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自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摘自《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时代的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新知识、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就得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建设者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对新一代人才素质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
2、课程的要求: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不重视学生的自学,只注重教师的“讲”。而在语文教学和发展任务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100年掌握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科学知识总量的90%。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长一倍,而最近10年则是大约3年增长一倍。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尤其是语文教学,它涉及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方方面面都与之联系,因此教师是不可能教得了,教得完的,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去学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有教师的讲授,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提高素养的。这就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新课标的要求: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新课改下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新教材体现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改变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干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认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因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己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4、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初中阶段学生自主性意识崛起、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日浓。三年的初中生活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而且,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网络信息的高速与大容量给学生提供了相当多且丰富的知识。这时光凭老师讲解已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认知能力的需求了,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要求——即怎么能让学生既“吃饱”又能保障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吃好”。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办法。
二、什么是自学能力?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就是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摘自《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的自学能力培养涉及到许多方面:从讲读课文到自读课文,从课堂教学到课后作业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此截取其中一个方面,重点谈谈自读课文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认为在自读课文自学中应养成以下几点良好的自学习惯:
1、 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战争中有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战”,同样的,在学习中对于课文的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的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
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让学生独立的解决,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例如现代文预习,主要要求学生预习字词、相关的文学背景、文章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文言文预习则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总结文章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 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
有目的地学习,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通过课堂学习解决疑问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强、听课效率提高。
3、 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
“字典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在第一节课就传达给学生的一个理念。在遇到争议时、或者新知识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去查字典,而不允许他们凭主观去盲目猜测。在坚持这样的引导下,效果也比较明显,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的去查工具书,字典也成了他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4、 培养积极参与、勤于动脑的习惯:
自读课文教学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这就要求学生能主动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勇于参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教学过程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用于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并且在自读可课文学习中承担课堂“小主人”的重任。比如:让学生推荐一篇课文里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及解释,或者指出需注意的一些易错字、词、及解释;文章重点语段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全班同学沟通,互相探讨、互助学习;我也试着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自行表演,从而帮助他们主动掌握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形象。因为表演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我还大胆采用了体验情境的教学,在学习《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不会很深刻,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于是我让同学们采取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去学习,即:四个同学饰演文中四个主人公,其余同学饰记者,饰记者的同学需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而饰四个文中人物的同学就要非常熟悉课文,去应对相应的问题。课堂学习的结果相当的好,同学的提问比较精准、且与文章的中心联系较紧密,而四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仅熟悉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已比较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去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5、培养学后总结的习惯:
我们说学习一篇课文,不仅是解决这篇课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能自学相同类型的文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这就需要学生能从课文中总结学习方法,用于以后的自学。所以在学习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去自行总结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并归纳出来。通过长期练习,学生由刚开始只能总结一两点表面内容,发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学习方法,且能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二)、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在自读课文学习中,注意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运用语言。
首先,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因为学生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有没有用工具书的习惯,关系到他们一生自学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把教学生使用工具书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是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生字、新词、难句及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问题时,我都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些问题。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字典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学会摘录,积累词句。在阅读各种文章的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美段以及典故等,我都要求学生摘录下来。我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就明确要求学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于三句。还有像自读的文言文预习,我也常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摘抄下来后,指导学生通过读、背等方式积累。此外,还要养成多问、多说、多写的习惯。最后,我还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多说、多写,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再次,为了深入理解一篇课文,为了扩大知识面,增加文学常识积累。我注意教学生查找参考资料的方法,这也是自学时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学习《丑小鸭》,我就让学生去查找关于安徒生的生平简介;学《黄河颂》让学生查地图资料、地理知识;学《真正的英雄》就让他们去了解“挑战者号”的相关背景。有时我会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做必要的补充,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搜集的资料不仅全面广泛,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常查看有关的书籍、资料和图片,能使学生初步知道哪类课文可以查找哪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这样既培养了能力,又能激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趣。
2、教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学生学习课文,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不会逐步深入学习,所以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我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懂的生字生词;接着朗读或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大体知道写的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最后再返回头来统观全文,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钻进去逐层深入地学,又能跳出来看到文章的整体,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文章学习:学生第一遍阅读,解决了课内生字词,再读课文时,了解了文章写的是“一个星期天发生在福楼拜家,朋友聚会的事情”,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几个人物的特点,因此接着我指导学生重点品读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最后通过个体人物的特点,反观全文,归纳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并总结文章在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方法。当然这些学习步骤,可以因课文不同而有所不同。当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了,自学能力提高了,还可以变更或简化,但在打基础期间这样的学习是必要的。
3、教学生对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不同的文章,作者思路不同,表达方法不同,重点不同。一般来说,记叙性文章(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把握好记叙的要素;抒情性散文,应侧重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说明性的文章,应把握好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的特点;议论性文章,应把握好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不同课文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抓住各类文章特点,用不同方法去学习,即节省时间,又扩大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训练学生逐步学会根据教材实际抓重点、抓特点地进行分析,使他们在自学时能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教一点有关文章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讲授不是外加的,而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给的。比如学《女娲造人》,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神话,因此首先教学生掌握神话的基本特点——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接着指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入手学习文章的情节。学生懂得了这些,学习文章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反而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情节。又如《秋天》这首诗歌,我指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几个要素——意象性、象征性、诗歌主旨、作者情感,从这几个角度去学习,就能基本把握住诗歌学习的重点,而不至于有所偏颇。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不少描写景物的文章,这类课文语言优美,感染力强,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习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关于写人的记叙文,作者要通过一件或几件具体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德,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关于自读课文的学习其实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也是只是就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办法总结了以上几点。当然,方法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而因地制宜。我个人认为在自读课文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空间相当大,因此我也会将在此方面不余遗力的进行下去。因为我们做老师的职责就是:培养有创造性、独立自主的“大写的人”。
⑵ 【深度解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陈恒舒: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
2017年秋季,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起始年级使用。为帮助广大教师全面、准确地理解统编语文教材设计的理念、意图和特点,教学更有效,本刊约请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四位教材编辑从不同角度阐述统编教材要点,沟通教材编者和一线教师,明中探讨新教材的教学。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陈恒舒
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试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可以说,它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以下试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对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作简要介绍。
一、为什么要设置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一部分课文被标明为“阅读课文”。1987年版则区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并明确了三者在教学中的不同地位:“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阅读。”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延续了这一思路,但只区分教读、自读,不再有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的区分。这样的区分,尽管初衷只是“为了不加重教学负担”(当时一册教材的课文总数是35—40篇,教读、自读各占一半左右),但也确实彰显了编者区分课型、提倡自主学习的意图。新课改以来,则改为精读和略读的区分,不独人教版教材如此,苏教版、语文版等也都区分出了略读课文。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均将精读、略读作为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再拿来作为课型的名称,难免造成概念指称上的混乱。更重要的是,精读和略读对于课型的定位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所有课文都采取以精读精讲为主的办法,只是精读课文用的课时多,略读课文用的课时少而已;甚至有的学校或地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干脆“砍掉”几篇“不重要”的课文,其余一律巨细靡遗地精讲。为了纠正这种教学偏向,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首先在名称上恢复了“教读”“自读”的提法,明确了两种课型特别是自读课的基本定位——所谓“自读”,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
当然,自读课文的设置并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尽管过去自读课文的设计目的定位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但课前有提示、课后有练习的设计与教读课文差别不大;至于新课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助学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上几乎没有差别,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难以准确地把握两类课文不同的教学特质。为了更好地区分课型,让教师一看教材就能意识到两种课型的差异,教材编者做了大胆的尝试,对两类课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编写体例。
二、自读课文的编写体例
自读课文在体例上与教读课文有着显着的差别: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而代之以旁批和阅读提示。这种编写体例是为自读课的课型服务的:不设指向明确而具体的预习和课后习题,是为了避免教师根据教材设定好的要点和路径去精讲,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间;而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则是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抓手”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下就以七年级上册的自读课文为例谈谈旁批和自读提示的设计意图。
1.旁批
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力避结论的直接呈现,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这些旁批从呈现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点评式的,针对课文内容的关键之处、写作技法、文笔精华等精要点评。针对内容关键之处的如:
启示真理,给“我”以爱——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再塑生命的人》)
问题的提出来自细致的观察。 (《动物笑谈》)
针对写作技法的如:
开篇点题,引起下文。(《雨的四季》)
交代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伏笔。(《走一步,再走一步》)
针对文笔精华,侧重语言赏析的如:
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雨的四季》)
注意品味文章语言的清新典雅。(《散文诗二首》)
另一类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有的指向文本内容,如:
爸爸出现了。他会怎样帮助“我”脱险呢?(《走一步,再走一步》)
“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这位动物观察者会有怎样奇怪的行为?(《动物笑谈》)
有的指向写法或语言特色,如:
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散文诗二首》)
“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女娲造人》)
有的指向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如:
这里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走一步,再走一步》)
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女娲造人》)
还有的带有拓展延伸的性质,如:
嘲笑“我”已是不对,更不该弃“我”而去。如果你是五个男孩之一,会怎么做?(《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些问题不一定都需要学生回答,有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往下读;还有的则是提示学生,这里有不寻常之处,读到这样的地方可以停下来想一想。
另外,旁批还具有示例的意义。自读课文除了旁批,还留有不少空白,留白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抄笔记或者回答问题,而是希望他们能够仿照教材上的旁批,自己做一些个性化的批注,自主品评、鉴赏文章。虽然七年级下册教材会专门讲“学做批注”,但在之前也不妨做一些初步的尝试。此外,在后续册次中,还会安排一些不设旁批、仅有阅读提示的自读课文,供学生自主批注,这也显示了教材设计的梯度。
2.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位于课文之后,一般是配合单元重点,抓住文本的独到之处进行精要的指导,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比如《雨的四季》的阅读提示:
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丽,分外灵动。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这四季之雨,让我们亲近雨,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例如: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带给我们全方位的感受。课文中这样的精彩语句还有很多,再找出一些来,朗读并细细体味。
《雨的四季》所在的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其学习重点一是朗读,二是揣摩和品味语言;而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也正在于诗一般的语言。本课的阅读提示正是扣住上述要点来设计的,既点出作品的精妙之处,又提供范例、方法、路径,以辅助学生的自主阅读。
除此之外,阅读提示还会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延伸,引导学生由教材中的单篇课文走向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这也是“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和“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理念的落实。七年级上册的六篇自读课文,五篇的阅读提示中都有关于课外阅读延伸的提示:
可以看到,阅读提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内容,而且往往有着明确的阅读指向,如感受风格或内容的异同、感受作者的精神、体会作品的趣味等,绝不是“为读而读”。
三、自读课文教学应该处理好三组关系
关于自读课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第一,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自读课姓“自”,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讨为主,而教师则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方面,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思考,能够由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的内容尽量不要去讲;另一方面,自读不等于放任自流,要突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设置合理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方向,加强对于阅读方法的过程性指导,等等。
第二,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本套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能力训练重点,而自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也分别提示了该篇课文局部和整体的要点,教学的实施应该以上述内容为依据。但也要看到,教师面对的学情千差万别,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层次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在以教材为依据、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情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也要允许学生的自主阅读处于不同的层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通过“底”的抬升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三,处理好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关系。自读课与教读课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承担着不同的教学功能,但二者也是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教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是把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教读课是展示台,自读课是练兵场。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师在教读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比喻、拟人的相关知识,在自读课文《雨的四季》的教学中就可以提示和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巧、知识来品析课文。
自读课文的设计是这套教材的一个亮点,希望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能够体会编者的用意,用好自读课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气象。
⑶ 谈谈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自读课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语文自读课的教学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相辅相成,构成语文单元教学整体。现行教材编排大量自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能学以致用,即把讲读课文中学到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对此我想就怎样上好自读课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一、 要明确自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明白自读课文在课本结构体系中的价值
自读课文就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以自读课文为学习材料,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意识,把教读课所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扩展到自读课上,使学生在自我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2.认识自读课文和讲读课文的不同分工
自读课与教读课各有各的功能,它们只能相辅相成却不能相互取代。有人把它们比作数学课中的习题与例题,虽不十分确切,但能说明两者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说教读课是重在认识,是吸收,那么自读课则重在巩固,是运用;教读课是引路、示范,自读课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实践的阵地。
二、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阅读的兴趣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想说、敢说是实施讨论语文的前提,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融洽和谐的答语文氛围,学生才有想说、敢说的心理取向,学生想说,还要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和胆量,作为教师应热爱和关注每个学生,要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第二,培养学生互动的意识
讨论的核心在于互相想说,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不仅能体现思维活动,展示个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
即抓住课文的整体框架,去枝取干,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让学生从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一般采用列提纲,列图表等方式。
2.重点难点突破
每一篇自读课文,它都有着课文要点和自读要求,但我们应着重解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即抓住重点,进而突破全篇。也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抓住要害,把握全篇。这是学生自渎课学习的关键。
3.追加练习
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读课文要求,精心设计一套较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或测试题,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做题目,把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自读任务。然后通过教师出示参考答案等方法来检测练习结果,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4.培养学后总结的习惯
我们说学习一篇课文,不仅是解决这篇课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能自学相同类型的文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这就需要学生能从课文中总结学习方法,用于以后的自学。所以在学习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去自行总结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并归纳出来。通过长期练习,学生由刚开始只能总结一两点表面内容,发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学习方法,且能从多方面进行总结。而当遇到类似的文章时,学生也能自觉的去运用已学的方法去尝试自学。
四、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自读课文,教师适时适当点拨
自读课文并非是老师完全不管,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认为先要给学生做相应的提示,之后再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认真读课文,领会其间的大概意思,并有所感悟。
在了解课文大意后,再让学生做课文复述,同时让其他学生做纠正、补充。接下来就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同时让他们写读书笔记。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不能一言不发,这时,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辅导。同时要和学生进行大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而让学生完全理解课文。
当然,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并不能去充当答案的灌输者,教师只能是充当一个倾听者、聚焦者和刺激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方法的指引者,即黑暗中的“灯塔”。
五、达标检测补缺补漏
虽说自读课,但我们也要进行相应的达标检测,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懂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的步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第一,根据课文重难点,合理制出一份检测试卷,其中要包含基础知识部分,但题目不宜过多。第二,进行检测。第三,阅卷。此步骤可以与同学互动,并不一定完全由教师完成。第四,评卷。
达标检测可以及时准确地检查教学效果,主要是当堂检测。由于当堂检测是在课堂中完成,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及时检查,由于有老师在场监督学生单独完成,检测具有真实性,能准确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进行查漏补缺。当堂检测起温故知新的作用。由于当堂检测是对刚刚学习知识立即训练,学生在心里上易于接受,还能及时回顾所学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且易于批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减轻老师的负担。
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吕叔湘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自读课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学方法。自读课文的教学探索任重道远,但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认为这样的摸索乐趣无穷。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⑷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读课文读是目的。导是关键。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摒弃过去单一的、陈旧的模式化教学,改变那种“大而全”和精读、略读平均用力的错误教法,力求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致力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
⑸ 怎样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的步骤如下:
一、要制定自读目标。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确立目标就是加强自读指导的计划性;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一步是控制信息的接收范围,便于随时排除干扰学习重点之外的知识,因此,制定自读目标在自读课教学中尤为重要。
二、并非每篇自读课文都要包括上述的训练内容和水平层次,可根据重点有所取舍和侧重。另外,自读目标要集中,确立的重点要单一。按要求,自读课文一般安排一课时完成,如果目标分散和重点过多,教师就完不成任务,学生也会一知半解,影响自读质量。
三、指导自读课文阅读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制定目标提法、练习自测法、比较阅读法、评点法等,不一而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根据需要综合运用。
四、自读课文最后一步还要总结。自读课的总结是对自读目标的反馈和落实。学生可自己总结,分类整理自读笔记,总结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完成课后练习。教师也可通过提问质疑或收阅笔记等方式进行检查,总结课文重点,评价自读效果,或肯定成绩,或指出不足,多加鼓励。
这样可以有效实现自读课文的目标。
(5)七上语文自读课文学生如何自读扩展阅读:
1、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适时放权,给予自主空间;巧妙合作,共解文本难点。
2、注重引导,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及时激励,增强学习欲望。
⑹ 如何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辅导:七步自读法
嗯嗯,这个七步自读法挺好用的,特别是做阅读题的时候,对于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⑺ 如何学习初中语文的自读课文
呵呵,其实很简单的。自读课文,一般都是小说或一些不是很重要的文章。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要多读几遍熟读(这是老师讲的)然后做做课后练习题,差不多了。因为那不正是特别重要,我们语文老师都是跳过的,不讲的。所以,能做就可以了。O(∩_∩)O~
⑻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摘自《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时代的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新知识、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就得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建设者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对新一代人才素质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
2、课程的要求: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不重视学生的自学,只注重教师的“讲”。而在语文教学和发展任务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100年掌握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科学知识总量的90%。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长一倍,而最近10年则是大约3年增长一倍。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尤其是语文教学,它涉及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方方面面都与之联系,因此教师是不可能教得了,教得完的,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去学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有教师的讲授,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提高素养的。这就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新课标的要求: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新课改下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新教材体现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改变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干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认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因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己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4、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初中阶段学生自主性意识崛起、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日浓。三年的初中生活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而且,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网络信息的高速与大容量给学生提供了相当多且丰富的知识。这时光凭老师讲解已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认知能力的需求了,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要求——即怎么能让学生既“吃饱”又能保障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吃好”。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办法。
二、什么是自学能力?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就是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摘自《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的自学能力培养涉及到许多方面:从讲读课文到自读课文,从课堂教学到课后作业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此截取其中一个方面,重点谈谈自读课文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认为在自读课文自学中应养成以下几点良好的自学习惯:
1、 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战争中有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战”,同样的,在学习中对于课文的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的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
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让学生独立的解决,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例如现代文预习,主要要求学生预习字词、相关的文学背景、文章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文言文预习则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总结文章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 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
有目的地学习,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通过课堂学习解决疑问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强、听课效率提高。
3、 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
“字典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在第一节课就传达给学生的一个理念。在遇到争议时、或者新知识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去查字典,而不允许他们凭主观去盲目猜测。在坚持这样的引导下,效果也比较明显,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的去查工具书,字典也成了他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4、 培养积极参与、勤于动脑的习惯:
自读课文教学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这就要求学生能主动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勇于参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教学过程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用于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并且在自读可课文学习中承担课堂“小主人”的重任。比如:让学生推荐一篇课文里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及解释,或者指出需注意的一些易错字、词、及解释;文章重点语段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全班同学沟通,互相探讨、互助学习;我也试着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自行表演,从而帮助他们主动掌握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形象。因为表演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我还大胆采用了体验情境的教学,在学习《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不会很深刻,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于是我让同学们采取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去学习,即:四个同学饰演文中四个主人公,其余同学饰记者,饰记者的同学需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而饰四个文中人物的同学就要非常熟悉课文,去应对相应的问题。课堂学习的结果相当的好,同学的提问比较精准、且与文章的中心联系较紧密,而四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仅熟悉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已比较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去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5、培养学后总结的习惯:
我们说学习一篇课文,不仅是解决这篇课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能自学相同类型的文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这就需要学生能从课文中总结学习方法,用于以后的自学。所以在学习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去自行总结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并归纳出来。通过长期练习,学生由刚开始只能总结一两点表面内容,发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学习方法,且能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二)、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在自读课文学习中,注意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运用语言。
首先,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因为学生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有没有用工具书的习惯,关系到他们一生自学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把教学生使用工具书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是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生字、新词、难句及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问题时,我都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些问题。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字典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学会摘录,积累词句。在阅读各种文章的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美段以及典故等,我都要求学生摘录下来。我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就明确要求学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于三句。还有像自读的文言文预习,我也常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摘抄下来后,指导学生通过读、背等方式积累。此外,还要养成多问、多说、多写的习惯。最后,我还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多说、多写,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再次,为了深入理解一篇课文,为了扩大知识面,增加文学常识积累。我注意教学生查找参考资料的方法,这也是自学时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学习《丑小鸭》,我就让学生去查找关于安徒生的生平简介;学《黄河颂》让学生查地图资料、地理知识;学《真正的英雄》就让他们去了解“挑战者号”的相关背景。有时我会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做必要的补充,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搜集的资料不仅全面广泛,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常查看有关的书籍、资料和图片,能使学生初步知道哪类课文可以查找哪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这样既培养了能力,又能激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趣。
2、教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学生学习课文,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不会逐步深入学习,所以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我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懂的生字生词;接着朗读或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大体知道写的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最后再返回头来统观全文,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钻进去逐层深入地学,又能跳出来看到文章的整体,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文章学习:学生第一遍阅读,解决了课内生字词,再读课文时,了解了文章写的是“一个星期天发生在福楼拜家,朋友聚会的事情”,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几个人物的特点,因此接着我指导学生重点品读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最后通过个体人物的特点,反观全文,归纳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并总结文章在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方法。当然这些学习步骤,可以因课文不同而有所不同。当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了,自学能力提高了,还可以变更或简化,但在打基础期间这样的学习是必要的。
3、教学生对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不同的文章,作者思路不同,表达方法不同,重点不同。一般来说,记叙性文章(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把握好记叙的要素;抒情性散文,应侧重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说明性的文章,应把握好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的特点;议论性文章,应把握好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不同课文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抓住各类文章特点,用不同方法去学习,即节省时间,又扩大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训练学生逐步学会根据教材实际抓重点、抓特点地进行分析,使他们在自学时能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教一点有关文章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讲授不是外加的,而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给的。比如学《女娲造人》,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神话,因此首先教学生掌握神话的基本特点——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接着指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入手学习文章的情节。学生懂得了这些,学习文章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反而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情节。又如《秋天》这首诗歌,我指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几个要素——意象性、象征性、诗歌主旨、作者情感,从这几个角度去学习,就能基本把握住诗歌学习的重点,而不至于有所偏颇。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不少描写景物的文章,这类课文语言优美,感染力强,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习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关于写人的记叙文,作者要通过一件或几件具体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德,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关于自读课文的学习其实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也是只是就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办法总结了以上几点。当然,方法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而因地制宜。我个人认为在自读课文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空间相当大,因此我也会将在此方面不余遗力的进行下去。因为我们做老师的职责就是:培养有创造性、独立自主的“大写的人”。
⑼ 语文课文自读方法
就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朗读和默读的种种方法,而且要能够根据自读的目的和自读的内容选用不同的自读方法。
1、朗读朗读就是出声地读书,这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于培养语言感受能力。掌握朗读的方法,须经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确清楚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多音多义字等。其次是口齿清楚,在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第二阶段是准确流畅的朗读。一是正确处理重音,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不同的概念;二是停顿恰当,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都要符合文章原义;三是读准“降抑、昂上、平直、弯曲”四类语调。朗读时语速要适宜,顺利流畅,无断断续续的现象。第三阶段是传情达意的朗读。在理解文章各个部分及其衔接和过渡、掌握作品的背景和语言环境、把握作者流露的爱憎感情的基础上,准确地安排朗读基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气氛的强弱,达到既强烈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的境界。
2、默读默读是不出声地读书。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默读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精读、略读、速读、跳读四种。
分述如下:
(1)精读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凡是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读,如教科书和一部分堪称语言运用典范的文章。
(2)略读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总体的把握,可采用“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办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住主干;遇到难词,要善于根据词的排列组合和上下文的联系,推断它的含义;碰到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以免影响进度。当然,如果几次碰到它,说明它常用,就应该查阅工具书,省去以后的麻烦。
(3)速读速读即快速读书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阅读质量,速读允许略,不容许错。研究表明:人的阅读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点式阅读、线式阅读和面式阅读。提高阅读速度的途径就是从“点式”提高到“线式”,再由“线式”提高到“面式”。
因此,在速读时应注意:①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在目光移动的同时读出声音来是点式阅读的特点,阅读时不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速度就无法提高,这是因为点式阅读的思维流程长,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主→听觉中心→阅读中心。速读必须眼脑直映,同即由视觉中心→大脑阅读中心,文字直接作为意义的符号,在大脑中解码成为信息。②扩大视幅,加速眼的活动。速读时,应尽量扩大视幅,采用整体辨认法,达到一行一行看的面式阅读水平。同时要自觉加速眼的活动,减少眼停次数,这样既可以加强大脑皮层上视觉神经的兴奋,又可抑制发音动觉神经的兴奋,排除下意识的发音活动。
(4)跳读跳读就是不通读读物,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掌握跳读方法的关键是锻炼视读的捕捉力和大脑的选择判断力。跳读时目光只扫描最关键的词句,一眼望去,无关的通通抛开,只取所需。此外,掌握一些规律对跳读大有帮助。如议论文,总论点一般放在这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分论点一般放在这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也有少数例外,这往往是开头一段交代背景,最后一段说说怎么办,社论常常这样写。懂得这相些常识,有助于议论文的跳读。上述各种读书方法——朗读、精读、略读、速读、跳读等,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用处。以精读为基础,同时学会运用基他读书方法,无疑会大大提高读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