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什么是语文教育观

什么是语文教育观

发布时间:2022-02-07 06:30:02

1. 语文教育有什么意义

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语文教育,语文更是我们从小到大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并且未来国家还要加强语文教育的影响力。那么语文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到底能让我们获得些什么?


基本的沟通交流
语文教育可以说从小时候说话的时候,父母就开始言传身教。并且我们可以发现,文盲和念过书(学过语文)的人言谈举止都会不一样。学过语文的人,会更具有沟通能力。所以说,学语文,其实就是学最基本的语言素养,让我们对于中文的听说读写都能基本掌握。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既然那么受重视,就证明它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我们每个人的所受到的语文教育,都是对我们的熏陶和提高。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自己学好啦语文而感到自豪!

2. 语文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语文教育 是我国5千年文化的一个交流平台 也是一个输出器!它传授给人类知识 同时也孕育一个人的思想!每个人能得以生存 跟语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什么是语文教学

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作为根本任务的课堂;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紧扣文本、稳扎稳打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教学。

换言之,也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返朴归真,自然天成,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本应是少急切多从容的,是少外表多内涵的。

语文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文)。

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4. 论述怎样理解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

“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整个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巢宗祺 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5. 什么是教育观

葛红兵:我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现在做大学教师。我今天主要不是想谈自己,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想借这个机会主要谈谈教育问题,新浪是一个强势媒体,我今天在这里说说我最近特别想说的话。多年前我曾经着力于研究中国户口问题,写过大量的文章,在中国高层的内部论坛发布,也参加过全国妇联、公安部等等搞的户口问题的座谈会。那个时候我认为中国社会的户口问题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导致中国社会城乡的割裂,构成城乡的二元结构。它是导致中国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命运的一个重要根源。最近我们看到中国户口问题已经有所改变了,在浙江和江苏的苏南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甚至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不成为一个限制了,有的地方已经取消城乡户口的差别。 现在我感觉到我们的不公平是什么呢?主要一个是在教育方面,这是我今天想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乡教育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不对等。比如说在我的故乡,一个城市里面,城里的孩子和与他咫尺之遥的孩子办学的条件相差很大。我父母所在的农场有上万的职工,每年有几十人初中高中毕业,但是能够正常升学和升入大学的屈指可数。不是这些孩子智力上跟不上,而是这些孩子没有获得平等的教育条件。我今天来第一个想在这里做一个重要的呼吁,就是可以控制城乡的差别。城里人应该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乡村的孩子们,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提高他们的办学条件,也提高他们的师资水平。如果说“人生而平等”的话,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涵现在在中国现在已经不是户口问题了,而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一个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我今天想为农村的孩子做一个呼吁,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大家都关心孩子,最需要关心的是那些农村的孩子们。我希望新浪能够允许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对社会发出一个呼吁。
葛红兵:我今天想谈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我觉得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教孩子共性,比如说教给他社会的普遍伦理,普遍的知识,普遍的机能。比如说一个技工的才能,一个工程师的才能,一个科学家的才能,一个艺术家的才能,然后交给他普遍的人伦,孝敬父母等等,这是教育的一个目的,让他能在社会立足。
第二个是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孩子个性。我们都知道人在启蒙时期接受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科学家说过,所谓启蒙就是教人自我决断,自己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自己决定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氛围、还是学校里的老师,整个社会都重视孩子的共性培养,比如说他的知识,他求生技能等等,对他们个性东西却很少培养。有时我们甚至害怕他们的个性,当孩子说一个不一样的观点、跟我们日常生活不同的见解的时候,我们是感到害怕的。我们害怕孩子提出跟我们教材不同的观念,我们害怕我们的孩子跟我们历史观、社会观、道德观、审美观有差异,害怕孩子跟主流有距离,这正是我们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在我看来,教育最重要的、也是根本性的目的,是孩子的自我决断,就是培养孩子的个性。我看来,一个孩子有自我意识、有自己个别性的观点、个人性的观点,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我要有自我,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是最好的事情,说明这个孩子的培养已经到位了,这个应该是家长为之感到高兴的事情。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在启蒙阶段也需要成年人对他进行引导,就是要教给他普遍的原则,在此基础上,99%的事情还应该给孩子自觉权。我们都知道,求知是人的本能。人在什么时候感觉最为恐惧,最为不安,最为焦虑?就是未知的情况下。比如今天我在路上堵车,我不知道前面堵了多少车,我就感到非常不安,如果有人打电话给我说,说前面有五辆车,有三个红灯,我知道了就不会有这种恐惧感。也就是说在未知的情况下,人最有本能的反应。 但是,恰恰是现在我们的孩子丧失了这种对未知的兴趣,关键在什么呢?还是要回到共性和个性的培养目标上。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都试图给孩子一个普遍共性的东西,却没有照顾到孩子个性的需求。比如说小孩子在做完这道数学题以后,他希望把自己的兴趣转移到他自己感兴趣的那些方面,比如说3D动画设计——我有一个同事的孩子已经考取3D动画学院,如果我们老师压抑了这个,一定要他把数学题反复的操练,这样这个孩子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对语文失去兴趣。然后又不能发现3D的兴趣——表面上好象他是没有兴趣的。这样就使我们孩子失去了本能的、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对于未知世界的焦虑。所以说,我觉得更多的情况还是要从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目前教育的观念、包括家长的观念来着手。 我们总强调“一律”,就是所有孩子要遵守同一个纪律、做同一种习题、达到一个目标、做一类孩子,我们给孩子施加的目标太统一了。什么叫做统一呢?我参加过一个中学的观摩,有一个教育课,初一的孩子,班上所有孩子都想说我想作科学家,我想做学者,我想作什么,没有一个孩子说我想做技术工人,我想做一个农民,我想种菜、看上去又美、吃上去味道鲜美的菜,没有!为什么?我们整个社会都给所有的孩子设计了一个5%的孩子才能达到的目标,使100%的孩子沿着那5%的路走,这样扼杀了孩子多样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扼杀使我们人才的标准和人的发展变成统一化,不利于我们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多样性的发展,使我们整个社会也趋于单调,知识结构一致、行为模式一致、伦理价值原则一致、一切都很一致。所以我们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趋同性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根源。
整体上这种全社会对孩子水平理想要求过高,使我们教育看起来变成了对孩子的折磨。因为我们设计的目标模式实际上只有5%的人才能达到,95%达不到,是这个状态锻造了我们整体的社会氛围。新加坡社会经济条件比我们好很多,他完全可以普及大学,但是恰恰相反,新加坡一个大城市只有两所大学,它只有一部分的同学能够进入大学,绝大多数进入的是技术教育学院。为什么呢?新加坡社会对孩子这种教育是非常可取的,他知道每一个孩子有每一个孩子自己的道路,每一个孩子应该有适合他自己的理想和前途,他应该在社会上找到个性化的地位和生活姿态。所以,它没有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做科学家,都去读大学,都成为精英。
第一个,我们的全球意识没有深入人心。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是我们的地球教育根本没有跟上,我们的爱只是教到爱你的祖国为止,从爱亲人开始,爱故乡到爱你的祖国就为止了,没有教到爱地球、爱人类这样的地球意识。 第二个,我们是从东西对立这样一个观念发展而来的,从两大阵营对立意识发展而来的,对帝国主义我们要痛恨,比如说对日本,对美国人。那么我们看到,我在新加坡也待过,在泰国也待过,在印度尼西亚待过,这些国家在二战中也受过严重的侵害,他们的侵害不低于中国,但是中国人对日本的痛恨远远深于他们,我们受到的是仇恨的教育。第三个,我觉得我们是以阶级斗争立国的。1949年革命以后,强调人与人的斗争,而不是普遍的爱。由此我想到顾准给孩子写信,因为顾准当时是受到镇压的,妻子跟他划清界限,他说“你们给我造成的痛苦我原谅你们,我给你们造成的痛苦也希望你们原谅。在我离开世界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见我最后一面。”顾准也有存款给孩子,但是顾准自己的孩子全部拒绝。这种情况跟俄罗斯发生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对恨的教育是很严肃的,但是对爱的教育却往往是模糊的。恰恰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解,阶级的和解也好、国家的和解也好,比阶级对立,国家对立更加重要。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宽容意识、和解意识、普遍的人类意识。这个方面我们教育是最欠缺的。回到我们刚才的话题上来,我希望我们家长给孩子去读更多这方面的书。如果从这方面来出发,我希望我们家长可以给我们孩子读一些传统的典籍,岳簏书社的古典名着普及文库。我们是非常强调“仁”的,这个是一个抽象的爱,是一个大爱。我们一个期间批判过的,但是现在我们孩子可以去读它。我们也不愿意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宗教教徒或者什么,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不能从宗教当中汲取爱的力量,爱的精神养料。比如说圣经新约这样的书,我们可以当做知识养料的书让孩子读,这一系列的书也是我们更加需要的。
葛红兵:这个也是我今天来之前想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我们对孩子应该怎样的看待。在我们中学的课本里有一个引文,就是引用爱迪生的那句话,“对一个成功的人而言99%是汗水,1%是灵感。”实际上后半句给省略掉了:“恰恰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教育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可以从事创造性工作,比如说科学家、艺术家这种工作的人,只有5%左右。95%的人能够从事机械工程等等这样的工作。他也告诉我们,人的确存在着重大先天区别,我们要承认这个先天区别。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强调的是理想主义教育,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说中小学教育面临危机,其中有一个危机就是理想主义教育危机,我们所有人都想作5%的人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我们实际上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我觉得这个中学老师说的很好,不能够要求所有人都做第一名,应该给每个孩子确立一个他能达到的目标。中学的老师应该有能力帮助孩子确立自己的目标,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所以,我每年招研究生以后,招进来第一句话,我不是说你们一定要在我这里做什么,比如说我给你布置一个学术课题,你一定要把它做的多好,或者过几年你读博士等等这些目标。是你到这里以后,我能够帮助你找到自己,你在本科阶段没有找到自己,你不知道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不知道你人生能够寄托在什么上面,你做这个事情感到快乐,也许你未来可以成功,甚至于不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是快乐的,你觉得过程已经有价值了。到我这里来,我希望这三年,在我们一起讨论、研究、阅读等等这些过程让你找到你的人生定位,帮助你完成对自我的认识,形成对自我的要求,当然是跳一跳才能达到那个要求,我就感到很满足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应该把整个的教育观念颠过来,我们现在是设立一个目标,让所有的孩子都去达到,所有孩子去做同一类的事。我现在要说的是反过来,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自己确立亿亿万万不同的目标,每个人都有一个目标,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认识,教育应该帮助他形成这种自我决断、自我认识,帮助他完善自我个性。如果教育观念做了这样一个转变,我们这个社会感觉自我不成功的、感觉人生失败的人就会少很多。
我有一个很好的初中老师,他教会我怎么观察一个杯子,一棵树,而且你还要看到他是个活的生命。你看这个茶杯立在那里还不对,你要看到他里面还有半杯水,他里面还有热气,这个光半部是亮的,半部是暗的,你要看到这些东西。他给我介绍很多童话,我看了《快乐王子》,因为我在初中里学的,有一个很差的雕塑,就是为了几头羊献身的两个女孩子,我就把他想成我的快乐王子,就是为人类献身的,我想我将来可以写这样的东西就好了。后来我就渐渐写小说和散文,后来也不断的发表。但是我中间也有曲折,我上大学的时候看到我的一个同学,他只比我大一岁,他的诗歌写得太好了,简直是高不可及的范本。我想他比我只大一岁,我都比不上他,我想我还有什么出息呢。后来我就转向文艺理论研究,后来就成了一个批评家。但是当我成了一个批评家以后,我对我们当代小说散文诗歌的状况又开始不满起来,对整个20世纪中国小说诗歌创作、散文创作也开始不满起来。大家都知道我些过那个“悼词”了,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可以继续写下来。所以95、96年我又发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99年我就完成了大家认为是我的成名作《我的N种生活》。之前我还些过两个科幻长篇,当时印了9万多套,如果说我是一个畅销书作家,96年我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作家了。后来还有一个科幻长篇《未来战士三部曲》。2003年我又出了《沙床》这样的书。实际上我也在渐渐跟自己搏斗,如果我写散文、写小说是跟自己进行心灵的对话,安慰自己情绪的过程。比如说我的N种生活对我精神状况的一次超脱了,写沙床也是这样的,是我碰到生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碰到亲人的病,我自我说服,和自己谈心的。写哲学专着是为了思考一个问题,把一个问题想清楚。所以,很多人看起来我好象在创作和理论研究之间是摇摆的,实际上对我来说这两者都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困惑。也有很多人看到我在学术研究上也是摇摆的,比如说多年前我是以一个批评家的身份面世的,后来我又变成了一个文艺理论家,好象是从批评转向了文艺理论。实际上批评和文艺理论是一块的。近年我又转向哲学人类学,但是哲学人类学与文艺理论研究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文艺学到了高端,实际上他对人审美性超越的研究,人在这个世界上有限的生活里,如何追求无限永恒的世界,这个就带来人类的思考。这种道路在我们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可以看到,比如说康德,他的研究最后导致是人类学,海德格尔都有这种阶段的。最典型的是尼采,他从审美研究语言形容到最后成了一个哲学家,这些都是不矛盾的。
葛红兵:我一直有这个冲动,就是前年我跟我的朋友几个人设计一套丛书,就是写给自己孩子的,因为我真是有很多的体验,也试图搞一个对话、把我们的教育想法都结合起来。但是我们现在有的人在国外,有的在国内,有的在欧洲,有的在亚洲其他国家,很难聚到一起。我自己也一直有这样一个冲动。这次我出一个对话集叫做《直来直去》的时候,就是想把自己的观念更多的容纳进去。一个是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来谈,第二个直接谈我教育观念,第三通过我对一些文化名人的解构做一个“去神”的工作,最后谈谈整体我对中国思想史、就是国家观念等等这样一些的看法。当然你们看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这样那样切,切成现在这样的规模,这个也是迫不得已的。
葛红兵:他们都是不错的作家,石康是不错的。安尼有几部城市女性题材的小说,我觉得都不错。也写过关于石康批评的意见,我觉得整体中国作家缺乏一个第三维,就是超越人类意识、地球意识、宇宙意识这一维,这种普遍爱的一维。为什么我们读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可以反复读反复感动?他们的作品有这种精神的力量,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人道主义广泛的同情,有这种意识,有超越国家、超越有限生活,去寻求永恒的意味愿望在里面。我就觉得中国当代作家,在这方面还是非常欠缺的。那么鲁迅我觉得他是中国少有、对人生活做出决绝批判的作家,所以我们看到鲁迅是非常悲观的,为什么。他看到人世生活的有限性,看到人性上的有限性,看到了这些东西。但是,鲁迅依然没有完成一个“陀斯妥耶夫斯基式”的超越,他晚年写到过他,我觉得鲁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人的生活是无望的、人的生活是阴暗的,但在另外一条线还有一个阳光的东西在那里,作家可以揭示出来,鲁迅意识到了,但是生命没有给他时间。我觉得在中国的诗人当中穆旦、海子是比较少有的有超越意识的作家,这也是诸多读者读《沙床》时误解我的原因。我们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度,所以我们很难理解那种超越性的追求。事实上我并不是一个基督徒,我是追求以灵魂给人安慰这样的精神世界,我追求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无神论者认为这个是虚伪的,有神论者认为这个还不够。中国作家在这个一维度里探索还不够,整体是不够的。
葛红兵:还是最开始的话,我希望能够呼吁大家重视农村教育的问题、重视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配置的问题。我希望我们社会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工作。比如说在同一个城市里面,比如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里面,城里面的小学跟乡下的小学是不是可以搞更多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比如说结对性的教师之间互派,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仅在硬件方面帮助乡下小学提高,也在软件上帮助乡下小学提高。这个可以给我们孩子以更多的出路。我觉得当下的知识分子,应该在此负有更多的责任,应该站出来在这些方面做出一些呼吁。我觉得许多的人都看到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就像钱钟书说的那样,躲起来像鸵鸟一样,对呼吁那些人觉得他们是作秀、无聊,我觉得对这种事情我感到非常伤感。如果所有人都不来说这个事情,那么谁会做这个事情。我觉得社会整体性对这个不平等的麻木、视而不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二个我想谈教育观念整体上的突破。我觉得我们功利教育太多,非功利人道主义的教育、人类意识的教育、地球意识的教育太少。 最后我们教育观念要回到对孩子个性的尊重、个性的培养,培养千差万别的孩子,不是把孩子造成统一的一个模式,往模式里套,也希望这个社会的教育观念有一些变化。最后我想孩子们。实际上我一直在教育的领域里工作,关于911那次的现场社会调查给我的打击非常沉重,我一点都没有夸张这个说法。他也使我开始把我自己的重心也慢慢转移到这里面。以前中学请我演讲我是拒绝的,大学请我演讲我也拒绝,后来所有中学邀请我都接受,大学我也大部分都是接受的,还出了一本演讲集。我觉得知识分子应该在这方面做出一点贡献,这个就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如果我们孩子有欠缺,这是知识分子的欠缺,他们没有把孩子教好,我希望大家都应该来做这个事情。

6. 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

到时候他就会发现,历史上的孔融根本不是课本上说的那种乖乖孩,而是非常另类的,非主流的,很有独立精神的。 他从小就能说会道,大人也辩论不过他。九岁时,他去拜访一位姓李的官,人家不见,说我们之间没来往过。孔融说:我的祖先是孔子,你的祖先是老子,我们早就有交情了。那官员不得不接见了他。孔融长大之后更是了不得,曹操一出台什么政策,他都要作对。曹操下禁酒令,他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喝酒怎么怎么好。孔融甚至质疑过那时候最大的主旋律孝,后来被曹操杀掉了。如果道德教育必须以四岁的孔融为准绳,那么长大了的知识分子孔融,无疑是道德教育失败的典型了。 其实,这个事件之所以会引来沸沸扬扬的探讨,显然不仅仅是该不该让梨的问题,还因为这件小事折射出我们教育中存在的痼疾。 网上转载的那张微博照片中,除了那道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问题之外,还能看到卷子上面其他几道题,虽然拍得不全,但已经可见大概。在孔融让梨的材料之后,第一题问的是:这讲的是谁的故事?答案:孔融。第二题是选择题:这故事体现了什么美德?二选一。只要选谦让而不是勤劳即可。这些问题,只要智商没有问题的孩子,都不会答错。最后就是那道受争议的问题,孩子答我不会让梨,被打了叉。 这就是一张典型的语文试卷。其中包含两类问题:一是低级得根本不需要思考的,一是强迫你接受权威观点的。就是这样的试题充斥着我们的语文考试,浪费了孩子们的大好时光。 我可以随便举例:某年高考语文试题问,某首诗的作者王维的字是什么?答:摩诘。这属于第一种,低级题。某年题目要学生读苏辙的《巢谷传》,文章大意是说,苏辙和哥哥苏轼都被贬了官,老朋友巢谷不辞年高路远,千里迢迢来探望他们。末了问题毫无悬念地问:这个事情反映出巢谷的什么高尚品格?标准答案是:古道热肠。凡答成执着、友爱、乡情、友情等都算错。这就属于第二种,专制题。 在我看来,语文教学之所以走入这样的死胡同,就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脱离了语文学习的正道。从小就没有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学会自己读书,而是整天要他们做关于分析、理解、创造、运用的阅读作业,美其名曰培养能力。 其实古今中外经典的教育学理论早就指出,教育的认知目标是有阶层性的,按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顺序,逐层而上。而这种好高骛远的空洞分析创造、选择理解、价值判断,浪费学生的大量光阴,抹杀他们的兴趣。 语言的学习,必须是要通过读书来积累,才能比较分析,举一反三;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也应该是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在这基础上再形成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硬性规定标准答案的做法,看上去是在进行道德教育,其实是教育的专制主义。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语文学习》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还我朗朗书声》,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如何‘吃’,分析‘饭’里有什么成分,可就是没有真的吃上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二十多年过去了,语文教育一切还是照旧!真是可悲! 孩子天性是非常真实的,他们喜欢听故事,喜欢了解事实,不喜欢被灌输道理。小学阶段孩子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可以给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记诵各种各样的好文章,追求量的扩大。一边夯实基础,一边说自己的真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会迸发出灵性的火花、各种奇思妙想,根本毋须跃进式的培养。 (作者系复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录入编辑:陈晓静

7. 于漪语文教育观

浅谈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界一位资深教师,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着述了许多教育界颇有影响的着作。于漪老师的教学有她自身的一套理论方法,尤其是于漪老师的情感教育方法对语文教育有深远影响。她关于语文教育的着述,多达一百多万字。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容,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于漪的语文教育论着,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职责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但是于老师的教文育人却独树一帜。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老师多次讲到: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分析,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在这方面,于老师有很多具体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她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情操,常常采用“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方式;采用“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变换提问的角度,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联系扩展,增添情感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气氛”等做法。这些都是教文和育人相统一的好方法。 她的这种教文育人的思想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这是正确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使命的必然结果。她曾这样说:“国家把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学生交给我们教师培养,这意味着对教师极大的信任,我们如果不尽心尽力,岂不是浪费学生的青春,对国家、对人民的大不敬?为此,我经常警戒自己、鞭策自己兢兢业业,考虑任何工作都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大目标。”第二、这是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结果。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对文革期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一种否定,语文教育界出现了一种纯工具论的倾向,于漪老师对此不以为然,她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要表情达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语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智育两种作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进一步提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第三、这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得出的必然的结论。于老师认为,传统语文教育值得借鉴的方面,例如:传统语文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且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很重视学养等。于老师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中这些精华的认识,自然会影响到她的“教文育人”观。 教文育人是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她多年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得到的宝贵经验,也是她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 而全面、有序、科学地培养语文能力又是于老师特别强调的一个语文教育思想。她指出,有一点必须十分明确:语文教师教学生学语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须牢牢抓住不放。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哪些方面的语文能力,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在关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她在这方面的主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全面训练,循序渐进,突出“内核”,语、思结合。 她把语文能力的培养分成了三个层次:一是学习和应用能力,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础;二是具体的语言能力,会读会写会听会交际,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部分;三是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思考和感受力等,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部分,是语文能力的“内核”。大而言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是内核。正是基于于老师对语文能力本质的深刻认识,所以于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 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这是反映我们学科特点的,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但是我们对知识和能力的认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中学语文就是中学语文,不是以学科为本,不是以某知识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学生今后不管从事怎么样的工作,都要有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本领,即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的能力。这样定位,就要淡化原来的很多知识体系,要“择其要而学习”。所以正确的、科学的、有序的培养语文能力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全面训练。于老师认为,训练能力要树立全面培养的观念,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体。就语言训练而言,听、说、读、写都很重要,不能重读写,轻听说。不能只注重学习的近期效果,轻视适应社会的长远需要。 循序渐进。于老师很重视能力训练的序列,主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来安排科学的序列。例如,她说:“不探讨科学的序列,教学中有些十分突出的问题很难解决。比如重复劳动的问题,对某一语文知识小学教,初中教,高中还教。……”突出“内核”。 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虽然以全面为好,但是语文训练又不能过于繁杂琐碎,得有个重点。哪些应该是语文能力的“内核”呢?大而言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是内核。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于老师关于语文教学要突出内核和她的全面培养语文能力的观点并不矛盾。全面培养是为了防止“以偏概全”,突出内核是为了防止“喧宾夺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语、思结合。于老师最反对进行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她既主张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可分割,又主张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主张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语言训练的全过程。 注重学习兴趣,突出情感教育是于漪的又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她满怀激情的一句话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课……而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标地指挥下,倡导情感教育。情感熏陶是教学环节中较难的一部分,教师要做到“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比较难的,最重要地是一定要有真情感。如果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地情感,反而会令人生厌。那么怎样才能凭借语文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呢?于老师提出了许多情感熏陶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第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披文入情”,即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第二、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地情和意。第 三、教学时,教师要带着感情教,要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朗诵,以情激情。 “立体化,多功能”的课堂教学效率观是于漪的最后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有效教学”现在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所关注,“有效”不仅指“效率”还指“效果”,只有保证“效率”和“效果”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于漪看来,语文学科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如果教师眼睛只盯着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参,思路打不开,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学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其次要开发与利用语文课外的学习资源,分清别类,择优而用,讲求实际效果。于老师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总的要求,就是课要上的“立体化,发挥多功能的作用”。在谈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只看一堂课学生学到了几条知识,或掌握了几种技能,用单一的、而且是单纯量化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把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益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准,这才是抓住了根本。于漪老师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课前精心设计,选择好思想、知识、能力、智力的最佳结合点。所选的知识点或训练点应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方面闪光的,或辐射,或折射,使课堂教学充满明亮。 第二、课堂教学要有鲜明的节奏。为使课堂教学有鲜明的节奏,于老师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剪裁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过程要疏密相间,有起有伏,形成循序渐进的坡度;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运用,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第三、适当充实课堂教学的容量。课堂的容量怎样才能得到适当的充实呢?于老师总结出了两条措施:一是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的覆盖面;一是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理解力。

8. 过去和现在的语文教育观念分别是什么

以前的语文学科,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就能考得好的分数。现在的语文学科,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多学习课外的知识,特别重视一个人的阅读能力。

9. 叶圣陶语文观是什么理解语文观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有哪些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教育贡献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10. 谈语文教师要确立哪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主要行为主体。教师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善、优化。教师教育观念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性工具。
教育观念有三种存在形态包括理论形态的教育观念、制度形态的教育观念、社会心理形态的教育观念。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属于社会心理层面的教育观念。它主要形成于个人的受教育、教育实践的亲身经历,同时直接体现在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是教师个人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的一些感性的、朴素的认识。这些认识具有个体性、主观性、缄默性、情境性,相对稳定性,带有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个人实践知识”和“运用的理论”。“关注每一位教师独特的生存境遇和生活世界,并加以深入描述与剖析,以真正洞悉教师教育实践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教育思想”是教师教育观念研究的应有之域。
本文结合具体的学科——语文,用教师自传叙事的方法,研究了本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个人语文教育观念,或者说研究了本人对语文教育目的、语文教师角色的一些个人教育观念。
以个人的生活史为线索,文章的主体部分先回顾了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故事”,以及我在这些“故事”当中的感悟和启示,在此基础上用隐喻的方式概括了个人语文教育观念的具体内涵,然后分析了其价值取向;文章接着又回顾了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受教育经历中的故事,以此还原个人语文教育观念形成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个人语文教育观念的建构方式,探查了个人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因素。通过自传叙事的研究发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历史就是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生成、发展的历史,教师应该主动寻求个人教育观念的发展,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本文是对自己个人语文教育观念的反思,期待在反思中将个人缄默性的的语文教育观念外显化,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以丰富“教育文化”;同时希望能以个案的形式丰富教师教育观念的研究,唤起更多的人对自己的个人教育经验的反思。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语文教育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5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4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7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0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0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1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7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39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4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5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3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0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