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使语文课堂情趣盎然

如何使语文课堂情趣盎然

发布时间:2022-07-22 03:17:05

1. 怎样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

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1、引入故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教学开头也是如此。每节课能否有个好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导入的精彩,不仅能先声夺人,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而且会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出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试想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甚至教师的讲课成为学生的催眠曲。因此,我们必须讲究开头的艺术。上课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或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在教《七颗钻石》一文时,我首先用故事引入: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遭遇百年罕见的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河流、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此时,人们最需要什么呢?水,是啊,有了水,地球上的人们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只有死亡。假如这时候你意外得到一罐水。你会怎么做呢?听到这里,学生兴趣倍增,问题也喷涌而出,是先满足自己和家人,还是先帮助别人呢?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其主动性也得到了发挥,激起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为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也是导入环节的一种绝妙的方法,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手段引入情景,主要通过课件,出示桂林山、漓江水等画面,将桂林山水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再通过其配乐、配图反复朗读,将桂林山水的美景在读中体会得淋漓尽致。为了燃起学生兴趣的火焰,我让学生来当小导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点,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画面,学生仿佛置身在这静、清、绿的漓江水以及奇、秀、险的桂林山之中,领略着那秀丽的风光,学生高涨的情绪使知识点得到很好的吸收,这样的教学真可谓教中有趣,学中有乐。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挖掘教材的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任何教材都是根据一定年龄的学生心理特点编写的。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引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直接兴趣。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我采用指导表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小猴子看见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时的高兴心情,以及有了桃子扔了玉米,有了西瓜扔了桃子,有了小兔子扔了西瓜的可惜可气的语气来,并让学生通过配上动作,做出神态,再反复读,体会小猴子贪心、做事不专一的样子,从而激起学生的共鸣,个个都成了“小猴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同时生动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师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语言含蓄、幽默、富有启发性的教师常常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并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因为这样的老师,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那么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如何做到课堂语言富有启发性,体现含蓄、幽默有风趣?首先教师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楚,授课时注意语言的表达,遣词造句要恰到好处。其次,教师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精炼优美,富有文学性、感染力,授课时常常能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氛围,用充满激情,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生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第三,教师教学语言要有明显的节奏感。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轻重强弱、语速的快慢疾缓、语调的抑扬顿挫都要与文本的内在结构相一致,做到起伏有致,有机融合。这有利于激起学生倾听的兴趣。总之,优美生动、抑扬顿挫、节奏鲜明的教学语言一定能让学生觉得情趣盎然,自然会增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此外在讲授中适当运用生动形象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得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方式的变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预设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力求使课堂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小学生大多争强好胜,竞赛活动对他们很有吸引力,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积极进取,在竞赛中品尝成功的快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如:在教学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我就采用读书比赛活动。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在引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然后分角色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练习表演读,并告诉学生练读后要进行比赛,看看哪一组哪一个角色表演得最好,更能让人感受到两小儿辩斗的意味。一听说要比赛,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各自找到合作伙伴后,就开始入情入境地朗读,都力求把自己的角色表演得最出色,整个课堂不仅气氛很好,而且效率很高。又如,每次到了期末复习时,有的老师经常“炒冷饭”,学生不仅听得累,又觉得没意思,不妨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自己复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重点要掌握的内容,老师用必答题或抢答题的方式来考查,看看哪组的红旗最多,或评出获胜组,并分发小小的礼物,学生一听说要抢答比赛积极性非常高,举手的人很多,而且答案准确性也高,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 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2. 如何让课堂语言美起来

语言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桥梁。如何做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探析实现课堂语言美的措施和做法,旨在寓语言美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提高课堂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
高尔基曾经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确实,对于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来讲,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水平,就要努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明晰和动听。从而用美的语言来感染人、吸引人;用美的语言来搭建师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平台。
一、提升教学艺术,驾驭提问语言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传授语文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的语言美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语意明确,力求准确
教师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从语言设计及运用上做到巧妙安排、有效到位、语意明确。让学生与教师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上步调一致,同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使问题明确清晰,不可随心所欲、模棱两可。否则,学生把握不住问题应该如何回答。
有这样一个事例,说是在一次课堂上,有个教师拿着一个地球仪去上课,恰好学校有领导来听课。教师便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看,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结果学生们左看看右瞧瞧,说是多了个校长。其实,学生回答本身也没有错,错在那位教师的提问语意不明确,太含糊了。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多了个地球仪”,可就因为提问语言表意不明确,从而导致了该学生没有正确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假如把提问改成:“同学们,你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那学生一定能回答准确。这正说明课堂提问中语言表述正确之重要性。
2.快慢适度,表达清晰
课堂提问是教师驾驭教学的重要方式。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语速平缓,吐字清晰,力求正面诱导,气氛和谐。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既让学生理解提问要求,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实际上,努力做到提问语速快慢适度,势必要求教师要问得适时,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提问语速过快,话音刚落就急着对学生抽问。由于缺少必要的思考时间,往往导致被抽问的学生没反应过来而不知如何表达。即使回答了也往往语言表达不清。相反,如果提问语速过慢,则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停滞而不善语言表达,养成依赖教师讲解的习惯和不动脑子的惰性心理。这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同样很不利。
3.语调适中,以生为本
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大多是靠语言表达沟通交流的。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学生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驾驭好提问语调的频率、强弱,把握好语音语调的节拍,做到语言表达流畅且富有亲和力,让课堂情趣盎然,达到以情感人之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有这样一位语文教师,当她看到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往往用提问声音的高低变化来唤起学生的注意。有一次,一学生趴在桌上无精打采的,该教师从高昂的讲课声中缓缓下调声音,那学生突然感觉到教室里怎么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于是马上警醒了过来。往常,面对所提的问题有难度时,她又总是善于运用语调的轻重并结合手势和面部表情等教学体态语言,给学生作适当的暗示或分解问题难度,让学生不慌不忙地回答。这一做法充分证明教师善于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非同小可。
二、注意导向功能,把握评价语言
课堂评价语言应充满灵性、爱心和智慧,甚至应幽默与风趣。实践表明,教师重视课堂评价语言,把握好课堂评价性语言美,可以影响到教学互动,影响到课堂教学良好气氛的营造以及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审美情趣。对此,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富有美感、激励有效,得从丰富评价语言,增强教学激励性,努力提高教学评价艺术及语言表达效果上下苦功夫。
1.因人而异,体现多样性
经验表明:性格外向的男同学回答问题一般声音洪亮、铿锵有力,更多的女同学则悦耳动听、音韵和谐。当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笔者抽一学生朗读最后两段,当他朗读“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以及“这能全怪我吗?”这一情境时,有学生评价被抽读学生的朗读,讲出了他读得好,而且具体说出了他读得有情感,有一种给人进入角色的感觉,分析的也有理有椐。于是,笔者趁此机会表扬他,说:“你讲得太好了,读这样的课文就是要进入角色,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该学生听了笔者的评价性语言,脸上露出了花朵般灿烂的笑容。实际上,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存在不同的认识。教师要放开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和见解,在语言评价上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富有情感,注意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讲到:“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体验,语文课堂评价语言要能具体说出哪里好,好在哪?或者哪里错,错在哪?并作适当分析。这就如同我们赞美一个人,你要说他好,一定要有具体感,给人感觉你是真情实意,而不是给人华而不实、虚情假意之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细致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回答中正确的、精彩的要鼓励以表示肯定;对回答欠妥当的、错误的要及时纠正;对于一问三不知的,则要给予引导或作分析,从而实现课堂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
3.导之以情,满怀人文性
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望地给予赏识与鼓励,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人文关怀。我们农村初中,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爱护。在一次以奥运会为题材的作文课上,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届奥运会在哪里开的?结果一小个子学生马上回答说:“在电视里”。班上的同学都笑了,当然这答案明显是错误的。但是笔者并没有马上否定,而是开导他、启发他,说道:“你是在电视里看到的吗?”那学生点点头,笔者又进一步启发他说:“你是在电视里看到奥运会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吧!”他回答“是在伦敦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从错误的回答中纠正过来,靠的就是教师导之以情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三、重视文本诵读,训练语言表达
朗诵能让学生直接表达喜怒哀乐,通过训练学生边读边想,读中生情,读中入境,读中悟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朗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特别是文学作品,更需要在朗读背诵中体会其美感,这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要求是一致的。诵读要日积月累,要通过细听名家有关诗歌散文等作品的录音朗诵借鉴模仿、跟读赏析。这样,对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特别是课本后面附注的)和课文中的文学作品。这是编者通过精心选择的有代表性的、适合培养训练学生语言的教学内容。多引导朗读成诵,可以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美,体验语言的丰富多彩。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背诵朗读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可以分如下几个环节:首先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其次了解课文内容,对作品有个整体感知,再次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学着体验和品味,最后是声情并茂,读出意境、读出风格、读出美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认真听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放开手让学生多读多讲,去感受、领略和体验课文的优美语言境界。
对于文情并茂的课文,可以运用朗读、分角色读、轻声细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接受语言的感染和熏陶。针对这一要求,教师要重视探究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注意把握用词语句的生动形象性,抓住作品中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分析,落实好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品析。同时,根据文章作品情感的变化起伏,运用把握好轻重、高低、快慢的语音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情感基调,读出文章的内涵韵味,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表达,训练感受领悟祖国语言的能力。
四、指导语言品析,感悟语言美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品味语言主要靠的是学生自身语言实践训练,但总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需要教师指导其对词语运用的分析,对句子含义的品味。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并积累一些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句子的特定语言环境和运用表达效果,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引导学生品析感悟课文语言的作用非同小可。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因文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直白或含蓄。品析课文语言特色既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作品,又要有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品词析句,分析修辞等。实际上,感悟语言美,这是语文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培养语文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很重要”。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要富有感情,以情感人,让学生听了觉得声声入耳,句句动心,即便偶尔的停顿,也能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也有情”。
例如,我们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七年级下册)这首诗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以及“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些句子,注意从语感的角度,把握语调的轻重快慢及诗歌的情感韵味,教会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品味、感悟诗歌语言的生动形象、凝炼概括,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对语言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通过品析文章语言去感悟、去正确地面对生活,从而树立起积极乐观之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一言以蔽之,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不仅是教学的要求,更是时代的需要。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语言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不断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和表达能力,努力探索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美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3. 小学语文如何备课更高效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有许多青年教师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常常浏览大量资料,参阅多堂名师范例及教案,经过精心整合、预设,形成了一份几乎无瑕疵的多页详案,但实际执教起来并不如设想中那样顺利,往往出现量大超时,环节仓促,顾此失彼,束缚手脚等现象,形成低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

一、备课标

课程标准、教材和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前必须读的“三本书”。很多教师备课时,往往只读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忽视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作用,这样的备课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远,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钻研深、钻研透。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是源头、是方向,也是方法。读课程标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他把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抄下来,贴在教案本的首页,每次备课时都要翻看。由此可见,备好课标是备好课的基础之步。

二、备教材

备教材是备课中的重要的一环。如何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教师要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教师要先努力去做。

第五步: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

三、备学生

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案就是师案,是教师如何教课文的方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的,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要服从于教师的教,它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它从教案上第一个字的出现起就已把教师的教作为主动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作为被动的活动来对待。在这种教案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要做的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教案);教师最渴望的是学生与自己(教案)亲密配合,最害怕发生的则是学生的学偏离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学效果不理想,那教师埋怨的往往是学生没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学生没有与自己(教案)好好配合。这样的课堂,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

四、备教案

1.教学目标设计——三维目标不能少

2.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

(1)说好第一句话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2)提好一个问题

“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度,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3)用好一块黑板

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练”艺术,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对全文作鸟瞰式的综合,应力求结构上简明扼要,语言上精心锤炼,形式上新颖有趣,有审美价值,能寓教于乐,寓智于美,既有"三秋树"的简练,又有"二月花"的新颖。

3.教态语言设计——富有魅力感化人

一个气质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飞扬的教师必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小学生最善于模仿,我们的言谈举止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备课时,我们虽不可能把每句课堂语言都预设好,但比较重要的过渡语言和总结性语言还是可以预设的,这部分能预设的语言,一定要仔细推敲。要考虑到是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一程一程地推进课堂教学甚至形成课堂的高潮。

4.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教师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常常浏览大量资料,参阅多堂名师范例及教案,经过精心整合、预设,形成了一份几乎无瑕疵的多页详案,但实际执教起来并不如设想中那样顺利,往往出现量大超时,环节仓促,顾此失彼,束缚手脚等现象,形成低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
一、备课标
课程标准、教材和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前必须读的“三本书”。教师备课时,往往只读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忽视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作用,这样的备课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远,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钻研深、钻研透。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是源头、是方向,也是方法。读课程标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他把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抄下来,贴在教案本的首页,每次备课时都要翻看。由此可见,备好课标是备好课的基础之步。
二、备教材
备教材是备课中的重要的一环。如何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教师要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教师要先努力去做。
第五步: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
三、备学生
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案就是师案,是教师如何教课文的方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的,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要服从于教师的教,它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它从教案上第一个字的出现起就已把教师的教作为主动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作为被动的活动来对待。在这种教案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要做的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的教案;教师最渴望的是学生与自己的教案亲密配合,最害怕发生的则是学生的学偏离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学效果不理想,那教师埋怨的往往是学生没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学生没有与自己备的教案好好配合。这样的课堂,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
四、备教案
1.教学目标设计——三维目标不能少
2.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
(1)说好第一句话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2)提好一个问题
“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度,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3)用好一块黑板
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练”艺术,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对全文作鸟瞰式的综合,应力求结构上简明扼要,语言上精心锤炼,形式上新颖有趣,有审美价值,能寓教于乐,寓智于美,既有"三秋树"的简练,又有"二月花"的新颖。
3.教态语言设计——富有魅力感化人
一个气质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飞扬的教师必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小学生最善于模仿,我们的言谈举止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备课时,我们虽不可能把每句课堂语言都预设好,但比较重要的过渡语言和总结性语言还是可以预设的,这部分能预设的语言,一定要仔细推敲。要考虑到是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一程一程地推进课堂教学甚至形成课堂的高潮。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觉得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节课,使备课真正发挥实效。

5.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营造师生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教学中师生关系越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首要前提。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满腔的挚爱去弹拔学生心中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亲其师、悟其道、乐其学”。还要处处充满激励的话语,既给学生创造读、说、问的机会,又充分肯定学生读、说、问的点滴优点。哪怕想错了,说错了,也不指责批评,而要给予引导和鼓励。在如此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无拘无束地表现情感,轻松愉快地表达思想,学习兴趣就呼之欲出了。
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精巧设计,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精巧设计提问和教学环节,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想,激起学生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每节课的开端,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以猜谜、故事引入、课题质疑,电教手段的利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适时利用,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驱力;教学中灵活激趣,学习兴趣一时的激发,不能保证整节课都能情趣盎然地学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激趣,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并通过精巧的设疑,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持续学习热情和兴趣,更高效地接受知识;以情激情,激发志趣;学生的“志趣”是促使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充满情感的语态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向和意志,要以课文中的情去感染学生之情。只有以师之情,以文之情去感染学生之情,激生之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文中,产生共鸣,沉浸在课文所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才可能激起学生的情趣;以“动”激趣,即让学生动起来。小学生较好动,教师在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真正被激发。
主题探究,体现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观点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我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体现个性化阅读”这些理念。我并没有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限定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世界感受人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为什么说“借”箭而不是“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有的说,“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诸葛亮利用曹操的箭击败了周瑜的阴谋,又能把箭“还”给曹操,诸葛亮太有本事了……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我们真应该“蹲下来看学生”,珍视他们,欣赏他们,研究他们,变“意外”为新的知识增长点,新的情感碰撞点,新的能力开发点,新的创新培养点。让我们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用学生的心灵去读。在教学《将相和》时,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不满,采取了避让的措施,我让学生讨论蔺相如这样做对还是不对?有学生说:这样很对,可以使问题变小,使廉颇冷静的思考问题,这是顾大局,识大体的表现。也有学生说:这样做不对。对于孩子的回答,我很是意外。他的理由是:作为赵国的上卿,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如果廉颇一时不能醒悟,那不是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吗?我认为蔺相如应该主动找廉颇谈心,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一定会成功的。我带头给这位学生鼓掌,孩子的眼里闪耀着激动和幸福。我想这一幕一定会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弯下腰,学会倾听;抓住时机,适时点拔引导,为学生创高一个宽松和谐和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支配;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那时他们定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赋主体以强劲的自驱力,并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喜好的实际出发,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成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才会成为现实。

6. 如何使课堂生动活泼

新课程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扎实训练学生语言技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因此,我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孩子更轻松的学习英语,必须创设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掌握一门语言。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呢?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同时成功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进行良好的组织,课堂上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泉。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教师如何与学生平等相处呢?我认为,教师最起码要具备要态度随和,平易近人的基本素质。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明确两种关系。第一,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确立师生平等。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共同体”,他不需再拥有师道尊严,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是权威。第二,明确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促进全员发展。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了教师眼中所谓的学困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当教师能够明确这两个关系时,他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势必会换来学生充分的自信和更大的感情回报,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3.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励来提高学生自觉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思考障碍时,切莫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的精神脉搏与教师一起跳动。教师还要帮助克服在英语学习中的害羞和焦虑心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二、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及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享受英语课堂。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单词图卡、词卡,人物头饰等,在教学生认读单词之前,我必首先让学生看图片,引导他们观察,接着要求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读音,进而让他们模仿发音,这样一来,不仅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含义,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直接感知,在图文并茂的情景中学习,既加深认识又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规范的特点。合理充分利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的实物、挂图、投影机、录音或录像以至电脑辅助教学等视听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活课堂,具有重要作用。三、活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孩子们学中有乐,乐中有学。根据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满足学生,增加学生体验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小学英语教学要创造新颖多样、富于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和游戏,来唤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古板单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学生就在一堂堂这样的课中消磨掉了英语学习的兴趣。而有效的英语课堂活动设置应当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真实的语用,要有真实的评价。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接受和参与的活动。若能将知识溶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习英语,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虽短短几分钟,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 趣。根据教学要求,我尽量把传授知识和游戏融为一体,设计一些适合教材的游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从而,让他们感觉学中有乐,乐中有学。总之,新

7.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艺术化

“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编凑的一句应时的空洞口号,而是代表了一种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教学思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⑴这鲜明地体现了教育方针中的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重在能力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受益等原则,让学校教育也如经济战线一样,呈现一种改革开放态势;⑵它鼓励人们探索和运用教学规律:从整体上说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从学科上说要找到自己的教学坐标;从个人来说要发挥自己的教学长处。叶老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那么,反过来说,为了不教就一定要教,而且一定要教好。
一、如何才能改进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变“活”?
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师应该是“作茧而不自缚”,追求“刻意感觉的无意化”。
实现“活”的至上境界的原则有:
(一)追求创意性
思路的超前把握,这是“课前功夫”,是“结茧”的功夫,这需要教师对每节课精心准备和设计,每次备课对教材和教学流程都要重新进行构思,精心写出“脚本”。思路的超前把握,重在提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学生的思维走向,使之成为有机整体。要把课文的思路转化为教师的思路,再转化为学生的思路。教师要善于占“制高点”,捕“诱发点”,抓“发散点”,才更能体现教学中的创意性。
(二)体现着意性
教师教学要显得了无痕迹,表现含蓄自然,看似无意为之,实则着意刻画,匠心独运,并无“书云亦云”的痕迹和嫌疑,这是上课的功夫,也是“破茧”的功夫。实现这一目的最好方式是“暗示手段”和“空白艺术”。
创造理想的课堂境界,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应该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这种无意识组合起来。显然,暗示的核心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教师的着装、神态、声色、课堂布景、音乐选配、电教手段的穿插等,只有和教学内容相协调,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授效果。
达到教学艺术无意化的另一种手段是空白艺术的运用。教学结构虚实相间,巧置空白,使学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发展其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教师更要能用自己的灵眼看得课文中“似是而非”的模糊处、“以白当黑”的空白处、“以一当十”的凝炼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让学生去想象、联想,让其发挥创造的余地,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如南宋着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理解读者,更相信读者,所以特意布置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读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支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恰到好处地“留白”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表达上留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觉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甘蔗的“最甜段”让给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切莫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
在文章的高潮或讲析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来,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2.在知识上留白,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靃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例如,讲形声字的多种结构形式时,教师只对其中某一种作分析,其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总结,学生必然会在“完形”中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在知识自补、迁移、完形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窒息学生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3.在思考上留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意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都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4.在心理上留白,把学生探索的热情点燃。
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孔子已》一课,有位教师于无疑处生疑,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随后,这位教师接着笑了,说:“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绰号叫孔乙己。”学生这一愣,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重复自己的思路,要进入自由发挥、任意挥洒的“自由王国”,就要求教师要有充足的教学机智。一堂课围绕着一种的教学内容,做到教活学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上课教师要脱匠气,多些灵气;二是执教教师应具有很高的教学应变能力,能从容
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意外问题,或利用突出事件把教学引向纵深,使学生在感到心情愉悦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之美。
二、怎样才可优化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融“趣”?
“趣”是各种教学法上的总钥匙,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执牛耳”之举。考析“趣”的教学境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乐趣是前提
科学表明:一个对所学的事乐意为之,他的全部才能才可发挥80%以上;不乐意为之,只能发挥20%。如何做到“乐”呢?一是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二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驰骋于课堂这个“舞台”上,积极主动活泼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三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努力挖掘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潜能,让他们有“用武之地”,真正体味到学有所得的快乐;四是善于运用教师自身的感召力,发挥表率作用。
(二)情趣是关键
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年学子,他们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激励学生忘我投入。
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如果教师情趣盎然,“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必然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如果教师课堂上纯然客观,不动声色,始终是一种“太上忘情”般的背书、念课的“零度风格”,必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搭准学生的脉搏,知晓学生的甘苦,以“谦谦君子”的身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师生毫无心理距离,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跑,使学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时产生认同效应;而且教师总比学生成熟,具有理性,在整个课堂教学境界中释放出来最大的情感能量。
(三)美趣是升华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如一首清新的诗、一曲优美的乐章。毁弃美的教学是导致学生不爱语文的原因之一。挽救颓势,让课堂成为缤纷多彩美的立体空间是很重要的。学生期望教学流程处于“活”的状态,课堂中应时时有新鲜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现。在课堂上,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满美感,学生听课能生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审美愉悦。教师要创造条件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感受教材美,自我开掘美的矿藏,充分有效地解放、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的美的王国里驰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发现美,追求美。
(四)知趣是保证
教育境界艺术的首要特征是以认知价值为最大追求目标的。教师在创造认知的课堂教学境界时,要筛选有价值的知识,确定有效知识量,使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有“陌生感”,不是老面孔,产生积极的“马太效应”。
满足知趣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面的知识上,那些肤浅显而易见东西是不能给学生刺激的。值得注意的是,获得知趣,不能仅凭全盘授与,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读写听说的实践中“生产”出自己的观点、思想。学生的知趣一旦得以满足,就会产生一种笼罩教师的七彩光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知识的渊博和教艺的高超增强了,师生的积极性得到和谐共振。
(五)语趣是旋律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文像火种点燃学生心理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语文教师的语言激活课堂氛围往往更直接,效果会立竿见影。当教学平实说明的时候,当进行抽象分析的时候,当学生情绪不佳的时候,当教学起承转合的时候,尤其需要教师用语言去调控,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呼应程度保持最佳。

8. 怎样导入小学语文阅读课

【摘要】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激发兴趣、沟通感情、导明方向三大功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导入类型有情境型、质疑型、激趣型、知识型、释题型、直观型、直入型等。实际应用时,导入要注意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简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导入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也称开讲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讲课亦如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更是如此。《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课的导入正负有酝酿情绪,带生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何为导入?有的老师说导入,或称导入语、导语,是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种教学行为。有的老师认为:导入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运用某些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致,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的教学行为。还有的老师认为:课堂导入即教师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它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我想不论是将导入喻为“磁铁”“定调”,还是将导入称为“台阶”“钥匙”,都是想告诉我们导入很重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阅读课的导入是整篇课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值得大家下大力气去研究。

一、 导入的功能

1. 激发兴趣。《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在开始上课时,还沉浸在课间活动的余兴之中,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开始讲授新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必是不理想的。导入却能唤起学生对新的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钱威提出“导入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2. 沟通感情。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交往的双边活动,导入环节虽然是教学过程中短暂的一段,但由于是师生课堂交往的最初阶段,因而师生双方间的信息感应和情感交流都是强有力的。对于教师来说,他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声调、表情、情感等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都会影响着学生。“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上课伊始,教师就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或通过自己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进入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就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利于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获取新的知识,利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实现。

3. 导明方向。导语对整个教学过程与环节有一种或明或暗的定调和指示方向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要求,使教学过程都顺着这个轨道进展下去。如释题型导入,有时它在教学内容上就做了总纲式的说明,可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让学生心中有数,起到了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 常见的导入类型

(一) 情境型 指教师根据文本的意境,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阅读课的导入中时常是通过营造出一种气氛,或再现一个场面,从而把课文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把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具体而言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看图导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借助媒体导入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3、 意境导入 也称激情导入,在教学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名师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如孙双金老师在教《春望》一诗时的导入:“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孙老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

(二) 质疑型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

1、提问导入 它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进入课堂。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设立一个疑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迅速进入新课。如邱老师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一走进教室就用兴奋的目光扫视学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说:“喜欢”邱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我也喜欢大海,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望着这美丽的大海,我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这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说也想知道时,邱老师相机诱导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海底世界》,它将向我们介绍海底深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那么海底究竟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心读课文吧!”在本案例中,邱老师一进课堂便向学生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着学生由疑而思。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悬念导入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好奇心更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吊起学生的胃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例中邱老师设置的“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海底究竟什么样呢?”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设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吸引到悬念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激趣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课文中,才能转化成巨大的动力。在教学中,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谜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讲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时期到少年、青年、老年,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人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太阳》一课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愿望。《将相和》一文用“和氏璧”的故事导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所以,语文老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先行讲述,讲述时,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做到声情并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还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

2、 谜语(游戏)导入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如袁晓君老师上《青蛙》一课,先让学生猜青蛙的谜语,当学生猜对时,老师在黑板上画青蛙简笔画并板书课题“26 青蛙”。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 知识型

1、 启动原有认知导入(复习导入) 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例如学习《新型玻璃》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以及各有什么用处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新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而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 以旧启新、以故引新、温故知新,有时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地去学习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2、简介背景、作者导入 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现在较远,寓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而了解写作背景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这类课文,可先直接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或背景,然后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中国历来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并且课文中的许多作者无论是文章还是人品都堪称学生学习的典范,导语以此为切入点,必使学生对作者肃然起敬,从而愿意走进作者,渴望读他的文章。如《春望》的导入,孙老师通过诗人、背景的简介,即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学诗的热情,又为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做了铺垫。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背景材料层层铺垫,相关材料互相渗透,有时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到文章的精髓,语文课堂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 释题型 释题,就是引导学生从分析理解课文题目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联想,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如《只有一个地球》《草船借箭》等课文的课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具有广博的含义。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从探讨题意入手,通过抓住课文题目的关键词语,进行“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从课题导入课文,一般能让学生迅速地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六) 直观型 即运用实物实景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讲授直观的、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如《蓝树叶》《荔枝》等课文以实物导入,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实物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

(七) 直入型 也称开门见山导入,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如教师进入课堂后就板书课题,告诉学生今天上哪篇课文,请打开教材多少页。这类直白式的导语多用在所上新课与前面的课文联系不紧或受时间限制不宜过多讲解时采用。这种导入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但启发性、趣味性不强。

三、 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启发性。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它起着诱导、衔接的作用。导入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掘创造潜能,让导入成为“导火线”,进而激其情、启其疑、奋其志、引其思。

2、 针对性。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好的导入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导入的内容要紧密联系新知识,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通过导入准确地引出新知识。否则,导入无论多么新颖也是无意义的,反而会把学生的注意引向枝节问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3、 趣味性。教育先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指的是兴趣。所以,导入方法既要新颖巧妙、灵活多样,又要方法常新、情趣盎然。富有趣味性的导入引人深思,余味无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开发。

4、 简洁性。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而言,“导入”只是其中较短的一环,时间不宜过长,形式不宜过于复杂。导入要在“精”字上下工夫,言简意赅地引学生入胜,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导入力求以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集中起学生的注意,使其迅速进入学习。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艺术享受。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不应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只有依据教材特点,根据自身的习惯、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适应学生的导入方法,才能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做到游刃有余。好的导入犹如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如同序幕预示着剧情的发展、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有时综合运用多种导入方法,才能优美、从容、简洁、有味地导入课文。

阅读全文

与如何使语文课堂情趣盎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55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22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15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86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9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21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15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56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19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8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2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4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63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06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1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43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23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30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