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初中语文如何设计教学问题

初中语文如何设计教学问题

发布时间:2022-11-15 09:38:39

❶ 浅谈如何高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首要的是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有“三个维度”模型,第一是知识与能力,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第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至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从知、情、意、行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3、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的重要环节,它是动态教学活动,在时间连续性上展示所需要经历的基本程序。常见环节是“预习→自学→交流→展示→反馈”。互动交流,不断的在教与学中督促、改进,打造出一堂精彩高效的语文课。

(1)初中语文如何设计教学问题扩展阅读:

1、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待业的工作语言。

2、教学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其中导语是指常用于一节谭的起始和一个问题开头的教学语言。一节课的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在上课的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

3、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导语的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1)初中语文如何设计教学问题扩展阅读:

❷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导语: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思维的主要方式。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早在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良诱人”。现代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问题要三思而行,讲究问题的信度和效度

提问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是语文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提问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如何的重要指标。教海无涯,语文教师的提问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语文教师应该把学习提问作为自觉意识,贯穿自己终身的学习生活。

课堂提问的问域不能过宽,问题明确而没有歧义。尤其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精心设计,如抓住中心句、抓住变化处、抓住细节、抓住关键、抓住容易疏忽处、抓住“空白点”等: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别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之初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质量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要“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我觉得开头提的几个问题很重要,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二、课堂提问要体现学生主体,研究学生的心理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有研究学生答题心理,才有利于提高提问能力。要使课堂提问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就须察言观色,因势利导,不断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答问心态应该了如指掌,如有位教师就形象地总结出了学生答问时的多种心态,很值得我们借鉴:含笑举手、眸眼炯炯者——“不成问题!”这是胸有成竹的表现;频频举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这是急不可耐的表现;笑得娴静、不求发言者——“这题早会!”这又属于隔岸观火的;佯装走神、智求召唤者——“犯纪律,看你叫不叫!”这些是以假乱真的表现;举手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没把握!”这有点举棋不定;急问左右、迅速补漏者——“不行,还欠火候!”这属于临阵磨枪的表现;搔首翻眼、随便举手者——“最好别点我!”那就是仓促上阵;愁云满面、眼光飘忽者——“怎么答?从哪儿想?”这一定是一筹莫展的表现了。

语文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问创造一个使学生学习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发展,学习成功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学会发展、品尝到成功。因此,语文课堂提问一定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得如何,是衡量提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提炼提问语言,力争问题本身的精美

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提问语言。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规范纯正,因为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对学生的言行、习惯乃至思想感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还要准确严谨,问题的表述绝不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失误或困惑,问题的措词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准确,会影响提问的`清晰性与连贯性,过多地改变提问中的措词有时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反而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对此语文教师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还要做到形象生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答问题,有时需要来点幽默、诙谐,这样容易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境界。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要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自然有序,让学生对提问感到乐趣。提问之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停顿会为学生留下积极思考的空间。停顿的时间因问题的难易度不同而应有所不同,如果问题较简单,停顿的时间就短;如果问题较难,停顿的时间就要稍长一些,语速也不能快,否则,学生会因你的快节奏提问而听不清题意。

语文教师的提问语气要亲切自然,特别是对所谓差生,更须用鼓励的语气,在进行评价时注意用赞许或肯定的语气,如“不着急,再想想!”“暂时答不出,没关系,坐下来再想想。”

四、研究“问点”,牵一问而动全文、动全课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语文教师的提问就应该充分体现其不竭的创造潜能。语文教师的提问应最能反映其教学机智,能反映其对教学的理解程度,能反映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艺术追求,能突出语文教学的创造性特质。创造的发生始于对问题的觉察和确定,随以心智活动的探索,提问方案的提出,而终至问题的解决与验证。

创造性是潜藏于人脑中的金矿,人人都富有创造力。语文教师应是富于灵智的创造者,富有情感的艺术家,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捕捉和利用信息反馈所提供的各种教学契机,独具慧眼,以新颖的角度创造性地进行提问,启发学生从事创造性思考。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显示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才能,发挥提问的艺术,随机应变,在极短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出多种方案,以美促进美,以智慧启迪智慧。在这种良性的反馈循环中,才能让学生欲罢不能,去积极地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让语文课堂精彩不断,亮点不断,熠熠生辉!

❸ 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有哪些策略

一、设计背景
虽然当今课堂教学日新月异,教法纷呈,可师古法外却难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是: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着重于一个“教”字而不是落在一个“学”字上,着重于“教”字即已经踏入了某种误区。教学的重心应当落在“学”字上,惟有如此,教育才能得到良性的持续发展。
教学的根本之处就是要让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如幼儿学步时大人要敢于放手,幼儿要乐于举步,无畏跌摔;似碧海初航时探索者勇于劈波斩浪无惧危险。其次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并善于学习,如学步初时的牵引护持,似初航时的海图后援。诸种学业中一国的母语是所有阅读理解的基础,是所有学科思维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文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基石,是民族文化延续的桥梁。而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营造这一平台的重要环节。
二、设计创意
1、本人以为语文课堂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为最终目标:表达能力可分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是基础,书面表达是上层建筑,但这种关系是螺旋梯进式的。在日常生活中口头表达占主体,口头表达充许更多错误的存在。社会生活中书面表达占主体,书面表达更注重表达的规范性(即语法要求)。
2、就我们教学实际来讲,学习接触的教材绝大多数是书面表达的东西。我们必须面对的事情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来理解这些书面文章。阅读和理解书面文章就必须要明白该阅读些什么 ,如何理解,从哪里进行理解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必须提供给学生一种方法(即学习模式)。我们学生和老师是在同一课堂中的,那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模式:即适合学生学也适合老师教的模式,让学和教的人都明白该学些什么,该教些什么,明白如何学,如何教。
3、这种既适合学生学又适合老师教的模式,其实更为注重学生的学,老师只是起监督辅导和道德引导作用。为了区别于常见的教学模式暂且将其称之为“学海导航”。
4、“学海导航”就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教”变得模糊,却更强调教师的教学和知识素养,“学”显得建构化,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设计目标
教学应当充分应用校园环境的压力和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欲望来调动他们更大的积极性和求知兴趣。
学海导航无法包办一切,恰恰相反,它只是给出一个大致方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去查阅资料并开动大脑和合作探究,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希望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学生研究问题,积极合作的好习惯。
四、活动内容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教学过程按“学海导航”分为四大部分:夯实基础、文本再现、文本探究、拓疆远航。根据不同的课文体裁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来完成,只在必要时才由教师加以指导。前三部分是要求学生大部分把握并理解,第四部分是提升拓展,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能把握其中一、二点即可。
五、实施步骤、操作要点及工具
(一)、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口头交流分享即可)
A:文本来源(作者及作品);
B:作者生平和代表作;
C:作家的文学地位(后人对他的评价)。
D:背景:文本有关知识点补充说明(写作动机、地理概貌、风俗人情、民间艺术等)。
要点:以上四点可以整合在一起成为一段介绍文字,可作为开场白(说话练习)。
2、生字词把握:(板书出生字词、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A:生字词的音:找出生字词(或疑难字)并注音--注意多音字或通假字。
B:疑难字词的形和义:把握这些字词的结构和释义--注意一词多意、词类活用或古今异义词。
要点: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工具书并掌握新词汇。
(二)、文本再现(板书出文章主旨及段落内容)
1、阐述或明确文章主要内容(简单的几句话);
2、文本的具体内容
A:写了哪些事(事件、情节、论据或科普知识点);
B:写了哪些人(神态、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
C:写了哪些环境(景物、社会和物体)
D:写了哪些场面(人、事、物活动的地方,要注意细节);
E:作者表明了哪些观点或者是什么立场。
3、作品思路:将文章分段(层),概括段意,明确文章体裁。
要点: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能概括段意并明确文章主旨,对于古文要能复述。
(三)、文本探究(板书出表达手法、修辞及其相关语句,或佳词妙句并解析)
(1)、文本的表达技巧:
1、文本的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 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
2、文本的表现手法(即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
A: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B: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C: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D: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3、文本的材料安排:主与次、详与略、繁与简。
4、文本的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佳词妙句):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用典、顶针、互文、对文、节缩、合叙、对偶、比兴、避讳、叠词、婉辞、避复、连及、列锦等。
(2)、文本的语言风格(佳词妙句):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4、形象生动;5、绚丽飘逸;6、婉约细腻;7、幽默讽刺;8、雄浑;9、豪放;10、沉郁;11、悲慨; 12、俊爽;13、冲淡;14、旷达;15、音律和谐;16、整散结合等常用术语。
(3)、作者的情感价值观:文本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或思想感情。
(4)、文言文句式:
1、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
A、一般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疑问句;
B、特殊句式:主语倒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2、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A、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
B、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
C、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 ……为、何(奚) ……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
D、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
E、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
F、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
G、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❹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如何提问

导语: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如何提问

一、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主问题”

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教师都应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备好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依据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好教学主问题。所谓教学主问题,就是一节课的核心问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学生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创新的重要提问或问题,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支撑作用的问题。主问题会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整体阅读教学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是有效实现课文内涵的最佳信息。

主问题的设计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琐碎问”。琐碎的问题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的,实际上却致使课堂松松垮垮,导致课堂教学散漫低效。要杜绝不加思考的“随意问”和不分主次的“琐碎问”,这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对课堂中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进行辨别、分析、整理、归纳,提炼出最切合学生实情,最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解决学习困难,扫除学习障碍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教学中的“主问题”,才会有牵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

二、依据学情状态,设计“科学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所具有的现实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才最具探究价值。如果不顾学情,设计出的问题往往会是伪问题,缺乏价值。

如教学《变色龙》时,如果问作者是谁,是哪个国家的,变色龙是种什么样的动物,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幼稚,对初三学生来说是小儿科,因为书中注释部分都有,也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如果问“从《变色龙》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契诃夫怎样的创作风格?”这样的'问题对初三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太深奥,学生难以回答,也失去了问题的价值。因此,不符合学生实际,超越初中生思维发展极限的问题,都属于伪问题,是低效甚至是无效问题,在教学时应该避免。

三、依据问题的难易,设计问题的坡度

一般来说,问题可分以下4种类型: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发散型问题、创造型问题。这4种问题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也是不等价的。我们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对预设的问题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问题对学生阅读思考有促进作用。要设计好问题的坡度,让思维难度有所增强,答题距离有所增大,学生通过“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这样学生才钻研得有乐趣,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教师要尽量避免课堂教学中成串的“连问”,即简单易答的“碎问”以及盲目随意的“追问”,而要抓住主要的问题,做到提纲掣领,纲举目张,同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尽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

如执教《变色龙》时,我要求学生围绕关键词“变色”,分3个层次进行研讨。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总共描写几次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变色;第二层次,分析奥楚蔑洛夫分别是因为什么而变色;第三层次,从奥楚蔑洛夫的多次变色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同学们围绕“变色”二字开展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思考分析,一下子就能清楚明了地分析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特点。3个问题,难度上层层递进,使课堂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路,比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感知课文重点,归纳概括课文主旨,探究课文的疑点与难点。同时,还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时机,设计难度适当的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或者自查资料独立思考等探究问题的答案。对于某些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切中要害的疑难问题,教师必须把握时机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路,充分把握学生回答问题时所涉及的与问题的答案密切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问题,延伸拓展问题答案。此外,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力求在教材中寻找突破口,巧设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为了释疑,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产生独特的感悟。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朱自清是怎样描述春天的?他的写作结构是什么?阅读之后,你的感触是什么?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层层递进,以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拓宽思维,促进对文本知识的掌握。

五、提问后耐心倾听答案

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最佳的质疑时机与适当的点拨时机。也就是在学生想弄明白而又无法弄明白、想说出来又无法说出来的时候点拨学生,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破“愤”而通,才能变“悱”为达,才能收到“时雨而化之”的预期效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语句不够流畅,表意不甚清晰,教师要耐心倾听,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再适当追问,以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学生即便答非所问或者支支吾吾无法回答,教师也不能皱眉后冷淡或者斥责学生,而应该对学生加以耐心的指导,并留给学生再度思考问题的机会与时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依据教材、学情精心设计好问题;再依据问题的特点安排好提问的顺序。避免抑制学生思维的无效提问,避免不合逻辑的错误提问,避免表面上非常热闹而事实上没有什么内容的虚假提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思维品质,让初中语文课堂走向高效。

❺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有哪些

1让学生多背多记,抓紧早晚自习的时间。(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关键)
2阅读,注重方法,答题的方法,看分答题,抓住主干。原文中有答案的最好用原文。
比如一些常考题,环境描写有什么种用,加点字在句子中的好处,等等。按格式答题,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题可以不用讲太多,关键是让学生会做。这些平常归纳的方法技巧可以叫学生找笔记本抄下来,考前看一看加深印象。
3作文,当然让学生平常多看一些课外书是可以的。最好平常练习,比如写周记(里面包括字词,摘抄,作文)然后评讲佳作。教学生如何看清题意,等等。
4最最重要的是课堂,不要讲得像催眠曲,要幽默风趣,特别是讲说明文和议论文。

❻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导语: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成燎原之势,进而养成创新的习惯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宋代着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一、巧设情境,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爱莲说》时,教师导入新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展示课件,配上音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同学们看这幅图的景色美不美?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吗?在学生纷纷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课件展示以下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留得残荷听雨声”,并展示一幅幅图片,这样的导入,很快把学生融入到一种美的意境中,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这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教师抓住契机,提问:“似乎”、“确凿”不是有矛盾吗?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思考,最终明确:“似乎”是因年代久,记忆有些模糊,因而语气不肯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百草园里只有些野草,用成年人的眼光看,百草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对儿时的“我”来说,却是乐园,表现鲁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 变直为曲、化曲为直,引人入胜。

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如果把知识比作桃子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桃子塞到学生的嘴里,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语文教学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例如,在教学《狼》一文时,“屠自后断其股”的“股”字,我不直接翻译,而是问“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它的屁股?”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股”为“大腿”之意,这样就使“股”字之义迎刃而解。这种曲问便能巧妙撩拨学生的兴趣,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一目了然地理解了文章的实质。

四、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思维的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讲《故乡》,可提出以下问题:文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勾勒出这种景象?这些词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这种提问环环相扣,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对文章重难点的解决。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愿我们的教师能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教学大师。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一、课堂提问的技巧

“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由衷地感到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探究研习的目的。

1.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问题。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在语文课堂上设置疑问,在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应先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然后一步步问到核心问题。这种方法叫做“剥洋葱法”,一层层地深入分析,直到把问题剖析透彻为止。有些问题是由局部到整体组成的,可以先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然后把各个小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概括出核心的内容。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如果老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回答。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如:(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对比,学生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2.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我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我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应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设置问题时,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节,才能体现问题的价值。精妙的提问,通常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必须考虑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和衔接。

跨度太大,学生思维不全面,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而弄巧成拙。跨度太小,失去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就是说你既要让他吃到桃子,又不能轻易地让他吃到桃子。因为设置问题跨度大,若长期“只跳无桃”,学生就会渐渐失去积极性。而跨度太小,不用“跳”也能吃到桃子,学生自然就懒于思考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把握好跨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像走台阶一样,必须一步一步走过去。而且“台阶”还不能太高,否则一级台阶跨一大步还过不去,就很难再往上爬。不仅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中,几个问题间的衔接也很重要。课堂提问,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几个问题罗列在黑板上,还要使问题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不着痕迹地把问题与问题连在一起。

4.提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背影》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精神品质可否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又如学习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阔”,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有些还能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向学生提问,一定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教师提问只让尖子生回答,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为启发性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就立即点名,学生来不及思考回答,教师马上又点另一个人,更有甚者,先点名后提问。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心情紧张,思路堵塞,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害怕提问的心理。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这样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间使他们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致打断思路。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适时、适当、适度的提问,不仅可以有效地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魅力充分地展现出来。因此,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一门教学艺术。

❼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创新提问方式

导语: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创新提问方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设计出系统性的问题,不能设计漫无目的、零碎的问题,使学生在深入浅出的提问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如教学《变色龙》这篇文章时,教师要认识到文章是想通过这篇小说,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为了向我们展示当时沙皇统治的腐朽,当时警察制度的黑暗。因此,学生在理解文本后,教师要进行充分的提问:谁是小狗的主人?奥楚蔑洛夫善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土壤催生了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社会畸形儿呢?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较轻松地理解文本含义,这种系统性的提问设计能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课文的思路走,避免了无目的性提问浪费时间。

2.启发性原则

初中教师设计问题要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启发性是指教师设计问题时不能过于简单,那样起不到启发的作用,答案方面不能过于限制,要能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教学《老王》时,在概括老王的形象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老王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呢?是不是正如文章中告诉我们的:“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但理解又不同,教师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可以组织辩论赛,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老王是一位勤苦、本分、善良的人。这样的人生活却是悲苦的,最后却孤独的死去,所以老王又是一位不幸的人。这样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拓展学生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适当性原则

是指在提问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要照顾到班里所有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如果教师提出超越学生能力的问题,学生无法理解也无从思考;如果教师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多思考,这都是不可行的。初中语文教师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的智力与受教育程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提高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

4.创新性原则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理解是不同的,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突破教材限制,加强提问的开放性,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技巧

结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提问方式。

1.创新提问角度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提问时都会围绕着中心思想、写作技巧来问,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固定在一些条条框框内。初中语文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巧妙选择切入角度,使问题具有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孔乙己》时,这篇文章存在很多看似互相矛盾的句子:“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不易理解,对这样的地方提出问题:它们是不是真的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最后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这样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并认真分析课文,从而达到解惑的目的,并领会到作者写作的妙处。

2.创新提问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些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却暗含着深刻的意义。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如教学《背影》时,要抓住文章的重点,作者四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弄清楚作者“写背影”的原因,就能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脉络了,从而加深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有些文章题目与内容在字词的用法上看似矛盾,但其实却是作者为突出文中的特点而采用的一种写法。

语文教师要抓住文章的矛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如教学《最后一片藤叶时》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是“最后一片藤叶”,作者是在写藤叶还是在写与腾叶有关的人?当腾叶飘落后,围绕藤叶发生了什么?这样能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探究“最后一片腾叶”背后的故事,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新提问方式

提问设计创新还能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对一些复杂难懂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本质,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可以用“陋室为什么不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深层意蕴。但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其实只要以这个问题为主问题进行分解,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如“陋室”有什么含义?“不陋”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有效地设置问题并进行合理分解,就能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总之,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过细、过滥、过浅等问题,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提问设计不周。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问设计,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提问,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❽ 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技巧

导语: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技巧

一、挖掘问题的曲折性,充分诱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向倾向,决定学生行为是积极还是消极、主动还是被动。因此,要想精心设计好、准备好课堂问题,就必须挖掘好问题的曲折性,充分诱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巧借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丰富想象,让学生的智慧花火源源不断地迸发。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教学情境入手,精心挖掘好问题的内涵,着力勾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授《社戏》这一课,就如下设问“同学们,为什么豆还是原来的豆,但却没有昨夜那么好吃,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这样的因势利导,可以激起学生对童年经历的美好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再如有一个着名教例:在上《愚公移山》这一课时,就是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为切入点开问,逐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有效要求学生掌握“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为后文分析课文理清头绪。“愚公移山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掌握知识、开发思维、升华思想三者有机系统地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愚昧、固执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紧紧扣住课文,突出愚公感人至深的精神境界。这样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抓住问题的矛盾性,充分激活学生思维

初中语文课本有记序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话剧等等,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有效投入的。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矛盾”,有效形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问题“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疙瘩”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已投入到课本中去了,大脑的思维也被深深的激活了,对课文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上《父母的心》这一节课时,通过诵读课文,将三次送子换子矛盾冲突的情境蓄足,通过惟妙惟肖诵读,将人物的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之后,就可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三次送子换子?最后的情况究竟是如何?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写人的文章却因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又如教授《孔乙己》一文时,笔者在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是不是他真的就姓孔吗?”。这两个看上去简单却又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会很自然把学生诱导到研读课文中去。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的教学难点在老师鼓励学生探究为什么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原因中,得到了解决。这样,抓住问题的矛盾性,就会让学生学得乐意、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三、保证问题的阶梯性,充分启发学生思维

单单仅凭靠一两个提问就想上好一节语文课是绝对不够的,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体系、系统化的提问,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具体操作中,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肢解成易问题、趣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如教学《人生四季》一文,采用阶梯式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作者为何用四季来类比人生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度过呢?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在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

四、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充分提升学生思维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就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设问的有效性,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例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就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这两句诗在实际生活中,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把牢底坐穿》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认真思考:作者身上具备什么样的革命精神?能具体说说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提问都具有有效性,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思得“深”,想得“广”,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向纵向、横向发展。

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要动情

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载体。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让他们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必须调动他们感情的积极性――即让他们动情,让他们融入作品中去,让学生和主人公合二为一,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认真的思考,调动学生进入情景,最终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提问要激发学生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但不能泛泛地提问,要有目的性,在精心备课的前提下,巧妙地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造字方法的时候,讲到羊字与羊有哪些相像之处。有的学生回答羊字上面的两笔有点像羊角,教师接着提问三横代表什么。如学生回答出来后,接着再提问一竖又代表什么,学生答对后,教师再以引导,定将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提问不能过滥,要精,要有品位

变成提问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那就适得其反了。语言教学要咬文嚼字。教师在教学中要挑选经典的语句,设品位之问,让学生从经典的句子中品味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语言的细节处去理解、品味、分析语言的妙处,抒发的情感,借助有品位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脉搏,最大限度地理解作品的精髓所在,进而提高他们阅读、分析、写作的能力。

四、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

任何一篇课文,讲完后,都要有一个拓展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社会,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及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得博学起来。如,讲完《卖炭翁》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卖炭翁的遭遇是凄惨的,他的心里是矛盾的,在当今社会,会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学生一定会答“不会”。这样一问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如果能注重课堂提问,设计好课堂提问,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了解作品所抒发的情感,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乐趣,从而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❾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导语:语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利用课堂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通过兴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简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够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将问题设置在教学重点上

教师要把教材上文章的重点作为提问的重点,当学生们充分调动思维去思考去解惑的时候就是把文章的重点过滤了一遍,即使没有考虑出完美准确的答案,依然可以使学生深刻的记住文章的重点所在,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带着这份疑问去学习文章,正所谓“学起于思”,课堂上教师要把问题设置在整篇文章的关键处,当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了。

例如在学习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在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生活,分别说说百草园有什么乐趣?作者说百草园是乐园,那么三味书屋是否有乐趣呢?是什么样的乐趣呢?学生在朗读之后,可以得出一些答案: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以及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等等儿童喜欢的朴素自然的乐趣是作者喜欢百草园的原因,而三味书屋是作者上学的地方,其中苦与乐交织在一起:读书对课不断增加却在后园偷乐,先生虽有时面有愠色却也偶尔的宽容,乏味的.唱读时的“相宜”之乐。作者用对比的手段用三味书屋的生活来反衬百草园的多彩有趣,故找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之乐的异同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轻轻松松的学好一篇文章。

2.把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诱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如果将学生问蒙、问蔫儿则起不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教师应该抓好时机提问,掌握好提问的切入点,不要过早或过晚的提问,在学生还没有充分了解文章的时候提问,会使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所云,这样可能导致学生的恐慌及反感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过晚的提问时,问题的答案早已经在课堂内讲解过,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过程,对问题没什么兴趣也没有加深印象,课堂提问变成了课堂的一种点缀花絮。 教师需要将课程的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在一起,在恰当的时间提出难度合适的问题,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认真思考解答出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3.课堂提问要针对整体同学

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在课堂上能够将课程顺利讲完,只是把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点缀环节,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计划性,总是找那些学习能力强、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的学生来回答,对于那些想回答可是又没有信心和根本没理解问题的学生不闻不问。表面上问题迎刃而解,课堂气氛活跃,可是真正参与进入课堂氛围的只是少数学生,那些被冷落忽视的学生只是课堂上看热闹的看客,可能一堂课下来,什么都没有学到。时间长了,经常被漠视的那些群体对老师所有的问题都会无动于衷,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种氛围下的课堂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被发现,更得不到解决。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提问环节,将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版块,精心设计问题内容,争取做到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所有学生的参与到提问中来,对于学习能力差、学习不积极的学生更应该重点提问,让他们时刻都有会被提问的紧张性,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在学生回答出问题时予以鼓励,使所有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兴趣、充满信心,课堂气氛达到真正的师生默契,实现当下大力提倡的教育公平。

4.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该保持自己作为学习引导者、组织者地位的同时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过细过死的把问题和答案设置在一处,更不要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强行附加在学生身上。教学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多样性的,特别作为语文课程来说,除了字词句的固定形式外,在学习文章方面并没有绝对固定的答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思考结果也会多种多样,教师要给同学们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答案和学生们探讨、研究,最后给出正确方向的引导。

例如在学习《领养木雕》这篇文章时,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作者做了对朋友反悔的事情到底对不对?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做?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对朋友反悔的事?这样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并且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理解文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5.带领学生回归课本

提问是一门艺术,但它更是优化课堂的一项工具,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把握者,一定要将这把工具运用自如,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的同时要不断引领学生回归课堂,不能让学生的思维由发散变为散漫,学生在思考出答案之后,教师要给予重视、倾听并解答,然后因势利导回归课本,让学生在体味学习乐趣的同时将重点放在课堂学习上。

6、设计深刻性问题,促进思维拓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准”,即抓住学生的心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里所说的“准”,是指要围绕教学目的,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必须抓住课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一步一步地深入,不能提过大过空的问题。如教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时如果这样问学生:“课文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以回答。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木。”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问准问题,以“小切口”来体现大问题。例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因为课文很长,如果教师在提问时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而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在教这篇课文时只要抓住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是怎样打死镇关西的?从这两个问题出发,作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和课堂讨论的风向标,让学生围绕着它自由发挥提出问题。这样逐渐深入,学生们由此就能透彻理解全文。

7、注重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义,同时还要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提问的深度,并且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的同时,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

又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黑暗,战争残酷,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教师提问引导,“如果当时社会上都是陶渊明这样的人,社会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很多学生经此一问,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8、提问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

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桃花源记》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妻子”在文中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本文中像这种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词义不同的情况,你能找出几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❿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导语:“提问”艺术,是教师的知识、能力、经验、智慧、胆略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有了“提问”的艺术,就能把握住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驾驭住生动复杂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一、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巧妙的设计问题

在任何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都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决定了他们能够听懂多少,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在对语文教学提问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掌握好提问的一个度。问题太难学生难以理解或是解答不出来,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更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问题过于简单,则起不到对学生思维的抛砖引玉作用。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什么阶段,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问题的巧妙设计。在提问的过程中,绝不可以让提问的语言变得过于复杂和琐碎,否则很有可能会使学生混淆问题的重点,因此提问的语言也必须要简练、易懂,具有一定的引导力。

在进行《故乡》这一课的内容讲解时,就在学生预习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故乡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引导学生边思考边阅读,让学生通过故乡乡亲的变化、故乡面貌的变化等细节一点一点的探索,探索出杨二嫂和闰土的变化,然后再让学生对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变化进行深入的比较,并且找出变化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最终将全文的主题引出。通过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二、以提高学习水平为目的,增强问题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都比较看中,所以他们在进行授课时都会进行大量的课堂提问,然而课堂提问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这令初中语文教师都感到十分困惑。

笔者通过对自己以及身边同事工作经验的分析发现,之所以会出现不进反退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提问过于随便和简单而导致的。其主要表现可以有两种:(1)“是不是?”、“对不对?”形式的问题过多,提问的毫无意义;(2)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很多问题学生只需要通过阅读就能够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在语文教育工作中是非常常见的,但其问题的设置毫无意义可言,想要保证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其对于学生思维等各个方面的锻炼,就必须要使课堂提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保证问题的针对性,保证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够紧紧地围绕文章的内容及思想。在此基础上,问题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保证所提出问题必须要具有一定意义,例如能够锻炼学生的哪方面技能,让他们从中收获哪方面知识等等。例如在进行《石榴》这篇文章的教学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这句话,笔者就设计出了这样一系列问题:

问题一:“作者写喜爱夏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问题二:“由文章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问题三:“作者虽然表面上写的是石榴的口味,但是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从作品的描写当中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将其学以致用。

三、以拓宽学生思维为策略,强调问题多元化

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问题的类型、目的来对问题的形式进行改变,以便更好的达到预计的提问效果。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提问之所以实效性差,与教师提问的方式单一、死板有着直接联系的,因此,想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就必须要使问题形式变得多元化。

经过实际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以学生的生活实例为基础进行提问,或是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来进行提问,都是非常不错的课堂提问形式。教师通过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的掌握,来将两者进行比较沟通,进而将问题提出,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那么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会有所提升。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来进行提问,能够将学生的思路以及注意力充分的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使问题的指向性更加的清晰和明确,在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能够使课堂提问的效果得到显着的提升。

结论:

终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至关重要。提问是教学工作中的一种艺术,语文学科的提问更是如此。为此,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掌握,来巧妙地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如何设计教学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