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结合语文课程进行生态教育

如何结合语文课程进行生态教育

发布时间:2022-10-02 11:10:23

⑴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学校马忠彩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应该找准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将有关环境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授分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境知识,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根据各年级各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门别类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如自然课,可以结合水土保持、自然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等内容,通过养花、植草、驯养小动物、制作动植物标本,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心环境的兴趣.语文课,可以结合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鸟的天堂》,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强化环境知识的储备,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开展环保作文竞赛,让学生分析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抒发保护环境的理想.数学活动课,可以进行“节约资源”、“绿化校园”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创设情景,树立理念
要树立绿色理念,首先就要注意创设情景、营造气氛.如在班级宣传栏里设置“绿色报告栏”,如,以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性节日为契机,让学生展开调查,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做到环保从我做起.同时,师生之间可以自主设置与研发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
二、感知插图,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多,教材插图就是“物”,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比如,第九册《迷人的张家界》,介绍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及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说明美丽张家界为什么会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把收集到的张家界的风景图片用多媒体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张家界“奇、野、峻、幽、秀”的景色.使学生初步形成印象然后旁敲侧击教育学生,努力环保留住美景.
三、一字一词,见缝插针可以从一些基本字词去引申阐发与环境联系着的知识.比如,与“竹”有关的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等,说明之所以有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是因为中国盛产竹.秦汉以前,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盛产竹类的.古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就有了“宁可食无肉,不可住无竹”的说法.但是现在的北方已然不复历史上的那样温暖.
四、寻章摘句,归类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多途径搜集环境知识,多渠道地展示,用更形象优美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阅读理解,画龙点睛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很多语文课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在讲授《两只鸟蛋》中,让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讲授课文《大瀑布的葬礼》时,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人们在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时的沉重气氛,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体会到作者和授课老师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保护环境的想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受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⑵ 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生态教育呢

引言: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许多家长是开放式的教育孩子,还有许多家长是严格管教式的教育孩子。那在现在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的情况下,家长应该怎样正确的去引导孩子知道和了解生态环境了呢?

三、培养孩子的独立行动

从傅雷家书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行为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想让孩子能正确的面对和作出解决问题,那么让孩子独立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想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生态教育,以上三点是很好的选择,让孩子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⑶ 生态文明和语文的关系

生态文明集中反映了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三单元以《敬畏自然》为代表的一组课文,以不同视角和形式反映出人与自然方面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人文资源,属于较典型的反映人与自然方面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对于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素养,教育学生一切以生态原则为规范,按照生态智慧、生态道德、生态原则做事”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敬畏自然》一文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属于富于理性的议论散文,对这一类科学文艺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并加以渗透的。由于八年级学生心智水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一般只能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还处于形象化、表象化阶段,对自然、对宇宙没有进行过较系统、宏观的思考,而且他们对文章中立论、论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很有限,譬如他们对课文中所述大自然是有智慧的这个论断,可能就比较难以接受。因此,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方面,教师应用这类议论性很强也兼有学理性的科学文艺作品,发掘课文生态文明教育元素,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他们对天地自然等与生态相关的内容产生一定深度的思索,并将生态意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科学思维、可接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爱护环境,这是我们对于这类课文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注重教材人文性思想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与以往的“征服自然”的观念不同,《敬畏自然》站在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视角,重新进行诠释、理解与思考,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课文中体现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观。因此,本课教学中,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把课文中隐含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显现出来,是学生对于文章的思想性的感知、领悟的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思考,要以课文为本,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是理解思想内涵的基础和关键。教学导入阶段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科技、自然风光、浩瀚的宇宙图片、视频短片,创设引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对课文进行整体研读,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分析、比较、探究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只有较深刻地理解文本,才能领会出作者深邃的自然观和忧患意识,体会课文中所隐含的生态文明意识。 《敬畏自然》一课中,作者的自然观、生态观并未显现于文字中,而是蕴含在文章的缜密科学思维和富于哲理的科学表达中,由于初中学生对自然的了解,

大多是从课堂学习中间接获取的,每位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对现实的大自然带有个体色彩的理解和诠释,源自于学生自身阅读经历和生活经验积累的感知和体验,这是我们关注生态文明教育的心理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从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层面,要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感知课文中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生活体验和初步思考,通过朗读、揣摩课文中具体的、文学化的语句,进行科学理性的思维训练,在阅读与思考的活动中,感悟、把握作者的观点,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效防止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脱离课文主题的空洞讨论和无关争辩。 课文中对人类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及对“大自然的智慧”、“宇宙的生命”这些站在新视角提出的宏观性、人文性的科学和哲学观点,其实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积累中所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观察、理解和思考存在着一些共鸣点,能引起学生对自然、宇宙的思索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兴趣点设计思维训练任务,鼓励学生质疑思辨,引发对生态文明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课文出发,引导学生对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从文章中体会出人类是渺小的,高科技,航天事业,在大宇宙中还是非常狭小的探索,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让学生通过课文认识到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表现出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进一步理解到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语文教学中所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人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通过教学引发学生的探索,点燃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将课文中感悟人与自然的物我关系的深刻思考,转化为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和保护自然的实际行动;将课文中体会到的平等对待自然的态度、换位思考的思维角度,内化成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和生态文明价值观,这种有意识的生态文明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

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字词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课文中出现一些环境基础知识的名词,要讲清其词义,渗透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事。有些名词如“龙”,看来与环境教育无关,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花三两句话就能使学生受到一次环境教育。“龙”除了传说中是能呼风唤雨的动物及帝王的象征外,还有一种解释是“近代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脚有尾的爬虫”如恐龙、翼手龙。它们生活在广阔的湿地,吃大量的藻类植物,地球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早就灭绝了。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毁,珍禽异兽就会灭绝,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外,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在课内外收集一些词语,既可使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又能见锋插针地渗透环境教育。比如,收集同竹有关的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立竿见影、节外生枝、滥竽充数、梦笔生花、箭在弦上、寄人篱下……之所以有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是因为中国盛产竹,秦汉以前北方林木密布,草地丰泽,气候比现在温暖,黄河以北的地区盛产竹。而且古人衣食住行同竹有着密切的关系,“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苏轼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如果古代气候也像现在这样,黄河南北很难植竹,就不可能产生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了。可见,生态环境同语言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时,有些科普说明文容易渗透环境教育,因为它们本身富有环保方面的知识,例如:《动物过冬》讲的是动物有关的科学类知识。学习这课时,教师要一方面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任务,让学生找除了书上面介绍几种动物过冬之外还有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另一方面结合课件让学生了解一些人对动物的不当做法,如日本海边渔民捕鲸的报道,我国东北虎被无情地捕杀等等,唤起学生心里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懂得人与动物在自然界里和谐和处,生态才会平衡,世界才会更美。又如《找春天》一课,教师就可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空气,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去寻找春天大自然的特点,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去互相畅谈自己的感觉。
写人叙事的文章似乎和环境教育无关,然而教师如果心中有“环保”,就一定能渗透教育。如阅读课文《雪猴》,为了让学生体会边防战士热爱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情感,教师可采用手抄报交流的方式教育学生保护野生动物,认识人和动物友好相处,就是保护生态平平衡。
三、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渗透环保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保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在教学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方法,观察并描写一处景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产生了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作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让学生写想象作文,也不失为培养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一种方式。比如写《假如我是一棵大树》,让学生从当前山林毁坏严重,森林火灾繁多,人们为谋私利滥砍滥伐等现象入手,道出大树希望受到人们的正确对待。再比如写《未来的家乡》,让学生畅想家乡在十年、二十年后的变化,使学生对家乡美好的未来有一种强烈的向往,激发了学生保护家乡环境,建设家乡的热情。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口语交际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而现实生活中有关环保的话题相当多,如“做贺卡”,可先按课文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做贺卡的知识。然后,讲传统的贺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而且大量的贺卡浪费了宝贵的木材资源,也给地球带来了生态负担。我们提倡一种新的时尚,不在新年期间大量发送贺卡,而是用电子邮件或电话来表达自己的亲情和友情。还可介绍我国大学生组织的“减卡救树”活动,提倡把买贺卡的钱省下来种树,保护大自然。

⑸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应体现现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掘并利用语文学科中的生态教育因素,使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和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去关爱自然,爱护地球。
一、 在直观中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文质兼美,还有不少课文渗透了环保教育的因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蕴藏的生态环保素材,围绕语文教学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定环保教育的要求、方法和步骤,把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到德识才学的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很多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插图都十分精美。《莫高窟》《沙漠中的绿洲》《珍珠鸟》等都不失为好的环保教育素材。老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提高欣赏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培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不仅是师生、生本情感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大自然窃窃私语、情感融洽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教师应因文而异,通过插图、多媒体以及精彩语言创设充溢情感、饱含激情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生态教育活泼具体,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实施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态教育。
教老舍《草原》时,老师可利用多媒体再现草原蓝天碧草羊儿跑的独特风光,并伴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图片与音乐美妙融合,让学生沉醉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问:你闻到了什么?这儿为什么会如此优美宜人呢?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无限风光,而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心灵中沉淀,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生态文明之芽也在心中萌发。

⑹ 如何运用初中语文教学资源有效地开展三生教育

可以参考一下学习口袋网的资料模式。

网站拥有丰富的试题、课件、教案等初中教学资源,而且所有的资源均可免费下载。

分享下免费的初中在线教育资源:网络网盘链接: https://pan..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

?pwd=gqeb 提取码: gqeb

⑺ 如何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当今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将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小学生幼稚单纯,可塑性大,是非观念方向的影响及形成将伴随终生,而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又将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但是目前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没有专门开设环保课,因此结合课堂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渠道,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蕴藏着有关环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教师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使环保教育普及率达百分之百。
一、整合目标,点滴渗透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编入了不少有关环保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至少包含了以下方面环境教育的内容:
1、礼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环境是人类劳作、生息、繁衍和赖以生存的空间。煦暖的阳光、峻峭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肥沃的原野、广袤的草原、芬芳的花草,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观流入到作家的笔下,成为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好题材。如:一年级上册《四季》、《阳光》和古诗《画》,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荷叶圆圆》、《夏夜多美》、《画家乡》、《春风吹》和古诗《春晓》、《村居》、《所见》、《小池》等。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北京》、《看雪》、《四季的脚步》、《秋天》和古诗《赠刘景文》《山行》等。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笋芽儿》、《日月潭》、《葡萄沟》、《雷雨》、《北京亮起来了》和古诗《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等。这些课文不但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更是学生产生了护美的欲望。
2、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与自然界其它生物物种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同样也是大自然的家。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关系。如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雪地里的小画家》,一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松鼠和松果》。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父亲和鸟》。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等这些课文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3、敲响环保警钟,呼唤环境保护:
地球本来是美丽的,但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现在地球已经是“百孔千疮”了,所以大自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作为在地球上生存的任何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如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松鼠和松果》,二年级上册《“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二年级下册《泉水》。这些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素材。
为此,教师在挖掘教材时一旦发现教材内容中蕴藏着有关环保教育的因素,有针对性地确定环境教育的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先多一分环保之心,把它融进教学目标中。目标明确就能使教师自始至终给学生以满堂的期待,上课时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保渗透,抓住课堂的点点滴滴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创设情境,情感体验
儿童的心理情感偏向力大,幼稚的心灵纯洁无瑕,在每天生活的自然环境中一草一木都会引发他们无穷的遐想,富于它们鲜活的生命。他们是自然环境的观察者,他们思维敏锐,感情脆弱,善于发现周围环境小小的变化。就这些小小的变化,常常会引发他们内心的振动,经久不息。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间情感领域的可塑性最大,是他们形成观念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针对小学生的情感特征结合环境教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1、激发美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中礼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课文、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课文,甚至敲响环保警钟、呼唤环境保护的课文,很多教材无论是课文内容还是课文插图都编得非常地美,教师就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带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使儿童的心灵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如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一课,当播放课件出现“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一个小姑娘穿着红衣服坐在船头,她在欣赏两岸的风景。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学生们都看得入了神,完全被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这时再让学生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学生都说得很好:“湖水真清啊,真像一面镜子,美丽的景色倒映在湖里太美了。”“这里的山石真有趣,真想去摸一摸。”“这里的景色太漂亮了,我也想去看看。”“我被迷住了。”……然后让学生来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得可轻柔了,读得如痴如醉。此时教师用温柔的话语说“小朋友们,面对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忍心去破坏它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教师用激情的话语说“小朋友们,那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我们要保护它”“我们不能往湖里扔东西”……能让儿童获得美感的事物、环境,他们又怎么舍得他人破坏呢?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动为静、化静为动,挖掘教材内容中美的现象,使儿童对之如痴如醉,环境教育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2、激发危机感:
所谓危机感是在学生明辨真理的基础上的一种内心需求,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心理。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危机感,能促进儿童把自己的认识付诸于行动,表现出他们的一种抗争心理。环境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可充分利用儿童未来的主人热爱自然,不容使之遭到破坏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危机感,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当播放课件出现“小路上堆积了许多垃圾,苍蝇在小路上嗡嗡地飞来飞去,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学生的表情充满了厌恶感,再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结果“我们周围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教师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一张张垃圾图片,都露出厌恶的表情,此时教师让学生谈感受“你看到这些图片想说什么?”学生说“这些垃圾太脏了”“脏死了”……这时,教师再跟学生讲垃圾对我们人类的危害,以生动鲜明的事例让儿童产生危机感,使保护环境变成儿童自身的需要,“我们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意识到未来的主人应拥有美好的家园,美好的家园来自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投身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
三、浅入深出,注重意识
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我们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环境教育是浅显的,学生力所能及的,重点是环境意识的渗透。因此,在两者结合时,要适当地掌握小学环境教育的度,要浅入深出,要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保渗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爷爷为小做穿衣服)说话:爷爷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呢?朗读体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树因为有了爷爷的关心和爱护,才长得这么粗壮茂盛。然后再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想象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悟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再通过朗读,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最后扩展活动,宣传环保:1、课件出示小树遇到长虫、干旱、缺乏养料、有人伤害等画面。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树?2、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的资料。使学生明白:人类爱护树木,树木回报人类。环境保护教育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结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程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环境意识的渗透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注重意识的渗透使环境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浅入深出的功效。
四、着重实践,活动深化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更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学生在活动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环保重要性迫切性,实践环保行动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后,让学生也学邓小平爷爷在学校或在家里或在路边种一棵树、一棵苗。比如学习了《美丽的小路》一课后,结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身边的垃圾》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在春游之前学习《失物招领》,谈谈春游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春游中学生就能多一份环保之心,做到不丢垃圾,看到垃圾能主动捡起来。学习了《“红领巾”真好》一课后,学习课文里的小朋友做一块爱护小鸟、小草或小花宣传板。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丰富环保知识,落实环保行动。
小学语文新课程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新世纪环境问题对教育的挑战,同时又赋予小学语文教育崭新的内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意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合目标,找准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渗透时浅入深出,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课外着重实践,活动深化环保意识,付之行动。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代具有环保意识的合格公民。

⑻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环境是当今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是他们成人必备的素质。如果将环保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他们的知识积淀,还可以对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理念,养成环保习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呢?教者曾经做过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深入挖掘教材,将环保意识巧妙渗透。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兴趣,从而树立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家园的愿望。高中教材的许多文章如果我们深入挖掘,一定会追捕捉到与环保主题有关联的很多内容。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教者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的优美画面,让学生沉醉在作者所描绘的美丽的康桥美景中,同时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清新美丽环境与我们身边环境进行对照,使学生意识到和谐舒适的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又如《包身工》一文提到:“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我们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噪声、粉尘、湿气等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既加深了对包身工们所处恶劣环境的认识,又使学生懂得同情她们的遭遇,也让他们更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当我们深刻领会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重视作文训练,将环保意识积极渗透。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形成自己感知世界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通过思考,联系平时的学习积淀,应用他们自认为成熟老道的语言表达出来,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因而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在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经常关注网络媒体和现实生活,随时搜集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的种种社会现象,注意相互沟通交流,并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在外出旅游时,在享受目的地优美迷人风光的同时,注意从环保角度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加生活素材,丰富作文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我县造纸厂以前曾将污水排入厂旁河流,严重污染该河段,水体散发出刺鼻的臭味。我让同学们到受污染的河段看看,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了解被污染了的河流对他们的日常起居带来的影响和破坏,让他们亲身感受污染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再要求他们查阅相关资料,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治理措施,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呼吁有关部门解决污染问题,还我们美丽家园一片绿水青山。在作文训练中进行环保教育,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又增强了他们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活,人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将环保意识贯穿始终。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以环保为主题进行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例如让学生收集环保名言,拟定环保标语,制作环保手抄报,举办环保演讲赛,以“争做绿色使者、保护生态文明”为主题,从联系身边实际、宣扬新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方面入手,通过比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和机会,同时也让大家意识到:从今天起,爱护美丽家园,构建和谐的生态文明,用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用行动肩负起环保的重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极投入到环保行动中去,为地球家园变得更加美好而努力。
总之,深挖教材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环保的意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又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终身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相信世界会因我们而骄傲,我们因绿色而精彩。

⑼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火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 巧妙点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
教材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汇积累、品词析句、理解课文等方面入手,适时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级语汇积累教学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渗透其中。我们常见的狮子、熊猫、大象、老虎、熊等动物,生活在笼子里,它们为什么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们自己的家园里?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文明,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面对教材中无数纵横交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契机,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 相机熏陶,让学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赏“插图”,直观形象。小学语文插图多达几百幅,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例如,教学《桂林山水》,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美丽的景色在学生心头唤起的感觉,会产生愉悦之情,并慢慢沉淀,使之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这就强化了生态文明教育。第二,欣赏朗诵,感知形象。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如《三亚落日》《草原》《黄果树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课文。教学时,可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生态文明保护得当,自然的美丽才能得以永恒,使学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读,内悟形象。加强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会收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学《长城与运河》《迷人的张家界》这类课文,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进而提升他们保护生态文明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三、 有意运用,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养成
课上,在课堂练习中运用。课堂练习,除了巩固所学知识,也可有意设计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其中。如第八册有个看图讨论练习,除了复习相关句型造句外,可引导学生仔细观看画面:青山,绿水,嫩草,舒坡;沙滩野餐,水里游泳;试飞航模;海鸥低旋。要求学生再造一句,勾画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和谐共处图来。这样的训练多次反复进行后,学生必然会得到生态文明教育,形成重视生态文明的意识,养成注意生态文明的习惯。课后,在拓展延伸中运用。一方面,可通过写作练习有意训练。另一方面,可通过活动安排反复实践。小学语文虽有不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需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补充。可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有意安排在活动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课外天地,来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教学活动,都可以渗透生态文明意识。只要我们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精心挖掘教材的生态文明因素,选准渗透点和结合点,研究渗透技巧,增强渗透效果,就能促进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

阅读全文

与如何结合语文课程进行生态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