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唯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奔腾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2.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沉闷,缺少生机和活力的现象,而活力语文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一直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备课开始,教师就不自觉地进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师自己怎么把握一篇课文地位和作用,教师怎么理解和分析这篇课文,教师怎么讲解这篇课文,教师怎么设计这篇课文的讲解思路,然后怎么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总之是个“我”字当头。接下去讲课,自然把这种状态贯穿在整个课堂中,逼着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原本应该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竟成了最干瘪苍白的学科,最枯燥无味的课堂。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是教 师们的老师没有尽力,还是教师们的老师没有水平,抑或是教师们的语文学科真的是这么的难教?这些都不是,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们老师上课的立足点没有改变,教师们的教学策略没有改变,以往的许多改革,都是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作出的改变,没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根本问题。因此,课堂看似很活跃,但没能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真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一、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要确保学生学习心理环境的安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科学的教学流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积极生成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个性化的高效学习的境界,同时,也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首先,教师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营造比较宽松的语文教学氛围。抓住语文教材的内在魅力,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语文,感悟语文。其次,要沟通师生情感。教师热爱、尊重、关心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充分肯定,对他们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则热情地帮助、指点,以情育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三是以激励性评价为动力。教师要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活动,对语文教学活动所做出的贡献,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出的结论,赞扬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创新、发现行为和活动,使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生成发展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堂应该能够有效整合并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为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各种信息的总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的,要突破“纯语文”教学的藩篱,使语文教学的信息种类和数量得到拓展,信息刺激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这必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时,应注意:1、加强学科整合。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拓展知识面;另一方面与“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内容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以及趣味语文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设计教学过程。3、同时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对于课文设计的民俗风情不做过多探究,应该把教学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三、语文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的课堂,学生主体意识贯注整个教学过程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就是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所谓自主探究的课堂,应该是重视学生主体、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课堂,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和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体验。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问:“跨越百年的美丽”指的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定格于法国科学院讲台上的美丽、庄严的形象——坚定、刚毅、顽强的可贵品格和高远的追求——探索求新的科学精神。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畅所预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四、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放飞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行为
语文课堂本应是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场所,当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方法,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天性。所以,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老师们选择开放的内容,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有效的链接了生活,链接了社会,课堂真正做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也才使得课堂具有了生命的活力。《综合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个性化的做以下的活动: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写写小学生活难忘的任何事,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等等,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丰富的活动不限于此。
3.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课前的导语设计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但小学语文的新课导入同其他教学环节不同,只是教学的桥梁。对它的安排,应全盘考虑,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免喧宾夺主。 1、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我们应发挥自身的睿智,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创设行之有效的导入语,关注课前导入的细节,把这些细节生成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我们的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着重于渲染“情感”,帮助学生由表及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着重于身边事,平常事,理性地唤起生活经验,去认识事物、去感知事物,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如《家乡的桥》,在学生的记忆里,家乡只有极普通的水泥桥,由“桥”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家乡各种桥的名称、特点等,进而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2、导入的内容安排应与新课的教材内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上课导入的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一点已在教学实践中被验证。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提高学习兴趣。 3、新课导入的设计,除了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校的设备、媒体的功能等因素作整体考虑,进行有效组合和调整。媒体的适当运用犹如“强心剂”,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智烧敌舰》一文,用投影仪出示阿基米德的图象,“这样一个人,就能烧掉敌人的战舰?”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势导入新课。 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导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册《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春晓》、《咏柳》等古诗,有的学生还一口气把这几首诗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6、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设计导入时要懂得“三宜三忌”。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这里的简约明快,不是简单敷衍,而是指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寻,不要再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中。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然而情境创设过于追求生动有趣,就不免会哗众取宠,牵强附会。教师要用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教学的神圣殿堂,由此而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不衰。
4.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一、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二、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悠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三、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
1、 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
2、 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象
此外,教师积极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协调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把名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使学生找到更合理的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的途径,真正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如不满意,欢迎随时追问。望君采纳,O(∩_∩)O谢谢
5. 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的闸门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想学,愿学。在课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那么,我们怎样引领我们的孩子去品尝去享用这语文大餐。这正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用智慧、心血及生命去思索、去实践的。
一、设计精彩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能扣动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思维,它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导入的类型有很多,有猜谜语,讲故事,听歌曲等等,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课文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如,我在教学《窃读记》这一课时,一曲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忐忑》,让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继而是眉飞色舞参与进来,在交流歌曲感受和联系实际说体会之后,话题一转,“林海音小时候就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窃读记》,一起来感受林海音在窃读时丰富的内心感受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急于想通过阅读去了解课文,寻求答案。
二、发挥引导灵智,顺应学生发展
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唯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奔腾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随情引导
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自我感受”。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更能使之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相连,成为学生攀登获取新知的阶梯。如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学生对疼爱、慈爱感受得到,而对严厉的、负责任的爱却仅表现出来理解不赞成的一面。其间正好有一个叫张学佳的孩子因不完成家庭作业而被父亲打了,(这是我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的)于是,我问他:“你怎样看待你爸打你这件事?”“他就是不喜欢我!看我哪儿也不是顺眼!”于是,顺情我顺情引导,组织学生们对这件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再现自己内心。其中,有很多同学都认为父亲的行为有些过激,但那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如果张学佳能好好学习,即使成绩不是很好,父亲也不会这样待他。让孩子们知道有时候或许存在自己不理解父母的一面,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爱,它会警醒自己误入歧途。以真实的事例引导学生,学生有话可说,理解深入。
随性引导
教师紧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创造力当作一种精妙的课程资源来开发,“纵容”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使学生成为拒绝盲从、秉持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操守者。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问道:“他们就不怕死吗?”在一阵“不怕”声中,王海洋的一声“怕——”显得格外刺耳,同学们哗就笑了。我一愣,迟疑半晌,然后请他说说你的看法。“他有他的孩子和妻子,有他的父母,要能活下来他们就会和自己的亲人团聚的。他们很想活下来,可是现在却不行了,要想活下来就当了叛徒,还不如让他们去死。”求生是人的本能,但五位壮士在叛徒和死亡之间选择了死亡,这正是英雄的五壮士最感人的一面,这样的发言为英雄的壮举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随误引导
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甚至是错误。随误引导就是教师依据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将错误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开掘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引导,能促使学生在辨中求思,在思中求悟。如我在教学《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时,一个同学读成了huá山,同学们纷纷纠正,“这两座山有什么区别吗?”“华山在陕西,是五岳之一,那里山势险峻,是一个旅游圣地。”“花山是河北的一小村子,是毛主席为了躲避敌人的围缴的,他可没有心思旅游。”同学会哗笑了。教师及时强调:“以后读这个词的时候可千万别读错了。”
三、巧用教学“留白”,放飞学生想象
动情处留白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但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如讲《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让学生体会毛主席作为普通父亲和伟人抉择的的情感体验。当“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人 ”学生就一下子就进入了氛围中,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深深融入到毛主席的思子情感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疑点处留白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时,文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以怎样理解?可以换作哪个词?你觉得哪个词运用最好?为什么?这样提问就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逐步体会“绿”字的传神。
四、结尾拓展引导,留下无穷回味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叶圣陶论创作》)一节课的结尾,学生精力比较疲惫,注意力比较分散,思维比较迟钝。因此,在“曲”终之时,教师可以留下一串“省略号”,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推理延伸。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结尾时,一曲阎维文的《母亲》可能会勾起学生自己和母亲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镜头,引发许多感想。这样课虽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总之,要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必须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习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和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和快乐。
6.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为一名学生,一般都是希望老师能够给同学们带来欢乐的,而不是按部就班的上课,讲那些书本上的死知识。有时候在课堂上可以拿出一点点时间跟同学们说话,或者拓展讲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些经历呀什么之类的,尤其是说一些比较让人高兴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让那些快要打瞌睡了的同学清醒些,同时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呀。
7. 怎样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中, 常常看到这两种情况:一是有的教师习惯沿用“满堂灌”的老方法, 就课文讲课文, 考什么讲什么, 教师滔滔不绝, 学生昏昏欲睡, 或思想“走私”,从事“地下活动”,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甚微。另一种情况是, 有的教师上课生动灵活, 旁征博引, 妙趣横生, 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好。听这样高水平的教师讲课, 简直是一种享受, 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生动有趣, 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呢? 前者的症结是语文教学远远地脱离了现实和学生实际, 教学形式方法缺乏生机活力, 不适应现代形势的发展, 正因为这样, 语文教学中费时多而收效低的现象至今依然存在, 实在令人痛心。而后者教师讲究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课上得“活”,所谓“活”, 就是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一旦有了兴趣, 课堂就具有显着的效果。怎样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呢?一、语文教学的渠道要拓宽。刘国正先生说过: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 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习语文的渠道要拓宽,不能仅局囿于有限的几本教科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教教科书, 堵塞了向社会生活吸取营养的渠道是学不好语文的。生活是无字书, 处处留心皆语文,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密切的, 息息相关的, 生活中语文无处不有。冲破狭隘单纯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小圈子, 辅之以广阔的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 才能找到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 散步闲聊, 观看电视、戏剧, 听报告, 看广告, 人们辩论问题, 甚至争吵……到处是学习语文的好机会。笔者曾尝识过如下:
1. 读名言作复句练习:
并列关系: 失去了真, 也同时失去了美。(别林斯基)
选择关系: 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 也不愿以伪善得到十个朋友的赞扬。(裴多菲)
递进关系: 我爱我师, 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条件关系: 只有忠实于事实, 才能忠实于真理。(周恩来)
假设关系: 倘只看书, 便变成书橱。(鲁迅)
因果关系: 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强大, 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
名言警句, 语言精练, 耐人寻味, 含义深刻, 历来为学生所喜欢, 而复句知识较抽象乏味,把复句练习同名言警句统一起来学习, 是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结合, 不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而且使他们对较枯燥的复句知识感到兴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 通过书名、曲名、电影名掌握短语知识 《卖火柴的女孩》为偏正短语 《冰山上的来客》为偏正短语 《红与黑》为并列短语 《铃儿响叮当》为主谓短语 《大浪淘沙》为主谓短语 《战斗里成长》为偏正短语 《打击侵略者》为动宾短语3. 读广告、标语、告示语作修辞练习 “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顶针 “电扇长城, 长城电扇。”----比喻 “请别摘走那朵向您微笑的的花, 她还要向每个人问好。”----拟人 “一棵大树, 可以制造千万根火柴; 一根火柴, 可以毁掉千万棵大树。”----对偶、对比 精练别致的书名、曲名、影片名随时可现, 改革开放以来, 巧妙得体的广告语,别具一格的告示语, 精警生动的题贺词, 更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都是语文教学的好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均可结合适当联系。这样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又懂得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地在社会大课堂中学好语文知识的道理。 语文是时代的镜子。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 把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所见所闻都与“语文”, 与语文教学挂起钩来, 语文之外学语文, 使学生感到语文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学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就能激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二、语文教学的形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教学对象又是生龙活虎的, 因而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 不断变换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然而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令人失望的事实: 一切为了应试。为了应试, 有的教师以知识的灌输、题型的训练来代替语文能力的培养, 考什么就教什么, 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变成了一个个“知识考点”的载体; 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教教科书, 死抱住课文满堂灌。在教学中, 落入窠臼, 千篇一律, 总是先解题、作者介绍, 背景分析, 然后串讲, 段落大意, 人物形象, 最后总结归纳,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 几乎篇篇如此。这样程式化的教学缺乏活力, 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就要破除狭隘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 讲究灵活的教学方法, 运用丰实的教学形式, 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学生年龄、接受程度、兴趣爱好乃至心理素质等特点来因材施教。 教学中应讲究授课形式, 讲析课文力求一篇文章一幅面孔, 或顺应作者的写作思路从头到尾道来, 或从文章结尾处讲起, 或从文章中间开花, 先把握文章核心部分。无论从哪里“开刀”, 都要讲究科学性、合理性, 便于学生接受。笔者曾教过《绿》一文, 因不得法, 课堂气氛沉闷, 自己也味如嚼蜡。今年又教此文, 结合本校本班实际情况, 决定从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导入新课后, 先第三段开讲: 作者是如何描写梅雨潭的神奇的“绿”的, 再师生共同活动, 研讨第二段: 作者为何不一入笔就描绘梅雨潭的绿, 而用相当多的笔墨去描绘梅雨瀑。由于课文讲评从中间开花, 先把握住课文的核心部分, 所以接下来的教学就有点水到渠成之势, 略作点拨, 学生就顺利完成了任务。这篇“中间开花”的教法不仅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代课的班级尝试过, 同学积极思维, 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活跃。 三、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应适时。 学习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 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共识, 歌颂真善美, 批判假恶丑, 扶正压邪, 激浊扬清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就某种角度来说, 语文课堂是端正学生思想, 培养学生情操, 进行理想教育的最佳场所。 “文道结合”的道理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得好, 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课文内容特点出发, 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 “润物细无声”还要有功夫的。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 “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 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揭示它。”显然, 游离于课文的枯燥无味, 缺乏新意的说教, 或牵强附会、生拉硬扯的灌输是行不通的, 生搬硬套, 空谈政治, 简单机械地在课堂上向学生高喊“为四化, 为祖国而勤奋学习”的口号, 入耳不入心, 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甚至可能产生负效益。 笔者在教授《藤野先生》或《自序》一文时, 让学生通过文中关键语句, 理解鲁迅当年赴日本仙台的目的是“学医治病, 救国救民”,而后来弃医从文的原因也是为了救国救民, 学生领悟到个人的理想要服从国家需要, 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出: 今天我们选择志愿, 也应以人民的需要为重, 个人的兴趣要服从祖国的需要, 鲁迅先生正因为做到这一点, 才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至此, 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理想教育, 这对初三的学生来说, 尤有必要。 语文教材是社会生活的镜子, 伦理、道德、品质、意志、爱国精神、人生观、世界观等各方面大大小小的道理都渗透在课文中, 引人深思, 给人启迪, 催人奋进,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不可多得的教材, 相机适时点拨, 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 入耳又能入心, 使之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学要充满活力生机, 关键在于教师这一方。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 社会向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应从多方面拓宽知识面,不断地自修, 以提高自身素质。
8. 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
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有情感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
,而又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2、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有生气
生命哲学家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着名的于漪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1、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就可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寻找答案,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3、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学文成熟之际,教师创设情景:晏子凯旋归来,齐王会说什么,齐国的大臣会说什么,齐国的百姓会说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有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知识、方法、启迪、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
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
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
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
四、有创新
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练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9. 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就很重要。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否和谐。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六、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发现、填补、去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式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维元素,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了个性鲜明的理解,逐步深入,进而尝到成功的快感,内化为自觉地行为。七、民主的评价方式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教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评价的结果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教师不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或抵触情绪,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因此,要使评价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因此,评价标准要多样化、层次化。传统的评价标准是由教师制定,以教师的理解为主体,事实上,世界是多样化的,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唯一标准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是违背辨证法的。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评价自己或同伴的学习,体现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层次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这种多样化、层次化的评价标准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氛围。他们会在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矫正自我行为,从而最终达到会学的教学目标。总之,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的工作方向。
10. 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课前的导语设计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但小学语文的新课导入同其他教学环节不同,只是教学的桥梁。对它的安排,应全盘考虑,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免喧宾夺主。 1、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我们应发挥自身的睿智,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创设行之有效的导入语,关注课前导入的细节,把这些细节生成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我们的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着重于渲染“情感”,帮助学生由表及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着重于身边事,平常事,理性地唤起生活经验,去认识事物、去感知事物,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如《家乡的桥》,在学生的记忆里,家乡只有极普通的水泥桥,由“桥”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家乡各种桥的名称、特点等,进而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2、导入的内容安排应与新课的教材内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上课导入的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一点已在教学实践中被验证。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提高学习兴趣。 3、新课导入的设计,除了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校的设备、媒体的功能等因素作整体考虑,进行有效组合和调整。媒体的适当运用犹如“强心剂”,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智烧敌舰》一文,用投影仪出示阿基米德的图象,“这样一个人,就能烧掉敌人的战舰?”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势导入新课。 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