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发布时间:2022-02-14 20:30:51

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而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接触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全面,我们可以凭借语文学科特点,在课文内容讲解、拓展练习、口语交际等方面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渗透法制 课堂教学 拓展练习 口语交际 综合实践 小学语文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近几年,青少年学生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形势比较严峻。比如贵州瓮安“6.28”事件、贵阳某中学“9.27”案件、贵定某中学“9.16”案件等便是典型案例。这些事件的发生,触目惊心,令人心痛,凸显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缺乏基本法律常识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犯罪,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而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语文课程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独特的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了它在渗透法制教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思想品德教育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相关法制知识进行有机、巧妙的渗透,巧妙地把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法律能保护自己,同时知道触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长时间的尝试中我领悟到了几点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一、利用语文课文内容在课堂中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利用课文内容直接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小学语文中课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法制教育知识相对比较多,作为语文教师,我结合课文内容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教授相关语文知识与技能,还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关法制教育进行巧妙渗透。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说明文时我是这样渗透的:在上到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状况的几个数字,并且根据学生对数字分析是巧妙提问:在我们地球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下我们国家采取了什么相关政策?这时就可以相机向学生渗透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时教育学生懂得: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为了我们的家园,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与大自然的制裁,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语文拓展练习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拓展练习是教学中的一个延伸,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在拓展练习中我安排各种演讲、竞赛、情景表演等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和一些法制教育。比如在教学完《明年的树》这篇课文后,我安排了一个话剧表演的拓展练习,学生在话剧表演中充分了解到了环境保护和爱护小鸟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在语文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可以畅所欲言,不仅能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口语交际中涉及到很多社会现象,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对社会了解能够更加全面。通过有组织的进行口语训练能够把社会中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巧妙渗透到说话训练中去。
例如:在我教学的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设计发明一个机器人。学生对机器人好奇心非常大,想象力也非常丰富,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都对自己发明的机器人进行了分析讲解,这时我立即利用课件出示了许多真正科学家们发明创造的多功能机器人,并且引导学生们了解发明创造的相关法制,从中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学生在交流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法制教育。
再如:我在六年级的上册中教学写建议书的口语交际中时,我们班的龙治林同学提到了对网吧管理的一些建议,这是现在父母亲最头疼的事情,我在这时灵机一动,顺着学生们的讨论我列举了社会上一些为了上网成瘾的同学猝死网吧,或者为了上网气死自己母亲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们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渗透,让学生们正确认识社会中不良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丰富,涉及到了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领域。在语文综合性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到生活中、社会中收集各种素材,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例如在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成长的足迹”的阅读材料2“老师领进门”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收集一年级到六年级中与老师发生的难忘的事情,并且在学生的交流中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职责,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在学生心中从小就种下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❷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有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树立法制观念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学校教育也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应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生存能力,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进行法制方面的引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结合,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
二、在综合实践中模拟,形成法制道德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教学中,我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法制教育。
三、在习作活动中关注,规范法制行为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在口语交际中讨论,确定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教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❸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冯恩红教授曾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是真正能适应社会、造福社会的人。因此,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祖国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特殊的葬礼》一文讲的是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号召参加葬礼的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剧不再重演。
在语文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上,确保语文学科法制教育资源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具有高质、高效。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资源。四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二单元《中彩那天》一文中,故事以汽车的失而复得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我”来说是多么高兴。然而,却看不出中彩给父亲带来的喜悦,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最后父亲毅然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懂得比物质财富更珍贵。非法所得、非法占有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让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脑中升华。
利用教材内容教育孩子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好少年。例如:《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等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哲理,努力启发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让他们懂得谦虚,勇于承认错误,孝敬父母及关爱他人这些优秀品质,并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例如《万年牢》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父亲自己经营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工艺,手艺高超,保证质量,合法经营。再将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及时教育学生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像这样人文教育事例很多,把这些内容定位在学生生活之中,紧密联系在法律法规上,《工商管理条例》《合同法》等。合理分配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 “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三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法制事件,规范法制行为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新闻上连续报道建筑大桥坍塌事故,血淋淋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遗憾的并且都是国家一流的工程,一流的建筑公司。由于有关建设部门投机取巧,偷工减料,造成质量上的严重不合格,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带来严重的损失,责任者往往牟取暴利,以侥幸的心理免于灾难。偷税漏税,结果咎由自取,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教育学生一定清正廉洁,廉洁奉公,对国家和人民负责,避免悲剧重演,一定要务实求真,真抓实干,从而保证国家建设的质量性和技术性。通过学生对时事事件的讨论和发言,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今后语文教学中,继续结合法制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动态,不断地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将法制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进行到底,为培养合格、守法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论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若教出来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仅能带着一颗文学之心,同时还能揣有一颗法制之心,那该是多么成功的教学呀!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我想:在教学中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教师应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础,将法制常识有机地融入主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实现课程固有的教学目标,同时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我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深挖教材,适时渗透。
小学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其中不乏可用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这就需要教师适时挖掘,并将教材内容与法制教育挂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法制知识的教育。
1、抓住词语的讲解。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
再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2、抓住句子的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感人至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篇范例。在教学时,我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中的“一寸”、“一声”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知道即使发出“一声小小的呻吟,一点小小的挪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引导学生理解邱少云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课文的德育目的。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的渗透点。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他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如果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明白: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那么“我们整个班,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从而提出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个浅显却又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论证。这样通过引申拓展,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能怎样做,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3、抓住名篇佳作。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草原》、《桂林山水》、《阿里山的雾》、《可爱的草塘》、《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这类课文时,我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活动育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法制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切身感受。
1、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比如在学完《普罗米修斯》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2、充分利用学校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在上交通安全主题班会,对学生上下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时,我做一个身临其境的游戏: “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再让学生亲身实践,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处: 他可以使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通过。也可逆行而施,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随己心愿,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就会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并告诉学生这只是演艺,真实的现实是很残忍的。学生通过游戏,了解了许多的交通法规,增强了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终身受益。
3、积极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毒品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甚至是对一个社会的严重危害;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在遇到伤害时,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通过以上演讲比赛,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了平台,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三、拓宽渠道,注重实效。
1、在课后布置拓展性作业。如《凡卡》一文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我在教学中通过布置拓展性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调查、感受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境况,这样做并非是教唆学生仇富、对现行社会体制不满,而是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回到课堂讨论分析贫困产生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并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定期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每学期开学初,我都抽出两节左右的时间来专门用于给学生宣传讲解法律法规常识,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末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为学生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每天要求学生看《今日说法》,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法制知识,解决学生存在心中的各种有关法律法制的疑惑。

3、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教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❺ 怎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着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
作为学校,班级里也会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例如在学完《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在学习《那树》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发生后,可以要求学生举行“我为‘大头娃娃’做律师”的综合实践课……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
此外,如《变色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孔乙己》一文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恶语中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
看着大家心悦诚服的笑脸,我又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四种品质,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的远大目标,我们就一定要立志高远,意志坚强,战胜自身的懒惰享受之心,抗拒身边的种种诱惑,忠实于自己的追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成就辉煌的人生!”
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成这样:“我们究竟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是不是万能”,“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
所以说,在语文教学的各种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最为重要。
二、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育
学生读书阅读,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着有很多篇目,而《西游记》、《水浒传》等又是学生非常愿意的古典名着。以《西游记》为例,谈自己是如何利用课外阅读这一平台适时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大人物是青少年喜闻乐道的形象。像“孙悟空大闹天空”、“三打白骨精”、“真假唐僧”等故事更是口述能详。在学生的谈论兴致最高的时候我发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吴承恩想借助这几个形象向我们讲述什么道理吗?”看着大家莫名其妙的样子我说道:这四大形象其实代表着一个人身上的四大品质,你们想一想,各是什么?
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唐三藏代表的是理想,孙悟空代表的是坚毅,猪八戒代表的是懒惰,沙和尚则代表着忠实。师徒四人遭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则代表一个人健康成长,最后终成大业。
《水浒》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尤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那么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是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必须由公安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来裁定。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是法制教育的核心。
这种在阅读中的法制教学,会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考虑,自觉增强法制意识。
三、在学生的写作中进行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此外,还可以抓住某几句具体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可以找来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大家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我们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马上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还有改自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魂断清明》,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有个家》等等;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中运用设问,《变脸》中运用双关,《古树的叹息》、《“长腿”的湖》中运用拟人,《传销“鼻祖”现形记》中运用反语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人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中,用“危险”来修饰“保险箱”,令人诧异,《小偷告失主》中一反常态,引人注意。学生看得高兴、学得轻松,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法制教育中,不仅要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所以在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进行法制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想办法,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

如何把今天的未成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实施这一课题的主要阵地,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光靠在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专题场合穿插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无意识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呈上升趋势,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子想教育敲响了法制教育的警钟,课堂成为实施法制教育的首选。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法律知识,对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起到积极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从词语教学中让学生看到“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二、在课文教学中插入“法”
课文教材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
在语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送给了“我”的朋友万芳,以此来表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家长则因为物品的贵重而要求索回,这就形成了一个从道德与伦理角度都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究竟是顾及孩子们之间有友谊重要,还是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重要?事实上,如果仅仅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孩子与家长双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谁都没错。怎样才能对此给出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呢?只能从法律的角度寻求答案。
《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由此可见,课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就送给别人这件事究竟是否正确,首先应该看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课文中的“我”在并没有取得法定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给别人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对课文中提出的“我”究竟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正确的回答是首先应该按法律办。
三、阅读中引导学生悟“法”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
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经常阅读“四大名着”、《堂吉诃德》、《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的文学巨着。此外,建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优秀刊物杂志。
总之,让学生读好书并因此受到熏陶,学生久而久之就可以把书中的一些思想变成具体的实际行动,进而每一个人都可站得正走得直。
四、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学“法”
每学期,我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
另外,我还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告诫学生不能允许自己有不良的想法和行为。学生如果那一天无意之间违犯了国家法律的某条规定,一定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妥善解决。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语文教学,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使语文教学既加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又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❼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材中蕴含的法制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斑羚飞渡》时,除了理解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激发同学们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明白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斑羚飞渡》中,一群斑羚被猎人拿着枪追到了伤心崖,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老斑羚、中年斑羚做出了令人震撼的抉择。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的行为,人类扮演了什么角色?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回答出要保护动物,人类不应猎杀动物。此时,我顺着这一回答水到渠成地引入《野生动物保护法》,既解决了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又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与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人作斗争,再由课文内容拓展到现实,号召学生做到不吃野生动物,主动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不吃野生动物,对于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要向有关部门告发,让法律来制裁他们。
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使他们成为知荣鄙耻的人。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二单元的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中,引导学生感受黄河文明,体会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但当谈到今天的黄河面貌,涉及到污染这个话题时,学生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黄河被污染的图片、资料,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适时地把《环境保护法》、《水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并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开展对水资源保护的宣传,从而加强了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同时,还可以联系实际,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白色污染、沙尘暴肆虐、酸雨等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知理明情,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让“母亲河”被严重污染的悲剧不再重演,激发学生自觉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生个体对生活现象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语文习作中,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热门话题的思考、讨论,会涉及社会风气、人伦道德、是非善恶的评判,于是,我推荐学生在构思这方面的作文时多关注《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与观察》等栏目,利用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拟题的技巧,抓住特殊典型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善于用法律的标准来明辨是非,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在练习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作文时,不少的学生提到了父母偷看自己日记的事例,对父母侵犯自己隐私权的行为很反感。我在讲评作文时,先站在学生的角度表扬了他们善于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推荐他们多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就在学生们正为老师站在自己的立场而洋洋得意时,我让他们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解读第二章第八条: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第十条: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当孩子读到这里,我语重心长地为父母抱起不平来:父母偷看你们的日记固然不妥,但他们也是在履行自己的义务,对你们进行监护和教育,如果能与父母心平气和地沟通,这种烦恼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我们用法律的标准来看待双方的立场,你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了。这样的作文训练和讲评,既巧妙地让学生学习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又教会他们与父母沟通,理解父母的行为,在寓情于理中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母爱、父爱的伟大,从而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每学期,我都会在班里举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例如,班级在办班刊时,班委的同学向全班征集稿件和图片,部分同学的稿件和图片被选中,并被迅速地采用了。第二天,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来找他们讨个说法,说他们侵权了,侵犯他们的《着作权》、《肖像权》,于是我把《着作权》、《肖像权》的侵权认定条款(一)形式要件:未经同意;(二)实质要件:以营利为目的,也就是说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我们的班委不以盈利为目的,不涉及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的,不涉及肖像权、着作权的问题,不过出于礼貌、尊重,他们应事先告知你们,取得你们的同意。经过一番耐心地讲解,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❽ 如何在语文课堂渗透法制教育

我觉得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要深入挖掘每一篇课文与相关法律的切入点.例如:有一篇课文写的是到动物园看企鹅,但是有一个小朋友插队了.后来他看到企鹅们都整整齐齐地排队出场.这个小朋友,发现自己做错了,就羞红了脸离开了现场.教师可以结合这篇课文给学生渗透这个小朋友违反了一种规则.这个错误对社会的危害较轻,所以是一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如果违反了法律禁止的行为就是违法了.等等这些吧.

❾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少年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 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有助于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 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 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 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 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法制渗透: 一、 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 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生命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 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 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 队, 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 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 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 ,给狩 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 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二、开放练习,巧妙渗透。 开放性的练习题具有多样性和明显的层次性,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而且学生 在解答过程会出现很强的探索性。 引入开放性练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砍 树人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要不是你乱砍伐树木,小鸟也不会找不到它的好朋友,你不要再乱砍伐树木了。 ” “砍树人,你再乱砍伐树木,小鸟连家也找不到了。 ” “你再乱砍伐树木,就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 “树木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应该爱护它、保护它。 ” 这样通过引申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法方面的 教育。通过这样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老师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 下不应该怎样做,对学生进行了遵纪守法教育。 三、写作训练,有机渗透。 在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 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在习作中, 我还利用写日记这一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 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 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 育。 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 法制教育。 四、在口语交际中讨论,确定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 的认知。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 交际,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 在学生激烈的表 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教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 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 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地渗透法制知识,持之以恒,一定会取 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定会让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行。

❿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魏兴学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老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要从小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素质的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减少学生的违法犯罪。要促使小学生从小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有效地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十分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都是其他学科的前导,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是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简单化、牵强化、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在教学中要恰当地把握尺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法制渗透的尝试,现提出来供同僚们参考:
一、 从分利用课文内容特点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利用学习课文的机会向学生潜移默化的传输法律知识,可以说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渗透途径。当然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还得要把握时机,适时渗透,才能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二年级下册《泉水》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泉水奉献的精神所吸引。在学生了解这些感兴趣的内容之后,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从而认识到泉水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泉水不仅具有“多、清、甜、美”的特点,泉水还能浇灌果园,为花朵增添光彩,又能为人们提供甘甜的饮用水,泉水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水资源。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坏境保护法》,保护法第二条说了:“所谓环境就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第六条又说:“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病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
控告”。让学生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坏境保护法》,爱护我们的坏境,爱护我们的家园。让学生对泉水无私奉献认识更加清楚、深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坏境保护法》,给那些滥用药品污染水资源的人们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会得到极大的增强。
二、通过开放练习,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开放性练习题要具有多样性和明显的层次区分,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强的探索性。采用开放性练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如在教学二(下)选读课文《特别作业》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说这是“特别的作业”?一石激起千层浪: “要是我们乱摘花朵,那不就与“爱护花草”相违背吗
还有就是另一个同学他为什说:“我的作业是一只蜜蜂,等大家观察玩了我就把它放回自然。”他为什要这样做呢?
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拓展学生思维,既能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又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法方面的教育。这道开放性的练习题,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懂得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样做,这样就能把学生对遵守坏境保护的法律、制度等认知转化为行动,从而养成爱护环境,自觉守法的好习惯。这样就能达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的目的。
三、通过写话训练,有机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语问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在习作中,还可利用写日记这一方法作为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练写日记时说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求真务实的效果。同时,练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只要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老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通过口语交际引导学生讨论,确定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分利用口语交际这一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
生进行口语交际,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地渗透法制知识,并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表率,老师必须以身垂范,让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2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8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7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4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6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3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1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