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杨再隋怎么教语文全文

杨再隋怎么教语文全文

发布时间:2022-11-15 17:01:32

Ⅰ 如何构建真正的语文课堂

重庆市云阳县鱼泉镇鱼泉小学 冉孟春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提出这个问题恐怕会引起许多人的争议。也许有人会说,语文老师上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堂,难道存在上语文课不是语文课堂吗?如果这一质疑是对的,那么,所有的“涂鸦”都有书法味儿了。虽然是上语文课,但不一定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我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最艺术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净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把不是语文课堂的东西清除掉。 其次,语文课堂不是其它学科知识的大拼盘。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过分注重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或其它知识,把语文课杂化为其它各学科知识的大拼盘,这是不对的。 再次,语文课不是其它学科的保姆。语文的工具性,可以从语文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来理解。但是,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交际之中,它的存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而是因为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教师要有一种内在、含蓄而奔放的激情,让听者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如沐春风,如浴秋阳,让学生感受其语言美、意境美,同时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积淀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生存的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三、教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的演员,哪怕你给他的是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有滋有味。真正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全情投入的产物,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并根据自己的特长因长施教,上出“个性美”来。 我有幸到万州听了“三峡教育论坛‘平湖之春’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研讨会”的专家和名师们的讲课及讲座,受益匪浅。就这个问题,我发表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构建真正语文课堂的基本条件。 课前师生之间采用形式多样的对:或提问,或讲故事、笑话,或相互鼓励等,引生入课,如话家常,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课中老师不是威严地站在讲台上给学生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面带微笑来回穿巡于学生之间,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好伙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多方激活学生,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 写什么,老师相机给予恰当的指导、评价或鼓励。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在讲座中说:“师生在课堂上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当老师在有意义的讲授知识、引导学生释疑解难时,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客体。这种主客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不停地转换。小语教学专家支玉恒老师说:“语文课堂是什么?是一种享受。在没有压力的感觉中共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共同享受自己的佳作,”的确,这样的课让听者也是一种享受。师生在课堂上是自然的、自主的、自由的,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境界呢? 一堂课结束时,老师那画龙点睛、声情并茂的结束语,让学生恋恋不舍地离开课堂,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和想象的空间。 二、教师娴熟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和深厚的语文素养,是构建真正语文课堂的重要因素。我就以支玉恒老师上《匆匆》这一课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和启示来说明这一观点。 1、教师的教态亲切和蔼,语言朴实无华;学生思维活跃,感情奔放。师生共建一个激情奔放的语文课堂。支老师在课堂上语言亲切而富于激情,面带微笑而富于表情。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总是用心倾听,并及时恰当地给予评价鼓励的话语,整堂课无一句文学性的语言。然而给人的感觉就是亲切自然,无矫柔造作之嫌。学生在老师亲切朴实、富于感染力的评价中,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感情如潮水奔放。 2、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评价、鼓励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和无尽的表现欲。支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用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及时恰当地鼓励、评价每一位学生。如有位女生回答问题后,老师评价:“哇,又一个王小丫,真了不起!”有位男生回答问题后引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老师亲切地问他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后老师连忙用细小而轻快的声音说:“快别说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因为你精彩的回答而记住你的大名,忘记我的名字,那样我会妒忌你的。”多幽默风趣呀!学生听了这些恰如其分的评价,何乐而不为呢?即使那些没有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也注意鼓励他们,不让学生因为老师没有注意他们而有失望的感觉。这一点,我们还做得很不够。 3、注重朗读指导。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点、重点,又是难点。如何才能将朗读指导落到实处呢?支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生硬的朗读术语,而是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朗读课文,每朗读一次让学生说出新的收获,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抓“情感”是阅读教学的根,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前三句与后一句的关系是鲜明的对比关系,怎样读出这种关系呢?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前三句给人以希望,用高兴的心情、轻松略高的语气来读;后一句给人以失望,应带着失望的心情、低沉缓慢的语气来读。”当学生朗读的语气不够到位时,老师又示范读一句,给学生以提示,然后让学生接着读。指导学生背诵时,让学生看着老师的手势背,老师的手势不仅指挥着背诵课文的轻重缓急,还暗示着背诵的内容,这就是无声的语言,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4、体现语文课堂结构的整体性又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支老师从大处着眼,突现出“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这一教学流程,教学思路清晰,脉络清楚,结构严谨。同时,又从小处着手,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细微之处。如有个同学在读“我默默地算着……”这几句时语速偏快,老师及时指导:“默默地算着有这么快吗?八千多日子啊,你再读一下。”同学们在创作名言时,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抓住一秒的时间,就是抓住了人的一生。”支老师和蔼地说:“太夸张了吧。应在‘一秒’前加一个什么字准确呢?”这个学生回答:“还应加个‘每’字。”多准确的语言表达指导,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才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 三、注重实效,不搞花架子,将语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是评价一堂语文课成败的标志。不管老师在课堂上用什么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没有收获,就等于白上,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特别是公开课,更应该多一些实质,少一些形式,这样才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杨再隋教授说:“公开课不一定高于常规课。”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公开课高于常规课,还不一定能达到常规课的效果。如果说公开课纯粹是演课,搞一些花拳绣腿,失去了别人借鉴的实用性,这岂不是流于形式,降低了公开课的实质?教师累,学生无收获。部分学校将公开课引入一个误区:课件要多要好,老师要富于激情地表演。其实,多媒体课件是用来辅助教学的,要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该使用的地方才使用。老师在课堂上富于激情地上课,这无可厚非,但表演的成份不应该太重。老师按既定的剧本(教案)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在课堂上的某个时间某个地方用什么语言,什么动作,在课前不知要操练多少遍,犹如京剧中的程式化动作,这岂能不让听者乏味。况且,如果平时每堂课都这么操练,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具可行性。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同时具备的两种特性,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两大弊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一度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导致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中,又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致使语文课堂热闹非凡而流于形式。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体现,如果没有语文学科,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艰难程度简直难以想象,或许不可能。新课标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是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要求。这两个方面应并驾齐驱,不能偏废一方。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又将这些道理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从“内容——感悟——表达——再感悟”这一往复循环的流程中,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料提供者:

Ⅱ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的举措

小学语文课做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学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小学生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新举措。
一、注重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小学生突出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就会受到欢迎。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
二、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要亲和学生,让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
3、教师要妙用非智,激活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
三、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Ⅲ 杨再隋: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反思1

通过课改,学生思维更趋活跃,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 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普遍得到加强。
然而,也存在一些由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实践中迷茫的问题。下面仅就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关于学生主体

当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了教学活动中最时尚的用语。其实,人的主体性原是一个哲学概念,即所谓主体、客 体及其中介。人的主体作用即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特定双边活动中的主体,不要脱离特定的语境去抽象地、孤立地 论述学生主体。当前的教学活动主体缺失、主体错位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要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假主体”现象,常常用课堂上表面 的活跃掩盖教学的真相,让一些眼花缭乱的“非语文现象”填充我们的课堂,在延伸、拓展的口号下的“过度发挥”,让学生“如堕五里雾中”。
我们提倡“以学为教”,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实际,落实各项要求,讲求实际效果。同时,也要 提倡“以教导学”,即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组织作用。教学作为一个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组织,活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引导。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教 学调控能力,即在教学过程中,有分有合,分合适宜;有放有收,收放自如;有动有静,动静得当;有快有慢,快慢适中,表现出有节奏的韵致。

二、关于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能力、兴趣、方法、习惯、情感、态度、行为等等,因而是综 合性的。素养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要强调“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精神陶冶”。但无论是形象、情感或是精神,其基础是知识和能 力,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熏陶、感染、浸润、同化的,所以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语言文字训练课”。过分强调训练,把训练覆盖在语文课的方 方面面,有可能将语文学习变成纯技能的训练,从而使语文课再次坠入“工具主义”的泥潭。前几年,某些地方提出“课本习题化”的口号,教材变成了习题簿,教 学变成了“做练习”,教学目标全是“应付考试”,这种状况,令人忧虑。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应营造人文氛围,体现人文 关怀,目中有人,语中有情,以人为本,以情动人。
由于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上的主要活动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 动,所以训练也是必要的。字,要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写好,需要训练;书,要一句一句地读,一遍一遍地读好,也要训练;说话,要一句一句地说;文章, 要一句一句地写,都要扎扎实实地训练。一遍不行,三遍、五遍,反复多遍,自然熟能生巧。诚然,训练不是单调的重复,机械的反复,练有目的,目的要明确;练 有要求,要求要严格;练有方法,方法要得当;练有效果,效果要落实。

三、关于语文和生活
所谓“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讲的,表明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语文 的外延永远小于生活的外延,也就是说,语文不可能反映生活的全部。语文应尽可能去反映生活、表达生活、探究生活、干预生活,但不能还原生活。不能让语文生 活化,更不能把生活的原型原封不动地引入课堂,不能用零碎的粗糙的儿童生活经验代替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知识——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教材。教学反映社会生 活,联系儿童生活,但不可能照搬儿童生活,不能用儿童生活的普遍性取代教学生活的特殊性。从近代教育史看,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倒过来讲“生活 即教育”,他们所说的生活,其实是“生活经验的改造”和“生活经验的提炼”。

Ⅳ 小学语文《白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白鹅》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白鹅》教学设计1

【教材简说】

《白鹅》是人教课标版小语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的特点──高傲。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鹅与狗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与鸭对比,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丰子恺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感受丰子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反语的写法,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课

1、由鹅身上的傲气引导学生回忆复现鹅的姿态和叫声的描写:

丰老先生是从哪几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过渡句,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件,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引读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引出下文步态的学习。

二、感受高傲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觉得哪句最有趣,就读一读。(出示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1、自由读,感受步态的高傲:鹅走来了。自由读第4自然段:有没有感受到高傲的步态。

(1)学生交流:

生:我听见了鸭、鹅……

指名分别读──评“鸭小姐”“鹅先生”的朗读。

师:写高傲的鹅为什么写“鸭”?(引出“对比”的写法。)

出示词语,进行理解:急速

局促不安

从容

大模大样

(2)、视频突破“净角”难点:

有不明白的吗?(净角)谁知道?(课件出示)指名说感受。

师:丰老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

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3)、朗读体会对比写法:谁能通过朗读表现鹅步态的从容、大模大样,那股傲气?

(4)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2、默读感受:“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这回请你默读第5、6、7自然段,为什么使我们

发笑?你感受到他的高傲了吗?(可以划出有趣的词句,把感受写在旁边。)

(1)、自由交流,指名说。板书: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现在哪儿呢?

(2)品读句子,说感受:(课件出示)

①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师:真是一丝不苟、循规蹈矩、不会变通啊!令人发笑。

师:吃东西也是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并且很会摆架子。

②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师: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因为它太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高傲吧!)

③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师:喜欢“鹅老爷”这个词吗?(太形象了,它的确像个“老爷”,吃饭必须有人侍候,摆老爷架子,因为它总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狗来偷吃,饭被狗吃净了,它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

(3)、小结,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说得多好!这鹅真是有股傲气,架子十足!怪不得丰老赞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回顾全文,在叫声、步态、吃相的关键词的基础上,指导编儿歌。(出示儿歌课件)三、品味拓展

1、再次出示咏鹅课件,感受白鹅的可爱。

2、感悟写法:感受拟人手法及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味喜爱之情:

小结:作者用这种方法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有许多好的方法,大可不必口口声声地说我喜欢它。

3、请同学们回味课文后,出示“快乐写话卡”:我是一只——的白鹅。试着用我们发现的写法,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叫声厉声呵斥白鹅步态从容

大模大样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小学语文《白鹅》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

白鹅

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

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高傲”、“有趣”

1、理解“侍候”:

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

体会白鹅的“高傲”、“有趣”。

4、指导情感朗读:

读出情趣。

四、发现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高傲,作者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喜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欢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励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它们有趣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课外观察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小学语文《白鹅》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白鹅》这篇课文重点表现了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刚把这只白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还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特点的。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习难点:

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

教、学具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设计理念:

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读“我会认”的字,理解部分词语。

教学流程:

(略)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美文赏读,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这篇课文是着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写的,他在这篇课文的前面曾经这样写到:

抗战胜利后八个月零十天,我卖脱了三年前在重庆沙坪坝自建的小屋。我对这小屋是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想问点什么吗?

是啊,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为什么会让作者恋恋不忘呢?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三、学习课文。

1、课文有些语句就直接写出了白鹅高傲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划横线)。

2、全班交流。

重点体会:

句1: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a。指导学生抓住“左顾右盼”体会高傲。b。指导朗读。)

句2: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句3: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句4: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想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要你一口。(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指导读出“高傲”。)

3、文中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直接写出白鹅的高傲,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也分明感受到这是一只高傲的鹅,你还能找出来吗?(划波浪线,并在旁边标注阅读感受。)

(这时让学生静静地读书,细细地品味,进行个性化地阅读。)

4、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讲给同学听,并注意倾听别人的见解,如果有同感可以采纳,有异议可以辩论。)

5、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a。由“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想开去,提问如果鹅会说汉语,它会说什么?

b。尽管这只鹅如此高傲,你讨厌它吗?这段用了什么写法写出了鹅的高傲?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第四自然段。

学生演示净角出场。并与鸭对比感受鹅的高傲和可爱。

3)、第五自然段。

重点体会“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这段同样也写出的鹅的高傲和可爱,读读想想是用什么方法写的?(学习并体会“反语”的好处。)

四、总结全文。

在这荒凉的环境中,只有这只白鹅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它有那么庞大的躯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雄壮的叫声,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可笑的行为。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小学语文《白鹅》教学设计4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一首古诗叫《咏鹅》,谁背一下。这一是首写白鹅的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写白鹅的课文,你一定会对白鹅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学习目标:

1、能够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学会“高傲、郑重、”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三、学习提示:

1、自己读一遍课文,把生字和新词语画下来,并把带有生字词语的句子多读几遍。

2、把生字词语写几遍,并记住。

3、把课文多读几遍,特别是把自己读不好的地方多读一下,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4、仔细读课文,看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四、小组交流。

五、师生共同交流:

1、认识生字并组词。强调“颈、供、侍”的读音。

2、强调难写的字。如:餐中的又、食的最后一笔是点,脾的右边先写白,再从白中写一竖撇,然后写横、竖。

区别字:厉和历

3、检查分段读课文。

4、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白鹅高傲的特点的?分别是哪几段?重点写了哪个特点?

六、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ɡāoàozhènɡzhònɡzīwèitǎnɡruòshìhòupíqì

()()()()()()

júcùbùāncónɡrónɡbúpòyánɡchánɡérqùlínjìn

()()()()

2、给下面的字换一部分,再组词。

颈()厉()剧()倘()饮()

()()()()()

侍()脾()蹲()供()邻()

()()()()()

3、多音字组词。

供()()角()()看()()

4、课文从四方面介绍了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重点写的特点是。

5、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四字词语。

七、反馈纠正:

八、布置作业:

把生字带拼音写一遍。

小学语文《白鹅》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感情朗读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作者用对比、反语等表达作者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初步了解白鹅的特点。

学习叫声和步态体会白鹅的高傲。

运用总分结构学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白鹅,背诵路宾王的古诗《咏鹅》。

说说他所赞美的白鹅给你什么印象(美丽、优雅)

2、今天我们来看看着名漫画家和作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

3、板书:白鹅

二、初读课文

1、独立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难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

朗读字词,指导多音字角、模

指导生字“餐”

3、通读课文

说说白鹅给你的感觉。(高傲)理解“高傲”

出示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分析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中心句、过渡句)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找鹅的叫声怎么让你感到它高傲了。

2、讨论交流

“音调严肃郑重,厉声呵斥”——让你想到了什么人

“凡有生客进来……不亚于狗的狂吠。”——如果鹅会说话,你们猜猜它会厉声呵斥什么呢?

生客进来,它厉声叫嚣。

篱笆外有人走路,它引吭大叫。

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受到了鹅的高傲,也看到了它的尽职,难怪主人喜欢它呢。谁来读读,让我们从它的叫声中进一步感受鹅的高傲。

那么它的步态又怎么高傲了呢,模仿刚才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1)把鹅的步态和鸭的相比,的确更显的的高贵傲气。

2)感情朗读

你为什么把“步调从容、大模大样”读得慢呢?

理解从容——不慌不忙

净角——大花脸(课件:净角出场)

大家试着读一读,读出大白鹅从容的步调。

2、“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别的小动物见人来,走逃走了,鹅非但不让,竟咬你,真够大胆,足够傲气。

至于它吃饭的高傲模样,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写话

看了白鹅,让你感受到它的高傲,下面的`这些事物,又让你感受到什么了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小白兔、小丑、鲜花等画面)

模仿用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介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白鹅吃相,体会它的高傲。

体会作者运用反语的方法表达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全文围绕哪句话的?

从叫声、步态中体会高傲。

回答板书: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二、学习吃相

对于鹅的叫声、步态也许大家熟悉,但吃饭方面未必有丰子恺爷爷观察那么仔细了。

1、自由读第5自然段,说说它是怎样吃饭的。

指名回答,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填空:鹅吃饭时,一日三餐必定有、、三样东西下饭。先吃再吃最后,总是这样。

鹅吃相多么可笑,可笑在它。

2、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高傲

“这样从容不迫的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理解“侍候”一般侍候谁?人们是怎么样侍候它的

理解“堂倌”作者这样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出鹅的尊贵。

《白鹅》教学反思

《白鹅》, 出自丰子恺先生之手。抗战时期,丰子恺以白鹅为喻,以朴素的笔调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及 中国文人处惊不乱的泰然。其实,高傲的白鹅正是丰子恺先生不畏权势的人格写照,而要让现在的小学生来理解课文,对“高傲的白鹅”的一种赞美,确实有点难度。

杨再隋先生说:“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应是撞击儿童心扉、震撼儿童心灵的活动,儿童敢想、敢说、敢喜、敢悲、敢恨、敢怨,并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尽管是粗糙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觉的,这才是儿童自己的活的思维、活的语言。”所以,我充分利用资源,让学生学习文本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口头表达。

一、词语教学中,重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要抠词抠句。”在品味鹅的叫声时,我抓住最能体现鹅的特点的词:“厉声叫嚣”“厉声叫骂”“厉声呵斥”,什么是“厉声”?这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我通过词义的解释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差别,完成课文内容填空,使其迁移到课外。

二、朗读教学中,注重学法的学习,迁移运用

在朗读鹅的步态这个段落时,当有学生读得语速过快时,我说“还不够从容”,在读“大模大样”时,我不是教学生读慢点什么的,而是抓住文中用京剧里净角出场的样子比喻鹅走路的样子来引导学生体会。对“净角”一词学生很陌生,净角是怎样出场的光凭老师的讲解学生也很难理解。所以,我在学生渴求度最高的时候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再读书。此时学生对净角出场的样子有了认识,后朗读鹅的步调时就从容多了。紧接着我又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再用对比的方式读文,请出鸭子的走路姿势引导学生比较朗读,通过读出鸭子的局促不安体会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高傲的特点。

不同词语的感知,是在同学与老师的一遍遍朗读中逐步体现出来的,既锻炼了能力,也掌握了朗读不同内容的方法与技巧。

三、读写结合,增强学生 写作意识,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从作者描写最精彩的语句中体会本课的 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白鹅的高傲这一特点,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分别来写白鹅的特点的,那么你们能不能仿照作者的 写作顺序,写一写自己看到过的小动物?你们也采用总写分写的方式,也抓住动物的叫声、步态和吃相来写。”这样学生就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去写了。虽然课堂之上学生的作品还略显稚拙,但是基本能够掌握按照总分的方式来描写小动物的特点,经过修改,应是不错的状物 作文的。

在收获经验的同时,我的课堂还是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教学问题的设置不够严谨。“学完了这 篇课文,喜欢这只白鹅吗?你觉得作者喜欢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经过教学实践,才发现问题有些拐弯抹角,对突破教学难点作用不大。还有,教学语言过于重复,甚至还有些语言不够准确,但是到今天,我还是没有改掉这个毛病。

由此,我深深体会到,前行之路哪有坦途,唯有不断实践,勇于纠正自身的错误,才能在这条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Ⅳ 语文《秋天》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秋天》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秋天》教学反思1

课上过去很久了,某些原因,反思及时地写出来。有时候思想的火花是转瞬即逝的,错过了也就永远错过了。所以觉得自己对于自己的这节课写不出什么了。

激情四射的去上课,一直在心中告诉自己,自己的地位必须摆正,做好导读,千万不要插手太多,让孩子自己去体会美德意境,一个不留神,还是讲多了,过了。

在第一节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把秋天和夏天做比较,主抓红日,空气等意象。谈得有些过了,让学生反而在诵读体会中表现得少了。

在讲到把夏天的脚印轻轻的涂掉时,学生提出了疑问。我不回答,反问:“为什么用涂这个字?究竟是怎么涂得?”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搁置,接着看后面的内容。三四五小节学生采取自读自学的方式,找出比喻的地方,如何去比喻,为什么去比喻,说得还蛮像回事。其实这里面有些很有趣的东西我没有提出来,后来在读云姐姐的贴还有其他老师的贴时,发现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当时却没有及时的发现并提出,太遗憾了。

最后两个小节,比较的简单,学生和我讨论了一下珍藏黄叶,秋天向我们微笑。我忽然想起了古文中秋的意象,但对于孩子来说难,就说得比较的少,但是还是情不自禁的谈到了悲秋主题,并和这一课做了比较,告诉孩子们要有乐观向上精神。要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

云姐姐的导入值得我们学习,她在上班的路上,由玄武湖边的一片黄叶引出诗文,真是漂亮。

本诗的学习我们进行的课时较多,我重点完成了一项:当堂指导背诵。为孩子们减轻了课下的负担。看了学生的部分习作,我想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压力也太大了,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为他们减轻压力,不要让课业成为他们的负担。因此,在背诵这方面,我要努力把功夫下到课上。

语文《秋天》教学反思2

今天,我和学员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南宁市秀田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聆听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于老师中等个子,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眼镜,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朴素、儒雅和谦恭。听完两节课,让我感受多多,回味无穷。于老师的课就像他的人一样,是那样的朴实、真实、自然。他在课堂上的双基的训练,朗读的指导,细节的处理都是如此的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真真切切,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老人是在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深情演绎语文的激情,在用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诠释本色语文的内涵。

一、扎扎实实教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瘫痪侍养捶打诀别

师:通过预习,生字能读准了吗?

生:能。(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字要特别注意它的笔顺。请同学们跟老师书写“捶”字。

(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笔划,生跟老师书写。)

师:生字能读了,词语会吗?这里有一个词语“诀别”,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永别

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到有“诀别”一词的句子,好好读读,再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读句子后回答。“诀别”的意思是最后一次见到;指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着。

于老师的生字词教学扎实、有效。“诀别”二字的字意推敲,“捶”字的书写,于老师都是那么的执着耐心,一丝不苟。于老师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于老师规范的书写为每个孩子作出了表率,他在黑板上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是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的。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都非常马虎、粗心呢?与老师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借助多种手段让孩子识字、思考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不多,而且有时为求速度写得飞速。试问:学生如何能让学生注意到这种认真的好习惯呢?听了于老师的课,我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学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要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脱离了这一根本,即使上出的课十分精彩,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表面文章而已。

二、反反复复读课文

在两节课中,几乎全部都在朗读,方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于老师的范读,真的是声情并茂。不仅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们都被他感染了。后来才知道,于老师的每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读上七八遍。想想自己,真是惭愧。于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朗读,一定让学生自己从读中去体会人物语言、人物思想,这是一种执着。

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于老师都要训练到位,十分认真。一上课,于老师问的是:“什么时候拿到课文的?读了几遍?是朗读吗?”第一个了解的是学生读书的情况。在学习完生字词后,他请了四位同学读课文。每位学生读完他都会及时指出:“‘望着望着’这里的轻声读得很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娘儿俩’这个读音对南方小朋友要求很高,慢慢来。大家跟我读。在一起读读这句话。”……一篇课文在课堂上的第一遍朗读,就在这样指名读,正音,再读,齐读的过程中达到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很扎实,作为公开课也很朴实。接着,于老师便范读课文。特别是最后母亲临死前说的一句话,更是充满感情,非常难受的,一口气读出来:我还有一个……生病的……儿子……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读完后,要求学生字字入目,一个标点也不要放过地读课文,读出味来。

三、真真切切品母爱

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品词品句,首先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带着思考读母亲。“秋天的怀念,不说也知道怀念的是母亲,为什么作者要怀念他的母亲?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形,察其色。注意母亲言行色的描写,凡是描写言行色的句子都划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画画,留下的是你的思考,留下的是你的收获。静心读书。”在于老师的一番引导之下,学生展开了自主学习。在交流时,于老师是先让学生读自己所划的句子,然后聚焦到几个细节描写的关键词“躲”、“挡”“笑”,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平等;是惦记,是牵挂。然后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知道学生读作者。整个过程就是读、感悟、再读、再感悟。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在初读的基础上着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重在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于老师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课文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看于老师的课,让我想起了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的本色语文理念。不过,我也明白,于老师的“简单语文”并不“简单”,反观自己的课堂,值得学,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精读之,熟思之,记忆之,笃行之!我将记住名师的课例,用以指导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我相信,只要我们热爱教育,善待学生,有着一颗爱心,我们一定能把语文“教出味儿来”。

语文《秋天》教学反思3

首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只是仿照教参写了三个,缺少2、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读课文。和5、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2个生字。

试讲之后,感觉自己制定的目标很单薄,很重要的环节在目标之中没有体现出来。比如对于生字的处理只有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6个字,而没有对书写的教学要求。但是一年级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所以我在教学目标中加入了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2个生字。

本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课前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寻找秋天,去感受自然的美,分享收获的快乐。让孩子在探索活动和游戏中与“秋天”进行零距离接触,感受天气,观赏秋色,闻闻香味,听听秋声,在愉快的“行程”中寻找秋天;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获知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心情愉悦而且对秋天的景色有了更多的了解。课上我以此为切入点,问他们在寻找秋天时都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忆的过程中,不但训练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从生活实际入手,通过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此导入新课。

全文虽然只有5句话,但对于刚刚入学两个多月的孩子来说,读起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要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同时也是巩固汉语拼音。初读也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并用同桌互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对于第1句话,教学中我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句子的结构,自己将长句断开,练读中初步体会句子的结构,并利用这个句式让学生填空加以巩固。而最后一句问句,学生第一次见到,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语境练读。中间3句话,虽然读起来较容易,但要使学生真正能做到有语气朗读,还是要让他们产生真切的感受。因此,在处理这3句话时,配合优美的秋景图片,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体会秋天的美丽,色彩的丰富,内心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向往,让他们想象看到这些美景时的心情,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语气的朗读。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我主要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借助音节随文自主识字,然后再现生字及认读字,学生自读练习,然后通过开火车读、跟读等多种方式的练习让孩子掌握字音,初步识记字形,包括对课文句子的处理,也是对生字的音形加深记忆的过程。总之,让生字在每个环节都与孩子见面,以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一年级的书写习惯很重要,因此我从学生第一课的学习开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培养学生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利用课本提供的笔顺跟随表学习笔顺,强调笔画的名称。在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以学定教,在此基础上指导书写。指导时我努力做到:

1、自主学习,示范引导。

首先,我让学生自学生字的笔顺,并观察田字格中范字的结构。根据学生的表述,我在黑板上范写,边写边总结,使学生再一次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2、指导书写,培养良好习惯。

写字好坏的一个很关键问题就是写字姿势与习惯。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的写字姿势,比较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保护视力。所以,在学生写字时,我关注学生的坐姿和执笔姿势,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书写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总之,在堂课上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以兴趣为导线,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变单调的读、机械的记、为积极的思考、自主的学习,让识字与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语文《秋天》教学反思4

本课采用儿歌的形式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全文共有三个小节,分别写出了秋天的凉爽、丰收、美丽。

教学本课,我运用了示范朗读、引导点拨、联系生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秋天的特点。

教学第一小节,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春夏秋冬各有什么气候特点,然后把秋天和冬天、夏天进行比较,总结出秋天不冷不热的特点,学生也跟着很好地理解了“凉爽”该词的词义。接着通过男女生赛读的形式让生大胆地用朗读表现出凉爽的感觉。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师:男生们读得真凉快啊!爽!你们是秋的使者吗?(男生们脸上笑意盈盈,得意洋洋)

师:女生们是不是有些过于害羞了,读起来有点像夏末,还带着些闷热呢,再读一次吧,赶快把秋姑娘叫出来!(女生们会心一笑,抖擞精神再读一遍)

教学第二小节,通过让引导联系生活经验说说秋天成熟的水果和庄稼,点拨学生想象自己是农民伯伯正在忙着收获果实,说说自己心情会如何(激动、高兴、喜悦、骄傲……),师生共同小结,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感情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充分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第三小节,我运用想象感受、颜色比较、动作呈现三种形式,抓住“寒霜”、“红”、“黄”、“翻金浪”四个关键字眼理解秋天的美丽。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我还是挺满意的,相信孩子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快乐吧!

语文《秋天》教学反思5

【教材简析】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的图画。全文语言优美,行文流畅,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感悟秋天的美好与带给人们的喜悦。

【教学目标】

1、认8个生字。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秋天是个美好的、收获的、喜庆的季节。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用,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么美丽的秋天,已经有人把它画下来,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秋天的图画。

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通过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初步感受到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教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去欣赏一幅秋天的图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现在让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亲身来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说说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果树上接满了成熟的果实,在果园旁边是堇色的稻田,稻子艘成熟了,红红的是高粱,天上有一群大雁往南飞。

学生通过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把看到的景物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又使学生感到秋天发生的变化。

三、读课文,认读生字

1、同学们把课文轻声地读以便,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课文。)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图 梨 笼 浪 梁 燃 勤 劳

带拼音读、去拼音读、男女生开火车赛读,并汇报记法。

在认读生字过程中,学生通过开火车赛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和竟争意识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细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体会秋天的美丽景象。

2、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练习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⑴ 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⑵ 大屏幕显示: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泼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⑶ 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⑷ 谁使秋天变得这么美丽?

(勤劳的人们。)

⑸ 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最后一句话。

(指名读,多人。)

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象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3、正是勤劳的人们用汗水换来了这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喜庆。让我们把课文再美美的读读吧!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即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教学时,我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感悟课文内容,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喜爱秋天、赞美秋天,学生发自内心去读这篇课文,真是声情并茂。

五、扩展活动

1、通过学习,你认为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2、下面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来表达你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学生活动,如:

制作秋天的礼物:用落叶做书签,用自己的画做贺卡,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4、展示学生作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

这种形式新颖的扩展活动,学生积极投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情感,抒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极大的发挥。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收获。)

语文《秋天》教学反思6

《秋天的快乐》是一个口语交际课。它所在的单元是一组以秋天为主题的课文。之前有《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两篇描述秋天的美文。之后是一个画图写秋天的习作。教材上有一幅插图:秋天的果园里,果树上硕果累累,一群小朋友在摘果子、捡树叶、捉蛐蛐。

课的最初设计是这样的: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二、师播放秋天的图画配乐总结: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秋天的快乐”。

三、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说说你在秋天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2、引导学生把一件事情说具体。

今天上课时想到周六日布置学生回家画秋天图,写秋天,担心他们写不来,临时把设计给改了。把口语交际与习作合起来上了。

导入跟原先的设计一样。学生的回答的内容挺丰富的。喜欢秋天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可以去秋游、有的说可以吃到许多好吃的水果、有的说可以放风筝……

接着,我把学生引到课本的插图里,让学生去观察,图中的景物、人物。在说话练习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说图的方法:先描述景色再说人物的活动。说景时可以引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说人物活动时应注意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把人物活动说具体。几轮的说话练习后,学生的表达进步很大,我就要求学生即堂写作。

学生写得文章都很好,秋天景物的描写特别美,这都归功于前面的课文教学。最后,引导学生说说,秋天里还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布置作业:画一幅秋天的图,再写一段话。

结论:

1、看图指导写作操作起来更方便。方向更明确、方法的引导更清晰。

2、写作之前的词句积累不容忽视。

困惑:

1、对于南方的小孩,秋天的感觉不明显,作品缺乏真实感。

2、三年级的写作要求究竟要到哪个层次,课标里要求的是写一段话,可是,考试的时候,总没可能忽略篇而只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指导呢?

语文《秋天》教学反思7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语境美,语言具有丰富的儿童气息,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的众多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根据教材特点,教学中,一是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让学生看画面欣赏秋天的美;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三是通过扩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

我在这第一课时的执教过程中以重视朗读,品味语意为基础,逐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和想象空间,并进行了相应的句式练习,由于教学第一课时,我在执教过程中已经安排了初读课文,生字词教学,因此,在这课时教学中我直接进入课文学习。

本课教学难点是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及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使课文抒发感情较含蓄,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而是通过课文范读让学生从中感悟语言的美,体验秋天的美好。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结合图片练习朗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看着黄黄的银杏树叶和红红的枫叶体会语言的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直观感受秋天的美,因此,教师每提一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在教学中,也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尤其是对学生的个别朗读指导的还不够到位,在课堂上也表现出了教学时语言缺少精练。

语文《秋天》教学反思8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我除了重视朗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潜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读一读:以小组比赛的方式,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朗读,由其他学生作为评委给该小组打分。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划一划: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勾画出来,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述,“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述“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三、说一说:文中自己最感动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这时,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学生各自喜欢的段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说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自己感动,只要他们说出来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行。

语文《秋天》教学反思9

一、二年级的语文,终是以识字教学为主;

三年级的语文,增添了很多写景美文,非得读到字中去,才能解得其中之妙。《北大荒的秋天》便是其中一例,它写景、抒情融于一体,描绘出北大荒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的画面来。在这课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解读课文。

1.联系生活和以前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第二自然段描写天空“一碧如洗”,先让学生说说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进而说说“通过这个词语,你又联想到哪些描写天空的词或句子”,学生联想到《拉萨的天空》中的词语: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这些词让学生脑海中“一碧如洗”的天空形象越发清晰。

2.品读字词,感受语言之美。

语文,依靠的终是文字本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字变成画面展现在脑海里是需要语文课不断提升的。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我问学生“在这里作者把流云比作了锦缎,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经过思考,学生感受到两者都是轻柔而艳丽的。又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己感受文字,“在最吸引你的字词下面加点,再说说你感受”,有学生说道:“我喜欢‘躺’字,因为这让我感受的大地就像妈妈一样怀抱着小河,小河很安静地在大地***怀抱里。”

3.深化主题,感悟生活之美。

课文中,天空、小河、原野之美是显而易见的,而北大荒物产丰富、生活幸福之美则隐藏在文本之内。这都需要老师的点播,学生才能有所感受。

语文《秋天》教学反思10

《秋天的雨》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以秋天的雨为主题,将秋天的一些景物描写串连起来,形成了一个多彩、丰收、欢乐的秋天,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语言内容感染了幼儿,他们从视频中的确也感受到了秋天这季节带来的丰收和快乐。

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及巧妙比喻的意境,我以提问方式。(小朋友有见过雨吗?有见过秋天的雨吗?你想想它有可能是怎么样的?)引发幼儿带着思考导入主题,给幼儿逐一看课件和故事,让他们找一找秋天有些什么景色,并边进行提问: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视频中小朋友们为什么喜欢秋天?引发幼儿学习并回答,把秋天的雨比做一把钥匙,秋天有很多的水果,也有很多非常漂亮景色。师在逐一进行边讲解边视频边谈论。

但是由于准备不是很充足,缺少了单张图片展示,因此,幼儿在理解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气味的方面都不是很顺利。尤其是“把黄颜色和红颜色给了谁?(银杏)(枫树))”,没有孩子能回答出来,说明孩子们的知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以后在活动之前,我都应该考虑到前期经验的灌输,使活动能很好地开展。比如说,秋天的气味方面,我可以让他们先闻一下橘子的香味,菠萝的香味……这样,他们就能充分的体验到秋天的好多气味。

综合本次欣赏活动,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幼儿在视频中学习到比喻手法和欣赏观看的讨论形式充分表现及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Ⅵ 杨再隋的介绍

杨再隋,男,教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召集人、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Ⅶ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回归文本

摘要: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本色,又要做到扎实有效,真正体现高效低耗。
关键词:解读文本,把握内涵 有效交流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或者是先复习引入,再逐段读讲,归纳段意,最后了解完中心思想,文本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是稍做过渡,直扑重点段落,使原本完整的文章支离破碎,失去了整体的美;或是只抓住字词,名曰体现其工具性……并且非语文活动多,说学逗唱,喧宾夺主;而且教学设计环节繁复,设问多多,圈套多多……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概括了这种种语文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目标完成度可想而知,谈及收获更是“高耗低效”。崔峦老师在新课改研讨会上就针对如何克服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时提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如何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回归本色,如何让语文教学既简单又有实效,我们从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一、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内涵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我们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我们把解读文本分为三步: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人格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目标力求简单,明确。对于文中把握不准的再通过资料解决。以免只注重资料,放弃文本,造成“泛语文”倾向。
在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所在,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后,教师要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引领学生认真思考,潜心会文,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做好对话准备。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后,再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对话,相互交流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
《金钱的魔力》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中对于小伙计托得的笑的描述可谓到位,有比喻,有夸张,颇耐人寻味。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托得的笑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内涵呢?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多形式地朗读体会,并进行了适度拓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
1、广阅资料,深入探讨。备课组教师为了设计好教案,课前分头搜集整理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了大量与文本有关的作品,如:《百万英镑》等,还收集了部分作品写作背景。然后对教材进行潜心研读和深入探究,分析教材的前后联系,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各部分的重点和关键,确定教学重难点。
2、精心设计,反复修改。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梳理、分析,提出教学策略,紧紧抓住“鬼相”,在多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如:创设情境,课前激趣;巧用导语,恰当点拨;以读促悟,读写结合等。
3、合作学习,读中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坚自读自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等形式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
4、适度拓展,积累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如:威苏维火山的熔岩和托得的笑容有相似之处么?既然没有,为什么还用做比喻呢?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进行适度拓展:“看到托得的笑,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那就是托得是一个见钱眼开的财迷鬼!
实践证明,一堂精彩的课,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只要我们潜心研读文本,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Ⅷ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新课标推崇语文教学从精读走向略读,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组教学,重视知识点建构的过程,进行组块教学,模块教学,主题教学,而主题教学首推单元整组教学.教材是个例子,更是一个整体,小学阶段六年十二册书是一个大整体,每一册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而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同样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编写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无论是从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特点看,还是基于系统论教学的思想看,语文教学都应以整体的思想进行,突显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更为关键和根本的是——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郭思乐语).
杨再隋教授以《语文教学的整体观》一文呼吁全体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背景上研读,最后回归整体,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时至今日,在整体思想的引领下,单元整组教学、主题式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等整体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在人教社新教材出版七个年头之后,此教材的亮点正被逐渐发掘并让其真正的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熠熠生辉.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07年起开始着力进行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研究,并将一组课文分成三个模块的操作达到整体教学的效果,分别为单元导读,聚点探究,整体推进.本文将具体介绍的是第一个模块,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也可称之为单元整体感知)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思考.
行动前的思考:导读价值何在
何谓导读?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引导学生去读.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一个目标导向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调节和反思总结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欲望,去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与策略甚至预期一个理想的学习效果.单元导读课又叫单元整体感知课,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前进行,教学时间一般为1个课时.单元导读课的主要目的有:整体感知单元学习专题与学习内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要求;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激发学习的兴趣,孕育求知欲望.其中兴趣的激发是基点,是导读的根本所在;整体感知单元内容与专题是要点;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是生长点.用电影中的行话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这样的解读也从几个侧面阐述了导读的价值.
明确了导什么,必须得清楚地思考导读的意义究竟何在,就像在知道要做什么事之前要搞清楚做这件事的意义.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多次的导读教学尝试与思考,认为导读的意义在于导趣、导疑、导学、导行.
1.导趣——轻装上阵趣为先
导读的宗旨永远是唯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这是导读存在的最根本意义,是导读的根,导读的魂.学生将花两周左右的时间学习一组课文,如同要与一位新朋友相处一般,第一眼就产生厌烦之情绪,两周如何能过得愉快?因此,单元整体感知一课让学生对整组课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尤为要紧.唯有感兴趣,才能让其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接触了解并感悟深入.如学习童话单元伊始,我们可以让学生聊聊说说自己看过的童话,印象最深的故事主人公及喜欢或敬佩他们的原因,极大地唤起交流的欲望,体验阅读收获得到展示的愉悦,进而告诉他们这两周我们将徜徉在神奇的童话世界里,充分感受童话的魅力.学生热切的期待和兴奋的情绪可想而知.再如学习多彩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进入单元学习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引导交流童年最幼稚的镜头,最羞愧的镜头,最感动的镜头等等,唤起生活体验,激起阅读童年趣事的欲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与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兴趣被激发了,就如发动机进入了最优的工作状态,事半而功倍.
2.导读——先睹为快尝滋味
就像品一道菜,端上来总不能操起筷子就动武,得先观色闻香饱饱眼鼻之福,聊谈一番之后总忍不得要先睹为快一番.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再生动的言说也抵挡不住掀开盖头一睹课文芳容的冲动,何不闭口不言让学生沉浸在初次见面的喜悦与新奇之中.读吧,挑最感兴趣的读;看吧,选最吸引你的看.可以读课文,可以看插图,可以浏览全局,亦可细看品评一处.谓满园春色赏一番可好,折得一枝香在手更妙.
有人会担心,课文都看过一遍了,据点探究时会不会因为对课文有所了解了而失去兴趣呢?英国作家尤安.艾肯曾问读者: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未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了吧?我想我们的答案一定会惊人的一致.是的,我们不会因为此文见过一面而不愿再见,反而会因为曾经见过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熟悉感好感,促使学生带着更浓烈的热情去读,带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它熟知它的冲动去读.
3.导学——驰骋疆场需得法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笔者以为,胸无点墨不以文,学需得法方有效.一组课文的学习,总有一种适合学好它的方法.学语文重积累,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积累一种学法尤为可贵.
单元导语虽寥寥数语但却暗藏天机.读好导语不仅能极准确地把握学习本组课文的人文目标工具目标,还能引领学生参悟学法.以五下教材为例,不同主题单元的导语都有学习方法提示,如“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等等.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多了一份理性思考,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学习目标确立起来的同时,学习方法也已心中有数,找到了学习方法就如手中持有一盏明灯,不会迷失方向,导学,导明方向,导出方法,学习之路才能充实.
4.导行——为满行囊勤准备
学习一组课文就如进行一次远足旅行,为了能用心灵去旅行,收获一路好风景,需做足准备,做好铺垫.导趣是情绪铺垫,导学是方法铺垫,那么导行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铺垫.“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我们讲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习,为了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效更有趣,我们可以做些怎样的准备呢?”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我想去搜集名人读书故事,看看他们读书有没有好方法.”“我觉得可以提前到乡下走走,领略一番乡村风情.”“我要认真听别人的对话,看看他们说话有什么独特的艺术.”……我们会发现,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挺会安排,很有思想,准备工作策划得合理有效,完完全全是个学习的小主人.行动有方向,计划有实效,准备做充分,何愁不能满载而归?
导读进行时——我们怎样引领
(一)激趣导入显艺术
导入一组课文的学习好似引领学生去见一位陌生人,第一印象尤为重要.或使学生对其产生好感,或产生熟悉感、亲切感,通过引导对本组课文产生“一见钟情”之效果,激发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1.聊谈唤起生活体验——牵起情感线:拉家常最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课堂上“拉家常”也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你的童年生活里有过让人激动的时刻吗?是不是也有挺幼稚的镜头或是最尴尬的镜头呢?幸福地回忆你过去的日子,把你的童年趣事与我们一起分享.”“假期里,你去过什么风景优美的地方吗?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养过小动物吗?介绍一下它吧.如果没养过,也可以说说你曾经想养的小动物.”……就是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聊谈话题,这样亲切的对话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起了学生想亲近该组课文的情感,为一组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温暖的情感底色.
2.欣赏燃起阅读期待——搭建图文桥:未见其人,先观其形.形象大于思维.在进入一组课文的学习之前,欣赏相关的图片资料,欣赏相关的音像作品,通过声、形、色的展示,让学生知道一点点,期待一大半,清晰一点点,模糊一大片,燃起阅读期待,为继续学习作好文章.如进入祖国山水单元的学习,可先展示一些祖国大江南北奇丽景色的照片或短片介绍;异国风情异域文化单元可展示异国他乡极具异域特色的风光图片或风俗文化方面的文字或音像资料;神奇的大自然,走进西部,科学技术的威力等等主题单元都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事先亲近相关资料,激发浓厚的阅读和探究兴趣.
3.质疑激起探究欲望——体验“疑”之趣:曾听说一位美术教师在课即将结束时神秘地向学生发问:维纳斯的衣裙为何掉到肩膀处就不再掉下去了呢?问完便干脆利落宣布下课.可他的学生却因此而陷入狂热的追求中,追着拉着向老师寻求答案.寻求未果,当然是怀着浓烈的求知欲望等待下一节课的到来.看,这就是疑问的魅力.一组课文的导读也可进行如此匠心独运的质疑激趣.“一个人临死最牵挂的往往是什么?财富?亲人?也许是的.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临死前念念不忘的却是那点在油灯里不值一个铜板的一茎灯草,这个人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想打电话告诉人一件事,结果一句话能讲清的事却打了几个小时的电话,这个人是怎样打的电话,他电话打得是否合理?”“你相信木头人会说话吗?你是否见过小孩的手一摸会让枯枝开出艳丽的花朵?”……一个个奇怪的人物,一桩桩奇妙的事情,一串串神秘的疑问,怎能不让人为之兴奋,为之振动呢?就让我们抓住这宝贵的兴奋和振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好一组课文画下可生花的妙笔.
(二)把握文本主阵地
虽说文章的作用只是个例子而已,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应相信文本的力量.以文章为根本,以课文文本源,依标扣本,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单元整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导读需把握文本主阵地,兴趣导向主题文本,质疑源于主题文本,尤其要慎重用好文本.
1.先睹为快有心向——让触摸有温度:激趣导入后,学生往往迫不及待地想一睹文本的“芳容”.此时,我们应该及时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放手让学生先睹为快.要注意的是,睹不是无目的的,睹要睹得有意义.第一次接触文本的触摸式阅读需提醒学生关注语言文字,浅层次地感受语言的温度.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醒并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呢?语言的引领是最好的途径.“让我们先睹为快,了解一下作家们分别对哪些动物情有独钟.”“读课文时想一想,哪个故事最吸引你?”“哪一处的描写让你印象深刻?”……这样只言片语的提醒,并不会减弱也不会冲淡学生的阅读兴趣,只会使文本的触摸有可感知的温度.
2.一吐为快有话题——让交流有价值:虽然只是触摸式阅读,但学生仍有许多话要说,说什么呢?想到什么说什么吗?显然不行.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差异,如果随意地说,说到哪里算哪里,那么优秀学生的交流往往会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思维的权利,无意中侵占了同伴思维的空间,一吐为快将吐得漫无边际.如果为“一吐为快”提供一个交流话题,相信会有不同的效果出现.话题可以抛在触摸文本之前,也可在之后.“走近伟人毛泽东”一组可以参考这样的交流话题:“看看伟人毛泽东在不同的课文里分别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你是从哪里得出结论的.”“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组可以对“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游赏方式游览这一景点的,你喜欢哪一种游赏方式”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思乡游子情”一组可以让学生找找表达或寄托思乡情的思乡之物并进行交流.学生初读后的感受最真切最质朴,最是能体现他的阅读能力,迸发出他阅读收获带来的快乐.笔者还尝试过这样的交流:你去哪儿一睹为快了?你了解到了什么?……真切的感受吸引了其余没有去此处一睹为快的学生的阅读欲望,产生了阅读的共振磁场,趣味盎然.
总之,每组课文的触摸式阅读之后,适宜用提供一个学生可以从文本中轻易触摸到的话题的方式进行交流,对话才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三)读好单元提示语
一个单元开始前的那段单元提示语总那样吸引我们的眼球,语言总是那样亲切而简练,短小而精悍.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老师和学生准确地把握一组课文学习的方向;它还不止是一盏明灯,它同时是一盏充满智慧的灯,照亮我们学习语文的心.读好单元提示语,对学好一组课文的价值不容忽视.提示语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常以亲切交谈式或娓娓道来式提示本单元主题,第二部分通常以精练的语言提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如何读好这两个部分以发挥提示语的价值,我们进行了尝试.
提示语的第一部分一般在导入过程中读,不同的读法发挥的作用也迥然.
1.获得信息明确主题:单元提示语文字虽少可信息量却不少,它往往通过简短的表述让读者获取一些信息的同时告诉我们单元主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是在间接提示我们本组课文是说明性文章.“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是在告诉我们读书的好处,也暗含了本组课文的主题与读书有关.“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孙悟空的故事、哪咤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这是在引领我们走进我国古典名着的世界,让我们熟悉更多名着里的典型人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信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并明确学习主题.
2.个性语言欣赏积累:提示语短小精悍,可谓字字珠玑.提示语有的朗朗上口,美得像首诗;有的生动活泼,活得像幅画;有的读之风趣幽默,欢快得像首歌.像诗,像画,像歌,但都不失语文的本色,因为它是用语言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地,也应该好好地欣赏一番这样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明确主题,更为了心中那份对语言的美好情感.在读这样的提示语时,我们是否可以尝试这样呈现:
有这样一本书——
书中没有一个名字,
却处处都是学问.
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
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
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
童年
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
美丽的故事.
一只昆虫,一个玩具,
一次发现,一场争执,
……
看起来微不足道,
却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一样的提示语,不一样的呈现方式,一个语段不就成了一首诗吗?一样语言,却有不一样的味道.一次两次,我们的学生也喜欢上了将部分提示语变成一首诗,将它读得像诗一样美,读出味道,读到记在心间.有人会说,这不是提示语应该发挥的功能.可是,我们都知道,语文姓语,导读课是语文课,当然也该姓语.是语文课它的使命就是学语言,积累语言,更何况提示语那样美,当然是学语言的好材料好典范,不用它,怪可惜的.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中,发现语言形式学习的生发点,触发形式思维往往以秘密的形式被人秘密的忽视.单元提示语浓缩了一组课文多方面的重要信息,语言形式丰富而经典,尤其是第一部分语言.如认识鲁迅一组导语中的语言形式源于课文,段落形式也源于课文,从课文中找导语语言形式的影子,让学生感受语言形式无处不在,学以致用的特点.
提示语第二部分的操作一般放在触摸式阅读交流之后,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明确一组课文的目标.
1.明确学习目标:如四下年级大自然的启示一组提示语中就写道“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六上年级走近鲁迅一组就提示我们“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人文性目标,工具性目标一目了然.
2.获取学习方法: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示语中有时还会告诉我们达成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如六上第二组“爱国之情”主题单元就提示我们“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四上第一组“神奇的大自然”主题单元提示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六下第一组“感悟生活”一组提示我们“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找到行动方向:为了更好地学习一组课文,导读课上,我们往往要明确行动方向,为有效学习做好充足的资料或体验准备.提示语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话:“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六下第二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四上第五组)“可以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书籍,看一看相关的影视作品.”(走近人物单元均有提示)……一句简单的表述为我们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学生如此,教师也一起行动.当然,若是提示语中未曾出现行动指南,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行动方向,为后续学习勤做搜集阅览等工作.
4.调整生活视角:导兴趣导行为,除此之外,导读更需要引领学生调整生活视角,留心生活内容.如父母的爱这一主题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近期的生活中特别留意父母亲的言行举止,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言语,也许是一次表情变化,也许是一个轻柔的动作,都在表达爱,传递爱.再如生活的启示主题单元,引导学生关注近期生活内容,用敏感的心体验生活带来的启示.学习与生活同行,生活因学习而有所改变,有所调整.

Ⅸ 杨再隋:语文的味道

        真正的语文课必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观课时有人悄声对同伴说:“语文味好浓呀!”观课之后,还有人在津津乐道。好的语文课,语文味道浓,而且其味绵长!

        语文课应有语文味,天经地义。然而,如今有的语文课淡化乃至缺失了语文味,甚至变了味,不禁使人忧心。

        需要说明的是,语文的味道并非指舌尖上的味觉。它泛指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的语文素养的全部感觉,即读书有声、词语有色、品读有味、写字有形,还有语言文字中传递出的脉脉温情。

        有语文味的课必是书声琅琅。课堂上,学生或低吟曼诵,情思流淌;或高亢昂扬,激情奔放;或随心所欲,个性张扬。古代私塾,学生捧书至先生前,待先生用朱笔断句后,回到座位即高声诵读,声声入耳,字字上心,书香味弥漫其间。

      有语文味的课,还要善品其味。课堂上,学生咀嚼词语,品析语句,乐在其中。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关键之词、精彩之句。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比较、联想、品评,在细嚼慢咽中品出语文的滋味。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即要求“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要求“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四年级下册又要求“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其他各册虽未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提示,但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均有所体现。

        古人有“炼字”之说,常常因锤炼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不仅是一种语言能力,更是一种语言修养。

        有语文味的课,除了书声琅琅,还要写字沙沙,让学生书写生字新词、佳词妙句,结合课文进行小练笔等。一动笔就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天天练,养成习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学生看到自己写的字整整齐齐,娟秀可爱,内心充满自豪感,更能增强自信心。

        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格外讲究。无论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前导语,还是穿针引线的过渡语,或是归纳提炼的总结语,或者延伸到课外的拓展语,都要准确、简洁、生动、鲜明。教师精彩的教学语言可唤醒学生疲惫的思维,激活其沉睡的灵感,引发丰富的联想,彰显语文的魅力。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对学生起着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写字的样板,也是课文的浓缩,更是凝聚精华的“思维导图”。儿童对“图式”记忆深刻,以至多年后,还会记得小学语文课上老师的板书。

        语文课的语文味彰显语文本色,凸显语文美感。所以,语文课要味道纯正,无杂质,无噪音,不浮华,不奢靡,有品质,讲品位。语文课还要讲美感,有韵律,有节奏,有新意,有温度,气韵生动,韵味无穷。

Ⅹ 二年级语文下册《欢乐的泼水节》教案

《欢乐的泼水节》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紧扣“欢乐”一词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渡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和深深的民俗风情。在教学中我紧扣“欢乐”一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真正成阅读的主人。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让他们自主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体验欢乐,品味欢乐,与文本中的人物、文章的作者、课堂中的学友、老师进行多向的对话。

案例:

师:盼望已久的泼水节终于到时了,这一天人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快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师:(板书“提、端、早早地”后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

生:语气平淡地读。

师:你好像十点多才到,来得一点都不早,再读读。

生:再读句子,强调“早早地”

师:现在早多了,还有谁来得比他还早?

生:深情并茂地读。

师: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早呢?

生:我是来准备清水的。

师:(出示句子)原来泼水节用的清水是很有讲究的,不仅要滴上香水,还要撒上花瓣,闻一闻,真香

呀!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小朋友,你为什么时候来得这么早呀?

生:马上就要过泼水节了,我的心里特别激动。

师:那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出了急切的心情。

师:是啊,泼水节一年只有一次,很难得,不能错过的。虽然还没开始,得是人们早早地做好了准备,

你们瞧——(引读第一句话)。

生:读第一句话。

师:一切都准备好了,马上就要开始泼水了,傣族人民又是怎样泼水的呢?快读读后面的句子。

生:读第三四句话。

师:(板书:互相追赶、灌、泼)怎样才算互相追赶?

生:就是你追我,我追你,下课我们就玩过,可好玩了。

师:你的理解非常准确,现在谁想舀一瓢水往同桌衣领里灌一灌?

生:学生表演。

师:对,“灌”就是这样,水从上而下往衣领里倒。女孩子拿起瓢往男生衣领里灌一灌,男生端起盆往

女孩子身子上泼一泼。

生:表演。

师:说得好,演得好,一定读得更好!谁想读。

生:快乐地读。

师:看得出,此时的你是快乐的。

生:兴奋地读。

师:你的心情一定很激动。

师:(出示图)看,此时的大街已经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你们瞧——(引读句子)

生:读句子

师:刚才人们拿瓢灌,端盆泼,你们还想用什么泼呢?

生:用水管射、提桶泼、用水枪射、矿泉水的瓶口上扎几个洞,把水挤出来……

师:好,请准备好你们的泼水工具,让我们互相追赶,想怎么泼就怎么泼,想泼谁,就泼谁。(音乐响起)

师生共同表演泼水场面。(场面热闹、笑声不断)

师:你们刚才的心情怎么样呢?请傣族小姑娘来说。

生:我非常高兴。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

生:高兴地读第四句。

师:瞧,她把书读到了脸上。请个傣族小伙子来说一说。

……

师:一个人读就这么欢乐,如果大家一起读一定更欢乐。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四句话。

师:读得这么好,就请你们来欣赏真正的泼水节。(播放泼水节录相)

生:认真观看,不时发出笑声。

师:为什么时候人们身上湿淋淋,脸上却笑开了花?

生:因为清水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师:哦,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思的象征……(引读句子)

生:读句子。

师:此时此刻,你想把清水泼向谁,送给他什么样的祝福呢?(出示:我把清水泼向 ,祝福他(她) 。

生:我把清水泼向小树苗,祝它快快长大。

生:我把清水泼向校长,祝我们的.学校天天都平平安安。

生:我把清水泼向老,祝老师越来越漂亮。

生:我把清水泼向奶奶,祝她长命百岁。

生:我把清水泼向我的同桌,祝她学习进步。

……

师:你们送出了这么多的祝福,我也要来送祝福了。我向你泼一盆学习进步,你高兴吗?我向你倒一桶吉祥如意,你高兴吗?我向你泼一盆天天开心,你高兴吗?我向你浇一瓢万事如意,你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啊,因为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引读)

生:读句子

反思与分析:

一、朗读训练的阶梯性

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可见读书对人的重要性。学习中熟练语文材料的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大量有阶梯性的诵读训练,不仅能积累语文知识,更能指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

案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欢乐”之情而设计了一系列阶梯性的朗读训练。如在学习“开始泼水”部分,先以“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再通过理解“互相追赶”、“灌”等词的理解,进行同桌表演,之后以“演得好一定读得更好”这一句话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读书欲望。接下来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泼水,着实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也真实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与心情的“喜悦”。这样的朗读真可谓有血有肉,情真意切。在阶梯性的朗读训练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多方面感知了教材,真切感受到了“欢乐”的氛围。

二、情感体验的多样化

我国杨再隋教授说过:“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需要适时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体验激情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师成功的关键。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情感体验。在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泼水节的欢乐。首先主学模拟泼水场景进行表演,再观看真实的泼水节录相,再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欣赏,把语文学习同学生的实际生少联系,把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三者融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主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带来的欢乐。

三、资源利用的合理化

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环境。在教学中要实现“他人欢乐”与“自己欢乐”的重合,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重现欢乐的泼水节,把课文中用符号所描写的欢乐变成真正促手可及的欢乐。案例中除了运用文中插图外,还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声像、图文及大量信息,将无声的图一连几天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变静为动,将复杂的过程变得形象、逼真,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了他们读背的兴趣,快乐学习变得如此简单。

四、难点突破的巧妙性

语文教学中深奥的道理往往只可意味不可言传,难以用语言来描述。难点的突破往往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案例中对“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的理解是一个难点,这一难点通过三个问题加以突破:

(1)为什么人们身上湿淋淋,脸上还笑开了花?

(2)你想把清水泼向谁?送给他什么时候样的祝福?

(3)小朋友们送了这么多祝福,老师也给你们送祝福,你们高兴吗?

通过这三个层次让学生联系实际深刻地感受清水的寓意,巧妙地感悟清水背后的文字内涵,深奥的语言文字学习起来也如此快乐。

总之,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泉,只要贴近生活,学习语文就会是件快乐的事,快乐就变得如此简单。

阅读全文

与杨再隋怎么教语文全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