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里面,“结构”包括什么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表达方式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Ⅱ 小学语文有哪些段落结构
段落,不同于自然段,自然段具有明显的“换行”标志。段落有时被称为段落层次,也叫“意义段”或“结构段”,段落层次往往由几个自然段组成,当然,也可能一个自然段就是一个段落层次。我们知道,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构造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式。理解段落结构一方面要弄清文章是由哪几部分或哪几个内容按什么方式构成的,同时,也要求能弄清段落内部的层次构成。要做到这些,就要能把握段落结构的规律,熟悉安排段落结构的方式。
文章安排段落结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是“纵式”和“横式”两种。在记叙文、说明文中,“纵式”结构常表现为以时间的推移或作者认识的发展为顺序来安排层次;“横式”结构则表现为以空间的转移或材料的归类为线索来安排段落结构;有些比较复杂的文章,常采用“纵横交叉”的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纵式”结构表现为各个段落层次之间或层次内部的递进关系,使意思由浅到深地逐层深入;“横式”结构表现为各个层次之间的并列关系,以事物的各个侧面分别论述,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方法导航〕
理解段落结构的能力,应通过平时的阅读训练来培养。在阅读训练中,应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安排段落的顺序;应注意不同文体在段落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同一文体在段落结构上的变化;还应注意避免阅读理解时可能出现的误区。具体方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要总览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安排表达的顺序。文章安排表达顺序的依据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在把握文章安排表达的顺序的基础上,再分析文章各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联系紧密、意思接近的段划在一起,以构成一个段落层次,进而弄清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找到它们,有助于层次的划分和结构的分析。
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共有17个自然段,其中l-8段集中讲“我”和孩子看黑熊表演的事。9-14段联系在一起讲的是“我”回忆中的几件事。15-17段又联结成一个整体,讲了“我”结束回忆后的感慨。也就是说全文17个自然段,可以分成3个段落层次,分别讲了3个时间段的事情。另外,在l、2两个层次连接点的第8段末尾有一个过渡句,它提示读者下面将进入回忆,也就是进入一个新的层次;而在2、3两个层次连接点的第15段中有一个过渡句与前一个过渡句相呼应,提示读者下面将从回忆转入现实,于是便可以此为依据,在这里划出两个层次来。
二、文章安排段落结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分析段落结构,应当注意不同文体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同一文体在结构上的变化,采用恰当的方法,做到准确、快捷。
Ⅲ 三年级短文的结构有哪几种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3)小学语文结构有什么扩展阅读:
文章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
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
Ⅳ 小学语文段落结构分类有哪些
小学语文段落结构分类有哪些
就一段来说,最常见的是总分法,即先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然后具体叙述.其次有分总,总分总.
Ⅳ 文章的结构方式有哪些 6种方式分别是什么
文章结构方式共有6种,分别为总分式、并列式、分述式、对照式、递进式、纵横式,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结构上的作用: 先得知道什么是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
1. 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
①以时间为序
②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
③以逐层深入的论证为序
2. 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①以空间为序
②以材料性质的分类划分层次
3 .合式,即纵横式,指文章层次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形式展开
而某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落在整篇文章中, 是承上,还是启下,还是承上启下,还是起补充和完善作用等等.
相应的,对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就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体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比如起到了"点明本文题意"作用"; "交代背景,烘托人物"作用; "画龙点睛"鲜染主题等等.....
语文学习和考试中,让很多同学头疼的大概是阅读和写作两个大题了。
而这两类题型的分值却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如果你还在发愁,那么这篇文章可以帮你找到方向!
文章结构为何如此重要?因为掌握了文章结构,我们可以轻松理出出题人的命题线索,快速定位要点、组织答案;
因为掌握了文章结构,我们写作时就不会拿起笔不知道从何写起、思路混乱,而是条分缕析的将文章按照结构组织成一个闭合的整体、从而一气呵成。
文章结构的分类:
一.总分式(最常见)
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1.先总后分,文章开头部分总括提出所要叙述事件的整体面貌、基本特征或中心观点;以下分别从若干方面列举事例具体详细地加以描写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具体加以阐述。
2.先分后总;
3.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二,运用并列式结构
1.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小标题式结构也属于其中的一种。
三.对照式
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四.递进式
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文章的总分式结构是考察最普遍,也是我们应该基础掌握的。在此基础上做题,你会觉得事半功倍!
;Ⅵ 语文阅读结构方法有哪些内容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阅读结构 方法 有哪些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以读为主的课堂结构
这种课堂教学结构是以读贯穿始终。要求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读书上,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如教《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揭示了"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教学时,可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结构。先出示"滴水穿石"奇石图,引发学生遐想,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块怎样的奇石?是怎么形成的?"滴水穿石"是什么意思?这是初读知大意,理思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印象。接下来是精读品语句,明道理。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从课文中的三个重点 句子 入手,从正反两方面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尔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使滴水穿石的启示融入学生心田,成为学生人生的座右铭。
二、以讨论为主的课堂结构
这类课型适合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亦可放在每课的最后一个课时进行。强调的是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为主。如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就课后的练习第五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大家每天问这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对我们学生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可以紧密联系实际,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展开讨论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和深化。这种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演讲的内容,体会陶行知对下一代深切的关怀之情。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自觉养成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良好习惯。
三、以问为主的课堂结构
"学起于疑,源于思"。这里的问并非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味的老师发问,它更多的是指导学生的质疑、问难。这种课型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以学生的问为主,教师则是因疑而导,围绕学生的问而教。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其主次、难易而进行必要的梳理,较易非主要的问题,可让学生相互帮助解决,有争议性的问题则引导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自悟或小组讨论解决。以问为主的教学应注意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分析,掌握阅读的方法。
四、以口语交际为主的课堂结构
这一结构采用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教《普罗米修斯盗火》(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一课,这样安排口语交际:⑴预习感知,为"说"作铺垫。教师先提出预习要求,学生预习后,教师再检查预习情况。⑵以"说"代讲,理解课文。教师预先根据 故事 发展的顺序将课文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四个板块,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对照课文进行口语交际。这样课文内容不讲自通。
⑶复述故事。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完整的理解后,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背诵课文,但要鼓励学生尽量多用课文的语言,先同桌练说,再班上复述,还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讲给父母听。⑷续编故事,为写打基础。根据课后练习第五题的要求,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人们得到火种之前的困苦生活,展开想象,再凭借描写人们得到火种后的心情、语言以及如何欢庆等词语,想象人们欣喜若狂的样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编,自由讲。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其想象空间也得到进一步拓展。
五、以写作为中心的课堂结构
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还要指导学生学习 文章 的写作知识、技巧,如开头、结尾、照应、过渡等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如学习《金蝉脱壳》(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金蝉脱壳的全过程的。
作者把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奇特动人。脱壳前,蝉虫自己爬上树,找一个树皮裂口处,停着不动准备脱壳。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头→脚→尾,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和颜色。这种表现手法易于学生迁移运用。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细心观察一种小动物,重点观察它的动作,模仿本课写作,写一篇观察 日记 。这样的训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 想象力 ,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已学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逐步实现从仿到创作的飞跃。
语文阅读结构方法有哪些内容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结构方法有哪些
★ 小学语文阅读基本方法有哪些
★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有哪些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有哪些
★ 语文阅读题快速答题方法
★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梳理
★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
★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有哪些
Ⅶ 文章结构方式有哪几种
1、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
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
结构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它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记人叙事的结构形式。
4、设问式
开头设问,能激发读者了解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第一段.由描述红花的鲜艳和美丽,自然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让人们随作者的具体解说了解其原因,探寻其知识。
5、定义式
开始对事物下定义,提示事物内涵(本质特征)和外延(包含的范围),让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如《统筹方法》开篇是这样定义事物的:“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其广泛。”
结构方式是总体中的分体结合构成总体的方式。主要有文字的结构方式、段落的结构方式和文章的结构方式。文字结构方式,就是文字组成的方式。
汉字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层:分为独体字、合体字。第二层:合体字分为: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内外结构;半包围结构。
一、总分式结构
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
1、先总后分,文章开头部分总括提出所要叙述事件的整体面貌、基本特征或中心观点;
2、先分后总;
3、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二、运用并列式结构
1.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
三、对照式结构: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四、递进式结构: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Ⅷ 语文自然段的结构有哪些
最基本最常见的有总分式、因果式、转折式、并列式、顺承式。自然段是是表现文章层次的最小结构单位,自然段结构有普通段、开篇段、过渡段和结尾段;特殊的段落有对话段,多见于文学作品。
(一)顺承式。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二)并列式。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三)总分式。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四)转折式。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五)因果式。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主要内容
文章通常是由若干层次和段落组成的。一个层次通常包含若干个段落,所以又称为“大段”或“功能段”。段落是文章内容在表达时由于分述、转折、强调等情况造成的停顿,是表现文章层次的最小结构单位。它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外在标志(通常是首行缩进两格),一望便知,无须辨析,所以习惯上又称“自然段”。
“自然段”可以看作表示话语停顿和篇章结构的一种标点形式。实际上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人为的“标点段”(punctuation paragraph)。段内的句子与句子、句子与句群、句群与句群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安排,也体现某种层次关系。
Ⅸ 小学语文自然段起什么结构是哪些结构
自然段是是表现文章层次的最小结构单位,自然段结构有普通段、开篇段、过渡段和结尾段;特殊的段落有对话段,多见于文学作品。
“自然段”也称“标点段”,文章通常是由若干层次和段落组成的。一个层次通常包含若干个段落,所以又称为“大段”或“功能段”。
段落是文章内容在表达时由于分述、转折、强调等情况造成的停顿,是表现文章层次的最小结构单位。它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外在标志(通常是首行缩进两格),一望便知,无须辨析,所以习惯上又称“自然段”。
段内的句子与句子、句子与句群、句群与句群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安排,也体现某种层次关系。层次和段落有联系,又有区别。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靠内在的逻辑性来显示区别;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和读者理解的需要,是话语中相对独立的意思的外在表现。
(9)小学语文结构有什么扩展阅读:
其他文体中自然段的表现方式:
1、诗歌是分行写的,所以不能把它每行的换行空格视为一节(自然段),诗歌一般以空行,即隔一行为分节的标志,如《帐篷》、《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2、有些自然段把引入的话或诗歌等“换行空格”写,这样的自然段就不能看成两个自然段。
3、有些文章中人物的对话采用分行空格的形式写,如《诺言》、《心愿》等。按理说应把对话划在相应的自然段中,但是,不把对话划到相应的自然段中对文章的理解也无影响,因此现在教学中普遍把这样的对话每起一行也算一个自然段,这样使教学简化,效果也好。
4、书信体文章的自然段标序号,我觉得是从问候语开始,称呼与落款、日期不标序号,因为这是相对固定的书信体特有的格式;而问候语和祝颂语因人而异,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有时不一定只有一个自然段,还可能有两三个自然段甚至更长。
Ⅹ 小学语文短语总结_小学语文必考的6类短语结构
小学阶段涉及到的词语不多,我们按结构进行了分类归纳,推荐老师、家长们让孩子收藏阅读,体会各种常见搭配,有利于积累词语、培养语感,为下一阶段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我整理了小学语文短语总结_小学语文必考的6类短语结构,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学语文短语总结
定义: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
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
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
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
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
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
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
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
语法特点:
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特点:
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
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