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话 搭架子 什么意思
就是摆架子,也就是说骄傲自大,有点目中无人
B. 四年级上册 爬山虎的脚 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先讲了作者院子里有爬山虎,再讲了爬山虎的样子,最后讲了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j教学方案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象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C. 什么的打架子
答:冬瓜类的藤植物及丝瓜类的藤植物及葡萄类的水果藤等等需要打架子才能延藤发芽开花结果的瓜果藤就需要打架子的。
D. 搭架子什么意思
搭架子:
1、戏曲常用舞台手法。指幕后的答话和声音效果,常在剧本上标以“内答”、“内应”或“内打更介”、“内作风声介”、“战鼓声”、“马嘶声”等舞台提示。
2、上海话,〈方言〉拿架子,摆架子,也就是说骄傲自大,有点目中无人。
3、搭脚手架,供建筑用 ;为某事或某文作粗线条的设计。
E. 怎样地搭架子形容词
搭起间架。
为某事或某文作粗线条的设计,这个问题用我们今天的通俗话说,就是给长篇文章搭架子。
跟搭架子相近的词语摆架子形容的意思却是相反的,摆架子是自以为是,而搭架子是比喻事业开创或文章布局略具规模。
F.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的教案应该怎么写?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 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4、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从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的,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仿照第二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3--5自然段。
2、提出学习目标
(1) 把课文通顺,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2) 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其中的意思。
(3) 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学会了叶柄、触角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如:叶柄、触角、痕迹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它的含义。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以蜗牛的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咬龙的爪子。(作者准确地用上“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力。
生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两句话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碰着墙便茂盛地生长。)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有:变、巴、弯、拉、贴等。(师板书)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按照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则连续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G. 地搭架子前面填什么
费力地搭架子。
费力 [ fèi lì ]
耗费精力,化费气力。
《鬼谷子·决篇》:“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则可决之。”汉·桓宽《盐铁论·地广》:“意者地广而不耕,多种而不耨,费力而无功。”
反义词
省力 [ shěng lì ]
不费或少费力气。
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二公( 崔祐甫 、 李吉甫 )所以敢易权臣使之听命者,盖自恃其公正才略足以服人尔……比之周勃入北军,则为省力。”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舍情言景,不过图其省力,殆不知眼前景物繁多,当从何处说起。”
H.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象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I.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
《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描写植物的名篇,作者是着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爬山虎的脚课文,欢迎阅读参考!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爬山虎的脚课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 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4、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从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的,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仿照第二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J. 什么是“搭架子”﹖
戏曲常用舞台手法。指幕后的答话和声音效果,常在剧本上标以“内答”、“内应”或“内打更介”、“内作风声介”、“战鼓声”、“马嘶声”等舞台提示。
如《武家坡》中幕内的邻居大嫂同薛平贵的答话以及邻居大嫂同王宝钏的幕内对话;《乌龙院》中宋江出场后,幕内有众邻居的笑语等,都叫“搭架子”。以战鼓声表现舞台以外的战斗或追兵等,俗称“鼓架子”。
幕内答话者有时为出场的剧中人,此类答话例由扮演者本人担任,如《武家坡》中王宝钏的内白;《四进士》中杨素贞的内白“异乡人好苦哇”。
有时幕内答话者并不出场,此类答话或是在后台指定专人担任,如《武家坡》的邻居大嫂;或是规定由同剧的其他演员兼任,如《打严嵩》的嘉靖帝并不出场,其幕后答话例由严侠(遐)的扮演者代念;《霸王别姬》幕后的“楚歌”声例由更夫的扮演者代唱等。声音效果一般由乐队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