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科德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科德育

发布时间:2022-11-17 23:16:19

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一、深入研究教材,随机进行德育渗透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并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诠释“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地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能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直观、形象、具体,对学生影响深远。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文,一方面能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而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立、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祖国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视语文德育渗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在教授《詹天佑》一文的过程中就采用了渗透理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课文第三段描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直面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教师在导读第三段时,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五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导读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詹天佑此举的强大动力是来源于对祖国衷心的热爱,这也是我们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回忆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例举的每件事都有不同的内容,教师在导读此文时,既可结合每件事情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运用渗透理论,同时也可以用指向理论,将四件事情综合起来,和学生一起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第一件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下一代的关心;第二件事,鲁迅先生谈“碰壁”,抨击黑暗的旧社会,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四件事,讲述的是鲁迅先生热情地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这四件事均指向一个结论:“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和同情、关心、帮助穷苦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

② 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
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
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
学生讲完故事后,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
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
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
因此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
教师只要通过字、词、句辐射,深究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
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
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又进一步问学生:“喜欢颐和园。
为什么。
”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
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
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沉浸在“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
2、体会故事之美,激发英雄主义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
如《狼牙山五壮士》、《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等。
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的英雄主义。
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
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
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
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
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
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巧妙设计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
亚里斯多德曾有句着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 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
如在教学《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
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
”,“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
”,“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
”等等。
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
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
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四、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
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
比如在上阅读课时,以“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
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③ 语文教学怎样渗透德育教育

一、利用教材,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重要的一条渠道是借助小学语文教材进行。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它集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还是除小学品德与生活外的一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表面上看,教学时间比其他学科长;从学习内容上看,课本内容比其他学科更适合进行德育渗透;从实质上来看,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生活的必备工具,还是我们认识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它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学生勇挑重担的社会责任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句、段、篇来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字、词、句、段、篇,能运用感情进行阅读只有后三者。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语句优美、内容生动、思想性强的写景抒情文章比比皆是,这些文章真实再现了自然的风景和生活的场景,为小学生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令人神往的天堂胜地。对于这一类文章,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在充分了解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对重点语句、段落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全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认真分析,精心设计,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配合,用角色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情境。这样,通过角色表演,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的,不再是“死”的,课文中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变得活灵活现,仿佛课文中的人物就就在自己的身边,或者就是自己。这样,就让学生“走”进书本,让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自觉地变成课文中的人物,感觉课文中人物的处境,带着课文中人物的感情去学习课文,去理解课文,从而强化学生体会,这样课文所描绘的形象就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五官,从而充满情感的色彩。这样,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恰如其分地进行表演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和记忆,真切感受到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内化。

④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语文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里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

⑤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古今对比中进行德育渗透

其实很多文章本来就是反应的现实生活,而文章反应的多半是已经过去了的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本身已经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古代生活。这种时候就可以很好的结合古今生活的不同进行对比,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在教学《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时,我们通过蒋氏三代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接受苛政之害的事实,结合了我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一些苦难生活,并结合小时候编的一些儿歌,再结合学生今天的生活水平来对比,对学生进行了一场历史的演变中的教育。又如在教授《陈毅市长》时,我搜集了平时学生从父辈口中听到的带有“洋”字的产品如“洋钉”“洋油”“洋马儿”等,也结合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来教育学生。最后我说:郑智化曾经唱过“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作结,对学生进行了一番灵魂的洗礼。

二、通过评价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变成附加的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在教《一厘米》这篇课文时,我们具体分析了陶影这个人物形象,认为她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母亲——自己身上都有一些缺点,加上经济状况不好,但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大家风度的、有教养的人而做出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她虽说平凡但绝不平庸。说到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你十几年的成长经历中,你的母亲对你又是如何教育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母亲比陶影更出色,就请以《我的母亲何止是陶影》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果你认为你的母亲做得不够好,就请以《我的母亲为何不是陶影》为题写一篇文章。

评价作文的时候,我选择了写做得好的母亲的文章来作为范文,而对那些写自己母亲做得不够好的同学,我这样说的:其实,好些同学的母亲不是不爱自己的子女,而是不懂得怎样爱……因为她们以前没有机会读书,接受好的教育。但是如今,我们都有机会坐在教室里接受知识的熏陶进行思想的交流,我希望你们以后在教育自己后代的问题上不要步前一辈的后尘。

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

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厌学、早恋 、泡网吧、群殴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

如在学习《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⑦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由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兴趣的影响。因此在编排教材时应体现时代性、趣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小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图,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够将教材准确地把握好。将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领悟出,将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


例如在教授《蚂蚁的救助》这一课时,这课讲述的是一只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重,也告诉人们应该关爱动物,关爱生命。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里面所要表达的哲理,让他们知道大自然中生命的伟大,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教师要通过引申发挥,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德育功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


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如在执教《祁黄羊》这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晋悼公让祁黄羊举荐人才时,祁黄羊是怎么做的,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他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必亲的人。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除了书中的插图外,再利用多媒体出示黄果树瀑布不同角度的图片,二者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再配之教师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安慰》《学会鼓励》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苏联教育名家加里宁说过:“学生们还处处模仿老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播洒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满阳光,如今,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意识都大大增强,他们并不是对教师言听计从,而是特别注意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实践中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并从教师身上选取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榜样。


“言传身教”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佳方式,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言传”;还表现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身教”。所以教师本身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才会对教师出自内心地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随教师,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


总之,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社会为课堂,讲课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知与性的统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⑧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里面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要求和课程中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1.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汉语具有明白、精确、富有灵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它的创造能力也非常强,数量有限的汉字却组成了无穷的词汇,而以汉语言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更是魅力无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思想教育。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篇目,不少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懂得将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形成时代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思想教育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想,让学生信仰并追求科学真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3.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亲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数,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里面记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爱。继尔,让学生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的思想情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应注意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例如,讲课文时,可使学生在学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可以配上与课文相适应的资料,用朗读制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这样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十分有效的。
2.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而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3.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学生在整个作文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观察、感悟,必然会触发各种情感,对所写事物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因此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应像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接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应当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正确思想感情的熏陶;再次,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对文字蕴涵较深的细微之处作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情感,使之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2.德育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学时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这一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导向性、益智性、实践性、趣味性,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使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3.语文教学中要讲究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德育结果从德育过程中产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学生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炼提供机会和条件,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把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因素转化成学生个人的情感品质和行为习惯,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产生应有的实效性。
总之,语文是集语言、思想为一体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地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各种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

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小学教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渗透德育,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与人文素质,接下来就由我带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没有为教师的责任,就学科特点来说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较有利于学生接受,另外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能收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作文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特点进行恰到好处的德育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学生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母语的学习学生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起来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通过语文课程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情境,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知识学习与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有机地融化为一体。现在我对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谈一下几点:

一、课题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的开始,让学生从题目中感受文章展示给我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题恰到好处的分析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德育渗透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体会到,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比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母亲的恩情》一课,从理解课题中的“恩情”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自己的母亲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可以举例子说明,再通过文章内容的学习明白母亲的爱是无私而又伟大的,作为小孩子的要懂得回报母亲的恩情。通过本文感受文中孟郊与母亲的真实情感的同时学生还得到感恩教育。

二、文章内容的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被选编到教材中的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会流露出很多情感,大到爱国主义情怀,小到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所以在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字里行间透漏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不能把德育渗透强加给学生,尽量做到德育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多数文章都会展示给我们不同的故事或生活情境,在故事情节的叙述过程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情感,还有故事或生活情境中人物的情感,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的同时又加上了学生和老师情感。这样的学科德育渗透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才不是强加给他们的。如人教版《月光曲》一课时引导了学生从贝多芬的对事件的好奇心开始,从“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情感变化从而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就是贝多芬面对事件时的感情变化感受到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而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狂热让读者对贝多芬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

四、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但肩负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学习课文内容不能只是学习字、词、句、段、篇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抓住文章的德育渗透点,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内容基础上“德”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如《小英雄雨来》一课对雨来的家乡和雨来英勇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影响了雨来成为一个具有英勇与敌人斗争的小英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在阅读教学中自然流露出来。

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课是一个很重要的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一篇篇鲜活的文章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文本联系起来,这样进行的德育教育才更有实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2

1.将德育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德育知识的内容,教师如果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融入德育知识将会使学生在对课文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教师的德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也能够顺利地得到实现。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合理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及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同时,研究作者的语言表达运用方法,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含义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其次,教师可以适当把课本中的内容转化为德育教学教材,让学生多学习文章中优秀人物;最后,教师可以将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对学生的德育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的`情境化,将教学的内容生动形象性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传统道德的宣传片,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优良道德知识的熏陶,逐渐使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

2.将德育融入到课外的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融入德育。相对于课本知识,课外知识更为全面丰富,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特点来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让学生在对课外书籍的阅读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领悟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程度的不足,学习领域较为狭窄,但是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作为支撑,只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够减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阻碍。教师应该注重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注重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的引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的效果,这种拓展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促进学生积累经验,进而推动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言传身教。即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修养。

3.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语言文化水平与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能够真正把德育知识不断地运用到生活过程中。为使这一教学目标能够得到顺利实现,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该策划一些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或者对自己生活的小区的好人好事进行仔细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很大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小区的好人好事的调查与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所调查的先进人物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促使自身能积极健康成长。教师还应该充分地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作为德育的版本,让学生通过写作等方式记录、提升德育认识。例如,当班级里的某个学生做了一些好人好事以后,教师应该让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并且给学生讲述这位学生所做的好事体现了哪方面的德育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当某些学生做了不好的事情如破坏了学校的设施与环境时,教师应该对其加以批评 教育 ,并且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通过这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件向学生教授有关德育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学科,思想性极为丰富。在教学中引入与渗透德育知识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极大地提升。

⑩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认真研究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学生主动接受。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学习阶段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科德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