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们为什么要学大学语文
讲为什么要学大学语文,其实也是讲为什么要学语文。要知道为什么要学语文,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这门课程。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课程?首先依照哲学中的原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从中外比较中看什么是语文。
1、西方学校没有语文课程。
在西方课程发展史上,古代希腊的课程具有世界的意义。如雅典的教育是注重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文法,修辞,雄辩术,加上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构成了希腊的“七艺”课程体系。文法,修辞,雄辩术为“三艺”,辩证法是最高学科,是哲学“理念”;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是“四艺”,为理念服务。学习算术掌握“调兵列阵”,学习几何掌握建造兵营,学习天文帮助战时观测气候,学习音乐培养乐观、勇敢、高尚的精神。到了古罗马时期,教育受到古希腊影响,开设了雄辩术、文学、修辞学、历史、哲学等,培养善于演说的政治家。
文艺复兴教育规定了网络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即语言(拉丁语、国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七艺”以及物理、地理、历史、伦理学、神学等,目的是使教育对象成为一个“人”。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在自然中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与卢梭不同,斯宾塞按照逻辑系统组织教材,重点放在系统的书本知识上。首先提出“科学课程”,“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学科范围。第二,重视个人,学习文学、艺术、生理和心理等知识,陶冶性情,发展个性。斯宾塞的课程设计顺应了社会发展,在很短时间里就在西方迅速流传开来。
总之,一个是科学知识,一个是社会能力,这两方面构成现代学校课程内容。语文课也是这样,如果将“语文”二字翻译成英文,结果将是丰富的,如language,speech, dialect(语言,言语,方言);culture, language,writing,script,character,formal ritual(文化,口语,行文,文本,角色,仪式);words,word,dialect,saying,talk,speech(话语,字词,俚语,谚语,流行语,正式语)等。显然,中国“语文”二字包含了西方相关课程三个内容:一是一般性的语言,二是文化修饰性语言,三是习惯性语言。所以“语文”的构成分析里边,就包含了客观的语言研究和社会的现代历史改造之双重意思在里边。这也就贯穿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现代知识理念,即了解对象的知识越多,征服对象的能力越大。所以,今天中国的“语文”课,美国它是阅读课,法国它是文学课,德国是公民课,日本是训练课,俄罗斯是演讲课。
这些都不是中国的语文。
2、中国才有语文,语文课由三类语文知识构成。
语文知识构成有三足鼎立,即是所谓的“三大学科”构成: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和文章学知识。具体的是三大类:语言知识、(语言)表述知识、文化知识。其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认识类知识,(语言)表述知识是经验类知识。而这些在西方学校中,分属三门课程。
在中国教育传统中,语文课程由三类语文知识综合而成,所以中国语文是一个大杂烩。
这里,我们可以依从俗语“了解了一个事物的历史就了解了一个事物的属性”入手,切入中国语文的来历,来定义我们的“语文”。
语文来自叶圣陶的命名,但这是1949年后的事情。更早,语文源自国文,以“国文(国语)”命名的语文教材,起自上世纪20年代间,因与洋文(外文)对举而命名国文。国文源自国学,“中国固有之学”,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国学”一词见于周代,其近代意义转借自日本,1902年始就出现。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又说“国学是一国立人立国之学问”。这表明,国学、国语和语文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产物,其核心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
准确地说,语文学科起始于1903年开始的分科教学。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必修科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由此,中国传统教育的“四科”,只剩下“文学”。所以,古代的“文学”即归于现代意义的语文学科,只是语文中一个没有被分割出去的门类。凡是被分割出去的门类,如历史、地理等,我们在教学上一般只取它们的形式,即“语言表述”;而“语文”在教学上,恰当取了没有被分割出去的文学;既取了它的形式,也取了它的内容。由于“中国文学”是文史哲不分家,涵括一切古代文献,如《史记》、《梦溪笔谈》、《水经注》......都属于“中国文学”的范围。因此,中国的“语文”仍是一个大杂烩。
还如,癸卯学制下的分科将政治(道德、修身)与语文分离。然而,孟子却说“学问之道,求其放心”,二千多年来,中国的学问做的就是“放心”二字。在这个知行合一传统惯性下,今天的老师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二者搅和在一起。犹如刘梦溪在《国学与国民教育》中所讲的,往往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语文在中国血融于水一般,附带着着“修身”的任务。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语文课的“人文精神教育”或者“人格教育”。
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因为中国没有超越性的宗教。中国传统的文史哲,发挥着安顿人生的宗教功能,今天的语文课只能也必须“附带”这个责任。当然,现代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人文)文化传承并非语文学科的专责,同时它也是其他学科的责任。但语文学科习惯性文以载道,以致成为了其属性。
结论是,1902年后癸卯学制建立,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新式国文(语文)及其教科书的应用,伴随近代学堂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发挥着人与人之间一门“组织”人的学科知识作用,构建着社会共同的近现代社会理念和伦理,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
所以近代中国转型中立人立国的历史,也逻辑上构成了与语文知识属性并列的语文人文属性。
3、学习大学语文,发挥语文为社会、为人生的双重功能。
语文拥有为社会的功能,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效益主导的社会。在经济主导的社会里,“个人”编入社会组织,个人在各种组织内部的设计、改造和安排下进入“国家”这个协作系统。依此,达到有效参与社会大分工的目的。区别于传统小农经济社会,今天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大协作体。国家的同一首先是语言的同一,文化的同一。这就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一门“组织”人的学问,一门建立共同体理念、伦理和制度的学问。德国汉堡大学中文系教授凡埃斯博士说:“像英文系,或是意大利语系,这些学科的内容都非常窄,主要是以文学为主,这些国家的历史是在别的系里学的。而学习汉学可以同时学到中国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经济等等,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分开来。”(中国青年报2005.1.12《冰点周刊》)在中国,这就是语文的社会文化综合、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对于个人而言,语文为人生的一面同样重要。语文的好处,是冰冷的世界经过语文描述而变得温馨。比如语文笔下的死亡,是这样在说: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如果说死亡是一个虚无的黑洞,语文的上述描述而使得死亡变得有实体和意义起来。这是一段讨论死亡的语文,由于语文叙述的功能,是让陌生世界可以解释而揭示,变成可控的温馨家园!这告诉我们关于语文的一个道理:语文不是科学,无论真假;语文属于文化,提供善恶,眷顾生命!科学的世界是冰冷的,语文在冰冷的世界之上善意地搭建温馨的世界。学好语文,就能够把单调的生活开出一朵花来。这是语文的真谛:人生活在语文的世界,便隔离着世界的冰冷。
另外,语文不是改变对象,而是拥有对象。这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给予人的区别。物质文化把人对完美的追求放在把自己变成什么上,而不是拥有什么上;而精神文化把人对完美的追求放在思想和精神的内在状况上,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上。语文涵咏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人文境界,语文构建强大的精神,使你把追求的对象有别于兽性,放在人性本身的发展和优势上。中国语文的思辨特质,使你不是去盲目扩大那些使得人性成为特殊的尊严、财富和幸福的思想和感情上。
语文是文化不是科学,与绝对真理无关。语文的阅读和写作,面对的不是科学世界,而是生活世界。语文的生命力得益于跳出二元对立。当传统哲学掉进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的陷阱而无法出头之时,当形而上学受制于物我两分的二元论泥潭而不能自拔之时,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世界不失为人生的一个自我救赎之道。所以,语文关注的并不是有关绝对真理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有关人类生活如何才能改善的问题。
对于社会而言,语文是“组织”工具;对于个人而言,语文是存在之途。人的生命力得益于其先于本质规定;得益于不是表达绝对,而是表达当下个人。所以,语文是进行时,是生长中,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语文不是礼教语文,不是机械语文。语文的力量在于,可以扶正一直以来被歪曲了的“自我”;可以还原世界原初知识,安顿人生生命尊严;因为语文是活的,当下的。僵死的是僵死的世界观,只顾及真假;活跃的是活跃的人生观,探索善恶。
大学语文与专业语文的不同。大学语文是通识语文,不是专业语文。大学语文有用,有价值伦理之用。大学语文提供价值伦理,规范了应用语文的日常伦理。比如,大学语文可以统领商业语文、科技语文,相反则不行。商业语文的规范是“信”,科技语文的规范是“真”,文学语文的规范是“美”,日常语文的规范是“善”......而大学语文的规范是“道”。
总之,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区别,就在于工具性关乎世界观,人文性关乎人生观。说大学语文是关乎人生观的一门学问,是因其回答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也是因其回答什么是高贵生活的内容(善)和实现它的途径。反之,说大学语文是关乎世界观的学问,是因其回答宇宙的统一性和目的性,且是有规律的。前者,是宗教与伦理问题,后者是“科学的”问题。
知道了语文的人文性,我们就知道如何学习语文了。
B. 大学语文应该怎么学
语文其实是不难的,只是理论性较强,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不要害怕语文,更不要太紧张.只要把分数看开点就可以了,否则太过于紧张的心情,是无法进行复习的.一紧张,就害怕,语文并不难的,所以不要紧张。提高成绩。学习方面的问题。有学习环节,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你只要从现在把学习转变了,学牢了,当然就简单了,成绩就会提高。
每天多读课文,而且多借鉴别人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并且多练习写作功底,多读优秀的文章。每个人的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也不同,所以要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要把学习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就可以取得进步。学习的方法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基础开始——熟悉技能——应用。一定是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了解学科的特点,熟记公式,多思考,多挖掘多做题,学习永远都没有捷径,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
提供下面的方法:要做好四轮学习:
1.全面复习的基础知识(看课本)。
2.用考试来检验自己第一轮的复习情况。详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好查缺补漏的复习
3.分版块复习。做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自己的应用能力
C. 大学语文怎么学才能一次通过
比如带小抄考前老师会大概给点范围的,只要你平时表现不是很差。
最重要提醒你一点,千万别想作弊,你一定一定要记下,别漏了,然后就是死背,大学语文考的和高中语文是不同的,卷面分数不是过低,他应该不会太为难你。
反正放轻松点,在老师把成绩交上去前,赶快公关一下,被抓的话就死定了,这可不是吓唬你。
要是考下来觉得不理想
D. 大学语文怎么学
大学语文怎么学?
叶圣陶一篇童话《书的夜话》中一本破书的叹息如迷糊灌顶一样让我猛然一惊,那本历尽千载的书更换了无数个主人,它的历任主人耗尽心力去学习钻研它,然后再把它传给他们的学生,这样一代代传下去,他们从青春年少到垂垂老矣,重复着“吃进去又吐出来”的动作,却没有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吃进去又吐出来,这不正是说的上无数年的学然后又去教书的老师们吗?如果做老师没有自己的创造那不像盖房子时传递砖头的小工吗?
上周去学校试讲,要给我排大学语文的课,我准备了一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从山水游记里能看到柳宗元虽受到世俗的排挤和践踏,在现实生活中失败落魄,但他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是人中君子,他以傲岸的人格俯视尘俗,并把高出于丘山的西山引为知己,他在歌颂西山的高峻超拔正是表达自己卓然独立的优越感。这样的自信、自恋,我在屈原的《离骚》中也有强烈的感受,屈原为世所不容,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自己,也不愿屈身迎合,他的自我评价中,是一位身披香草内心高贵丰美的高士。
我觉得语文对于一个人的终极意义就是从文学篇章里获取思想营养、人格力量,来塑造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我们每个试讲者都只有半小时,我没有用来串讲课文,而是从柳宗元不同类的作品中探究他的思想,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精神启迪。但教授们对我的点评和建议是:讲课一定要平实严谨,逐字逐句的讲解最能见功夫,你如果不讲学生就不懂。讲课时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答,学期末要考试的。
我谦逊的接受教授们的指点,感激他们给我指出了讲课的方向,深刻检讨未能脚踏实地严谨的做学问。
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敢在教授、领导们面前置辩,就写到这里吧:
课本上有详尽的注释,网上一搜就有文言文、现代文的对照翻译,课文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大学老师还要逐字逐句的讲解课文与中学有何异?中学生逐字句的听讲解是迫于考试,大学生无需再参加高考,谁还愿意去背那些过时、生僻、枯燥、小儿科的注释翻译呢?对于非中文专业、对古文又没有特别兴趣、而且没有考试压力的学生们而言,他们会有耐心、兴趣去听讲解课文吗?
我们真应该思考一个基本的却被忽略的问题:我们学大学语文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其实这是一个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大学之前,学生们已经有了十几年学语文的积累,大学之前的学习是为了把文章看懂、理解,而大学之后,语文学习中“看懂、理解”的部分该让学生自主解决,而老师该做的就是启发思想、分享心得,而不仅仅是把课本的内容“吃进去又吐出来”。
E. 为什么要学大学语文
语文是学习任何科目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有助于我们学好别的科目。
一个人的语文好,那说明这个人对文字有很敏锐的感知力,语感很好,那么这在学习任何科目的时候都是有优势的。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能够增加我们的人文素养,提高我们的思想认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到了大学以后,正是我们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就更需要语文这种文学来辅助我们。一个人无论是学习数学,学习理工都离不开语文这个基础学科。语文,让我们能够学习别的科目,对别的学科有更深刻的认知。
上课之前提前预习好每篇课文,大学语文课基本上都是一周一节,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预习好课文。
上课时积极主动跟着老师,在老师上课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听讲,做好应该做的笔记。老师讲到哪里自己就跟到哪里,而不是老师在上面讲着,自己在下面玩着手机刷着微博。
下课后思考课后问题并及时复习。 老师讲完以后学习并没有结束,我们还应该认真思考课后习题当中的那些问题,只有这样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再过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也应该进行及时的复习,防止遗忘,从而真正地掌握这些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F. 大学语文学什么啊
大学语文学习内容如下:
学习内容包括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口才训练三个部分。这三部分既独立成编,又相互交融,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
除文学作品阅读欣赏内容外,还安排了实用技能训练内容,如应用写作、口才训练等。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同时还不忽视应用写作和口才表达技能的培养。
教材编写
1980年10月,徐中玉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与南京大学在上海召开“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参加,经过讨论,与会代表制定了教学大纲,拟定了教材篇目,成立了教材编审会,筹建大学语文研究会,并在上海、合肥、济南、杭州开了四次编选会。
1981年2月由徐中玉和匡亚明在上海审定完教材,交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自此,全国部分高校逐渐恢复大学语文的教学。
G. 为什么新时代的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
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也不奇怪,因为语文本来就是国文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H. 大学语文怎么学
背要点。我在网络文库中上传了我任教《大学语文》时所归纳的要点,你如果背下来了就OK了。
http://wenku..com/view/1075c9806529647d272852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