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中相互转化是什么意思

语文中相互转化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7-13 07:49:54

Ⅰ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什么意思

你就记着 所有辩证的成对的范畴都可以互相转化就是了
红宝书根本没提到互相转化 而且你生活中很难举例内容形式如何转化的
但是作为辩证的成对范畴 就这么记

Ⅱ 各种教学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相互转化吗

目前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是 :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
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又是翻阅参考书,又是从网上下载资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备好每一课。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充分利用 45 分钟,多讲一些内容,于是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做一番感情充沛的演说,语文课成了老师的演讲课。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老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是天马行空,一言不发,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趣。教师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导演”同时又兼“主角”,而学生只是充当“配角”、或“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很少,到头来,老师所讲的也不过是瓢泼的大雨下到了水泥地面上,水势不小,但终归只湿了地表,渗不下去,流跑了。这样的教学 , 到了期终考试 , 成绩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不然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 ?
二、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做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读写,轻听说;重记叙文、议论文,轻说明文、应用文;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还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不能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考试指挥棒”成了教师与学生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
三、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比较呆板,陈旧单调,不够“活”。
多少年来 , 不少语文教师上课的教学步骤总是: 1 、生字生词教学; 2 、作者简介; 3 、段落划分、分析、归纳; 4 、概括中心思想; 5 、归纳写作特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始终是一张老面孔。所有的课文都被强行纳入一整套不容置疑的“规则”中了。比如,运用了何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选材、布局、语言有何特色?重点语段、重点词句有哪些?这些“规则”几乎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学问”。为了获得这种“学问”,语文老师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当成阐释“规则”的“例子”。为了说明这些“规则”运用得何其高妙,甚至不惜把文章拆成散装的“零件”,供学生细细把玩。一篇流光溢彩的文章也会被肢解得惨不忍睹 , 最终使得学生也能操着这套“规则”去对付天下其他的文章。事实上,学生这样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得到的是什么呢?他们会熟知诸如“小中见大”、“情景交融”等“写作术语”,或者用一种近乎思想品德课上的话语复述文章的主题意义,通过叙述什么事情或现象,反映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等等,但对文章内容永远都是“夹生饭”。这种教学的弊端显而易见:理性知识多而滥,感性积累少而薄。结果是,学生得到了无用武之地的读写之“技”,丢弃的是影响终身的读写之“道”,得到的是漂亮的皮毛,失去的是质朴的本体。

Ⅲ 语声中的哪两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什么作用

没有可以相互转换的。有声语言是独立的标志。
人声语言,除了表达罗辑思维,传递各种信息的功能之外,尚有因其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因素的不同,因而具有情绪性格气质等形象方面的表现力。

Ⅳ 什么是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培养能力与情感体验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Ⅳ 语文的句式与句式之间的转换有哪些

陈述句,疑问句,肯定句,否定句,反问句等都可相互转化

Ⅵ 帮忙!语文中的问题

修 辞
1.比喻(即"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1>明喻(甲象乙):例:共产党象太阳。
<2>暗喻(甲是乙):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把帝国主义写成兽类了)

3.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例:横眉冷对千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例: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5.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例:
有的人
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6.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
(可连续,也可以间隔出现)
例: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7.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一:我摸摸那条棉被……,简直象纸一样单薄。
例二:就是我活到八十岁,胡子三尺长……

8.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
例: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

9.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例: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10.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例:古人常用"汗牛充栋"之类的成语形容藏书的丰富。

11.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例:是谁创造了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12.反问:即反诘。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答案)
例: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13.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14.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是四大文学体裁)

Ⅶ 语文举一个例子,说明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换的道理

成语。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塞翁失马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转化。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3511822.html?si=2

Ⅷ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指什么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二者矛盾,但改变一下外在条件。原来的矛盾有可能变成促进。改变条件矛盾就不存在甚至转化成互相促进的

Ⅸ 矛盾同一性的相互转化如何理解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举个例子“祸兮福之所倚,富兮祸之所伏”、、、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化的。慢慢体会哈

Ⅹ 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指什么

矛盾双方之所以相互转化,就是因为对立的双方之间包含、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例如遗传中包含着变异,变异中包含着遗传。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由于相互斗争,一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导致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

阅读全文

与语文中相互转化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