”、“焉”之比较
古代汉语中,兼词“诸”、“焉”出现的频率颇高,且为两类不同兼词的典型。对之加以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兼词的一般特点,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诸”是合音兼词;“焉”是非合音兼词。
“诸”不仅意思和作用是合二为一的,而且读音也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类似反切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如:
(1)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1)例中的“诸”字, 是“之于”的合音, 之(zhī)+于(yū)=诸(zhū)。──此处“于”依古音韵体系说,“于”属“鱼韵”,故其韵母为U;(2)例中的“诸”字,则是“之乎”的合音,之(zhī)+乎(hū)=诸(zhū)。
而“焉”在读音上不存在象“诸”那样的拼合关系。如: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此例中“焉”字仅仅兼有“于之”两字的意思,读音上却不是“于之”的拼合,于(yū)+之(zhī)≠焉(yān)。
二、“诸”既可用在陈述句中,又可用在疑问句和感叹句末;而“焉”一般只用在陈述句末。
“诸”用在陈述句中,相当于“之于”。如:
(4)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诸”用在疑问句末和用在感叹句末,都相当于“之乎”。如:
(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6)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焉”作为兼词,既不用在陈述句中,亦不用在疑问句末,只使用在陈述句末。如:
(7)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曹刿论战》)
三、“诸”、“焉”从词性上看,均为实词和虚词的结合,不过它们结合的形式相异,“诸”是实词在前,虚词在后,而“焉”正好与之相反,虚词在前,实词在后。
“诸”有两种结合形式,句中“之于”,即代词+介词;句末“之乎”,即代词+语气助词。如:
(8)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9)汤诛桀,武王伐纣,有诸?(《左传》)
(8)例“诸”是“之于”的结合,“之”称代“促织”;“于”引进介绍对象;(9)例“诸”是“之乎”的结合,“之”称代“汤诛桀”、“武王伐纣”这两件事,“乎”为语气助词。
“焉”用在句末,即介词+代词,介词仅是“于”字,代词有“之”、“是”、“彼”等等。如
(10)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
(12)祁奚告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四、“诸”用在及物动词后,或作宾语,或作宾语以及用“于”字引出动作等的补语;“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后,仅做补语。
“诸”在疑问句末作及物动词的宾语。如:
(13)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上述(2)(5)(6)(9)四例皆同此例。
“诸”在陈述句中作及物动词的宾语以及用“于”引出动作等的补语。如:
(14)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肴之战》)
上述(1)(4)(8)三例亦同此例。
“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的后面,充当处所、对象、范围和比较性的补语。如: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焉”充当不及物动词“出”的补语,上述(7)(11)两例同此。
(16)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焉”充当形容词“大”的补语。
(17)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焉”充当动宾词组“收尔骨”的补语。上述(3)(10)(12)两例同此。
以上我们只是从读音、位置、结构和语法成分等四方面对“诸”和“焉”进行了比较分析。概而言之,“诸”兼有“之于”、“之乎”的意思和作用,且为它们的合音,一般用在疑问句末和陈述句中的及物动词后做宾语,或做宾语以及用“于”引出动作等的补语。“焉”则兼有“于之”等意思和作用,与读音无必然联系,一般用在陈述句末充当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的补语。
古代汉语为数不多的兼词中,跟“诸”相类的有“叵”、“盍”、“旃”等。如;
(18)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19)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20)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左传·桓公十年》)
上述(18)(19)(20)三例中,“叵”等于“不可”;“盍”等于“何不”;“旃”等于“之焉”。
跟“焉”相类的只有“耳”字。如:
(2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例句中“耳”相当于“而已”。

阅读全文

与语文合音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1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