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产生,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精讲和精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精讲和精练。
精讲表现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课堂开始,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机会。教师在其中只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去探索。 (3)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情况。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重、难点适时疏导。
精练表现在:(1)教师对作业量必定会精心编制和挑选,增强了针对性。为了面向全体,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量和难易度不同的需求,更好的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不同学生在作业练习中都得到了更有效地发展。 (2)要做到作业在课内完成,这样纠正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做到讲练结合。知识及时得到强化,错误及时得到订正,问题及时得到解答,更有利于学生的及时理解、掌握和巩固。 (3)作业在课内完成,下课后教师就能及时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中随时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精讲精练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
三、在备课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课前备好课,上课才能更好地去调控学生的动态,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首先要备书本备教材。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教学设计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语文的课堂才会丰富有趣,才会是一个完美的知识殿堂。
其次,更要备好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备好学生。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尤其要把握好提问艺术,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这就能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探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
首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以《丰碑》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则可以军需处长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读分析。如:学习《燕子》一课,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看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的。
其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
再次,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等不同,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一种好的教法未必每个教师使用都有效,这也是有些教师模仿别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
第四,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指导。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了。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地进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语文课堂教学会越来越精彩!
⑵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高中语文
一、师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的教与学才会更高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对教师来说就是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预习。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各自做好“预”的工作,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更高效。
(一)教师做好充分、科学的备课,课堂上的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心中有数。
1、备教学目标,要求精准简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每一篇课文相当于一个完整的语文世界。每册书中不少篇目都有相当的深度和容量,涉及到的知识面相当广泛,能将之讲深、讲透当然好,但每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牢牢把握有助于形成能力支点。科学的、有创造的设计尤为重要。每堂课的教学目的简单明了,学生重点学习的知识点、训练点明确,一点一滴的能力也容易形成,这更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纷繁的现象中提纲挈领,把握智慧的钥匙。
2、备教学教法,要求精致有趣。
教师在备课时要面对教材,心系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审美观点、个性差异,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这样,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将得到综合训练。总之,教师每节课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认真研究教法,打破题解、释词、朗读、分段、分析,归纳的模式,设计有新意、有实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不断地感染、设疑,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3、备学习方法,要求灵活实用。
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要在每节课有意识地让学生独立学习,并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和鼓励学生探索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课堂最成功、最有价值的地方,就体现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富有创造地进行学习。
4、备学生学情,要求真实准确
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只有心中有人的教育、贴近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才会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原来知识,调查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适当的长远打算,要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和教学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关注个体,让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是教学比较理想的状态,也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二)学生做好全面、有效的预习,课堂上的学习才能积极主动、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与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相统一。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堂上练习、课后巩固提高,还应在课前预习时进行。让学生在课前独立自主地预习课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并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最有效的锻炼。
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低年级更是如此。就拿现在我所教的一年级来说,有些课文篇幅长,要求认识的字又多,如果学生没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老师就很难按课时安排结束教学。
那如何提高一年级教学预习的有效性呢?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1、教师要进行预习指导,启发学生预习行为。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动机。教育启发学生明确预习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刚开学的一个月主要学习拼音,课堂学习内容比较简单,预习作业也就比较容易完成。但进入识字课的学习后,识字量加大,学生如果没有预习,课堂上教学两方都十分费力。因此在发现这样的现象后,就及时开展预习动员会,请预习好的的学生通过实例谈谈自己在预习后尝到的甜头,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愿意主动去预习。
其次要交给预习方法。进入识字课后我给学生总结出了“预习三部曲”,即:读熟课文,圈出生字,认读字注音。读熟课文的最基本要求是读书三遍,然后读给家长听,家长签字,要求家长用三个层次评价:“读得很好”、“读得一般”、“读得不好”。在检查时发现有的家长做得很好,在签字时还写出了哪些地方读的不熟。这样学生上课就能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圈出生字是指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认读字,目的一是让学生明确本课的认读字,在圈字时有初步印象,二是在读课文时看到所圈的字能加深印象。认读字注音是最后一步,要求学生先不看文中的注音自己尽量加,看能注对多少音,然后再看课文中的注音进行检查。一方面练习了注音,另一方面学生能通过自我检验看看前两步的学习效果。
开始学习课文后,由于教学内容增加了课文分析,课时安排总感觉不够。但我发现学生学习写字已经很熟练了,所以我在预习中又增加了一部曲,即:预学会写生字。因为通过识字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对我总结出的写字四部曲已经很熟练了,即:书空笔顺笔画,观察占格找关键笔,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所以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写字三部曲:书空笔顺笔画,观察占格找关键笔,学生练写。这个过程也体现了教师在学法指导上由扶到放,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最后要强化预习行为。为了鼓励学生做好预习作业,并使它制度化,不仅家长在家里重视,老师也学校也应该重视这项学习的检查。刚开始我是在学生早读时逐一亲自检查并按照完成的多少来盖印章,之后改为由小组长检查盖印章。刚上学的小学生对小印章有特殊的情感,他们之间会进行比较竞争,为了得到最多的印章,自然就会更加认真的完成预习。此外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质量,在每节课的开始设置检查预习的环节,并给预习质量高的学生盖印章。这样强化预习行为的结果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预习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阅读习惯。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这样,学生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2、家长要积极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进行预习。
一年级学生与其它学段的学生不同,他们直呼音节的能力较差,朗读时容易读错字,也常添字、漏字,也还不能自如地给长句断句等等,这些现象都会影响一年级学生预习的效果,使学生预习起来感到吃力,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逐渐对预习失去兴趣,产生逃避。因此在给一年级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尽量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完成这项作业,让孩子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对预习作业引起重视,产生兴趣,提高实效性。当然让家长参与完成这项作业并不只是简单地让家长给学生签个名就行了,老师应给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家长尽量全程参与。例如认认真真地听孩子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完,为孩子纠正读错的字,指出漏的字、添的字。以及给长句断句,直至帮助孩子尽量把课文读流利。之后还应听孩子拼读课后要求认识的字,读完后试着把音节遮住,看看孩子会读了没有,还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查找本课的相关资料,一起讨论孩子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等,如果真能这样,学生预习的实效性就相当高了,在课前就已扫清很多障碍,上课时,自然能教学两轻松,因此一年级刚开始培养学生习惯时一定要邀请家长大力配合。
二、教师要营造高效的课堂氛围
(一)从爱好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位伟人说过:“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一个安静坐在教室里的人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要害就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爱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有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于爱好。”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爱好,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风筝》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把握,假如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爱好难以产生,因 此,我就从激发爱好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去了解课文的层次,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小时候我追放风筝的一段趣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等我说完,很多学生都纷纷举手,也想告诉大家自己放风筝的趣事。就这样,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故事中,师生一起进入了课文,共同感受课文中“我”和伙伴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
(二)营造竞争氛围,鼓励展示自我
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假如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比如,认读生字时,组织开火车读、抢答、PK等形式;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殊强烈。”《标准》中也要求我们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小学生好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寻找机会,创造“展示”条件,让学生充分“表现”。如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展示自我、在质疑解惑中让学生展示自我、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示自我。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
(三)去除无效劳动,解决需求问题
40分钟的一堂课,如果为师者不好好疏理,把多余的东西去除,让无效劳动占领整个课堂,将事倍功半或一无所获。
在经过一年半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学习、反思。我学习到以下两个方面去除无效劳动。
一是弃丢繁琐的理性说教,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感觉。这是刚刚走上讲台时自己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经过老教师的分析才知道这是自己心里对学生不放心,缺乏信心的表现。其实这种举动却让学生反过来对教师不信任而导致厌学、恶学,使教师的劳动成为无效劳动。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之所以不信任学生还是没有在备课时备好学生,对学生的学情不了解,了解的不清楚,所以课堂上不敢让学生自由发挥,担心学生耽误课堂的进程。如果是对学情非常了解,课堂上就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优势很好的组织教学,让学生有充分参与课堂的时机。
二是整合问题设计,删掉无价值或学生已懂的问题。在我教三年级的时候,经常把一篇课文大卸八块,设计的问题很细小,在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刚开始觉得这样做不会遗留任何知识点,但慢慢的发现这样做不仅提问者烦。回答者更烦,而且一节课讲完,没有一个完整的结构感。仔细反思后认为教师应该依据课程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学会问题整合,把学生已懂或早无价值的问题删掉,所留下的必定是本课中的重中之重,这样在问题设计上做了“减法”实质在解决问题上是做了“加法”,且省时高效。
所谓需求问题实际上就是本课时中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本课时的中心问题,核心问题,这些问题一旦解决,成效就能显现。
学生需求问题如何解决?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解决:一是解决预设的需求问题。教师依据课标教材要求和生情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所设计的这些问题必须体现下面特点:(1)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为与学生生活经历越是密切,学生就会感到贴近和密切,问题与生活越贴近,就越能拉近思维与问题的距离。学生就感到学到知识的应用价值之大。同时也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让学生通过思维加工、实践活动的系列过程去解决,才能有理性的挑战。当这种理性挑战和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相碰撞时,复杂的问题就会因学生的兴致而变简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问题减法”如果设计问题缺乏理性又过于简单,学生的兴趣就很低,所收到的功效也更低。
二是解决生成需求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者说学生在走进文本中探究而发现的新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是教师预设中所忽视,也往往是学生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问题,而有价值的问题又是学生最需求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将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面对学生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并提出时,教师应认识到这是创新的萌芽。要好好呵护,绝不能不屑一顾,更不能泯灭。
(四)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师语言的运用。我国古代教育典籍《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告诉我们,良好的教师语言是使人“继志”的前提,也是“善教”的标志。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够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苏霍姆林斯基则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听一些特级教师所上的观摩课,也常令我们一唱三叹,拍案叫绝。开讲时“一语天然万古新”,导入处“未成曲调先有情”,点拨做到“要把金针度与人”,结尾追求“能探风雅无穷意”……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只有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句教学用语,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才能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回响激荡,粘住每一颗求知的心灵。优化教学语言能更好地服务课堂、点缀课堂,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课后认真总结,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节课并不是在40分钟的课堂结束之后就立即结束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后总结,才能算是完整的完成了一节课。这个环节完成得是否好坏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和之前教学环节的有效程度,也影响到下一节课学习的实效性。
教师要在课后的反思中思考在备课预设与上课实效之间的吻合度,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其中不吻合的原因。对于一些课堂生成的问题要更加认真的思考和总结,为之后的备课提供思路和线索。总之,反思是对当堂课的一项总结,对下一节课的提醒。
学生在课后不仅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当堂作业,还要针对自己的学情进行总结。这方面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点难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明白学习的完整过程,从而逐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合作,需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中都实现高效,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⑶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初中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对深化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有了兴趣,才有利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基于一体的功能,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使课堂教学更为崭新,更为广阔。
如教学《海燕》一课时,播放暴风雨前、暴风雨雨中、暴风雨雨后的生动画面,加上雷电的声音,海燕飞翔的身影,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如果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就能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也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
如教学《草原》一课,作者是写自己的家乡草原很美,学生理解重点句意思有点难。这时可以制作两组课件进行对比:一组是一片美丽的草原,一群马、牛、羊,天空有白云、小鸟,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另一组是光秃秃的平原,上面有人们砍树后留下的树桩,平原旁有一条污染的小河。这样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课文中描写家乡的美丽。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有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的共享学习资源,在课前、课上可以搜集一些与课有关的内容资料。如教学《巍巍中山陵》一课,可以在网上找一找有关的图片、视频。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网上在线自学,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交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渗透美育。
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像、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渲染气氛,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清操。这些情感色彩的印记,在触动学生理智,改善认知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如《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借助多媒体教学,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爱莲说》一课中,放映一段视频:“一池荷花开放的各种形态”的画面,教师再用一段精彩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想象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也能给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开阔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一堂阅读课,过去是依靠读课本这一种单一的形式,学生只能听老师介绍有关的内容。现在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对课文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景物描写等方面进行查找,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相关的内容,在网上进行阅读,这样既节省时间,也能了解很多的知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学校的各科教师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要牢记: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也不等于简单的相加。信息技术是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服务的。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会由“枯燥”型变为“生动”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和优化语文教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⑷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内容摘要: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的理念变了,课堂活了,随之也出现了盲目跟从、邯郸学步等现象,华而不实缺乏实效。语文乃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才是语文教学首当其任的任。 关键词:解读文本;追求实效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教育细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加以改进。 语文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当前形成了一种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任的任。课堂教学应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因此,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关于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首先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三维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或高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造成课堂断电现象,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精心设计主问题,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这也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
⑸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人,而课堂教学是全面育人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去思考、积极去探索、去实践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要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心境,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自主活动以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时间,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教师必须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教学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必须重视全体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能准确地掌握学情,掌握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即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分不同类型,对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和指导。如在生字词教学中,坚持人人学会的要求,方法却要因人而异。自学时,教师在行间巡视,指导和检查后进生的学习,组织中等生同桌互学,放手让优等生按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自学。又如在设计语言训练题时,要搞活训练的形式,变单一为多样,变平面为立体,将训练题分为基本题,综合题和发展题,这样既可以扩大训练面,提高训练的频率,又可以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对于学生的反馈也要进行分角度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自我内部动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要有趣味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趣味性,而兴趣又恰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诱导未入门者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应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趣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以知激趣
科学本身就是兴趣的源泉,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知识本身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利用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物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要注意教具、学具的有机配合,师生共同展开活动,共同探求规律。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用电脑扫描编辑彩色图片,放映电视录像,再加上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奇妙瑰丽的海洋世界,那多姿的珊瑚,蠕动的海参,威武的龙虾等活灵活现的事物,使学生仿佛在亲身遨游大海,兴趣盎然,情绪激动。但激趣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效果就大不一样。如《难忘的一课》、《鸟的天堂》等课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窥见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教学时,可以从题目切入,精心设计问题,使教学精当;《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卒章显志,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教学时可以从结尾切入,逆向而思,变归纳为演绎,变综合为分析,引导学生紧扣中心,深入阅读全文……这样变序教学,造成“悬念”,能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中逐渐掌握因文定法的策略。
总之教师要着力挖掘教材中激趣的因素,做到以疑激趣,以读激趣,以练激趣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教学要让主体积极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地发展
主动性不仅是人的重要素质之一,而且是形成人的其他素质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要求,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描写春天的景物)时,我教给学生“读懂写景段落”的方法,分三步:第一步是划出段中描写的景物;第二步是体会生动的句子;第三步是说出全段的主要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最后放手让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学第四、五自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读、划划、圈圈、点点,再进行充分的议论。学生积极思考,争相发言。他们不仅准确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感受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而且通过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掌握了读懂写景段落的方法,并能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意识,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交流”。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凡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主动得到发展。
四、教学要走出封闭的课堂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和谐地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决不能只局限在封闭、固定地课堂教学中,要在发挥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协调配合的方法,在不增加学习时间的前提下,教师应坚持以课堂学习为主,组织学生开展好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扩大视野,增加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的机会,寓语文知识丰富具体形象的活动之中,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融为一体。如要求学生在课外坚持写日记,成立班级小文学社,阅读名着,组织有意义的影视评论,举办读书读报会,办学生手抄小报,开辟班级语文板报,组织小学课本剧小剧组,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报刊征文活动。我认为只要教师树立语文教学开放观念和实践观念,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语文课堂扩大延伸,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将不断深入发展。
⑹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40分钟要效益,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但在现实中,我们总能感觉到有些语文教学花得时间较多,但收效较低,这样的一些语文课堂可以说是低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发挥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明显得到提高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单调、呆板的教学程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乏味的感觉。为避免对大脑的单调的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状态,教师必须在搞好基础训练的同时,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好比是点燃火药的导火索。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方式,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如:“设疑引趣”、“悬念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创设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开端引趣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谁读得有感情,谁发言最积极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说笑话、分角色表演、做游戏等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创造富有活力、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是对人的语文素养的培育,要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语文”,要从“传承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语文”,让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人”的“文化”过程,将学生变成“文化人”。
一是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说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学要教学生识字、组词,正音朗读,理解词句,领会文本意义。二是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交流,这是人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所以,要展开一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三是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思维,这是人生存、交际、发展的重要凭借,也是学好其它课程的根基。四是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品味,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给学生健康的文化引导,提高品位。
舍人文而求语言,是缘木求鱼,方向不对;舍语言而求人文,同样会有语言、人文两失的危险。因此将二者自然融合是两全齐美,将二者人为割裂是两败俱伤。让语文教学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基本特征,使课堂充满活力,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
1、关注学生的学情。语文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所处的学段要求、学习状况要有清楚的了解,教学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毫无价值可言。
2、关注课本内容。教师的教学要紧扣语文课程基本特点,以语言为载体,洞察语言文字背后生成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既能学好知识,又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关注课后反思。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就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让课堂更有实效性,为教学质量的提高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用创新的教学设计贯穿语文课堂
好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课前为完成教学目标,预测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并筹划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的总体构想。教师要让课堂真正有实效,课前的设计是一座很好的桥梁,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课前教学设计的这个“预”,就没有新课程的“立”。
好的教学设计不同于“备课”,其原则是讲究实用性和追求课堂最佳效果,针对现行教学中讲述知识性的东西过多、过细,且喜欢盲从现成教案进行授课的实际问题,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有这样一个基本思路:简单教学设计过程,摒弃形式主义的文字;精心进行粗线条的设计,扩大学生课堂实践的空间。这样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的三维目标,它为验证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桥梁。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载体,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念、感悟和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在改革中,做到心热,情真,传承,创新,不断地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用心、用脑、用眼,去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办法。我们相信我们必定会在坚守中创造精彩,在开拓中铸就辉煌。
⑺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有人认为,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要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⑻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我们要抓住课堂这个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高度重视备课,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是我们教师往往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成天忙于批改学生的各类作业,认为只要学生能正确完成作业就是有效的教学;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明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更要了解学生,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要按新课程理念,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处理、组织等方面多下功夫.可我们有些教师备课,有的直接参考现有的教案,还有的根本没有时间备课,只按照自己在课中的临时发挥进行教学,这就造成课堂教学的机械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这种无效备课或毫无准备的教学别说他教学的有效性有多高,更别说学生能在课堂上会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的快乐、学出意义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小学生学习语文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比如,认识生字时,可以组织开火车读、抢答等形式;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等形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是好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可以让题目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适当鼓励和表扬,可以对课文中的个别章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讲给其他同学听,在他们表现自己的同时,检验了他们的自学效果,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
.3、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恰当地选择与发挥教学方法,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着.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语文组向来主张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给学生创造各种语文情境,提供各种运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语文,运用语文,利用有限的资源,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语文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例如,在纠正错别字时,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学生要反复地指导才能写正确,为此,我设计了编故事游戏,让学生编些能帮助自己记忆字形、字义的方法.如虎的第3笔的勾,学生就说:那是老虎的牙,没有牙的老虎不是真正的老虎.再如游的右边,学生常写成攵,就有学生这样说:一个小孩去河里游泳(氵),他朝着各个方向快乐地游(方),大人不放心在上面保护他们,所以右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子’.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时,我设计了玻璃推销员的情境,让学生都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课堂,选择自己喜欢的玻璃来向同学推销,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课文的知识点
.4、加强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每节课后,我们应该有自觉地坚持不断地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的好习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面透彻的反思,找准成败之处,分析成败原因,善于发现偏差、纠正误区、找准对策,做到在反思中前进,在前进中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加强教学反思是我在教学后进行的第二次备课,它有力地促进了以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人把教学反思纳入备课的范畴,课前预设是一度备课,课中生成是二度备课,课后反思是三度备课,这种动态备课是很有道理的.有的老师从来不喜欢进行教学反思,所以就有了上了三十年课就好像是上了一年课重复了三十遍的说法,这种重复教学是教师被教案牵着走,学生被老师牵着走,从而使课堂显得机械化,既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创新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甚而至于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教学反思,既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出乎意料事情的机智,也思考学生学习轻松愉悦的缘由,还思考因课前准备不充分而引的尴尬.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在以后教学类似的文本内容时就会更灵活机智,更有创意,更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饶有兴趣的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加强教学反思,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常规备课中的不足,还可以及时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这会使我们经历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