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渗透,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语文学科;其他学科;整合渗透
一、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背景
叶圣陶先生曾经就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阅读与表达,这是其他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2013年贵阳市中考开始在综合性考试中设置“学科渗透”题型,设置“学科渗透”内容的目的是为了遵循“大语文”“注重语文实践”“语文的学以致用”“彰显语文工具性”等理念。简言之,就是运用语文能力来帮助解决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进一步突出素质教育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科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便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做好准备。它还有向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的德育价值,具有向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发展学生智力的智育价值,具有向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的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等,要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德、智、美等方面的价值,也只有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完成。
三、通过学科整合培养学生能力
1.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内容相融合,也与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内容相通,实现对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邓稼先》引导学生阅读“两弹”的物理学相关内容和我国研发“两弹”的历史背景。在教学《看云识天气》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查阅我国传统谚语知识。在教学《春望》《石壕吏》《公输》等课文时,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的介绍。
2.整合其他学科,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乐、视频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四、贵阳市中考中学科渗透与学生能力考查典型题例及分析
一般立意新颖,思维角度多元化,答案灵活,呈开放性特点。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主要是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知识和能力的渗透。考查的题型多种多样,有选择题、填空题、图表题、概述归类题等;主要借助多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提升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语言的表述
正确规范严谨与错误残缺随意(基本概念表达不准确,个人观点表达不清,答非所问,不严谨等而造成的答题失误往往屡见不鲜),重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完整性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表述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发展最重要的是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根本上是思维的发展。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批判性、独立性与深刻性。语言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身要准确、精练;二是语言条理清晰,前后一致,层次清楚。这就要求学生的表述要严谨周密,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筛选提取主要信息
善于筛选提取中心句、关键句和关键词。往往各学科中一些概念、定律总是需要用较长的语句、较长的篇幅才能正确无误地表达清楚、完整。学生要善于在较长的句子、较长的篇幅中提炼精华,总结规律,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中考中的学科渗透已经囊括了初中阶段各学科,考核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五、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师通过学科渗透整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自身的综合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科整合的自觉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为单纯学语文而教语文,各学科要有整体观念,把语文课本看成综合性课本,基础性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合渗透其他知识,提高学科整合和渗透的自觉性。
2.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教学素质和水平。一是坚持在职进修,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二是要关注其他学科教材改革动向,为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源头活水”。三是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上网查找资料,因为网络是一部真正的大网络全书。
3.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提倡跨学科听课和小综合教研。从其他学科获得语文教学法的启示。譬如数、理、化、生等学科的图文转换,公式与文字的转换以及数字与文字的转换,英语学科的完型填空,各学科所共有的演绎、归纳等,都能给语文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给语文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
六、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学为主,教与学兼顾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核合策略开发,其目的在于引发最佳学习效果。要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就要做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兼顾,但要考虑以学习目标为焦点。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的建构更需要时间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少讲。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才符合课程整合的最初目的。
2.学科的整合要避免喧兵夺主
由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语文课也早已打破了一本书一支粉笔闯天下的局面,尤其在跨学科的知识教学时,往往借助多媒体。如果稍一疏忽就可能适得其反。课程与课程的融合一定要服务于内容。如果偏离这一主旨,语文课就有可能变味。
3.注意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素养,能基本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对于课程的整合,语文教师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自己对所整合的知识一窍不通,那么要很好地完成整合任务就变得不太可能。
当然,教无定法。对于教材的处理,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丰富的知识,我们应有足够的重视。加强语文学科跨学科的学习,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整合,让学生增加知识,加深感悟,拓展能力,这应是每位语文教师所共同的追求。
❷ 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比如说语文可以和道法历史结合起来。比如讲解语文的某一个诗人的作品,可以联系这个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人文历史,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知人论世。更好的理解作品主题和作者形象。
❸ 跨学科教学,教师需要怎么做 - 草稿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推进跨学科、大单元教学,义务教育学校各门课程原则上要安排10%以上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这是首次把跨学科教学纳入课程建设中,而且是作为教学方式列为文件中,在文中还提及主题化、项目化及综合实践活动,都是需要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目前分科教学的现状下,教师需要做什么?
实际上,现在在融合育人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有了一些的转变,例如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新闻传媒类”“论证思维学习”“社会调查研究”等带有“跨学科”性质。初中生物教学中“科技与社会”,每个章节前言都多用中国古代诗歌导入新知识,也是跨学科的内容。
教师如何提升跨学科课程设计能力,《中国教师报》2021年10月20日介绍了江南大学夏玉溪文章,他认为教师可以从认知维度、技能维度、情意维度、元认知维度四个方向把握其构成。
其一,跨学科教学意识。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设计能力,首先要认知先行,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首位。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对学科性质进行了分析,例如语文课程就明确为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明确语文教学内容,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群以语言文学为核心,融合科学、政治、传媒等学科,“回归传统优秀精神”与“贴合当下社会现实”。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学科性质”指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从这个表达中,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农林、医药卫生、环保等跨学科的知识。
其二,跨学科方案设计的能力。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跨学科联动主要以三种形式呈现:一是相关形式,例如语文与历史、地理知识与文学课的融合,数学与工程、阅读的融合,物理与数学、工程和阅读的融合;二是广域形式,譬如语文课程的实施辐射到人文社科的其他领域,如新闻学、传播学等科目,;生物辐射到其它自然科学领域中,这样的跨学科辐射形式的实践性更强;三是主题形式,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语文以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等主题形式呈现。当然“相关形式”相当多内容还是学科内融合,从严格意义上没有改变分科课程的性质,不能算真正的跨学科教学。
其三,跨学科教学实施。课堂上实施跨学科内容,要做好各个学科教师的配合,要互相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通过主题综合实践的方式、探究式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例如上海低年级阶段的“小主综”课程。要打破学科界限,打破课时限制,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集中设计的方式。我们要通过大单元教学、主题项目式教学、STEM等教学方式,做好做实跨学科教学实施。
其四,跨学科教学评价。任何一门学科课程做好评价工作,跨学科课程的实施,评价很关键。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评”的方式,促进教与学的实施。学校做好跨学科教研,在集体备课等研究中,把跨学科纳入研究的内容,学校也要把跨学科教学管理进行评价,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正确的评价制度。
跨学科教学不是新东西,但需要新研究,我们要把跨学科教学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使每一个学科素养落地。
❹ 从综合性学习到跨学科学习,有哪几点语文学习要求,需要家长看懂
无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牵涉到哪一个行业,哪门学科,采用什么方法,其着力点都是在“专注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建立与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而非让学生在语文在课堂上更多的把握历史时间、自然地理、微生物、信息科技、工艺美术、歌曲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语文的学习资料比较丰富。“课程标准”强调:“专业书籍、别的书籍、书报刊、影片、电视机、广播节目、互联网、研讨会、演讲、辨论、讨论会、话剧表演、公共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史料馆、陈列馆、公告板、报廊、各种各样标识牌广告宣传这些”全是语文教学资源,“自然美景、历史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能成为语文学科的网络资源。这优越的条件,给我们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正确引导学生开展研究系统的学习带来了成千上万的机会,为学生增强了很多学语文、用语文的好机会,有益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塑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❺ 如何将书法艺术与语文学科相融合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环境、氛围是隐形的教育力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一旦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应运而生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就能让学生把兴趣转化为学习书法的动力,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2、发挥师魅,促进提高。
小学语文老师是提高学生书法水平的“活字帖”。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当过学生的都知道,学生可能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就会极力模仿教师的举手投足,尤其是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所以就会出现某某学生喜欢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而他写的字也就像语文教师的字。
3、运用多媒体,提高效果。
生活中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听故事,课堂上利用古今书法家故事,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故事可以调节学生的手指肌肉和大脑的疲劳,提高练习效率,学生感兴趣亦会产生奋发图强的动力,增强了练习书法的毅力。
4、培养精气神,融合精髓。
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于图画又美如图画。古人说,汉字之“横”如“列阵排云”,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有飞驰之美;“竖”如“万岁枯藤”,有苍劲之美。这些美,正是汉字“形美以感目”并吸引和熏陶学生最重要的审美潜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