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语境心得

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语境心得

发布时间:2022-07-18 10:26:17

A. (原创)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教材

文本是什么?广义的文本,首先是指创作文本。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一位同学生一样的普通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经验与文化的积累,又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因此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可以说是位熟练的读者。所谓正确解读教材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调,把握分寸尺度。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形成多元化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二、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本学期,我负责接任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进入高年级后,教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这一载体来认识,吸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自主性、开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强,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导向。就是在语言编写方面,也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特征,而在其教材的助读体系,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连篇,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多的空间。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风格各异的古诗,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节选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着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还要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发展成果;《蝙蝠和雷达》反映科学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识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环保意识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等等,当代先进文化思想尽蕴含其中。只有把这些内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而不会盲目地为“怎么教”所困惑,语文本体才不至于淡化和失落,语文课堂才能灵肉相并。
四、关注课文单元组合。所谓单元组合,即围绕着某一主题,组织了3-4篇课文而构成的意义单元,它常常包括随后的练习以及部分习作的内容。在教材处理时,我们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从去年开始,我校——南宁市清川小学开始实验主题阅读教学,即——"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主体,
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两翼"中一翼是与教材单元主题配,这就更要求我们语文老师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题意义。在实行这个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更深的研读课文,可以使我的课堂提升更多,学生的收获更大,比如,本学期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5课《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通过先熟读教参,再大量查阅关于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关资料,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记,最后还引出了与这一单元“艺术与人生”为主题的相关的两篇文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深刻的把握课文的主题。
五、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解读
在重难点突破上,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有以下三个方法:①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向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②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③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从三件事体会:鲁迅关心他人、敢于抨击反动势力,关心后代青年成长等。这样,突出值得借鉴的表达方法,以典型时间反映人物精神面貌,体会精准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又如《白鹅》中抓住“好一个……的白鹅。”这句式样的句子反复出现,作用有四:A暗示课文要点与层次;B强调了本课要表达的中心;C巧妙地将记叙与抒情融合;D对小节内容予以概括总结。
其他还有很多的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细细对照,认真反思,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努力提高教材处理分析能力和实施教学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认真的研读、吃透教材,那么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先前简单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了解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了什么思想,而是更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更讲究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文学素养较高的老师,懂得什么时机该让学生“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处地“动情诵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知道“静心默读”地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B.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再次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自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是理所应当的。新课标的学习又给我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怎样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呢?我作为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学生生活中,便发现学生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写作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写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最佳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做到了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合作探究,才能成为新课程改革后合格的语文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引领、教导。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大石桥一中吕慧霞

C.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备课的体会

一、备课标,把握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前必读的资料。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读教材和参考书,忽视了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让人有种照本宣科的感觉。这种备课是很肤浅的,也是极不专业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了解阶段教学的目标,然后要整体地、系统地梳理教学内容,明确本次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把握教学节奏。例如:在备课时,我会通过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确定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实际情况,寻求教学突破口,全面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优化教学效果。
二、备教材,梳理教学内容
教材是语文教学专家花费无数精力和心血编写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如果不能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就不能正确把握教学方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拿到教材后,应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特点及内容有所认识,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编写意图、指导思想、教学目的等内容,进而能够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我首先钻研文字,画出文章中的生字、词以及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如钻石、焦渴、干涸、匆匆忙忙、忍不住咽唾沫等,在教学时我会重点讲解这些词汇的读音和用法。然后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三遍以上,以便能够在课堂上感染学生,渲染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我会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水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水罐的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中,感受到爱心的神奇力量,让学生能够懂得关心别人、理解别人,懂得珍惜生活。
三、备学生,做好因材施教
“备学生”是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据调查,现在很多小学生不情愿在双休日的时候写家庭作业,很多教师也都能够察觉问题的存在,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教师该如何“备学生”呢?例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刻理解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语文思维的培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因此,在临近考试时,我没有用题海战术搞得学生筋疲力尽,而是带着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并且通过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不愿意写作的原因,最终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好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
四、备过程,完善教学设计
首先,备课的目的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规划课堂教学,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时应严格把握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注重整合这个三维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素养。
第二,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重点突出以下特点:要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第三,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核心,教师只有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有效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教师应精心设计作业。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作业的作用定位于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经常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中,作业的形式呆板枯燥,内容单一,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D. 浅谈如何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祖国语文”而非“祖国语言”,措词异乎寻常,耐人寻味。或许是为避免人们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理解的以概偏全,抑或是为平息在“语文”涵义的意见纷争而作出选择。的确用心良苦。然而,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名称,它代表的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按叶圣陶先生的解说,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称。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其本质属性就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因此,对语文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预设,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效能的大小。 一. 把握语文本质,明确价值向度1. 辨析语文的本质对语文本质问题,自古就有“文道之争” ,或是只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语言形式,忽略语言所载的文化,思想内容和思维过程;或是只突出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语言形式。“文”“道”有机结合,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阅读中热衷于课文内容分析,将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当作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围绕着课文内容理解来进行,即强调文本内容的“意化”过程,因文阐道,因道悟文,相得益漳。现代语文教育中转变为“工具性和思想性” 。提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载体实现知识性,思想性双重教学目标,突出的是语言和思维、思想的统一,即思维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实质”教育,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这里,突出“语言这个工具 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 ,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一. 从《课程标准》核心理念看语文教育价值向度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和人格培养上。因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先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人文性突出了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文化性。 二.《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那么,用什么去影响并感染学生?毫无疑问,主要凭借的是课文,是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而这种内涵是要靠教师去深入地领会并挖掘的。我们固然要提倡创新,但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我们固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会,但不可忘记尊重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包括有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学习母语靠的是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靠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是听说读写实践,“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唯如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课程标准》更明确指出: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必须“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常常是交互作用的,“情感、态度”可以成为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动因,强化这一维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又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至于“过程、方法”是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并不独立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之外,其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倾听、交流与表达”(三个维度目标的一个重要结合点)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维度目标的提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是为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服务的。1.教师教学行为上的价值向度。“以学定教”对教师的“教”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智。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

E. 《如何做好统编语文教材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如何做好统编语文教材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无论哪一种教学设计,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当然,教学设计与教案是有区别的。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想,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F. 潜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心得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结合我教学实际,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巨大的。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研究教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2.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3.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其次是研究学生,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
2.研究学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二、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量的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1.、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2. 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3. 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一)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
A.教材方面:
①拼音板块: 正确读准字音,辨析正确读音等。
②汉字板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形近字与音近字归类积累等。
③词语板块:成语,分类描写的词语,反义词与近义词,关联词等。
④句子板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
⑤段篇板块:古诗,名段,名家名篇等。
这样做便于学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积累从哪些类型入手,教师引导之后,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的归类积累了。
B.课外阅读方面:
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优美的句段以及有关的知识或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哪些类型。如人物类:①英雄人物;②体育名星;③爱国人物等。
C.生活方面:
将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以及需要我们运用好语言解决好的事例进行分类,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恰当的运用和学习,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如: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类型。
(二)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A.教材的分类整理:
各个板块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分类积累,这是积累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积累量能否达到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根据上面板块中的提示进行广泛积累,将第一至十二册教材综合运用,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累,把相应的知识都收录于相应的类型之中。
例如: ①成语的分类整理:
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再如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速度快”的成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词语数量量的积累与分类积累结合。
②句子的分类整理:
可以把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分一些小点来积累更好,如谚语的积累可分为:农业、天气、珍惜时间、激励自己等。
③古诗的分类整理:
从你学过的古诗中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古诗各一句。
④各种句式的综合训练:包括: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 关联词合成句子等。
B.课外阅读的分类整理:
⑴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拓展:
①你对北京2008奥运会还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条写下来:
②安徒生是丹麦着名的童话大师,你还知道他写下了哪些作品,把它们的题目推荐给大家:
③红军长征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题目写几个下来:
⑵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
①从小雨描写到大雨,你能写多少词语:
②填动物名称,成为成语:如(_死_悲;_头_尾。)
③说明谦虚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谦让是身体的良心。)
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你知道多少写几个:
⑤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C、生活材料的分类整理:
例如声音方面的整理:
回忆生活中的声音,把它写出来:
①下小雨的声音;②下大雨的声音;③小猫的声音;④小狗的声音;⑤小鸡的声音;⑥母鸡的声音;⑦公鸡的声音。
以上只是一些分类整理中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分类,主动地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性的大综合。这里积累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过程。
三、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学习的方法是多层次的,

G. 如何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提高课堂有效性
谈及语文教学,必然涉及到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优美而准确又不乏艺术美的语言犹如舞蹈通过肢体表达舞者的内心世界;犹如音乐
通过音符的组合和跳动传达乐者的喜怒哀乐;犹如画家手中的画笔通过勾勒展现画者眼中的世界……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提高
自己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给学生作示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 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要适时 
语言就其属性而言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每一个时代所运用的语言都会代表一个时期的社会性。语言艺术运用适时就是:跟上时代的步
伐。拉法格曾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例如从田野生活过渡到城市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大事件,都在语言上留下印记。”语言活跃在我
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由此可见社会美离不开语言的艺术美。作为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
使语言运用率要求较高的职教语文教学语言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适合新时期头脑灵活、紧跟潮流、喜纳新生事物的一代职教生,在教学上我们
教者本身就要认真地雕琢课堂每一句用语,不仅要具有艺术感染力,更要适时,不能落伍。例如: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一些文字的读音发生了
变化,语义出现了增减。如“确凿”的“凿”字以前读音是“zuó”现在读音是“záo”。“从容”的“从”也由过去的“一声”读音改作“二
声”读音。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凭经验去落实知识,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准确适时的东西给学生。在掌握一般教学语言的同时,也要丰富我
们科技、文化、经济、外来语等方面的新词汇,及时掌握社会时事上的新名词,不然,当学生在谈及“basic”语言名词,谈及“声纳”上,“
克隆”,“菜鸟”、“驴友”、“发烧友”、“给力”, “神马、浮云” 的时候,我们也许会“丈二和尚”。如今是信息时代,教师不仅要
多读书来丰富语言使之更具有魅力,更要善于捕捉、更新信息,跟紧时代。如果我们这些语文教师的语言真的安睡于“战马背”上,还何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呢?尽管“术业有专攻”,但教学语言艺术要及时掌握常识性的社会语言,奏时代的强音,不做“孔乙己”是
十分必要的。
语言运用的适时还表现在课堂用语与日常用语的严格区分。比如我们北方人平时读“取”这个字时会发“qiu”的音,而普通话的标准读音
是“qu”。日常讲话时,我们爱添加一些辅助词在每句话的尾音,诸如“啊,哈,是吧,对呗……”课堂教学中稍有疏忽,就会使完美的句子
变的支离破碎,学生听了厌烦,造成课堂情绪低落。
(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要适量
语言艺术运用适量就是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的合理性。教者在短暂的一节课教学中,什么时间说什么,不说什么,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既不浪费时间,又要在单位时间里,提高语言的运用率。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教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更是引导学生感受和品味语言,在所有的
教学手段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可见美的语言如蜜似磁,可以黏住一切。所以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之一首先是设计一个新颖而有启发性的导语。好的导语不仅能牢牢地抓住学
生的注意力,更能使学生明白一堂课老师要讲的重点是什么,落实怎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为上好一节
完美的语文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要求教师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特别是课堂提问要设计的恰当有力,层次分明,逻辑
严密,上下通畅。所提问题要串联全文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叙述于勒写了一封家信,菲利普夫
妇把它当做“福音书”,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从美洲回来给他家带来好运。教者可启发学生思考:假设文章中没有这封信会是怎样的情景?
作者写了这封信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通过简短的设疑,激发学生思考,再通过适度的启发由此使学生领悟出写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家
书完全是为了刻画菲利普夫妇贪婪势力性格特征的需要,是“福音书”产生的作用。菲利普夫妇的金钱至上感念,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
人与人的关系。设计每节课的问题一定要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状做到科学适量,过多容易让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时间,提问就失去了
意义;过少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就雷同了个别教师上课“满堂灌”随意性强,想到什么,讲什么,高谈阔论,漫
无边际的错误,一堂课下来,尽管热闹,但具体讲了哪些知识,师生两茫茫,这就不单是语言的艺术运用的问题了,而是教者误人误已的事,
犯为人师者切不可为的大忌。
(三)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要适度 
教者在一节课中,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学效果如何,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双边关系配合是否完善等。教学效果佳
,即适度,这如同完成精雕细刻的作品一样。语文作为一种承载语言艺术的教育学科,教师语言的优秀示范作用和熏陶作用尤显重要。适度,
既可指一节课,也可指一节课的某一段、某一句话的恰到好处;既可指整体也可指局部,从整体来说,要求教学的语言和课文的总格调相匹配
,如诗歌语言要求凝炼、流畅,表情直接;记叙文语言情深意切,娓娓倒来;议论文语言深刻警人;说明文语言周密科学;散文语言婉约抒情
等。如:内涵丰富而深刻的诗文,单凭教者的讲析学生是很难悟出其中的真谛的,必须辅之以朗读。象高尔基的《海燕》从三个层次来表达主
角的战斗姿态和精神面貌,教者在朗读时就要做到时而高昂激越,时而浑厚深沉,时而粗犷豪放。语调稍快,语音稍高,具有鼓动性。而在朗
读《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就要采用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感情线索逐步深入,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高潮。对于一些优
美的散文,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者在朗读时可以运用时而低沉、时而轻柔、时而空灵的深情语言,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感受作者笔下
亭亭的荷叶、袅娜的荷花、飘渺的荷香、凝碧的荷波、朦胧的月色,体会作者淡淡的忧伤与惆怅。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深刻地理解课文。
教者对作品领会深,讲解时可妙口生花,摇曳多姿。就局部而言,要求教者细致入微,大到统筹安排,小到字斟句酌。要教者真正达到:“谈
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地步,确不是容易的事,这也是要语言工作者下苦功的事。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体现语文的学科要求,也要体
现教育的一般规律,特别应该渗透现代教育理念。
(四)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要适情 
教师是艺术情感的输出者,学生是接受者,教者要借助于教材和适度的语言教学与学生沟通,此时联系双边生活的纽带——语言,就带有
教师显而见的感情色彩,陆机在《文赋》中说的:“思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谈的就是适情的问题。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要
适情,取决于教者对作品研究的程度,研究深入,方能引导学生去体悟冥想文本的形象世界,从生动可感的地方去触摸文章的精华。语言是用
来表达内心感情的,教学语言正是这样。特别是语文教学语言渗透着各种感情,它不仅需要表意,更主要的是传情。能解此中滋味,教者言语
中必含情,更便于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举实例来说:讲解《一月的哀思》必深情道来,用心怀念,方能和学生达成共鸣,令闻者潸然泪下。讲解“染指”一词时,先讲春秋时郑
灵公与子公的故事,比直接解释为“分取非分的利益”更有效。诸如此类,体现教者的情和思,流淌于学生耳际的方是“言泉”。古人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是师生感情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感情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而学生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情,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尤其是对没有升学压力的职教学生更为明显。可见具有激情的语言不仅激发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更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如果教师对所学所教知识不去进行具体的审美体验,程式化地理解文意,就多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化说教,课堂不仅无味无趣,还容易把知
识讲错。如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某青年教师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说里面写道立在桥头叹天凉的人是反映“下层人
民的疾苦”。背离了郁达夫文中情景悲凉的意境,不知道这里的人与文中其余的槐树、秋雨一样是浮泛山故都秋天况味的一种。结果把一篇韵
味悠长的散文变成了一次政治说教。如此误人子弟的教者怎么能让学生信服,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言艺术的事情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上。自尊心极强、敏感而脆弱的学生总是重视老师对他们的看法。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善于察言观色,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甚至表扬或批评学生,都要特别讲究语言艺术,以正面鼓
励为主,师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语言自然要以注重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然而驻足于未经艺术加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常态,平淡乏味而缺乏吸引力的语
言,无法满足学生深刻而强烈的审美需要,其教育目的与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从艺术角度出发,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具有极强的审美
特质,又是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是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与创造美的有机结合。注重教学语言风格的凝练优美、新鲜有趣、语意的准确
生动、流畅通达、节奏的动静起伏、抑扬顿挫,语境的幽美深邃以及结语的耐人寻味,充分认识到教学言语的审美教育作用,力求使自己的教
学语言体现出艺术性,从而提高语文的美育功能。

H.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待教材

一、正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板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正确的航向。根据课程标准中学年段的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难点、关键)。并抓住文本的重点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的难点,力求为教学找出更简单有实效的突破口,来解决消除教学中的障碍。

二、 深入解读教材

我认为,深入解读教材须达到五个层次:

第一层:关注“教材包含了什么”,着眼点在教材的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比如知识点、标题,或者书中设计的图片,问题与活动等。

第二层:主要思考“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难点何在?所谓的重点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包括一册书、一个单元、一节课以及某部分内容的重点;从内涵上来说,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内容对顺利学习其他部分起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

第三层: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应该如何组织与整合”,着眼点在教材的组织顺序与结构上。首先,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组织顺序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符合。其次,关注整合程度,内容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不同时间的内容衔接性。

第四层:关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什么要求?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什么要求等问题,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领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层:思考“教材蕴含着什么” 、“折射出哪些数学学科教育理念?”、“渗透了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体现?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

叶圣陶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看来,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把教材作为训练语言文字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材料。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作学习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师生的精力被耗费在识记、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语”上。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而且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时还可以为达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正确认识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范例和学生练习的例子,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语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I. 如何掌握语文教学方法学习心得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
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
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然后丛中领悟找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啊。
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应该视情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
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内容,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学习语文这种方法您可以学会放射性的思考,扩大思维等。这样更容易找到一些更好的学习方法。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语境心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