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发布时间:2022-07-17 03:33:25

‘壹’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1 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驱动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强的学生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强烈的创新意识直接转化为创新动机,成为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创新动机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如由于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或对之产生兴趣而积极参与创新性的活动。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外部的肯定和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它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抓住语文教材中许多介绍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童第周、爱迪生、李时珍、詹天佑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并通过学习上的成功,强化他们在学习中勇于创新的动机。
2 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3 营造氛围,在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特指在阅读某作品时,对作品没写到的内容作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创造新思维,即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1 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观察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中儿童的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3.2 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陶冶学生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取代了手工业式的个人创造。因此,当个人的创新置身于创新群体中时,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通过转变自身教育思想,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加强创造思维训练,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让今天的孩子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创造更多的人间奇迹。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贰’ 如何培养语文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时代的主旋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改变教师课堂角色意识,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环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意识,倡导师生间的互动、协商、合作和对话,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多向思维中依据自己的不同想法自觉地进入探索新知的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意识。
伽利略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教会学生质疑,探理求源,不仅要“知其然”,更应追求“知其所以然”,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例如教《祝福》时要让学生讨论:祥林嫂是怎样死去的?是饿死、冻死还是病死的?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些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
三、开拓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大胆想象,善于把自己已经占有的知识重新组合,进行广泛的联想,创造出种种新形象,以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跃,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教王维的诗,其诗歌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何将诗歌转换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是不行的。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物描绘的虚与实、动与静、远与近、明与暗、幽静与喧闹相互映衬,只有凭借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才能构成一幅既清幽又流动的艺术图画。
四、衔接课内课外,拓展教学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远远不够,必须向课外延伸。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多彩的社会生活,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目的。
总之,通过以上途径,只要教师培养目标明确,指导到位,学生配合默契,相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文章主要从五方面来讨论,即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指出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营造创新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渐更新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已无可厚非地成为时代主题的社会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各类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作为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深知小学教育对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意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贝尔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 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如在教学《荷花》第二段时,引导学生背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背着背着,一个学生问:“老师,我向编书的老师提个意见!你看这一段后三句,写得多没顺序呀!……像课本上这样写,我们很容易背错。我不按课本写的顺序背行不行?算不算错?”“对课本能提出不同意见,这很好!你也说得很有道理,至于说怎样背,那看老师怎么要求了,要求按课文背你就按课文背,要求创造性复述,那就可以按你的想法发挥了……”我们不仅为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创新意识鼓掌喝彩,而且为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民主精神所感动。又如上《威尼斯小艇》时,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纵横交错”一词后,随手在黑板上勾了纵横交错的威尼斯河道简笔画;接着让学生把课前制作的、想象中的威尼斯小艇贴到黑板上的“河道”上来,一时间黑板成了五光十色的纸船世界;然后老师就让学生手拿小艇模型在纸船世界中表演船夫驾驶自如、穿梭自由的绝技,要求这名“船夫”一边表演一边说怎样驾驶。扮演船夫的学生犹如身临其竟,使出浑身解数夸自己的驾驶技术如何之好,从他们身上所展露出的自信、从容、幽默,不正是新型人才所要求的素质吗?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地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的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球有引力等等,举不胜举。这些发明和发现无不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了好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随着他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增加,他们一定想去了解更多的事物及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经常的去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多给他们创造想象的空间,不要破坏和打消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在上《月光曲》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问:“小女孩听了一曲后,站起身来问,‘您就是贝多芬吧?’而贝多分没有说,而是继续弹呢?”让学生来回答,而这个学生却反问了老师一个与此无关的问题,如果我说:“答非所问,你到底听讲了没有?”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被破坏了。那时我是这样回答的:“你的答案很好,不过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课后你想想该回答那个问题更合适。”以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更高。现在的课堂教学时常被大量的知识灌输挤得满满的,很少留有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机会和余地;师生的问答往往沿着预定的路线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定过于详细琐碎,而且把重点放在讲解、说明基本事实上;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一些体现创造性的个性行为往往遭到压抑,被老师的讲解破坏,无法正常发挥,因此,也就未能形成有利于创新培养的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如在学习《祝福》时,有学生提了一个“如何看待祥林嫂抗婚”的问题。我按照一般书上说法,不假思索地说受了封建礼教的“烈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毒害。有的同学当即站起来:”反对:“老师这是牵强附会!难道对爱情的忠贞就一定是封建礼教吗?更何况祥林嫂还沉浸在刚刚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呢?”如果当时老师不作肯定,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散,而我,肯定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同时阐明了我们分歧的原因是对祥林嫂的感情立场不同:他是站在尊敬的立场,而我是站在同情的立场。同学门热情高涨起来,形成两派,经过争论,基本同意我的看法。我又趁机解决了几个问题,一堂课就这样地完成了。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起创新思维,尽快把他们引上创新之路。 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 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 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如在教学《小珊迪》一课,从小利比的话中“我”得知:小珊迪没有及时把零钱送到“我”手中,是因为被马车撞倒,腿也断了,说不定会死的……时,“我”听后心里是怎样想的?请学生自由读第二段,尽可能多给学生时间去边读边思考。有的说:“我错怪了他。”有的说:“我很着急,很想去看看他。”我对学生的答案不满意,请学生再读这一段,接着我又引导:从我自身去考虑,会怎样想呢?读后,有一个学生回答:“我可能会自责,如果我当时自己去换零钱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正是后文我愿意永远照顾小利比的一个原因。说明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更新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这样的大事。”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无形中也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往往还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也就习惯了当消极的听众,这就更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新观念,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不怕犯错,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民主宽松的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答案,要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将激励其运用内在的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尤其是在“解难”中,教师不要详述解题的过程,不要急于把答案公布,学生要把握时机,自由发表观点 和看法,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随时发问,在问中学,在学中思考,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应及时对那些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提出肯定和表扬,使其创新思维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善于提问的同学也要积极带动那些不善于提问的同学一起进步成长。李政道教授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时机,科学处理教育学的关系,善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也要及时更新观念,把握住机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敢于接受挑战,做深层次的讨论和研究,以便为今后的创造作铺垫。那么,当你在不断的钻研和提问中获得了新知识的同时, 你也亲身体会到了敢于思考和求新实践所给你带来的新感觉,你的另辟蹊径,尝试新思路也带给了你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对学生说:“把握时机,努力尝试,标新立异也会让人感觉不错,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如在教学老舍《养花》时,先让学生读几次题目,再问学生:你们读了题目会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就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谁养花?为什么要养花?另一个:他养什么花?怎样养花?养花有什么用?是拿去买吗?……这时老师就接着说:“你们认真读课文就知道啦!”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就学懂了课文,教师就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得到了提高。 l、闻小宝 《创新,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网络) 2.《语文创新教育探索》,苏盛葵,四川教育出版社。 3.《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高等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杨再隋,语文出版社。

‘肆’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指导阅读,进行训练。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提问“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学生表示不值得。理由是“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不值得歌颂,应该批判。这时,我就让学生阅读从“第二次行礼时”到“博学的人”这段文字并思考:这段话是褒还是贬。有的学生马上醒悟这段是赞扬先生的。于是我又因势诱导:“先生是封建制度的宣传者,但是他在执教中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例如‘有戒尺不常用’,就表现了他的进步与开明,可以赞扬。”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如此一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于分析事物两重性的逆向思维训练,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写作,进行训练。例如上完《皇帝的新装》时,我要求学生把皇帝在大臣们簇拥下游行之后的情况,写一篇续文。并要求学生把皇帝写成更加残酷的人物形象或者表现皇帝有所悔悟。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写出皇帝由于此次所受欺骗及羞辱,回宫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变成了一个令人敬重的皇帝。这是逆向思维的一大成效,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开拓精神的发挥。 二、通过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上《变色龙》一文教师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学生在这种矛盾的争论中,思维大大激活,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激发更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甚至代替解答,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例如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①这首词以后,将苏轼根据《渔歌子》改写成的《浣溪沙》②一词的内容打乱顺序:A、自庇一身青箬笠,B、西塞山前白鹭飞,C、相随到处绿蓑衣,D、桃花流水鳜鱼肥,E、斜风细雨不须归,F、散花洲外片帆微。要求学生理清苏词的顺序。苏词是对张词的改写,用的词牌名是“浣溪沙”,共六句,其中有三句与张词相同,有两句与张词相近,对照张词,这五句的顺序基本上可以排列出来。但还剩一句,无法安插,这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揣摩。从内容上看,这句写的是背景,应在前面交待,可以断定属上阙;再从形式上看,学生学过用“浣溪沙”词牌填的词,应知道“浣溪沙”上阙是三个七字句,这句放在上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该放在什么位置呢?从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视觉是由上而下的,景物顺序应是山、鹭、洲、帆、水、鱼;另外,这句与“西塞山前白鹭飞”对偶,可以确定,它应该放在第二句的位置。通过迁移,学生就清楚地了解了苏词的顺序,从而实现迁移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其它学科知识,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四、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顺利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多采用一些比较阅读训练,让学生在对照当中,从内容到形式上比较。或从写作意图上比较,或从思想主旨上比较,或从写作手法上比较,或从语言风格上比较……二是在具体的试题中,要尽量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特别是客观性试题中的辨别题,所列干扰支一定要“似是而非”,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透过其表象,发现其实质。通过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通过整理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每一段教材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分节授课,不可能一次讲完。每讲一段课文之后,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整理知识的过程,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让学生整理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要求学生整理的知识,一定要有恰当的数量,最好以一个单元为标准,不宜过多或过少。因为太多,学生整理困难,会产生厌倦;过少,则达不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2、学生整理知识要以质量为主,鼓励创新,允许出差错,教师不能因其有差错就横加指责,如果这样,创新便永远不会出现。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适当评价,对其缺点要晓之以理,细心纠正,对其创新要及时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激活其思维,开发其深藏的创造力。 3、对于中学生,教师可以尝试,未授完课之前,让学生整理知识,边整理边思索,教师再找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六、通过变化题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习题训练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问题的训练,才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只有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并提高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在许多问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问题的规律,达到解答一题则弄通一片的效果,从而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这样通过变化题型,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与提高。

‘伍’ 争鸣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应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挥其主阵地作用,也必然地摆到了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面前,可谓是任重道远,责任重大。
一、运用背景语言,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的学科优势,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时空。所谓四维时空,即是指思维能够顺向、逆向、纵向、横向及立体向多方面展开。语文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国民的汉语言素质,为我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乐于发现,并尝试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出一个“标准答案”来框住学生,一味满足于师云亦云、师教生背、师做生袭,捆住学生手脚,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简言之,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一种“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应该鼓励”的大度和睿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是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启蒙性问题情景,进行扩散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往往借助于一定问题的刺激。对于启疑性问题的情景设置,应是学生思维达不到课文中隐含的疑点时,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进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标新立异,进行发散性思维。
三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在语文实践中去创造性解决课本中乃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选择性。学以致用,方显其本。正如《新大纲》所要求的: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借助于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照搬别人的结果,而是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自我选择,提出自己的思路,新的见解,以至不同于教师,不同于书本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均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均应予以肯定和表扬。即对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从所未有的新思维、新认识。这就足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切忌求全责备,贪大求多。
二、学会创造,学会想象,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汉语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其字、词、句、篇本身即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想万千的美丽图画,语文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极有利、极丰富的创造想象培养求异思维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的感悟、体会,对语文内容的理解、把握的同时,给他们提供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的情景条件,引导他们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生动灵活的具体形象,触发情感,启迪思维,拓展创造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如此,则不仅有益于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达到《新大纲》要求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可谓一举数得。如《狼和小羊》一文的最后一句话:“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常理推断,小羊肯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在学习此文时,我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羊有没有被吃掉呢?请你来续编一下。”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把自己的想象和除恶保善相联系,给小羊创设了种种化险为夷、勇斗恶狼的情景,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教育,有拓宽了思维,发展了求异思维,达到了一石二鸟之功。
三、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首先,要鼓励学生勤思,提倡好问,激发思维的主动性、能动性。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又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这些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勤思好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思考、提问的良好氛围,启迪并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不能予以责备和讥讽,对问题的解疑可采取同学相互质疑解答、自我解答、教师解疑、实践解除疑等方式,以养成勤于钻研和自由思考的品质,提高思维的独创性。
其次是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以科学的思考方法,促进独创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学生自由思考的养成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也非举手之劳,必须经过长期训练,耐心引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方能奏效。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在字词篇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逐渐交给学生想象、推理、比较、求异等基本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创新的技巧,以“法”促“思”,以“巧”促“新”,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养成习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达到独立学习、灵活学习、创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快乐地遨游于语文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海洋中,增智益思,振翅高飞。

‘陆’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们用这套符号系统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同时也用它来进行各种思维活动。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较多地把语文课当作交际工具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被忽略了。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思维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进行,语言训练过程中伴随着思维训练。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学生来说,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必须革除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通过语文教学达到加强青少年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笔者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深感语文知识多而杂,在教学中偏重于单纯传授语文知识。许多教师唯恐灌输少了,努力多塞一些东西给学生,长期存在着重讲轻练,以讲代练的问题。在学生学习中,则是以听代练,忙于机械化的记忆和背诵。而多种形式地运用语文知识的反复练习,正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这个环节不扣住,学生得到的是一堆死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本文重点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好导语,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讲课用启发式,以启动学生的想象;设疑问难,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布置作业,以开拓学生的想象;拓展延伸富有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想象等。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可以更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如:学完《向沙漠进军》后,布置学生思考:假设派你去大西北改治沙漠,请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再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出数种治沙方案。学生除详细地列出课本上已有的植树种草等方法外,还有的学生提出引天山雪水、运冰块等办法,甚至还有的学生想象出大规模克隆耐旱植物等方法。随着一个个方案的提出,学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阅读写作的技能,培养了创新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情境是指问题情境,它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形成。创设思维的情境就必须倡导质疑。亚理斯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质”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爱因斯坦对牛顿定理产生怀疑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由此可见“以科学批判力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培养虚伪上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正如科学家所说“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到第一流的工作”。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的设问,创造性地解疑。
三、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叫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向,在头脑里是发散型,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束缚的特性,因此很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直接关系,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锻炼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刺激发散思维的环境。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向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全方位辐射。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少用“是”、“非”、“对”、“错”回答问题。以作文一题多做为例: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如学完《扁鹊见蔡桓公》后的多角度作文,大多数学生能从五六个角度立意。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独到见解,就是创新能力的表现。一个问题、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能使其思维更缜密更灵活,从而锻炼创新能力。再如:学完《愚公移山》后,学生写读后感,有写愚公挖山不止精神可佳,有写京城氏遗男助人为乐,也有反其道而行之,指出愚公工作方法不对头,挖山之苦完全可以换为搬家之乐,还有写智叟善于发现问题等等。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说:“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否则,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更会影响我们社会的发展,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柒’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不应该居高临下,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应该民主、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营造一种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上课时,我尽量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让学生轻松进入角色,如:在学习《荔枝蜜》一文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由讨厌到喜欢,最后希望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的感情为什么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好吗?”“我们大家”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消除了学生“唯师是尊”的观念。“讨论”一词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好吗”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宽松没有压力的状态。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而遭到嘲笑和批评。这样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各抒己见,自觉的互相讨论。找到答案后,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总之,学生能力的增长是他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能力的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为他们创造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
(二)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是学习积极性
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布鲁纳也说:“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⑵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⑶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当其冲要注重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导向,是创新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想学,才爱学,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渠道、多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积极性、主动性的激活,又是思维启动的前提,只要思维活动起来,就一定会有创新。如:我在每上一节课之前,让学生先自备内容,然后登上讲台进行五分钟的说话训练。学生一听说自己可当上小老师,都异常的兴奋,动手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说话内容,并且在说话时,每位学生都努力把话说得得体,并富有吸引力。每位学生讲完后,我都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巧妙的把其注意力引到了上课的内容上。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了登台亮相的机会;让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口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有哪节课前不进行说话训练的话学生会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
再如,鲁迅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认识了解鲁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于是我设计了“走进鲁迅”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一听说要去了解自己所崇拜的大文豪鲁迅,好奇心被激活了,兴趣来了,热情非常的高涨。有的马上翻阅有关鲁迅的材料,有的去网上查寻……学生兴致勃勃地把自己获得的劳动成果拿到班上来交流,加深了对鲁迅的理解。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了,就会爱追究、爱探索,这样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三)培养质疑精神,启迪学生的思维
人与生俱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这就是“思”的开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课为准绳,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创造,那么社会就会得不到发展。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靠我们后天的培养。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那作为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别人的思想、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有的学生一看到这题目,马上提出了这样的疑问:①是谁在向沙漠进军?②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③又怎样向沙漠进军?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然后再讨论这些问题。在这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在问题中成长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创作活动。
(四)启发想象力
记得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
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康德也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功能。”想象是对头脑中接收和存贮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排列、重组、创造出来的感知过甚至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过程。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法。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幻想和创造想象的产物。没有想象,也就不会有日益发达的科技现代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如:学习《刻舟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我让学生对课文
内容认真朗诵、揣摩、理解,然后凭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技能模拟文中进行雕刻,之后拿到课堂上加以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杰作向大家介绍。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想象中得到了锻炼。
又如: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斑羚飞渡的示意
图。这就要求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述出来。这类练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创造力的幼芽和基础。培养
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然不可忽视其个性特征。但传统的教育教学把极富个性特征的学生塑造成了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学生。而未来社会各条战线上要求的人才是具有独特性、和谐性和主体性的个性化的人才。而不是“模子式”的人。所以我们必须摒弃“一言堂”“唯师独尊”“唯书独尊“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充分相信学生,并鼓励其自发行为,使学生在我们面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干表现自我。对学生好奇、求知、探索的欲望,教师要给予极大的扶持鼓励。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在讨论该文的思想意义时,有的认为愚公移山的这种坚
忍不拔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有的认为把家搬走更划算,可以节约很多物力、财力、人力。并且能保持了生态平衡,有的认为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要求古人。对学生的这种独到见解,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这样更促进了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又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让学生就于勒个性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展
开讨论。学生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说他是流氓无赖,有的说他是有点良心,有的说他两者兼而有之。每位学生都把自己的观点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学生在言论的交锋中加深了对于勒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在言论的交锋中得到了发展。
(六)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⑷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以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人的行动动作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
如:学习了消息的有关知识后,我启发学生:在我们的周围,你有什么新闻想告诉大家
吗?结果学生分头行动,深入社会调查,写出了一篇篇有价值的新闻拿到班上来展示。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又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认真的理解,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
上台扮演角色,有的同学把变了六次的警官演得惟妙惟肖……结果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不仅使学生发现、感受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而且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渗透了创造性劳动。
又如:学习《死海不死》一文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图书或网页上收集有
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并在班上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能力,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裨益。
(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面临着信息爆炸年代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的矛盾,“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显得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往往比“授人以鱼”重要得多。同样培养人的能力,教人学习、研究的方法比只灌输书本知识重要得多。而培养人的能力,教人学习、研究的方法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学生学会思考是很重要的。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学生将会终生受益。考试时常会有这么一些题型:“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选自《向沙漠进军》)该句中去掉“主要”行不行,为什么?要做好这类题型的题目,只要理清思路,做好版块组合,答题时便会有话可说了:首先这类语句摘自课本原文,因此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接着对“主要”进行本义解释,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反归题旨便完成答题的过程了。这种解题的方法在考试中运用效果很好,因此它调动了若干个思维点,条理清晰,学生易接受,在阅读分析此类解题中显示了优越性。我们要教学生一些思考的策略。这样学生会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深远的意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捌’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只是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阅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呢?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做遵循了学习应该循序渐进的原则,能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显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或是极富感染力的话语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前,我是这样开始的:“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的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一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动人的感人情景,但今天我们要学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我怀着满腔激情,以低沉的语调,稍微慢一点的节奏朗诵着。学生凝视双眸听着,想着……就是这种激情的语言导入,那堂课我的学生在整节课中精力旺盛,可想而知这样做比起照本宣科的讲解,无论如何,其收效都是明显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习了7、8 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是指“榕树的生命力强”就行,可我感觉这么说很抽象,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命力很难,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以及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很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但是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又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我让学生观察了解大体内容后,提问学生:“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后,接着加以点拨,拓宽学生思路,“粉红的桃花开了,白色的梨花开了,除了文中我们身边春天还有哪些各式各样的花也开了呀?”孩子们大声地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只要是自己知道的不管什么季节开的花都说出来了,整个教室一下子就乱了!我赶紧制止了学生,及时插入了四季之分,并重点提了开在各个季节的一些典型的花(如荷花是夏季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开动脑筋想问题,而且也能使他们说出具体、连贯的内容。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样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全都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现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一方面我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吃甘蔗时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也让学生调查“农村国土整治以及人畜饮水工程”对我们这里有哪些好处,并要求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每天一下课就忙着到正在国土整治的田边采访老百姓,也到村子里问一些老人没有自来水之前的情况,全班同学的学习调查积极性都很浓,一个星期后的报告会上,全班所有人都发言了!就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王明也说了!学生们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增长了许多知识和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玖’ 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本文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从创新精神、发散思维、课堂氛围、联想和想象能力等方面阐明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恩格斯说:“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创造力的发现、培养和整合,离不开教育手段的完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产生直接具体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致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是创新的前提。
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是密切联系的。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增强创新意识,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探索和实践。这样,知识丰富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就会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二、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可设计这样一段导语:“过去有人说,希腊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受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往内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其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可以获得答案。”这样一个导语,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目的单一,导向明确,富有启发性,激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发挥想象,探求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三、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效应,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例如举行一次绘画比赛,教师可给学生一个题目《春天》,然后让学生自由想象发挥,每个同学都能画出一幅画,除了都有春天的主要景物外,每个学生所突出的重点都不一样。这样的活动,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都在创造着自己大脑中的关于春天的图画。在作文中,许多题目都能运用求异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性思维,从而打破思维定势,灵活地思考问题,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旁观者”未必清》、《“开卷”并非有益》、《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都是培养求异思维的好题目。
四、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教育要逐步增强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构建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育过程,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样,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新型教学氛围,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
(1) 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好的教案框架里面,让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状态中,使学生不断地处在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中。
(2) 善于捕捉新的或突发信息,及时判断其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新的教学情景,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良机。尤其是要敏锐地发现学生中闪耀的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努力促进、及时鼓励那些“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行为,尽可能给以全体同学表现的机会。
(3) 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自己制定方案计划,自行探索和研讨问题,使学生真正处在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和积极交流与合作中。同时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什么问题,在关键时刻不断地提出具有争论价值的问题,以维持学生学习的适当难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并努力引导到更高水平。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心理氛围中进行的,开展创新教育,就要形成促进创新的心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真正的创新教育

‘拾’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训练场。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就应首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四个重要环节。另外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观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利用课件里贮备的课文朗读,生字词库,课文动画,有关资料,实践录像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徜徉。例如上二年级语文《看月食》一课,我通过创设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设计月食这一动画课件时,有意识地把月亮变化过程集中化、明晰化,使情景既富有科学性,也具有启发性。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上《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找准切入点,让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写在卡片上,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办法可多了。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
(四)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续编故事,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如我让学生续编《狐狸和乌鸦》,学生通过想象就编出了不同的故事。如:《乌鸦又上当了》:这次狐狸知道乌鸦不会再听他的花言巧语,就想了一个说乌鸦坏话的办法,激起乌鸦的怒火,乌鸦破口大骂,结果他嘴里的肉掉下来又被狐狸叨走了……,从这个故事中揭示了一个她从生活中领悟的道理: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听了不好听的话,不冷静对待也容易上当。所以通过多开展这样的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个学生如果自己学习也不会,就更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便成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②善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已所用。③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④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指导学生自学《动手做做看》,可以先设计自读提纲。①小说有哪两位主人公?②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③从这件事中你喜欢谁?为什么?④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逐渐引导他们归纳出学习课文的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进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例如韧性,这是创造能力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语文教学有着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为了发明的成功,爱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坚持不懈。我们解析这些范例,在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地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才会有可能。
四、寻找写作的激趣点
所谓激趣点,就是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或者印象最深的方面。上次在才溪参加的习作指导和讲评课比赛,才溪的余佛英老师指导的主题和我一样,都是“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相比之下,她更善于发现激趣点。我们都是播放学生爱听而熟悉的两首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和《好爸爸坏爸爸》引入,然后我是引导学生围绕“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为我做了哪些事”进行交流,而余老师是继续播放音画文都很美的多媒体课件,有的是父母给孩子过生日,有的是父母冒着大雨给孩子送伞,有的

阅读全文

与语文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