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发布时间:2022-01-17 23:51:28

⑴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格因素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年龄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树立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起一定的对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滋养其心灵,从而健全小学生的多重人格,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笔者从事小学教学一线工作,深感在目前课改理念下,审美教育尤其值得广大从教同仁的高度重视。为此也谈谈在此方面的心得体会,与同行商榷。
一,充分发掘教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材,作为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的文本资料,其承载的重要功能和发挥的优势作用,自不必明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应由此才能找到突破点。语文教育,说到底也即审美教育。现行的教育体制,一直也在大力倡导和呼吁素质教育,在小学生当中进一步强调审美教育也具有长远意义。深悟课本所蕴含的巨大美育源泉,让小学生童稚的心灵畅游愉悦在优雅的语词审美氛围中,开启他们智慧和灵感的萌芽,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很圣神的职责和义务。我在实际教学也尝试一些做法,比如在教授课文过程时,尽量通过让学生朗读和欣赏,感悟文章意境,从中享受美的熏陶。我在讲《怀念母亲》(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文,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的阅读中,深深体会季羡林老人对亲人的悔感。还找来相关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在美的理解。当然教材也有其局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闯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境地。
二,营造美育环境,创设教学人文氛围。
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力求凸显语文教学人文优势的一面。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鉴别能力,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学科的教学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辅助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设法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使得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理念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在课堂上,要尽量淡化语文知识的输出教学思路,将教授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志趣,开发他们天赋,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上。语文是一门充满着温情的学问,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塑造和完善他们美好人格的必修课。语文作为语言文字的陶冶人的性情,消解人的精神疲惫的功能,在小学生的身上,应该得以及时的兑现。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以人文本的教学,而语文可以说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科学。我们教学目的终归是为人服务,而审美境界追求,又岂止是语文学科的旨归。
三,引领学生发现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
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同样充满着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小学生受生活圈子限制,要善于引领他们去发现身边美的事物,自觉陶冶在美的情景中,激发其潜藏的审美萌芽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延伸课堂生活,让学生在较为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的驰骋想象,开拓他们的审美创造空间。比如,让学生多阅读适合他们的美文,参与一切能参与的活动。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美丽。

⑵ 语文课怎样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功效,是其他任何美育的形式所取代不了的。从远期意义说,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精心设计――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小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其审美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在教《望庐山瀑布》时,我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惚惚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品读词句――鉴赏美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紧紧抓住描写漓江和桂林的山的两个优美的排比句进行反复地赏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使学生仿佛畅游其中,亲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三、入境动情――想象美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材料,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要,调动积极性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入境动情”,训练审美想象,进行美的创造。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思维的翅膀: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波涛汹涌,百舸急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不同程度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言外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大胆开拓――创造美
创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的技能,大胆地运用在实践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课文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古诗所描绘的情境,独立去画一幅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中所描绘的初夏小荷初现的情境,而且通过绘画表达出对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如果说,阅读能训练学生对美的吸收和感悟能力,那么,写作则训练学生对身边美的表达能力。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应该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肥沃的土地也是美……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敏锐地去发现美、捕捉美,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促进美的创造。
总之,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对于发展青少年的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趣味,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它既是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又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对此必须怀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不断提高知识修养和审美素养的同时,才能以己之美启学生之真,以己之美展现语文教学之美。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在忠实与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审美能力水平,创造地引导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地驰骋,持之以恒,才能在审美发展中绘就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把学生领进“美”的大门,使教学超越应试的狭隘功利观,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⑶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结合理论和课堂实践的方法完成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任务。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
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审美能力,主要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但从决定性的条件来看,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全面发挥,则主要是后天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培养、锻炼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的爱好和兴趣,提高他们对学科中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的能力。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审美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创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通往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席勒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能对美有感受能力。在语文学科中,美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能否及时地、敏锐地感受它、发现它。如果学生缺乏审美感受能力,那么,即使是最动听的音乐和最美的绘画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后天通过审美教育培养的结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各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样。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尽可能多地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强感知强度,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所谓审美想象能力,是人们在直接关照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补充、展拓、丰富、完善对象和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新对象的一种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词:“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以杏花开放时的盛、繁、多、乱与可以造成声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乱之间进行类比联想,“闹”字将无声化为有声,将静态的美化为动态的美,将视觉形象的美感沟通为听觉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动、形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课,既写了秋雨的美景,又写了秋天的情趣,我们可以播放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绚灿的秋景,配乐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你闻到了什么香味等等,创设了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话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讲出语言所表达的优美感人的艺术境界来。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想象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我们教学目的。由于我不是孤立地去进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是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所谓鉴赏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鉴赏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鉴别和欣赏二者密不可分,有鉴别才有欣赏,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和主观上的原因,人们的鉴赏水平往往是不一样的。我国电影导演谢晋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它少年时初读《红楼梦》,爱上了袭人,不理解林黛玉;年岁大了,就觉得晴雯、黛玉可爱。读《三国演义》,小时候与同学们议论,都愿投奔刘备;长大了,觉得曹操其人,实在了不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水平和审美经验有了提高和发展。一般来说,知识面愈广,审美经验愈丰富的人,审美鉴赏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首先必须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美的修养。小学生由于知识还未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比较贫乏,知识面比较窄,因此审美鉴赏还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有时甚至是轻率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入。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不会局限于书本上的课文。随着知识面的扩宽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也会慢慢增强,如《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能体会到桥的结构精巧,外形的美,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体会到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所谓审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理性的思考、认识、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它既不能归结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又不能归结为简单的理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和谐统一。正如钱钟书所说的:“理之如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无味。现象无象,立说无说。”审美理解不着痕迹地交融于审美感受、想象、鉴赏等心理因素中,妙合无间,发挥综合的、整体的美感效应。审美教育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说得好:学以致用。发现了美,要能理解美,还要能表达美、创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学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发现美、表达美、理解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赏,而是要学生能理解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为美的对象所感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创造美。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着美,而课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范。
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每个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到理解,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感受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教学活动中,为使学生审美认识不断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从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那就必须十分重视通过美育实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010.11.15巍然写

⑷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1.理想信念淡化。许多大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专业选择、课程学习和择业目标上都不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执着的信念,也不再以个人理想、趣味需求作为激励成才的动力,而是将混张文凭谋生、求得丰厚的收入或争取出国等作为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不少人更把经济尺度作为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坐标,见利而动。还有一些人则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没有学习、生活的目标和方向。2.民族精神流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古典名着,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而对于西方文化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3.人格心理不健全。传统的美丑、善恶、雅俗的定义以及道德标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发生了错位。在大学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近年来,有见诸报端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还有大学生中的偷窃现象等。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正是中国教育多年来过于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对“人才”标准的反思。4.人文基础常识缺乏。长期以来,我国中学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高中阶段就开始分科,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又存在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导致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正如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所说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不少学生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有的大学生写论文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钱伟长在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时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强调“理工科学生也必须懂得人文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否则他们就有可能给四化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二、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培养功能1.大学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也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根红线。屈原的《桔颂》寄托了他对故国乡土的挚爱情怀,司马迁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威武不屈的爱国者形象,文天祥的《正气歌》表现出前代英烈们的浩然正气,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将深厚真挚的情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等等,这些作品讴歌了历代优秀人物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教材中还选编了一部分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如郦道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黄河壮丽雄伟的磅礴气势,李白笔下蜀道的奇绝、庐山的壮美,杜甫笔下泰山的博大、长江的沉雄,无不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贺敬之歌咏的桂林山水,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使学生胸襟开阔,心灵净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坚定理想和信念,发奋学习,报效祖国。2.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全人格培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多元利益的驱动,对尚显稚嫩、一脸迷惑的大学生,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既敏感又现实的紧迫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势,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大学语文》教材中“孔孟语录”虽然文字不多,却集中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尤其是有关如何做人的论述,句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里强调诚信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告诫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离开美好的德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高风亮节显示了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再如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宫刑之辱,却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史记》的写作,他还用精辟的语言列举了在磨难中奋起的历史人物:“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梁启超在《论毅力》中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如何面对挫折,在逆境中奋起,用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古人达观心态的写照。苏轼是中国古代文艺才能最全面的一代文豪,我们在看到他荣耀和显赫的同时,也看到他又是遭受磨难最多的人,可是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却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处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中表现的宽广飘逸的情怀和对人生困境的正视,尤其启人心智。教育学生以这样的境界充实心胸,就能从容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3.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语文》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熔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于一炉,具有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一些人生感悟的短章、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就能激发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诗经》、《楚辞》的古朴、俊雅;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汉时代的雄浑、豪壮;魏晋时期的自然风骨;唐诗的和谐典雅;宋词的飘逸灵动……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之美;既有“大江东去”的奔腾豪壮,又有“寻寻觅觅”的含蓄委婉;既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又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热情咏叹。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即景抒情,就事言理,情景交融,理趣相兼,意境自呈,将深刻的哲理寓于优美的形象之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用巧妙贴切的比喻,使情与景水乳交融,意境丰富而优美动人。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师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诗的境界,深深感受大自然中春的温暖和煦、江的悠远浩渺、花的清幽芳馨、月的皎洁妩媚、夜的寥廓恬静,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里,获得美的享受。这些作品可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

⑸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结合理论和课堂实践的方法完成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任务。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
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审美能力,主要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但从决定性的条件来看,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全面发挥,则主要是后天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培养、锻炼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的爱好和兴趣,提高他们对学科中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的能力。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审美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创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通往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席勒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能对美有感受能力。在语文学科中,美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能否及时地、敏锐地感受它、发现它。如果学生缺乏审美感受能力,那么,即使是最动听的音乐和最美的绘画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后天通过审美教育培养的结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各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样。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尽可能多地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强感知强度,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⑺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能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而且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还能“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我们知道,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日月星辰、昼夜晨昏、江河湖海、花鸟虫草、人情世态、真善美丑,内容之丰富,风格之多样,真是美不胜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美的人性,就一定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儿童有着强烈的爱好美,向往美.追求美的愿望.语文老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体会这些美,并
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学到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因此,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应是小学语文教学
不客忽视的重要内容.

⑼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之一,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已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了,也是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什么是审美情趣呢?依照美学论述,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爱好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审美客体的较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它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其实,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就是师生和课文。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审美趣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诱发美感
语文是一个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中学语文教材简直就是一个琳琅满目、充满情趣的美的世界。尤其是现行高中教材更是选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以此着重陪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就为广大学生提高审美情趣提供了直接的第一手审美客体。同时,新课标也要求,要重视审美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要帮助他们意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处处需要美,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也必须想方设法诱导、启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培养学生对这些精品美文的审美爱好,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也让当今的学生摆脱电视、互联网、电子游戏对他们的诱惑,在学生可能接受到的文化产品中,学会识别和自觉抵制那些低级趣味、甚至有毒害的东西。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有了这种美感和爱好,就为他们提高审美情趣打下了基础。
二、 培养美读
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美感之后,那就要适时地培养他们的美读习惯。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曾说:“我们的许多大学生,甚至学者写的论文语言贫乏,没有美感。究其原因不是平时作文练习少,而是对优秀作品读得太少了。由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相当大的分量,我们只有侧重于审美教学,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只有美文读多了,才能形成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较高的文学品位。”可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美读。什么是美读呢?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指出,“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语文教学应将精美课文中蕴情的无声文字化成溢情的有声有色的语言,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美文所蕴涵的美学因素,通过诵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语文强大的美的魅力。当然,美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可以课堂上齐读,课下单读;可以利用多媒体音像教读,举办朗诵会登台赛读等等。总之,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语文的浓厚的美读氛围。
三、 欣赏美情
既然培养了学生们美读的良好习惯,那么他们在长期的美读中,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文章的美,品位到文章的美,欣赏着文章蕴育的美情。大家知道,现行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风格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广大师生只要多读、多练、多品味,就一定会欣赏到无穷无尽的美情。经过长期的学习,自然就陶醉于课文中那湖光山色、飞瀑急流、长河落日、小桥流水、梅兰松竹、鸟语花香的自然美,领略到《杜工部集》、《红楼梦》、《四世同堂》、《人间喜剧》等文学名着高度浓缩的社会美,体味到“七月流火”、“种豆南山上”、“竹喧归浣女”那种朴实的劳动美,认识到马克思、达尔文、曹冲等科学家探索发现的科学美,欣赏到《女史箴图》、《兰亭序贴卷》、《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古今中外经典的艺术美。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英国的克莱夫贝尔认为:“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物品,我们称为艺术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艺术品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熏陶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欣赏课文中这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能动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一旦有了这一“审美方式的起点”,那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真的“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四、 写作美文
学生对语文学习情有独钟了,在欣赏中产生的诸多情感就会情不自禁地迸发出来,写作的欲望、兴趣和激情将会“渤然兴之”。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到更高境界——写作美文。一提起作文,好多学生会感到头痛。因为他们阅读量小、经历少、感情不丰富,根本是生活积累贫乏。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看来,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实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材料来源问题,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美文。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长期蓄积的欣赏美情,无疑成为他们写作美文的丰富而鲜活的生活源头。因此,经常不断地指导学生练习写作美文,不但提高了作文的兴趣和质量,而且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和审美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双赢。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8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7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4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6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3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1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