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语文中,什么是引出下文
语文就是说话,说话说着说着,你寻思着读者这时可能要产生疑问了,你不下文交代吗?这就叫引出下文。有时是出于作者的目的、布置安排等。
Ⅱ 主题和话题有什么区别(中学语文)
主题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有表意和深意,而话题一般只是一个词,文章是围绕主题展开的,主题是围绕话题展开的
Ⅲ 语文作文:如何审题如何理解话题
分析题目是为了找到写作的落脚点
要写好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所给题目的确切含义和写作的落脚点。
中考所给的作文题目多以词语形式出现,把握住了这些词语的含义也就掌握了理解题意的钥匙。
单概念的一个词的特点是限制较少,思维空间大,利于展开思路。利于考生按照话题从不同的角度选用适合自己的材料。
近年来中考作文的内容多为:
1、写经常接触的事;2、写自己心里所想的事;3、写社会上可能发生的事。范围多涉及:自我、人生、对社会现象的感悟、身边的物品。
分析《书》
举例:以“书”为话题,可写我读过的书、我真爱的书、书给我的启发、知识的力量、还可写无字的书、人生经验等。如果把以上的思考附在话题上,以话题为中心词,加上一些限制或补充,就变成自己写作的立意了。
分析《心事》
举例:2004年天津市中考作文的话题是“心事”,是一个偏正词语,指心里盘算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事。它可写的范围很广,只要是心里常常想的事都属于可写的范畴。在明确了所给话题的含义后,还需要找到话题的落脚点,如何写“心事”这个话题?家庭中的事、学校中的事、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体现出自己的心事。找话题落脚点的过程,其实是缩小话题范围的过程,那么怎样找到话题的落脚点呢?那就需要我们分析所给的写作提示。比如话题“心事”的写作提示: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有喜悦、有愤怒、有忧郁、有快乐……身体的变化,生活的酸甜苦辣,世界的纷繁复杂,有多少事、多少想法藏在人的心里,从个人解不开的疙瘩到浩茫连宇的思虑。
考场作文需要迅速砍掉写作提示中的枝节,找到主干,也就是写作的落脚点。去掉以上这则写作提示中一些带有文采的词句后,显然“内心”、“思虑”、“事”,这些词更突出了,是主干,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话题的范围缩小到“必须是从心里考虑的事”,其他的,都超出了范围。这就是我们要找的落脚点。
2005年中考作文以“根”为话题。根的含义太丰富了,不必一一细读。
分析《生日》
从2006年起开始考命题作文,题目是《生日》。生日既有广义的生日,又有狭义的生日;既可以写人的生日,又可以写党和国家的生日,但一定要写你最想述说的人和事,最想抒发的情和意。
分析《心中的彩虹》
2007年中考作文题目是《心中的彩虹》。彩虹的引申义是最绚丽、最美好的东西,并且是你心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在分析题目和写作提示之前,要巧妙利用“提示”中透露的信息,这样才能有助于轻松地理解话题。还要仔细推敲写作“要求”,因为“要求”是对写作的一些限制,所以绝不能忽视。
虽然中考作文一般不设审题障碍,尽量降低审题难度,但不是可以不审题,而是要认真揣摩题意,不能掉以轻心。
Ⅳ 引出话题和背景介绍有什么区别
介绍背景指的是对其各种背景进行详细阐述和描述的行为。引出话题指的是用一段文字描述直接引出文章主题的情况。
介绍背景也就是说对背景作出详细的描述。介绍背景一般都是从自身开始介绍,包括自己的历史背景、家庭背景以及所过往的经历等等。如果是公司的话就直接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经历。引出话题相当于是开门见山,直接引出了话题。引出话题就能让人明白所要阐述的具体内容了。
Ⅳ 求语文教师,教科书上讲的‘承上启下’和‘作铺垫’是什么意思
承上启下:顾名思义,承接上文,引起下文,也就是过渡的意思,指文章中段落或句子的前后衔接关系。
做铺垫:为了让后面的文章更清晰或者有条理,在文章的前面某部分进行烘托和陪衬,以此已出将要出现的内容!
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有三大类: 说明文 、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题型,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 方法 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 文章 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 句子 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 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7.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 容易弄错的术语:
(1)表达技巧 =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 =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
(5)语言特点 = 通俗易懂/ 严谨/ 优美、生动、鲜明/ 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
9.在哪儿找线索: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 阅读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 故事 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二、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 议论文 、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表达了 的感情(反映了 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运用 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 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 的语气。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 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 5、反复:强调了 加强了语气。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题格式:我认为(觉得) 。因为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提炼中心、主题:
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初中 散文 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或阐明事情蕴含的道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抒情散文 :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议论散文:借助形象描绘、事例简述以及直接抒情来达到议论的目的。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③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
合。 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二)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 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2)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5)开放题
(三)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③ 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代词的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
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
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示例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
(五)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
(1)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
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重要句子的作用:
(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2)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
(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
(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
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一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说明文阅读:
一、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二、常用的答题技巧: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题:
答题格式: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二)“××”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三)“××”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格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四)说明文中的主观题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Ⅶ 文章开头例子的作用是吸引读者还是引出话题怎么判断
“例子”傻、愣、贫是 引出话题,”例子“有趣味是 吸引读者
Ⅷ 自然地引出话题和引入下文的区别 使文章自然展开又是什么意思
“引出话题”是说后面说的话都是围绕引出来的话题而讲,这个话题即使后文的中心.
“引入下文”则是要转入新的话题,这个话题不一定是后文的中心.
“使文章自然展开”应该是让文章的内容很自然的展示出来 .
Ⅸ 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答题公式及常见题型指导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备考:常见题型指导
一、分类
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二、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三、概括文章主题
1、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方法: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3、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四、找文章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1、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2、方法
(1)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3)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五、重要句子深刻含义
1、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
2、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重要句子的作用:
(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解答技巧: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
(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
(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
答题格式: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层含义),突出了……(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格式:“××”词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表现了……, 突出了…….
七、换词、省略词
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再分析词语含义
第三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最后下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
八、赏析句子、文章
1、请赏析文章“……”这句话。或“……”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
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洁传神,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等。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格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最后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3、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格式:使用的艺术手法+内容+效果(作用)
4、本文在记叙(或描写、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何在?
答题格式:表达方式的确认+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九、句(段)作用
1、结构作用
(1)文首: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为后文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营造或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提出问题,引人思考;欲扬先抑;埋下伏笔。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照应上文,呼应下文);前后呼应;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照应上文,转换话题;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
(3)文末: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升华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是文章首尾圆和,结构严谨……
2、某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3、语句含义
命题方式:理解某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或:请联系全文,说说对某个词(句)的理解。
答题格式:本义+语境义(+情感表达)
解题方向:(1)结合文章主旨;(2)联系上下文做答;(3)从蕴含的情感入手;(4)从修辞角度入手;(5)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入手;(6)从不同层面入手:表层和深层含义(如:寓意);(7)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从关键词入手。
十、选材组材
文章的题目是“……(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答题格式:这些话看似游离了主题,实则运用“……”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
解题方向:(1)运用相关、相似联想,看位置。如果被文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前面,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更利于人们接受;或为下文作铺垫或烘托写作重点。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后面,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2)运用相对联想,对写作重点或反衬、对比,或突出、强调。
十一、表现手法作用
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了……的气氛(2)刻画(烘托)人物 …… 性格;(3)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十二、谈感受、启示
1、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2、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理由。
3、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答题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干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