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语文中如何运用
1、声音越来越大,仿佛有天生巨雷在天上炸开
2、雪越来越大,犹如鹅毛漫天飞舞。
3、花越来越红,犹如全身的血液直逼顶上。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脱缰的野马,向岸边奔来
5、我军越战越勇,犹如一道洪流汹涌而下,奔腾不息地向敌阵冲去。
6、声音越来越大,犹如山崩地裂,仿佛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文是什么扩展阅读
比喻的运用:
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② 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
语文修辞手法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増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9、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0、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提问的形式表示出来。
③ 语文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法是哪些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
3
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4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5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6
对偶。用结构相
④ 语文修辞中的比喻分为哪几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着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⑤ 语文比喻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阶段所学习的修辞手法比较多,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并且有效率地进行复习,我整理了初中阶段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认识比喻句
比喻就是打比方,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而且这两个事物有相似之处。
例如: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
这个句子里,有两种事物,是猴子和小男孩。那这个句子要描写的是谁?对,是猴子,猴子的顽皮劲儿和谁比较像呢?和小男孩有相似之处都是顽皮,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个猴子的特性,于是就把它比作人们熟悉的小男孩。这样读者一读就清楚猴子如何顽皮了。那这个句子把谁比作谁?把猴子比作小男孩。那这个句子用谁来比喻谁呢?用小男孩来比喻猴子。
认识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
像、好像、好似、如、如同、彷佛、成了……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镜子。
2.燕子的尾巴好像一把剪刀
3.圆圆的荷叶像一把小伞。
4.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挂在天空。
5.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球。
如何判断是不是比喻句
请小朋友读读下面两个句子,判断一下是不是比喻句。
我长得像我爸爸。
站在高高的山上,好像一不小心就能掉下去。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句子,“我”和“爸爸”是不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当然不是,我们都属于人类,所以就不存在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一个句子不是比喻句。
再看第二个句子,这个句子里没有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找不到作者要描写的是什么事物,只是写了一种感觉。所以这两个句子都不是比喻句。
我们可以用“三看一比”的对照方法来判断,一看有没有“本体”,就是作者要写的事物,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就是作者要比喻的事物。“一比”就是比较一下是不是有两种本质不相同的事物。其中两种不同的事物是非常重要的。
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
【定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 事物,叫做“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或“客体”。两个条 件是: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通常情况下,本体比较抽象、深奥,是实际对象感到生疏的;而喻体则比较具体、浅 显,是交际对象所熟悉的。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简介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特点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多种形式。
作用
用比喻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
常用比喻修辞的特点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明喻是最常用的比喻手法。
例句:
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4.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5.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6.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7.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8.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9.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10.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1.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2.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13.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14.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15.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16.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17.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18.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19.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20.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20.小姑娘的脸红红的,像个红苹果。
1、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4、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答题技巧: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5、对比:
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答题格式:强调了……加强语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7、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答题技巧: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例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8、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句: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9、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答题技巧: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修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共产党 像 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
以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难点是借喻、博喻。
暗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 比喻词不出现)
“别忘了 和尚多了没水吃 。”(喻人多互相依赖,不想多出力。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 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一、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1、能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比喻句,本体常是抽象的或无法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那么喻体则应是具体形象的。因为审美感受只涉及对象的外观。用形象的具有审美性的具体事物来描绘无形的对象,能有效地突出其形象美。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典型的化无形为有形。
2、能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读一首诗,大家都觉得它美,但对它的美说出确定的所以然来,是难以办到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在比喻修辞中,用无形的喻体比附有形的本体,也可达到这种效果。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就是这样。
3、以多喻一,突出动态美。对同一事物,用多个形象来比附。由于喻体形象的丰富性和多层面,造成句势的连贯、思维的跳跃、情感的跨越,从而形成一气呵成、飞流直下的动态美,如果说理,则可以把一个相当复杂的意思阐述得通俗透彻,层次分明。
4、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类比喻时,大多着眼于主、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5、用来说明事理。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如:(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原则
(一)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比如:
(1)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听说采访她,得满脸通红。
(2)机器隆隆响着/含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二)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
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拟不伦,弄巧成拙,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
(1)呵,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永远把你笼罩。
(2)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三)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下面的例子,就违反了这一原则:
(1)明净的末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
(2)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
(3)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区辨]像、仿佛、似的的非比性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解释:书像药一样,好好读书可以医治愚蠢。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解释:表现的是对知识的一种急切渴求,对读书的一种狂热爱好和绝对需求就象饥饿的人看见面包,沙漠中的人看到水。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歌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⑥ 比喻有哪些修辞手法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那么你知道 比喻 句的修辞法吗?下面我为你整理的比喻有哪些修辞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比喻有哪些修辞手法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第二种】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散文 这枝花 ,现在自然也和“文学树”上各个枝丫的花一样,都必须盛开。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第三种】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第四种】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考点分析及备考建议
修辞手法,在现代汉语中是单独的一个章节,是修辞格。在语文基础知识中,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知识点,同时也是文学作品写作所必须的因子。既然修辞这一艺术手法具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在咱们的教师招聘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中也是考查的重要知识点。我们都知道修辞手法有十多种,如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同感、夸张等。考试中,经常考到的修辞有比拟、比喻、借代等,本文主要从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进行举例分析,并指出这两种修辞的备考建议。
(一)比喻
比喻就是将彼物比此物,二者具有相似性。
给这样一个例子:
天上的白云像棉花。
很显然,这个例子是比喻句,因为这个句子有本体“白云”、喻体“棉花”和比喻词“像”。根据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判断“她的笑容像花儿一样”这个句子也是比喻句,因为这个句子也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而“他的衣服像在水里洗过一样”这句话则不是比喻句,原因是喻体没有出现。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知道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是出现“好像”“好似”“仿佛”“像”等词语就是比喻句了,而是要有本体、喻体。
了解了比喻句的要素,还要了解比喻句的形式。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明喻,就是本体像喻体(甲像乙)。比喻句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并且比喻词是“像”“好像”“仿佛”等这些词。
与明喻相比,暗喻是本体是喻体(甲是乙),它的比喻词则不是这些,而是有“是”“成了”“成为”等词。如: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这个句子是暗喻。
借喻,则是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而本体则可以通过上下文知道本体具体指的`什么。如:她曾经远离过这些人,在她与她们之间筑了一堵墙。为了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她长期忍受孤独寂寞的痛苦。(贺光涛《路》)这句话把她与她们之间的隔膜比喻成一堵墙,本体没有出现,但能够从文章的语意中感受到本体。
博喻则考的不多,这里不再叙述。
比喻的功能和作用则是形象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形象为具体。
通过以上对比喻的知识点的叙述,这里需要掌握的就是能够判断比喻这种修辞,在文章写作中能够运用这种修辞。
(二)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情感。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句子就是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钻”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拟物则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如:那个坏蛋夹着尾巴逃跑了。这个例子形象地写出了那个人逃跑的情态。
通过以上对比喻和比拟的叙述,可以知道二者的区别:
(1)比喻:喻体一定出现;喻体都是名词。
(2)比拟:拟体不出现;词性是动词。
例1: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例2:戒指在哭泣,静静躺在抽屉,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
⑦ 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共计63种。
(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文是什么扩展阅读:
部分介绍:
1,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2,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3,举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4,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5,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6,联想
也同想象。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7,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8,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举例
风雨同舟藕断丝连立地成佛乐在其中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⑧ 语文八大修辞手法是什么
语文八大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夸张的修辞手段,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言语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
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反复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是修辞手法,作用是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夸张修辞手法的分类: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⑨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1语文修辞手法名称如下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分正衬、反衬),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仿词;呼告,互体,互文,回环,借代,设问,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夸张,双关,用典,谐音,象征,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
2常用的修辞手法举例
1.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向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