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老师如何将语文课

小学老师如何将语文课

发布时间:2022-07-16 15:48:26

⑴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怎么能把语文课上好

怎样上好一节课?其实,这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二是怎么样教才算上好了一节课。
怎样的课才能算一堂好课呢?实际上,这是教学评价的问题。我认为,作为一堂好课,必须是:
1 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上课,每一节课肯定都有应完成的内容、任务。那么,我们在上课的时侯,就必须做到。否则,就不能算是好课——当然,有时,因某种情况,在上课时,会对某节课的教学任务稍加调整或增减,这也是可以的、允许的。但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不宜过多。如过多,那说明老师对每节课应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的分配、计划欠妥,不够贴切。
2 学生掌握了老师当节课授课的内容。老师教了,学生是否掌握了呢?学生掌握了,那形容老师上好了,落实了。如果老师上课后,大多数学生仍昏昏然,弄不懂,那形容我们的目的没有达到。没有达到目的的教学,就不能算是好的教学。正因为这,我们老师应想方设法让95%以上乃至100%的学生掌握、落实当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3 双边活动较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作为一节好课,是必须要老师、学生双边都动起来的。只一味的教师的教或一味的学生的学,那都是欠妥的。那样的教学,不仅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更重要的是,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因此,要上好一节课,必须教师、学生双方都积极配合,产生良好的互动,这样,才对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有所帮助。
4 条理清晰。我们每上一节课,肯定要讲授一定的内容。那么,我们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必须一环紧扣一环,并且,过渡自然。这样,学生及听课的老师听起来,才不至于感到突兀或不连贯。如讲授的内容自然连贯,条理清晰,学生学起来、接受起来就容易些。
5 重点突出。一节课,仅仅是那么几十分钟,我们应怎样充分利用好这几十分钟来完成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一节课,重点能解决,或者说能让学生把握一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就可以了,重点讲授的内容,我们老师应多讲,详讲,有的也可以适当的反复讲一两次,从不同角度讲解以及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其它的地方,我们则稍作引导、提示就可以了。
第二个方面,我们老师怎样上课,才算是上好了一节课呢?这其实也是一个较大的话题。
我们认为,真正要上好一节课,我们应从课前、课时、课后等几个时段说起,或者说,必须这样做。
一 课前。
首先,我们老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就着重掌握那一专业的知识。如,是语文、数学、外语或政治、历史等什么的,你就着重要学习和掌握你所任教那一科的专业知识。
2 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教育学生的目的、方法,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理解和应用启发式原则,人的心理有什么特点,什么叫记忆,记忆有那些种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制约等,我们必须了解和理解。
3 掌握一定的教学教法知识。如,一般的教学原则,基本的教学方法,怎样开展课外活动,怎样考查和考试,怎样编写教案等。掌握这些知识,也是我们教师应该会的。
当然,以上3点的知识,我们的老师多在大学里就已经学过了。不过,我这里再一提的是,时代在发展,知识在进步,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尤其的年轻老师,是必须要继续不懈的再努力学习和增补以上知识的,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学过了,过了套了,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可以不闻不问了。
4 努力研究教材。教材,是老师新接触的东西,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老师应根据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研究教材的内容,那些该重点讲,那些该怎么讲等,并作出具体的安排,也即备好课等。
5 努力研究学生。哪些学生的基础怎么样,性格怎样,怎样诱发学生学习、思考,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于问哪个学生,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于群答等。这些,老师备课时要研究、确定好。这样,我们上课才能有的放矢,才会更卓有成效。
6 老师上课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要用普通话。
老师上课的声音要尽可能的大些——只要自己能喊得出,如喊不出,就可以降低一点——老师上课声音大,就底气足,学生才听得到,尤其是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要吐字清楚,不能含糊不清。声带有问题的老师,要先治好再上课,否则,最好请求转岗。再就是老师一定要用普通话上课。普通话要尽可能准确。不会讲普通话的,就要学要练;讲不标准的,也要学要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普通话上课——你用方言上课,如老师不是本地人,有的学生自然就听不懂;再说,用普通话上课,这也是上级对我们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7 备课,最好备详案。写详案,最好应包含如下一些方面:
① 教学目的与要求;
②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③ 教学方法;
④ 教学过程(应有巩固复习、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练习——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等);
⑤ 所用教具;
⑥ 板书设计。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更要写详细一些。
7 熟记教学过程及本节课教案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当然,如做到这一点,这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真正
用心钻研了教材,用心备课了;如果我们钻研教材、备课时养成了边钻边想边记的习惯,我们想,要把教学过程或一节课的部分或全部备课内容记下来,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也许我们做学生时,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即老师上课手拿教材或教案与老师上课不拿教材或教案,学生听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老师不拿教材或教案上课的效果肯定要好些。正因此这,现在,我们自己当老师了,我想,我们就应该养成尽量少看或者不看教材或教案能把课讲下去、讲好的习惯——当然,这样的教学,在第一轮教学时,我们老师肯定花时间和精力多些。但到了第二轮、第三轮教学,我们想,不管是备课还是上课,我们老师就会舒服多了。
二 课时。
具体上课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认为:
1 要有良好的心态。
或者说,要有把课上得最好的信心,即使上课期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也不能动摇,也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态决定效果。所以,我们每上一节课,必须要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能把课上好的信心。
2 按教案上备的内容上课。
教案是先计划好了的,如果不按教案所备内容上课的话,就难免出差错——当然,在执行教案时, 也可以有那么一点点灵活处理教案内容的地方,但我们认为,这灵活的一点点不能过多。否则,就会出现其他的,如无法紧接原备课内容,或课时不够等等情况。
3 加强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其实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只有教师的教或只有学生的学,那是不够的,不行的。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双方都动起来,教学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正因为这,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老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达到最饱和、最佳的状态。这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最正确的方法。
4 板书美观、精要。
板书,其实有两种情况;一是重要内容的板书。这种板书,一般要保存一节课,也就是说,一节课上完后,这里的板书,要能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又能使学生更好的加强记忆,也即是一节课的最重要的内容。如能这样,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板书的设计就可以算很美观、精要了。反之,则不行。还有一种板书,即是临时性的板书。如,对某个字的拼音或写法,某个公式、定理、单位等,学生弄不懂或一下子记不起来,老师就可以写在黑板的某一处,给学生看一下后,老师即可擦掉,以免影响整节课的板书,这即是临时性的板书。
5 多媒体运用正确,熟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老师上课的工具也日益发展、先进起来。作为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我们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掌握好现代教育教学的新工具。如,幻灯片、投影仪、收录机、电脑等的操作和应用,首先要做到会操作,也即操作正确,然后,在操作正确的基础上,日臻熟练。
6 知道并会应运几种特殊情况下的灵活处理。
① 有时上课讲错了或者讲不下去时怎么办?
老师不是万能的。老师上课也不是总不出差错。当我们老师讲课有时突然讲错了或者讲不下去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可以这样处理。一旦出现讲错了时,老师就可以说:“我是有意考考你们的。”或者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鼓励。而如果讲着讲着,老师偶然间解决不了,即讲不下去时,我们又怎么办?那我们就可以留给学生做“课外作业”等——老师自己课后再研究。如果这样处理,我们老师就不会出现尴尬、下不了台等情况。
② 授课时间突然不够怎么办?
有时,按教案的计划,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会有造成教学时间不够的情况。这时,我们应该怎么样处理?正确的作法是:砍掉部分教学过程或内容。如,本来一节课结束后应当作课堂小结的,但如果时间不够的话,那么,课堂小结则可省掉。又如,本来你计划既做课堂练习,又做课后练习的,但由于时间不够,那课堂练习就可以省掉了,甚至课后练习,也可以只布置其中的一部分。
③ 上课时,有时课时有剩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很简单的,方法有三:一是可以再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再做强调;二是可以对当节课的内容做多种形式的课堂或课后练习,尤其是对重难点内容作练习;三是可以布置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我们教师备课应超前备课,不能上一节课备一节课。我们备课至少要超前一节或两节课。
三 课后。
老师上完课后,是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了呢?我们的回答的否定的。
上完课后,老师还应对当节课的教案内容、上课时的情况等作积极的反思。如,本节课有那些优点,还存在那些不足,那些地方还应改进,怎么改进等等。同时,我们还应将这些内容摘要的记下来,这就成了“课后记”。有了“课后记”,当我们下一轮再备课时,我们就可以再考虑这一些问题。这样做,我想,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是很有利、极有作用的。
我们认为,只有我们将“课后记”记下来了,我们的一节课,才能算大功告成,才能算真正的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上好了一节课。

⑵ 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在我们例年的真题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每年的考试固定都是三道题。而第一题的问法无非就这么几种: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那么针对于第一题总结了这么几点。整体都可以从这么四方面作答: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结构特点+表现手法。
一、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根据文章的展现方式来推断属于哪类)
1、记叙类2、描写类3、说明类4、议论类
二、语言上的特点(指的是修辞方法的运用)
三、结构上的特点(比如:首位照应(呼应)
四、表达手法(比如:对比、衬托、铺垫)
(但是有一点要强调的,在我所例举的几方面并不是在每一道题中都要所有的方面一一体现。而是要针对于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题是针对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来提问的。那么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小学当中,不同的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设计语言。但整体上我们都要从三维目标上进行论述。

一、知识与技能:突出你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生字和阅读内容);技能是如何用手段展示这两个方面(会写、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注意用一些词语的意思(通常学习就是过程,通过用就是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学习作者的中心思想。
其中小学低年级关于识字和写字应注意:
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
3、学会汉语拼音。
4、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小学阅读则要注意1、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年级的识字和写字:1、能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
2、硬笔书写楷书,有一定的速度。
3、在书写中能够体会到美感。而高年级的阅读则是这个年级段应重点讲解的。
所以大家建议因该注意1、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文中有关词语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
针对于题的解法我就产生了这么一点点的个人观点。其次还建议大家多积累以下常用的词语。让我们的作答更加赋有专业性。
附:一个教学目标的书写模板。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能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⑶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小学

、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并会轻松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把学习看作快乐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师范生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材中努力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美丽的图片,展现漓江的水清、静、绿,桂林的山奇、秀、险。再配以悠扬的轻音乐,令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耳目一新,把他们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里。在这样的情境中,品读文章文辞优美的语句,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与震撼,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师范生们要善于采用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特别感兴趣,使之想学、爱学、好学,进而达到真正学好语文的目的。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
新课程标准倡导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们,在课堂教学中需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1.机动灵活地发动学生参与活动。要想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需要认真设计、巧妙安排活动形式,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学习《称赞》一文时,可设置一个悬念:如果小刺猬不称赞小獾,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神奇效果。针对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采用小组集体活动的形式,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最终选一个代表来回答,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换位思考,人人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根据教材设置活动。在课堂上,可以依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可以启发学生把兄妹几人和父亲议花生的情况真实再现出来,揣摩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特点,分角色来朗读,如此既可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又可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和技巧。又如《葡萄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安排一个摘葡萄的识字环节,如果学会一个字,就可以得到一串葡萄的奖励,这样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又贴近课文学习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师范生们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尽量采用全体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的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三、让学生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的真正进步。”所以,上好语文课还需要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师范生在教学中,应逐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学习语文的“个性”特点。学生提问会出现漫无边际的现象,而每节课都有学习要求,所以师范生要根据教学实际,教给学生方法,找准途径,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质疑。
1.抓住课题质疑。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质疑能力。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提问: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2.抓关键词语质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境,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如在《落花生》学习时有一句:“过了没多久,居然收获了。”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这里为什么用‘居然’,而不用‘果然’、‘竟然’?”通过这个词的质疑,学生能体会文中一家人收获花生时的欣喜与激动,更能够体验到用词的形象准确。
3.从难句入手质疑。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一篇文章的句子不可能每个都讲,只有突出重点,抓住难句,质疑问难,举一反三,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内容和结构上予以指导,学生才能建立句子概念,掌握运用各种句式的能力。如在《葡萄沟》的教学时,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联系前文中对葡萄沟的描写,葡萄沟的葡萄量多、味美、色鲜、人热情,还有地道的葡萄干吸引着,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啊。通过对课文重点句子的质疑,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体验到各种句式的用处。
四、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教师提问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所以师范生们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给学生设置相对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1.问题要明确。首先,师范生在设置问题时,问题的指向要明确,即需要明确要寻找什么样的答案。如果范围太大,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其次,给学生回答问题的途径也是使问题明确的一个重要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学习目标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学习方法。
2.要保证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在问题实施的过程中,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是许多初登讲台的师范生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精心设置的问题,本来需要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答案,但是几分钟后,自己就按捺不住,开始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明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思考,可又担心课堂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于是一路开讲,却使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放弃思考,等待答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师范生把课堂的重心从自己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的目标上来。在这样的要求下,师范生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多听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在与学生的反馈交流中,检验自己提问的效果。
3.规范提问语言。教师用语讲求“规范”两字,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更要求精炼、简洁、准确。师范生绝不能对问题的语言组织掉以轻心,有时往往是因为教学语言啰唆重复、不够简练而导致学生对语句的理解产生偏差,出现“启而难发”或答非所问的现象。
师范生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地自主学习。不应当用提问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充分掌握提问的艺术,适时、适当、适度地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师,课后练习的安排与难度,等等,但是只要端正态度、认真负责,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就会获得宝贵的经验,向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目标逐步迈进。

⑷ 如何教好小学语文

⑸ 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备好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全身心地去备课,你才能游刃有余地上好课,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反之,你的课会上得一沓糊涂,学生所获无几,久而久之,又从何谈起教学质量呢?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加浩瀚的,是人的心灵。语言文字不仅能记录广阔无边、绵延无穷的事物,也能微妙地表达人的丰富的心灵。语文教师则是语言文字的传播者。怎样用心培育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怎样用语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打动学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为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课题。新课程形势下的备课,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备课中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语文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语文内含的知识即:字、词、句、段、篇、文体、修辞等。课外延伸的知识即:社会的、自然的、伦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即: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即对科学、民主、平等以及对生命的关爱等价值观的追求。

一、整体备课

整体备课就是新学期拿到新书以后,教师要及时阅读全册教材,目的是对全册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全册教材训练的序列及训练的重点、人文教育及课外实践的相关内容等,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整体安排教学、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个环节可以是粗线条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用最少的时间,追求最大的效果。

二、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就是对单元内的一组课文进行集中备课,寻找共性与个性。因为每组课文无论从人文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都有共性,这是编者遵循学习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精心编排的。因此。我们在单元备课时就要认真阅读,发现这一共性,合理安排这一单元的教学、学习、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使每一篇文章各尽其用。善于发现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补,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具体进入对一篇文章的备课。首先要考虑每篇文章在本单元所承载的任务,它处在什么位置,然后才是进入对一篇文章的备课。研读教材,把握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因此教师要想教好学生,研读教材是关键。我们可以遵循下面的步骤:第一,读懂文本;第二,细品课后思考题;第三,确立授课思路;第四,确定教学重点;第五,对照教参、学生实际定夺讲课思路;第六,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

目前对于学生的学习常规也要特别给予关注,基本的规律要让学生了解。譬如:答题的基本形式,训练学生说完整话等,教师要加以引导,特别是教师要率先垂范,说标准话,写规范字,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反思:备课确实是一个技术活,好的备课,上课时用的时间少,收到的效果却很大。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在单元备课时就要认真阅读,发现这一共性,合理安排这一单元的教学、学习、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使每一篇文章各尽其用。善于发现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补,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⑹ 小学语文老师怎样能更好的上好语文课

语文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
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呢?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看出小学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1、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2、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今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3、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3)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4、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例如,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爱;用一种爱的眼神去鼓励学生学习这也是一种爱;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请,这也是一种爱„„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⑺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得很有趣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得很有趣?

语言是义务教育的基本学科。它具有强烈的人文和工具。小学语言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以便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使用语言知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如何使小学语言课程成为“滋养”,成为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语言类必须充分反映语言教学的特征。它必须有一种语言的味道。在教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鼓励,发现,体验文章中的情感美丽,艺术美容和文字美的美丽。老师应该把语言作为教学点,引导学生品尝文章,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引导学生了解意见,体验情感,感受,让知识成为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首先,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尝文章,让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文章,让学生在作者之间完成了情感对话,体验了文章中的美好情绪,深思熟虑情感很大;其次,老师希望将文章用作身体,让学生将从多个层面的文章中欣赏和理解文章,多个观点,与个人情绪相结合,加深文章的感受,以及品味的美丽,美丽,美丽和美丽,形象是美丽的,语言很美,美丽受到赞赏,产生创造和养护,更加爱传统文化。

另一个例子是一些教师的个性,许多专业人士,看看有多少知识广泛,教导教学的综合症,并善于通过开放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识字和知识愿景。个人品味是老师的个性和风格,老师擅长在教室里使用自己的知识和个人优势,使课堂生动,有趣,品味。

语言纪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接触,文学创作本身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教师在特定的教学中,将生活元素渗透到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和觉得生活中的文章给教师带来了生命力生命力,解释文章的潜在含义,提示学生学习生活,了解生活和感受生活。首先,教师必须积极寻找文章中所载的生命元素,抓住文章和生活的教学,开展教学,刺激学生的阅读和学习热情;二,教师必须关注社会的搜索语言材料,将教学中心从学校转移到社会,并以个性化的方式开展教学,使用中国教学资源丰富的社会,深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识;

⑻ 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备课

一、认真研究教材,吃透其核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这是必备的内容。在每讲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改标准反复阅读课文,深入领会,弄清字、词、句、段、篇,指导学生识生字,弄清汉字的基本要素。

语文有效备课方法

比如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掌握文章的层次脉络、写作技巧及文章的结构等方面;紧接着,要更进一步分析各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将内在的联系的段落归为一类。在搞清文中的字、词、句、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恰当预设情境,引领精彩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生成性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些老师认为课前的斟酌推敲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有的甚至认为翻翻教参就可以上课,教案留在课后再写,无须把课堂思路圈起来,但却往往由于缺乏充分的预设,弄巧成拙,甚至迷失方向。

三、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如字词复习课,三四节课(三四天内)要完成搜集整理工作,必要讲分工合作,经分析。

课本八个单元,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可安排指定一人归纳整理一个单元的生难字词、词语,然后拿到班上来合作交流,进而形成每个学生的语文生难字词库。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七个或八、九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少了,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新课程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

四、加强文本的解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深入的文本解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条件。

⑼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怎么能把语文课上好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一位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难忘的乐章!
一、呈现充满激情的课堂
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关注需要,善于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适时点拨,情感共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雪趣》这篇课文通过对雪后操场上雪景和孩子们在雪地中尽情玩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孩子们,当我们送走秋阿姨后,冬爷爷就会来临了。你们喜欢冬天嘛?喜欢在雪中做什么游戏呢?能讲述一下你们快乐的往事吗?”这样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以《问银河》为例,我让一部分学生对美丽神秘的银河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另一部分同学扮演银河来回答他们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并通过课前布置的查找银河的资料来告诉孩子们真实的银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内,通过游戏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三、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不仅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较哀怨的音乐让学生理解一些离他们较远的一些英雄壮举,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就播放了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了他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不仅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较哀怨的音乐让学生理解一些离他们较远的一些英雄壮举,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就播放了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了他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阅读全文

与小学老师如何将语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