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要教些什么作用

语文教学要教些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2022-07-09 02:23:24

① 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李先权初中语文老师时常感叹:“我们该教的都教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够给力的了,可学生的语文成绩老是提不高,甚至越考越差。现在不知道怎么教语文了。”作为一名教师能够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本身是件好事,说明从一味践行教学开始转为反思自己的课堂,有反思就有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可能,但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很多老师却把一切原因归咎于学生,说现在的学生基础如何如何差,或者学生如何如何不好教,讲的都是客观原因,很少有老师从主观上找原因,从自身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查找症结,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每次下乡,我听了不少的语文课,总的感觉,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表面化、浅层化、或者是从已知到已知的教学,学生没有多大收获,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什么提高,基本上是走过场,无实效可言,试想,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浅显的低层次的知识内容和低要求的能力训练,学生又怎么能应对要求越来越高的考试呢?明年的中考,语文加20分,满分是140分,阅读题目的难度有可能还要加大,那么我们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不及时调整,其差距会越来越大,面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愧对学校,更愧对学生家长。总而言之,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课堂教学可持续的有效性;二是缺乏课堂教学恰当的高度,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备课平面化备课是教师课前应有的准备,充分与否,科学与否,决定课堂教学的好坏,有好的备课必然有好的课堂教学,那么有怎样的备课就必然有怎样的课堂教学面貌。目前,教师备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由于语文老师对一个单元的话题关注不够,对文本钻研不深,对学情考虑不周,致使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是找不到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逻辑起点,教学目标设立过低,这就决定了当堂的教学是在很浅的层面上徘徊,学生显然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二是几个教学目标点之间没有梯度,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或一个层面上设立,导致课堂教学是平面化的教学,没有层次感,比如:一堂课教了字音后教字形,教了字形以后又教词语,虽然课堂教学设计的是字音、字形、词语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但都是停留在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教学层面上,即字词的教学;再如,有的语文教师站位稍微高一点,第一个目标设为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第二个目标设为理清全文线索,这两个目标既没有梯度,又没有深度,课堂教学只是在理解的层面上稍微展开了一下,没有上升到精读课文,领会思想内涵,进而品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因而鉴赏课文,欣赏写作的高妙。其次,围绕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时也是单一化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点到为止的教学,没有广度,更没有深度;没有重点、难点,更没有核心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即使是在一个平面上反复进行,也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教学。因此,备课的平面化,必然会导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表面化、浅层化、碎片化,这是导致初中学生语文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活动形式化新课改推行以后的一段时间,大量的学生学习活动充斥着课堂,开始觉得很新鲜,因为沉闷已久的课堂早已失去了生命力和吸引力,一旦我们听到满堂的掌声、喝彩声、笑声、讨论声,或看到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教学局面时,顿觉这样的语文课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充满生气的好课,赞不绝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实践的一次次检验,或者经过一次次考试的直接检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语文成绩没有多大改观,我们开始反思,渐渐明白这是作秀的课堂,表面的热闹掩盖了课堂教学的本真,大量的学生学习活动附在课堂教学的表面,实质上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活动无序。凡课堂上开展比较大型的学生学习活动如戏剧表演、辩论赛、采访等都需要老师精心组织,做到活动严谨慎有序,不要求有好高的水准,但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活动的散乱只能带来教学活动的低效或无效,除了活跃班上的气氛外,对本堂课的教学没有多大的辅助作用,是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好的教学活动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探讨文本、研究文本,开展有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一个完整、深刻的体验过程。 2.活动过多、过繁。好的课堂教学不以教学活动的多寡而论,要看实际需要。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些活动是多余的,有些活动是重复的,活动不精简,占用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冲断了教与学的链条,掩盖了真实的教学过程,有时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落实上大打折扣。 3.活动失去依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论课堂上的哪一种学习活动都要有与之相依存的支撑点,否则,再好的活动只是游离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形式。教师设计或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首先应有明确的目的,其次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学习任务,第三要有学习活动的组织要求,第四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要有积极性、灵活性、自律性。不然,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就会失控或者落空。因此,选择、组织活动的合理性应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进行到什么阶段,上什么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不是随随便便的。比如讨论活动,不是遇到问题就讨论,而是遇到有探究价值的一般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才宜于开展。再比如交流活动,其前提一定是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才进行,其对应的问题大多数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较为充分的个性认识,再在交流中发生思想碰撞,才有效果,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全面的认识,更多的是在同学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有更新的发现,有更独到的体会,从而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有意义,才有作用,才真正体现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三、教学边缘化如果把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比作一座富丽堂皇的殿堂,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只是带领我们的学生在殿堂的围墙外辛辛苦苦地跑了一圈又一圈,没有找到殿堂的大门,没有真正踏上殿堂的台阶,享受步入殿堂的轻松、愉快,观光无限的美丽。所以我常说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围式的教学,或者是边缘化的教学,没有触及课堂教学的核心部位,问题的症结有四: 1.挖掘不够。现在,语文课堂教学比较糟糕的是很多语文老师不分文体、不分单元、不分题材教现代文,偏离文本的教学价值太远,一般教得比较浅近,大多数老师花大量时间“磨”字词,美其名曰“夯实基础”,剩余一点时间再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显得仓促无力,根本谈不上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鉴赏课文。语文教师手头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其次是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应该分几课时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那么教学前第一道工序是看单元提示和课后的练习题,把握单元话题和搞清编者的意图;第二道工序是深钻教材,吃透文本,理清课文几个相关联的教学核心点;第三道工序是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文本要求,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第四道工序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第五道工序确定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才算基本完成。不然,教师无法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命脉。 2.着力点不够。即使我们的老师明确了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又比较盲目,一种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大讲特讲,教学用力没有花在关键处;另一种情况是不知道怎样抓住教学的薄弱点和空白点趁热打铁,不知道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层层追问,穷追不舍,不知道发现学生的疑点和受阻点及时拓展,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很多语文教师一贯的做法是平均使力,课堂教学的节奏感不强,详略不当。 3.针对性不强。教师不是以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的问题为教学落点,而是一心一意把预设的教学内容讲完,因而课堂上不充分暴露学生的学习问题,而是严格依照教学步骤展开教学,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述,最终的结果是内容教完了,而学生在课堂上遗留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学生一个个先后掉队,后进生面越来越大,教学越教越差,教师越教越累。 4.落实不够。课堂教学的落实除了清晰地完整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训练外,还要留有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精心设计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练习题,做到教什么练什么,教练统一,同时设计练习要讲究梯度、量度、强度、效度,让学生对当堂所学的内容真正落实过关。这个教学环节,多年来恰恰被我们语文老师所忽略,即使有,也显得比较随意,往往就汤下面,套用书本上或基训上的题,没有精心设计,一是时间不够;二是量度、强度、梯度不够;三是教练不统一,因此,课堂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其实,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只不过择其我们完全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几个问题,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加以改变,摆脱眼下的教学困境,不然,摆在我们学生面前的依然是“一条弯弯的河”,不知道怎样渡过,教师茫然,学生痛然。如果考试题已经做过,那肯定是一件大好事,当然,需要你“更上一层楼”;

② 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

一、语文课教什么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走路如果没有目的地,无论走多长时间走多远都是盲无目的、毫无效果的;就像一个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干一样,无论怎样干都是白费力气的。不过,明白了语文课的性质和地位,在了解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教什么的问题就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中关于总目标的阐述是明了的: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抽取以上内容的关键词,对总目标有以下不太准确的归类: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类。有学会汉语拼音、会用语文工具书、能说普通话、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较强的阅读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综合实践类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3、素养和方法类。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如果把以上内容再进一步浓缩的话,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把“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归入到“思”里面去,那么,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是培养本学科解题能力的,它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据我的调查,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讲读课还是这样的套路:浏览课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和学生一起,一问一答地画出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我不是说不能这样教,而是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而设计。同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教学行为可能会因为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等为目的,这就严重偏离语文学科的总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就可能不是语文课了。还是这样讲,如果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那就是一节语文课。
不管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还是九年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无非是“听、说、读、写”等形式进行的。让任何一位老师离开“听、说、读、写”去教语文课,想教的像语文课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我今天提出的语文课教什么也包括这四个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思”,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思”,而且还应该以“思”为核心,围绕着“思”进行语文教学。这里的“思”内涵很丰富,可以理解为“思想”、“思维”、“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思绪”、“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识与法度,“思”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用“思”去创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的语文生活。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存在而灵动,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凸显而柳暗花明。“听、说、读、写、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以培养“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而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听、说、读、写、思”。这就是我对语文课的理解。语文课就是教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思的能力。具体的听、说、读、写、思所承载的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说它的重要性已经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鸡已经学会觅食的本领,食物对它还是问题吗?小猫学会了钓鱼,鱼对于它来说还是问题吗?然而,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这样做的吗?你现在的课堂是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而分析课文。你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还是在以记住你所教的知识内容为主呢?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
二、语文课怎么教
既然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及品质去教,围绕培养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去教,围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教。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是以“思”为核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任意偏废。
(一)关于以“听”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关于“听”。“听”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语文能力,“听”与“读”尤其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明确了倾听训练的价值,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为师者必须让学生明确:具备一定的倾听能力,是广泛而准确地获得信息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需要;是积极从事交际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在日常口语交际活动中,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在与他人交谈时作出积极准确的应对。
在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注意听教师讲,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但笔者认为“听”的教学不仅仅是这些。语文教学上的“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听”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生动、有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广泛地听,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例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开展辩论、讲故事等;听的手段有录音、影视、录像等。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接受、敢于质疑的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对别人进行讥笑或人身攻击。
第三,要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与有关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围绕对方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地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愿望的实现,都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学生倾听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倾听习惯的教育养成也不例外,教师应注重学生倾听乐趣的培养,把学练倾听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这样,倾听训练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善于倾听乃至乐于倾听,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应试教育心理,不要因为大型考试很难进行“听”的测试而遗忘“听”的教学,树立全面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要满怀信心、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倾听训练,不可产生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想法。
(二)关于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比较中重视课文阅读的。设计朗读、精读、泛读、略读等教学环节,但很多老师进行这些环节时可能是随意的、目标是模糊的,可能仅仅是为完成读课文的内容而忽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或者是仅仅把“读”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没有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训练。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上的“读”,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精读、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上,而不是仅仅是读读课文,为讲解分析做铺垫。
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语文教材上的选文大部分都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和能力的提高。
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训练学生泛读能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量。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培养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四个阶段。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提升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关于以“说”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仅仅是教师的“说“和学生的“说”,更不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语文教学上的“说”,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任务、环境、标准来进行。
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首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的重要性。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如果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活动,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对学生“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地训练。此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说”的实践。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适当布置“说”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说得清楚、准确而富有表现力。
(四)关于以“写”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写”可以理解为“写字”,也可以理解为“写作”。
首先说写字。电脑是现代文明的一大标志,但对汉字书法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认为有了电脑打字就无需写好字,这是十分错误的。首先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需要继承和发扬。其次,在社会中,在学校里,无论考试还是招生、招聘、就业等很多时候,电脑就无法代替手写,因此书写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写一手好字可能会增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社会,人们的书写能力严重下降,各阶段的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很不均衡,中小学生的写字水平也在不断下降。因此,当前语文教学应当加强写字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不同年级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因材施教,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陶冶学生追求美、热爱美的情操。当然,教师也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力求写规范的汉字,并持之以恒。
再说“写作”。如果说“写字”是追求外表美的话,那么“写作”就是追求心灵美。写作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思想的外现。写作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正常生存能力,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反应出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一种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或生活过程。但是,当前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不容乐观。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据我的调查,当前中小学生的写作问题还是比较大的,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作文的内容越来越虚假,甚至胡编乱造,作文模式僵化,语言空话、套话连篇。相当一部分学生惧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编造作文,甚至抄袭作文。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快乐和幸福,语文教学的写作是为考试作准备,而不是为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因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写”的教学问题是比较大的,因此,要大力改变当前的语文教学的“写”的现状,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喜欢写作,会创作。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任务。
我认为语文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及情绪的宣泄过程,应该是学生正常的常态的思维活动,也是学生思想和意识的外显过程,更是学生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一个美好过程。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写”往往只是一种学生被动的应试训练。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平时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思考其中的情与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就不能是一个教师出一个作文题,学生写一篇文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人生、抒发理想、各言其志的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一个“初写者”,教师要当好师傅,要把基本的写作技法教给他,让他入门;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不能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而应该把“听与说”、“读与写”结合起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不要让我们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而应该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读大师的作品,聆听大家的教诲;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抒发自己的心灵感悟,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拥抱生活,才能越来越睿智、聪慧、人文、快乐等等。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我想,我们的学生是会幸福地学习的。
(五)关于以“思”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关于“思”,在语文教什么中,笔者已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思”为核心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怎样体现“思”的核心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之师,更是思想道德之师。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因有思想而有尊严的人,要培养有思想和有尊严的人。语文教师不是知识之师,而是思想之师、道德之师,甚至应该是学生的幸福导师,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承之师。
2、语文教师不仅是思想之师,还应该是思维之师。拉马丁说:“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歌德说:“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们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因此,思维能力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工作水平和发展高度。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应付自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思维的训练,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辩证思维等。当然,思维的训练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其他学科也要进行,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其独特性,它是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而非其他。比如,与其说作文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品质(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及能力。
3、语文教师不仅是经学之师,还应该是人文之师。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其文化品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人文之师的“传道”之路。《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针对三人的不同追求和目标,孔子并没有单纯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通过点拨、开导、激发和认同的手段来指导学生修身立志。这不正是人性化教学和人文之师的典范吗?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有强烈的人道、人生、人性、人格意向。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砺练语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从真正意义上育人。所以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根植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造就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
4、语文的教与学的过程要有“思”贯穿其中。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这种工具、外壳、载体,都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符号。因此,思想和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如果离开了思想和思维,语言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思”在其中,语文教学也可能就是无效的教学。当然,我们的任何一节语文课(即使再差的课)也有“思”的存在,我现在说的是要把“思”放在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心中有“思”——备课想到“思”,教课想到“思”,课后要反“思”,有意思地想到“思”,而不是随意地“思”,是要强化“思”,教中有“思”,学中有“思”,练中有“思”,让学生学会“思”、善“思”、能“思”。
笔者认为:语文课就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紧扣兴趣、习惯、创新、人文八字要诀,遵循“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以提升人的能力和品质为主要目的。

③ 语文的定义是什么学习语文的作用是什么

1、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

2、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价值体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3)语文教学要教些什么作用扩展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

1、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2、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

3、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

④ 语文有什么作用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1、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2、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

3、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

语文定义: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一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

一是记忆和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化学。任何语种都属于语文的范畴,文艺文和实用文都是语文中的文章体裁,不仅仅是指文学的东西才是语文。

“语文”一词,收入词典的时间较晚,1951年才收入有关词典(据《呼吁母语课程重新命名》)。但《辞海》和《辞源》一直未收编作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这些工具书,因都没有把“语文”作学科名来解,对“语文教育问题”几乎不起好作用。

⑤ 为什么要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法,它有何作用

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教育学生。


做一个好老师的方法:

1、心中有爱。

好教师,心中要有爱,这种爱不仅是对工作的热爱,更是对学生的关爱。 用真爱去关心学生。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倍的关爱与呵护。

用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尊敬感。

所以一个好老师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仁爱之心。要能从学生成长的出发,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学习的知己,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同行者,领路者和鼓励者。

2、提升素质。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我认为要做一名好老师,甚至必须有一河的活水。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3、广阔的知识面。一个好的老师不会把自己仅仅局限的自己的专业方面,同时还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

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你要教给别人一瓢水,首先你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老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扩大知识容量。一个博学的老师总是更容易受到学生的爱戴的。

高考前的心态:

1、适度平静

高考之前的考试,有个别同学会考的特别好,而有的同学又会考的特别差,这时候,就会使一些同学产生焦虑的情况。

这时候,会有张扬的同学和内向的同学出现,在这里,如果你是张扬的同学,你可稍平静一些;相反,平静的同学可稍张扬一些。当然,保持自己最自然的方式,不要刻意追求。一定压力下的平静能使考前心态趋于平静。

2、适度自信

这里说到地适度自信,是要考生考前找回以前自己考得好的经历,相对的给自己一些鼓励,但切忌不可盲目自信。自信,是给考前的心态打一剂良方,适量即好。

⑥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教了多年语文,无非是按照大多数教案、教参的模式,教学生读读生字词,朗读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分析修辞手法等等。之所以孜孜不倦的教学生这些东西,根本原因在于考试,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让语文课变成枯燥的语言训练课。而学生在这样应试的训练下,似乎应试能力也没有多大的提高,考试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有时,合上书本,我会反思:这些年我的语文课教给学生什么了?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的,有什么东西是能够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影响的?难道我的语文课堂只能如此平庸地在考试指挥棒下低效的行进吗?我的语文课堂该怎么进行?
我知道不能这样继续,但是我要从什么地方进行突破呢?我且行且思,一直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各种实验,希望有所突破。虽然有所尝试,力图凸显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体验,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框架,尝试学案式教学、学生主讲式教学,希望通过一种更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说、敢写、敢想。可是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不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是课堂空热闹一场,纪律涣散,学生能力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提高。
这种毫无章法的实验,直到遇到了卢臻老师才有所改观。聆听了她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理念,并有幸观摩了她所上的《竹影》一课,给我带来了理念上的持续冲击。
第一,个性化的教材研读,灵动的学生活动设计。卢老师的课堂比较简洁,之所以用简洁来形容她的课堂主要是因为课堂主题突出,不是传统的教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主题,设计贯穿主题的训练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处处透露着授课者的思考,比如从“理解什么是中国画”这一角度入手,将文本解读和能力训练巧妙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有放有收,张弛自如;这使我充分意识到研读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对课文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才有可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如果只是在课堂上传达教参的精神,那么无异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绝对不会灵动。
第二,能力目标明确,课标、考标心中有数。
与其说考试这个指挥棒束缚着我们的教学,不如说是指导着我们教学的方向,听了卢老师的示范课后,我更加坚定了,其实我所追求的灵动教学与应试能力并不冲突,两者是可以很好的得到融合的。记得余映潮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教了很多年语文,却不知道中考、高考到底需要学生什么语文能力,不知道语文课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教学评一体化思想就是解决“教什么”和“考什么”之间的融合问题的,将课堂效果落实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生长点上,是很正确也很有必要的;我们过去的语文课恰恰忽略的就是这个实际问题,才造成学生“一个月不上语文课也没损失”的低效局面。

⑦ 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
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是教学内容僵化,教学随意性过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会教什么就教什么,喜欢教什么就教什么。流行什么就教什么。表现出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有好些教学内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复。例如比喻句,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级还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册书都在教,每课都在教,结果大家都知道,考试的时候学生不一定会。不是教的太多了学生不会,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点水。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我们需要知道每节课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而学生又在学什么?特别是公开课,教师总想上出新意来。一堂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是学生散乱地找东西,表演了一翻;教师额外地讲东西,展示了一场。教师教的过程非常完整,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非常单调。如果把一堂课录下来,再把教师活动的部分剪掉,还能剩下些什么?条条大路通罗马,问题是你得到达罗马。
如何有理据的确定教学内容呢?主要有两点:一是依据体式,二是根据学情。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以阅读为例,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法是不一样的,要按文体特点进行阅读教学。例如《七根火柴》是这篇小说,不是一般的小说,是小说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说。其中有一个无名战士,同学们在探讨时,提出了如下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给这个战士起个名字呢?叫张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给小说中的人物起个名字对作者来说不是轻易而举吗?有的同学说了,作者不知道那个战士叫什么名字。不是还有党证,包着火柴的那个党证吗?党证上不是有名字吗?还有个同学说那个战士牺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划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后找部队。这就是学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师需要教的。其实作者不给那个战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那个战士只是千千万万牺牲的红军战士的代表,红军战士不能划这一根火柴,这根火柴是党的财产,作为个人就是牺牲也不能动的。阅读这样的小说要依据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去理解。还有的同学问,假如那个无名战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队的卢进勇,或者是卢进勇再迟来半个小时,那个战士牺牲了怎么办?老师说如果你懂得什么叫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小说,你就会知道那个无名战士不把应该交待的话交待完作者是不会让他牺牲的。这不能理解为是编造,应该是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

⑧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有变化的时空群体活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和启发者.一堂好课源于教师的课前精心备课和课中的巧妙指导.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学生主体的引导而言.教师要将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读中思考,在听、说、读、写中得到训练,得到提高.
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探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推动创造性的学习.小学语文课文中有的文章是描写景物的,这类文章文质兼美,描写逼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实物、图片、幻灯等手段将作品所描绘的情境表现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美好的画面.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运用投影片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地导语:春天,这儿方圆里一片新绿:夏天,这儿树林茂盛,百花争艳;秋天,这儿名贵草药随处可见;冬天,珍稀鸟兽时隐时现这是多么美丽富饶的地方!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这样.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巧设导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很快地使学生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地境地.
2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学在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后,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自学,鼓励学生自己去读书,从中体会感情,明白道理.如,课文《五彩池》文中运用了很多比喻句,对五彩池的数量、形状、颜色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五彩池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尽可能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默读,轻声读,带着问题读,让学生咬文嚼字,逐词、逐句、逐段理解课文,细致地揣摩,品赏课文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训.
3充分讨论,适时指导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主体性课堂教学并非图表面热闹,学生的讨论也并非七嘴八舌乱说一气,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展开讨论.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心情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智慧火花,因势利导,对他们的闪光点予以鼓励性评价.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在学习汇报小兴安岭美丽所在时,教师及时追问:你认为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丽?这个问题立刻引起学生的争论.有的说春天最美丽,有的说夏天最美丽,有的说秋天最美丽,有的说冬天最美丽,他们各自引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有关段落说明其美丽所在.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不予以马上作结,而是予以恰当地鼓励与评价,并进一步引导:如果作者不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只写你们自己喜爱的其中的情节,好不好呢?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豁然开朗,不仅完整地理解了课文,同时悟出了从整体到一般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总结,促进知识内化为了促进知识内化,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教师应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在精读课文过程中,或全篇课文终结时,可以引导学生逐段作结或全篇总结.如总结全篇描写了什么景物?怎么描写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学生小结、总结的同时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寻找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是现代教育思想一核心,也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应端正教育思想,加强学习,拓宽知识视野,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文化、业务等素质,要具有良好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把学生真正摆在主体地位上.

⑨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同时也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在教学中,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要使学生掌握和使用学会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最基本字、词、句入手,让学生慢慢地积累和理解语文知识。再从读到写并能熟练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现在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这在在各种交际活动中都体现你的文学素养及个人能力,这对你今后的发展和出语言的重要作用。

3.语文是传承知识的桥梁,是学好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帮助你形成较完整的语言逻辑和思维理解能力。所有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学习任何知识也离不开语文,无论你是在解答数学题时的审题分析,还是归纳解答都需要语文来进行表达和阐述。

⑩ 语文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

一、语文是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人类的交际中有许多种工具,但语文是最重要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语文是把人类文化中的被认为适合青少年学习的精华呈现出来,以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和青少年的成长。以此看来,语文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人类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界争议比较多,笔者不争论,本文不谈它是不是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既然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对其定位,笔者按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本文谈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与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什么是“工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工具”有两种解释“(1)从事生产劳动所使用的器具。包括手工操作的锄、斧、刀、锤等,也包括机器上使用的车刀、钻头、砂轮等。(2)比喻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事物或手段。”很显然,说“语文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其比喻义。作为工具性的特点,从生活的角度说,语文就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说,语文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工具。作为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青少年掌握“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学会用“语文”这个工具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作为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语文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通过“语文”把人类文化的精华与精神传承过来和发展下去。
什么是“人文”?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人文”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笔者在一则材料中了解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我想简单地推论出一个结论:不管是文化现象还是精神支柱,说明“人文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属性,对人类特别重要,没有了人文性,人就可能不成为其人。因此,也就可以这样说,语文的“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承担着“把一个人称为‘人’的”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就是要把一个“自然的人”教化为“人文的人”的教育。从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具体体现也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素养,也就是三维目标上所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的人文教育。
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它的关键所在是“统一”两个字。它们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是一个统一体。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一张皮的表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不是两张皮或两枚硬币,非常好。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中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不能厚此薄彼。工具性与人文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铺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一起呈现,有机结合。正如美学教育家朱光潜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因此,我认为,所有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只要具备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偏离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航标,就可能不是语文课。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重要性。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基础中的基础的地位;从一个人的发展历程上说,语文关涉到一个人怎么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的问题,正如文学评论家所说“文学即人学”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是‘人学’”,没有语文,人可能就不能称其为人。因此,你要问我语文是什么?我告诉你: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就是让人成为其人的一门学科。
二、语文课教什么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走路如果没有目的地,无论走多长时间走多远都是盲无目的、毫无效果的;就像一个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干一样,无论怎样干都是白费力气的。不过,明白了语文课的性质和地位,在了解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教什么的问题就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中关于总目标是分这样十条阐述的: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抽取以上内容的关键词,对总目标有以下不太准确的归类: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类。有学会汉语拼音、会用语文工具书、能说普通话、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较强的阅读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综合实践类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3、素养和方法类。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如果把以上内容再进一步浓缩的话,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把“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归入到“思”里面去,那么,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是培养本学科解题能力的,它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据我的调查,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讲读课还是这样的套路:浏览课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和学生一起,一问一答地画出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我不是说不能这样教,而是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而设计。同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教学行为可能会因为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等为目的,这就严重偏离语文学科的总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就可能不是语文课了。还是这样讲,如果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那就是一节语文课。
不管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还是九年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无非是“听、说、读、写”等形式进行的。让任何一位老师离开“听、说、读、写”去教语文课,想教的像语文课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我今天提出的语文课教什么也包括这四个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思”,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思”,而且还应该以“思”为核心,围绕着“思”进行语文教学。这里的“思”内涵很丰富,可以理解为“思想”、“思维”、“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思绪”、“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识与法度,“思”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用“思”去创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的语文生活。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存在而灵动,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凸显而柳暗花明。“听、说、读、写、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以培养“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而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听、说、读、写、思”。这就是我对语文课的理解。语文课就是教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思的能力。具体的听、说、读、写、思所承载的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说它的重要性已经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鸡已经学会觅食的本领,食物对它还是问题吗?小猫学会了钓鱼,鱼对于它来说还是问题吗?然而,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这样做的吗?你现在的课堂是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而分析课文。你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还是在以记住你所教的知识内容为主呢?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
三、语文课怎么教
既然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及品质去教,围绕培养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去教,围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教。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是以“思”为核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任意偏废。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要教些什么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