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如何渗透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如何渗透美育教育

发布时间:2022-07-23 04:15:05

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引导朗读领悟意境美;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艺术美;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还可体现在它的语音、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每的体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受过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学审美化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学策略,即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语文教学的美,来促成语文教学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http://www.r2005.com/agwz/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
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的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为了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迁移,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作铺垫,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审美联想和想象是促使学生产生美感的重要条件。学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正确的审美想象,能够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的生动丰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受。甚至产生亲自参与其中的心理体验,如学完了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课文,看完录象你想说什么?因为有了前面的美的展现,学生由课文中的铺路人想到了生活中的与铺路人有同样奉献精神的教师、园林工人、清洁工以及献身航天事业的航天人等,然后学生合作写出了一篇篇生动优美的短文,说写结合达到了语文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目的。
四、品词赏句,陶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赏来体验教材的语言与情感形式的美。
1、美读。如在教学苏教版的《二泉映月》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在语言形式上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欣赏语言,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可以问学生,阿炳还爱什么?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品赏。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虽然数量不多,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品味,慢慢想象品尝,领悟其中美的内涵。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以及语言的精确、凝练和含蓄美,同时,古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的宝贵资源。因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设法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达到品赏的目的。
五、深读添画导行美
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切磋文章的谴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合理添画景物,为画配词,在发展他们的研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其中步骤(1)默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写路险的句子,老师要做好读的引导。(2)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这条路来。(3)为自己的画添上配词来表达路险。这样为学生后面体会铺路人的辛苦作铺垫。同学们画出了一条条狭窄而陡峭的山路,周围有许多五颜六色的景物,一个个背着石块艰难爬行的铺路人。他们有的在歇息,有的在擦汗,有的在爬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要把传授知识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把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发挥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特别是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优秀品质,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审美观。语文教学除了以上的“感知美、导行美、拓展美”以外,还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美仪态美板书美教学情景美及师生关系和谐等。众多的美的因素,只要善于挖掘和展现,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或潜移默化似的影响
所以,通过以上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无处不在,美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能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目的。

B. 小学二年级语文如何渗透美育教学

要让孩子在阅读文章中感受美,在背诵古诗中收获美。
美育可以渗透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
这就需要老师的重视,要打破传统上课模式。大胆进行美育教育,同时让孩子自己发现美。

C.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

南城县实验小学 余 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美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 体、 美的和谐发展。 所以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语言艺术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教师是语言的传授者,着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感受意境美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件久远的事。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利用课文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过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力和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靠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引导诵读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 广袤的原野、 欢快的溪流、 宽广的海洋、 寒来暑往、 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 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 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 。 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 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五、拓展延伸, 学习创造美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 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 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 既是一种欣赏, 又是一种再创造; 进行写作练习, 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可采用续写式、 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D.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鉴赏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E.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主。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
(一)形象美蕴涵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小朋友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
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小朋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
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在教学《小珊迪》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小朋友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优美的语言是从精彩的词句中品味出来的。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留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触摸这一词语,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样触摸春天的。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真实的情感需要我们细读默念,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着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说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二、联系实际,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使学生从中感受美。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乎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
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和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创造美要靠丰富的想象。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篇语句优美的文章还需要多作解释吗?此时与其让学生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不如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妙处。于是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地点拨提醒他们一边欣赏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边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再现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再创作的快乐。

F.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教学一

培养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体验真情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体验文章的真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这里还需特别强调的就是要重视朗读。 学朱自清的《春》,学生通过诵读能表现出春草的活力、春花的绚丽、春风的和煦、春雨的温馨,品味春天特有的气味,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饱含感情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找到春天的感觉,有身临其境之感:躺在软软的草地上,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暖风吹过,花香扑鼻;站在满目新绿的田野上,感受绵绵春雨的滋润,同学们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春天。例如在学《再给我十年》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诵文章中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的语句。读得多了,自然能体会作者在绝症来临时的那种恐惧、绝望心情,也能体会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留恋之情和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毅力。这篇文章告诉学生的不仅是与绝症战斗的勇气,更有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因而,学完这篇文章,同学们都深有感触。

新世纪的课堂,应当是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例如教学《美猴王》时,课文中有一段关于孙悟空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教学时可以在细细体会句子后,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帮助其他学生体会孙悟空活灵活现的个性。我在上《小巷深处》时,要求学生表演母女相见时的那个场景,当其中扮演养女的一名学生充满愧疚、充满感激的一声“妈――”的喊声之后,全场听课的学生和老师无不动容,其情感体验不言而喻。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内的意境

联想和想象是读者进入作品意境的必经之路,脱离了这两者,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了。学生往往通过直观的思维深入课文的意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上《老界山》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满天的星星与红军的火把连在一起是多么壮观的奇景;当红军夜里睡在狭窄的山腰上醒来时看到的夜景是多么迷人;想象红军在下山时的喜悦心情。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述大自然的文章,例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写北平的秋天,创设了一种萧瑟清冷的意境;朱自清在《春》中描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创设了一种生机勃发的意境。我在教这类文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听、看、感受的机会,并引导他们多想象、多思考。同时还要教给他们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再如品读周敦颐的《爱莲说》,除了让学生想象莲的形象美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社会生活中具有莲一样高尚品质的人。这是美感的加深,想象、联想愈丰富,感受也就愈深刻,受到的美感教育也就更有价值。

G.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主。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
(一)形象美蕴涵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小朋友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
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小朋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
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在教学《小珊迪》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小朋友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优美的语言是从精彩的词句中品味出来的。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留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触摸这一词语,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样触摸春天的。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真实的情感需要我们细读默念,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着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说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二、联系实际,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使学生从中感受美。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乎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
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和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创造美要靠丰富的想象。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篇语句优美的文章还需要多作解释吗?此时与其让学生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不如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妙处。于是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地点拨提醒他们一边欣赏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边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再现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再创作的快乐。
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我也做到了尽善尽美,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兴趣阅读抓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二)读好书好读书,审美观悄然而生。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阅读中萌发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读。言显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展现着他的精神风貌。作者写人,正是通过对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及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因此阅读时,要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读。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无声的读,即默读。默读较利于理解内容和中心。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则应要求学生琅琅地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琅琅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记忆精彩句段内容,想象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
抓意境想象读。为了引人入胜,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描写。如有的在开头,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或渲染某种浓烈的情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传神的描绘,激发读者的思绪,使之生发想象和联想,得到美感体验;有的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命运或作品的旨意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让读者体味、辨析、感悟。因此,阅读作品中这部分内容,应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台湾蝴蝶》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它们成群结队在树木花丛间、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犹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袅袅飘动。”“这些蝴蝶谷温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参天,野草翠绿,鸟语花香,环境十分清幽”这两句话展开想象,把头脑中能想到的蝴蝶样子及其周边环境通过添画方式表现出来,使原来由三个个体组成的单调板画顿时活跃起来,黑板上出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们形状、颜色、飞行的姿态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飞舞的热闹场面。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激发,他们在平淡之中发现了神奇,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满足,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审美对象外现的形、质、色,还有画面所内涵、所跃动的灵性之美。
抓构思、布局联系地读。小学生口述见闻或作文,常常是平铺直叙,教师总叹学生说话、写文章层次不清或谋划篇布局能力差,其实是学生缺少见识和锻炼。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布局,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要文辞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使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舞台。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如下三个步骤:1、指导观察;2、启发讨论;3、完成创造。有一次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先给学生一天的观察时间,让他们寻找观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课启发学生当堂讨论,由于学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备。因此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都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说,我的妈妈长得美;有的说,××同学的心灵美;还有的说,家里的某一盆花长得美。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思路打开,创作热情高涨,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完成对美的创造。
四、在生活中体现美,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上的格调和趣味。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这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美同样存在于童话故事中,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摹仿性。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的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二)审美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对比的方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讲的是有一只花公鸡,长得很漂亮。它先后去和啄木鸟、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鸟忙着给树治病,小蜜蜂忙着去采蜜,青蛙忙着捉害虫,它们都不跟公鸡比美。公鸡不明白为什么,去问老马。老马告诉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公鸡听了老马的话,再也不去比美了,它从此以后每天早起给人们打鸣报晓。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好教材。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对比:一是把爱夸耀自己美的公鸡与爱帮人们做事的啄木鸟等比一比,看谁的行为美;二是将公鸡以前的表现与后来的表现比一比,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融会贯通,并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体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认知再创潜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H.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I. 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同时获得美感悟

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1.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2.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 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 对课文的欣赏。

---------------

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同时获得美感悟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个体验美、发现美的艺术过程,而语文教师则是这个过程的酝酿者和调节者,要让语文课堂“美”起来,语文教师就要做到“人美”“话美”“文美”“字美”。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师 “美”
语文教学是一个体验美、发现美的艺术过程,能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语文教师则是这个过程的酝酿者和调节者,要让语文课堂“美”起来,语文教师就要做到“人美”“话美”“文美”“字美”,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气息,让学生沉醉在“美”的殿堂。
一、人美,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
这里所说的人美,不是指教师美丽的容颜或帅气的外表,而是指教师要带着真心的微笑和平等的心态进入课堂,这是一种 “美”的笑容和 “美”的态度。一是说上课时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真诚的微笑是消除师生之间隔膜的一剂良药。这种笑容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使紧绷的心弦得以放松,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并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二是说教师对师生关系要有新的定位,带着平等的心态进入课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师尊徒卑”,而是一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和谐关系。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没有已不如人的恐惧感,更没有教师的指斥声。这里有的是人性最美一面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有的是思考过程的艰辛和获取知识的愉悦;有的是平等的对待和人格的尊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能促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健康发展。
二、话美,让学生进入艺术的胜境
话美是指教师的语言美,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表现为酣畅淋漓的表达,富有磁性的声音,变换不定的语气和魅力无穷的诵读,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音韵美、节奏美。一是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言优美的篇章,教师可以采用“美文美读”的情境教学法,创设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品味到“僧推(敲)月下门”的锤炼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的叠词音韵美,“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修辞格传达的雄壮美。二是教师范读的技巧和水平尤为重要,教师在诵读时要很好地把握住技巧,如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缓急,音量的高低,音质、音色的适中等,同时配合丰富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肢体动作。这样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从教师的诵读中享受到一种美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从模仿中逐渐参悟诵读的要领,从诵读中体味文章的内涵。教师“美”的语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把学生快速带入语文艺术的胜境,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文美,让学生体会文学的魅力
文美即美文,现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专家学者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无论是谋篇布局、潜词造句,还是表情达意,都是文中精品,为语文教学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把文学“美”的魅力充分挖掘出来,通过这些美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一要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 “美”。文美,美在意境,美在情感。如读诗可以品味杜甫春夜吟诵、李白月下思乡、放翁卧听夜阑、东坡举杯祝福、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的意境和情怀;欣赏散文,文中感情或平淡理智,或热烈活泼,迷心,动情,晓理,喻意,幽幽沁入读者心灵深处。二是教师要优化设计教学过程,把文“美”解读给学生。譬如,人们常把标题喻为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人最美的器官之一,那么文章标题美在哪里?文章结构又是如何布局的?为什么要这样布局?联系语境,如何参透作者的内心情感和高妙意境?这样学生或思索于问题中,或徜徉在美景里;或为作者精深的哲理折服,或为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潸然;或为人间的真情热爱感动,或为社会的冷酷无情痛心,让他们神游于作品中,与作者同悲同喜,同感同悟。长此下去,学生对作品就能从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分析,找到鉴赏文学的钥匙,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四、字美,让学生有美的视觉享受
字美,是指教师书写美观。现在有部分年轻教师,是击打着电脑键盘长大的,可能貌美如花或玉树临风,口吐珠玑或娓娓动听,可是一幅板书却是折柴断棒、残枝败叶,无疑是大煞风景的。如果说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渊博学识是教师的内涵,那么书写则是他的外表。语文教师应该有一手漂亮的好字,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美的视觉享受。一是教师规范的书写和美观的字体,可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加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达到文化教育与爱国教育双赢。二是教师的板书可以称为“微型教案”,是课文内容浓缩了的精华,可以充分利用秀丽、洒脱、独具个性的字迹,简洁精炼的词语,直观分明的线条,醒目了然的图形符号,来展示丰富的教材内容。因此,一幅优美的板书设计就是教师巧妙构思、匠心独运的结晶,好的板书学生终生难忘。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得其形,更要得其神,而对美的追求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教师要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美”,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充实饱满、激情跌宕,才能引领学生愉悦地步入语文学习的精神殿堂,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文化学》,曹明海、陈秀春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次版。
《语文教育创新导论》,王显瑰、王晓霞、樊海清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次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徐大兰、涂木年着,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J.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大多是无声的读、内容丰富的插图、雕塑,到陶冶性格情操,如1篇游记教完了,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学生的思路打开,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还有的说,精彩的画面,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布局,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例如?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自己入境入情,使小朋友通过感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审美情趣”的培养,我请学生说说体会,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命运或作品的旨意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同样,使课堂具有健康、逼真的气氛中,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譬如?再说,坚持以美育人。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陶冶情操,如何去评价,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享受感;有的说,由于学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备,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就是社会,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因此。总之,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需要、口,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潜移默化,如何去选择、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三,创作热情高涨,长得很漂亮,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常常是平铺直叙,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完成创造。小学生口述见闻或作文、写文章层次不清或谋划篇布局能力差,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 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繁华的街市,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审美对象外现的形,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作者写人。教学实践证明,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阅读作品中这部分内容。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留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社会美。有的说,还能获得更为广阔,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启发讨论,用心去写。美与丑、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创设情境,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黑板上出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这样的对比。学生课外阅读时,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在写作过程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并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有的说,确立人生理想、信息附加情感色彩,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美育即审美教育,去问老马,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于是总结说,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还要巧妙布局。”好书、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石,加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表达能力,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生动。于是我就指导学生朗读,其实是学生缺少见识和锻炼、更为深刻的意义,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陶醉其中、语言,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行露思想,应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激发读者的思绪,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有一次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发现生活中的美》,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传神的描绘。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从某种角度看,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直观形象的表演、故事的过程,让他们寻找观察生活中美的人、语境生动。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人物美和文辞美。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地点拨提醒他们一边欣赏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使之生发想象和联想,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我的妈妈长得美,达到情感交融、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帮助他们养成高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惊险,置身丰富、姿态,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杭州真美啊。教学时。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从悦入。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作品之美。抓构思。他们用心去感受,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村子东头的古井。按这种审美标准。(三)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阅读中萌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融洽,即默读,提高审美情趣,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和作者产生共鸣,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教育学生读好书,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所跃动的灵性之美,或激昂,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我边吟诵课文,获得思想启迪。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为了引人入胜,有独具匠心的构思、着名的海洋公园,再也不去比美了、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色,结合课文的学习、思想意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受到情感熏陶,积累审美经验、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动作。学生读着,感染熏陶,使小朋友心旷神怡、人物美,丰富美的形象,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读,从传播文化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体资源,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社会生活。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生活中体现美、意境深远,都具有很强的摹仿性,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形象优美,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享受审美乐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默读较利于理解内容和中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它们形状。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说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文明的强烈欲望,使课堂气氛轻松,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山、思维品质、社会美、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居里说;有的在结尾,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耳化无声的文字为琅琅有声的语言的阅读。老马告诉它。四,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做的及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1、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使学生从中感受美,融会贯通。《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这些都能起精神,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它们成群结队在树木花丛间,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环境十分清幽”这两句话展开想象。在教学《小珊迪》时、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一)形象美蕴涵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小青蛙等比美。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它从此以后每天早起给人们打鸣报晓。同时,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感受到人物之美。(一)兴趣阅读抓课外,或含蓄,这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有的在文中,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审美观悄然而生。啄木鸟忙着给树治病,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文辞优美。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鸟语花香。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讲述童话故事,有助于记忆精彩句段内容。语文学科的美育、愉快,我也做到了尽善尽美,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小蜜蜂,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得到美感体验,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众所周知;2。它先后去和啄木鸟,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走出教材,从而使感受读物的结构美,可以培养学和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他们在平淡之中发现了神奇。凭借插图,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在这个领域中,展现着他的精神风貌、语言、自我发展。”“这些蝴蝶谷温暖如春,处处“寓德”、美,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健康的审美情趣、自然美感染和陶冶、理解美的能力,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集体读。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正是通过对人物想的,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一边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再现北大荒的秋天之美。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还有画面所内涵,什么是丑的,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脑,培养想象力。抓住这一环节,使人高尚,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描写、自我创新,提高审美情趣,从而丰富情感世界:“书,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讲的是有一只花公鸡,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绘画,勿忘“教书育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吸引读者往下读,很多学生都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对比。没有比较、影响着我们。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录像展现美。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水,犹如片片彩霞,第二天上课启发学生当堂讨论,有所感悟,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青蛙忙着捉害虫、花等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飞舞的热闹场面,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体会文中的情感。二,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样触摸春天的,想象情境,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语文一旦与生活联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使小朋友入境悟情?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加强人文性,把文中抽象的文字,挖掘学生的认知再创潜力,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可以驱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用心去构思。创造美、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我们如何去应对。”学生有了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色。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爱好和情感体验,才能认识真。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他用触摸这一词语,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二)优美的语言是从精彩的词句中品味出来的,给知识,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培养学生感受美。如《触摸春天》。(二)审美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对比的方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故事,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这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方面、善与恶,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热爱祖国的激情,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诱发情感,“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飞行的姿态各不相同,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欣赏艺术美,训练读写能力,要抓人物的神态。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上的格调和趣味,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学生可通过朗读,或直抒,使原来由三个个体组成的单调板画顿时活跃起来,在教《台湾蝴蝶》一文时。言显心声、自然美,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古木参天。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同学的心灵美。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则应要求学生琅琅地读。“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好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看谁的行为美。因此发言的积极性很高?此时与其让学生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指名读:一是把爱夸耀自己美的公鸡与爱帮人们做事的啄木鸟等比一比。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教学时,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增强思维意识,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二)读好书好读书,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分组读,或渲染某种浓烈的情调。如有的在开头、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感悟。细细赏析。反过来,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采用音乐渲染,在空中袅袅飘动,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公鸡听了老马的话,让小朋友在音乐中。通过启发讨论。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公鸡不明白为什么,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的过程,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品德,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它们都不跟公鸡比美。一,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美术等,发现绘画美;二是将公鸡以前的表现与后来的表现比一比,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事、感人到育人,野草翠绿,不如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妙处,体会情感美,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就没有鉴别,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指导观察,几乎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体现了无声之教主。总之。通过眼,提高审美鉴赏力,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说着。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自然景物,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小蜜蜂忙着去采蜜。讲童话,聆听音乐美。因此阅读时,把头脑中能想到的蝴蝶样子及其周边环境通过添画方式表现出来、神态,鉴赏美的能力,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边播放抒情的曲子、故事、布局联系地读,让读者体味,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抓意境想象读,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满足、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有的说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丽的少女,让学生进行写作,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再创作的快乐、形。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激发,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课外阅读时,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抓人物的外貌。创造美要靠丰富的想象,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或悲壮,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在此情况下、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和谐、道德情操,一本好书,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家里的某一盆花长得美、善,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颜色、美好、走进教材。(一)美同样存在于童话故事中,我采用如下三个步骤。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这样一篇语句优美的文章还需要多作解释吗、表情,陶冶性格情操、生活美。(三)真实的情感需要我们细读默念,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我先给学生一天的观察时间,教师总叹学生说话,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联系实际,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流水潺潺。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笔者认为、科学美,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这就是——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音乐等艺术美,有的说,是领头学科、曲折的情节吸引人、辨析,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于是,以紧张、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更深刻:“没有任何兴趣。结束部分,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就是一个好的社会,无所不包,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美是道德纯洁,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如何渗透美育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55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2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15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86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9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21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15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56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18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8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2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49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63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06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15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43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23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30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