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课改中如何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素养
社会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残疾人。而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肩负起教育残疾儿童的重任,提高他们的道德和文化修养,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平等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弱智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他们大脑受损,在认知、个性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其中个性特征表现为意志不坚定,以自我为中心,怕吃苦,有信赖倾向,高级情感发展迟缓,自制能力差。这些个性特征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今后也将无法融入社会。同时,特殊儿童又具有儿童的共性,要想使他们得到发展,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使他们在身体上同时也在心理上获得进步,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的合格人。
在本班四十多名学生中,智障学生两名。由于地处山区,生活条件和接受外界知识相对落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身体轻心理,对孩子的知识传递和感染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肩负着健康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更应注重对弱智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语文教师,又该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 注重师生交流,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文的熏陶和感染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缺陷,往往容易养成自卑、自私及不信任等不良的心理特征。没有教师慈母般的爱,就根本谈不上对智障儿童进行熏陶和感染。因此,在转化智障学生的工作中,关键是要用“爱心”教育和感化他们,任何细小的表情行为举止都能充分表达人们之间的似水深情。在对智障学生的工作中,要重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注重从细微入手,处处事事体贴他们,如感情上的亲近、学习上的帮助,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师生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诚意,消除了他们的疑惧、自卑、对抗心理。融洽师生感情,再使他们把老师要求转化为自身行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师生之间亲切交往,促进学习,这样智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较高。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更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健全人格,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及科学精神等等。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1
二、在掌握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基础上,把握教育的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弱智学生心理上往往存在着忧虑,缺乏信心等心态,但他们同时又是一个富有思想和个性的独立的人。他们同样需要别人的赞美,他们的成绩同样需要别人的肯定。教育智障学生必须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多给予赞美、给予信任。赞美人人都喜欢,当我们赞美智障学生时,他定会根据你所赞美的方向去做。只要我们多用赞美代替讥笑,多讲一句鼓励的话,就会给智障学生极大的鼓舞和支持。所以我们应多给智障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给予他们更多成功体验。在他们获得的每一次进步时,都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树立自信。
此外,还需注意在讲课时,要把他们放在主要视线,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做到这点更加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他们参与活动,多让他们参与演示。这样不至于让智障生心里产生自己是陪客或被老师遗忘的心态,多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和探究中取得进步。同时,在个别辅导时主动接近他们,让智障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怀,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对智障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在上课时,让他们多演示,多回答问题,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课后让他们多参加活动,通过这样的处理,他的成绩自然会提高。
三、激励智障生勤奋学习,不怕困难,培养自制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由于个性缺陷,自我中心倾向成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一般的道理智障学生不易接受,他们的自我本能往往起主导作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制力。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与健康学生一视同仁。要耐心教导他们,使他们循序渐进,逐步改正错误定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例如,在上《蜗牛》一文时,考虑到本班智障生张某好动及任性的特点,我采用鼓励和吸引的方法。首先特地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找来几只大蜗牛,然后在上课过程中展示出来,一下子就吸引了张某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我要求他在蜗牛爬墙过程中端坐不动,就把蜗牛奖励给他。果然在这节课中他安静了许多。当我把蜗牛奖励给他的同时,更鼓励他要像蜗牛一样不怕困难,做到有毅力、有信心、努力学
2
习,争取赶上别人。
四、充分发挥课堂活动的主渠道作用,在活动中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材根据语文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对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更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树立适应特殊儿童的活动目标,让智障学生从课堂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语言积累,学会情感与精神积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协调发展。
(二)针对智障生的身心发展顺序和特点,在语文课中创设活动,开展实践能力训练。
对智力落后的学生教育应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出弹性特点。对相同的训练内容,应尽量适应智障儿童的需要。对智障学生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理化性等方面都应相应地降低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采用智障学生喜欢的教育活动形式,将活动融入语文教学中,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学生有兴趣,因此便对学习有需求。这样,便能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对智障儿童实践能力训练了。
(三)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智障学生,适当组织和引导智障生。尤其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多创设条件,让智障学生主动参与,以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此外,教师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还要和家长多沟通,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让智障学生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中总结的教学方法,我将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补充,用爱心、真心培养残疾儿童健康成长。
㈡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是小学生的,合适不?)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
四、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
五、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2、读名家名着,写读书笔记。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
六、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爱促学,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素养,放飞明天的梦想。
㈢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个问题我觉得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素质的,修养,首先学生要努力学习,多朗读,多看书,让自己在脑海里给文章说,有更多的记忆力
㈣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学习中很重要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教师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既要正面引导,也需要强制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说普通话,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我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时必须清楚整洁,有速度。每周一次评比,做得好的同学,我会在他的本子上贴上一个小的红五星以示奖励。每月一次总结,全部优秀的换成一个大大的黄色的五角星。这样,在全班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整洁有序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稳步提高了。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如学习童话时,我总是让学生们自选角色表演课本剧,另外,我还经常采用猜谜语,分角色朗读,小话剧表演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文中情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爱好、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既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共性,又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寓言二则》时,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要求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故事,再互评出故事大王。每个学生都渴望当故事大王。自学时就非常用心,讨论也异常热烈,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内容已了然于心,关键词汇也掌握了,为下节课深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平时,只要涉及到启示感悟的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并给与他们肯定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乐于也善于表达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的“诵读经典,文化健身”的主题活动,我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3、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倡导国学育人。指导学生阅读名着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精选古代经典子籍,指导学生阅读。
㈤ 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养,以情激趣;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等等。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设疑法,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悬念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感染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兴趣。激励法,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法,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诱导,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兴趣吸引到语文学习上来。
二、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相结合。
(一)、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1、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当一个人在听话时,能通过快速的感知体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主旨要点,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情,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这就说明他有较强的语感;阅读一篇文章,能准确捕捉到文章的意旨,也说明有着很强的语感。一个人如有很强的语感,说话时方能做到得体自然,写文章时才能做到准确达意。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高低。把语感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思想亮点,是一线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任务,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语感培养的方法有:1、联系生活,获得语感。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就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语言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生活经历,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准确的语感。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充分利用体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体内容以后,我启发说:“同学们,《月光曲》的谱写过程是多么感人啊!快读一读,把文中的‘贝多芬’换成‘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学生们好奇地捧起课本,如饥似渴地朗读起来。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本的人物融为一体,细腻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汩汩涌出。当读到“盲姑娘渴望亲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却又怕哥哥难过,安慰哥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段时,有的同学动情地说:“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有的学生说:“真没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依然有人那么喜欢我的音乐。她虽然穷,但我一定要满足她的愿望,亲自为弹奏。一曲。”当学生读到“贝多芬……推开门……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时,震惊地说:“是她吗?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吗?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是出自她的手吗?她真是身强志坚啊!—这不正反映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关爱,反映了盲姑娘坚强、善良的品性吗?
2、诵读体味,形成语感。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的习惯。要在充分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今语言学习缺乏充分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要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说说读课文后的体会,如果体会不深刻,再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那么,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习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㈥ 如何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结题报告
如何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结题报告
多年来,我围绕课题《如何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结题报告》进行读书、调查、总结、写作,课题和我如影随形,我已经与这个课题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课题的确立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人的认识、情绪、意志、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稳定的兴趣时,他将主动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他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敏锐,逻辑记忆力增强,想象力变得丰富,情绪变得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得到增强。”
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看,他们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学困生”难免会产生迷茫,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乐语文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语文课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
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麦库姆斯博士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是兴趣形成有决定意义的主导因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兴趣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有重要价值。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和学习。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因此,对于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应更多地给予关注,这样才能尽快改变他们的学习状况。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利用个别谈话、观察调查等方法了解孩子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是由心理偏差所引起的,还是由家庭的原因,环境的原因,智力的原因引起的。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如缺乏学习热情,自我否定,认知水平较低,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心理创伤多,意志脆弱,情感淡漠等。
2.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状态。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多给他们一些展示的机会。多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老师的肯定当中逐渐培养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困生”培养感情,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挚友,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也才能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进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3.通过研究,找出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特点,探索出培养高年级“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育的公平,不能只培养尖子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课堂不再是优等生的“专利”,在实施开放教学的今天,教师肩负着使全体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将他们培养成不同层次人才的重任。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唤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作为老师的我们若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他们将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该课题研究,能够促进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有长足的进步,改变他们在学生、老师、家长眼中的灰色形象,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个孩子的语文素养都能有所提高,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于“学困生”将有更多的了解,总结出培养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一些途径,积淀研究者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四、研究的时代背景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但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有迟速”,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在我们这所远离城市的乡镇学校,年级中的确存在着一群数量较大的“学困生”,他们或许因为环境、家庭或智力等因素而被家长、同学视为语文“学困生”。“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往往招致老师、家长的冷眼乃至训斥,甚至遭到同学的嘲讽与歧视。长此以往,导致这些学生产生自卑感,失去学习的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他们是班级的“弱势群体”。教师责无旁贷,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转换“学困生”学习态度的任务,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对我校五、六年级的全体学生每人发放了一张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下:大约5%的“学困生”真心喜欢上语文课,认为语文课轻松有趣;大约45%的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对语文课敬而远之,从心里畏惧阅读和作文,更谈不上主动去自主学习了。根据问卷情况了解到:95%的“学困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在于教师没有积极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没有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性,没有注意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要让学生真心喜欢语文,学会思考,自主学习,就要引导“学困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他们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只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培养。
2.读书写作,提升素养
王栋生老师在《教师要站着教书》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他还说:“条件有限,也要有点自我提高的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点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我根据制定的课题研究方案,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读书学习。我研读学习《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逐步了解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乃至结题报告的撰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我还多次细细研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当前的教育理念。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相继阅读了张庆的《我的小学语文观》、王栋生的《教师要站着教书》、郭思乐的《教育生本》、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吴立岗《语文教育寻踪:吴立岗小学语文教育文集》、宋运来《名师特色课堂研习(小学语文)》、徐州教育局编写的《成长•路径》、白金声的《怎样当教师怎样教语文——语文教学长短论》等相关书籍,还坚持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园地)》《江苏教育》等教学月刊,用书中先进科学的理论来充实自己,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课堂教学,把理论用于实践,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课堂经验。继而根据自己所读的书籍,联系课堂教学实际写出了多篇学习心得、案例分析。通过读书学习,我的语文教学理论素养得以提升。
王栋生老师还指出:“写作是种生命活动,也是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要特别关注提高写作水平。”我谨记王老师的谆谆教诲,读在左,写在右,一年读书十几部,记下读书笔记两大本,上传课题材料十几篇。
在课题研究中,我一直努力实践名师的教诲,在读书与写作的道路上,心怀虔诚,幸福前行。
3.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课题研究的过程既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又是一个互相学习和研讨的过程。在课题研究的每个阶段,我都坚持把研究过程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紧密联系。我利用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的时机,围绕研究课题,把自己研究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取得的成绩,存在的困惑与教师同仁们交流,扬长避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特别是在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开展的同课异构——“我理想的课堂”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感受颇深,收获良多。我及时把自己的课例、经验、反思、感受以随笔、教育故事等形式形成材料,发送到校园论坛上和教师们交流。老师们也在交流中得到了提高,在切蹉中分享了经验。课题研究不再是我的精神负担,而是成为我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动力,成为我教学螺旋上升的一个增长点。
(二)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这是本课题主要运用的一种的研究方法。在课题的起始阶段,对中年级语文“学困生”进行调查、分类,为下面实施研究提供第一手详实资料。在实施阶段采用案例研究法,根据观察,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到两位“学困生”,对他们实施本课题的,并对他们的反应做出记录并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探索出提高“学困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并在全年级的“学困生”中推广实施。
2.实践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的另一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公开课教学、座谈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理论修养,形成一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预案,然后上好课,课后再对本课教学进行分析小结,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比赛、听故事中学习等,继而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
3.调查研究法:采用调查法,针对学生对语文课兴趣进行调查,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语文的课。
4.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共性,又各有其个性的学生进行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上好语文课的有效对策。
5.案例分析法:结合教学实践中典型案例,认真剖析、反思,并不断寻找新的理论支持,进一步优化研究实验的方法手段。
6.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细心研读,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后盾武器。
(三)时间分配:
1.(2010年3月下旬)通过网络、书籍等不同渠道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知识,查阅“学困生”的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请送运来老师、王兰柱老师等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
2.(2010年4月下旬)分析现状,提出对策,出台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方案。
3.(2010年4月至7月)利用问卷、调查、学生答辩等方式,进行验证检测。
4. (2010年8月至12月)继续实施研究,总结经验。利用观察、谈话等方法调查第三学段语文“学困生”目前的学习状态,采用一定的方法调动“学困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方法策略。
5.(2011年1月至3月)再次验证,总结成果。根据第三学段语文“学困生”具体转变的情况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及方法,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进行成果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的成长
1.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011年3月23日,我在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全体学生都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认为学语文有意思,有作用。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并以简捷、有效的方法去获得必要的知识。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最佳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
2.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中,我采用“三多三少”的办法:多关心鼓励,少批评打击;多一些微笑宽容,少一些怒目鄙视;多一些自主合作,少一些机械规定,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课题研究中,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师生交往活动中的主角。课堂对于孩子而言,不只是单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孩子们展示自我、发展智慧、经历生命成长的舞台。一年来,教学质量得到显着提高,本人所任毕业班学生的毕业成绩位居镇级榜首。李璇、王可等“学困生”已经“脱贫”。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证明本课题研究的积极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经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由于扩大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获得了自信、张扬了个性。一部分原本内向型的学生转变为外向型,原来有一些心理障碍的自我封闭型的学生现在愿意向同学、老师敞开心扉,转变明显。
(二)教师方面的提升
1.读书兴趣的培养
人都有一种惰性,但在课题研究中,我勇于挑战自我,对自己狠一点,逼着自己“钻”进书海,榨干潜能,在坐拥书城中,收获阅读的快乐与充实。一年来,我由当初的“厌恶”到现在的“爱不释手”,这种心理的蜕变,让我逐步注重运用相应理论来重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全面且充实,书籍于我变得不再枯燥无味,读书学习也成为每日的生命需求。
2.教学能力的提高
通过大量的阅读,汲取书之精华,加之付与教学实践,自身教学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的自如,对教材重难点的准确把握,这些教师基本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洗练,研究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在稳步提升,一年两次获县级评优课一等奖。
3.在比赛中捷报频传
(此处写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一年来,在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中,也引发了本人深入的思考,反思让我不再跪着教书。
虽然本课题使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与提高,但由于研究时间和本人研究水平的局限,仍有不少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如已经研究总结出的方法是否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培养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哪些更好的途径?等等。
今后,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将科研在左,教学在右,心怀大爱,执着前行!
㈦ 请教高手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成绩
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和写。所以,解决了读和写的问题,就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也就是学好语文了。 读,即阅读和理解;写,指书写和作文。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了。 读,可以培养语感。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语感。“这个语段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用那一个”,“这个句子为什么是一个病句”,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去问“为什么”,语感早已经告诉我们理由了。而语感的培养就来自于平时点点滴滴的“读”的积累。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书写和作文。 在书写方面,高考考纲有明确的要求:作文一类卷书写美观,二类卷书写工整清楚,三类卷比较工整清楚,四类卷书写潦草。高考从2005年开始,山东单独命题,语文实行网上阅卷。这就对书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无论是高考考纲还是山东语文网上阅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必须把字写好。 退一步说,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美观的程度,也不现实,但是书写工整清楚,避免潦草,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也许有人拿“写工整了会影响答题速度”之类的话来给自己的书写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认真书写的最初阶段,它是会对你的答题速度有一点影响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还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疗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书写不过关会影响到语文成绩,我们又怎么敢不去重视呢? 其实,要做到书写工整并不难。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这句话对我们就是一个启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动心思。你的字写得横平竖直了吗?你的字左上角与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在一条线了吗?还没有?那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吧。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你自己写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认了,你都不敢相信你会写得这么好了。 再说作文的问题。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论文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写好议论文的问题,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所以这里重点谈写作记叙文的问题。 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 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综上所述,如何学好语文呢?从读写入手,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不过如果你问考试技巧,首先要总结字词,当然是随堂总结。还有古文的一系列的总结,也要近早的提前做好。我那时是从高一开始总结的,作文的素材推荐书“鞋里的沙”那种有短而有意义的文章的书来看,并最好记住,考试时才能用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㈧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改怎样培养学生的素养呢?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方法 以供大家学习。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一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巢宗祺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它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 语文学习 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文化 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课内积累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这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例如,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珍珠泉的外观,第三自然段集中笔墨描写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的形态,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加上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丰富,语言精练,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本文中 其它 非重点段落的教学则应该一带而过。这样合理地取舍,省时、高效。
2、课外积累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我积极利用电视、广播、学校的报刊,以及学生订阅购买的一些杂志等媒体资源,指导学生关注战事发展,多角度、多侧面了解战争情况,让学生自主地实践语文,积累语言。
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正如许纪霖在《我们的 教育 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所说:“我们知道,学任何一种语言,绝对不是从规则学起,而是从语感学起。”
1、反复诵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正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得意忘言论”所说的,言辞有时并不能精确地反映意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小学 语文教材 中有很多 文章 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遣词 造句 、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
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
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你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 句子 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比如,我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增、换、删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具体、生动与抽象、空洞、罗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结尾:“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不知道前两个句子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但却体会到了这里的强调作用,强调的是因周的到来,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难忘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对某些词语、某些句子的欣赏、玩味,而忽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感悟。把一篇文章支离、破碎,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
三、指导运用
儿童 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运用语言,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关于习作的批改。它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习作的实际,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缺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不同的形式:我先 师范,再让学生自己改;采用教师批学生改,我使用一些固定的符号,写几句简明的要求,让学生据此修改;有时,我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采用面批面改;还有时,我采用互批互改,以若干学生为一组,选择某个学生的习作互相讨论,共同修改。
关于习作的讲评。这是对一次习作的 总结 ,对于今后的习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学生的习作写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积极认真地写,能作到这一点,就应该视为合格。在一次讲评中出现的问题可能较多,因此,习作讲评课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讲评例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就可以了。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全班学生讲评、修改例文,再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亦指出:“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让语文课程“致力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二一、兴趣是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二、习惯是关键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教师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既要正面引导,也需要强制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说普通话,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我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时必须清楚整洁,有速度。每周一次评比,做得好的同学,我会在他的本子上贴上一个小的红五星以示奖励。每月一次总结,全部优秀的换成一个大大的黄色的五角星。这样,在全班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整洁有序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稳步提高了。
三、课堂是主阵地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如学习童话时,我总是让学生们自选角色表演课本剧,另外,我还经常采用猜 谜语 ,分角色朗读,小话剧表演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文中情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 爱好 、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既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共性,又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寓言二则》时,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要求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 故事 ,再互评出故事大王。每个学生都渴望当故事大王。自学时就非常用心,讨论也异常热烈,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内容已了然于心,关键词汇也掌握了,为下节课深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平时,只要涉及到启示感悟的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并给与他们肯定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乐于也善于表达了。
四、综合实践活动是催化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名句、 歇后语 、 成语 典故 , 名言 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的“诵读经典,文化健身”的主题活动,我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3、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倡导国学育人。指导学生阅读名着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精选古代经典子籍,指导学生阅读。
4、还可以指导学生办 手抄报 、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读书 报告 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爱促学,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素养,放飞明天的梦想。
↓↓↓↓↓下页更多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
㈨ 语文素养如何提高
1、听:听一些访谈类的节目,质量要高一些的;听一些演讲;听别人说话,你会发现表达的精准是一门技术,表达的吸引人就是一门艺术。这也是语文最终运用在生活中的实际魅力,也是语言素养的一部分。
2、说:这是联系,所有课文里要求的探讨,说一说,都可以尽情地表达,只有说出来了,才知道自己能有多少储备的知识和素材用,才知道说出去之后别人的反映是什么,才知道自己能够发挥到什么程度。
3、读:有句话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十分客观地表明:书,只有多读,读很多遍,你才能逐渐参透其中的内涵,其中的魅力,其中的引申义,才能发现你所寻找的。也只有多读,你才能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素材。
4、写:也叫做练笔。其实就是将口语转化成书面语。但是这其中又增加了,不同形式的语言有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也有其不一样的规则;同样,古文与现代文也有不一样的风格与表达,理解。写:能够让语言,形式,书法有机融合到一起,让语言和文章各自大放异彩又相形益彰。
5、感悟:单单按照理论上的标注去学一门语言,是枯燥乏味的,只有当你融入自己的感悟,所有的语言,文字才会真正意义上属于你,展现你,表达你,延伸你。
㈩ 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VIP专享文档 2020-05-22 1页 用App免费查看
ysf2688的店
关注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从心理环境讲,学生的学习探索须有宽松的环境,能自由自在地学习探索,不应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一位外国学者认为:“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实践证明,教师的民主和宽容,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必要前提。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应具备民主的意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只要教育方法适宜,并依靠他们,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都可成为有价值的人;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即他们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个体需要、学习态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及时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等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意与教师配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好方法。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的培养。
3.树立大语文观,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
(一)面向全体,广泛开展“一日一字比美观”、“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一课一讲比口才”、“一周一诗比朗诵”、“一月一报比才干”等活动,帮助学生练就过硬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从语文实践中获得自信,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
1、“一日一字比美观”,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此项活动要求学生一天至少练好一个字,达到端正,力求美观。低年级要求练铅笔字,重点放在书写习惯的养成及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上。中高年级要求练钢笔字,有条件的提倡在老师指导下练硬笔书法。街道各校都统一了练字纸或书法成果展示纸,定期展出优秀作品,还本着提高的原则,设立进步专栏,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踏上新台阶。
2、“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读写结合,增强语感,着眼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学生一日读一篇好文章的同时写一则读书笔记,或写一段小练笔。养成读书即提笔的好习惯。读书做读书笔记,根据年级段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要求记下从中学会的生字、新词,简单摘抄好词佳句;中年级要求摘记好词佳句,并摘抄、背诵自己喜爱的句段;高年级要求做读书摘记,摘写自己喜欢的句段篇章,提倡写读后感。写,可结合教学要求统一进行,也可由学生自己随时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低年级可写几句话,中高年级可写一段话,兴到笔至,不作过高要求,重点为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以上两项活动学生可根据喜好自由选择,但每周练笔的数量不少于2篇。读写笔记本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还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的读写笔记配上插图,或设计版面。实践已经证实,只要学校、老师的激励措施跟得上,学生的兴致十分高涨。
3、“一课一讲比口才”,使学生获得敢于展示自我的自信
每堂课伊始,都安排1-2名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全班轮流,题材自选,提前通知,提前准备。低年级以讲故事、诵儿歌为主,中高年级以朗诵、讲故事、演讲为主,鼓励脱稿。对于部分自信心不够强的学生或能力相对比较低的学生,教师事先做好个别指导。对于学生的演讲,师生可做适当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各校认真组织,有的学校还建立了专门的记录本,由学生负责记录,效果非常好。此项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敢于面向全体展现自我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4、“一周一诗比朗诵”,使学生在诵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提高
学生一周至少背诵一至两首(篇)课本以外的古诗或优秀的篇章,以卡片或积累本的形式记录下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诗文配上图画或解说。
5、“一月一报比才干”
即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一月至少办一份手抄报,在方寸之间,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干。各校都为自己的手抄报起上了好听的名字,如大麦岛小学《浪花》报,山东头小学《海韵》报,西韩小学《希望之星》,孙刘小学《春芽》报,中韩小学的《小星星报》等。各校的办报水平也不断提高。各校总结上学期的经验、不足,对手抄报的设计作了改进,使版面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作为最基本的内容要求全体参与,全员落实,面向全体,狠抓根本。活动中,要求教师多激励,少批评;多指导,少打击。尽可能的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二)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展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学校、班级还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创造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诗文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古诗擂台赛”,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组织“课本剧表演”、“书法、手抄报、读书笔记展”等,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
学校纷纷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的大舞台,营造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如设立语文实践活动展台、展牌,定期举行相应的展览、展示,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也重视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广泛联系,重视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积极主动的取得社会与家长的支持,共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自信,增强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1.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教学中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积累。
2.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知道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3.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3. 增加作文练习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1.在学生易迁移的地方练习。
2.在学生易动情的思维处练习。
3.在易发散学生思维处练习。
4.在情节简单处练习。
激发情趣,培养习惯,促进发展。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我们在实践,在探索,在飞速向前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